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江苏卷作文评分标准及标杆作文(PDF版)
- 格式:pdf
- 大小:273.66 KB
- 文档页数:6
2019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三篇及点评依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许多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
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
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
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1.陶罂墨子在游学鲁地时招收了一个绝顶聪明的门生耕柱子。
据说此人心灵手巧,灵巧到什么水准呢?他能将不起眼的东西制作成有意思的物件,用他自己的话说,融多物为一物。
墨子遇到他的时候,他正在用芦苇叶做着乐器,只见那乐器层层包裹,吹口处尤为精致,貌似是一个不完整的埙,整体酷似一只纺锤。
墨子请他吹上一曲,于是“纺锤”的圆孔处传出别致的声音,一种介于浑厚与清脆之间的声音,流淌着夏季的活力。
墨子对他大为赞赏,认为他“多知”,于是表达了收他为门生的意向。
耕柱子双眼乜歪,要求墨子露两手绝活,他给出的理由是“学高为师”,也是嘛,师傅水平不高,怎么带得起学生哩!只见墨子微微一笑,随手撅下半根芦苇,撕剥下横生的芦苇叶,寻到一片沙地在上面画了两座城池,接着给耕柱子推演起了攻城与守城的策略,眼花缭乱的招数融阴谋秘计于一炉,令耕柱子佩服不已。
耕柱子倒身便拜,直言师尊在上,耕柱子我有眼不识泰山。
于是简单地收拾一番,耕柱子跟随着墨子过上了游学的生活。
等到了墨子府第,耕柱子才明白他的老师来头太大,因为老师正是天下显学“墨学”的开创者,而墨学的核心奥义之一就是“融”,所谓“兼爱”也。
墨子给门生讲授守城器械“陶罌”的制作技巧。
这一器械是墨子的得意之作之一。
那是一种陶制的容器,类似水缸,制作者在上面蒙上皮革,将其放入井中,用来听挖地道的声音,以防止敌人挖地道偷袭。
墨子侃侃而谈,耕柱子在听到一半时便心飞天际,因为在墨子的门生中耕柱子制作守城器械的本领是数一数二的,老师墨子时常在门生面前夸赞他。
墨子讲完后,开始向门生们提问,只听他问道:何以强罂(如何强化陶罂的效果)?门生们一个个抓耳挠腮,墨子突然喊到了耕柱子,此时耕柱子正神游天际呢,自然无法回答老师的提问,墨子当众变了脸色,狠狠地批评了耕柱子,骂得他即刻想寻一条地缝钻进去。
2019江苏高考作文解析与范文【真题】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
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
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
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人间有味是清欢试题解析2019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题再次体现了其贴近生活的特色,请看:“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
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
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
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从内容层面看:材料以“水”和“盐”两个物象为载体,托出关键词“味”。
材料共48个字,“味”字出现了4次,与味道直接相关的有“淡、咸、酸、甜、苦、辣、咸”等7个字。
这就充分体现了材料作文中“类话题”作文的特点,因此,这道题的实质就是以“味道”为话题进行写作。
从语言层面看:材料句子简短,语言简洁,略带浅显的文言味道。
读材料,犹如品尝一碟美味快餐。
高中语文新课标的核心素养第一点是“语言建构与运用”,命题中的语言表达为考生做了漂亮的示范。
从主题层面看:类话题作文的取材范围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写内容确定立意。
材料中的“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是在警醒人:不要孤军奋战,不要做孤胆英雄,更不用搞个人主义,要懂得一加一大于二的道理。
“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是在提示考生:要懂得合作,要增进友谊,要创建和谐。
如果把格局放大一点,那就是“一带一路”,那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样的试题既有享受生活的情韵,还有放眼天下的胸怀,也有充满能量的哲理。
从主体(考生)层面看:写作时,无论写记叙文,还是写议论文,你都要扣住一个“味”字,或者扣住一个词:“味道”。
江苏前两年的作文题也是“类话题”型,所以,今年的考生拿到这样的试题,一定会在心里笑着说:“这个题,不难。
”是的,不难,而且有味。
试题意味深长,耐人寻味;但愿考生兴味盎然,写出人间清欢!阅读审题认真阅读材料,圈出材料中的“味”字,认清题型,明确写作的大方向。
2019年江苏卷高考作文解析及范文题目: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
