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历史人教版总复习:第四单元 第17课 解放战争 课时跟踪训练
- 格式:doc
- 大小:86.00 KB
- 文档页数:4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7课解放战争1.抗战胜利后初期,国内政治斗争的核心内容包括( )①和平民主建国②社会主义革命③改组国民政府④人民军队合法化A.①②④B.①③④C.③④ D.②③④解析:社会主义革命是在新中国建立后的过渡时期,故排除含②的选项。
①③④符合当时史实。
答案:B2.“如果对中国命运应负重大责任的国民党确具有结束一党专政与在野党团结合作的诚意,毛泽东此行……将可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件。
”此事应是( ) A.西安事变B.重庆谈判C.1946年政协会议D.北平和谈解析: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毛泽东亲自参加了重庆谈判,其内容与材料信息相符,故B 正确。
答案:B3.从1947年春开始,国民党军队实行重点进攻的地区是( )A.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B.大别山地区C.豫皖苏地区D.中原地区解析:1947年春,由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被粉碎,被迫转为重点进攻,进攻对象一个是中共中央所在的陕北解放区,一个是东面的山东解放区。
答案:A4.(2017·厦门期末)1947年5月9日,中共中央军委电令刘伯承、邓小平:“面向蒋管区,把战争引向更远的敌后。
”随后刘、邓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一部渡过黄河南下。
这支部队的作战意图应是( )A.战略反攻B.主力决战C.解放南京D.会师会宁解析: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1947年5月9日”“刘、邓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一部渡过黄河南下”可以得知是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拉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故A项正确。
答案: A5.(2017·宿迁期末)该电报(如下)发于哪场战争中( )粟张,并告华东局,陈邓,中原局:齐辰电悉。
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
华东、华北、中原三方面应用全力保证我军的供应。
军委佳亥(9日21—23时)A.淞沪会战B.徐州会战C.淮海战役D.渡江战役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是解放战争中的战役,材料又涉及徐州,可知该战役是淮海战役,故C项正确。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习题新人教版必修1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背景。
(1)抗日战争胜利后,人民渴望和平、民主。
(2)蒋介石迫于压力,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2.重大史实。
(1)重庆谈判(1945年8月底开始)。
①成果:国共双方签署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规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
②意义:蒋介石陷于政治被动。
(2)政治协商会议。
①概况:1946年初在重庆召开。
②成果: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3.结果:国民党撕毁协议,发动内战。
温馨提示: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主要是迫于人民渴望和平与准备内战的需要。
【问题导思1】抗战胜利后,国共斗争的实质是什么?中共怎样与国民党进行政治斗争的?提示:国共斗争实质是民主和平与专制内战的斗争。
斗争:重庆谈判,确定和平建国的方针,赢得政治上的主动;在政协会议上坚持斗争,推动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的通过。
【预习检测1】1945年8月,《大公报》报道毛泽东来到重庆的消息时称:“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
”这反映了“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期盼(A)A.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B.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C.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D.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事件与重庆谈判有关。
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目的在于顺应民声,争取和平、民主,故选A项。
二、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1.全面内战的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2.战略防御:1947年春,粉碎了国民党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
3.战略反攻。
(1)揭开序幕: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
(2)结果:敌我力量发生重大变化。
4.战略决战(1948年9月—1949年1月)。
(1)重要保障:1947年开始进行的土地改革调动了人民的革命积极性。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入侵、求民主的潮流第17课解放战争测试题知识点:内战的暴发1.1945年10月12日,西安《秦风日报》发表社论说:“割裂内战的阴霾可望由此扫清,和平建国的时期可望于兹开始……”。
它显现的背景是( ) A.《双十协定》的签署 B.《国内和平协定》的签署C.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D.抗日战争的成功2.20世纪40年代朱自清总结了人们的普遍心情:“成功到来的那时,咱们喘一口气,不由自主的在心头刻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期……可是成功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
那个转变太快了,破灭得太快了。
”那时人们的普遍愿望是(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B.要和平,争民主C.还我河山,守土抗战D.打倒列强,除军阀3.“咱们提议(中共)中央能许诺咱们在本月底(注:昔时为民国三十五年) 即开始实施主力突围的打算,即经鄂中分两个纵队别离向陕南及武当山突围,然后转至陕甘宁边区。
