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word版)城市综合防灾规划

(完整word版)城市综合防灾规划

第四章城市安全规划

一、城市安全规划及其与综合防灾规划的不同

城市安全规划是通过对城市风险进行分析研究,为最大化地降低突发事件对城市的不利影响,而对城市用地、设施以及人类活动进行的空间和时间上的安排。

综合防灾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之一,历来有之。而城市公共安全规划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内容,两者从表面上看,似乎很相似,都是为预防、应对灾害,保障城市安全而编制的规划。但研究对象上,综合防灾规划,主要强调单灾种的综合,主要考虑抗震防灾、防洪、消防、人防四部分,而对于其他灾害,如安全事故、公共卫生事件等考虑较少。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相比来说研究的范围更广,不仅研究各种灾害,还将风险评估、应急管理、防灾空间的建立等诸多与城市安全相关的因素纳入进来,因而更加凸显其规划的综合性、科学性、全程化和圈层化。随着人们对灾害预防、预警、应急、风险评估的日益重视,综合防灾规划逐渐将这些内容纳入进来,因此,综合防灾规划与公共安全规划的界线也逐渐模糊,致使很多研究编制部门将综合防灾规划与公共安全规划统称为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规划。二.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发展概况

我国对城市公共安全的研究从社会学、管理学的角度居多,在城市规划层面尚处在探索阶段。

受科技部委托,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组织下,共同完成了“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与应急预案编制及其关键技术研究”课题。这应该是在SARS 之后,国家首次对公共安全规划领域的探索,为公共安全规划的编制开拓了道路。所编制的《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编制指南》,为我国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相关理论研究和规划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随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也出台了他们对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研究成果——城市公共安全规划框架研究(建设部2006 年科学技术项目计划)。这一研究成果不仅分析了我国当前城市公共安全的现状与问题,还研究了日本、美国、台湾地区等国内外城市的公共安全及防灾减灾规划的编制情况,提出了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的编制方法与程序。但由于没有跳出综合防灾的框框,编制方法与传统的综合防

灾规划相类似。2009 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又对城市公共安全规划进一步深化——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编制和综合防灾体系研究,虽然此次研究课题以综合防灾命名,但是研究内容并不局限于各灾种的综合,而是更加重视防灾体系的研究,即灾害预防、应急、恢复重建等,与城市公共安全规划有异曲同工之处。

各城市也积极探索公共安全规划的编制。例如,深圳公共安全规划包括城市防灾与公共安全体系、城市安全布局形态、城市安全用地选择、疏散通道、避难场所、应急基础设施、救灾物资供应系统7方面的研究和13 项分灾种防灾规划的编制;哈尔滨公共安全规划形成了“城市公共安全体系规划→城市公共安全专项规划→城市公共安全预案库”的系统模式;成都中心城区公共安全规划则重视城市开敞空间和综合避灾设施的规划。

三、城市综合防灾总体规划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层次。

总体规划的作用是:分析城市综合防灾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空间和设施布局,形成良好的城市防灾空间设施网络,制定工程性和非工程性防灾措施,提升城市整体的综合防灾能力。

(一)市域的综合防灾规划是指在市域范围内,解决全局性的重大防灾问题,布局市域重要防灾空间设施和建立市域防灾管理联动机制。

1、形成市域防灾交通网络:

以区域的空间结构为基础,规划区域交通轴,联系各防灾据点,保证防灾据点对外界多样化的交通联系手段,以及通往受灾核心区域的灵活多样的交通手段。2、规划设置市域防灾轴:

在区域范围内形成高效的防灾轴线网络,划分规模较大的防灾单元区块。由区域性交通网络、区域性绿带、河流等要素组成。

3、规划设置市域防灾据点:

指能够开展重要防救灾活动的市域性城市公园等场所。功能包括救灾物资的转运、分配;支援部队的集结、宿营;器材储备等。一般在人口稠密的市区周边、交通枢纽地区布置。

(二)中心城区的城市防灾综合规划是指在中心城区规划范围内,科学分析灾害

风险形势,评价城市现有综合防灾能力,制定适当规划对策措施,以降低灾害风险和减少灾害损失。

1、现状分析

(1)城市灾害概况与特征分析:

收集地震、地质、火灾、洪涝、气象灾害、海洋灾害资料。

(2)城市现状用地的安全与适宜性评价:

分为适宜区、较适宜区、有条件适宜区和不适宜区。

(3)城市现状综合防灾能力评估:

①城市现状疏散通道系统综合防灾能力评估:评价因子为网络性、均衡性、安全性。评估对象包括市内交通和对外交通两个部分。

②城市现状避难场所系统综合防灾能力评估:包括可利用资源、布局均衡性、交通可达性、安全性的评价。

③城市现状应急指挥系统综合防灾能力评估:从均衡性、可达性、应急功能性、安全性进行评估。

④城市现状应急医疗设施系统综合防灾能力评估:从规模容量、均衡性、可达性、安全性、服务半径进行评估。

⑤城市现状消防系统综合防灾能力评估:从均衡性、便捷性、规模容量、安全性、服务范围进行评估。

⑥城市现状灾时治安系统综合防灾能力评估:从均衡性、规模容量、安全性进行评估。

⑦城市现状应急物资保障系统综合防灾能力评估:从规模容量、均衡性、可达性、安全性进行评估。

⑧城市现状生命线系统综合防灾能力评估:主要从安全性进行评估。考虑直接损害、间接损害、后续损害三类危害。

⑨城市现状危险源及防灾能力评估:主要从安全性进行评估。考虑地质情况、与其他危险源距离、设施本身的建筑或工程结构性能质量等因素。

2、城市灾害风险评估与损失预测

(1)城市灾害风险评估:

①确定城市灾种:收集已发生的和潜在的灾害资料。

②灾害评估因子:重大性、延续性、破坏性、影响区域、频率、可能性、易损性、社区优先性。

③城市灾害等级划分:得出高、中、低风险程度的灾害类别。

(2)城市灾害风险图绘制:根据灾害预测、模拟、评估和空间栅格化赋值方法,绘制城市灾害风险图。

(3)城市灾害的潜在损失预测

3、城市总体防灾空间规划

(1)城市总体防灾空间结构:

城市总体防灾空间结构,是指城市中各类各级防灾空间和防救灾设施布局的形态与结构形式。主要由“点、线、面”构成。

“点”:指避难场所、防灾据点、重大基础设施、重大危险源、重大次生灾害源、防灾安全街区、防灾公园绿地系统、开发空间系统等。

“线”:主要指防灾安全轴、避难道路与救灾通道、以及河岸、海岸等线状地区等。

“面”:主要指防灾分区、土地利用防灾计划、土地利用方式调整、各类防灾社区防灾性能的提升,以及城市旧区的防灾计划等。

(2)城市总体防灾分区:

