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教案-第三课-能动自
- 格式:docx
- 大小:16.38 KB
- 文档页数:9
《哲学与人生》教案第三课能动自觉与自强不息《哲学与人生》教案第三课能动自觉与自强不息教学目标1.认知:了解如何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的基本哲学观点 ;理解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的前提和基础。
2.情感态度观念:正视现实,自强不息,尊重规律,脚踏实地。
3.运用:把握客观规律,明确人生发展方向,做一个自强不息、勇于行动、善于行动的人。
教学重点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
2.自信自强对人生发展的作用。
教学难点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
2.增强自信自强意识。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过程多媒体展示图片:青藏铁路的建设设问:这是人类铁路建设史上亘古未有的穿越:跨越“世界屋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西方舆论称它“堪与长城媲美”。
这个事例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略)教师: (小结 )青藏铁路最后一排铁轨稳稳安放在拉萨河畔。
自此,占中国土地的西藏结束了没有铁路的历史,青藏高原1300 年来的沧桑苦旅成为永恒的记忆。
这是人类铁路建设史上亘古未有的穿越:跨越“世界屋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西方舆论称它“堪与长城媲美”。
这是世界工程史上从未经历过的艰难:大部分线路处于“生命禁区”和冻土区,国外专家认为在这里修铁路“几乎不可能”。
数万名青藏铁路建设者挑战生命极限,破解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三大世界难题,将无数奇迹定格在雪域高原。
青藏铁路的成功建设正是人们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一、自觉能动性是人特有的能力1.自觉能动性的含义幻灯片:自觉能动性的定义(教师进一步解释说明 )自觉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点。
自觉能动性又叫主观能动性,是人的意识所具有的特点,是其他物质所不具有的特殊能力,即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例如:“黑猩猩的事例”,说明无论多么聪明的动物,也只是消极地适应自然。
《人生是自觉能动的过程》讲课稿职教中心王金花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生是自觉能动的过程》。
下面,我将围绕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主要方面说一说这堂课。
一、说教材1.首先我要说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人生是自觉能动的过程》内容是高教版《哲学与人生》课中第一单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论第三课《自觉能动与自强不息》的重点内容。
2.说教学目标根据对本课教材的理解,我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自觉能动性的特点和作用;知道如何发挥自觉能动性,创造自己的人生。
(2)能力目标:结合人的意识的自觉能动性原理,列举生活实例,说明人能够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活动改造世界,对自己人生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3)情感与态度目标:人具有自觉能动性,使我们能够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旺盛的斗志,积极投身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实践中去,在拼搏奋斗中成就精彩人生。
3.说教学的重、难点(1)教学重点:人能够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活动改造世界,对自己人生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创造精彩人生。
确立依据:(2)教学难点:自觉能动性的特点和作用。
确立依据:二、说学情从学生的知识基础来看,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学习过很多关于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知识,也知道很多这方面的事例,为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知识奠定了基础。
从学生的身心特点来看,中职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也具有了很强的观察社会的意识和能力,有利于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理解本课知识。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看,学生可结合现实生活中自己所知道的或自己经历的实际事例理解本课所学知识,并且做到学以致用。
三、说教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本节课教学中我选择以下几种教学方法:“谈话讨论法”、“欣赏图、读名言、读故事情境教学法”、片“分析探究法”等。
使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哲理,再结合实际生活谈论明白道理,在分析探究中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人生发展能力。
哲学与人生》教案第三课能动自觉与自强不息自觉能动性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自觉能动性是自觉的,即人能够自主意识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和调整;第二,自觉能动性是目的性的,即人能够根据自己的目标和需要进行行动;第三,自觉能动性是创造性的,即人能够创造新的事物和改变现有的世界。
