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答题方法

  • 格式:txt
  • 大小:13.68 KB
  • 文档页数:65

第一部分 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答题方法技巧汇总
(一)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
1、修辞手法
⑴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点明所用修辞手法。
⑵明确答题方向。答题时,一定要结合语句内容分析每一种修辞手法的具体作用。
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具体如下:
①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性
②拟人——使物具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③排比——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化论证观点的作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淋漓尽致。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④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放大观点感情,强调爱憎是非,美丑更加鲜明。
⑤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⑥设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效果。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注意和思考
⑦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表达鲜明,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强化作用。
⑧反复——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
⑨借代——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中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⑩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一方面可使语言幽默,另一方面能适应某种特殊语境的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以增强文章表现力。
2、表现手法类
⑴确认所用表现手法。
⑵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
⑶明确所用表现手法并结合文句内容作答。
①象征:引申

事理,含蓄形象鲜明,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
②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③对比:使形象鲜明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对比事物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使形象更鲜明,特点更显著,道理更深刻,矛盾更尖锐。和衬托相比,对比没有主次。
④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持点,强化思想感情。有主次之分。
⑤渲染: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
⑥类比:以浅寓深,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⑦反语(反讽):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感情和揭露批判。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


(二)表达方式类——一般针对段落或篇章中具体的表达方式命题
1、确认语段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
2、明确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描写和抒情)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
3、确认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①运用描写手法总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⑴肖像描写:以形传神
⑵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特点
⑶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的性格特点
⑷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⑸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⑹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⑺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见,具体生动
⑻插叙: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
⑼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
⑽叙后议论:画龙点晴,点明题旨
⑾比喻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⑿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
⒀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②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③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
④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侧面(又叫间接)。
⑤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⑥议论文论据分为:事实论据、理论论据
⑦论证方法:事实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要注意表达的语言。记叙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描写了何对象的什么”或者“何对象怎么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议论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论证了什么观点”或“通过批驳,确立了什么观

点”。说明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说明(介绍)了什么对象的什么特征(特点)”。
(三)行文段落类——针对文章中句段的作用命题
1、确认指定句段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句段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
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
具体赏析从三个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结构上的作用:
⑴开头段: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⑵中间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
⑶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
(四)形象物象分析型
1、人物形象的分析:
首先,可以从作者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了解人物的语言、外貌、行动、心理等。每一神态、动作或语言的描写要与所表现出的优秀的品质一一对应,不能张冠李戴。其次,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描写中揭示的内涵,即个性特征及形象的意义。再次,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者所揭示的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中去分析人物。
2、物象的分析:宜从文章结构形式到内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
⑴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
⑵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思考角度:①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②对内容的充实作用;③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④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人称表达类
1、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
2、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
3、结合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真实可信;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可使作者的态度更鲜明,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显得客观冷静,便于叙事和议论。
(六)其他:
1、词语理解型:
⑴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寻找它的本体;
⑵理解词语的象征义,就要寻找词语的象征对象;理解词语的反语义、就要将褒贬互换;
⑶理解词语的双关义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
⑷理解代词的词义就要在上句

或下句寻找释义。
当然,理解词语的含义,还必须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对应的阐释。即“六比较”:比较范围的大小、比较词义的轻重、比较搭配习惯、比较构成成分、比较词性功能、比较感情色彩与语体色彩。
2、句子理解型:一是将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形象化的语句转化为概括性的直白的语言,二是将抽象含蓄的概念或句子转化为具体化的阐释。
3、筛选整合型:常见的命题形式是:⑴文中刻画的人、事、物或景象具有怎样的特点;⑵文章分几个方面、几个阶段来写的,其变化过程是怎样的,要求概括说明。
筛选整合是一个化繁为简的过程。回答此类问题,要关注重要句子,如:主旨句、中心句、关键句、过渡句、感叹句、议论句等,尤其要关注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和段中的过渡句,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关键所在。整合的题型一般不宜机械地摘录原文的句子。而应该紧扣题干要求,将提取的关键语句、中心词进行改造、组合、变换,使之成为全面、凝炼、流畅、符合要求的答案。另外,要总揽全局,总体把握,防止因答案要点不全而丢分。
【问题示例】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⑴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描写出了…… ⑵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⑶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⑴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⑵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⑶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4、题目的作用(好在哪里):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紧扣文章内容,简洁新颖。
5、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虚实结合:关于散文的线索,明线和暗线。
6、环境景物描写的作用: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可结合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景中藏情〉此为散文中的描写,而在小说中的描写主要有衬托人物的心情,交代故事发生背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最后的景物描写一般都有象征意义。注意结合具体的题目。此外有渲染(烘托)气氛、衬托情感或主旨、表现人物品质、预示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揭示人物心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补充:
①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

