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活第一单元_知识点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2
政治必修 1《经济生活》知识点汇总一份完整的知识点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高效的复习好功课,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政治必修 1《经济生活》知识点汇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货币(一) 货币的本质考点 1:商品的基本属性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
(1)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2)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前者是自然属性,后者是社会属性)(3)商品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考点 2:货币的产生和本质1.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产生: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货币产生。
3.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考点 3:货币的基本职能1.价值尺度含义:货币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原因: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
要求:执行这个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2.流通手段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
表现形式:商品—货币—商品。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要求:货币执行这个职能必须用现实的货币,不能用观念的货币。
3.除了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基本职能外,货币还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
考点 4:金属货币与纸币1 金属货币: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面额价值的铸币。
2.纸币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
3.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为限度。
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如果纸币的发行量小于这个限度,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
流通货币量的计算公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
考点 5:货币与财富1.货币被崇拜的原因:货币产生后,就成了社会财富的象征。
《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第1-5课)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1.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1)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基本属性:价值、使用价值(商品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货币的本质及基本职能(1)本质:一般等价物。
(2)基本职能:①价值尺度②流通手段3.货币流通规律及发行公式(1)货币流通规律: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2)货币流通公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如果货币的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导致通货膨胀;反之,通货紧缩。
)4.汇率变化规律及影响(1)汇率变化规律: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的汇率跌落。
(2)人民币贬值利弊分析:人民币贬值,意味着同量外币兑换的本币更多,影响有:利:①有利于我国商品出口;②外资投资成本降低,利于吸引外资;……弊:①不利于我国商品进口;②不利于对外投资;③不利于出国留学、旅游和消费等;④不利于偿还外债。
5.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1.影响价格的因素(1)价值决定价格: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并与之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效率成反比,与个别无关。
)(2)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
2.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表现形式(1)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3.价格变动对生活消费和生产经营的影响有哪些(1)对生活的影响:①需求法则:一般说来,商品的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
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二课、多变的价格(一)影响价格的因素:1、供求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
2、价值决定价格:(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①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②表现形式: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则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二)价格变动的影响1、对生活消费的影响:①引起需求量的变化;②对生活必需品以及奢侈品的不同影响;③对替代品与互补品的不同影响。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①调节产量;②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1、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扩大内需)消费水平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的是居民的收入。
①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的收入(当前可支配收入);②受未来预期收入的影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③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的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联系(提高低收入者收入,缩小收入差距)。
2、做理智的消费者应践行的原则: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一)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1)生产决定消费: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具有能动的反作用:①生产是消费的目的;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具有导向作用;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二)大力发展生产力1、必要性:①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由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决定的,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本质要求。
《经济生活》知识点高一《经济生活》知识点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1、商品(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3)商品交换的实质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劳动交换。
2、物物交换成功的前提是交换双方恰好都需要对方的商品。
3、交换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物物交换:商品——商品( 2)商品——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一般等价物)——商品一般等价物:它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各种商品进行交换的媒介。
( 3)商品——货币——商品货币和商品比较,货币出现得晚。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货币: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4、历史上充当过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比如:牲畜、布匹、贝壳等。
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只有金银。
贵金属金银由于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等特点,逐步地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了一般等价物。
5、价值尺度(1)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叫价值尺度。
(2)货币能够成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