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
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
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权威专家解析】该作文类型属于材料作文,材料内容的解读逻辑清晰,先是提供了世间万物都有各自的秉性: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
接下来谈到了各自发展境界的局限: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
前面的这两句话实际为后面的内容张本,很自然地为转折作了铺垫: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
这些话语是本次作文的解读关键:“万物共存相生”是因,“百味纷呈”是果,由果溯因这则材料的所揭示的中心就跃然而出:万物只有互联互通,共存相生,才能百味纷呈,异彩纷呈。
在具体写作过程中,“事犹是,人亦然”,自然过渡到谈论人的成长过程中所必需“共存相生”才能使得我们的人生异彩纷呈的问题,可以谈互相借力、合作的重要性,既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别人,或者谈双赢的智慧。
作文秉承了“立德树人”的总则,注重社会飞速发展时期人与人之间、群体与全体之间,乃至国家与国家之间通力合作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是由“小我”走向“大我”,由“有我”至“无我”之境迈进的不二途径。
范文:【01】萝卜烧萝卜,还是萝卜烧肉?牧羊人汤姆所有的羊群都是纯白的,非常纯粹,如同一大团白云。
所以极厌恶其中的一头黑羊,老想除掉它。
后来天降大雪,白色的羊群散布在大雪中根本无法找到。
最后是借助那头黑羊,使得汤姆的羊群失而复得。
由此,汤姆明白了一个道理,纯粹固然不错,但和谐共生更加美好。
事实也是如此。
物各有性,各有其美。
老虎易怒,猴子急躁,绵羊温顺,但这就是它们的特性。
植物就更有意思了,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连同样的物都不是一成不变,更何况是迥然不同的物性?物性如此,人性亦然。
《左传》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人心何所想,当然与其性相关。
如果要尊重人性,就要学会宽容,不要妄想统一思想,思想是无法统一的。
2019江苏高考满分作文3篇题目: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
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
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
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范文一:亮剑无声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一句话很令人回味。
“不要在喧嚣处歌吟,否则,你的歌声也将成为那喧嚣的一部分。
”细细思索,此言余谓为信然。
也许,在众人经过的大道上我们的声音纵使再高亢也无人知晓。
我们惟有亮剑无声处,才能不合大流,唱出自己的旋律。
范仲淹的一篇《岳阳楼记》历来为文人墨客推崇赞赏。
然而细想,倘若没有那“前人之述备矣”的走出大流,而仅仅徘徊于“春和景明”“一碧万顷”之泛泛言谈,又怎会有《岳阳楼记》的成功。
惟有在众人无声处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真心慨叹,亮出自己的真知灼见,方有千年不衰的魅力。
且看鲁迅先生那激昂的文字,听听那不朽的声音。
在万众沉默的恐怖气氛中,鲁迅先生第一个喊出了他的心声,亮出了他的思想之剑。
“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是他在民族的沉寂中亮出的声音,宛如警钟般唤醒了麻木不仁的世界。
亮剑的背后,往往是一颗不拘于时、独立于世的心。
陈寅恪悼念王国维的那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仍在今人的耳畔回响;“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声音未曾消逝。
别人已说处,自然不必再附和;别人无声处,需要的是我们的亮剑精神!然而,现实中的我们,真的做到亮剑无声处的又有几人?王开岭先生在《古典之殇》中曾无奈地感慨:“我们唱了一路,却发现无词无句。
”喧嚣匆忙的社会中,我们歌咏的究竟是什么?能唱出自己的歌词与心声的,究竟能有几人?社会在发展,但我们不能失去了自己的声音。
何不在众人袖手旁观之际打破冷漠的沉寂,用行动诠释自己内心的声音?何不在众人口口声声、模仿作秀的网络世界,亮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在新时代中,亮剑无声处需要的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是海子那份“众人都要将火熄灭,而我独将此火高高举起”的坚持,抑或是斯巴达克斯为心中的太阳城而挣断绳索的激情。
2019年高考作文江苏卷题及多篇范文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
