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茶方法的演变
- 格式:pptx
- 大小:3.67 MB
- 文档页数:14
茶的饮用方式的演变是怎么样的?
茶叶被人类发现以后,人类的饮茶方式经过了三个阶段的发展演变过程。
第一阶段,煮茶。
无论是神农用水煮茶,还是陆羽在《茶经》中提到的煎茶,煮茶理论,人类最开始都是将茶叶煮后服用。
古代人煮茶的时候,还要加入粟米及调味的作料,煮作粥状。
直到唐代,人们还习惯于这种饮用方法。
时至今日,我国部分少数民族还习惯于茶汁中加其他食品。
第二个阶段,半饮半茶。
到了秦汉时期,茶已经不仅作为药材,同时也在人们的生活中登场,逐渐成了待客的饮品。
人们在此时创造出“半茶半饮”的制茶和用茶方式。
他们将团茶捣碎放入壶中,加入开水,并加工和调味。
第三个阶段,泡茶。
这种饮茶的方式也可叫作全叶冲泡法,它始于唐代,盛行于明清,它是茶在饮用上的又一进步。
唐代中叶以前,陆羽已明确反对在茶中加其他香料,调料,强调品茶应品茶的本味,说明当时的饮茶方法也正在变革之中。
纯用茶叶冲泡,便被唐人称为“清茗”。
饮过清茗,细品其味,能获得极大的享受。
从此开始,人们煮茶时只放茶叶。
唐代发明的蒸青制茶法,专采春天嫩芽,经过蒸焙之后加工成散茶,饮用时用全叶冲泡。
这种散茶的品质极佳,能够引起饮者的极大兴趣,而且饮用方法也与现代基本一致,以全叶冲泡为主。
微信公众号:小强茶馆0757
我国也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你对茶的历史知道吗?。
饮茶烹制的三个发展过程
1、唐煮:唐代及唐以前是“饼团茶”(生叶制成茶饼,焙干、收藏,吃时碾成粉末)吃茶时,先烧一锅水,放盐调成咸味(源于食用),茶粉撒入锅内稍煮,即舀入茶碗,趁热连汤带茶粉渣一道喝下去,谓之“吃茶”,这是茶从食用发展而来所遗留的痕迹。
但不能多喝,防止“茶醉”(故卢仝说:“七碗吃不得也”)。
2、宋点:宋代简化为“点茶”,即用开水冲泡茶粉、饮用,用汤瓶有柄有流,将碾碎茶粉放入茶碗,先冲少量开水调匀,谓之“击沸”,再冲至满,饮用。
宋代饮茶不加香料和调味品,欣赏茶叶本身的“真汤灵味”(宋徽宗语)。
宋代风行“斗茶”活动,评比品质,风行数百年,后来深入到评选茶树优良品种。
宋代兴起“斗茶盏”,窑变而成色状如兔毫、如油滴,传往日本称为“天目茶盏”作宝物收藏。
3、明泡:明代改为整叶茶冲泡,不再碾末,为现今泡茶的开端。
茶汤与茶渣分离开来,饮茶留渣,不再强制喝茶同时吃茶粉渣,喝完了续水,谓之一开二开三开,先浓后淡,喝茶一般不论碗数,而讲开头。
与泡茶相配套的茶具有两类:“碗泡口饮”,即一套三件头;“壶泡杯饮”,瓷茶壶、茶杯兴起,宜兴紫砂茶壶时行起来,造型多变化,并可画可雕,品茶玩壶派生出来。
“明泡”、“粉改叶”、“饮茶留渣”,在饮茶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品质因素区别增多,可观可赏,明清时在绿茶基础上相继发明了白茶、乌龙、红茶、黑茶和花茶,多种茶类出现。
中国饮茶方法的演变中国的饮茶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
经过几千年的演变,中国的饮茶方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介绍中国饮茶方法的演变过程。
第一部分:茶的初兴和煮茶法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秦代和汉代。
