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穷边词二首其一翻译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16.72 KB
- 文档页数:2
古诗舟中二首其一翻译赏析《舟中二首其一》作者为唐朝诗人、文学家陈师道。
其古诗全文如下: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起坐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释】①风用壮:大壮,易卦名,干下震上,表示阳刚盛长之象。
“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②三江五湖:解释不一,《尚书·禹贡》:以松江、娄江、东江为三江。
《汉书·地理志》以北江、南江、中江为三江。
《水经注》以太湖及其附近的四湖为五湖,《史记》以具区(太湖)、洮滆(长荡湖)、青草、洞庭、彭蠡(彭泽)为五湖。
③火:这里指磷火。
【赏析】《舟中》共有两首,这是第一首。
这首七言古诗作于1094年(宋哲宗绍圣元年)。
ORg这一年因朝中党祸,苏轼被贬谪惠州安置,黄庭坚、晁补之、张耒等人,都因受牵连相继被贬。
作者在这年春初,也被罢去颍州州学教授的职务。
在离开颍州(州治在今安徽阜阳)的舟中,感慨时事,写下《舟中》组诗。
诗的头两句:“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
”写舟行之险。
江上恶风卷浪,黄流湍急,风势壮猛,浪涛骇人。
作者处于这样的情境当中,感到惊心动魄。
三四两句:“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紧承上文,以重笔渲染风浪的威势。
先写风涛之迅疾,仿佛如万马破空而来,瞬息千里,次写风涛气势之猛,有横压三江五湖之概。
这里,“万骑千里”是眼前所见;“气压江湖”,是心灵激荡所感。
这几句把“情为境移”、“心为事慑”的景况,写得十分突出。
但尚未表示由此而生的内心感慨,重点在于绘景。
下面四句,则着重抒吐情怀。
第五六两句:“岸上空荒火夜明,舟山坐起待残更。
”表明险境之来,如此突然,难以拒抗。
作者此刻身在舟中,任其颠簸,凝神远瞩,江岸上一片空旷荒凉,只见星星磷火,随风飘荡,送来点点微弱的光亮,只好在舟中坐起,静待更残,“长夜漫漫何时旦”,在风涛之夜,十分盼望黎明能及早到来。
诗的末尾两句:“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两首》课文解读导读:《两首》课文解读氓氓①之蚩蚩②,抱布③贸④丝。
(那青年男子老实巴结,拿着布匹来换丝。
①氓:méng,民,这里指诗中的男主人公。
②蚩蚩:ch īchī,忠厚的样子。
一说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
③布:一说是货币。
④贸:交换,买。
)匪①来贸丝,来即②我谋③。
(并不是真的来换丝,悄悄儿借口向我求婚事。
①匪:通“非”,不是。
②即:就,靠近。
③谋:商量。
)送子①涉②淇③,至于顿丘④。
(那一天我送你趟过淇水,一程又一程直到顿丘。
①子:你。
②涉:渡诃。
③淇:qí,淇水,在现在河南境内。
④顿丘:地名,在今河南省浚县。
)匪我愆①期,子无良媒②。
(不是我故意拖延婚期,只怨你不曾请媒人。
①愆:qiān,拖延。
②良媒:好的媒人。
)将①子无怒,秋以为期。
(我求你别再老生气,秋天还有好日期。
将:qīanɡ,愿,请。
) 《氓》这首诗是女主人公在一个秋天被弃归返娘家,途中重涉淇水,面对江水枯桑的具体环境所引发的感慨。
第一章是女主人公对当初相识相恋过程的美好回忆。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依依惜别,难舍难分。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一边送行,一边宽慰,最后倾心相许,私订终身。
赏析这一章要注意两点:一是从“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看出,当时男女之间是自由恋爱,并不是后来的男女双方互不了解,仅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包办婚姻。
二是从“匪我愆期,子无良媒”看出,当时也并不是完全的自由,最后还得经由父母和媒人。
《礼记·内则》“聘则为妻,奔则为妾”,这正反映了周代社会礼教规范的逐渐形成,既允许相对的自由恋爱,又有一定的礼制束缚。
女主人公虽然对男子一见钟情,倾心相许,甜甜蜜蜜,亲亲热热,送了一程又一程,但是也不能当即允诺,所以只好对男子婉言相劝,请他聘请媒人上门说亲。
清人王先谦在《诗三家义集疏》中说:“氓伯以婚,抱布自媒,弃礼急情……”王先谦看到了“自媒”,这是对的,但批评其“弃礼”,却是有违诗的本意。
《边词》诗歌鉴赏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边词张敬忠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鉴赏:张敬忠是初唐一位不大出名的诗人,《全唐诗》仅录存其诗二首。
据《新唐书·张仁愿传》记载,中宗神龙三年(707),张仁愿任朔方军总管时,曾奏用当时任监察御史的张敬忠分判军事。
这首《边词》,大约就是他在朔方军幕任职时的作品。
首句中的“五原”,就是现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原县。
张仁愿任朔方总管时为防御突厥而修筑的著名的三受降城之一──西受降城,就在五原西北。
