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60年登陆和影响福建福鼎地区台风的统计
- 格式:pdf
- 大小:2.01 MB
- 文档页数:5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干旱沿海地区自1948年秋至1949年初出现严重秋冬旱,随之出现春旱。
洪涝6月14日闽江出现了较大的洪水。
台风有3次登陆台风,分别出现于8月14日(惠安)、9月30日(福清)、10月5日(厦门),另有2次影响台风。
1950年寒害雨季期间北部出现了较重的“五月寒”。
洪涝6月24日闽江出现大洪水。
1951年寒害闽北有较重的“倒春寒”,对春播不利。
台风仅有两次影响台风。
1952年洪涝6月15日受强暴雨影响,晋江流域有较大的洪水灾害。
台风有3次登陆福建的台风,5次影响台风,7月21日受登陆温州地区台风的影响,闽江出现了特大洪水。
1953年洪涝除6月11日强暴雨使闽西汀江出现了大洪水外,全省无过大的区域性旱涝灾害。
台风有3次登陆福建的台风,3次影响台风。
1954年以夏秋旱最突出,春寒也比较明显,雨季闽江有水灾。
福建无登陆台风,仅有四次影响台风,均未造成明显灾害。
干旱2月21日~4月16日有9个县大旱,4月漳州市受旱面积33万亩占21.4%,云霄池塘、河水干涸,漳浦部分地区吃水困难,泉州市50%的稻田缺水溶田。
7月至8月21日全省受旱145万亩。
9月中旬起旱情又起,至11月上旬,中晚稻受灾面积已达404.5万亩,全省因旱减产5亿多斤,灾民达250万。
寒害3月气温比常年偏低1~2℃,出现了倒春寒天气,龙岩烂秧3成以上,损失谷种21.3万斤,同安县烂秧达60~80%。
冰雹全省降雹8县次,损失不大。
大风5月14~15日的沿海大风,福鼎死渔民18人,霞浦12人,连江33人,闽侯2人。
福鼎渔民称这是“五十年来没有发生过的暴风”。
暴雨较大范围的暴雨有5次,有40个县因洪涝受灾,危害稻田29万亩,其他作物666亩,总计死亡43人。
5月29~31日全省大部地区接连出现暴雨,南平总雨量达242毫米。
6月6日暴雨,中心落在闽江上游,南平、清流日雨量超过100毫米,闽西因倒房死7人。
6月14~22日暴雨,中心位于建溪、富屯溪,建宁总雨量达354毫米,仅南平地区稻田就淹没2.44万亩,冲成沙滩者0.28万亩,倒房14幢。
《福建省建筑结构风压规程》编制介绍0 前言福建省建设厅于1978年发布的《福建省基本风压分布图》至今已超过三十年未曾修订,随着气候条件的变化及风速观测环境的不断变化,其数据已不适用于现行工程建设。
此外,所提供的三十年一遇基本风压值也不符合现行建筑结构设计中十年一遇(用于舒适度验算)、五十年一遇(用于一般建筑)和一百年一遇(用于特别重要或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建筑)基本风压值的要求。
另外,2002年建设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的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中的风压值中我省只有20个县市,缺少宁德、莆田、泉州、石狮、漳州、三明等52个县市的基本风压具体数据。
且2001年以前所依据的风速资料为通过风压板的人为观测,误差较大、时次时距换算中的误差、结果不太可靠。
为满足福建省建筑工程建设的需要,2008年成立了福建省重点科技项目“福建省建筑结构风荷载关键技术研究”课题,对福建省各地区建筑工程基本风压取值进行全面研究,同时利用课题成果编制形成《福建省建筑结构风压规程(送审稿)》,该课题已于2010年12月30日通过福建省科学技术厅验收,风压规程已于2011年6月3日通过福建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评审。