当时的饮茶方式主要是用来治疗疾病。
这时候的茶泡制方法较为简单,人们将茶叶放入锅内,加水煮沸,煮出茶汤后倒入碗中,直接饮用。
这种煮茶法简便易行,适合日常生活的需要。
第二部分:茶具文化的兴盛和制茶技术的发展唐代是茶器文化和饮茶方法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唐代的茶具由瓷器、银器、竹器等多种材质制成,其中最重要的是是以瓷器为主。
同时,唐代茶叶的制作技术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饮茶的方法也开始多样化。
唐代开始流行下茶法,即用陶罐装茶,加热水注入,然后用收口器合上,使茶叶和水充分混合。
这种方法使茶叶的香气更好地被释放出来,茶汤也更醇厚。
宋代是中国茶文化的黄金时期,也是中国茶叶制作工艺的重要发展时期。
宋代的饮茶方法主要有点茶法和抹茶法。
点茶法是将茶叶放入茶杯中,然后用热水冲入杯中,相当于现在的泡茶。
抹茶法则是将茶叶制成粉末,然后加水搅拌成糊状,最后饮用。
这两种方法都较为讲究,需要用具特定的茶具完成。
元代时期,中国的茶叶制作技术进一步发展。
此时的饮茶方式既有泡茶法,也有煮茶法。
泡茶法将茶叶放入茶杯中,然后用热水冲入杯中,直接饮用。
煮茶法则是将茶叶装入瓷壶中,加水煮沸,然后倒入碗中饮用。
这种方法较之前更为复杂,也更注重茶叶的品质和制作过程。
明代是中国茶文化的巅峰时期,也是茶具的发展和饮茶方法的丰富多样时期。
明代的茶具以瓷器为主,瓷器的花纹和造型更加精致。
饮茶方法也较为讲究,流行的方法主要有贡茶法、点茶法和泡茶法。
贡茶法是将茶叶放入泡茶壶中,用热开水冲入泡茶壶中,然后用盖子遮住壶口,等待一段时间后,将茶汤倒入茶碗中饮用。
这种方法使茶叶的气味和香气更好地被保留。
点茶法和泡茶法与前述的方法类似,但注重杯中的茶叶数量和精致度。
中国⼈的喝茶⽅式饮茶⽅式的转变⾸先来说,古⼈喝茶的⽅式其实是经历过三⼤的阶段。
吃茶→煮茶→泡茶古⼈最早饮茶的⽅式是⼝嚼⽣⾷,这是真“吃茶”。
之后开始⽤⽕煮羹饮,就象⼈们今天煮菜汤⼀样。
那时的⼈们只把茶作为羹汤来饮⽤,或以茶作菜来⾷⽤。
⼀直到唐代陆⽻,才把茶的格调提升为⼀种独⽴的饮品,成为⼀门⽣活艺术。
时间表⼀、神农时代:神农时代利⽤含嚼茶叶鲜叶,把茶叶拿来当药⽤。
⼆、西周、东周:开始把茶叶当菜⾷。
三、秦代:开始当茗饮,调煮,羹饮。
四、汉代:茶开始商业化,茶叶的简单加⼯出现,开始制作茶饼,以便运输。
五、唐代:受经济、⽂化的影响,唐代饮茶⽂化盛⾏。
唐代陆⽻的喝茶⽅式煎茶+茶碗中唐以前,⼈们在煮茶的时候,要加⼊葱、姜、枣、橘⽪、茱萸、薄荷等物。
这被陆⽻深深嫌弃,“斯沟渠间弃⽔⽿”——这简直是沟渠的废⽔。
所以,他在《茶经》中,只保留了盐来调味。
唐代这样的喝茶⽅法,就叫做“煎茶”:先将饼茶碾末,置于锅中煎煮,⽽后再加盐调味,以去除苦味。
煎好的茶⽤长匙舀⾄⾯前的⼩茶碗中饮⽤。
| 碗 “陆⽻《茶经》记载:越州上,⿍州次,婺州次。
”茶碗,品鉴茶⽔之⽤以越州出产的最佳⿍州、婺州、越州出产的也不错寿州、洪州出产的则次之北苑团茶是在唐宋间流⾏的饼茶基础上精加⼯成型的《中华遗产》2016年05期绘画/马翊涵值得注意的是,唐宋时期,中国的茶叶主要是做成茶饼形状的,称为“团茶”。
那个时候可还没有什么绿茶、红茶、乌龙茶之类的茶类哦。
宋代的喝茶⽅式点茶+建盏“茶兴于唐⽽盛于宋”,唐代积淀下来的成果,在宋代完成了升华。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宋代把 “品⾹、⽃茶、插花、挂画”,称为 “四⼤雅事” 。