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
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
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命题方向人文底蕴:人文积淀、审美情趣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勇于探究学会学习:勤于反思健康生活:健全人格责任担当: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社会责任审题限制性1.审题立意限制。
考生在审题立意时,思考的基点应是材料内容。
材料共有四句话,第一、二句话,强调水与盐代表两个单独的个体,有各自的特性;第三句话强调的是“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第四句话是重要的引导性语句,要求考生的思考不可止于“物”,要由物及人及事,实质就是要求考生进行联想和思考。
2.价值取向限制。
从价值取向看,命题者有意引导考生由物及人,倡导“和而不同”的价值观,由此可以谈及“美美与共”“共建共享”的理念等。
3.文体选择限制。
“除诗歌外,文体自选”,表明除诗歌外,其他文体皆可选。
诗歌不可作为写作体裁选项的主要原因在于评价标准难以统一和评卷实操有较大难度。
诗歌尚含蓄,评价难度极大,对诗歌体裁的限制属于技术上的限制。
4.思维限制。
材料强调“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提示考生要展开联想,这里的联想特指相似联想。
开放性1.选材范围是开放的。
材料最后一句说“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这很符合江苏高考作文“说开去”的命题特点,考生可以体物,可以叙事,可以写人;也可以把人、事、物融合到一起写。
但细读要求后发现,考生还是应将侧重点放在对人的书写上。
2.联想和思考的方向是开放的。
考生要由“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展开相似联想,对“物”“事”“人”的联想是自由的。
但若能展开宏大联想,表达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则立意更高、角度更佳。
3.文体选择在限制中有自由。
只要不写诗歌,其他文体如记叙文、议论文、抒情文、小小说等可以自由选择。
需要强调的是,一旦选定文体,就要致力于写出文体特征来,不能写成“四不像”作文。
第7辑:江苏卷(下)作文题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
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
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
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选文目录No11.说方论圆话个性江苏考生有人问,林黛玉和薛宝钗谁最美,这是一道没有答案的考题。
黛玉葬花,悲怆凄哀之美;宝钗扑蝶,天真烂漫之美;湘云醉卧,娇憨豁达之美;凤姐训家,杀伐果断之美:一部《红楼梦》写尽各种各样的美,实在无法断定谁美谁不美。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正如方和圆,每一个事物都是一个独立的存在。
没有方就显不出圆的柔滑,没有圆就显不出方的刚直,方和圆如影随形,难分难舍。
与其说它们是生与死的对手,不如说它们是手和足的弟兄,更不如说它们是彼此需要的男人和女人,是一对分工合作的夫妻。
大自然心灵手巧,独具匠心。
她创造了男人,赋予男人以骁勇、果敢和阳刚之气,男人是方的最佳代表;同时,她又创造了女人,女人是水做的,水显出女人的温驯、和顺和阴柔之美,女人是诠释圆的最佳人选,或者说女人本身就是一个圆。
有人说,成功的男人背后总有一个伟大的女人。
说得更直白些,男人的方正离不开女人的圆融。
男人不能只靠刚强打天下,女人也不能只用柔滑来掌乾坤。
方圆结合,刚柔相济,才能创造出最辉煌的成就。
男女之间如此,一个人性格亦如此。
有人刚正不阿,典型的是块砖头。
有人张扬灵慧,活脱脱的皮球。
这两种性格本来没有什么不好,但如果太过刚直,锋芒毕露,会让人敬而远之,难有深交;或者太过圆滑,墙头草式的作风,城府太深,又让人缺少安全感。
能够将刚正和圆滑处理得恰到好处的人虽然不多,但也有人在,周恩来可算典范。
在那个年代,他是欧洲贵妇以及名媛淑女心中的“东方绅士”,他温文尔雅,谦恭有礼,和蔼的脸庞让人温暖到心。
但是在万隆会议上,他那凛然正气、刚正不阿的领袖形象充满魄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刚”与“柔”在周总理身上结合成了一种伟大的人格力量。
2019年江苏卷高考作文及解析2019年江苏卷高考作文:物各有性,事犹是,人亦然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
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
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
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权威专家解析】该作文类型属于材料作文,材料内容的解读逻辑清晰,先是提供了世间万物都有各自的秉性: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