根据用地适宜性、城市总体规划结构、城市道路交通体系、城市行政区设置、疏散场所布局、防救灾资源配置、重大危险源等次生灾害影响,合理划分各等级防灾分区,利于城市防灾资源整合和分配。可分为一级、二级、三级防灾分区。

一级防灾分区:分区隔离带不低于50m,利用隔离带或天然屏障(如河流、山川)防止次生灾害,具备功能齐全的中心避难场所,综合性医疗救援机构,消防救援机构,物质储备,对外畅通的救灾干道。总体规划层面重点是一级防灾分区。

二级防灾分区:分区隔离带不低于30m。以自然边界、城市快速路作为主要边界,具备固定的避难场所,物质供应、医疗消防等救灾设施。

三级防灾分区:分区隔离带不低于15m。以自然边界、绿化带、城市主次干道为主要边界,社区为单位,紧急避难场所的半径约为500m。

(3)城市防灾轴规划:

在灾前,防灾轴能提供灾害防护空间和生态调节空间;在灾时,能提供多种应急空间,例如灾时紧急避难场所、指挥中心、信息中心、应急医疗救护、物质储备、交通干道、救援通道、疏散通道、外援中转空间等。

①等级:可以分为防灾主轴和防灾次轴。

主轴宽度在30m以上,连接区域性避难中心和区域性防灾据点,是城市、城际的主要交通联络通道。以重要河川、主要道路为轴心。

次轴宽度在24m以上,依靠城市次干道设置,支撑在中等规模街区层次上开展避难、消防等应急活动。

②类型:分为防灾绿轴、阻燃带。

4、城市疏散避难空间体系规划

(1)城市疏散通道系统规划:

①类型:分为城市救灾干道、城市疏散主干道、城市疏散次干道、街区疏散通道。在总体规划阶段,以前三项为主。

救灾干道是指在大灾、巨灾下需保障城市救灾安全通行的道路。主要用于城市对内对外的救援运输。有效宽度不小于15m。

疏散主干道是指在大灾下保障城市救灾疏散安全通行的城市道路,主要用于城市内部运送救灾物质、器材和人员的道路。有效宽度不小于7m。

疏散次干道是指在中灾下保障城市救灾疏散安全通行的城市道路,主要用于人员通往固定疏散场所。有效宽度不小于4m。

街区疏散通道指用于居民通往紧急疏散场所的道路,有效宽度不小于4m。

②规划要求:

每个二级防灾分区至少有一条救灾干道,绝大多数二级防灾分区至少有一条疏散主干道。每个防灾分区在各个方向至少保证有2条防灾疏散通道。

(2)城市避难场所系统规划:

①分类:中心避难场所、组团避难场所、紧急避难场所。

中心避难场所:面积在50公顷以上、人均有效避难面积不小于4m2,疏散半径为3km左右,功能较全的固定疏散场所。主要包括全市性公园,大型开放广场等。由城

市抗震救灾指挥部集中掌握使用。

组团避难场所:面积在1公顷以上,人均有效避难面积不小于2m2,疏散半径为2-3km左右。主要包括人员容置较多的较大型公园、广场、中高等院校操场、大型露天停车场、空地、绿化隔离带等。

紧急避难场所:面积在0.1公顷以上,人均有效避难面积不小于1m2,疏散半径为500m左右,主要作为附近居民的紧急避难场所或到中心避难场所去的中转地点。

②规模预测:根据避难人口规模预测和人均避难用地指标,得到紧急避难场所用地规模和中长期避难场所的用地规模。

③规划原则:安全第一、就近避难、“平灾”结合、综合防灾、步行为主、利于救援。

④救灾备用地:在无法满足建设规模要求时,可以在非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布局规划。

5、城市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的防灾规划

(1)城市公共设施的防灾规划对策:

针对应急指挥设施、应急医疗设施、应急消防设施、应急治安设施、应急保障物资系统的防灾规划对策。

主要分为空间性措施和管理型措施。在空间上根据服务半径和服务规模,在空间上进行有效覆盖布局。在管理上,强化功能、加强管理,有效应用。

(2)城市基础设施系统的综合防灾对策:

针对供水、供电、通讯、燃气设施的防灾规划对策。

重点在空间选址和布局上,强化提升设施的安全性。其次加强维护,强化配置,提升安全保障措施。

6、城市危险源布局规划

(1)城市危险源概念与分类:

城市危险源是指在城市中长期或临时生产、搬运、使用或贮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场所和设施。

分为生产场所危险源和贮存区危险源两种。

(2)城市危险源调查与评价:

结合市域范围内各次生灾害源的区位、周边情况、可能出现的灾害类型,以及潜在的灾害损失程度,将规划区范围分为重点防范和一般防范两类地区。

(3)城市危险源布局规划:

根据相应的行业设计规范进行布局规划,同时完善隔离带布局和建设管理,提高危险源单位的应急防护与紧急处置能力。

四、城市综合防灾详细规划

城市综合防灾总详细规划分为综合防灾控制引导、防灾空间与设施规划设计两个层次。

综合防灾控制引导是在局部地区对城市综合防灾总体规划中确定的重要防灾空间和设施项目进行空间布局,安排社区级的防灾空间和设施,对各防灾分区中存在的防灾安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解决方案,并为下阶段的城市规划和项目建设提供防灾依据。

城市防灾空间与设施规划设计是针对具体的街区和场所等不同空间类型,通过详细分析其综合防灾方面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设计,提高其综合防灾能力。

(一) 综合防灾控制引导:

1、灾害风险分析

标出影响该规划区的主要灾害种类,影响的地域范围等。

需收集的现状资料:①规划区的位置规模、现状地形、地貌、地质等自然环境条件;②用地性质、道路等级与宽度、建筑物层数、建筑密度、结构与材料、重要公共设施分布等人工建成环境条件;③各街道设置及其行政区边界,人口数、人口年龄结构、弱势群体分布、商业企业分布等社会经济条件;④该地区的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资料。

2、防灾空间结构规划

标明规划区内防灾分区、防灾轴线、防灾据点的位置及其等级。

防灾分区:标明各级防灾分区的界限、编号,注明各分区的主要风险类型;

标明各分区中的防灾绿地、避难场所、临时急救医疗点、区内消防通道、对外交通性道路、四周道路、危险源、地下空间疏散路线、配套防灾设施项目等。

3、防灾安全线的划定

防灾安全线内的空间是有效的安全空间。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综合防灾规划引导中的防灾安全线应属于强制性指标要求。

防灾安全线的划设对象包括危险源、重大次生灾害源、避难场所、疏散通道、重要防救灾公共设施等。

4、制定特定地区的防灾规划对策

特定地区的类型包括密集型街区、老旧街区、弱势群体集中的街区、地下空间集中区、高层密集区、文教园区(大学城、幼托、中小学等)、山坡地社区、洪水淹没区、特殊性质的工业区(如化工园区等)。