把饮茶真正地变成了⼀种艺术潮流。
宋代的喝茶⽅式,称为“点茶”,步骤如下:点茶的要点:⽤茶匙或茶筅、茶筋等⼯具搅动茶汤,使之产⽣饽沫,乃⾄咬盏挂杯,幻化出花草⾍鱼之类现象。
茶匙要重,击拂有⼒,击拂⽆⼒,茶不发⼒。
宋徽宗认为要注汤击拂七次,每⼀次需要使⽤的⼒度和⽅式都不⼀样,直⾄浓度适中、乳花汹涌则⽌。
茶文化基础知识|饮茶方法的演变饮茶方法的演变我国饮茶方法先后经过烹茶、点差、泡茶以及当代饮法等几个阶段。
唐代,饮茶渐渐在百姓中流传开来,尤其在中唐之后,饮茶风俗日盛,成为国饮。
唐代饮茶以烹煎为主,将茶饼碾碎成末再饮。
这种方式一直延续到宋代,宋人点茶技艺更加高超。
元末明初,饼茶生产渐趋衰退,散茶开始被人们接受,用沸水冲泡散茶的饮茶方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一、唐代烹茶茶兴于中唐,唐中期以后,饮茶活动达到空前规模。
自唐开元年间起,唐人上起天子,下迄黎民,几乎所有人都不同程度地饮茶。
专门采造宫廷用茶的贡焙也是在这一时期设立的。
皇室的嗜茶导致王宫贵族们争相仿效。
当时活跃于文坛的诗人、画家、书法家、音乐家中都有嗜茶者,如白居易、颜真卿、柳宗元、刘禹锡、皮日休、陆龟蒙等人。
这些文人雅士们不仅品茶评水,甚至参与培植名茶,还吟茶诗,做茶画,著茶书。
他们以茶会友,辟茶室,办茶宴,成为唐代茶饮的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
唐中期饮茶风气的形成不是偶然的。
唐朝以前,我国已经有了3000多年饮茶的历史。
六朝时,不但有固定的茶叶生产基地和茶叶集散地,还有范围广阔的茶叶消费区域。
尽管那时茶叶生产仍以采制野生茶为主,技术比较落后,规模也不大,但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已经积累了采茶、制茶的经验。
更重要的是,人们在长期的饮茶过程中已经对茶叶有了一定的了解,并逐渐喜爱上这种饮料。
到了唐代,随着经济的繁荣,茶的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种植面积扩大,品种增加,品质明显提高。
所有这些,都为唐中期饮茶风气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代饮茶风气的形成还与唐代社会的状况有密切的关系。
唐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期极为鼎盛的时期,当时国家空前统一,交通发达。
国家的统一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加强了南方与北方、边疆与内陆的联系,使南北方之间经常性的经济文化交流成为可能。
同时发达的交通使南茶北运成为可能,造就了饮茶风尚得以不断传播的有利条件。
茶叶是一种社会消费品,茶叶的消费状况与人们的生活水平有直接的关系。
简述历代饮茶方式的发展演变饮茶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方式和形式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演变。
以下是历代饮茶方式的简述:1. 古代煮茶法:在古代,饮茶的方式主要是煮茶。
人们将茶叶放入锅中煮沸,然后将茶水倒入碗中饮用。
古代茶具以陶瓷器为主,如汝窑茶碗、钧窑茶壶等。
2. 唐代的搅茶法: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高峰时期,人们开始使用搅茶法。