二、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1.客观规律对人的制约和引导幻灯片:客观规律的定义和作用(教师进一步解释说明)客观规律是客观存在和发展的规律性,是客观世界的本质属性。
客观规律对人的行为有制约和引导作用,人必须尊重客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才能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走好人生路。
2.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是人生成功的关键。
要发挥自觉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不能违背客观规律而行。
同时,也不能过分强调客观规律,否则会限制自觉能动性的发挥。
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
自信是人的一种表现,它能够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对人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自信是开启自身潜能的钥匙,自强则是战胜各种困难的法宝。
通过故事教学,可以让学生总结出自信自强对于人生发展的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讲述有关自尊自信的小故事,从而使学生在明白道理的同时还能得到教育和感染。
同时,教学应该特别注重运用好榜样示范法,以此来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在研究内容小结和课堂练中,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完成,巩固本课的知识。
同时,教师可以布置课后作业,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在讲解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时,教师可以结合幻灯片进行讲解,引导学生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并且具有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通过讨论探月工程一度停滞的原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联系的条件性。
总之,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学生的研究效率,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第一单元坚持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第三课自觉能动与自强不息第一课时人生是自觉能动的过程学习内容本课是第一单元“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的第三课“自觉能动与自强不息”的第一课时,是辩证唯物论部分关于自觉能动性的内容。
本课时的重点是自觉能动性的特点和作用。
学习目标认知理解自觉能动性的特点和作用;知道如何发挥自觉能动性,创造自己的人生。
情感人具有自觉能动性,使我们能够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旺盛的斗志,积极投身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实践中去,在拼搏奋斗中成就精彩人生。
运用结合人的意识的自觉能动性原理,列举生活实例,说明人能够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活动改造世界,对自己人生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学习重点人能够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活动改造世界,对自己人生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学习难点本课的难点是自觉能动性的特点。
教学方法事例教学法、设疑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教学课时和手段1课时多媒体一体机及课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温故知新,导入新课:读名言,学榜样:脑瘫计算机博士张大奎的名言,思考:张大奎脑瘫,他可以靠父母生活,也可以靠政府求助生活,他是怎么做的?一、人生是自觉能动的过程1.人生发展不能“等靠要”(1)人生的路各有不同,一分耕耘,一份收获。
学生看回忆归纳总结进入新课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复习前两课内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人可以认识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这种能力叫自觉能动性,引入新课。
通过读名言懂得:人生发展不能“等靠要”,一分耕耘,一份收获;人生路只能自己去走,充分发挥自己的自觉能动性,加强学习,不断完善自身,坚定信心,自强不息。
人生是自觉能动的过程。
哲学与人生》教案第三课能动自觉与自强不息《哲学与人生》教案第三课能动自觉与自强不息教学目标1. 认知:了解如何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的基本哲学观点;理解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的前提和基础。
2. 情感态度观念:正视现实,自强不息,尊重规律,脚踏实地。
3. 运用:把握客观规律,明确人生发展方向,做一个自强不息、勇于行动、善于行动的人。
教学重点1.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
2. 自信自强对人生发展的作用。
教学难点1.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
2. 增强自信自强意识。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过程多媒体展示图片:青藏铁路的建设设问:这是人类铁路建设史上亘古未有的穿越:跨越“世界屋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西方舆论称它“堪与长城媲美”。
这个事例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回答(略)教师:(小结)青藏铁路最后一排铁轨稳稳安放在拉萨河畔。
