中国古代商业概况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4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是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国家政权稳定,交通畅通无阻,为商业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秦朝的法律制度也为商业活动提供了保障,例如明确交易规则,保护财产权益等。
此外,秦朝还修建了许多公路和运河,提高了商品的运输效率。
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进一步发展了商业。
汉朝推行了郡县制度,将国家分为一百多个郡县,各地的商业活动得到了更多的自由度。
汉朝还开展了海外贸易,与东南亚和印度等地进行了商业往来。
在唐朝(618年-907年),中国商业达到了一个高峰。
当时,唐朝的经济繁荣吸引了许多外国商人的到来,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唐朝还建立了一个发达的货币制度,使用了铜钱作为主要的货币交换工具。
唐朝还鼓励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为商业活动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
宋朝(960年-1279年)时期,商业进一步发展。
由于宋朝政权相对稳定,商人可以安心在各地开展贸易活动。
此外,宋朝还进行了许多规模庞大的水利工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商业的繁荣提供了基础。
明朝(1368年-1644年)时期,商业活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明朝在国内推行了郡县制度,并设立了专门负责商业管理的机构,加强了对商人的管理和保护。
此外,明朝还在对外贸易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与欧洲国家的贸易达到了巅峰。
明朝的瓷器、丝绸和茶叶等商品在国际市场上非常有竞争力。
清朝(1644年-1912年)时期,商业活动继续繁荣发展。
清朝的经济政策相对开放,鼓励商人进行贸易和投资。
清朝还推行了官营和私营并存的制度,官方负责管理重要的商业活动,而私人经济活动也得到了发展。
此外,清朝还修建了大量的公路和水道,方便商品的流通和交换。
总体而言,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变迁。
政权稳定、交通畅通和经济政策的开放都对商业活动的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商业的发展不仅对内带动了经济的繁荣,还对外扩展了贸易往来,在世界经济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历程
1、商业兴起于先秦时期:中国人很早就学会经商,夏代的商国人就开始了经商行为,商国第七任君主王亥为中国商业始祖。
2、秦汉时期商业初步发展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改变战国时期货币种类繁多,度(长短)量(容积)衡(轻重)不一的现状,决定统一货币,把原来秦国流通的圆形方孔钱作为全国流通的标准货币,这就是通称的“秦半两”。
他还统一度量衡,修建驰道,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
特别是统一货币对后世影响深远。
两汉时期,伴随着统一局面的形成、巩固和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发展,特别是两汉政府实行“开关梁,弛山泽之禁”的政策,商业出现了初步的发展。
3、隋唐时期对外贸易不断发展。
唐朝前期陆上丝绸之路畅通无阻,出现商旅不绝的繁忙景象。
安史之乱后,对外商业交通的重点,由西北陆路转移到东南海道。
越州是东南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是外国商船的聚集之地。
唐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4、两宋时期商业繁荣
两宋时期的商业繁荣是全方位的,不仅商品的种类繁多,而且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都很繁华。
商业的繁荣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元代实现了国家的空前统一,促进了商业的继续繁荣。
5、元代商业继续繁荣
元代实现了国家的空前统一,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6、明清徽商与晋商