(3)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
(4)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6、流通手段(1)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2)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其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3)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用现实的货币,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7、在“商品—货币—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商品—货币”阶段的变化既重要又困难,“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 。
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所有者。
如何理解?商品生产者只有把商品卖出去,并且卖出好价钱,才能生存和发展。
如果商品卖不出去,就意味着他白白付出了劳动,他所需要的商品也买不回来。
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疑难点、易混易错知识点解析A 难点解析1、无差别人类劳动劳动类型是有差别的,但劳动性质是“无差别”的。
只有劳动是“无差别”的才能体现劳动价值(即商品价格)“无差别”它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不是具体的。
它到底是什么呢?以生产苹果和斧头为例。
大家都知道,生产苹果和生产斧头所用的生产工具和原材料是不同的。
生产苹果可能用种子、锄头、铁锹、肥料等,生产斧头可能用生铁、钢材、锯子、锤子等。
大家还知道,生产一个苹果和一把斧头所用的具体的劳动时间不可能是一样的。
还有一点就是,生产苹果和生产斧头的具体的人可能是不同的。
注意这里我谈到它们的三个不同点。
再注意,如果我们把它们的这三点不同抛开不管(我将它称作为”三个抛开“),即抛开生产它们所用生产工具和原材料的不同不管,抛开生产它们的具体劳动时间的不同不管,抛开苹果和斧头是谁生产的不管,剩下的应该就是无论谁(当然必须是人)生产苹果还是生产斧头,都要耗费一定的体力和脑力(这实际上是在寻找它们的共同点)。
只不过耗费的体力和脑力的具体形式不同而已。
那么,即使在这个共同点上有无区别呢?当然有。
例如,生产一个苹果和生产一把斧头耗费的体力和脑力的具体的量(如大小或多少)应该是不同的。
尽管这样,我们这样说应该是对的(就是抛开具体量的不同不管):无论生产苹果还是斧头,都要耗费人的体力和脑力。
这时,我们发现,这里所说的体力和脑力没有具体形式的差异,也没有具体量的差异;同样我们可以推而广之,人无论生产什么,都要耗费体力和脑力。
于是我们把这种抛开了具体形式和量的不同的体力和脑力的耗费叫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受者,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第一,使用价值是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而物质承担者是说一件东西能否称为物质商品,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的意思.要是还不理解的话,就运用语文知识,抽出主干:使用价值是承担者.这样就更容易理解了.再进一步解释,就是生产者是针对消费者来生产商品的,也就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为了盈利挣钱.而生产出来的商品要是没有使用价值,物品就不能成为商品,也就没有人买了,所以,要成为物质商品,必须以使用价值作为支撑.作为商品,它必须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二都缺一不可。
高一必修一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1、商品①含义②必须具备的条件:③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2、①货币产生②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本质)是商品。
原因:产生:它本身是一种商品,作用:它同一般等价物一样,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③货币的职能:4、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的①通货膨胀②通货紧缩①实质:供小于求,表现:物价上涨,纸币贬值。
影响: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生活水平下降,商品销售困难,经济秩序混乱。
②实质:供大于求,表现:物价下降,纸币升值。
影响;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有好处,但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影响企业生产与投资积极性,使经济萧条,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市场消费不振,对经济长远发展,人民长远利益不利。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一)影响价格的因素:1、影响价格的因素:①影响价格的因素:2、供求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
A、卖方市场:含义,由卖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不应求,卖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即使提高价格,也能把商品卖出。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
A、买方市场,是由买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过于求,买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价格通常趋于下降。
3、价值决定价格:(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①A、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B、商品价格的高低,因为它们所含价值量不同。
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①价值量的决定因素: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的需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即商品生产者个人生产某种商品所用的时间。
②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经济生活》基本知识点必记必背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1、商品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分别是什么?(1)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一要是劳动产品;其次要用于交换)(2)基本属性: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货币的含义及其本质分别是什么?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什么?还有什么其他职能?基本职能:①价值尺度:货币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货币能够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只需要观念货币。
②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商品流通。
公式:商品-货币-商品。
)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而不能只是观念的货币。
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4、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公式是什么?(待售商品量×商品价格水平) 商品的价格总额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货币流通次数货币的流通速度★5、纸币(1)纸币的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2)国家能任意发行纸币吗?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能任意发行纸币。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为限度,如果不相符,则可能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经济现象,势必会影响人们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
★6、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含义、危害性及解决措施(1)通货膨胀①含义: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
②危害:物价上涨,纸币贬值,购买力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降低,社会经济生活持续混乱。
③解决措施:一是发展生产;二是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三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四深化流通体制改革(2)通货紧缩①含义:表现为物价全面持续下跌,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出现。
[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①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自然属性]有使用价值不一定是商品,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