自此,占中国土地的西藏结束了没有铁路的历史,青藏高原1300 年来的沧桑苦旅成为永恒的记忆。
这是人类铁路建设史上亘古未有的穿越:跨越“世界屋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西方舆论称它“堪与长城媲美”。
这是世界工程史上从未经历过的艰难:大部分线路处于“生命禁区”和冻土区,国外专家认为在这里修铁路“几乎不可能”。
数万名青藏铁路建设者挑战生命极限,破解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三大世界难题,将无数奇迹定格在雪域高原。
青藏铁路的成功建设正是人们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一、自觉能动性是人特有的能力1. 自觉能动性的含义幻灯片:自觉能动性的定义(教师进一步解释说明)自觉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点。
自觉能动性又叫主观能动性,是人的意识所具有的特点,是其他物质所不具有的特殊能力,即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例如:“黑猩猩的事例”,说明无论多么聪明的动物,也只是消极地适应自然。
主观能动性是人特有的能力和活动。
2. 自觉能动性的特点首先,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表现为我们通常说的“想”。
例如:李四光与中国石油。
价值规律、万有引力、元素周期律、新陈代谢、社会发展规律的发现。
其次,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即通常所说的“做”。
(1) 人们按照自然规律改变自然物原先的形态和内部结构,创造了许多自然界原来不存在、单靠自然力量也不能产生的事物。
例如:克隆羊、人造心脏、人造蛋白质。
(2) 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发挥其对人们有利的作用,限制其破坏作用,甚至变害为利。
例如:展示建设三峡时的图片,指出三峡的建设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变害为利的最好的例证。
再次,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
例如:长征精神、铁人的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98抗洪精神。
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制约(1)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正确指导行动。
例如:万有引力定律。
(2)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利用规律,创造条件,改造客观世界。
教师设疑:“嫦娥奔月”是我国古代的神话,它反映了古代人对人类登上月球的向往。
而今天,人类已把这个神话变成了现实,这又包含什么哲理呢?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改造客观世界。
(3) 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磨炼意志,鼓足干劲,战胜困难挫折。
例如: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7 名宇航员罹难,美国总统布什和夫人出席了追悼仪式。
布什在简短讲话中对每一位宇航员表示敬意,他说,7 名宇航员的牺牲是个悲剧,但他们是为人类古老的理想而死,他们明知巨大的风险仍然“愉快地接受了任务”,他们牺牲在“发现的旅途上”。
他说,尽管遭受如此重大的损失,“美国的航天事业仍将继续”。
通过这一事例让学生意识到失败是在所难免的,要想避免失败,战胜困难,唯一的选择便是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就前面所讲授的有关哲学基本观点联系实际进行讲解。
1. 连连看主观能动性的三个表现为什么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一,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正确地指导人们的行动第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去利用规律、改变和创造条件,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第三,精神状态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然遇到困难、挫折、暂时的失败,需要坚强的意志2. 思维训练展示幻灯片:刻舟求剑的故事教师设疑:故事中的人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吗?他为什么找不到剑?学生分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
二、人生是自觉能动的过程1. 人生的存在和发展都是自觉能动的过程人与动物不同,人生不是机械的、被动的、本能的生存过程,而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和环境条件基础上,能动的、创造性的生活过程,是用自己的智力和体力去认识环境、改造环境,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主动地生存和发展的过程。
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前面所讲的“黑猩猩的事例”来进行说明,从而使学生真正意识到人同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
2. 人生发展过程是把自己的潜能变成现实的过程人自身努力的发挥程度取决于对自身物质潜能的开发以及对外部世界的认识。
潜能的挖掘和发挥可以提高人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提高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勇气和能力。
例如:在这里可以和学生做一个小游戏,名字叫《撕思人生》,通过这个游戏让学生静下心来思考如何把自己的潜能变成现实。
开展游戏式的活动——撕思人生活动方式:教师发给每位同学一张白纸,让学生在这张白纸上画出一个箭头坐标,然后标出自己的出生年龄和实际年龄;做完后再让学生思考并写下自己应当功成名就的年龄、以后人生中最迫切想要实现的三件事情,同时思考自己如何做才能功成名就;最后让学生预测自己的死亡年龄。