这一带地处塞漠,北临大碛,气候严寒,风物荒凉,春色姗姗来迟,所以说“五原春色旧来迟”。
着“旧来”二字,不但见此地的荒寒自古迄今如斯,而且表明诗人对此早有所闻。
这一句是全篇总冒,以下三句即对春色之来迟进行具体描绘。
“二月垂杨未挂丝。
”仲春二月,内地已经是桃红柳绿,春光烂漫,这里却连垂杨尚未吐叶挂丝。
柳色向来是春天的标志,诗人们总是首先在柳色中发现春意,发现春天的脚步、声音和身影。
抓住“垂杨未挂丝”这个典型事物,便非常简括地写出边地春迟的特点,令人宛见在无边荒漠中,几株垂柳在凛烈的寒风中摇曳着光秃秃的空枝,看不到一点绿色的荒寒景象。
三四两句仍紧扣“春迟”写边地风物,却又另换一副笔墨。
通过五原与长安不同景物的对照,来突出强调北边的春迟。
第二句与三四两句之间,包含着一个时间的差距。
河畔冰开,长安花落,暗示时令已值暮春。
在荒寒的北边,到这时河冰刚刚解冻,春天的脚步声虽已隐约可闻,春天的身影、春天的色彩却仍然未能望见,而皇都长安,这时早已姹紫嫣红开过,春事阑珊了。
这个对照,不仅进一步突出了边地春迟,而且寓含了戍守荒寒北边的将士对帝京长安的怀念。
面对五原春迟、北边荒寒的景象,诗人心里所唤起的并不是沉重的叹息与忧伤,也不是身处穷荒绝域的孤寂与凄凉。
古诗《竹枝词·其一》赏析古诗《竹枝词二首·其一》赏析《竹枝词二首其一》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赏析《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
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
刘禹锡任夔(kuí)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
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
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
刘禹锡创作多首《竹枝词》,这是其中一首。
这是一首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歌。
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描写少女眼前所见景物,用的是起兴手法。
所谓“兴”,就是触物起情,它与后文要表达的情事。
并无直接关系,但在诗中却是不可少的。
这一句描写的春江杨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闻郎江上唱歌声”。
这一句是叙事,写这位少女在听到情郎的歌声时起伏难平的心潮。
最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法。
“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
“晴”和“情”谐音,“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
“东边日出西边雨”,表面是“有晴”、“无晴”的说明,实际上却是“有情”、“无情”的比喻。
这使这个少女听了,真是感到难以捉摸,心情忐忑不安。
但她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她从最后一句辨清了情郎对她是有情的,因为句中的“有”、“无”两字中,着重的是“有”。
因此,她内心又不禁喜悦起来。
这句用语意双关的手法,既写了江上阵雨天气,又把这个少女的迷惑、眷恋和希望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巧妙地描绘出来。
此诗以多变的春日天气来造成双关,以“晴”寓“情”,具有含蓄的美,对于表现女子那种含羞不露的内在感情,十分贴切自然。
古诗见志诗二首其一翻译赏析《见志诗二首其一》作者为东汉文学家郦炎。
其古诗全文如下:大道夷且长,窘路狭且促。
修翼无卑栖,远趾不步局。
舒吾陵霄羽,奋此千里足。
超迈绝尘驱,倏忽谁能逐。
贤愚岂常类,禀性在清浊。
富贵有人籍,贫贱无天录。
通塞苟由己,志士不相卜。
陈平敖里社,韩信钓河曲。
终居天下宰,食此万钟禄。
德音流千载,功名重山岳。
【前言】《见志诗二首》是东汉诗人郦炎写的一组五言古诗。
第一首,先用比喻,言自己志向高远,岂凡夫俗子所可比肩;后用史实,以陈平、韩信为例,表示不信命运之说,以此自勉自励。
【注释】夷:平坦。
窘:困窘。
修:长。
远趾:步距大。
局:促,狭。
陵:同“凌”,升,高出的意思。
人籍:因人引荐得通籍禁中。
籍:门籍,书人名字、年纪、形貌于尺二竹牒置于门上,案验相符,方能进入宫内。
天录:天赐机缘得以录用。
陈平:(?-前178年),汉朝开国功臣之一。
敖:游。
韩信:(前231年-前196年),汉初大将。
帮助刘邦打败项羽,刘邦建立汉朝时,封为楚王。
【翻译】大道平坦宽阔远长,穷途狭隘偏窄急促。
长翼鸟不在低处栖息,长足马不走偏狭之路。
展开我凌霄的翅膀,奋发起驰骋千里的脚步。
高高超绝世俗奔驰,迅疾轻捷谁能追逐。
贤人愚者岂属同类,本性不同分为清浊。
富贵者得人引荐通籍禁中,贫贱者无此机缘不被取录。
穷达若由自己决定,志士不必作出选择。
陈平当年游戏于里社,韩信曾经垂钓于河曲;终于位居天下宰辅,获取万钟丰厚的俸禄。
仁德之政流传千年,功高名盛重于山岳。
【赏析】第一首可分为两部分,前八句为第一部分,作者将“大道”与“窘路”对举,表明自己要走的是宽广的人生道路,不愿走狭窄的小道,因为他志向远大,如同大鹏之鸟,其翼如垂天之云,不愿栖止于卑小之地,以免让狭窄局促的小路局限着自己举足千里的步武。
他要在大自然中舒展自己凌霄薄天的翅膀,放开千里之足,超世绝尘,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倏忽之间,令人难以追踪。
