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十章 京派与海派
- 格式:ppt
- 大小:2.16 MB
- 文档页数:4
[精品]京派与海派的比较京派和海派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两个独特的地域性流派,它们代表了不同的风格和文化传承。
京派始于北京,是文人雅士的流派,而海派则源于上海,强调商业和现代性。
下面将对京派和海派进行比较。
一、文化背景京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北宋期间的文化氛围。
北宋时期,文人雅士集结在瓮城之中,相互切磋,文化繁荣。
京派厚重深沉,强调艺术的“性静神浮”,注重艺术学习和自然景观的提炼。
海派则起源于20世纪初的上海,是上海当时复杂的商业和交通环境的产物。
海派注重实用和现代性,融合了不同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二、艺术风格京派通常被认为是古典的、优雅的,追求内涵和精神上的宁静。
京派在艺术表现上,讲求线條清爽、笔力雄浑,形态多样的艺术风格,如花鸟画、山水画等,具有浓重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而海派则更加注重功能性,海派的艺术风格独特,集合了来自不同地域文化的特点,在艺术表现上加重现代性的特点,强调实用性和实用性美学。
三、文化传承京派的文化传承最为重要的是家族相传,父子、师徒、亲友之间和文化名门相传,京派师徒制度相传至今。
而海派则以机构化的传承方式更多,如学院和艺术团体,比如上海美术学院等。
京派的传承模式有利于保持文化的纯正性,培养艺术家的个性和创造力;海派则更注重教育和学术的规范化,推动整体艺术水平的提高。
四、社会影响作为国家的政治和文化首都,北京文化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代表。
京派作为北京文化的代表之一,深受国家重视。
是中国近现代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引领和文化背景的凝聚,在教育、文化、艺术、哲学和政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而海派则因其独特的商业和现代性特点,成为中国现代化的象征之一。
综上所述,京派和海派虽然在文化背景、艺术风格、文化传承和社会影响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各自拥有自己的独特性和历史价值。
了解、传承和发展这两种文化流派,对于推动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京派:是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
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
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
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
"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
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
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
京派作家以表现"乡村中国"为主要内容,作品富有文化意蕴。
京派作家多数是现实主义派,对现实主义有所发展变化,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
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京派”并没有正式的组织,只是一种名称的沿用。
“京派”作家创作的小说就是京派小说,其文风淳朴,贴近底层人民的生活,所显现的是乡村中国的文学形态,其统一的审美感情是诚实、从容、宽厚的,为现代小说提供了比较成熟的抒情体和讽刺体样式。
在现实主义的创作中融入浪漫主义的、表现主观个性的多种艺术手法。
代表作是《边城》《萧萧》《长河》等。
京派的基本风貌、特征:赞颂纯朴、原始的人性美、人情美;扬抒情写意小说的长处,熔写实、记“梦”、象征于一炉;平和、淡远、隽永的风格;简约、古朴、活泼、明净的语言。
海派有多种含义,第一种指发生于十九世纪中叶至廿世纪初期时,活跃于上海地区的一群画家,所从事绘画创作的结果与风尚。
第二种指以上海为代表的京剧表演风格,第三种指主要体现都市文化和商业色彩的文学流派,第四种指那些由海外跨国公司或海外机构派遣回国,担任驻华机构代表或中高层管理人员。
文学史研究界有“海派”文学之说,但文学史上并不存在一个标举“海派”旗帜的创作团体,被纳入海派文学的作家也是色彩各异,既有新文学作家群所排斥的“星期六派”,也有后期创造社的某些成员、“现代派”和“唯美派”,甚至有人将鲁迅、茅盾等人也归入海派。
京派与海派赏析鲁迅首先,我们来谈谈京派文学。
京派文学,是指以北京为代表的文学风格,其特点是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注重对生活的真实描绘。
鲁迅的京派作品中,最为著名的要数《呐喊》这部作品了。