(1)密集型街区综合防灾规划对策

①历史街区和文保单位集中地区:建筑物加固、耐火处理、环境整治、消除危险源、拆除违章建筑、整治道路、增设消防水池,各个文物保护单位制定抗震应急预案,等等。

②城中村和危旧房区域:有计划地改造或拆除,疏通并拓宽片区内部的道路,控制危险源的数量和分布,加强教育等。

(2)地下空间的综合防灾规划对策

地下空间的开发应与城市的综合防灾系统、防空系统进行有机衔接,合理确定地下空间的位置、出入口、防火间距、消防车道、疏散口位置和消防水源等。

(2)特殊人群集聚地段的综合防灾规划对策

如外国人集中区、少数民族聚居区、福利设施、外来人流集散地段,应增加清晰可靠的引导标志体系和更为便利的无障碍通道体系。

(二)城市防灾空间与设施规划设计

1、疏散通道规划

主要从安全性、有效性、可达性、效率性进行评估

(1)安全性:街道高宽比、沿路建筑密度、危险源、地质情况、危险管道等。(2)有效性:高架路桥、广告牌、停车、变电箱、骑楼、植物等。

(3)可达性:连接重要公共防救灾设施。

(4)效率性:到达目标的路径长度、交通流量、速度等。

(5)功能性:根据不同的灾害影响因子对道路的影响程度决定道路功能性。

2、避难场所规划

主要从安全性、有效性、可达性、时效性、应急功能性进行评估

(1)安全性:各种灾害影响因子的影响程度。

(2)有效性:可容纳避难人数、开放空间比、可服务人口数。

(3)可达性:便捷性、替代性、连接性、接近性、基础设施管道健全性、出入口数量、出入口有效宽度、接邻道路宽度。

(4)时效性:与消防、医疗设施的最近距离等。

(5)应急功能性:应急设施和设备的完善程度。

3、防灾公园规划

主要从公园基地、避难安全性,紧急避难、救援活动支持功能、综合、效率的防救灾功能进行评估

(1)安全性:各种灾害影响因子的影响程度。

(2)有效性:可容纳避难人数、开放空间比、可服务人口数。

(3)可达性:便捷性、替代性、连接性、接近性、基础设施管道健全性、出入口数量、出入口有效宽度、接邻道路宽度。

(4)时效性:与消防、医疗设施的最近距离等。

(5)应急功能性:应急设施和设备的完善程度。

3、防灾安全街区规划

防灾安全街区是指在每一个防灾分区内,将与该分区内相关的防灾据点设施集中设置于一个街坊内,该街坊被称为“防灾安全街区”。

主要针对缺乏防灾功能的密集型街区。

应具备的功能:设置防灾指挥中心及地区行政中心;设置福利院、医疗设施等;设置防灾公园、广场、疏散道路等;设置储存仓库、耐震性贮水池等;设置市民交流场所。

4、防灾社区规划

防灾社区是与自然灾害共存,具有防救灾功能,可持续发展的社区。它是以社区居民为主要参与对象,经由学习与行动的过程推动,着眼于灾前阶段的主动预防工作,进行灾害管理四个阶段相关工作的社区。

防灾社区规划主要包括:灾前的准备与应变计划;灾时的应变互助计划;灾后恢复重建的参与计划;防灾社区规划实施的推动策略。

参考文献:

[1]戴慎志.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M]. 上海:同济大学. 2011

[2]周俊. 城市火灾消防规划支持方法研究[D]. 武汉大学. 2011

[3]李群.中国城市人防工程建设与管理研究:以北京市为例[D]. 武汉理工大学.2009

[4]蔡凯臻. 基于公共安全的城市设计理论及策略研究:以公共开放空间为对象[D].

东南大学.2009

[5]张翰卿. “安全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研究[D]. 同济大学.2008

[6]刘少丽.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区位选择与空间布局:以南京市为例[D].南京师范大

学. 2012

(完整word版)城市综合防灾规划

第四章城市安全规划 一、城市安全规划及其与综合防灾规划的不同 城市安全规划是通过对城市风险进行分析研究,为最大化地降低突发事件对城市的不利影响,而对城市用地、设施以及人类活动进行的空间和时间上的安排。 综合防灾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之一,历来有之。而城市公共安全规划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内容,两者从表面上看,似乎很相似,都是为预防、应对灾害,保障城市安全而编制的规划。但研究对象上,综合防灾规划,主要强调单灾种的综合,主要考虑抗震防灾、防洪、消防、人防四部分,而对于其他灾害,如安全事故、公共卫生事件等考虑较少。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相比来说研究的范围更广,不仅研究各种灾害,还将风险评估、应急管理、防灾空间的建立等诸多与城市安全相关的因素纳入进来,因而更加凸显其规划的综合性、科学性、全程化和圈层化。随着人们对灾害预防、预警、应急、风险评估的日益重视,综合防灾规划逐渐将这些内容纳入进来,因此,综合防灾规划与公共安全规划的界线也逐渐模糊,致使很多研究编制部门将综合防灾规划与公共安全规划统称为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规划。二.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发展概况 我国对城市公共安全的研究从社会学、管理学的角度居多,在城市规划层面尚处在探索阶段。 受科技部委托,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组织下,共同完成了“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与应急预案编制及其关键技术研究”课题。这应该是在SARS 之后,国家首次对公共安全规划领域的探索,为公共安全规划的编制开拓了道路。所编制的《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编制指南》,为我国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相关理论研究和规划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随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也出台了他们对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研究成果——城市公共安全规划框架研究(建设部2006 年科学技术项目计划)。这一研究成果不仅分析了我国当前城市公共安全的现状与问题,还研究了日本、美国、台湾地区等国内外城市的公共安全及防灾减灾规划的编制情况,提出了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的编制方法与程序。但由于没有跳出综合防灾的框框,编制方法与传统的综合防

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

**县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十三五”时期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依据《**省“十三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省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等,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一)“十二五”时期全县综合防灾减灾工作主要成就 “十二五”时期,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把综合防灾减灾作为构建公共安全体系的核心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列入工作计划,摆上议事日程。县、乡(镇)两级各涉灾职能部门及有关企事业单位加强综合防灾减灾项目建设,各灾种的测、报、防、抗、救、援措施得到进一步强化,自然灾害损失明显下降,人为致灾因素得到有效遏制,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和灾害综合管理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防灾减灾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不断健全,部门职能作用有效发挥。“十二五”时期,县减灾救灾委员会认真贯彻县委、县政府有关防灾减灾决策部署,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