②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社会属性]③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3、货币的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的商品。
4、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3、货币的职能①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②价格与价值的关系:所谓价格是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在其他因素不变情况下,商品价格与价值成正比。
③货币在发展过程中又有了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4、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计算公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的价格总额(即待售商品的数量×价格水平)/ 货币流通速度5、纸币的含义:它必须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它只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6、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①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为限度。
②通货膨胀指的是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
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或社会经济秩序。
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很多,不仅仅与纸币的发行量太多有关,也与其他因素有关,如成本上升、总需求太大等。
③通货紧缩是一种与通货膨胀相反的经济现象,表现为物价全面、持续的下跌的经济现象。
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
7、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支票主要分为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两种。
8、外汇: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9、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10、判断汇率升高和跌落的标准:如果用100单位外汇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汇的汇率升高,外币升值,人民币汇率下降,人民币贬值;反之,亦然。
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知识点总结《经济生活》复习指南(标示★的为复习的运用内容)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1、商品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但商品一定是劳动产品。
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不同商品使用价值不同,所以才需要交换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
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不同商品都有价值,所以才能够按照一定比例相互交换。
2、货币的含义、本质和基本职能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当贵金属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货币就出现了。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具有表现和衡量其它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则需要现实的货币。
3、纸币的含义及其发行规律、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国家能决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或者纸币所代表的价值。
纸币的发行规律:纸币的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通货”就是指流通中的纸币。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就是指流通中的纸币数量过多或过少。
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含义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涨。
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下跌。
表现需求旺盛,物价上涨,纸币贬值,经济过热。
需求不足,物价下跌,纸币升值,经济衰退。
本质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流通中的纸币量过多。
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流通中的纸币量过少。
成因①纸币发行过多;②社会需求旺盛;③成本上升等。
①纸币发行过少;②社会需求不足等。
影响适度的通货膨胀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但通货膨胀直接使纸币贬值,而居民收入水平没有提高,就会导致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社会经济秩序混乱,影响经济发展。
《经济生活》基本知识点复习梳理第一单元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1、商品①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②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2、货币的含义及本质①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②本质:一般等价物3、货币的职能①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含义:货币具有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原因:货币本身有价值形式:观念上的货币流通手段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形式:现实的货币★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公式是W-G-W②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4、纸币①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国家能决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或者纸币代表的价值②优点: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磨损减少贵金属的无形流失③限度: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过多易导致通货膨胀,过少易导致通货紧缩5、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①内容: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次数成反比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②公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货币流通次数货币流通次数6、货币的发展:金属货币(金银条块——铸币)——纸币——电子货币二、信用工具和外汇1、结算方式现金结算:用纸币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转账结算:通过银行转账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2、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①信用卡含义: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优点:功能多、方便、节省、安全等㊣:信用卡并不能在所有场所消费。
也不能说信用卡十分安全。
②支票含义: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知识点总结
班级:姓名:组号: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
①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
②必须具备的条件:
A、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一定不是商品。
B、必须用于交换,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不是商品,交换是商品的基本特征。
注意点:C、凡是商品都有使用价值,但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
D、商品一定离不开流通领域,一旦进入消费领域就成为消费品,不再是商品。
③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自然属性——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生产者要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商品)社会属性——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生产者要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处于有利地位)
注:1、劳动产品不一定有价值,因为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
2、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因为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
3、有价值的物品一定有使用价值