《呐喊》以其鲜明的写实风格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而成为鲁迅文学创作的代表作。
在《呐喊》中,鲁迅以朴实的语言描绘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如饥饿、贫困、压迫等,展现了京派文学的特点。
其次,我们来谈谈海派文学。
海派文学,是指以上海为代表的文学风格,其特点是语言优美,情感细腻,注重对人性的探讨。
鲁迅的海派作品中,最为著名的要数《狂人日记》这部作品了。
《狂人日记》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而成为鲁迅文学创作的代表作。
在《狂人日记》中,鲁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展现了海派文学的特点。
通过对鲁迅的文学作品进行赏析,我们可以看到他在文学创作中对京派和海派两种文学风格的巧妙运用。
在京派作品中,他以朴实的语言和写实的手法揭示了社会的丑恶现象,对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而在海派作品中,他以优美的语言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这种巧妙的运用,使得鲁迅的文学作品既具有京派文学的真实感和批判精神,又具有海派文学的优美语言和深刻内涵。
除了在文学风格上的巧妙运用,鲁迅在创作主题上也有所突破。
他的作品不仅关注社会现实,揭示社会的丑恶现象,还关注人的内心世界,探讨人性的深层次问题。
这种对社会和人性的关注,使得他的作品既具有现实意义,又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鲁迅的文学创作中,京派与海派两种文学风格的赏析,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京派文学强调对社会现实的真实描绘和批判,展现了中国现代文学在社会变革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海派文学强调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和探讨,展现了中国现代文学在思想启蒙中的重要作用。
鲁迅的文学创作,既是对京派与海派两种文学风格的巧妙运用,也是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思考,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京海之争的原因
1934年前后发生的京派、海派之争,是1930年代的中国文坛乃至中国现代文学史最重要的文学论争之一。
22世纪37年代的“京海之争”是一场在当时颇受关注的文学论争,在这场论争中南北文学之间的潜在对立被公开化,提出了具有地域文学色彩的“京派”“海派”概念。
京派:主要指30年代活跃在北方文坛的一个文学流派。
作家们主要活跃在京津一带,以及北方其他大城市。
主要成员有周作人、沈从文、废名、俞平伯、凌淑华等,以及后起之秀林徽犬、萧乾、芦焚、汪曾祺、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等。
海派文学特质:商业化、市俗化、现代性。
20年代末30年代初,上海取代北京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特别是现代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和繁荣,形成了“都市漩流”的海派文化形态。
物质性、消费性、娱乐性、文化先锋探索。
二者之所以有争论,主要是由于文化价值和审美观念的不同引发的。
现代文学史上的京派与海派表面看来这是两种地域文化。
“京派”是指以北京为代表的大陆文化,吸收和保留传统文化比较多些;“海派”则是以上海为代表的沿海地带的文化,吸收外来文化比较多。
他们是历史上中国南北文化的一种现代延伸。
从文学角度看,它们都是在上个世纪30年代先后形成的。
“京派”追求的是纯文学,主要特点是强调文学与时代、政治的一定“距离”,却与人生密切相关。
他们追求人性的、永久的文学价值。
这是一群维护文学的理想主义者,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朱光潜、卞之琳、汪曾祺等。
它的产生主要来自学院派,因当时北平(京)有清华、北大、辅仁、燕京等著名大学。
他们不追求新锐,但思想绝非封闭和保守,而是将传统和现代结合的步伐放得比较缓和。
我们可以看到:它一方面表现出平民性,有的自称“乡下人”,有的如林徽因等又出身高贵,有留学英美的背景,却统统关心民生,在大学合流了。
另一方面是民族性,代表了“五四”以后由积极面向世界又回到重视民族改造本身的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心理。
重造现代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成为其崇高目标。
如果说“京派”是乡村中国的文人文学,那么“海派”则是现代都市的文学。
“海派”是上个世纪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城市商业文化与消费文化繁荣的产物,表现的是都市日常生活,其作品是一部活的都市生活审美史和都市习俗的民间变迁史。
