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番茄要高产,花期控制是关键
- 格式:docx
- 大小:404.03 KB
- 文档页数:5
番茄一代杂交制种技术番茄一代杂交制种技术从苗床准备、营养土配制、种子处理、催芽、苗期管理、授粉技术、病虫害防治以及收获等方面介绍了番茄杂交制种技术。
番茄杂交制种技术性强,制约因素多,对制种产量和种子质量影响较大。
多年实践证明,要获得高产、优质种子,首先应该选择排灌方便,土壤肥沃,三年内没有种植过茄科植物的田块。
其二,制种田要与其它番茄生产田隔离50米以上。
其三,番茄制种及生产要求采用育苗移栽种植方式,才能保证番茄的正常生长发育。
番茄杂交制种技术主要有:育苗,移栽,制取花粉,去雄授粉,病虫防治,以及采种和采后种子处理等综合技术。
一、育苗1.适时播种。
根据各地的气候特点,出苗前苗床温度白天保持25-30℃,夜间不低于15℃,应把番茄杂交授粉安排在气候最适宜的时期,温水浸种,棚室、阳墒育苗都可。
2.合理密植。
按6-8厘米株行距分苗。
3.培育壮苗。
幼苗2片真叶时,要求光照充足,夜温低,温差大,营养好,相对湿度保持60%-70%,定植前半个月炼苗。
一般667平方米大田需要苗床5-8平方米。
4.防治病虫害。
定植前和缓苗后各喷一次10%NS83增抗剂乳剂50-80倍液,提高植株抗病性。
在发病初期用2%的宁南霉素可湿性粉剂200-250倍液喷雾防治病毒病;在发病初期用1%的武夷霉素水剂150-200倍液喷雾防治灰霉病、早疫病;用72%的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湿性粉剂3000-4000倍液防治细菌性病害。
猝倒病和立枯病用95%恶霜灵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或用72.2%霜霉威水剂800倍液,或用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
用Bt(200IU/mg)乳剂200倍液喷雾、或用0.6%苦参碱水剂1000倍液防治棉铃虫、烟青虫;用10%的浏阳霉素乳油1000-1500倍液、或用1%苦参碱水剂600倍液喷雾防治螨类虫害;用1.8%的阿维菌素乳油2000倍液喷雾防治蚜虫、粉虱等虫害。
二、移栽1.大田整理。
大田要求按照140厘米理墒,理好后保持墒面宽50厘米,沟宽30厘米,做成高墒,利于排管。
优质番茄高产栽培管理技术作者:王丽华来源:《吉林蔬菜》2021年第04期番茄,俗称西红柿,是老少皆宜的蔬菜,可直接生食,其它简便吃法更多,品种优良,生长良好的西红柿营养价值最好,果肉富含多种维生素,铁元素含量最多,是补铁最佳食物之一。
生产高产量、品质优异的番茄,其栽培管理技术和生长环境要求严格。
1 番茄对环境条件需求1.1 温度番茄是喜温蔬菜,一般在15~35℃温度范围内均可适宜生长,生长期最适温度为20~30℃。
番茄生长最适地温是20~23℃,但当地温降到6℃时,其根系根毛失去吸收活力,就会停止生长。
番茄幼苗生长时需要最适温度白天20~25℃,夜温10~15℃。
如果幼苗期气温过高或过低都易造成秧苗长势弱,影响花芽分化,引起植株发育不良,造成花质量下降,开花结果期就容易产生落花落果,降低番茄产量和品质。
番茄开花期对于温度反应十分敏感,白天最适气温20~30℃,夜温15~20℃。
开花期如果遇低温或遇30℃以上高温,其花粉粒萌发及花粉管伸长不良,导致受精不良,极易发生落花落果。
番茄结果期一般白天适温24~26℃,夜间保持12~17℃即可。
在番茄果实着色时期最适温度为20~25℃,如果温度达30℃以上番茄着色不良,品质反而下降。
1.2 光照番茄是喜光短日照作物,大多数品种对日照要求不严,不需要特定光周期。
番茄发芽期一般不需要光照。
到番茄幼苗期对于光照要求较严,如果棚室光照不足就会延迟番茄花芽分化,着花节位会上升,花数少,其花芽发育品质下降。