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农产品商品化得到了发展;城镇经济空前地繁荣和发展,许多大城市和农村市场都很繁华。
其中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汇集了四面八方的特产。
在全国各地,涌现出许多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社会,但商业在古代中国的发展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包括商业的兴起、发展阶段和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一、商业的兴起商业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商业经营主要以货币交换和物物交换为基础。
当时的商业活动主要以手工业和农业为主,农产品、特产和手工制品是当时的主要交易商品。
商周时期的商业发展为后来的商业活动奠定了基础。
二、商业的发展阶段1. 封建社会时期封建社会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1840年)是商业发展的关键时期。
这一时期的商业活动不仅局限于本地区域内,还开始向外扩展。
在封建社会中,商人的地位开始显现出来,商业逐渐成为一种有一定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的职业。
商业活动的发展推动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繁荣。
2. 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明清时期(公元960年-1912年)是中国商业发展的鼎盛时期。
在这一时期,商业活动不仅在本国内得到迅猛发展,还开始与周边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往来。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加速了商业的发展。
商业活动的繁荣不仅带动了手工业的发展,还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人口的增长。
三、商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1. 经济繁荣商业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的繁荣。
商人通过交易赚取利润,推动了商品和货币的流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商业活动的兴盛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2. 文化交流商业的发展促进了文化交流。
随着商业活动的扩大,不同地区的人们通过贸易往来互通有无,文化交流变得更加频繁。
商业的发展不仅带来了商品的交易,还带来了文化的传播和融合。
3. 社会进步商业的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
商业活动需要各种专业技能,鼓励人们不断学习和改进。
商业的兴起也对政府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政府加强商业的监管和保护,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结论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为社会经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商业的兴起和发展阶段,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展示了中国古代商业的重要性和作用。
中国古代商业概括词
中国古代商业的概括词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商业:中国古代商业主要是以传统商业模式为主,如市集、店铺、手工作坊等。
2.自然经济:中国古代商业是在自然经济的环境下发展的,即以农业为基础,商业为辅助。
3.官商合作:在古代,商业活动经常与政府机构合作,如盐铁专卖、税收等。
4.商人阶层:中国古代商业活动中出现了一批商人阶层,他们通过经营商业积累了大量财
富。
5.货币流通:随着商业的发展,货币在中国古代逐渐流通,如铜钱、银两等。
6.商路发展:中国古代商业活动伴随着商路的发展,如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
7.商业道德:中国古代商业中强调商业道德,如诚信、公平交易等。
8.文化交流:商业活动在中国古代也促进了文化交流,如商品贸易、文化传播等。
9.历史演变:中国古代商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轨迹。