正是对都市文明既留恋又充满幻灭感的矛盾心境,使他们更接近西方现代派文艺,有着较为自觉的先锋意识,追求艺术的“变”与“新”。
所以“海派新锐都市文学”既有穆时英、施蛰存的新感觉派小说,戴望舒、梁宗岱的象征主义诗歌与诗论,还有张爱玲、苏青的“市民传奇”小说。
甚至连当年的左翼畅销文学,如蒋光慈、丁玲、茅盾等作品,也染有某种海派性。
穆时英、苏青可都是长期生活在上海的宁波人哦。
对于“海派”的研究等于在书写自己的人生的记忆,“就如同踏上了一次返乡的路途”。
因为我(吴福辉)出生于上海,后来又生活在北京,所以对两地的地域文化都有切身的体验,特别是上海的童年生活印象很深。
京派与海派论争名词解释
京派与海派是中国文化领域的两个流派,指的是在中国文学、戏剧、音乐等艺术领域中,所代表的两种不同的风格和传统。
京派指的是北京风格,主要源自于北方地区的文化传统,尤其是受到京剧、评剧等京剧戏曲艺术的影响。
京派注重传统文化的保留与发扬,注重修养和礼仪,在艺术表现中更加强调舞台呈现、表演技巧,注重剧本的故事情节和扮相的精致。
海派指的是上海风格,主要源自于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传统,尤其是受到沪剧、豫剧等地方戏曲艺术的影响。
海派注重新潮与时尚,融合了民间文化与外来文化,追求个性化与时代感,在艺术表现中更加强调演员的表现力和创新能力,注重舞台设计的美观和艺术感。
京派与海派论争主要体现在各个艺术领域中的不同风格和表现形式上,京派注重传统与技巧,海派强调创新与表现力。
两派之间的论争既是地域与文化差异的体现,也是对于艺术发展方向的不同观点的碰撞和交流。
京派海派比较京派与海派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两个风格独特有着很大差别的文学流派,1933年至1934年,中国文坛上发生了一场有关“京派”与“海派”的论争,到后来,“京派”与“海派”的外延、内涵有所变化,它们分别成为以作家居住地为划分一句的作家群体和文学流派的代名词。
京派与海派文化有着很大不同,形成比较。
京派与海派小说在思想文化内涵与艺术成就方面也可形成鲜明的比较。
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文学的中心南移到上海,继续留在京、津地区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的作家群,当时也称“北方作家”派。
“京派”并没有正式的组织,只是一种名称的沿用。
“京派”作家创作的小说被称为“京派小说”。
京派小说文风淳朴,贴近底层人民的生活,在现实主义的创作中融入浪漫主义的、表现主观个性的多种艺术手法。
主要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芦焚等。
所谓“京派”作家,主要指活跃在京津一带,以及北方其他大城市的作家。
这批作家又可以为两类:一类是以《大公报》、《现代评论》、《文学杂志》、《水星》、《骆驼草》等为阵地的一批青年作家。
这些作家以京城文化为依托,又以高等学院为背景,主张远离政治,追求“纯正的文学趣味”。
因此,在创作的作品中着力描写自然美、古朴的人性美、理想的爱情和理想的社会关系,带有浓厚的地方气息和抒情性。
另一类是以老舍为代表的老北京写实作家。
他们以写北京地方风情为主,虽然对古老的文化生存状态和接近自然的田园风光有所依恋,有所顾惜,但更多的是批判。
这部分作者也主张创作自由,反对政治和意识形态对文学艺术的干预和侵扰,但他们从人道主义出发关注着社会人生,诅咒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金钱世界,走的仍是坚实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
然而,海派小说是不同于京派小说的,在地域上的分别上形成了这一流派。
因此,海派小说则也有别于京派小说。
初期具有“现代质”的海派小说是新文学的世俗化和商业化,过渡的描写都市,首次提出“都市男女”的主题,重视小说形式的创新。
“海派”是集中在上海的小说流派,早期有张资平、叶灵凤等人的性爱小说,后期的代表是“新感觉派”小说。
京派与海派的比较京派、海派是30年代南、北相对的两个流派是两个有各自的审美追求、创作方式、创作风格都比较复杂的创作群体。
京派是指30年代前后活动在以北平为中心的的北方城市,集中在京、津刊物上发表作品的作家群。
代表作家有:老舍、沈从文、废名、萧乾、芦焚、林徽因、凌叔华等。
这些人当中有许多是北大、清华等大学里的师生,活跃在《现代评论》,《水星》,《骆驼草》,《学文》等北方文学报刊上因此作品的学院派味道很浓,追求古典文化传统、文风古朴典雅。
作品带有理想化色彩,返璞归真,描写山水田园和理想王国。
更多显示了北京古老文明都市的风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作品中更讲人情、人性和理想,提倡自然和传统。
海派的代表性作家有:张资平,叶灵凤,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禾金,黑婴等,他们的作品追求表现现代化大都市现代生活节奏,以更加务实的态度表现当时焦躁不安的人生情绪。
更多的借鉴外国现代派小说的表现技巧,注重感觉和印象,运用大量闪动的生活画。
注重表现人的心理活动,努力呈现潜意识、性心理乃至变态心理。
更多表现了上海的生活情景,表现金钱给人们心理带来的影响和扭曲及都市人精神的高度空虚。
揭露了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关系。