负责、社会共同参与、属地管理为主的防灾减灾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逐步完善,工作合力显著增强。应急指挥、抢险救援、医疗救护、灾后重建、灾害救助、军地联动等机制进一步健全。在《**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体系支撑下,全力推动、做实减灾委工作平台,使减灾委真正成为了协调统领涉灾各部门及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指挥机构。减灾救灾委各成员单位积极履行部门工作职责,民政部门充分发挥县减灾救灾委办公室的参谋助手作用,指导协调开展防灾减灾工作。涉灾部门救灾应急联动机制,灾情会商和信息共享机制进一步健全,救灾工作效率、效能显著提升。 ——防灾减灾救灾法规规章政策不断完善,依法应对灾害观念明显增强。“十二五”时期,县政府印发了《**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县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县行蓄洪撤退预案》、《**县地震应急预案》、《**县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等多项自然灾害专项应急预案,形成了相对完整配套的灾害应急预案体系,逐级完善了应急工作规程,依法应对灾害的思想观念明显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不断完备,应急信息推送快速敏捷。“十二五”时期,气象灾害、河流水位、城市涝、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农业病虫害、森林火灾、野生动物疫病、空气污染等预警预报、信息发布机制不断完善。气象观测、雨量水位自动观测、农情调度、地震监测台网、林业灾害监测、环

03-温州市城市抗震减灾专项规划(正式)说明1

说明目录 一、规划总则 (1) (一)规划编制目的 (1) (二)规划依据 (1) (三)规划范围与期限 (1) (四)规划目标与原则 (2) (五)规划编制模式 (2) (六)规划工作区划分 (2) 二、基本概况 (3) (一)自然条件 (3) (二)行政区划 (4) (三)经济条件 (4) (四)城市建设 (4) (五)规划情况 (5) 三、设防标准与总体策略 (6) (一)抗震御防目标 (6) (二)抗震设防标准 (6) (三)抗震防灾总体策略 (6) 四、城市用地抗震防灾规划 (7) (一)区域地震活动情况 (7) (二)城市工程地质条件 (9) (三)城市用地抗震适宜性分区 (10) (四)城市用地抗震防灾措施 (11) 五、城区建筑抗震防灾规划 (12) (一)城市建筑抗震概况 (12) (二)主城建筑抗震分析 (12) (三)城区重要建筑及抗震薄弱区抗震分析 (14) (四)城区建筑抗震防灾措施 (14) 六、次生灾害防御规划 (15) (一)主要地震次生灾害的类别及防御重点 (15) (二)次生灾害危险源 (15) (三)次生灾害防御措施 (19) 七、避震疏散系统规划 (20) (一)避震疏散模式、场所分类及规划标准 (20) (二)避震疏散系统工作及责任分区 (21) (三)避震疏散人口核算 (23) (四)现状避震疏散资源概况 (24) (五)相关专项规划简介 (25) (六)避震疏散场所规划 (26) (七)避震疏散通道规划 (30) 八、基础设施保障规划 (32) (一)城市基础设施抗震综述 (32) (二)供水系统抗震规划 (33) (三)供电系统抗震规划 (34) (四)道路交通系统抗震规划 (35) (五)消防系统抗震规划 (36) 九、规划实施建议 (38) (一)地震监测环境保护 (38) (二)近期项目实施建议 (39) (三)抗震防灾管理建议 (40) 附件一:温市规函字[2008]175号文件《关于明确温州城市抗震防灾规划设计任务书的函》附件二:温市规纪要[2011]60号文件《温州市城市抗震防灾专项规划会审纪要》

2023年防灾减灾计划实施方案(8篇)

2023年防灾减灾计划实施方案(8篇) 2023年防灾减灾计划实施方案篇1 一、活动主题 宣传防灾减灾文化,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增加群众自救意识。 二、活动时间 5月7日-20__年5月13日(5月12日为“防灾减灾日”) 三、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四、活动计划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要高度重视安全教育主题活动的开展,牢固树立“弘扬防灾减灾文化,提高防灾减灾意识”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本着对工程安全工作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把安全教育主题活动摆在工地议事日程上,作为本工程安全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2.大力营造防灾减灾活动的浓厚氛围。 (1)制定开展“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方案,明确活动目标、措施、方法等; (2)5月7日,在工程工作现场悬挂宣传标语,营造防灾减灾活动的浓厚氛围;

(3)5月7日至13日,利用“班前活动”、防灾减灾”专题教育、黑板等报宣传防灾减灾知识。 3.开展防灾减灾系列教育活动。 (1)5月7日,开展专题安全教育活动《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创建平安工地》; (2)组织以项目经理牵头的“工地大检查”安全活动,让每个部门都参与; (3)各班组围绕“弘扬防灾减灾文化,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创建平安地”为主题开展班前安全活动,深入浅出地宣传防灾减灾有关知识; (4)5月10日15:00时,开展“防坍塌应急疏散演练”,提高工人应对灾害突发事件的能力。 4.开展工地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改 5月9日,由项目经理组织相关职能部门人员对工地的宿舍、钢筋加工厂、施工现场、工人思想工作及周边环境进行一次全面排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防患于未然。 5.做好活动记录及上报工作。 六、活动要求 1.各部门、各班级要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宣传工作,使每位工人知晓防灾减灾知识,增强自救自护能力; 2.强化责任,严密组织,确保防灾减灾活动取得实效。 七、活动总结 5月13日,对活动进行总结,并形成书面总结,由项目经理组织各职能部门对活动中的成果及不足进行讨论,并提出改进措施,为今后的相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资料