搅茶法是将茶叶和水放入碗中,用竹筷子搅拌,直至茶叶均匀分布于水中。
唐代还发展出了使用茶船、茶筅等茶具。
3. 宋代的点茶法:宋代是中国茶文化的繁荣时期,点茶法得以推广。
点茶法是将茶叶装入茶具,然后加入开水,待茶叶展开后即可饮用。
宋代的茶具制作工艺也更加精细,如建窑茶盏、青瓷茶壶等。
4. 明代的煎茶法:明代兴起了煎茶法。
煎茶法是将茶叶炒制煎熟后,再用热水冲泡饮用。
明代的茶具逐渐多样化,如宜兴紫砂壶、景德镇瓷器等。
5. 清代的泡茶法:清代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时期,泡茶法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泡茶法是将茶叶放入茶具中,用热水冲泡,待茶叶展开后即可饮用。
清代的茶具制作工艺更加精细,如宜兴壶、景德镇青花瓷等。
6. 现代的便捷饮茶方式: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人们更倾向于便捷的饮茶方式。
例如,使用茶包、茶罐等方便泡茶的工具,或选择喝茶饮料、茶粉等现成的茶制品。
总体来说,饮茶方式的发展演变与时代的变迁紧密相关。
从古代的煮茶法到现代的便捷饮茶方式,每一种方式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无论是古代的精细制茶工艺还是现代的便捷方式,茶文化始终承载着中国人对自然、生活和美的追求。
中国历代饮茶方法的演变在古代时期,人们通常是把茶叶泡在开水中,待茶叶冲泡后,将茶汤倒入碗中饮用,茶叶则留在碗底。
这种方法被称为“隔茶法”。
茶作为药物的功能依然比较重要,人们主要是为了其药用价值而饮用茶水。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开始关注茶的口感,茶叶的品质成为更为重要的因素。
因此,人们开始将茶叶放在茶壶中进行冲泡,随后将茶汤倒入茶碗中饮用。
这种方法被称为“直冲法”。
此时,茶具开始逐渐多样化,出现了茶壶、茶碗、茶盘等茶具。
在唐朝时期,饮茶逐渐成为了一种社交活动。
人们开始聚在一起品味茶水,交流心得。
茶宴成为时尚,许多书法家、诗人、文人墨客都喜欢举办茶宴。
茶具的种类也逐渐增加,如茶针、茶巾等。
同时,茶的冲泡方法也变得更加精致,人们开始注重茶的泡制过程和泡茶技巧。
唐代文人陆羽的《茶经》中记载了一些泡茶技巧,如水温的掌握、茶叶的选用等。
到了宋朝时期,茶的饮用又经历了一次重要变革。
人们开始使用泡茶器具,这些器具通常是由瓷器制成的。
市场上出现了茶碗、茶盘、茶匣、茶船等茶具。
此时茶席上通常摆放有茶具和茶叶,人们可以随时自助泡茶。
此外,宋代的茶文化也越来越兴盛,茶艺表演和茶叶品评活动开始兴起。
茶的种类也非常丰富,人们开始注重茶的品质和口感。
在宋朝,茶叶的种类可以分为白茶、黄茶、绿茶、青茶和黑茶等。
明朝时期,茶叶的生产和饮用进一步发展。
茶叶的制作工艺得到了改进,出现了干燥、揉捻、烘炒等工艺步骤。
人们开始关注茶叶的产地和茶叶的品质。
随着明代的茶叶文化的发展,茶叶的制作工艺越发完善,人们开始研究泡茶的方法和器具。
研磨茶粉成为一种新的泡茶方式,尤其是在宫廷和贵族阶层中较为流行。
清朝时期,饮茶文化进一步发展。
清代的茶具更加精致多样,茶人开始注重茶艺的细腻和技术的精湛。
此时,茶评活动开始盛行,人们借助茶评活动来交流、展示自己的茶艺。
茶馆也成为人们聚集的场所,人们可以在茶馆里品茗、品评茶叶。
除了传统的茶叶,人们还开始饮用普洱茶,这是一种特别的黑茶,具有独特的味道和口感。