10.地域特色:不同地区的商业活动也有其地域特色,如沿海地区的海上贸易、内陆地区的
陆路贸易等。
中国古代的商人与商业商业在中国古代起源于商人的经商活动。
古代中国商人通过经营商品、贸易和货币流通等方式,参与了国内外的商业交往,丰富了经济文化。
本文将从商人的身份地位、商业活动与制度等方面,呈现中国古代商人与商业的发展概况。
一、商人的身份地位在中国古代社会,商人的地位一直备受争议。
随着商业活动的发展,商人逐渐成为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然而,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及传统的农耕社会观念,商人在地位上长期处于较低的位置。
不过,随着商业的兴盛,有些商人通过积累财富和社会地位的提升,逐渐改变了这种局面,成为社会上的重要群体。
二、商业活动与制度古代中国商人的经商活动主要以商品流通和贸易为主。
古代的商业活动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是水上商业,即通过船只在江河湖海中进行贸易活动;二是陆上商业,主要是通过集市、街市等地进行交易。
商人们通过相互之间的往来,使得商品得以流通到各地。
此外,商人之间也逐渐形成商会、商团等组织形式,以便更好地维护自身利益并参与商业决策。
古代中国商业活动还有其独特的制度,如信用制度、货币制度等。
信用制度是古代商人之间建立信任的一种方式,商人们通过互相保证信用来进行交易,这一制度在商业交往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而货币制度的出现则使得商业交易更加便捷和规范化,货币作为交易媒介与价值尺度的双重角色,对商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商人的社会形象与评价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商人的社会形象与评价是复杂而多样的。
一方面,商人经商所创造的财富和商业活动所带来的便利,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肯定。
一些商人通过商业活动积累了丰厚的财富,并且为社会做出了贡献,因此受到了社会的尊重和推崇。
另一方面,商人的经商行为也有时受到社会的质疑和批评。
由于商业活动中存在一些不法行为和不端政策,有些商人被认为是唯利是图、伤害社会利益的代表。
因此,商人在古代社会的评价是复杂且多变的。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商人与商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一,中国商业的萌发、形成很早。
在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品有了剩余,出现了生产者之间物与物的直接交换。
以后又有了作为交易媒介的货币和居间的商业出现。
古代中国商业的起源,就是从物与物的交换开始。
古代中国使用货币始于夏代。
司马迁提到夏代的货币有“龟贝”。
“龟”在夏代用于占卜,不可能成为货币流通;“贝”作为货币流通完全可能。
“货”字从贝从化;化,变化,含交易的意思;而交易则用“贝”。
由此可见,“货”字本身暗藏着货币起源于海贝的信息。
在汉字中,跟货币有关的字大多带“贝”旁,如贡赋、贿赂、贫贱、買賣(买卖)、赏赐、贮、贪、赈、贩、赊、贷等等。
这说明早在汉字形成之前,贝已经作为货币在交换中充当媒介了。
这个认识得到考古材料的支持。
夏代既有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玄贝和专供交换的市场,又有专门从事交换,以牟利为已任的商人,根据这些情况,我们说商业在夏代已经初具雏形,这绝不是无稽之谈。
如果保守一些,把古代中国的商业形成推迟到商代早期,在学术界没有疑问。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二章中说:“只要理解了货币的根源是在于商品本身,货币分析上的主要困难就克服了。
”正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的那样,货币是交换的结晶,由于交换的扩大与加深,发展了在商品性质中睡眠着的使用值价与价值的对立。
为了方便交易,把这种对立外部地表现出来的需要,要求有一个独立的商品价值形态,从而促使某种商品变成其他商品的等价物——货币。
换句话说,那就是货币是在交换过程中,从一般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与其他商品相对立的特殊商品。
首先取得货币形态的东西,不是一种,而是多种;并且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情况下也不一样。
比如工具——斧、刀、镈、牲畜——牛、羊、猪,外来交换品——珠、玉、贝等,都曾取得过货币形态。
