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的强度1
- 格式:ppt
- 大小:10.10 MB
- 文档页数:145
工程力学中的结构强度分析引言工程力学是研究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运动和变形规律的学科,而结构强度分析是工程力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在工程实践中,结构强度分析是确保工程结构安全可靠的基础。
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探讨结构强度分析的基本概念、常用方法以及实际应用。
一、结构强度分析的基本概念1.1 结构强度与材料力学性质结构强度是指结构在受到外部荷载作用下能够承受的最大应力或应变程度。
材料力学性质包括弹性模量、屈服强度、断裂强度等参数,这些参数对结构的强度具有重要影响。
1.2 结构强度的分类结构强度可分为静力强度和动力强度。
静力强度是指结构在静态荷载作用下的强度,动力强度则是指结构在动态荷载作用下的强度。
两者在分析方法和计算过程上有所不同。
1.3 结构强度分析的基本原理结构强度分析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受力分析和力学平衡原理,通过计算结构内部应力和应变的分布情况,进而评估结构的强度。
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静力学方法、有限元方法等。
二、结构强度分析的常用方法2.1 静力学方法静力学方法是最基础也是最常用的结构强度分析方法之一。
它基于静力学平衡原理,通过受力分析和应力计算,确定结构的强度。
常见的静力学方法包括弯矩法、剪力法、轴力法等。
2.2 有限元方法有限元方法是一种数值计算方法,广泛应用于结构强度分析中。
它将结构离散为有限个小单元,通过求解各个单元的位移和应力,得到整个结构的应力分布情况。
有限元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和适应性,特别适用于复杂结构的分析。
2.3 疲劳强度分析疲劳强度分析是指结构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强度评估。
它考虑了结构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疲劳损伤累积效应,通过疲劳寿命预测和应力分析,确定结构的疲劳强度。
三、结构强度分析的实际应用3.1 建筑结构强度分析建筑结构强度分析是工程力学中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
通过对建筑物各个部分的强度进行分析,可以确保建筑物在自然灾害或人为因素下的安全性。
常见的建筑结构强度分析包括楼板、梁、柱等部分的强度评估。
材料力学分析结构的强度材料力学是研究材料在受力作用下的力学行为和性能的学科。
在工程领域中,材料的强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它决定了结构在承受负荷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本文将以材料力学分析结构的强度为题,探讨材料力学的基本原理以及强度分析的方法。
一、材料力学的基本原理材料力学研究材料在受力作用下的应变与应力之间的关系。
根据胡克定律,应变与应力之间的关系可以由以下公式表示:σ = Eε其中,σ代表应力,E代表弹性模量,ε代表应变。
根据该公式,当应力作用于材料时,材料产生相应的应变。
材料力学还研究材料的延展性、蠕变性和断裂性等力学性能。
延展性指的是材料在受力作用下能够发生塑性变形的能力,通常由延伸率来表示。
蠕变性指的是材料在较小的应力下随时间发生的永久性变形,它与长期荷载条件下的结构稳定性密切相关。
断裂性指的是材料在受力作用下发生破裂的能力。
二、强度分析的方法强度分析是通过对材料力学性能的研究,推导出材料在受力作用下的强度特性。
常见的强度分析方法主要有静力学分析和有限元分析。
静力学分析是基于静力学原理的强度分析方法。
它通过对结构受力平衡条件的分析,计算结构各个部分的受力情况,以确定结构的强度。
静力学分析方法适用于结构在静态负荷下的强度评估,例如房屋、桥梁等。
有限元分析是一种基于数值计算的强度分析方法。
它将结构划分为有限个网格单元,通过对每个单元进行强度计算,最后得到整体结构的强度。
有限元分析方法适用于复杂结构及非线性材料的强度分析,能够更准确地反映结构的强度特性。
除了静力学分析和有限元分析,还有其他一些特殊的强度分析方法,例如模拟试验和材料强度计算。
这些方法在实际工程中有着各自的应用场景,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强度分析。
三、强度分析的应用强度分析在工程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用于评估结构在设计负荷下的安全性,帮助工程师确定结构的合理设计参数。
强度分析还可以用于结构的优化设计,通过调整结构的几何形状和材料性能来提高结构的强度。
地质版高中技术与设计2(必修)教材第一章第三节教学设计【课题】结构的强度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包含三个内容:“怎样理解‘结实’”、“应力与强度”、“影响结构强度的因素”,通过三个技术试验,让学生理解结构的强度,分析影响它们的因素。
应力计算属于定量计算的内容,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技术与设计中数据要求的重要性,不仅要让学生认识物体的结构特点,还要让学生注重其技术数据。
结构的强度是第一章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通过本节的学习,应在对结构的功能及本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技术试验,理解结构的强度,分析影响因素。
影响结构强度的因素也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正确认识这些因素,对于学生正确地选择结构和材料,增加结构的强度是很重要的。
在研究结构的强度时,要从结构的形状、材料及连接方式三方面分析。