所以在栽培管理上尤其需要注意,在番茄开花期要多补充光照。
番茄结果期管理处于关键期,强光下,番茄坐果多,单果大,而在弱光条件下其坐果率低,番茄单果重减小,还易出现空洞果和筋腐果,可见对于栽培者而言,了解掌握番茄生长特性,才能有针对性采取科学管理手段,生产出优质的果实来。
1.3 水分番茄植株的地上部茎叶十分繁茂,其植株的蒸腾作用也比较旺盛,故栽培种植时需要较多水分。
番茄的根系发达,吸水力较强,具有半耐旱特点,空气相对湿度一般保持45%~50%为宜。
高产樱桃番茄管理方案1、整地后土壤、棚内消毒:每亩用YN—1200克兑水120斤喷垄,来回2次。
用加收米100毫升兑水60斤均匀喷于墙面、竹竿、大棚膜。
2、苗床上:移栽前2-3天10包阿克泰+好施得20毫升兑水15-20公斤水水泡1000株左右。
防治温室白粉虱,同是起到提苗的作用。
起苗前一天用2%加收米600倍+宝路1500倍淋根,用44%菲格750倍喷雾,第二天才起苗移栽至大田。
或者移栽前用宝路+阿克泰+好施得沾根或浸盘。
3、苗期施药:移栽后切忌大水漫灌,浇小水或浇定根水,定植后要及时用44%多虫清+阿维菌素毒土撒施在苗基部周围,防止蝼蛄、蟋蟀、蜗牛及小地老虎等害虫咬苗,防治根结线虫。
病害药剂灌根:2%加收米500倍+44%菲格750倍灌根;每株约0.25斤水,预防细菌性髓腐病和死苗。
苗期主要工作是养根、炼苗,根据土壤湿度浇水,每次浇水不浇空水,每亩用好施得1公斤+优聪素苗期肥3~5斤随水冲施,改良土壤、养根,补充微量元素,每次浇水前喷一次药,浇水前用菲格+加收米喷施叶面。
苗期是病毒病防治关键时期,注意虫害的防治,风口处安好防虫网,棚内挂上黄色防虫板,以及叶面补充爱沃富+阿克泰。
注意事项:(1)如买的苗有可能控的过重,叶片发黑,长时间长势缓慢,形成僵化苗或老化苗,可以用爱沃富喷施叶面,用药时间在傍晚。
结合晚上关上风口,调整2~5天再回归正常管理。
(2)苗期过旺,可以用敌力脱+绿得钙+磷酸二氢钾叶面喷雾,控旺、防病、补充营养,结合放风管理,拉大昼夜温差,控制旺长。
(3)如第一穗花在苗很弱或蹲苗过重时,根据苗情可以适时摘除,摘完后用加收米+菲格叶面喷施,防止病菌从伤口侵入。
(4)第一次浇水后,等能进地后中耕土壤,然后再放入玉米秸秆,防止土壤板结,土壤缺乏氧气,让根憋死在土壤中4、初花期:花初期用爱沃富800倍+势克1500倍进行喷雾,7-10天后绿得钙800倍+菲格1500倍使用一次。
日常喷药用菲格+加收米或势克+ YN-1交替使用,根据天气情况7~10天喷雾一次。
杂交番茄种植技术方法杂交番茄是通过不同品种之间进行交配,结合其优良性状的育种方法。
它具有生长快、抗病性强、产量高等优点。
以下是关于杂交番茄种植技术方法的详细介绍。
1.剪枝和揭叶:在番茄生长过程中,适当地进行剪枝和揭叶可以促进果实的生长和发育。
一般来说,番茄植株在生长到10-12片真叶时,应先将主茎的顶端剪去,以控制植株的高度和形状。
同时还需及时清除一些老化的、病虫害受损的叶片,保持植株的健康生长。
2.控制温度和湿度:温度和湿度是番茄生长的重要影响因素。
一般来说,番茄生长适宜的温度范围是20-25摄氏度,夜间温度不宜低于15摄氏度。
同时,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地区往往湿度较高,容易造成病菌滋生,可以通过适当的通风和湿度调节来控制湿度,避免病害的发生。
3.施肥和灌溉:番茄对营养需求较高,特别是对氮、磷、钾等元素的需求量较大。
在番茄种植过程中,应根据土壤的肥力状况和植株的生长发育情况进行适当的施肥,保证植株的养分供应。
同时,在灌溉方面,番茄生长期间要保持适度的土壤湿度,一般每次灌溉后要保证土壤深部有足够的湿度,但又不能过度湿润。
4.病虫害防治:番茄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害,包括病毒、真菌、细菌以及蚜虫、白粉虱等害虫。