4、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2:货币: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①货币产生:偶然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货币产生。
②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本质)是商品。
③货币的职能:
A、基本职能:流通手段(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必需用现实货币;价值尺度,只需观念上的货币。
B、其它职能:(1)贮藏手段:足值的货币,金银铸币。
(2)支付手段:交钱与交换时间不同(一手交钱一手不交货)。
例:到银行取工资, 交租金,还债,利息,交税,贷款等。
(3)世界货币,指货币具有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④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公式为商品----货币----商品。
流通手段:货币在商品交换中充当媒介的职能。
3、纸币:①纸币的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②产生:纸币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过程中,铸币的基础上产生的。
③纸币的本质:价值符号
④职能: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纸币还可以代替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注意:纸币没有价值,有使用价值。
⑤发行: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如果超过这个限度,会引起物价上涨,导致通货膨胀,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经济秩序。
如果小于这个限度,则会阻碍商品流通,也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流通中实际所需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4、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的
通货膨胀: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
(解决措施)
通货紧缩: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发行国债,投资环境设施建设,扩大出口。
5、信用工具
方式:现金结算转账结算
信用卡本质:信用凭证。
发行:商业银行优点:方便、安全、可贷款
支票本质:支付凭证,种类:转帐支票(同城结算)、现金支票
6、外汇:含义: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7、 A、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以美元为单位兑换人民币
外币对人民币的汇率=以人民币为单位兑换外币
B、汇率:含义: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的汇率跌落。
影响:本国货币升值,利于进口,对外投资能力增强,有利于出国学习、培训和旅游。
不利于出口,国内就业压力加大,吸引海外投资减少。
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稳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1、影响价格的因素:
①价值决定价格----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价值量成反比,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价值量降低,成本降
低,价格降低。
②供求影响价格----- 供不应求,价格上升。
供过于求,价格下降
2 市场表现: A、卖方市场:商品短缺,供不应求,价格上升,物以稀为贵
B、买方市场:商品过剩,供过于求,价格下降,货多不值钱
3 价值决定价格:
A、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
B、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C、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D、商品价值量与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E 、个别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生产率对商品的价值量没有影响
4 价值规律
A、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B、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5 价格变动的影响
A、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
①一般规律,价格升高,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
②对生活必需品影响小,对高档耐用品影响大
③互补品: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其互补品销量随之下降;
替代品: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其替代品销量随之上升。
B、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价值规律作用的体现)
(1)调节产量:价格上升,获利增加,扩大生产规模;价格下降,获利减少,减小生产规模。
(2)调节生产要素:为了降低成本,哪种生产要素价格下降,就增加这种生产要素的使用量。
6、生产者应该如何做?(个别劳动生产率对生产者的意义)
(1)(每个生产者不论用低于还是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的商品,都只能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出售。
)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处于有利地位;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处于不利地位。
所以商品生产者努力缩短生产商品所用的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
(2)生产者要加大技术创新,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商品。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1、影响消费的因素:
(1)根本因素:经济的发展措施----我国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
(2)直接因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可支配收入越多,消费越多)
措施----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①居民的未来收入预期也会影响人们的消费水平
措施---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
②居民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的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
措施----统筹城乡发展,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3)重要因素:物价水平的高低措施----稳定物价,控制物价上涨,这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4)主观因素:消费心理、消费观念会影响消费行为。
措施----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消费类型:
(1)按产品类型分: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2)按交易方式不同:钱货两清消费,货款消费,租赁消费。
(3)按照消费的目的,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3、消费结构:
(1)消费结构指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所占的比重。
(2)特点: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结构逐步完善,方向遵循由生存资料消费到发展资料消费再到享受资料消费的顺序。
4、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规律:恩格尔系数越小,表明人们的消费结构越完善,人们的消费水平越高。
恩格尔系数越大,意味着食品支出在家庭中总支出中所占比重越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影
响发展和享受资料消费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消费质量,导致消费结构单一,消费水平低。
5、消费观: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
6、消费原则:做理智的消费者应该遵循的原则有哪些?(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把消费控制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
)
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避免跟风随大流,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重物质轻精神消费。
)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的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
表现为“5R”。
)
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7.树立正确的金钱观:①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
②对于金钱,要用之有益、用之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