1 气象台站情况和风速资料风荷载取值的主要依据是各地区气象台站的基本情况和历年来的风速观测资料、各气象台站年平均空气密度等,规程编制组联合福建省专业气象台从大量的数据中归纳取得以下资料:1)现有气象台站基本情况福建省现有国家正规气象台站69个,其中国家基准站5个,国家基本站15个,一般气候站49个。
5个国家基准站分别是:建瓯、福州、上杭、永安、崇武;15个国家基本站分别是:邵武、浦城、福鼎、清流、泰宁、南平、宁德、长汀、漳平、九仙山、屏南、平潭、漳州、厦门、东山;49个一般气候站分别是:武夷山、松溪、政和、光泽、顺昌、建阳、寿宁、周宁、福安、柘荣、霞浦、古田、三明、建宁、将乐、宁化、明溪、沙县、尤溪、大田、福郊、闽清、闽侯、罗源、连江、长乐、永泰、福清、莆田、仙游、秀屿、龙岩、连城、武平、永定、晋江、德化、永春、安溪、南安、同安、华安、长泰、南靖、平和、龙海、漳浦、云霄、诏安。
福建省建国来最严重的风灾回顾由于台湾的阻挡,福建所受的台风灾害大有减轻;但台湾同时也增加了台风的不确定性,台湾海峡的狭管效应使海峡里的风速减弱不多,大风范围也相当大。
五十六年以来,福建也遭受过多次惨烈的风灾,现在就简要地作一回顾,其实福建的风灾并不轻于直接面对大洋的广东海南和浙江。
凡提及台风登陆时的强度,如无特别说明,均指NMC所认定的强度。
以下编号均为NMC编号,括号里为命名(JTWC),后附有JMA、JTWC和CWB(90年代开始有HKO)的ANALYSIS ARCHIVE,标出颠峰时刻的强度。
早期NMC数据常缺失,没有强度数据。
JTWC在2000年前只有风速数据,日本气象厅在1977年前只有气压数据,起编时间依照JTWC(因为早期JMA无风速,且JTWC是命名机构),但时间是协调世界时1、忽从天降的悲剧5903号台风(IRIS,艾瑞丝)登陆厦门965HPA(JMA)90KT(2级,JTWC)45M/S(中度,CWB)自从海南新闻网刊出了7314号台风夜袭琼海的长篇通讯后,许多人才知道小风圈热带气旋在科技落后,信息不通的年代会带来多大的灾难。
但是可能很少人记得,在7314号台风侵袭十四年以前,福建省也曾经遭遇过一场十分相似的台风的凶猛袭击。
5903号台风躲过了气象人的法眼,狂风暴潮半夜齐发,让实际并未发生风暴潮的中国第一台风也黯然失色。
从记载来看,它同时也很可能是50年代仅次于5612号台风的特大风灾,是福建气象史,甚至是中国气象史上都具有历史意义的台风8月19日,IRIS在菲律宾以东洋面形成,初期向偏西方向移动,一天以后加强为台风并且转向西北方向移动,掠过吕宋北部进入巴士海峡并于8月22日在海峡里达到最强,此后维持路径,直到8月23日凌晨在厦门登陆。
50年代,我国预报天气主要靠天气图,而天气图的资料来源于各地气象台站的天气报告,要预报从海上来的台风动向,有相当大的难度,原本预计在广东汕头附近登陆,但台风却突然夜袭闽南。
《福建省建筑结构风压规程》编制介绍0 前言福建省建设厅于1978年发布的《福建省基本风压分布图》至今已超过三十年未曾修订,随着气候条件的变化及风速观测环境的不断变化,其数据已不适用于现行工程建设。
此外,所提供的三十年一遇基本风压值也不符合现行建筑结构设计中十年一遇(用于舒适度验算)、五十年一遇(用于一般建筑)和一百年一遇(用于特别重要或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建筑)基本风压值的要求。
另外,2002年建设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的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中的风压值中我省只有20个县市,缺少宁德、莆田、泉州、石狮、漳州、三明等52个县市的基本风压具体数据。
且2001年以前所依据的风速资料为通过风压板的人为观测,误差较大、时次时距换算中的误差、结果不太可靠。