因此,在种植番茄时,要定期检查植株的生长情况,发现病虫害要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可以使用化学药剂或者生物防治等方法进行防治。
5.支撑和固定:为了保证番茄植株能够健康生长和结果,可以采用支撑和固定的措施。
一般来说,可以在番茄植株周围建立支架网来支撑植株,使其能够垂直生长,并且果实可以悬挂在支架上,减轻果实重量对植株的压力。
6.采收和贮存:番茄一般在果实变红后即可采摘,此时果实已经完全成熟,口感和味道最好。
果实采摘后,应避免暴晒和碰撞,以免破损。
在贮存方面,番茄一般不宜贮存过久,最好在采摘后及时食用或者加工。
总结起来,种植杂交番茄需要合理地进行剪枝和揭叶、控制温度和湿度、施肥和灌溉、病虫害防治、支撑和固定、采收和贮存等工作。
重抓细节,确保春茬西红柿高产各地西红柿茬口安排差别很大,尤其是2009年秋茬西红柿病毒病严重,打乱了很多地区的茬口安排。
因此,菜农要根据自己棚内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管理措施,促进西红柿高产、稳产。
细节一:点花留果要合理现在春茬西红柿多数已处在一二穗花开花期,菜农现阶段最关心的问题是:近期阴天比较多,如何才能保证西红柿正常坐果呢?像种植串收西红柿及樱桃西红柿的菜农多因为西红柿开花量大,而采取喷花的方式促进坐果,但是喷花具有很多弊端,尤其是在阴天环境下。
喷花不但使得坐果不均匀,大小差别大,而且易造成空洞果、裂果等。
同一穗花开放时间不同,在喷花时却一视同仁了,这样就容易出现“早僵晚裂”的现象,果实畸形多,阴天时甚至坐不住果。
建议菜农应将最先开放的第一个花疏除,然后采用分次点花的方法,促进正常坐果。
同时,也要注意不要留果过多,如大红西红柿,每穗留果3-5个为宜,及时疏除各类畸形果;千禧樱桃番茄,单穗留果12个左右为宜等等。
细节二:适时疏除侧枝西红柿的侧枝萌发能力比较强,尤其是刚进入开花结果期时,若不及时疏除,就会造成营养的大量浪费,导致西红柿生长不良,菜农应适时将西红柿的侧枝疏除。
当西红柿侧枝长到2-3厘米时,侧枝消耗的营养也少,对西红柿的生长影响不大,这时侧枝也较软,疏除时造成的伤口较难愈合,可等到侧枝4-5厘米长时,这时侧枝开始快速生长,消耗的营养迅速增大,菜农应及时将其疏除。
在疏除侧枝时,从侧枝基部向一侧轻掰,即可将侧枝疏除。
切不可用手指将侧枝掐断,以防造成的伤口难以愈合,加大病害侵染的可能。
在疏除侧枝时,最好在晴天时进行,以促进伤口的快速愈合。
并且,在疏除侧枝后,还要及时喷药一次,可用链霉素混加金雷进行喷洒,预防病菌从伤口侵入。
番茄花果促控的关键技术
番茄是需肥量大的作物,整个生长期需较多肥料,但番茄较忌人为接触,若追肥次数多,则人为接触也多,容易带来各种病害,故应在施足基肥基础上进行追肥。
西红柿的开花结果期,指的是西红柿植株从第一个花序现蕾到果实采收完毕这一阶段。
这一时期生产管理的关键技术措施如下:
一、控制温度
首先应该控制温度:在西红柿花期,适宜的气温是白天25-30摄氏度,夜间15-20摄氏度,低于15摄氏度或高于35摄氏度,都容易造成落花落果或产生畸形果。
因此,如果温度过高,白天就应当遮阳或加大通风。
夜晚如果温度过低,晚上就要加膜覆盖。
种植西红柿,适宜的昼夜温差是12-20摄氏度。
二、浇水和施肥
其次就是合理浇水和施肥:这一时期已经过蹲苗期了,植株需水量大增,要及时给它补给水分。
避免忽干忽湿,保证水分均衡供应。
每亩追施尿素12公斤,过磷酸钙20公斤、硫酸钾10公斤,以后每隔10天左右浇一次,共浇3-4次。
无论是露地栽培还是保护地设施栽培,西红柿开花期难免会遇到不良的环境条件,如阴、雨、雪、雾等天气,温湿度不适合,光照不
足等,容易影响西红柿正常的授粉受精,导致落花落果。
三、蘸花
为提高西红柿的坐果率,在加强肥水管理保证充足营养的同时,我们还要进行蘸花处理,同时还可以加速果实膨大,增加产量。