中国历代饮茶方法的演变
中国历代饮茶方法的演变:
早期:在先秦时期,人们多采用“浸荼”方法饮茶,即将研磨好的茶叶与水一起放入容器内,然后盖上容器,让茶叶在水里浸泡,浸泡过程中的茶叶水渐渐变成茶汤。
唐朝:到唐朝时期,“泡茶”的方法开始出现,这一方法是将研磨好的茶叶放入杯中,然后用热水泡茶,将茶叶的滋味和香味通过热水的加热而得以释放,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煮茶”。
宋朝:到了宋朝,“蒸茶”的方法也开始出现了,这种方法是将研磨好的茶叶放入特制的器皿内,然后用热水烧热,使茶叶得以释放出滋味和香味,这种方法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蒸茶”。
明清:到了明清时期,人们开始采用“沏茶”的方法饮茶,即将研磨好的茶叶放入杯中,然后用热水沏茶,让茶叶释放出滋味和香味。
这种方法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泡茶”。
今日:现在,人们除了传统的“泡茶”、“煮茶”和“蒸茶”之外,还采用“冲茶”、“冰茶”等方法来饮茶,这些方法都能让茶叶释放出滋味和香味,使人们体验到不一样的茶饮新口感。
古代饮茶的演变
古代饮茶的演变过程可以分为以下阶段:
1.饮茶起源: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最早的饮茶记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的周代。
最初的饮
茶方式是将茶叶直接咀嚼,后来逐渐发展为用水煮开后饮用。
2.唐代煎茶:唐代开始,饮茶的方式逐渐成熟,形成了“煎茶”的方法。
煎茶是将茶饼碾碎成末,用沸水煎煮,
再加入盐、葱、姜等调料。
这种饮茶方式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很长时间。
3.宋代点茶:宋代开始,点茶成为主流的饮茶方式。
点茶是将茶叶研磨成粉,然后用沸水冲泡,搅拌成糊状
后再饮用。
这种饮茶方式在当时是非常讲究的,需要一定的技巧和工具。
4.明代泡茶:明代开始,泡茶逐渐取代了点茶,成为主流的饮茶方式。
泡茶是将茶叶用沸水冲泡,直接饮用
茶水,不需要像点茶那样搅拌成糊状。
泡茶的方法更加简便,适合于更多人饮用。
5.现代茶饮:现代的饮茶方式更加多样化,除了传统的泡茶方式外,还有各种花茶、果茶等混合茶饮。
同时,
随着科技的发展,也出现了各种新型的饮茶器具和方式,如电热杯、保温杯等。
总之,古代饮茶的演变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变化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饮茶的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中国饮茶法的流变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茶和饮用茶的国家。
茶作为一种特殊饮料,既具健身、解渴、疗疾之效,又富有欣赏、助兴与情趣,千百年来,茶文化逐渐形成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作为我们日常饮用的茶,经过了一个从药用到食用再到茗饮的漫长过程,再加上受农业技术的发展、茶叶加工技术的提升、茶具的演变、历代文化审美取向、地域文化以及生活方式的差异等因素影响,从古至今,饮茶的方式饮茶方式主要经历了煮茶、煎茶、点茶、泡茶四次较大的流变。