京派特点:这个小说流派所显现的是乡村中国的文学形态,热衷于发现各自的平民世界,除了沈从文的湘西世界,还有废名的黄梅故乡和京西城郊世界等。
它统一的审美感情是诚实,从容,宽厚的。
这种态度使他们发掘普通人生命的庄重和坚忍,特别能写出女性包括少女的纯良。
在新旧变革的漩涡里,由追寻逝去的美,而表现出一种积极的怀旧气息。
文化的保守主义使其避开当年激烈政治斗争和直接的文学功利目的,以间离现实斗争为代价,取得某种文化批评的自由立场。
它是主张个人的,充满个性化的,不是感情的狂放宣泄,而是情绪的内敛,理性的节制。
京派为现代小说提供了比较成熟的抒情体和讽刺体样式。
但其作品均在政治讽刺之外,开辟出一条哀伤的,寓意的世态讽刺和风俗讽刺的路子来。
京派和海派的文化因缘及审美形态一 现代文学文体建设时期的流派文学是历史文化的一种生命形态,每个时期都有它每个时期作为一种生命的发育阶段和关注的焦点。
从1917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它首先关心的是文学革命,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经过十年左右的激昂奋发的开辟性的工作,到了20年代末、30年代前期,它开始更多地注意自己已经是新文学的自身,关注自己的文体建设。
今天要讲的京派和海派(主要指上海现代派),在很大程度上是两种不同的文体建设的流派。
所谓京派和海派,都没有成立一个稳固的社团,它们的流派特征主要表现在文体特征,以及在以文会友过程中因趣味相投而形成的群体意识上,京派的成员主要是五四时期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语丝社和现代评论社滞留在北京的部分成员,比如周作人、俞平伯、废名(冯文炳)、杨振声、凌叔华、沈从文,以及一批后起之秀如林徽因、萧乾、芦焚(师陀)、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以及理论批评家朱光潜、梁宗岱、李健吾(刘西渭)。
鲁迅在1929年7月《致章廷谦(川岛)》的信中已敏锐地感觉到这种流派的分化重组:青岛大学已开。
文科主任杨振声,此君近来似已联络周启明(周作人)之流矣。
陈源(西滢)亦已往青岛大学、还有肖景深、沈从文、易家钺之流云。
①305京派和海派的文化因缘及审美形态 ①鲁迅:《致章廷谦(川岛)》(1929年7月21日),《鲁迅全集》第十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678页。
沈从文作为流派中人,在20世纪40年代这样回忆道:然而在北方,在所谓死沉沉的大城里,却慢慢生长了一群有实力有生气的作家。
曹禺、芦焚、卞之琳、萧乾、林徽因、何其芳、李广田……是这个时期中陆续为人所熟习的,而熟习的不仅是姓名,却熟习他们用个谦虚态度产生的优秀作品!……提及这个扶育工作时,《大公报》对文艺副刊的理想;朱光潜、闻一多、郑振铎、叶公超、朱自清诸先生主持大学文学系的态度,巴金、章靳以主持大型刊物的态度,共同作成的贡献是不可忘的。
京派海派与当代中国文学京派和海派是中国文学史上两个重要的流派,它们分别代表着北方和南方的文学风格和创作理念。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当代中国文学也经历了诸多变革和多元化发展。
本文将探讨京派海派与当代中国文学之间的联系与发展。
一、京派文学的特点与发展京派文学,又称北派文学,是指流行于北方地区的文学创作风格与思维方式。
京派文学的特点之一是注重概括与抽象,力求以简练的语言和含蓄的表达方式传递作者的思想与情感。
京派文学的代表作家有鲁迅、茅盾等,他们的作品以现实主义为主导,探讨社会问题,并对人性进行深刻的思考。
在当代中国文学中,京派文学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
一方面,许多作家受到京派文学的影响,延续了其传统的创作方式和思维模式。
另一方面,京派文学的影响也可以在当代文学作品中找到一些共性,比如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性困境的探索。
二、海派文学的特点与发展海派文学,又称南派文学,是指流行于南方地区的文学风格与创作风格。
与京派文学不同的是,海派文学更加注重细腻的描写和感性的表达,追求个人情感与审美的传达。
海派文学的代表作家有余华、王安忆等,他们的作品以诗意和浪漫主义的细腻情感而闻名。
当代中国文学中的海派文学仍然具有鲜明的特色。
一方面,许多海派作家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之上,融入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发展,表达出更具时代感的创作主题。
另一方面,海派文学也不断吸纳新的元素和风格,以创新的方式展现中国文学的多样性。
三、当代中国文学的多元化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文化的交流,当代中国文学呈现出多元化和跨界的发展趋势。
在当代中国文学中,京派文学和海派文学作为经典流派仍有影响力,同时也有许多新兴的文学流派和创作方式逐渐崭露头角。
当代中国文学的多元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社会变革和文化差异的特点。
作家们以不同的角度和视野,创作出更加丰富多样的作品,涉及社会、历史、文化等各个领域。