接下来谈到了各自发展境界的局限: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
前面的这两句话实际为后面的内容张本,很自然地为转折作了铺垫: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
这些话语是本次作文的解读关键:“万物共存相生”是因,“百味纷呈”是果,由果溯因这则材料的所揭示的中心就跃然而出:万物只有互联互通,共存相生,才能百味纷呈,异彩纷呈。
在具体写作过程中,“事犹是,人亦然“,自然过渡到谈论人的成长过程中所必需“共存相生”才能使得我们的人生异彩纷呈的问题,可以谈互相借力、合作的重要性,既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别人,或者谈双赢的智慧。
作文秉承了“立德树人”的总则,注重社会飞速发展时期人与人之间、群体与全体之间,乃至国家与国家之间通力合作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是由“小我”走向“大我”,由“有我”至“无我”之境迈进的不二途径。
2019年江苏卷高考作文2019年江苏卷高考作文:物各有性,事犹是,人亦然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
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
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
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2019年浙江卷高考作文及解析2019年浙江卷高考作文:作家与读者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
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
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江苏省2019高考作文试题解析及精品范文一【作文试题】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
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
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
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试题解析】一、审题材料讲了一种现象,两种思想。
1.一种现象: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是丰富多彩的。
“多样性”是材料的核心潜台词。
“物各有性”,是多样性。
“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是对“物各有性”中“性”的进一步强化说明,说明“各有”的意思。
第三句,“共存”,是说多样性。
“相生”,促进“多样性”。
第四句,三个代词,此,是,然。
三个代词指代同一个意思,即材料前三句里的“多样性”。
“物,事,人”,是多样性呈现的不同领域,提醒我们“多样性”的广泛性。
2.两种思想:第一种,共存。
第二种,相生。
共存,是肯定多样性。
对立面就是否定多样性(人类历史上有例子)。
相生,是说这种多样性的个体之间的关系——互相促进,更好地繁荣。
文章的立意应当在这两种思想当中。
二、立意示例立意的本质是传达一种价值观。
我试着从价值观出发,我们来给这则材料立意。
1.科学和理性【立意】生命的演化没有方向,保持多样性,能增加存活的几率。
2.效率优先【立意】社会是一个多样性并存的网络。
这个网络呈现出幂律分布的特点——它告诉你社会是不公平的,网络的生长遵循优先连接的原则。
这意味着酸甜苦辣咸在社会网络中并不是均匀分布的。
掌握了该特点和原则,可以用来指导做事。
3.个人价值【立意】承认人和人的不同,尊重个体的不同。
人人专注于自己的“长板”,社会分工协作。
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分工不断精细化的历史。
学校和家庭不能用单一标准来培养孩子。
(感觉写这一点的考生会多)4.社群【立意】什么是中国味道?中国味道不应该是“区别”于世界的味道,中国味道应该是“融入”世界的味道。
【精品范文】亦说“一枝独秀不是春”“一枝独秀不是春”语出明代《增广贤文》,原比喻缺少各种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艺术作品就不算繁荣。
2019高考江苏卷作文评分标准及标杆作文2019高考江苏作文(70分)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
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
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
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考题解读调和共存百味纷呈2019年高考江苏卷的作文题,从形式上来看,依然延续了考生熟悉的材料作文形式;从内容上说,材料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易于理解和思考,同时聚焦社会,富有时代和文化气息。