一、煮茶法(一)煮茶法的起源煮茶法的历史源远流长,自汉至今,一直流行。
汉魏六朝以迄初唐,煮茶法是当时饮茶的主流方式。
中唐以降,煮茶法作为支流仍然存在。
饮茶脱胎于茶的食用和药用,故煮茶法直接来源于茶的食用和药用方法。
饮茶有比较明确的文字记载是在西汉末期的巴蜀地区,故推测煮茶法的发明当属于巴蜀之人,时间不晚于西汉末。
(二)煮茶法所用的茶叶、茶具根据史料记载,煮茶法不限茶叶,无论是茶树鲜叶还是经过加工制作的各类茶叶,均可用来煮饮。
团饼类茶叶则先敲碎、捣成末后煮饮。
而茶具方面,在汉魏六朝时,还没有专门的煮茶、饮茶器具,茶器与食器往往混用,往往是在鼎、釜、锅中煮茶,用食碗饮茶。
直到唐代以后才有了专门的茶器。
煮茶的茶具(三)、煮茶法的做法在中唐以前,茶叶加工粗放,做法也较简单,就是将茶与水混合,茶或先或后,水或冷或热,置炉上火煎,直至煮沸,或煮之百沸。
煮茶法简便易行,可酌情加盐、姜、椒、桂、酥等调饮,煮成羹饮,或煮成茗粥。
而且调饮是煮茶法的主要方式,但也可不加任何佐料清饮。
二、煎茶法(一)煎茶法的起源中国饮茶至中唐开始普及,形成“比星之饮”,“始自中地,流于塞外”。
隋唐时期的饮茶除沿续汉魏南北朝的煮茶法外,又有了泡茶法和煎茶法。
而煎茶法是唐代饮茶的主流形式,但其实煎茶法是从煮茶法演化而来的,尤其是直接从末茶的煮饮法改进而来。
并且陆羽在《茶经》中曾引用来了西晋杜育《荈赋》中“焕如积雪,晔若春敷”的两句说明茶煎成时的状态,可见《荈赋》描写的茶汤特征与唐时煎茶一致。
中国历代饮茶方法一、唐代及以前的饮茶方法在唐代及以前,人们饮茶的方式相对简单,主要是直接煮饮。
具体来说,唐代以前无制茶法,人们是直接采生叶煮饮,茶汤类似现代的蔬茶汤,吴人又称之为“茗粥”。
而到了唐代,虽然仍然有煮茶的方式,但开始流行陆羽式煎茶法。
煎茶前,团饼茶会经过灸、碾、罗等工序制成细微粒的茶末。
煎茶时,会根据水的煮沸程度来投放茶末,通常在水一沸时放盐,二沸时投茶末,三沸后酌茶。
此外,唐代煮茶时还往往加盐、葱、姜、桂等佐料,增加了茶汤的风味。
二、宋代的点茶法宋代点茶法比唐代的煎茶法更为讲究,包括炙茶、蹍茶、罗茶、候汤、咬盏、点茶等一系列规范的程序。
点茶时,先将团饼茶炙烤、碾碎、罗成细末,然后放入茶盏中。
接着,把煮好的水用“汤提点”注入盏中,先是调成膏状,再接着注水,并用茶筅快速击打,使茶与水充分交融,并使茶盏中出现大量白色茶沫为止。
这种点茶法不仅注重茶汤的色、香、味、形,还强调茶具的精美和茶艺的表演性,是宋代茶文化的重要特征。
三、明清时期的泡茶法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制茶法和饮茶法的简化,泡茶法开始盛行,并沿用至今。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废团改散”,禁止末茶、鼓励散茶,使得六类茶类开始逐步确立。
泡茶时,人们开始使用沸水直接冲泡茶叶的方法,这种方法被称为“瀹饮法”。
在泡茶的过程中,人们开始注重茶叶的品质、泡茶的水质、水温以及泡茶的时间等因素,使得茶汤的口感更加鲜醇、清香。
同时,泡茶法的普及也促进了茶壶的发展,尤其是紫砂壶在明清时期迎来了发展的高潮。
四、现代饮茶方法现代饮茶方法更加多元化,既有传统的泡茶法,也有创新的茶饮方式。
清饮是直接将茶叶用沸水冲泡的方法;调饮则是在清饮的茶汤中加入其他物品,如酒、果汁、果肉、牛奶等,制成各种口味的茶饮;袋泡茶则是将茶叶装在纸袋中连袋一起冲泡饮用的小包装茶;罐装茶则是成品茶经过萃取、过滤、添加保护剂、灭菌、装罐制成的再加工茶。