”该军队发此电文主若是由于( )A.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召开B.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C.国民党实行重点进攻D.战略反扑的需要知识点:战略反扑4.1947年7月23日毛泽东电令:“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的行程,直出大别山,占据以大别山为中心的数十县,成立依照地。
”此电令发出时,人民解放军正在 ( )A.开始战略反扑 B.进行辽沈战役C.进行淮海战役 D.进行平津战役5.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
因此,咱们的战略确实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牢牢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那个地址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 )A.千里跃进大别山B.百万雄师太长江C.挺进大西南D.挥师大西北知识点:三大战役6.2020年1月15日是天津解放62周年纪念日。
解放天津的军事行动处于人民解放战争的( )A.战略防御时期B.战略反攻时期C.战略决战时期D.战略相持时期7.人民解放军大体上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为解放全中国奠定基础的重大军事战略行动是( )A.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B.战略反扑C.战略决战 D .渡江战役8. 陈毅在《记淮海前线见闻》诗中写到:“几十万民工走不通。
第17课解放战争课后作业一、选择题1.蒋介石日记:“正午约毛泽东谈话半小时,余示以至诚与大公,允其所有困难无不为之解决,而彼要求编其28师之兵数。
”这则日记可能写于()A.国民革命时期B.西安事变时期C.重庆谈判时期D.北平会谈时期2.下图是8月11日朱德总司令命令。
判断该命令的目的是()A.支援东北义勇军的抗日斗争 B.建立东北根据地准备解放战争C.配合东北解放军进行战略决战 D.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3. 电影《智取威虎山》中,描述了1946年冬天,解放军在东北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围剿国民党的历史场景。
与此同时发生的历史事件是()A.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解放区B.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结束C.杜鲁门提出“遏制共产主义”D.在美苏支持下德国分裂4.漫画是一种艺术形式,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
常采用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讽刺、批评或歌颂某些人和事,具有较强的社会性。
图7 为著名画家米谷1948 年所画政治漫画。
其寓意最为准确的是()A.国民政府即将失去人民的支持和信任B.国民党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必将失败C.法币的迅速贬值使民族工业遭受打击D.币制改革凸现政府掠夺财富的阶级本质5.1949年1月,超载的中联轮船公司客轮“太平轮”因未开夜航灯而被货船“建元轮”撞沉,导致船上近千名绅士、名流罹难。
同时损失大量货物、重要国民党档案等。
该事件被称为“中国的泰坦尼克号”。
这一悲剧的时代背景是()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推进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恶性竞争C.中国近代重工业基础的脆弱D.解放战争的走势已渐趋明朗6.1948年底,著名的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先生曾写信给中共中央,提出要尽可能地保护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故宫、颐和园、雍和宫等。
据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正在进行的与之有直接关系的战役是()A.辽沈战役B.平津战役C.淮海战役D.渡江战役7.“徐州总司令刘峙集中8个兵团及其他直属部队,总兵力80万人,我军出动兵员60万,在豫皖苏边区,展开空前规模的战略决战”。
第17课解放战争课时过关·能力提升基础巩固1.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出现了一个由民族战争向国内战争过渡的阶段。
这一阶段政治斗争的基本内容是( )A.进行重庆谈判,商讨建国大计B.召开政协会议,改组国民政府C.揭露美蒋阴谋,避免全面内战D.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答案:D2.1946年10月10日,著名爱国人士梁漱溟到上海去见周恩来,促其回南京继续和谈。
次日,梁返回南京,下车见报载“国军已攻下张家口”,不禁惊叹地对记者说:“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导致“和平已经死了”的主要原因是( )A.国民党拒绝与中国共产党和谈B.国民党不断扩大内战规模C.美国等国际势力的插手D.中间派无法左右国民政府答案:B3.右图描绘的是解放战争期间某一军事行动的战略态势,下列描述与其符合的是( )A.“攻占锦州,关门打狗”B.“分割包围,瓮中捉鳖”C.“百万雄师,三路渡江”D.“千里跃进,逐鹿中原”答案:D4.1947年7月23日,毛泽东电令:“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占领大别山为中心的数十县……建立根据地。
”此电令发出时,人民解放军正在( )A.进行战略反攻B.进行辽沈战役C.进行淮海战役D.进行平津战役答案:A5.山东莱东县农民唐和恩老人使用过的一节竹棍上,刻着他在解放战争时期支援前线所经过的路线:莱东—平度—临淄—蒙阴—临沂—徐州—萧县—宿县等地,包括了山东、江苏和安徽三省的有关城镇和乡村的地名。
从以上路线可知,老人参加了( )A.孟良崮战役B.辽沈战役C.平津战役D.淮海战役答案:D6.“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引自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是( )A.这首诗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作品B.诗中的“百万雄师过大江”是指与国民党展开战略决战C.“天翻地覆”是指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结束D.占领南京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答案:C7.右图是南京“总统府”办公桌上的台历,它用黄铜铸成,透过历史的尘埃还能看到上面写着“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四月小,23,星期六”,它在此作为历史的见证定格为永恒。
17 解放战争[学业达标]1.日本投降后,蒋介石曾三次电邀毛泽东去重庆谈判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共产党力量强大 B.广大人民反对内战C.发动内战的准备不足 D.美国主张和平解决答案 C解析日本投降后,蒋介石的部队还在大西南和大西北,蒋介石提出谈判的主要原因是为内战争取准备时间,故选C项。