“贤愚岂常类”以下六句,说明他根本不相信“生死有命,富贵在天”那一套,他认为尽管人的贤愚有别,但并非贤者自贤,愚者自愚,关键看自己的秉性如何。
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原文、译文及赏析《竹枝词二首·其一》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组诗作品中的第一首,这首诗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
下面儿童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这首词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竹枝词二首·其一》原文唐代: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踏歌声一作: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却有晴一作:还有晴)译文及注释译文杨柳青青江水宽又平,听见情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下起雨,说是无晴但是还有晴。
注释⑴竹枝词:乐府近代曲名。
又名《竹枝》。
原为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唐代诗人刘禹锡根据民歌创作新词,多写男女爱情和三峡的风情,流传甚广。
后代诗人多以《竹枝词》为题写爱情和乡土风俗。
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⑵晴:与“情”谐音。
《全唐诗》:也写作“情”。
赏析《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
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
刘禹锡任夔(kuí)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
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
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
刘禹锡创作多首《竹枝词》,这是其中一首。
这是一首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
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描写少女眼前所见景物,用的是起兴手法。
所谓“兴”,就是触物起情,它与后文要表达的情事。
并无直接关系,但在诗中却是不可少的。
这一句描写的春江杨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闻郎江上唱歌声”。
这一句是叙事,写这位少女在听到情郎的歌声时起伏难平的心潮。
最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法。
“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
别诗二首·其一原文_翻译及赏析洛阳城东西,长作经时别。
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
——南北朝·范云《别诗二首·其一》别诗二首·其一南北朝:范云离别重逢译文上次离去时,雪像花一样地飘落,如今再度前来,花开得像雪一般的白艳。
这两句诗是感叹相聚太短,离别太长,每次分手后总要经过许久才能相见。
赏析用分别时雪花飞舞的凄凉和重逢时百花盛开的温暖做对照,抒发重逢的快乐。
范云(451~503年),字彦龙,南乡舞阴(今河南泌阳县西北)人,南朝文学家。
范缜从弟,子范孝才。
范云范云(451~503年),字彦龙,南乡舞阴(今河南泌阳县西北)人,南朝文学家。
范缜从弟,子范孝才。
► 46篇诗文释子吾家宝,神清慧有余。
能翻梵王字,妙尽伯英书。
远鹤无前侣,孤云寄太虚。
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
飞锡离乡久,宁亲喜腊初。
故池残雪满,寒柳霁烟疏。
寿酒还尝药,晨餐不荐鱼。
遥知禅诵外,健笔赋闲居。
——唐代·钱起《送外甥怀素上人归乡侍奉》送外甥怀素上人归乡侍奉唐代:钱起释子吾家宝,神清慧有余。
能翻梵王字,妙尽伯英书。
远鹤无前侣,孤云寄太虚。
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
飞锡离乡久,宁亲喜腊初。
故池残雪满,寒柳霁烟疏。
寿酒还尝药,晨餐不荐鱼。
遥知禅诵外,健笔赋闲居。
冬天,离别雪照山城玉指寒,一声羌管怨楼间。
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
星点点,月团团。
倒流河汉入杯盘。
翰林风月三千首,寄与吴姬忍泪看。
——宋代·刘著《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宋代:刘著雪照山城玉指寒,一声羌管怨楼间。
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
星点点,月团团。
倒流河汉入杯盘。
翰林风月三千首,寄与吴姬忍泪看。
婉约,离别,思念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
