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思想史纲总结表格
- 格式:pdf
- 大小:314.68 KB
- 文档页数:10
1760到1860年城市规划思想变化具体事实经过漫长的历史,人类在为生存奋斗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如何改良自我的生存环境来满足生存安全、生活和生产需要。
世界各地原始群居地点的选择和居民点的选址,普遍利用有力地形,建在近水、向阳和避风的有力位置。
而居民点内部的空间结构,则体现了原始社会人类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以及与环境的共存关系。
在中国古代文明中有关城镇修建和房屋建造的论述,总结了大量生活实践的经验,其中常以阴阳五行和堪舆学的方式出现。
许多理论和学说散见于《周礼》、《商君书》、《管子》和《墨子》等政治、伦理和经史书中。
以下就结合具体的朝代做进一步的分析。
夏代(公园前21世纪)对国土进行了全面的勘测,国民开始迁居到安全的地方定居,居民点开始出现,并向城镇方向发展。
夏代留下的城市遗迹表明,当时的城市设计已经有了一定的工程技术水平,如陶制的排水管的使用及夯土筑台技术的采用等,但总体上,在居民点的布局结构方面都尚原始。
夏代的天文学、水利学和居民点建设技术为以后中国的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积累物质基础。
商代开始出现了我国的城市雏形。
如商代早期建设的河南偃师商城,中期建设的位于郑州的商城和位于今天湖北的盘龙城等等。
商代盛行占卜术,崇尚鬼神,这直接影响了当时的城镇空间的布局。
而中国中原地区在商代就结束了游牧生活,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都得到了较大发展,这期间兴建了丰、镐两座京城。
在修复建设洛邑城时则完全按照周礼的设想规划城市布局。
召公和周公都曾去相土勘测定址,进行了有目的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城市建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
春秋战国时代的《周礼、考工记》则记载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同时,《周礼》还记载了按照封建等级,不同级别的城市在用地面积、道路宽度、城门数目、城墙高度等方面的级别差异;还有关于城外的郊、田、林、牧地的相关关系的论述。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第一章.文明基石:古希腊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一.西方古典文明的圣地1.古希腊文明的极高地位:古希腊文明是西方古典文化的先驱与欧洲文明的摇篮。
2.古希腊文明的起源于发展:公元前11世纪希腊半岛及其周围地区出现氏族国家,公元前8世纪时逐步出现了数十个城邦国家,随着各城邦之间社会,经济,文化交往的频繁及共同防御的需要逐渐形成一个成为“希腊”的统一文化与民族的地区。
从建筑和城市艺术的角度来看将古希腊的文化分为四个时期:1荷马文化时期(公元前12~公元前8世纪)2古风文化时期(前8世纪~前5世纪)3古典文化时期(前5世纪~前4世纪)4希腊化时期(前4世纪末~前2世纪)。
其中雅典卫城是希腊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精神的象征。
二.古希腊思想与文明的内核1.唯物主义认识观:古希腊思想是从一种唯物主义的自然哲学的探索开始的。
2.人文主义思想:从总体而言,古希腊的思想是人文的3.理性思辨的逻辑思维4.公平平等的政体意念三.古希腊的城市生活形态1. 城邦,公民与城市社区精神:共和制城邦是希腊最先进的城邦,希腊城邦的基础是公民(自由民的所有成员),古希腊人把城市定义为一个为着自身美好生活而保持很小的规模的社区。
2. 人本主义的生活形态:从人本主义的的意义上讲雅典卫城及Olympia的宙斯圣地等并不是膜拜圣灵的圣地而是市民公共活动的中心。
3. 积极的公共生活与丰富的公共空间:古希腊以贸易为主要特征的海洋文明和开放的人群性格以及优越舒适的自然景观造就了古希腊人积极的公共生活,积极的公共生活进一步的促使公共空间丰富起来,半公共场所,许多开敞的城市广场空间以及宏伟的雅典卫城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城市公共空间体系。
四.理想城市的规划形态1. 从苏格拉底到亚里士多德—关于理想国家(城市)的探求:苏格拉底提出城邦和城市生活的自然发展,其学生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强调“理想国(城市)是用绝对的理性和强制的秩序建立起来的。
”首先:通过劳动分工和社会角色来重整城市秩序,其次:城市居民应分为各阶层,并让哲学家(集智力和智慧于一身)来当国王治理国家;亚里士多德则提倡建立中产阶级统治的国家2. 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布局手法:古希腊的公共建筑以及建筑群中,突出反映的特征是追求人的尺度,人的感受以及同自然环境的协调,即使雅典也没有明确的强调人工规划,代表作为雅典卫城,其建筑布局以自由的,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为原则。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
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
生态学及城市生态学的基本知识
城市环境问题环境影响评价
生态学在城乡规划与建设中的应用途径
城市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与主要理论城市社会学的调查与研究方法城市人口结构与人口问题城市社会阶层与社会空间结构城市社区
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
城市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地理条件
城镇化的基本原理城镇地域空间的演化规律区域城镇体系的基本理论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城市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城市规模与城市经济增长
城市土地市场与城市空间结构城市交通经济与政策城市公共财政与公共品供给
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基础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CAD与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网络技术及其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
城市规划信息化
建筑学
建筑史基本知识各类建筑的功能组合
建筑场地条件分析及设计要求
建筑技术的基本知识建筑美学的基本知识建筑项目策划与设计阶段
城市道路交通工程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
城市停车设施的规划设计城市交通枢纽规划设计
城市轨道交通
城市市政公用设施
城市供水工程规划城市排水工程规划城市供电工程规划城市燃气工程规划城市供热工程规划城市通信工程规划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城市防灾规划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
城市用地竖向规划。
城市规划思想发展总结城市规划思想是指针对城市发展的情况和需求,为城市未来发展提供指导的一种理念和方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划思想也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演变。