二、课标分析:本节内容来源于技术与设计2 第一章结构与设计,课标要求学生理解结构强度的基本概念,能通过技术试验分析影响结构强度的因素,并写出试验报告,由于技术与设计2 的教学要面向生活和生产的实际,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技术试验,理解技术设计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注重归纳技术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并将它们迁移到日常中灵活运用,要使学生善于总结具有典型性的技术问题的解决策略。
三、学情分析:通过对前两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对结构的概念、结构的受力及一般分类有了初步的认识,另外,学生在生活中对“结构是否结实”有一些感性认识,但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因此,本节课利用一系列试验,让学生自主探究影响结构强度的因素,进而进一步理解结构的强度。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应力和强度的概念,知道强度与应力之间的关系。
2、能通过简单的技术试验,掌握影响结构强度的主要因素。
3、能够运用影响结构强度的因素,分析结构的强度。
过程与方法:1、小组协作完成三个研究影响结构强度的因素的试验,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2、小组协作完成纸绳拉伸试验,并整理记录,完成试验报告。
一、复习并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结构的一个重要就性质:结构的稳定性。
最主要从结构的影响因素入手了解了一个好的结构需要从各方面来考虑其稳定性,那么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呢?(提问,学生回答)我们学习知识并不需要死记硬背,而是要学会知识的灵活应用。
2008年雪灾中,南方很多城市的输电铁塔倒塌,同学们分析一下:铁塔倒塌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除雪工人,应该先从哪除雪为好?【答案】金属导线热胀冷缩,张力增大,更容易断裂;由于金属是热的良导体,南方天气湿润,雨雪更容易冷凝在铁塔上,使铁塔重量大增,重心上移,稳定性减少,更易倒塌。
应先除上层部分的雪。
所以我们要学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学们知不知道,除雪工人在高空除雪时,身上都要系一根绳子以保证生命安全,你们说能不能用我手里的这根绳子,为什么?(展示一根细绳)。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学生一般都会哄堂大笑,我进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刚刚有些同学的说强度不够,那么到底什么是强度呢?影响强度的因素又有哪些?如何去验证一个结构的强度足够呢?强度与稳定有什么区别?阅读课本的P17-19,并快速地找到答案。
(学生看书5分钟)二、结构的强度:是指结构具有的抵抗被外力破坏的能力。
构件在外力的作用下会变形,同时其内部各质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发生了改变,产生一种抵抗外力的力,称为内力。
一般来说,外力越大,构件的内力随之越大,构件被破坏的危险就越大。
结构的强度就越低。
回到P5应力的知识。
在拔河比赛中,绳子被拉断了,说明绳子不具有抵抗两队拉力的能力;在“512”地震中,楼房被震倒,说明楼房不具有抵抗8级地震的能力。
完成P17的马上行动三、影响结构强度的主要因素(1)结构的形状(外形、横截面形状)如图:一个吊兰支撑架,分析AB杆的主要受力形式,结构存在的缺陷,如何改进?(叫学生分析,并上台画改进示意图)师:吊兰支撑架使用三角形支架结构,而不使用一根直杆挑起的结构;这是为了增加结构的强度。
第三节结构的强度与稳定性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内力、应力和强度的内涵。
2、掌握影响结构强度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1、能够协作完成研究强度的有关试验,并能够整理记录、讨论交流、完成试验报告。
2、尝试进行简单的应力计算,能够运用影响结构强度的因素,分析结构的强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技术试验培养同学们的合作交流能力,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认识和判断,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应力和强度的概念、掌握影响结构强度的因素。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相关内容包括怎样理解“结实”、“应力与强度”、“影响结构强度的因素”。
通过相关技术试验让学生理解结构强度概念,分析影响结构强度的因素,应力计算为定量计算内容,结构的强度及相关概念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对结构强度进行研究时要从结构的形状、材料、材料的连接方式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结构设计,联系生活实际,树立安全意识、提高生活质量。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听故事“一根筷子与一捆筷子”首先我们来听一个故事“一根筷子与一捆筷子”,哪位同学来读。
(同学代表起来读,最好普通话好)故事内容:从前,有几兄弟,常常吵架。
一天,父亲把他们叫到跟前,拿出一把筷子,说:“你们谁能把这把筷子折断?”几兄弟都折了折,谁也折不断。
父亲把这把筷子拆散了,分给每人一根,叫他们再折,这次,他们一折就断了。
父亲说:“你们看,一把筷子多结实,折不断。
一根筷子很容易就折断了。
以后,你们不要吵了,团结起来才会有力量。
”教师总结并提出问题这说明团结就是力量,我们班的每位同学就像一根筷子,力量很有限,但是只要全班团结起来,就像一捆筷子,力量无穷大。