为满足福建省建筑工程建设的需要,2008年成立了福建省重点科技项目“福建省建筑结构风荷载关键技术研究”课题,对福建省各地区建筑工程基本风压取值进行全面研究,同时利用课题成果编制形成《福建省建筑结构风压规程(送审稿)》,该课题已于2010年12月30日通过福建省科学技术厅验收,风压规程已于2011年6月3日通过福建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评审。
1 气象台站情况和风速资料风荷载取值的主要依据是各地区气象台站的基本情况和历年来的风速观测资料、各气象台站年平均空气密度等,规程编制组联合福建省专业气象台从大量的数据中归纳取得以下资料:1)现有气象台站基本情况福建省现有国家正规气象台站69个,其中国家基准站5个,国家基本站15个,一般气候站49个。
5个国家基准站分别是:建瓯、福州、上杭、永安、崇武;15个国家基本站分别是:邵武、浦城、福鼎、清流、泰宁、南平、宁德、长汀、漳平、九仙山、屏南、平潭、漳州、厦门、东山;49个一般气候站分别是:武夷山、松溪、政和、光泽、顺昌、建阳、寿宁、周宁、福安、柘荣、霞浦、古田、三明、建宁、将乐、宁化、明溪、沙县、尤溪、大田、福郊、闽清、闽侯、罗源、连江、长乐、永泰、福清、莆田、仙游、秀屿、龙岩、连城、武平、永定、晋江、德化、永春、安溪、南安、同安、华安、长泰、南靖、平和、龙海、漳浦、云霄、诏安。
福建省台风灾害福建省灾害性天气比较频繁,洪涝,干旱,风灾,寒灾历年可见,主要气象灾害是台风。
福建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靠近西北太平洋台风源区。
已有的研究表明,在全国沿海省市中,福建省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水系和气候特征,是受台风灾害影响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影响福建的台风多出现在6-10月份,登录台风集中在7-9月份,为登录福建台风总数的85%左右。
平均每年登陆台风个数达5个以上。
强台风每年给福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例如,2018年强台风“玛莉亚”给福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年气象灾害总损失的82%。
2019年登陆福建省的台风达7个。
见下表1。
表1 2019年福建省登陆台风福建省受台风灾害影响范围广,每个县市均有台风灾害影响记录,但受台风灾害影响情况具有区域差异性,影响频率最高的是东部沿海地区,自东向西逐渐降低。
高风险区分布在闽北宁德福鼎市、柘荣县;闽东莆田市区、平潭市;闽南漳州平和县、诏安县。
次高风险区包括福州市区、泉州市区等。
闽西北大多数地区为次低、低风险区。
台风灾害往往会造成后续的地质灾害,福建省多山,丘陵的地质特征也使其在遭受台风灾害影响时具有不同于其他沿海省份的独特特征,因极端台风气候造成的地质灾害,形成台风灾害链。
西高东低的地势则加剧了台风移动过程中的暴雨形势,容易引发山洪、滑坡、泥石流、崩塌等一系列次生灾害。
又由于福建海岸线曲折而漫长,形成众多口小腹大的港湾,台风带来的大风和暴雨在沿海地区易形成巨浪和风暴潮灾害。
根据历年台风灾害分析,福建省的台风灾害链类型主要包括台风-暴雨灾害链、台风-大风灾害链和台风-风暴潮灾害链。
不同灾害链的判别形式见下表。
表2 福建省台风灾害链判别依据。