这些作品不仅在国内产生影响力,也受到了国际读者的关注。
京派与海派文学流派比较京派与海派是中国文学发展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文学流派。
京派代表了以首都北京为中心的文学创作风格,海派则代表了上海这个开放、多元的城市文化氛围。
本文将对京派与海派进行比较,探讨它们在文学形式、创作主题以及艺术风格方面的异同点。
一、文学形式京派的文学形式更加传统与古典,注重诗词、歌赋、戏曲等。
其代表作家有林则徐、郭沫若等。
京派的文学作品常常融入汉字的独特韵味,情感表达深邃而内敛。
其中,京剧作为京派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音乐、舞蹈和唱腔等多种艺术手段,将文学作品生动地演绎出来。
相比之下,海派的文学形式则更加多元化和开放。
上海作为一个国际都市,文化氛围高度开放,吸引了各地人才的涌入。
因此,海派的文学作品不限于传统的文学形式,同时还融入了现代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种形式。
代表作家有丁玲、巴金等。
海派作家们以开放的思维和敏锐的洞察力,将现实问题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创作主题京派的文学创作主题较为庄重与宏大。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京派的作品往往以国家兴亡、历史伟人等为中心,以表现国家的命运和社会的变迁。
其中,林则徐的《赴戎州》以忠诚和牺牲精神为主题,寄托了作家对国家未来的良好祝愿。
海派则更加关注个人的命运、生活环境以及社会议题。
他们以个体的经历和情感为切入点,以“写人为写社会”为理念,揭示社会弱势群体的艰辛生活和对命运的抗争。
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以女性命运为主题,展现了当时农村女性的艰苦生活和对爱情的追求。
三、艺术风格京派的艺术风格偏向于传统的古典美。
其作品以情感的内敛和审美的典雅为特点,注重意境的营造。
例如,郭沫若的《丰乳肥臀》以优美的辞章和史诗般的叙事手法,将人物的命运与社会背景相结合,体现了作者深沉的思考与洞察力。
而海派则更加注重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以真实和生动的细节刻画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
他们以直白而真实的语言描绘社会的丑陋和个体的悲惨遭遇,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品所要传达的信息。
从京派与海派文学之争的发展历程看文学的使命京派与海派的争斗由来已久,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研究,比如探讨两派之争的文化内因,媒介地理环境对两派之争的影响,外来文化对当时两派的影响,京派与海派之争的发展演变历程,当前两派各自的发展情况及研究现状等。
研究范围由对两种派别文化差异性之争演变为对两派所处地域文化的关照,由单一的文学探讨拓展为对两派的话剧、戏曲、媒介的研究。
本文则从京派与海派文学之争的发展历程及当前两派之争的现状看文学的使命,以批判的眼光看当前两派文学存在的诟病,由此探讨文学的使命是什么,文学因何而伟大。
京派与海派之争始于沈从文对海派文化的大肆批判,形成于杜衡的强烈反驳,强化于鲁迅对两派之争实质的批判。
1934年和1935年鲁迅在《“京派”与“海派”》、《“京派”和“海派”》中对两派之争做了深刻的批判。
他指出“北京是明清的帝都,上海乃各国之租界,帝都多官,租界多商,所以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沿海者近商。
近官者在使官得名,近商者在使商获利,而自己也赖以糊口,要而言之,不过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则是商的帮忙而已。
”鲁迅对两派之争的批判是深刻尖锐而一语中的。
他的文学的“帮闲”与“帮忙”将中国文学所处的位置,在中国文化语境下文学的作用揭露的一览无余。
文学依附于政治的历史由来已久,而海派文学成为商业牟利的手段在当今社会依旧不少。
20世纪30年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中,君主专制思想还很强大,京派作家身居帝都,成为为政治服务,强化当局者对民众进行思想统治的工具也就在所难免。
沿海地区则成为被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打开国门的突破口,大量资本主义思想蜂拥而至。
文人商业化立场在所难免,写作成为文人谋生手段。
只不过“重农轻商”的思想依旧是中国文化的主流,那时更多的是京派对海派的大肆批判。
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后,新的国家政体及政治秩序的建立,使得京派文人不得不调整自身的定位,以适应新的社会秩序。
遗憾的是从建国,文化大革命一直到改革开放前夜,京派文人为争夺在文化领域的正统地位而采取的种种排除异己,相互倾轧的卑劣行迹令人汗颜,这其中不排除政治环境对文人的影响,但文人的劣性根也被暴露的一览无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