活动后教师进行启发式的提问:1. 面对这张纸,你有何感受?2. 那仅有的,可以用来努力学习和拼命工作的时间,我们应该怎样利用?3. 应该怎样规划自己的人生?总结:让学生通过这个游戏亲身感受到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人,人生也是一个能动的过程,人生的路只能是自己去选择,也必须自己去走。
3. 人生是发挥自觉能动性的过程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人,命运把握在自己手中,同时,每个人也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人生的路只能是自己去选择,也必须自己去走。
例如:教师在这一部分可结合前面的游戏进行简单的概括,告诫学生人生是一个很短暂的过程,每个人都要把握好自己的人生,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
三、自信自强对人生发展的作用创设情景:播放录像“吉米的故事”1. 自信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它可以产生出强大的精神力量,对人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2. 自信是打开自己潜能宝库的钥匙。
3. 自强是战胜各种困难的法宝。
讨论: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总结出自信自强对人生发展的作用。
四、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创设情景:播放录像“牛群事业成功的故事”讨论:学生结合案例讨论一个人如何做才能战胜自我,克服自卑,如何做才能实现自我。
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参当中的有关事例进行讲解。
课堂活动:自信自强实现自我教师可组织学生在已经对自尊自信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利用教材的可读性和教材的案例,再补充一些生动、感人、典型的正面事例。
以小组为单位,讲一个有关自尊自信的小故事,使学生在明白道理的同时,还能得到教育和感染。
所以,教学在锻炼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应特别重视运用好榜样示范法。
在形式上,可以利用录音、录像、图片、设立故事会评委等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师生一起进行课堂学习内容小结,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本课知识。
2.布置课后作业。
幻灯片:想一想:“嫦娥奔月”的成功体现了哪些事物间的相互联系?进一步拓展人类对月球的探索。
2.事物在普遍联系中存在教师结合幻灯片进行讲解。
(1) 联系是普遍的。
事物之间的联系有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
整个世界就是一个联系的整体,如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联系。
自然界内部、人类社会内部、人类与自然界之间、人的认识、人的认识和客观事物之间都是联系的。
世界上不存在彼此孤立的事物,但是,不是任何两个事物都有联系。
(2)联系具有客观性。
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人们强加的。
无论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
忽视联系的客观性会遭到惩罚,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具有多样性和条件性。
无论是事物之间的联系还是事物内部的联系都是有条件的。
讨论:为什么探月工程一度停滞?面临困境,需要迫切解决什么问题?教师介绍有关情况,提出问题,由学生讨论,然后得出结论:联系是有条件的。
展示幻灯片:试一试,请学生回答。
3. 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师结合“嫦娥奔月”录像以及前面的讲解、学生的讨论等进行归纳总结:(1) 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防止孤立、片面地看问题。
看问题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计其一,不及其余。
学生在人生成长中不能只看到自我,而看不到人与社会的联系,自我封闭,自我满足。
(2) 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间的联系,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既要重视个体、局部对整体的意义,又要把个体和局部放到整体的联系中去,在人生的成长中,既重视个体对集体和社会的价值,也要充分看到集体、社会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
(3) 要把握事物间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注意区分不同的特点。
事物间的联系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有已知的联系,也有未知的联系;有横向的联系,也有纵向的联系等,只有充分把握事物间存在的这些联系,才能努力去发现挖掘,得到启迪,提高能力。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1. 人都是生活在人际关系之中的创设情景:播放录像“ X漂流记”片段问题探究:人能不能离开人际关系而生活?然后请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什么是人际关系。
2. 人际关系具有复杂性、交互性展示幻灯片:指出人际关系的特性:客观性、复杂性和交互性(1) 客观性。
故事回放“好玉米是这样获得的”,教师解说故事,请学生说出理由和收获。
在此基础上,教师从纵向联系的角度讲解人与人之间联系的客观必然性。
(2) 复杂性。
课堂练习。
请学生根据幻灯片的提示列出自己的人际关系和不同的社(3) 交互性。
角色扮演,请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完成故事:莫斯科街头,大文豪萧伯纳遇到一个苏联小姑娘,两人有一段交谈。
教师总结: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相互的,心态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
那么真实的故事是怎样的,教师说出故事,并给出人生的启迪:身份只是暂时的标记。
教师总结:联系的普遍性、多样性决定人际关系的多样性、复杂性和交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