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②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③举例或列举:具体实在,易于被读者接受,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④白描:文字简练,不加学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
⑤过渡和照应:使文章结构严密,气势贯通,前后呼应,条理分明,增强表达效果。
(七)散文阅读方法
1、整体入手,理清文章脉络。材料丰富,思路灵活是散文的主要特点之一,阅读时一定要着眼于文章的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驭文章,体察作者寄寓其中的意,倾注其中的情。
2、了解背景,透视创作历程。作品是社会的折射,内容是背景的产物。有不少散文的创作,往往受环境的影响。因此,透视创作历程,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感情,再对照原文,试卷中的问题就不难找到答案。
3、借助想象,体察作者情感。散文属于文学范畴,阅读散文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结合个人生活体验,和作者情感发生强烈共鸣。
4、辨识手法,找准突破口。
5、明确技巧,提高答题效率。阅读散文,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可以提高阅读效率,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6、瞻前顾后,分析句段关系。
7、注意文体特点。叙事散文讲求以小见大,形与神的关系是重点,写景散文注意情景交融,情与景的契合是关键;咏物散文托物言志,尽可能体味象征手法。但有一点更重要,那就是,阅读鉴赏散文要用自己的“心”去发现“散文的心”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智慧去解读“作者心灵弹奏的乐章”。
?阅读一篇陌生散文注意以下要领:
一、寻找“情物”。“情物”在散文中用来表示理念、传达情感的人物、事物、景物、器物等等。这个“物”被注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后,就不再是普通的“物”了。可以说,找到了一篇文章的“情物”,也就基本领悟了作品的基调,掌握了整篇文章的精髓。
二、探究“情缘”。“情缘”就是情感的缘起。
三、体悟“情义”。“情义”就是文本的意旨。体会作品意旨要避免望文生义、避免主观臆断、避免无中生有、避免断章取义、避免以偏概全,避免节外生枝。
四、品味“语言”。散文的生命力在于它的“自然美”,实质上是强调散文语言的真情、真心、真语、不矫情,不做作。在散文阅读中,一要注意捕捉贮满作者感情的重要语句。对那些喜悦、或悲伤、或愤怒、或忧思、或景仰的句子要特别关注。

第二部分 古代诗歌鉴赏题型分析和答题技巧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

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5. 答题格式:本诗中作者抓住了___、___等景物,营造了一幅___的画面(意境),表达了作者因___而___的思想感情(心情)。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4、答题步骤: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③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5、答题格式:本诗中作者运用了___的手法。用___、___(景物)来___(手法)(准确地表达出)作者___的感情。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4、答题步骤:①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答题格式:本诗的语言___、___。所描写的___、___等景物构成了一幅___的画面,很好地表达了作者___的思想感情。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

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5、答题格式:___字写出了___(是写___),展现了一幅___的画面,折射出(表现出)作者___。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1、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3、答题步骤:①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②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4、答题格式:___的意思(寓意)是___,而本诗的主旨正是___。___的思想感情正是由___引出的。可见___是全诗的关键。
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1、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3、答题步骤:①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②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③抒发什么情感。
4、答题格式:___(画面描绘)。在这幅画面中,作者运用了___的手法,表现了其___的思想感情。
第七种模式 评价题型
1、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2、答题思路:①认真审题②深入阅读理解诗词③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3、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第八种模式 比较评价题型
1、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2、答题思路:(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