材料从日常生活中对“味”的感知入手,引导考生深入思考,展开联想,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开放性、启发性,这也是江苏卷作文命题一贯的特质,体现了江苏卷在考查考生思维能力方面对高标准的坚守。
同时,作文材料在承认事物具有个性的基础上,倡导互相调和、共存相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同时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今年高考江苏卷作文材料中的“味”看似是材料表述的原点,但究其本质,其只是作为喻体存在。
也就是说,材料的真正内涵,蕴藉于“味”之下,需要考生深入挖掘和揭示。
材料由四句话组成,句间关系显示出严密的层次性和逻辑性,需要考生仔细推敲。
首句“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是材料的引子,以“物各有性”领起,紧接着以水和盐两种生活中常见物品的鲜明特性形象地对“各有性”进行诠释。
也就是说,第一句话承认了事物各有其特性,暗示事物之间具有差异性,世间万物总体而言具有多元性。
第二句话“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考生应该抓住“还是”二字中的情感与态度倾向。
也就是说,同类事物的简单叠加不会带来质变,简单的重复只会导致单调。
考生可以联系个体,也可以从群体、国家、文明与文化等角度展开联想,丰富这句话的内涵,为立意拓展空间。
第三句“酸甜苦辣成,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是材料的核心,也与上文形成对比。
“调和”是关键词语,可引申为合作、交流、融合,是一种手段,而且对象是“五味”。
与前面的“水加水”“盐加盐”对照着看,不难把握材料的态度。
“共存相生,百味纷呈”是五味的结果。
材料的启示正是在肯定“物各有性”的基础上,强调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调和”,如此方能碰撞出丰富多彩的“百味”,方能突破狭隘与单调。
材料的最后一句由“物”及“事”至“人”,强调了这一道理存在的普遍性和原则性,在审题立意和选材构思上进一步拓展了考生的思维空间。
综合起来看,材料肯定的是人、事、物多样性的价值和意义,提倡包容甚至于相容的一种文化态度。
当然,这里面也有个“度”的问题,就是不能不管什么人、什么事、什么物,都一味地去欣赏和包容。
今年高考江苏卷的作文命题跟以往有明显区别。
以往写“语言”“车”,几乎可以说是话题作文,今年看似写“味”,实则写理。
无论是物、人、事,还是时代和社会,都可以切入。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有一个小的切入点,要写出自我独特的思考和见解,挖掘出属于自我的选材和内容,将自己最为独到的生活体验和真知灼见表达出来。
评分标准一、判分原则本次作文阅卷,坚持从试卷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坚持一以贯之的公平公正;坚持内容与形式相统一。
从考生的基本能力和综合语文素养等维度全面评价,重点评判考生的文章究竟写得好不好。
二、判分等级一类卷63分以上;二类卷56~62分;三类卷49~55分;四类卷42~48分;五类卷28~41分;六类卷27分以下。
三、评分细则(一)议论类文章一类卷(63-70分)务必整体把握材料内容,审题精准。
“物备有性”是基础,“调和”是手段,“共存相生,百味纷呈”是结果。
立意深刻、独到、新颖;有一个好的由头或切人口,能紧扣主要矛盾分层展开;或能化大为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或纵横捭阖,鞭辟入里,气势恢宏;用例经典;言近旨远,言简意丰。
二类卷(56-62分)审题准确,能抓住“调和”或“共存相生”等展开思考,立意有一定的见识;推理和论证有一定的逻辑性和批判性;用例准确;言随意转,言能达意。
三类卷(49-55分)停留在材料和提示的表层;有一定的分析和层次,但逻辑不够严密;表达顺畅,尚能达意。
四类卷(42-48分】基本符合材料和提示的范围;泛泛而谈,面面俱到,简单演绎题意;素材堆砌,缺乏材料间的逻辑关联;论证方法单一,基本以举例为主,叙例比例过大;论点与论据之间不匹配,不紧密,显得牵强。
五类卷(28-41分)聚焦“味”展开写作,貌合神离,基本脱离材料,偏题,套作。
六类卷(27分以下)自说白话,完全脱离材料,无观点,无论证说理;随便说说,字数不足;或另起炉灶。
(二)记叙类文章一类卷(63-70分)选取富有生活气息的材料;从生活中的小场景巧妙切人,以小寓大,富有韵味;细节丰富,真挚感人;有文学的味道,有写作的智慧。
二类卷(56-62分)用身边的事例演绎材料中的某一主题,有构思,有生活气息,有一定的观察和体验,有一定的场景,有可读性;在生活性、细节性与情感性上有一个亮点。
三类卷(49-55分)基本叙述了与材料相关的人和事,基本符合生活的真实,结构完整,表现手法比较丰富,有一定的细节描写。
四类卷(42-48分)审题立意正确,但记叙文表现方式单一,多以叙述为主,记流水账;故事与主要矛盾有关,但关联度不高。
五类卷(28-41分)故事与材料基本无关。
六类卷(27分以下)故事与材料完全无关,写作素养差。
四、关于作文的其他项评定1.扣分项评定:出现错别字,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扣完5分为止;标点符号出现3处以上错误的酌情扣分;不足字数者,每少50字扣1分;无标题扣2分。