第一章 灾害:是以生存环境受到破坏,经济损失,人员伤亡的结果体现的。 城市灾害是指由于发生不可控制或未加控制的因素造成的,对城市系统中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物质财富造成重大危害的自然事件和社会事件。 灾害分类:1、自然灾害:是以自然变异为主而产生的并表现为自然态的灾害。2:人为灾害,指人类社会系统或自然社会综合系统运用发展的一种极端表现形式,是人为因素给人、自然社会带来的危害。 自然灾害的种类:1、气象灾害:①台风:特指其中心附近地面或海域12m高处最大风力≥12级(或≥64nm/h或≥32.7m/s)的热带气旋。②大风:指瞬时风速≥17m/s③干热风:在我国,一般把日最高气温≥30°,最小相对湿度≤30%,并伴有3级以上风的综合性天气现象。④沙尘暴:指大量沙粒和尘土被强风吹起卷入空中,使空气混浊,水平能见度不足1000m的现象。⑤霾:指空气中悬浮的微小尘粒、烟粒或盐粒使能见度显著降低的天气现象,会对交通、环境、人体健康等造成危害。⑥暴雨:(50mm≤日降水量<100mm),大暴雨(100mm≤日降水量<200mm),特大暴雨(日降水量≥200mm)。暴雪一般是指24小时内累积降水量达10mm或以上,或12小时内积累降水量达6mm或以上的固态降水,会对农牧业、交通、电力、通信设施等造成危害。高温:指日最高气温在35℃以上的天气现象、会对农牧业、电力、人体健康等造成危害。 2、洪涝灾害 3、海洋灾害与海岸带灾:海岸崩塌是指发生在海岸的崩塌,主要发生在陡峭的岩岸或黄土类土组成的海岸。 4、火灾与爆炸 5、地质灾害与地震: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震、火山爆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 崩塌又称塌方,山崩是指陡峻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迅速崩落滚动,而后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现象,崩塌包括岩崩和土崩崩塌体完全脱离母体,发生的垂直位移量远大于水平位移量。 滑坡是指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贯通的剪切破坏面整体向下滑移现象,也称垮山、走山、地滑、土溜。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沟谷中,由大量降水和冰雪融水等急促地表径流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并有强大冲击力和破坏作用的特殊洪流。 地面沉降,又称为地面下沉或地陷,是指在自然条件和人为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表高程不断降低的环境地质现象。 地面塌陷: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因自然动力或人为动力造成地表浅层岩土体向下降落,从而在地面形成陷坑的动力地质现象。 地裂缝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的一种地质现象。 6、生物灾害 7、生态灾害 城市灾害分类:1、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 2、城市主灾与次生灾害:发生在前,造成较大损害的城市灾害称为城市主灾,发生在后,由主灾引起的一系列灾害称为城市次生灾害。 城市灾害特征:1、高频度与群发性 2、强连续性和高扩张性 3、高灾损性与难恢复性 4、强区域性。 城市防灾范畴:防灾:是指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防御灾害发生和防止灾害带来更大损失与危害。 减灾:简单地理解就是减少或减轻灾害的损失。 抗灾、救灾、灾后重建 城市防灾:是指为抵御和减轻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及由此而引起的次生灾害,是对城市居民生命财产和各项工程设施造成危害的损失所采取的各种预防措施。 1城市防灾目标(P20):灾前预防——灾中应急措施——灾后重建 2城市防灾任务(P20): (1)加强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和信息管理能力建设 (2)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建设

重庆市主城区突发公共事件防灾应急避难场所规划(2007-2020)

重庆市主城区突发公共事件防灾应急避难场所规划(2007-2020) 第一章:规划背景 妥善处理公共安全问题,完善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最大限度的降低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害是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重庆、宜居重庆危机规划与管理的重要内容。根据2007年3月市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精神,由市规划局牵头,会同市地震局、市预案办等单位,编制该规划。 第二章:规划总则 一、规划定位 本规划是《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的专项规划,是城市防灾内容的深化和细化。同时,本规划指导下一层次的主城区突发公共事件防灾避难场所分区规划的编制,是《重庆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纳入《重庆市“十一五”期间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中统一实施。 本规划立足于重庆市作为我国重要中心城市的城市地位,结合重庆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以及“山城”、“江城”等城市特点,突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形成能够有效的指导建设,便于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和相关单位进行管理控制的突发公共事件防灾应急避难场所规划。 二、规划重点 本规划有三个重点内容:一是具体落实防灾避难场所建设用地,二是确定城市应急通道系统,三是规划完善防灾避难场所设施配备,全面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 三、规划原则 (一)贯彻“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工作方针。 (二)以平灾结合的防灾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促进宜居重庆建设。 (三)注重提高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四)切实加强本规划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从重庆市实际情况出发,把握全局,突出重点,解决主要问题。 (五)积极推进应急避难工作社会化,提高居民防灾避难意识。 (六)在《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的指导下,做到规划的近期与远期相结合,分期、分阶段实施。 四、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2007—2020年 近期:2007—2012年 远期2012—2020年 五、规划范围 2020年规划主城区2737平方公里。 第三章:规划目标 一、近期目标 以区为单位,结合各区现在建设的重点项目确定在5年内完成6个市级防灾应急避难场所和30个区级防灾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并按照本规划完成相应配套设施建设,确保防灾救援通道和防灾避难通道的基本顺畅。初步建立市、区两级联动的防灾应急避难场所体系,从根本上扭转和改善城市防灾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滞后于城市建设的局面,使应急体系基本健全,城市抵御突发公共事件的整体能力进一步提高,基本适应重庆直辖市地位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安全需要。 二、远期目标

《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

《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 编制和实施《规划》,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推进综合防灾减灾事业发展、构建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全面增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的迫切需要,对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组织好《规划》实施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加大资金投入,确保《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将本规划内容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综合防灾减灾规划,逐级落实工作目标和任务。对《规划》中涉及的建设项目,要认真做好前期工作,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投资,并按程序报批后实施。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能分工,加强对《规划》的指导、支持和协调,共同落实《规划》任务。国家减灾委员会要强化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中期进展评估和总体实施情况要向国务院报告。 国务院办公厅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2 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 编辑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划。 现状与形势 (一)“十一五”期间防灾减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十一五”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时期之一,南方低温雨雪冰冻、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强烈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特大灾害接连发生,严重洪涝、干旱和地质灾害以及台风、风雹、高温热浪、海冰、雪灾、森林火灾等灾害多发并发,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面对严峻灾害形势,有关各方密切配合,高效有序开展抗灾救灾工作,

基于防灾减灾的城市综合规划

基于防灾减灾的城市综合规划 城市综合规划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为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综合考虑 城市的各种因素,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等,制定出合理的规划方案,以实现城市的长远发展目标。在这个过程中,防灾减灾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本文将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探讨基于防灾减灾的城市综合规划。 一、城市规划与防灾减灾的关系 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进行合理布局和发展的一项工作,目的是为了提高城市的 生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而防灾减灾是指在自然灾害发生前或发生时,采取一系列的预防和减轻灾害影响的行动。城市规划与防灾减灾密切相关,因为城市规划可以通过合理的布局和建设,减少灾害的发生和影响。 首先,城市规划可以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减少灾害的发生。例如,在城 市规划中,可以将易受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影响的区域规划为非建设区,避免人口和建筑物聚集,从而减少灾害发生时的损失。 其次,城市规划可以通过合理的建筑设计和基础设施规划,减轻灾害的影响。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可以要求建筑物按照抗震、防火等标准进行设计和建设,以提高建筑物的抗灾能力。同时,可以规划出合理的疏散通道和避难场所,以应对灾害发生时的紧急情况。 最后,城市规划可以通过合理的环境保护规划,减少灾害的发生和影响。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可以要求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土地沙化、水源污染等问题,从而减少灾害的发生。同时,可以规划出合理的绿地和水域,增加城市的生态功能,提高城市的自然灾害抵御能力。 二、基于防灾减灾的城市综合规划实践