关于1961—2015年登陆浙闽交界—福州型台风在泰顺地区上升速度和假相当位温的调查研究作者:程华利徐薇来源:《科学与信息化》2019年第06期摘要本文通过对1961-2015年登陆浙闽交界-福州一带的台风的研究,调查研究台风过程中上升速度和假相当位温的分布特点,以期能找出能预报出泰顺台风暴雨的相关阈值,作为泰顺台风暴雨预报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台风;上升速度;假相当位温引言泰顺属于山地气候,台风暴雨易造成境内塌方、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故研究浙闽交界-福州一带登陆的台风,对泰顺台风暴雨意义重大。
上升速度体现了台风过程中的各层次的动力条件,对台风暴雨的诊断具有很好的参考性;假相当位温体现台风过程中能量的变化,在台风暴雨过程中具有良好参考意义。
1 资料和方法由于台风暴雨最大时段基本发生在台风登陆前后24小时,故利用NCEP的2.5X2.5格点资料,通过计算公式导出上升速度和假相当位温资料,结合台风登陆时间和雨量情况,调查研究台风登陆时间点前后24小时的1000-100hpa层次上的上升速度和假相当位温变化特征[1]。
2 各类路径的台风和泰顺雨量的特点分析据统计,1961-2015年在浙闽交界-福州登录型台风共有30个,强热带风暴级以上的台风有24个,热带风暴3个,热带低压3个。
分4类路径:①登录后西行6个;②登录后西北行10个;登录后北上8个;登录后西南行6个。
其中以登录后西北行和北上的台风为最多,占比75%。
台风登陆居强度和雨量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如强热带风暴级平均雨量大约在100-150毫米左右,台风级平均雨量大约在150-200毫米左右。
但强热带风暴级最大雨量能达300毫米以上,而台风级最大只有200毫米以上,说明台风雨量不但与台风登陆强度有关,还与其与发生季节、移动路径和环境形势等要素有关,故还应参考其他判定条件。
由于30个台风中,强热带风暴以上台风占比较多,故各路径下以强热带风暴级以上作为基准,按照路径来比较雨量,发现登录后西南行路径的台风平均雨量要远大于其他3种路径,这与以往登录北上台风影响较大的观念有明显出入。
1949年4906号台风于7月24日,在普陀登陆,风力12级以上,25日在平湖再度登陆,泗礁、黄龙、大小洋山等岛,渔船、民房损失惨重,死亡170人,受灾农田142万亩,经济损失5千多万元〔3〕。
24日狂风暴雨袭击宁波全境,余姚日雨量达108毫米,沿海各县受淹农田4.15万公顷,余姚最重,灾民6万,死亡200多人。
1952年5207号台风,7月19日,在温岭登陆,温、台沿海地区,瓯江、金华江流域普降暴雨、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青田24小时降雨203.2毫米,三天达467.4毫米,金华22小时雨量达221.7毫米,因雨量强度大,引起山洪暴发,江河水位猛涨;青田超过危急水位4.5米,丽水超危急水位6.76米,县城水淹过半;永嘉平原水深6米,温岭、黄岩平原陆地可行船,水深与桔树梢齐平。
温州、宁波、台州、丽水、金华及杭州地区西部都出现了大的洪涝灾害。
全省受灾农田398.5万亩,倒塌房屋22903间,死亡457人,直接经济损失按1990年价折算为1.269亿元。
华东军政委员会和-中@共~浙江省委、省人民政@府及时组织慰问组,视察灾区,组织生产救灾活动。
1953年5310号台风于8月17日在乐清登陆,最大风力达12级,三天总雨量:温岭269毫米,温州170毫米。
温、台地区洪涝,丽水地区的青田,缙云局部洪涝,全省受灾农田102.7万亩,倒塌房屋7016间,死亡126人,经济损失按1990年价折算为5766万元。
1956年5612号台风于8月1日24时在象山登陆,中心气压923百帕,石浦站最大风速60~65米/秒;暴雨中心在天目山和四明山区,日雨量大于200毫米的有1万多平方公里,12~18小时雨量大于100毫米的有4.1万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