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安全及风险防控重点专项
- 格式:doc
- 大小:49.00 KB
- 文档页数:1
公共安全六项专项整治方案公共安全是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宁的重要保障。
为了加强公共安全管理,保障社会大局稳定,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根据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安全隐患,制定了以下公共安全六项专项整治方案。
一、治理交通安全隐患交通事故是当前公共安全的一大隐患,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
为了治理交通安全隐患,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提高驾驶人员和行人的交通安全意识;2.加强交通巡逻和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交通违法行为;3.加强对交通设施的监管和维护,保障交通设施的正常运行;4.完善交通管理体系,提高交通管理效率和水平。
二、整治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要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和管理,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食品安全监测和检测工作,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2.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3.加大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监管力度,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规;4.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
三、维护社会治安稳定治安问题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要加强社会治安的维护,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社会治安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2.加大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社会治安秩序;3.加强社会巡逻和巡查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理治安隐患;4.加强社会治安管理体系建设,提高社会治安管理水平。
四、治理环境污染问题环境污染问题是当前社会的一大难题,要加大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治理力度,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环境污染监测和检测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理环境污染问题;2.加大对环境污染行为的打击力度,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规;3.加强环境污染防治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4.加强环境污染治理体系建设,提高环境污染治理水平。
五、防范灾害事故自然灾害和人为事故是当前公共安全的一大隐患,要加强对灾害事故的防范,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灾害事故预警和监测工作,提前预防和减少灾害事故;2.加强灾害事故应急救援能力,提高灾害事故应急处置水平;3.加大对灾害事故隐患排查和整治力度,减少灾害事故的发生。
2023年重点安全风险管理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安全风险是现代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产生严重威胁。
为了全面推进安全风险管理工作,提高社会安全管理水平,我国决定在2023年开展重点安全风险管理专项整治活动。
二、整治目标1. 提升社会安全风险管理水平,有效防控各类安全风险;2. 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减少重大事故发生率;3. 加强网络安全防范,防止网络攻击和数据泄露;4. 加强社会治安治理,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5. 加强消防安全管理,提高火灾防控能力;6.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7. 加强交通安全管理,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率。
三、整治措施1. 加强安全生产管理(1) 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2) 加强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3) 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治,重点整治高危行业和领域;(4) 加强事故应急管理能力,提高事故应对处置水平。
2. 加强网络安全防范(1) 完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加大对网络攻击和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2) 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研发和防护能力,提高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性;(3) 建立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置网络安全事件。
3. 加强社会治安治理(1) 加强社会面治安巡逻,增加警力投入,提高治安防控能力;(2) 加强社会面安全防范宣传教育,引导公众形成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3) 开展扫黑除恶专项行动,打击犯罪分子,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
4. 加强消防安全管理(1) 检查消防设施和消防通道,确保消防设施正常运行;(2) 加强消防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火灾防控意识;(3) 完善消防队伍建设,提高消防队伍的应急处置能力。
5.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1) 强化食品生产企业和餐饮业的安全管理责任;(2) 加强食品安全监测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置食品安全问题;(3) 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引导公众合理选择食品,提高食品安全意识。
“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相关任务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科技部会同公安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等12个部门,组织专家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列为2016年启动的重点专项之一并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本重点专项面向公共安全保障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重点围绕公共安全共性基础科学问题、国家公共安全综合保障、社会安全监测预警与控制、生产安全保障与重大事故防控、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城镇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治理、综合应急技术装备等重点方向不同重点任务的关键科技瓶颈问题,开展基础理论研究、技术攻关、装备研制和应用示范,旨在大力提升我国公共安全预防准备、监测预警、态势研判、救援处置、综合保障等关键技术水平,为健全我国公共安全体系、全面提升我国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本专项执行期从2016年至2020年。
按照分步实施、重点突出原则,2016年度已在共性基础科学问题、社会安全治安防控、城市火灾防治、司法鉴定、毒品查缉和吸毒管控、煤矿灾害预警与处置、化工园区事故防控、油气及危化品储运设施安全、应急技术装备等方面安排部署32个项目。
2017年度拟在重大综合灾害耦合、社会安全治安防控、犯罪侦查与防范打击、煤矿灾害防控、危化品及工贸企业生产事故防控、工程施工安全、国家物资储备库等重大基础设施安全、现场应急保障救援装备等方面安排39项任务,其中2项任务拟定向择优。
2017年度拟重点加强立体化治安防控、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等方面的研究。
本项目指南要求以项目为单元组织申报,项目执行期3-4年。
对于企业牵头申报的应用示范类任务,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2:1。