基于防灾减灾的城市综合规划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的特点和灾害的潜在风险,制 定出合理的规划方案。以下是一些实践案例,用以说明基于防灾减灾的城市综合规划的重要性和效果。 案例一:东京都市综合规划 东京都是一个位于地震带上的城市,地震是该城市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 为了减少地震对城市的影响,东京都制定了一系列的综合规划措施。首先,他们规划了一条环绕城市的绿地带,用以减缓地震波对建筑物的冲击。其次,他们要求所有建筑物按照抗震标准进行设计和建设。此外,他们还规划了一系列的疏散通道和避难场所,以应对地震发生时的紧急情况。这些规划措施有效地减轻了地震对东京都的影响。 案例二:新加坡城市综合规划 新加坡是一个位于热带地区的城市国家,面临着台风和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威胁。为了减少灾害对城市的影响,新加坡制定了一系列的综合规划措施。首先,他们规划了一系列的绿地和水域,用以增加城市的自然灾害抵御能力。其次,他们要求所有建筑物按照抗风、防水等标准进行设计和建设。此外,他们还规划了一系列的排水系统和防洪设施,以应对洪水发生时的紧急情况。这些规划措施有效地减轻了台风和洪水对新加坡的影响。 三、基于防灾减灾的城市综合规划的挑战和前景 基于防灾减灾的城市综合规划面临着一些挑战,但也有着广阔的前景。 首先,城市综合规划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的特点和灾害的潜在风险,这需要大量 的数据和专业知识支持。因此,城市规划部门需要与相关部门和专家进行紧密合作,共同制定出合理的规划方案。

建立完善的城市综合防灾体系

建立完善的城市综合防灾体系 摘要:从分析城市灾害入手,发现防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设城市 综合防灾体系,有利于防灾设施的综合利用,目前,城市生命线系统的建设在防 灾建设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最后提出建设城市生命线系统的措施,为指导 城市防灾减灾系统规划、建设、控制与管理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城市综合防灾;防灾体系;生命线系统 一、城市防灾体系 1、城市灾害的种类 城市灾害可根据不同的标准分类。从产生原因,可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自然灾害包括气象灾害、洪水灾害、地质与地震灾害等,人为灾害包括战争、火灾、化学灾害、流行传染病等。从灾害发生时序,可分为主灾和次生灾害。 2、防灾与减灾 减灾包含了两重含义,一是采取措施减少灾害发生的次数和频度,二是要减 少或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虽然灾害的发生和造成损失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如何 通过合理的预防和救灾措施降低损失却是可行的。所以,在减灾的基础上,更应 采取措施,立足于防。 3、城市防灾措施 城市防灾措施可以分为政策性措施和工程性措施,二者是相互依赖、相辅相 成的,从政策制定和工程设施建设两方面入手,做好城市防灾工作。 (1)城市政策性防灾措施

城市政策性防灾措施是建立在国家和区域防灾政策基础上的。主要包括城市 总体规划及城市各部门的发展计划;建立与完善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为指 导城市防灾工作起了重要作用。 (2)城市工程性防灾措施 城市的工程性防灾措施是指在城市防灾政策指导下,建设一系列防灾设施与 机构,也包括对各项与防灾工作有关的设施采取的防护工程措施。城市的防洪堤、防空洞、物资储备库或气象站、地震局等带有测报功能机构的建设,都属于工程 性防灾措施。 4、城市防灾体系的组成 城市如果拥有较完善的防灾体系,就能有效地防抗各种灾害,减少损失。城 市防灾工作包括对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护、抗御、救援和灾后恢复重建等。 (1)灾前的防灾减灾工作 灾前工作对整个防灾工作的成败有着决定性影响。在灾情尚未发生时,城市 防灾工作非但不能松懈,还必须对城市及周边地区已发生过的灾害做调查研究, 总结经验教训,防御可能发生的灾害。 (2)应急性防灾工作 在预知灾情即将发生或灾害即将影响城市时,必须采用必要的应急 性防灾工作。应急性防灾工作的顺利与否,取决于前期防灾工作准备的情况,同时,也影响着下一步抗灾救灾工作,应急措施得力,能有效防抗灾害,减少损失。 (3)灾时的抗救工作 灾时的抗救工作,主要是抗御灾害和进行灾时救援,各种防灾设施、防灾队伍、防灾指挥机构等都应在此时发挥作用,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4)灾后工作

综合防灾规划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综合防灾规划 综合防灾规划(十二)第一节抗震防灾规划 第—百二十六条规划确定中心城区的重要工程项目以及本烈度为6度为设防标准,一般工程不设防。 第—百二十七条规划将中心城区划分为老城与开发区董公寺、南宫山区、忠庄区、龙坑区、南白区6个综合防护区。 第—百二十八条规划利用各区内的空阔区域作为防灾疏散区,城市道路为疏散导流线。 第二节消防规划 第—百二十九条规划将中心城区划分为老城与开发区、董公寺、南宫山区,忠庄区、龙坑区、南白区6个消防区。 第—百三十条规划在现状5个消防站的基础上增设8个消防站,共计13个消 防站,站级结构为特勤站(2)——一级站——二级站(5)——三级站(3),每站 占地5000m2左右,责任面积控制在4—7平方公里。 第—百三十一条规划在南京路上设消防调度指挥中心,高桥设消防轮训中心。 第—百三十二条规划消防给水采用城市供水系统、天然水源和消防水池相结合。 第一百三十三条消火栓按120米间距沿城市道路敷设。 第一百三十四条规划以城市道路作为公共的消防通道,同时在居住区及沿街面按规范设置消防通道。 第三节地下人防工程建设及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 第一百三十五条规划对现有的人防工程进行清理、改造和整修,有可能地给予通电。通水、通风,提高人防工程的使用效能。 第一百三十六条规划新建201Xm2。的三等指挥工程一个。

第一百三十七条规划每年净增防灾地下室面积10000m2到达远期达30万m2。 第一百三十八条规划在城市重要交通干道地段设置地下人防通道。 第一百三十九条规址新设置防空警报器l0台,其中设电声警报器1台。第一百四十条规划以空阔地带作应急疏散地。第一百四十一条规划充分搞好人防工程的平时利用,实现人防工程的“战备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 针对我国城市防灾规划编制方法的现状,笔者认为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应包括以 下五个基本组成部分。 (1)城市防灾能力评估。在制定综合防灾规划前,必须清楚城市目前所拥有的防 灾资源、防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可能对症下药,制定切实可行 的规划。我国目前的城市防灾规划虽然也分析防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但是广 度和深度仍很不够,因此需要把城市政府的防灾资源与限制条件逐一列出进行 研究、分析。 (2)总体目标系统。目前,我国城市防灾规划中的目标要么过于宽泛、笼统,如“尽最大可能减少人民生命和财产损失”;要么过于具体,如“在几年内,建 造多少公里的防洪大堤”等,视野狭窄,未能从多专业、多角度来看问题。防 灾规划的实施涉及多个部门、多个方面,例如,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这是管理问题;提高居民防灾能力,这是社会问题;节省防灾工程措施的投资,这是经济问题;减少防灾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这是环境问题等。只有 从多个不同角度来研究防灾问题,才有可能取得较好的防灾效果,此为“多目标”。 (3)风险评估系统。我国目前城市防灾规划中涉及的灾种较少,基本上只涉及地震、洪灾、火灾和空袭四种主要灾害。为此,笔者在编制内容框架图中提出了 17个大类的灾种,并根据需要对增加的灾种进行了分类。不同的灾害对不同城 市的威胁程度也不同,各城市所采取的相应的规划措施也不同,因此可以根据 重大性、延迟性、破坏性、影响区域、频率、可能性、易损性、社区优先性这 8个因素,将不同灾种分成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三类。这一环节体现了 “多风险”的特点。针对不同风险程度的灾害制定不同等级的对策,可方便管 理和节省投资。 (4)支持系统。支持系统是规划实施的重要支撑,我国目前的城市防灾规划中没 有或很少考虑这些内容,导致规划的可操作性下降。规划如何操作实施,需要 规划编制者认真研究,制订科学严密的实施计划,保证规划能落到实处,并 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支持系统包括的10项内容表明,对灾前、灾中、灾后的工作需要整体考虑、统一安排。这个环节体现了规划对策的“多手段”。 (5)单灾种规划。单灾种规划是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核心内容,灾种的广泛性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规划的综合性。“多灾种”既包括自然灾害,也包括人为 灾害。由于我国近年来各种人为灾害接连发生,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了重大