下面将对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进行总结。
在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过程中,最早的城市规划思想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城市设计和规划,比如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布局和规划,都体现了对城市建设的系统性思考和规划。
但古代城市规划主要是以政治和军事因素为主要考虑因素,注重城市的防御和治安。
进入现代社会,城市规划思想开始转向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模式。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城市化的加速,城市规划思想逐渐体现出以工业化和经济发展为核心的特点。
代表性的城市规划思想有芝加哥学派和康德平兹学派。
芝加哥学派提出了“城市美”的概念,强调城市空间的美学价值,鼓励城市发展以提升城市形象和生活质量为目的;康德平兹学派则主张城市规划要注重土地利用和交通布局的科学性,规划师应该成为决策者的顾问,并提出了“新城”的概念。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规划思想逐渐开始关注环境和社会因素。
20世纪60年代以来,环境保护和社会公正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考虑因素。
代表性的城市规划思想有生态城市规划和新社区规划。
生态城市规划强调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提倡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新社区规划强调社交互动和社会公正,通过合理的社区设计和服务配置,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近年来,城市规划思想开始倡导智慧城市和可人居城市的理念。
智慧城市规划将信息技术与城市规划相结合,提升城市治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实现城市的高效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可人居城市规划注重城市人性化,提倡“人本主义”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居民的生活需求和情感体验。
总结来说,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从以政治和军事为中心,到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再到注重环境和社会因素的转变。
从单一的工业发展到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思想逐渐从发展的背后思考城市的生活质量和民众的福祉。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简介(转引自中国城市规划行业信息网)空想社会主义城市近代历史上的空想社会主义源自于莫尔的“乌托邦”概念。
他期望通们对理想社会的信念,同时还通过一些实践来推广和实践这些理想。
过对理想社会组织结婚等方面的改革来改变当时他认为是不合理的社会,并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建筑、社区和城市。
近代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欧文和傅里叶等人不仅通过著书立说来宣传和阐述他田园城市在19世纪中期以后的种种改革思想和实践的影响下,霍华德于1898年出版了以《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为题的论著,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
霍华德针对当时的城市尤其是像伦敦这样的大城市所面对的拥挤、卫生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一个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田园城市,以作为他对这些问题的解答。
他的概念是: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的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根据霍华德的设想,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
田园城市的居民生活于此,工作于此,在田园城市的边缘地区设有工厂企业。
城市的规模必须加以限制,目的是为了保证城市不过度集中和拥挤,以免产生现有大城市所产生的各类弊病,同时也可使每户居民都能够方便地接近乡村自然空间。
田园城市实质上就是城市和乡村的结合体,每一个田园城市的城区用地占总用地的1/6,若干个田园城市团结着中心城市(中心城市人口规模为58000人),呈圈状布置,借助于快速的交通工具(铁路)只需要几分钟就可以往来于田园城市与中心城市或田园城市之间。
城市之间是农业用地,包括耕地、牧场、果园、森林以及农业学院、疗养院等,作为永久性保留的绿地,农业用地永远不得改作它用。
田园城市的城区平面呈圆形,中央是一个公园,有六条主干道路从中心向外辐射,把城市分成六个扇形地区。
在其核心部位布置一些独立的公共建筑(市政厅、音乐厅、图书馆、剧场、医院和博物馆)。
城市规划思想史71.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与理论渊源(空想社会主义——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巴黎改建——城市美化运动——公司城)一、空想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是现代城市规划最直接的思想源泉T.More(1478-1535)的“乌托邦”(Utopia)Robert Owen(1771-1858)的“协和村”Charles Fourier(1772-1837)的(phalanges)1840年,Etienne Cabet(1788-1856)的大城市设想“Icaria”。
1888年,Edward Bellamy 的《回顾(Looking Backward)》。
1890年William Morris出版了《(News from Nowhere)》一书。
二、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三、巴黎改建大城市改建的原则与方法:E. Henard的巴黎改建汽车交通的重要性,地面交通在现代城市中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市中心规划必须考虑:过境交通不能超越市中心区。
改善市中心区与城市边缘区和郊区公路的联系。
城市道路交叉口的处理是提高道路效率的关键。
城市绿地编制的原则:每个居民离大公园不超过1Km,离花园或街心公园不超过500m。
历史古迹的保护既要考虑它自身的保护,也必须考虑它和周围建筑的关系。
四、美国城市美化运动以1893年在Chicago 举行的Columbian Exposition(主建筑师为Daniel Hudson Burnham)为起点的对市政建筑物进行全面改进为标志的城市美化运动(City Beautiful movement)1909年, Burnham发表了他的芝加哥规划。
这一规划被称为第一份城市范围的“总体规划”(the first city-scale ‘master plan’)。
Burnham的名言是要做大的规划(big plan),而不要做小的规划(little plan),因为小的规划不能激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