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宋代·李清照《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原文|译文|鉴赏《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
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
刘禹锡任夔(kuí)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竹枝词二首·其一》原文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踏歌声一作: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却有晴一作:还有晴)译文及注释译文杨柳青青江水宽又平,听见情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下起雨,说是无晴但是还有晴。
注释⑴竹枝词:乐府近代曲名。
又名《竹枝》。
原为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唐代诗人刘禹锡根据民歌创作新词,多写男女爱情和三峡的风情,流传甚广。
后代诗人多以《竹枝词》为题写爱情和乡土风俗。
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⑵晴:与“情”谐音。
《全唐诗》:也写作“情”。
鉴赏这是一首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
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描写少女眼前所见景物,用的是起兴手法。
所谓“兴”,就是触物起情,它与后文要表达的情事。
并无直接关系,但在诗中却是不可少的。
这一句描写的春江杨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闻郎江上唱歌声”。
这一句是叙事,写这位少女在听到情郎的歌声时起伏难平的心潮。
最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法。
“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
“晴”和“情”谐音,“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
“东边日出西边雨”,表面是“有晴”、“无晴”的说明,实际上却是“有情”、“无情”的比喻。
这使这个少女听了,真是感到难以捉摸,心情忐忑不安。
但她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她从最后一句辨清了情郎对她是有情的,因为句中的“有”、“无”两字中,着重的是“有”。
凉州词二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凉州词二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凉州词二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译文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夜光杯之中,正要畅饮时,马上琵琶也声声响起,仿佛催人出征。
如果醉卧在沙场上,也请你不要笑话,古来出外打仗的能有几人返回家乡?注释凉州词:唐乐府名,属《近代曲辞》,是《凉州曲》的唱词,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凉州词:王翰写有《凉州词》两首,慷慨悲壮,广为流传。
而这首《凉州词》被明代王世贞推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夜光杯:玉石制成的酒杯,当把美酒置于杯中,放在月光下,杯中就会闪闪发亮,夜光杯由此而得名。
欲:将要。
琵琶:这里指作战时用来发出号角的声音时用的。
催:催人出征;也有人解作鸣奏助兴。
沙场:平坦空旷的沙地,古时多指战场。
君:你。
征战:打仗。
赏析:凉州在今甘肃武威,唐时属陇右道,音乐多杂有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诸国的胡音。
唐陇右经略使郭知运在开元年间,把凉州曲谱进献给玄宗后,迅即流行,颇有诗人依谱创作《凉州歌》、《凉州词》者,以抒写边塞风情。
这体现了唐人以毫不介怀的态度,对外来文化进行吸收、消化和创新的盛世魄力和大国风范。
葡萄自汉朝由西域传入中原,但用来酿酒的风气到唐朝还是以西域为盛。
夜光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胡用白玉精制成,因“光明夜照”得名。
此杯此酒,又有如此洋溢着胡地情调的马背上琵琶弹奏来助兴,几个富有特色的意象交相映衬,就把边地军营的开怀痛饮,渲染得华艳不俗,神采动人,而又淋漓尽致了。
即便醉倒了,躺在沙场上,你也莫要取笑啊——这既是微带醉意的话,又是带有沉痛、却能放达的生命体验的话。
你看古来征战有几人生还呢?既然生命是从战场上拣回来的,就不妨看得开一点,活得潇洒一点,让它在美酒、奇杯和胡乐中,实现自己悲壮的辉煌好了。
面对茫茫沙场和胡风酒筵,此诗对战争与娱乐、生与死的体验,也带有几分唐人的豪华感和豪放感。
【导语】这是⼀⾸的边塞诗,表达了诗⼈希望起任良将,早⽇平息边塞战事,使⼈民过上安定的⽣活的愿望。