此外,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和科技的进步,还出现了各种便捷的茶饮设备和茶饮品牌,如自动售茶机、茶饮连锁店等。
中国饮茶方式的演变中国的饮茶方式也不是一成不变,在其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也会有在演变的,其演变方式是怎样的呢?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中国饮茶方式的演变,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饮茶方式的演变茶叶被我们的祖先发现以后,对它的利用方式先后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演化,才进展到如今天这种“开水冲泡散茶”的饮用方式。
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仅仅是把茶叶当作药物。
这与《神农本草》记载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是相吻合的。
茶叶具有清热解毒、提神、醒脑等功能,至今仍被某些地区的群众当作药用。
那时人们从野生的茶树上砍下枝条、采下芽叶,放在水中烧煮,然后饮其汁水,这就是原始的“粥茶法”。
这样煮出的茶水,滋味苦涩,因此那时称茶为"苦荼"。
至迟到秦汉时,人们创造了“半茶半饮”的制茶和用茶方法,即不直接烧煮鲜叶,而将制好的茶饼在火上灸烤,然后捣碎研成细末,冲入开水,再加葱、姜、橘子等调和。
这种在茶中加入调料的饮法,在我国的部分民族和地区中沿习至今,如傣族饮的“烤茶”,就是在铛罐中冲泡茶叶后,加入椒、姜、桂、盐、香糯竹等调和而成。
到唐宋时期,饮茶之风大盛,当时人们最推崇福建的建溪茶,这种压成团饼形的茶,制作十分精巧,茶饼的表面上分别压有龙凤图案,称为“龙团凤饼”。
饮茶时先将团茶敲碎,碾细,细筛,置于盏杯之中,然后冲入沸水,这就是所谓的“研膏团茶点茶法”。
当时皇宫、寺院以及文人雅士之间还盛行茶宴,茶宴的气氛庄重,环境雅致,礼节严格,且必用贡茶或高级茶叶,取水于名泉、清泉,选用名贵茶具。
茶宴的内容大致先由主持人亲自调茶或亲自指挥、监督调茶,以示对客人的敬意,然后献茶,接茶,闻茶香,观茶色,品茶味。
茶过三巡之后,便评论茶的品第,称颂主人道德,以及赏景叙情、行文做诗等等。
到了明代,太祖朱元璋有感于制作龙团凤饼劳民伤财,于是亲自下诏:“罢造龙团,惟芽茶以进。
”这里所说的芽茶也就是我们现在用的散茶叶了。
茶文化之发展:历代饮茶法(一)三国张揖《广雅》饮茶法(转引自陆羽《茶经七之事》):“欲煮茗饮,先炙(茶饼)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芼之。
”有文字可查之饮茶法,当推《广雅》所载最早。
(二)唐代陆羽《茶经》饮茶法:1.炙茶(烤茶饼使干)。
2.末之(将茶饼碾碎成末)。
3.取火(煮茶以炭为上,柴次之)。
4.选水(山水最佳,次江水,次井水)。
5.煮茶。
(1)烧水①一沸:水沸“如鱼目,微有声”。
②二沸:“缘边如涌泉连珠”。
③三沸:“腾波鼓浪”。
再煮,则“水老不可食也”。
(2)煮茶“出水一瓢,以竹夹环激汤心,则量末当中心而下。
有顷,势若奔涛溅沫,以所出水止之。
”6.酌茶(将茶舀进碗里)。
(1)第一次煮开的水,“弃其沫之上有水膜如黑云母”。
(2)舀出的第一道水,谓之“隽永”,“或留熟盂以贮之,以备育华救沸之用”。