2.残篇评定:400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每少50个字扣1分);400字以下的文章,2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200字以下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只写一两句话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只写标题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完全空白的,评0分。
标杆作文1.【一类文上】评分内容结构表达发展错别字总分2019199067春满园难以想象,在一个黑人尚未能完全融入以白人为主的社会里,你能看到一个白人载着一位黑人音乐家驰骋在乡间小路上,他们一起吃着炸鸡,谈笑风生,俨然一副色调、光线、比例都近于完美的画面。
《绿皮书》便成功地刻画出了这样一幅黑白调和的画面,倘若只有黑或白,都会显得单调而无味。
我们每个人本都是单一的,因为我们要与自己的个性与性情厮守一生,但我们的生活也正因为这无数个单一而不同的个体变得丰富多味。
在与他人的交流与交往中,我们看到了人间百态,品味了生活的滋味,读懂了生命的百味纷呈需要酸甜苦辣咸共存。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的欧阳修,“举酒属客”的苏轼,都在与外人的思想碰撞中收获了春满园般非凡的况味。
然而,也许有人会质疑:难道人生中的丰富味道只能通过与他人的交往才能获得吗?我想,不尽然。
我们同样应该向内探寻,从自身发掘能带给自己惊喜的百味。
这首先取决于我们的履历与经验、思想的成长,精神的独立强大离不开我们的亲身体验。
这些体验或好或坏,带给我们痛苦与甜蜜。
屡次遭贬谪的刘禹锡,即使只剩下一桌、一床,过着让常人难以忍受的贫寒生活,但他抱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处世态度,坚持从园中的树木花草中寻找自然生机的味道,从史传经文中寻找精神世界的快乐,终写下了浑然天成的《陋室铭》。
调和起命途中的喜怒哀乐,是让我们的生命得以更加纷呈绽放的秘诀。
泰戈尔曾说:“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炼,才能拥有创造天堂的力量。
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响。
”我们跨过的一道道多滋多味的人生的坎,都指引着我们去追寻那高逸的灵魂,它能让我们在逆境中保持发现希望的意志,在顺境下不忘苦尽甘来的艰辛。
更让我们在周遭环境中品读出多维度多层次的韵味。
“山映斜阳天接水”中我们看到了美与壮阔的调和,“云破月来花弄影”中我们又看尽了大自然的俏皮与生命力的相生。
我们的人生也应主动地去拥抱那些繁复的或美好或凋败的意外,让那“姹紫嫣红春满园”般的百味透进来。
◇阅卷组意见:文章浸润着美,昂扬的思想、严谨的思路和优雅的语调和成了这美的篇章。
以今年新上映的电影《绿皮书》为由头,恰到好处地引出论点,从“与他人的交流与交往”论及“向内探寻,从自身发掘能带给自己惊喜的百味”,文章步步为营又信手拈来,从容且大气。
2.【二类文上】评分内容结构表达发展错别字总分1818188062自我是水,外界如盐为何雅典神庙上要刻着“认识你自己”?在这神性最闪耀的地方,这句话却闪着并不逊色的人性之光,只因:物备有性,人亦然。
我以为,人之性,是为自我。
一个有自我的人即认识了自己,知道自己擅长什么,知道自己所爱所求,知道每一天为了什么而起床。
他们生活有方向,做事有动力,受挫不自卑,这类人我谓之生活的智者。
奈何,反观身边的同学,不少人并未有自我,他们并没有认识自己,不清楚自己的所求所爱,谈起每日苦读的目的,也不知个所以然;聊起未来,也是人云亦云甘于随波逐流。
我不否认他们的努力刻苦,但每天的状态若只取决于分数,高考上大学只是因为这是社会认可的,未免显得可惜可悲。
倘若他们能寻到自我。
为所爱所求而奋斗,那每天不也是丰富有味的?尼采有言:“谁也不能为你建造一座你必须踏着它渡过生命之河的桥,除你自己之外没有人能这么做。
尽管有无数肯载你渡河的马、桥和半神.但必须以你自己为代价,你将抵押和丧失你自己。
”的确,生命姿态的最后呈现还是你自己,如若没有自我,随波逐流,那最后呈现的还是你自己吗?或是什么半人半马的怪物?强调自我的重要,并不是说我们生命的全部都是自我。
水加水还是水,只有自我的发展,只能提升生命的数量,却可能会限制生命质量的提升。
我们还应当向外界汲取养分,如一杯至淡的水,加上不同的东西,便也能五味纷呈。
爱因斯坦曾多么笃信物理的能量,他本以为全身心地投入物理研究便能发现世界的真谛,奈何现实并非如此。
受困于瓶颈的他,向数学寻求帮助,最终提出了质能方程。
可在向外界汲取养分的过程中需要选择,这种向外的选择,其本质还是基于内在的自我。
谨守自我的选择是有益于发展的,而盲目的选择却可能反遭其祸。
伟大如牛顿,在生命晚期处于研究困境时,却投身于神学,最终不再有突破。
倘若他能谨守自我对科学的信仰,向外选择如自然和哲学,从自然之科学和人文之科学中汲取养分,未必不能找到生命的第二棵苹果树。
其实一个人的发展,自我与外界本就是平衡统一的,但对于我们这辈青年人,学习能力旺盛,也容易被外界浸染,丧失自我。
此时的我们更应先寻到自我,并谨守自我,出走半生后,归来仍少年。
船在海上,马在山中,我守自我,纳外界,一路上只顾风雨兼程,前方会有生生不息的希望和不期而遇的温暖。
◇阅卷组意见:文章开头单刀直入,高屋建瓴,从“认识你自己”的高度谈“丰富有味”的可能性。
紧接着笔锋一转,在“强调自我的重要”的同时,论述“向外界汲取养分”的重要性,随即再次宕开一笔,指出“向外的选择,其本质还是基于内在的自我”,实际上是在写个人与外界调和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