这种情况,无论在古代中国,还是古代世界,都是一样的。
但是,这些首先取得货币形态的东西,充当货币的时间长短不一样。
它们当中,以海贝充当货币的时间为最。
在古代中国中原地区,从夏商至秦统一,贝币使用长达1300年;在古代中国边地云南,从春秋晚期到明末清初,贝币使用长达2100多年;而两者衔接起来,在古代中国,贝币使用长达3400多年。
第二,古代中国商业一开始就是由官府垄断的。
商业主要由官办官营是上古中国商业的又一特点。
这对后世影响很大。
商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见《国语·晋语》。
所谓“工商食官”,就是工商奴隶为官府生产商品,从事交换,为操纵工商大权的奴隶主贵族服务;而工商奴隶的衣食由官府供给。
这种工商业由官办官营。
官办官营的商业性质,在商周时代体现在商业的所有环节上。
据《周礼·考工记》讲,周朝国都建设格局是“面朝后市”。
侯国都城也仿效这种制度建设。
周天子的王宫位于王城中心,市场设在王宫后面,即北面。
市场分三个部分:大市居中间,日中交易,商品是奴隶主贵族所需要的奇珍异宝、奢侈品和奴隶。
朝市居东面,早晨交易,供往来商旅和官府商贾进行大宗商品批发贸易。
夕市居西面,傍晚交易,供小商小贩经销一般平民所需要的东西。
市场的设立,主要是为奴隶主贵族的生活提供方便。
官府对市场上经营的商品有严格限制,准许卖什么东西,不准卖什么东西,规定得很详细。
凡是体现奴隶主贵族身份品级的礼器,如命服、命车、圭壁金璋、宗庙器物,禁止买卖;凡是武器,如弓、矢、剑、戈等,禁止买卖;凡是没有成熟的瓜果谷蔬不许上市。
总之,商周时期,官府为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对商业实行严格的管理、控制和监督。
官办官营的商业占主要地位。
第三,古代中国独立、自由的大私商出现很晚,而且给私商自由发展的春天非常短暂。
中国商业早在夏商时期已经形成,但是,独立、自由的大私商到春秋后期才出现。
古代中国商业一开始就由国家垄断,官办官营商业占主导地位,私商受到严格限制,很难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交通日益发达,地区之间贸易联系不断加强,然而自春秋时期起,周天子的权威却逐渐衰落,“工商食官”的格局逐渐被打破,私人工商业得以兴起。
商业能给统治者提供货贿珍宝,能给政府提供财政收入,也能满足各阶层人民生活的需要,所以列国的统治者都重视商业。
例如齐桓公,他捐弃前嫌,大胆任用商人出身的管仲为相。
管仲不赞成盐铁全由官府经营,不准百姓插手的政策,允许人们在农闲季节煮盐;允许人们开矿冶铁,但要给官府交税。
正是因为当时列国统治者重视商业,商业得以迅速发展,春秋时期几乎达到农工商并重的地步,所以当时人们衡量一个诸侯国的强弱经常是以农工商三者是否并盛作为标准。
《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晋师将攻楚,隋武子进行劝阻,陈述不可伐楚的理由之一是:“商农工贾不败其业”。
值得注意的是,隋武子竟然把“商”放到了“农”与“工”的前面,足见商业对一个诸侯国的重要。
春秋时期是商业自由发展的春天。
东周王城洛邑居天之中,周人“巧伪趋利,贵利贱义,高富下贫,喜为商贾”。
那时鲁国人“好贾趋利,甚于周人”。
宋国更是“稼穑之民少,商旅之民多。
”经商形成热潮,身份自由、独立经营的私商大量涌现,是春秋时期,尤其是春秋后期,一个极其突出的现象。
私商作为一个很有势力的社会阶层登上了历史舞台。
子贡、范蠡成为他们的杰出代表。
子贡,复姓端木,名赐,是孔子的学生。
《论语·先进》中记载孔子说:“赐不受命而货殖焉”。
意思是说,子贡不愿继续当官,辞职后专门经商。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子贡既学于仲尼……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这就是说,子贡驾御着成队的车马,凭借雄厚的财力跟诸侯结交,所到之处,国君都以迎接贵宾的礼仪款待他。
由此可见,子贡是一个富商大贾。
范蠡,字少伯,是帮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复国雪耻的主要谋臣。
越灭吴后,范蠡弃官经商,定居陶邑,自称朱公。
他采用老师计然的商业理论,“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并且一再散财济贫。
范蠡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大商人、大慈善家。
子贡、范蠡对后世商人影响巨大。
“端木生涯、陶朱事业”,是后世商人们津津乐道的故事。
古代中国商业自由发展的春天十分短暂。
春秋时期,列国统治者允许商业自由发展,春秋一过,到战国中期,商鞅就在秦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这标志着古代中国商业自由发展的春天即将结束。
为什么古代中国商业自由发展的春天十分短暂呢?因为古代中国以农业为立国之本,游商蓄贾采取囤积居奇的恶劣手段,残酷地剥削农民,侵袭农业,掏空了列国政权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威胁着列国君主的统治。