加强国土空间框架下防灾减灾规划建设

加强国土空间框架下防灾减灾规划建设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土空间规划框架下防灾减灾建设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并提出一定措施,加强统筹协调,做到防治结合,构建各方齐抓共管、充分协同的“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格局。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防灾减灾;规划 引言 随着城市化及城市群快速发展,地震、地质、气象、水旱、森林草原火灾等自然灾害易发生连锁反应和放大效应,重大灾害发生后,都会造成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破坏社会发展提供了安全稳定环境。 1国土空间框架下防灾减灾规划的特点 (1)健全监测预警体系,提高城市公共安全水平 针对地震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火灾与爆炸等主要灾害,深化城市灾害风险评估,加强源头管理,合理控制城市建设强度和人口密度,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降低城市脆弱度。结合行政区划、铁路、高等级公路、河流及公园、绿地、广场等,合理划分防灾分区,形成能够有效阻止次生灾害蔓延、具有独立防灾救灾机能的空间结构单元。优化防灾设施布局,适度提高城市防灾设施建设标准,形成分级合理的防灾空间设施网络,实现集指挥、供电、供水、交通、通讯、医疗、消防、救灾物资及避难场所于一体的综合应急支撑体系。 (2)加强城市防灾减灾能力,提高城市韧性 对地震灾害、地质灾害、火灾与爆炸等主要灾害,深化城市灾害风险评估,加强源头管理,合理控制城市建设强度和人口密度,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降低城市脆弱度。结合行政区划、铁路、高等级公路、河流及公园、绿地、广场等,合理划分防灾分区,形成能够有效阻止次生灾害蔓延、具有独立防灾救灾机能的空间结构单元。优化防灾设施布局,适度提高城市防灾设施建设标准,形成分级合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精品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 (2003年9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117号公布自2003年11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为了提高城市的综合抗震防灾能力,减轻地震灾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抗震设防区的城市,编制与实施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必须遵守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抗震设防区,是指地震基本烈度六度及六度以上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20.05g的地区)。 第三条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专业规划。在抗震设防区的城市,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必须包括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规划范围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相一致,并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实施。

城市总体规划与防震减灾规划应当相互协调。 第四条城市抗震规划的编制要贯彻“预防为主,防、抗、避、救相结合”的方针,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突出重点。 第五条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的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综合管理工作。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管理工作。 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并监督实施。 第六条编制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应当对城市抗震防灾有关的城市建设、地震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形地貌、土层分布及地震活动性等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取得准确的基础资料。 有关单位应当依法为编制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提供必需的资料。 第七条编制和实施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应当符合有关的标准和技术规范,应当采用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

第八条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应当达到下列基本目标:

南阳市城市总体规划

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简介市规划局公告 为了把中心城市建设成区域性现代化大城市,根据省城镇化发展战略,经市委、市政府研究,报经省政府同意,我市决定调整修编《市城市总体规划》,以加快城市发展步伐,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为此,市规划局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经过多方考察,聘请建设部直属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任务,并在广泛借鉴、吸收国外优秀城市规划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深入调研,反复论证,全方位比较分析,研究制定了《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并顺利通过国家、省专家组评审。现将规划(纲要)简介予以公示,恳切希望社会各界、广大市民抱着对城市发展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结合自己的工作、生活实际,提出您的宝贵意见和建议,我们将尽可能吸纳到总体规划修编成果中,使规划更加科学、合理。 特此公告 市规划局2006年9月15日 为了进一步落实“五个统筹”科学发展观,充分利用“西部开发”、“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给带来的发展机遇,满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有效地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加快城市化进程,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国城市规划法》,报经省政府同意,组织对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现将《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简介如下: 一、规划总则 (一)规划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五个统筹”,整合和节约资源,合理配置各类要素,繁荣地方经济,传承历史文化,突出名城特色,构建和谐社会中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特色鲜明的宜居宜业城市。 (二)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06年〜2020年,其中近期为2006年〜2010年,远期为2011年〜2020年,远景展望到今后30年〜50年,至本世纪中叶左右。 (三)规划围 本次城市总体规划共分三个层次,即市域、城市规划区和中心城区。 1.市域。市域围为市辖的一市、两区、十县的行政辖区围,总面积 2.66 万平方公里。 2.城市规划区。本次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围,综合考虑城市功能拓展、 水源保护、生态安全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和未来建设用地发展等因素,适当扩大原有城市规划区围,增加鸭河口水库水源保护区和能源基地、官庄油田周边区域、

09080416445461086四川省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导则

四川省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导则 (试行) 1、总则 1.1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城市防灾减灾应急能力,规范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设计和实施管理,特制定本导则。 1.2编制依据 1.2.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1.2.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1.2.3《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 1.2.4《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 1.2.5《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1.2.6《城市绿线管理办法》 1.2.7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提高城市防灾避险能力的意见》 1.2.8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建设部)《关于<印发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的通知》 1.2.9《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 1.2.10《城市防洪标准》 1.3本导则适用于四川省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设计。 1.4原则