(3)以后舀出的第一、二、三碗,味道略差些。
(4)第四、五碗之外,“非渴甚,莫之饮”。
(5) 酌茶时,应令沫饽均,以保持各碗茶味相同。
(6)煮水一升,“酌分五碗,乘热连饮之”。
(7)一“则”茶末,只煮三碗,才能使茶汤鲜美馨香;其次是五碗。
至多不能超过五碗。
(三)宋代蔡襄《茶录》饮茶法:1. 炙茶。
2.碾茶。
3.罗茶:“罗细则茶浮,粗则末浮”。
4. 候汤。
5.烧盏:“凡欲点茶,先须烤盏令热,冷则茶不浮”。
6.点茶:“钞茶一钱匕,先注汤调令极匀。
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
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
”7.茶具: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
(四)元代王祯《农书·茶》饮茶法:1.“茗茶”煎饮法--(1) 采摘:“择嫩芽”。
(2)水泡:“先以汤泡去熏气(草腥气味)”(3)煎饮:“以汤煎饮之”。
(随采随煎,实开“撮泡法”之先河。
)2.“末茶”煎饮法 --炙茶:“先焙芽令燥”。
(2)碾茶:“入磨细碾”。
(3)点茶:“凡点汤多茶少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
从古至今饮茶方式的演变答:中国是饮茶最早的国家。
茶之为用,最早从咀嚼茶树的鲜叶开始,发展到生煮羹饮。
生煮者,类似现代的煮菜汤。
如云南基诺族至今仍有吃"凉拌茶"习俗,鲜叶揉碎放碗中,加入少许黄果叶,大蒜,辣椒和盐等作配料,答:中国是饮茶最早的国家。
茶之为用,最早从咀嚼茶树的鲜叶开始,发展到生煮羹饮。
生煮者,类似现代的煮菜汤。
如云南基诺族至今仍有吃"凉拌茶"习俗,鲜叶揉碎放碗中,加入少许黄果叶,大蒜,辣椒和盐等作配料,再加入泉水拌匀;茶作羹饮,有《晋书》记"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甚至到了唐代,仍有吃茗粥的习惯。
至唐代,特别是中唐后,煮茶法成为最普遍的饮茶法。
煮茶前,先将饼茶烤炙,再碾细成末,并过筛,使其呈“细米状”。
煮茶时,可用风炉和釜。
当烧水至有“鱼目”气泡,“微有声”时,即一沸时,加入适量盐调味,并除去浮在表面、状似“黑云母”的水膜;待烧水至边缘气泡“如涌泉连珠”,即二沸时,舀出一瓢水,再用竹夹在沸水中边搅边投入一定量的茶末;当煮茶到釜中气泡如“腾波鼓浪”,即三沸时,加进二沸时舀出的那瓢水,使沸腾暂时停止,以“育其华”。
然后按“煮茶一升,酌分五碗”的要求分茶,并“乘热连饮之。
”煮茶法的关键在于煮。
点茶法,是宋代较普遍的饮茶方法。
点茶的具体做法是,将茶饼打碎磨成很细的粉末,放在较大的茶碗中,冲入沸水,边加水边搅拌,使茶汤泛起泡沫,直至很多泡沫浮在茶汤表面即成。
一般不加调料,然后分别盛在饮茶杯碗中饮用。
这种点茶法技巧,在宋代曾经形成一种比赛技艺,称之为“斗茶”。
所谓斗茶,就是看谁的茶泡得好。
判定斗茶胜负的标准,往往是看谁泡的茶茶汤表面泡沫多、泡沫持久,多而持久者为胜,反之为负。
撮泡法,是从明代开始,明清盛行的一种饮茶方式,明代开始团饼茶逐渐淘汰,散叶茶开始大量生产。
明代散叶茶的饮用方法与唐宋时团饼茶的饮用方法大不一样。
散叶茶饮用前不磨碎,整叶冲泡,通常是抓一撮茶叶,放入茶壶或茶碗中,加适量沸水冲泡后,只饮茶汤不吃茶叶,这种撮泡法延续至今仍在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