所以同学们应该团结一致,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同学们想过没有,为什么一根筷子易折断,而一捆筷子不易断呢?(这像故事中服饰说的那样一把筷子结实)师:什么样才是结实?有没有衡量的标准?能不能用数据来定量的分析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结构的强度与稳定性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本节的学习目标。
机械结构的强度计算在机械工程领域中,强度计算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
通过对机械结构的强度进行计算,可以评估其是否满足设计要求,从而确保机械结构的稳定和安全性。
本文将介绍机械结构强度计算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步骤,并探讨一些常见的应用案例。
一、基本原理机械结构的强度计算是基于力学原理和材料力学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
力学原理主要包括静力学和动力学,而材料力学理论则涉及到材料的性能与力学行为之间的关系。
在强度计算中,我们需要关注结构所受到的外部载荷和内部应力的大小,以及材料的强度和刚度等因素。
二、强度计算方法1. 静力学分析:静力学是研究物体在静力平衡状态下的力学性质和力学效应的学科。
在机械结构强度计算中,可以应用平衡条件和受力分析方法,确定结构所受到的外部载荷和内部应力的大小,并通过等效应力的计算来评估结构的强度。
2. 动力学分析:动力学是研究物体在运动状态下的力学性质和力学效应的学科。
在机械结构强度计算中,需要考虑结构在运动过程中所受到的惯性力和动力载荷,以及由此产生的应力和变形。
通过动力学分析,可以更全面地评估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
3. 材料力学分析:材料力学是研究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力学行为的学科。
在机械结构强度计算中,需要确定材料的力学性能参数,如弹性模量、屈服强度和断裂韧性等。
通过材料力学分析,可以评估材料在受力情况下的强度和变形行为。
三、强度计算步骤1. 确定结构的受力情况:首先需要了解结构所受到的外部载荷和内部应力,包括静载荷、动载荷和温度载荷等。
2. 建立结构的数学模型:根据结构的几何形状和受力情况,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包括刚度矩阵、位移向量和载荷向量等。
3. 计算结构的受力和变形:利用数学模型和力学原理,计算结构在受力情况下的应力和变形,并确定各个部件的等效应力。
4. 评估结构的强度和安全系数:将结构的等效应力与材料的强度参数进行比较,评估结构的强度和安全系数。
如果结构的等效应力超过材料强度的限制,可能需要进行结构优化或材料的更换。
《探究结构的强度》教学设计一、学习者分析学生通过第一节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的常识,对结构和结构的受力情况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影响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的具体因素还不是很清楚,而这些知识正是学生今后设计结构时的重要理论基础,要认识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就必须了解一些结构力学的知识,而结构力学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本节通过一些技术试验深入浅出地让学生自主探究,分析影响结构强度和稳定性的因素。
二、教材分析本节的主要内容有:结构的稳定性、强度、连接,以及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试验。
本节承接了第一节认识结构的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影响结构稳定性和强度的因素,初步应用应力的公式进行计算,通过技术试验分析影响结构强度和稳定性的因素。
本节是本章的核心内容,为学生学习结构设计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的定义,能运用应力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难点:通过技术试验分析影响结构强度和稳定性的因素,并写出试验报告。
三、教学目标1 .技术意识:通过感知生活中的现象以及进行技术试验,形成对结构稳定性和强度的基本概念,学会从结构稳定性和强度的角度分析事物,了解探究结构稳定性和强度对人类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2 .探究结构的过程中,设置具有不同影响因素的试验,使学生了解要解决某一特定问题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
3 .工程思维引导学生通过探究生活中常见物品的稳固性,由点及面,了解一般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并进行多因素分析试验,使学生形成初步的工程意识和思维。
4 .图样表达在讲解结构的相关知识时,配以丰富的结构草图、立体图等,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情境,识读常见的技术图样,能用简单的草图表达与交流设计构想。
四、教学理念和方法1 .本课的教学模式:“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思考,动手实验。
“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建构知识。
2 .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在每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都进行地及时地反馈,让学生少走弯路,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