番茄杂交制种关键技术随着杂交制种技术的不断提高,近几年我国新育成的番茄杂交一代种子,多表现抗病、丰产的优质特性,应用的面积不断扩大。
为获得更加高产、优质、高抗的杂交一代种子,经我们多年试验,杂交制种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1花朵番茄花为雌雄同株的完全花,当花药中花粉成熟,花药内侧的花粉散出孔即纵裂,花粉散出落于柱头上进行白花授粉。
据资料研究,气温25~28℃最适合花的开放。
从开花到凋谢约4~5天,以上午7~8时开花最多。
温度低于15℃不利于番茄的开花,高于35℃时落花严重,花朵盛开时花囊开放,花粉散出,在常温下2~3天,低温0℃以下,20天花粉仍有发芽能力;雌蕊在开花前后两天均可接受花粉受精,但以当天开放的花朵受精最好。
2采粉花粉采集一般在上午10时左右进行。
株间杂交,因用花粉很少,可直接选盛开花朵,用镊夹将花药筒拨开,挑取花粉。
混合授粉需粉较多,可于授粉的前天上午将盛开但未散粉的花朵连柄一起摘下,放在小纸盒或培养皿中,置干燥处风干,第二天可用取粉器取出花粉,放在容器中待用。
摘花时要选花冠开放90°角以上、花瓣叶呈鲜黄色、雄蕊金黄色、花粉还未散出的盛开花朵,摘早了花粉不成熟,晚了花粉已散出。
采下的花粉放在小瓶中置阴凉处,2~3天可保持其活力。
3去雄作为大量制种的制种田,可根据植株生长状况,果实大小决定授粉果数。
选取第二三花穗上当天开放的花蕾(花瓣含苞,平于或高于花萼,但不开放,花药筒内花粉末裂出)。
左手轻轻捏住,右手用尖顶镊子拨开花瓣深入花药筒内,将花药筒挑开,分别向两侧下压,将花药拔掉。
操作时不要用镊子碰伤碰断柱头,不要伤及子房,不要将花冠提出,花药要拔干净,断留在内的花药也要拔出,否则因有自交能力,而失去复壮作用。
去雄前要将已开放的花朵或劣质花蕾、长柱头花蕾、扁柱头畸形花蕾及已开败的花朵都去掉,一般第一花穗不去雄杂交,如需去雄应在花穗的第三四朵花上去雄,其余皆摘去。
4授粉一般去雄后当天即可授粉。
杂交番茄要高产,花期控制是关键
“杂种优势”(heterosis,指基因型杂合的个体往往更具优势)这个现象自上世纪发现起就一直在农业育种中有相当大的应用,但是其中的分子机制,尤其是涉及单个或多个基因的机制,尚不明确。
近日,来自冷泉港扎克里·利普曼(Zachary Lippman)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在番茄等开花植物中发现了部分玄机。
该研究成果在12月26日发表在《PLoS Genetics》上[1]。
植物在生长周期里一般把获得的营养和能量用在两个方面:一是营养生长(“长个”),一是生殖生长(“生娃”)。
除开一系列人为修枝等方式外,它们自身有一系列的基因控制自己合理地在不同环境下对二者进行能量分配。
对番茄而言,这些包括促进营养生长的SP基因(Self Pruning)和能够分泌“成花素”(Florigen)的SFT基因(Single Flower Truss)。
花的发育可谓是最能够区分“长个”和“生娃”的事件了;虽然SP和SFT之间互动的具体分子机制还不明确,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确实能够改变植物的出芽规律,进而影响营养和能量分配。
“在20世纪初期,人们发现SP突变的番茄开花略早一些。
而且不像共轴单元(一种特殊的侧枝)无限延伸的一般品种,SP突变体产生有限的共轴单元后就停止生长。
这种生长方式使番茄在固定时间内开花结实更多,产量显著增加,而且可以使用大规模的机器收割。
”文章的第一作者蒋科博士向果壳网介绍道。
野生型番茄(左)和SP突变失效的番茄(右)在生长模式。
果实的颜色代表成熟程度,从黄→绿→橙→红依次成熟。
突变的植株果实更密集,成熟程度更相仿。
图片来源:Jiang et al. (2013) PLoS Genet.