2.蒋介石说:“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待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
”与此相关的重大事件是( ) A.西安事变B.北平谈判C.政协会议D.重庆谈判答案 D解析抗日战争时期的陪都是重庆,可排除A、B两项。
“倭寇投降”即日本投降,抗战胜利后的第一件大事为商讨国内和平问题的重庆谈判,故选D项。
3.1946年6月~1947年6月,是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
此阶段,人民解放军的主要作战方式是( )A.防御战 B.游击战 C.阵地战 D.运动战答案 D解析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当时敌强我弱,中共中央制定了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作战方针,人民解放军采取运动战的作战方式,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作战目标,故选D项。
4.下图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某一阶段的战争态势。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 )A.国民党挑起全面内战B.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C.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D.国共两党的战略决战答案 B解析从国民党的进攻方向来看,重点进攻陕甘宁和山东两个解放区,由此可知应是中共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结合解放军歼敌地点来看,B项正确。
5.1947年6月,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穿越黄泛区,千里跃进大别山,于8月底到达大别山区,建立了大别山根据地。
这一举动( )①直接威胁了国民政府统治的中心②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主力部队③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④是蒋介石反动统治由发展到消亡的转折点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 C解析三大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主力部队,故②错误。
第17课《解放战争》练习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毛泽东在1945年8月说:“中国的局面,联合政府的几种形式,现在是独裁加若干民主,并将占相当长的时期,我们还要钻进去给蒋介石洗脸(即改造),而不是砍头。
”这段话表明中共的主要政治意图是( )A.进行谈判,和平解决两党分歧B.揭露美蒋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C.改组国民政府,争取和平民主D.妥协退让,维护国共合作2.“要走断头路,跟住蒋独夫。
要走光明路,跟住毛泽东。
蒋军弟兄们:国势已经大改变,打了十六个半月内战,老蒋的军队已有一百五十八万被消灭。
”对以上传单反映的信息表述正确的是( )A.通过三大战役,中国共产党的军队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部队B.国民党政府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C.中国共产党转入反攻,消灭国民党指日可待D.跟着蒋介石没有出路,只有武装起义,活捉蒋介石,才是一条光明的道路3.国共重庆谈判中,双方签署了《双十协定》,但国民党始终不承认( )A.人民的民主权利B.共产党的合法性C.解放区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D.避免内战,和平建国4.如图描述了解放战争期间某一阶段的战略态势,图中的尖刀表示的是( )A.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B.刘邓大军挺进中原C.华东、中原解放军发起淮海战役D.百万雄师过大江5.如图,1947年春天,国民党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区域是( )A .①② B.②④C .③④ D.①④6.塞外重镇张家口,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从下面两幅图中,可以汲取的重要历史信息是( )图1 1945年8月,八路军进入张家口 图2 1948年12月,人民解放军进入张家口A .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B .中国共产党革命道路的变化C .中国革命对象的变化D .中国军队性质的变化7.解放战争中,东北、华北、华东三大解放区连成一片是在( )A .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之后B .战略反攻开始之后C .三大战役后D .百万雄师过大江之后8.在某次战役中,中共中央军委给前线指挥部的电报提出:“现在,第一步歼敌于淮河以北,第二步歼敌于长江以北”“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
第17课 解放战争[学习目标]一、内战的爆发 1.重庆谈判(1)原因: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2)概况:1945年8月底,毛泽东等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3)成果:签署“双十协定”。
协定规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
(4)不足: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未能达成协议。
2.政协会议:1946年初,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但很快被国民党撕毁。
3.内战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4.粉碎敌人的进攻(1)人民解放军采取运动战方式,八个月歼敌七十多万,成功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
(2)从1947年春开始,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又被人民解放军粉碎。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 39“学思之窗”思考: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有什么关系?【提示】 土地改革运动解决了解放区无地少地农民的土地问题,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为保卫胜利果实,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