1.4.1 以人为本,民生优先 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最大程度保障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充分考虑市民的避灾需求,为市民营造一个安全的生活、生产环境。 1.4.2 统筹布局,分类细化 防灾避险绿地需要和其他避险场所一起统筹部署、均衡布局并就近安排,使市民及时就近疏散。对规划确定的分区、分级、建设标准等作出规定。 1.4.3 平灾结合,综合利用 按照平灾兼顾、综合利用的原则,将防灾避险绿地建成具备多种功能的综合体。平时依照土地的使用性质,满足人们游憩、娱乐和健身等功能,灾时发挥避灾场所的作用。 2.规划引导 2.1规划思路 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绿地规划是《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专项规划。应以《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依据,根据城市的规模、类型、结构,满足城市的防灾、减灾、避灾和抢险救灾功能需要,规划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体系。 2.2防灾避险绿地分类及要求 2.2.1防灾公园 防灾公园是指在灾害发生后为居民提供较长时间(数周至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防震减灾“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防震减灾“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公布日期】2021.06.11 •【字号】渝府办发〔2021〕62号 •【施行日期】2021.06.11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地质灾害 正文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防震减灾“十四五” 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防震减灾“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1年6月11日重庆市防震减灾“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 2021年6月 目录 一、现状与形势 (一)“十三五”时期发展成效 (二)“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三)“十四五”时期的问题与挑战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主要目标 (四)主要指标 三、主要任务 (一)提升地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 (二)提升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 (三)提升地震应急处置能力 (四)提升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 (五)增强地震科技支撑 (六)增强地震信息化支撑 (七)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 (八)加强防震减灾法治建设 四、重点项目

(一)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信息化工程 (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震安全保障工程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健全投入机制 (三)强化人才培养 (四)建立评估制度 引言 防震减灾是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内容,也是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施防震减灾“十四五”专项规划,加快推进新时代重庆市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论述和防震减灾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对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高我市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防范化解重大地震灾害风险,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地震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十四五”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纲要(2019—2035年)》等法律法规和文件,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是重庆市人民政府审批的市级专项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 一、现状与形势 (一)“十三五”时期发展成效。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 Standard for urban planning on earthquake resistance and hazardous prevention GB 50413-2019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施行日期:2 0 0 7年11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公告 第628号 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的公告 现批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50413-2019,自2019年11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1.0.5、3.0.1、 3.0.2 (1)、 3.0.4、 3.0.6、 4.1.4、 4.2.2、4.2.3、5.2.6 (1、 2、 3)、 6.2.1、 6.2.2、 7.1.2、8.2.6、 8.2.7、8.2.8条(款)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2019年4月13日 前言 本标准是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2019~2019年度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 (建标[2019]102号)的要求,由北京工业大学抗震减灾研究所会同有关的规划、设计、勘察、研究和教学单位编制而成。 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开展了专题研究和试点研究,调查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大地震的经验教训,总结了我国二十多年来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和实施的经验和教训,充分吸收了当前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采纳了地震工程的新科研成果,考虑了我国的经济条件和工程实践,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求了有关规划、设计、勘察、科研、教学单位及抗震管理部门的意见,经反复讨论、修改、充实,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标准共有9章1个附录,主要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城市用地;5.基础设施;6.城区建筑;7.地震次生灾害防御;8.避震疏散;9.信息管理系统。

兰考城综合防灾专项规划

兰考县城市综合防灾专项规划 (2015-2030) 文本 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二○一五年十二月

目录 第一章规划总则 (1) 第一条规划目的 (1) 第二条规划依据 (1) 第三条规划范围 (1) 第四条规划期限 (1) 第五条规划指导思想 (1) 第六条规划原则 (2) 第七条规划思路 (2) 第八条规划强制性内容 (2) 第二章城市灾害风险评价 (2) 第九条地震灾害风险评价 (2) 第十条洪涝灾害风险评价 (3) 第十一条重大危险源风险评价 (3) 第十二条规划建议 (3) 第三章城市综合防灾安全目标 (4) 第十三条指导思想 (4) 第十四条总体目标 (4) 第四章综合防灾体系规划 (5) 第十五条综合防灾组织体系 (5) 第十六条综合防灾运行机制 (5) 第十七条灾后恢复重建体系 (5) 第十八条应急预案体系 (5) 第五章应急指挥系统规划 (6) 第十九条应急指挥中心的设置 (6) 第二十条硬件设施 (6) 第二十一条软件配置 (6) 第六章应急通道系统规划 (7) 第二十二条应急通道功能 (7) 第二十三条应急通道建设要求 (7) 第二十四条应急通道布局 (7) 第二十五条应急通道与各专业疏散通道的衔接 (7) 第二十六条应急通道安全 (7) 第二十七条应急通道的交通管理与控制 (8) 第七章应急避难场所规划 (8) 第二十八条规划原则 (8) 第二十九条应急避难场所的分类和功能 (8) 第三十条应急避难场所设置标准 (8) 第三十一条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布局 (8) 第三十二条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要求 (9) 第八章应急救灾物资保障规划 (10) 第三十三条应急救灾物资的分类 (10) 第三十四条应急救灾物资的供应体系 (10) 第三十五条应急救灾物资储配 (10)

当阳市城市防灾避险规划word参考模板

当阳市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 说明书 第一章前言 一、规划背景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唯有生命力和相对宽松环境的基础设施,是改善和维护城市生态安全的重要载体。随着现代城市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市规模在不断扩大,高层建筑林立,人口密度增大,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的压力不断增加,城市防御灾害的能力仍然薄弱。如果一旦发生突发性事件及重大灾害,社会公众紧急疏散,防灾避险,救治伤员,安置受灾群众,就 需要城市提供足够的应急空间,满足社会 公众应对灾害的客观需求。城市绿地系统 此时既可发挥其重要作用,成为抢险救灾 的重要场所。所以,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与 利用,应是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城市 防灾减灾应急能力,减少灾害损失,特制 定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规划 第二章概况及现状分析 一、城市概况 (一)、地理位置 1 / 34

当阳市位于湖北省中西部,地处大巴山余脉,荆山山脉以南,鄂西山地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东经111°32’~102°04’,北纬30°30’~31°11’。当阳市东与荆门市交界,南抵枝江市,西与宜昌市毗连,西北与远安县交界,市域形似桑叶,市域总面积为2152平方公里(数据来源于国土部门),东西最大横距51公里,南北最大纵距76.5公里。当阳市政府驻地玉阳办事处,东距湖北省省会武汉市306公里,西距宜昌市73公里。 (二)、地质条件 当阳市位于黄陵背斜东侧,地跨鄂西隆起构造带及江汉平原沉降带,地质构造 比较繁杂。全市可分多个构造体系,普遍 发育为新华厦构造体系,主体褶皱呈北北 东向,与压扭性断裂和两组次级扭裂组成 当阳向斜,结晶基底为黄陵背斜,轴向近 南北向。略向北东凸出的弧形向斜,核部 最新地层为白垩系。东南部有江汉平原沉 降带次级构造,轴部位于玉阳地区以南。 东南至河溶、草埠湖一带,是新华夏体系 第一级构造沉降带,南北分别为长阳背斜 和当阳向斜呈断裂接触,西侧与黄陵背斜 呈沉积不整合接触。地层以白垩系砖红色 砂岩、紫色泥岩和第四纪沉降物为主,侏 罗系为紫红色泥岩、黄色泥岩、泥质粉砂 岩。石灰岩亦有较大范围分布。其地层年 2 / 3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