“后来,人们发现SP是拟南芥中TFL1的同源基因,是决定开花时间的一个主要基因[2]。
再后来,人们发现SFT突变在杂合的时候具有杂种优势,但只在SP突变体植株上表现[3]。
有趣的是,SFT在拟南芥中的同源基因是FT,是决定开花时间的另一个主要基因[4]。
”蒋科说:“于是,我们认为番茄控制花期的系统能显著影响产量。
更重要的是,以前番茄育种主要关注果实性状,没有研究过花期调节的育种潜力。
目前我们尚不清楚SFT/SP系统具体如何影响产量,所以这是一次非常有益的探索。
”
拟南芥中和SP和SFT同源的FT/TFL基因上的突变能产生类似的效应,不同的配比产生了不同的结实效果。
从左至右依次为tfl1-2突变株(对应番茄中的sp突变株),ft-2杂合的tfl1-2突变株(对应sft杂合的sp突变株),两个都突变的,和只突变ft-2(对应番茄的sft)的。
最右为野生型。
图片来源:Jiang et al. (2013) PLoS Genet.
研究团队发现,SP突变体番茄能够减少每个共轴单元中的叶片数,增加花的数量;而在此基础上,如果一对SFT基因(番茄是二倍体)上有一个因为突变而失效,则主芽和侧芽上花发育会延迟,产生比SP突变体多一些的共轴单元和花,从而不仅让番茄成熟的时间更加统一,也使植株有更多的时间长出叶片积累营养。
这会不会是因为,少了一份基因作为生产源之后,成花素的水平变得更适宜增产了呢?研究人员随即用微小RNA抑制番茄体内SFT(成花素)的表达,模拟
SP突变株中SFT基因的不同表达水平。
利用微小RNA控制不同SFT表达水平,从高到低依次野生型(WT)>SP基因突变型(sp)>a>c>b(抑制程度用星号数目表示)的番茄植株中,花(左)和叶(右)的数量。
其中中等水平的c生长状况更好。
图片来源:Jiang et al. (2013) PLoS Genet.
结果表明,在表达水平与杂合类似的时候,番茄第一次开花前长出的叶片更多,同时花的数目也不太受影响。
团队随后也在拟南芥中模拟了这些基因组合,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
“SFT,即合成成花素的基因,是植物中广泛存在的促开花基因”蒋科总结说:“而SP,与拟南芥的TFL1同源,却是一个抑制开花的基因。
SP基因的失效让番茄迅速开花,而SFT表达量的改变(译注:在杂合中主要是减少)则能通过延迟开花来平衡SP的效力。
SFT和SP剂量的协调能够让枝桠结构更适合高效结实,增加产量。
”
种番茄可不像我们想的那样简单。
水稻、小麦、玉米这样的粮食作物已经通过长时间的筛选统一了成熟时间,并适应了不同种植地区的气候;而番茄则不然。
由于历来对番茄的筛选都只注重果实大小和质量,它的花期和生长的不确定性几乎
和它的野生祖先一样[5]。
对于供市场出售的新鲜番茄,农户们需要定期修剪顶芽,并适当疏花疏果来保障果实的质量,同时还得在整个种植期间一直留意果实成熟情况,适时采摘。
对于用来制作加工食品的番茄,大需求量和较低的口感要求使得大规模种植不可能那样费事,往往只是一季一收,进而更希望能在短期内收到更多的、成熟程度差不多的果子——这种情况下,让它们在花期多多开花结果可谓是增产又省事。
这项发现为提高番茄产量提供了一条新思路——“比方说,”蒋科表示:“通过诱变和杂交在SP或SFT等相关基因上引入突变,我们能进一步调和二者的表达量,甚至调节整个花期控制系统来调控花期,找到最适宜高产的组合。
”——这样也许就能更加多快好省地种番茄了吧。
蒋科透露:“现在,我们正在探索这个新方向,寻找这套系统里的其它基因以了解它们的育种潜力。
同时,我们也在准备将研究成果商业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