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下《语文园地二》精品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53 MB
- 文档页数:32
语文园地二【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了解关于寓言故事的成语,积累这类成语,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语言运用:能仿照例句写出带有动作、神态描写的提示语。
思维能力: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梳理、总结对寓言的体会和认识。
审美创造:品味寓言故事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的特点。
【课前解析】关注教材:本单元语文园地共安排了4个板块的内容。
“交流平台”的主题是整理寓言故事,这一板块有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回顾自己学过的寓言故事,能进行简单的复述。
二是明确寓言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三是将寓言故事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
这三个方面层层推进,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寓言故事,提升语文素养。
“词句段运用”包括三部分,一是积累“AABC”和“ABAC”式的词语。
二是积累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句子。
三是学写通知这一应用文。
这一板块从词语到句子,再到段落,体现了学习程度的由浅入深。
“书写提示”列举了4个上下结构的字和4个左右结构的字。
揭示了横画或竖画较多的字,书写时要先考虑好这些笔画的长短比例和距离。
“日积月累”安排了9个成语,全部来源于寓言故事,每个寓言故事都包含着深刻的道理。
与本单元品味寓言的主题遥相呼应。
关注语文要素: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
具体包括两个明确的能力目标和一个隐性的品质发展目标。
两大能力目标:一是借助一定的方法,能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二是搭设有效的学习台阶,能理解故事的寓意。
一个品质发展目标,即在整个寓言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提升。
关注寓言:“寓”是“寄托”的意思,即把作者的思想寄寓在一个故事里,让人从中领悟到一定的道理。
该词最早见于《庄子》,在春秋战国时代兴起,后来成为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
寓言的特点有:1.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
2.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
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3.故事情节的虚构性,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讲解知识点一、交流平台:我发现大家交流的是寓言故事的特点(学习方法):(1)难忘的故事;(2)蕴含着道理;(3)启发联系生活。
3、读通知,注意格式,再选择一种情况,写一个通知。
这份通知告诉我们:通知的格式包括题目、内容、落款三部分。
题目写在正中间,下一行前面空两格写正文内容。
落款分两行写在正文右下方,一行署名,一行写日期。
三、书写提示书写这些横画或者竖画较多的字,要事先考虑好这些笔画的长短比例和距离,才会好看。
一般来说横画之间的距离要一样宽,长短变化写出来才匀称好看。
四、日积月累:邯郸学步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自相矛盾刻舟求剑画蛇添足杞人忧天井底之蛙杯弓蛇影邯郸学步: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学步:学习走路。
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
出自《庄子·秋水》。
滥竽充数:滥:失实的,假的。
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
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
掩耳盗铃:掩:遮蔽,遮盖;盗:偷。
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
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出自《吕氏春秋·自知》。
自相矛盾: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
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出自《魏书·明亮传》。
刻舟求剑:舟:船。
求:寻找。
比喻拘泥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处理问题。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画蛇添足:画蛇时给蛇添上脚。
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
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出自汉·刘向《战国策·齐策》。
杞人忧天:杞: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杞县一带。
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
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出自《列子·天瑞》。
井底之蛙: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
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出自《庄子·秋水》。
杯弓蛇影: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