《管子·国蓄》上说:“岁有凶穰,故谷有贵贱,令有缓急,故物有轻重。
然而人君不能治,故使蓄贾游商,乘民之不给,百倍其本。
”意思是,蓄贾游商丰年谷贱,大量收购囤积,待到荒年青黄不接,政府急征赋税时,高价出售,国家管不了,商人们成百倍地赚钱。
其结果,“万乘之国,必有万金之贾”。
国君以货币形式征税,而各种财物价格被商人压低一半,实际上是一半财物被商人征去。
所以《管子·轻重甲》上说:这样相当于“一国而二君二王”了。
《管子》一书中反复讲这个问题,这说明,在齐国商人对齐国君主的统治构成巨大威胁,在春秋战国时期,其他国家也是一样。
卫国商人吕不韦将囤积居奇的商业谋略由经济领域伸向政治领域,从贩运货物进而买卖国君,终于窃取了秦国的权柄。
虽然这在历史上是特例,但这个特例只能发生春秋战国这个允许商业自由发展的春天里。
吕不韦当政后,企图改变秦国的抑商政策。
他褒奖大牧主乌氏倮,令与封君相比;他礼遇挖丹砂致富的巴蜀寡妇清,为其筑“女怀清台”。
但是,秦王赢政亲政后,罢黜吕不韦,打破了商人企图跟地主争夺统治权的梦想。
秦统一全国以后,全面推行抑商政策,对春秋战国时期侵蚀封建经济破坏农业生产的商业资本进行了总清算。
允许商业自由发展的春天就这样匆匆过去了。
第四,古代中国的市场交换比中世纪的西欧发达。
因为中世纪西欧实行庄园制,其经济单位远远大于中国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大部分生产和生活用品可以在庄园内解决,不必通过市场交换获得,而中国农民家庭仍然需要以自己生产的部分产品去换那些自己不能生产的东西,尤其是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如犁、锄等。
一般说,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
商品生产和市场交换发达,是资本主义的前提。
然而,在古代中国,无论其商品生产和市场交换怎样发达,却始终不能动摇封建经济制度,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
这是由古代中国传统的市场模式造成的。
古代中国的商品市场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城市市场;另一类是乡村墟集市场。
城市市场处于封建官府的严格控制之下,其主要功能是满足皇室、贵族、官僚、绅士的享受消费,而不是供生产者之间交换的。
只有城市手工业品与乡村农产品的交换,才能为近代机器工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乡村墟集市场狭小,分散,处于相当封闭的状态,它只是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第五,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重农抑商思想、重农抑商政策占据着统治地位。
商业始终不能按照其特有的规律健康顺利地向前发展,而是受到种种封建主义枷锁的羁绊,举步维艰。
这是古代中国商业发展最为突出的特点。
中国封建社会建立在一家一户、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上。
社会的再生产过程是基础薄弱和生产力不高的简单再生产。
要保证再生产过程顺利地进行,需要的是稳定,而不是变易;是保守,而不是革新。
生产的不断变革,社会关系的不断动荡,都与封建生产关系的根本要求相违背,都与封建统治者的根本利益相抵触。
中国封建统治者早就看出商业是引发变革的起点,是造成社会动乱的根源。
所以,“重农抑商”是他们历代沿袭的基本国策,企图以此原封不动地保持旧的生产方式,维护传统的一切社会关系,并使人们的一切行为都墨守陈规。
历代封建统治者行使抑商政策的主要手段有三种:第一种是禁榷制度,就是用法律形式把销售量最大、利润最高的一些工商业完全垄断在政府手中,实行官营,禁止私营。
西汉政府首先实行盐铁专卖,后来又扩大到酒、茶、矾、香药宝货等。
实行这个政策的实质是把最容易赚钱的买卖掌握在封建政府手中,不允许私商经营,防止私商迅速发财致富。
第二种是土贡制度。
所谓土贡制度,就是将统治者所需要的大量奢侈消费品,越过商业买卖程序,越过公开市场,而以任土作贡的方式,直接向人民索取。
土贡范围广泛,无所不包,从宗庙祭品、军旅装备到服饰玩物、瓜果蔬菜、珍禽异兽、花鸟鱼虫等等,只要统治者需要,都在上贡之列。
实行这个政策的实质,是把私商排挤于最大的主顾和最广阔的市场之外,以减弱私商对农业和手工业的促进作用。
第三种是官工制度。
所谓官工制度,就是对土贡仍不能满足统治者奢侈需要的部分物资,由官府自设作坊或工场直接生产制造,如织染、陶瓷、军器工业,等等。
实行这个政策的实质,是割断工商之间的产销衔接,尽量缩小私商经营范围,使其不能无限制地自由发展。
抑商政策,主要抑制的是中小私商,相反地,却使那些官商合流的权贵富豪从中获利发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