公共安全管理和防范措施公共安全管理和防范措施是保障人民安全和维护社会良好秩序的重要手段。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安全威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针对这些变化,公共安全管理和防范措施需要不断地优化和完善,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的威胁和挑战。
一、公共安全管理公共安全管理包括对自然灾害、公共安全事件、社会治安、交通安全等方面的全面管理和应对。
在自然灾害方面,政府应当加强抗灾救灾的能力和力度,提高早期预警、应急响应、灾后重建等方面的能力。
在公共安全事件方面,应当强化制度建设,完善公共安全监管体系,提高沟通协调能力和决策应对能力。
在社会治安方面,应当加强警务管理,建立健全城市治安体系,提高预防、打击犯罪的能力。
在交通安全方面,应当切实加强道路交通管理和维护工作,提高交通安全意识,加强事故预防工作,完善公路交通安全管理体系。
二、防范措施防范措施是公共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防范措施包括加强公共场所安全管理,加强网络安全防范,加强公共交通安全等方面的工作。
在公共场所方面,应当加强对公共场所的安全管理,加强对安全隐患的排查和整改,提高安全应对能力。
在网络安全方面,应当加强对网络安全的监管和管理,加强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开展信息安全评估和漏洞修复工作。
在公共交通安全方面,应当加强对公共交通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加强对公共交通安全的监管和整改,提高公共交通安全意识和安全应对能力。
三、个人防范意识个人防范意识是公共安全管理和防范措施的重要补充和支撑。
个人防范意识包括自我保护意识、安全意识和风险意识等方面。
在自我保护方面,个人应当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学会急救知识和自救技能。
在安全意识方面,个人应当注意安全隐患和突发事件,了解应对措施和补救措施。
在风险意识方面,个人应当了解风险源、风险特征和风险程度,并且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总之,公共安全管理和防范措施是保障社会安全和人民幸福的重要举措。
政府应当加强公共安全管理和防范措施,优化和完善监管体系和应对能力,提高公共安全防范和威胁应对的能力。
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预案公共安全一直以来都是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的基石。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技术的不断革新以及全球化的挑战,公共安全面临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加。
为了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并提供高效的应急响应,公共安全风险防控和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变得至关重要。
一、公共安全风险防控公共安全风险防控是指对可能对公众造成威胁的各类自然灾害、事故和犯罪活动等进行识别、评估和管理,以减少潜在风险对公众的危害。
在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中,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步骤:1. 风险评估:通过对潜在风险进行评估,可以确定可能对公众产生危害的因素和程度。
这一步骤需要依赖科学的数据和分析工具,以全面客观地评估风险水平。
2. 风险管理:在确定了潜在风险后,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管理和降低风险。
这包括制定安全政策和法规,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培训和教育公众等。
3. 风险应对:即使在风险管理工作得到落实的情况下,仍然难以完全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
因此,建立健全的风险应对机制至关重要。
这包括建立应急响应系统、培训应急人员、加强信息沟通和协调等。
二、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应急预案是在面临突发事件时的行动指南,旨在快速、有序和有效地应对不同类型的紧急情况。
制定和实施应急预案需要以下几个关键步骤:1. 预案编制:预案编制是应急预案制定的起点。
预案编制需要全面分析潜在风险,制定相应的预案流程、行动方案和责任分工。
2. 预案测试演练:制定好的应急预案还需要经过不断的测试和演练,以验证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测试演练可以发现潜在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
3. 预案更新改进: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技术的进步,应急预案需要进行定期的更新和改进。
通过吸取以往经验教训,不断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三、公众参与和共享信息在公共安全风险防控和应急预案中,公众的参与是至关重要的。
公众参与可以增强风险评估的准确性,提升预警和应急响应的效果。
同时,通过向公众提供相关信息,可以提高公众对风险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公共安全防范治理工作计划一、背景与目标分析公共安全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任务,也是社会进步和稳定发展的基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类安全风险和隐患也呈现日益复杂和多样化的趋势。
公共安全防范治理工作的目标是有效预防和控制安全风险,最大程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工作重点与措施1. 建立健全公共安全防范体系(1)制定并完善公共安全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安全防范制度和标准。
(2)加强公共安全宣传教育,提高群众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
(3)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高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便于公共安全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应急响应。
2. 提升应急管理能力(1)完善应急预案,建立灵活高效的应急机制和救援体系。
(2)提高应急演练和培训的质量和频率,提高各级应急管理人员和救援队伍的应急处置能力。
(3)加强应急资源储备和供应保障,确保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
3. 加强社会治安防控(1)加大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建立健全联防联控机制,提升社会治安防控水平。
(2)加强对各类网络安全风险的防控,提高网络安全防护能力,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
(3)加强对高风险场所和重点区域的巡查和监控,加强对可疑人员和可疑物品的排查和管控。
4. 保障公共交通安全(1)强化对出行工具的安全检查,确保交通工具的安全运行。
(2)加强对公共交通站点和车辆的管理,提高应急处理能力,防止事故发生。
(3)完善公共交通安全应急预案,提高救援和处置能力。
5. 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1)加强社区管理和服务,健全社会治理机制,增强社区居民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2)积极推动家庭教育和道德建设,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加强对涉及社会稳定的重点事件的预测和干预,防止矛盾激化和社会动荡发生。
三、工作推进与监督1. 成立公共安全防范治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工作。
2. 制定具体的防范治理工作计划,并按照时间节点和责任人进行分解和落实。
“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形式审查条件要求申报项目须符合以下形式审查条件要求。
1. 推荐程序和填写要求(1)由指南规定的推荐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出具推荐函。
(2)申报单位同一项目须通过单个推荐单位申报,不得多头申报和重复申报。
(3)项目申报书(包括预申报书和正式申报书,下同)内容与申报的指南方向基本相符。
(4)项目申报书及附件按格式要求填写完整。
2.申报人应具备的资格条件(1)项目及下设任务(课题)负责人申报项目当年不超过60周岁(1956年1月1日以后出生)。
(2)项目及下设任务(课题)负责人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
(3)受聘于内地单位的外籍科学家及港、澳、台地区科学家可作为重点专项的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全职受聘人员须由内地受聘单位提供全职受聘的有效证明,非全职受聘人员须由内地受聘单位和境外单位同时提供受聘的有效证明,并随纸质项目申报书一并报送。