下⾯是分享的唐诗:王昌龄《出塞⼆⾸·其⼀》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出塞⼆⾸·其⼀》 唐代:王昌龄 秦时明⽉汉时关,万⾥长征⼈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
【译⽂】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和边关,到如今多少战⼠万⾥出征不见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卫青如今还在,⼀定不会让敌⼈的铁蹄踏过阴⼭。
【注释】 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笼城,斩⾸虏数百。
笼城,颜师古注⽈:“笼”与“龙”同。
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
其中,有⼈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附近⼀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乎都是派遣李⼴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道理。
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
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直没有停⽌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也还没有回来。
要是攻袭龙城的⼤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的军队翻过阴⼭。
【赏析】 这是⼀⾸的边塞诗,表达了诗⼈希望起任良将,早⽇平息边塞战事,使⼈民过上安定的⽣活的愿望。
诗⼈从描写景物景⼊⼿,⾸句勾勒出⼀幅冷⽉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汉代的关。
这⾥是秦、汉、关、⽉四字交错使⽤,在修辞上叫“互⽂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秦汉时的关。
诗⼈暗⽰,这⾥的战事⾃秦汉以来⼀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长征⼈未还”,“万⾥”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未还”使⼈联想到战争给⼈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悲愤的情感。
古诗穷边词二首其一翻译赏析
《穷边词二首其一》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姚合。
其古诗全文如下:将军作镇古汧州,水腻山春节气柔。
清夜满城丝管散,行人不信是边头。
【前言】《穷边词二首》是唐代诗人姚合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都是赞扬守边将领防守有功,边地不受侵犯,展示出一派升平景象。
全诗用笔委婉,借描绘景象来显示将军防守之功,并不着眼于直接歌功颂德,把赞美之情暗含于对美景的赞扬之中。
【注释】①穷边:荒僻的边远地区。
②将军作镇:将军镇守。
晋潘岳《为贾谧作赠陆机》诗:“藩岳作镇,辅我京室。
”作:一作“坐”。
古汧(qiān)州:唐属官内道,领汧源、汧阳两县。
今为陕西千县。
③水腻:水流细涓,滑润如油。
山春:山上有了春色。
节气柔:天气暖和。
④丝管:弦乐器与管乐器。
泛指乐器。
亦借指音乐。
⑤行人:征行之人,即士卒。
唐杜甫《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边头:边疆;边地。
唐王昌龄《塞下曲》之四:“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军。
”【翻译】将军镇守着边远的古城汧州,水流清爽山色青葱春光柔柔。
夜气清和满城的歌舞刚散去,过路人不信这里是边镇尽头。
【赏析】这组诗共两首,其中第一首诗首句“将军作镇古汧州”,点明此诗颂扬的对象,下面二句诗即介绍了将军担任镇守之职后,古州出现的繁荣景象。
诗人着意渲染了春日的山、水、节气和清夜的丝管,使人感到这里不再有边地的荒凉,不再有边地的战火气息,耳濡目染的都是欣欣向荣的太平景象。
“水腻山春节气柔”,水腻,自是春水的柔美形态,和夏水的汹涌浩荡有别。
用“腻”字形容春水,自然也含了诗人的赞美之意。
“山春”二字简洁地描绘出群山万壑山花烂漫的无限春色。
节气柔,是说节气柔和,风雨以时。
这句的意思是:春光柔媚,山清水秀;而明丽的春光,则正是“节气柔”的结果。
这是总写春日白天的边镇风光。
入夜以后的边镇,又是一番景象。
诗人只用了“满城丝管”四字来描绘它,这是用了夸张的手法。
丝管之声不是只从高门大户中传出,而是大街小巷满城荡漾。
一个“散”字用得极妙,把万家欢乐,没有边警之扰的景象烘托了出来。
丝管之声发自“清夜”,又说明边镇在欢乐中清静而有秩序,虽然欢乐,却不扰嚷。
因此,地虽是“穷边”,景却是美景。
难怪从内地来的客人看到这种春意盎然、歌舞升平的景象,竟然不相信这是边塞之地。
这种太平景象的出现,应该归功于“作镇”的将军。
但是诗人却没有对将军致边地于太平之功直接赞美一词,只是把赞美之情暗含于对美景的赞扬之中,用笔显得非常委婉。
结句写行人的感想,仍然避免自己直说誉词。
“行人不信”,似乎是作为客观现象来写,其实来来往往的行人也包括诗人自己。
那种由衷的赞美之情写得蕴藉有味。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