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思维的艺术 科学思维方法论导论(张大松主编)思维导图
- 格式:xmin
- 大小:4.64 KB
- 文档页数:2
00483科学思维方法论考试大纲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课程名称:科学思维方法论课程代码:00483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科学思维方法论主要研究科学思维活动的基本方法、原则及规律。
该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段的核心课。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主要是使本专业考生通过学习该课程,系统掌握科学思维方法论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以及科学思维的本质与基本方法,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思维能力和实际策划能力。
学习本课程,应系统了解科学思维方法论的基本理论;熟练掌握的解题思维、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归纳思维、演绎思维、溯因思维、次协调思维、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等各种思维方法的实质、模式和原则;要注意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分析和解答科学思维中的实例。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以下分章列出考核知识点并提出自学要求。
第一章绪论(一)基本要求:把握方法、科学、科学思维、科学思维方法的含义,科学思维方法的历史发展以及学习科学思维方法论的意义。
(二)重点和难点:科学思维方法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特征,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及其特点。
(三)考核目标和要求1、识记:(1)方法(2)科学与科学思维(3)科学思维方法(4)古代思维方法2、理解:(1)近代科学思维方法(2)现代科学思维方法3、简单应用:(1)科学思维方法论的意义(2)科学思维方法的主观性特征第二章解题思维(一)基本要求:把握科学问题的本质和特征、科学问题的结构体系和建立的基本原则以及科学问题的辨析和演化等问题。
(二)重点和难点:科学问题的本质和特征是本章重点,科学问题的辨析是本章难点。
(三)考核目标和要求1、识记:(1)科学问题的定义(2)科学问题的初级本质(3)科学问题辨析的理论依据(4)科学问题的本质2、理解:(1)科学问题的特征(2)构成科学问题微观结构体系因素(3)科学问题宏观结构体系的要素3、简单应用:(1)建构科学问题结构体系的基本原则(2)科学问题辨析的途径和方法(3)科学问题辨析的意义(4)科学问题的演化方式第三章求异思维(一)基本要求:求异思维、发散求异思维方法、转换求异思维方法(二)重点和难点:求异思维的应用原则与要求(三)考核目标和要求1、识记:求异思维2、理解:(1)发散求异思维方法(2)转换求异思维方法3、简单应用:求异思维的应用原则与要求第四章形象思维(一)基本要求:掌握形象思维的含义、类型及其使用的意义。
关于创新思维的思维导图应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尝试思维导图是英国学者东尼?博赞(Tony Buzan)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所创,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就是将你的想法画出来。
思维导图按照发散性思维的特征,把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 __图形上,主题的主干从中央向四周放射;分支由一个关键的图形或写在线条上面的关键词构成,次级话题也以分支形式表现出来,附在较高层次的分枝上;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并且末端开放。
所有的思维导图都有一些共同之处:“它们都使用颜色,都有从中心发散出来的自然结构,都使用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都遵循一套简单、基本、自然、易被大脑接受的规则。
”创新思维不局限于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程序和方法,表现为可以灵活地从一个思路转向另一个思路,从一个意境进入另一个意境,多方位地试探解决问题的办法,因而具有发散性和灵活性。
创新思维主要借助对事物的丰富的联想来实现,在发散性特点的基础上,人们可以借助事物之间客观存在的联系打开思路,展开联想,通过因果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自由联想等形式进行创新,所以创新思维具有联想性。
创新思维还具有综合性,是指能把大量的概念、事实和观察材料综合在一起,加以抽象总结,形成科学的结论和体系。
从中心主题出发,通过联想和发散,将头脑中的丰富的素材综合起来,并将你的这些想法画出来,就成了一幅思维导图,它符合人脑的自然工作方式,体现了创新思维的特点。
在教学中用思维导图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使人兴趣盎然的方法。
一、用思维导图进行头脑风暴在学习一个主题内容之前,教师让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学生已经掌握了思维导图的画法)就这个主题提出尽可能多的问题,可以比一比谁提的问题多,谁提的问题有深度。
学习结束之后,再让学生回过头来看他自己的思维导图,看哪些问题已经解决,哪些还没有解决。
这些没有解决的问题可能会在什么时间解决,以什么方式,什么方法解决?让学生通过思考将想法补充在思维导图上。
(完整版)必修四哲学思维导图(可编辑修改word版)关系:世界观和⽅法论是同⼀问题的两个⽅⾯(3)哲学是世界观与⽅法论的统⼀3、哲学的含义区别: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领域的规律和奥秘的是⾃然、社会和思维某⼀领域的规律。
(1)根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1、存在决定思维:唯近代形⽽上学唯物主义:于哲第⼆课<⼀>思维(意识)和存在(2)基本形态⼀、是什么:学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基本问题(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划分唯物主义和唯⼼主义(1)根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是意识决定物质。
2、思维决定存在:唯⼼主义主观唯⼼主义:把⼈的主观精神(如⼈的⽬的、意志、感觉、⼼灵等)夸⼤为唯⼀的实在,当成第⼀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务以⾄整个世界,都依赖于⼈的主观精神。
(2)基本形态客观唯⼼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思维和存在有⽆同⼀性(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思维能够认识存在:可知论⼆、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是⼈们在现实⽣活和实践活动中⾸先遇到和⽆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1、哲学与时代的关系(1)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2)任何哲学都是⼀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3)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因为它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哲学与时代的关系第三课2、真正哲学史社会变⾰的先导(1)哲学可以更新⼈的观念,解放⼈的思想(2)哲学可以预见未来、指明⽅向,动员和掌握群众,转化为变⾰社会的物质⼒量(1).阶级基础:⽆产阶级的产⽣和发展1、产⽣的历史条件(2)⾃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物进化论(3)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包括⿊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2、基本特征(1)第⼀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2)第⼀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展观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1)⽑泽东思想(2)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1、物质的概念<1>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的意识,并能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