(4)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限申报一个项目,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以下简称“改革前计划”)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以及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不得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含任务或课题);项目主要参加人员的申报项目和改革前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在研项目总数不得超过两个;改革前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不得因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而退出目前承担的项目(含任务或课题)。
计划任务书执行期到2016年12月底之前的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不在限项范围内。
(5)特邀咨评委委员及参与重点专项咨询评议的专家,不能申报本人参与咨询和论证过的重点专项项目(含任务或课题);参与重点专项实施方案或本年度项目指南编制的专家,不能申报该重点专项项目(含任务或课题)。
附件“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司法专题任务)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科技部会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等,组织专家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公正司法与司法为民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专题研究任务实施方案,列为新增任务之一并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本专题任务面向“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布局,积极响应“建设网络强国”“大数据战略”和“互联网+行动计划”,重点围绕国家智慧司法体系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开展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使我国的司法资源优化配置理论和跨部门跨层级多业务司法协同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具有中国特色、引领世界司法技术和装备发展的先进技术成果,初步形成以智慧司法知识中心和法检司三部门运行支撑平台为核心的国家智慧司法运行支撑体系,为实现公正司法和司法为民,建成公正、透明的司法体系提供科技支撑。
本专题任务执行期为2018—2021年,按照分步实施、重点突出原则,本批指南拟在智慧司法基础科学问题与人工智能技术研究方面启动1个研究任务,拟安排国拨经费总概算约0.3亿元,其中用于典型应用示范类项目的中央财政资金不得超过该专项中央财政资金总额的30%。
本项目指南要求以项目为单元整体组织申报,须覆盖所申报指南方向二级标题(例如,1.1)下的所有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项目实施周期不超过2年。
指南各方向拟支持项目数原则为1项,若同一指南方向下采取不同技术路线,评审结果相近,可以择优同时支持2项,根据中期评估结果择优再继续支持。
除特殊要求外,每个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5个,所含单位数不超过10个。
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项目承担单位有义务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
项目示范鼓励在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区域开展。
2024年重点安全风险管理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____年重点安全风险管理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一、背景和目标在当前社会稳定发展的背景下,确保社会安全、防范各类安全风险是一个重要的任务。
为了有效应对和管理各类安全风险,提高社会的安全防范能力,我们制定了《____年重点安全风险管理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
本方案的目标是:全面排查和整治各类安全风险,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和灾害的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总体要求1. 严格落实党和政府的安全责任制,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
2. 注重整体规划和重点突破,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为重点,打击违法犯罪为手段,全面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3. 高度重视社会力量的参与和支持,建立健全安全风险管理多元化的合作机制。
三、重点任务及措施1. 高风险行业和领域的安全风险管理(1)制定和完善相关行业和领域的安全规范,加强对高风险行业和领域的监管和检查,确保安全生产和运营。
(2)加大对高风险企业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高风险企业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等制度,进行全面排查和整改。
(3)建立高风险行业和领域安全风险信息共享机制,及时预警和应对安全风险。
2. 突发事件和灾害的应急管理(1)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和灾害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和培训。
(2)加强对重要基础设施的安全监管和应急预案制定,提高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
(3)组织开展针对不同类型和规模的突发事件和灾害的演练和应急处置能力评估。
3. 治安和社会秩序的维护(1)加强对城市治安环境的管理,加大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2)加强社会重点人群的管理和服务,预防和减少非法集会、游行示威等事件的发生。
(3)加强公共场所的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公共安全预警机制,提升社会安全管理水平。
4. 信息安全的保障(1)加强网络安全和信息技术的管理与监控,完善信息安全保护体系,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加强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保护,提升国家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公共安全及风险防控”重点专项
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编制专家名单
序号姓名单位职称
1 范维澄清华大学教授
2 林树青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研究员
3 施卫祖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研究员
4 申宝宏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战略规划研究院研究员
5 丁烈云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6 于锐公安部第一研究所研究员
7 权养科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研究员
8 王金玉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研究员
9 于震平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
10 盛谦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研究员
11 王晓程航天科工集团二院706所研究员
12 何庆立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教授级高工
13 吕敬民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
14 胡传平铁道警察学院研究员
15 付超辽宁卓异科技集团研究员
16 张世富国家救灾应急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授
17 王岚生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教授级高工
18 李爱民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19 吴新宇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
20 韦巍浙江大学教授
21 黄强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22 马栋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主任法医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