农民的支持成为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
二、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1.战略反攻: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2.战略决战(1)背景:1948年秋,敌我力量发生重大变化。
(2)概况消灭。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1.胜利(1)北平和谈:国共两党代表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但南京国民政府拒绝签字,和谈破裂。
(2)渡江战役①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②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覆灭。
(3)追歼残敌:解放军向全国进军,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2.意义(1)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屈辱的历史,迎来了一个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2)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
(3)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第17课解放战争[课程标准]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某某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某某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一、内战的爆发1.背景(1)“假和平、真内战”:抗日战争胜利后,________面临国内外要求和平的压力,特别是内战准备尚未完成,采取“________________”策略,电邀________赴某某共商国是。
(2)某某谈判:①目的:争取____________,揭露美蒋阴谋。
②时间:1945年8月底~1945年10月10日。
③结果:签订《________________》。
(3)政治协商会议:①时间、地点:1946年初,__________。
②结果:通过了有利于________的政协协议。
2.概况(1)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____________,全面内战爆发。
(2)战况:①人民解放军采取____________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八个月歼敌七十多万。
②1947年春,国民党军队对________、________两大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几个月后,又被人民解放军粉碎。
二、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1.战略反攻1947年6月,________、________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________,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2.战略决战(1)辽沈战役:①时间:____________年9月,辽沈战役首先打响。
②战况:东北解放军首先攻占________,解放__________。
11月初,解放军乘胜攻下__________。
③战果:解放________全境。
(2)淮海战役:①解放军以______为中心先后歼灭________兵团和________兵团。
②国民党“剿总”副司令杜聿明率军弃某某南逃,解放军迅速将其包围,于________年1月发起总攻,全歼敌军。
淮海战役胜利结束。
(3)平津战役:①部队:________解放军和________解放军。
②解放军攻克某某、某某后,________接受改编,1949年1月________和平解放。
第17课解放战争一、选择题1.近代《华西晚报》的一篇评论认为:“如果对中国命运应负重大责任的国民党确具有结束一党专政与在野党团结合作的诚意,毛泽东此行……将可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件。
”此事应是( )A.西安事变B.重庆谈判C.1946年政协会议D.北平和谈解析:B 重庆谈判是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之后,国共两党就怎样和平建国,进行的一次谈判,在谈判中,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提出国民党应结束一党独裁的局面,毛泽东也参加了此次谈判,其内容与材料信息相符,B项正确。
2.右图漫画《小距离》选自1945年8月《自由画报》。
它反映出( )A.双方皆缺乏和谈诚意B.共产党做好应对策略C.国共由合作走向对抗D.谈判没取得实质进展解析:B 共产党为了早日结束战争参加重庆谈判,表现了和谈的诚意,蒋介石政府却是“假和平,真内战”,缺乏诚意,A项错误;图画中代表共产党的人物手拿打狗棒,体现了共产党做好了应对的策略,B项正确;1946年国民政府进攻中原解放区,标志着内战爆发,国共由合作走向对抗,C项错误;漫画没有谈判结果的信息,D项错误。
3.1947年5月9日,中共中央军委电令刘伯承、邓小平:“面向蒋管区,把战争引向更远的敌后。
”随后刘、邓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一部渡过黄河南下。
这支部队的作战意图应是( ) A.战略反攻 B.主力决战 C.解放南京 D.会师会宁解析:A 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1947年5月9日”“刘、邓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一部渡过黄河南下”可以得知是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故A项正确;战略决战是在1948~1949年的三大战役,与题意无关,故B项错误;解放南京是在1949年4月的渡江战役,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会师会宁是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在1936年,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4.(2018·广东惠州期末)由著名导演吴宇森执导,章子怡、金城武、宋慧乔、黄晓明等联袂主演的史诗影片《太平轮·彼岸》于2015年7月30日在中国上映。
[课时跟踪训练]
(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1946年10月10日,梁漱溟(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到上海去见周恩来,促其回南京继续和谈。
次日,梁返回南京,下车后见报纸上登载消息“国军已攻下张家口”,不禁惊叹,他对记者说:“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和平已经死了”是因为() A.国民党发动内战,撕毁政协协议
B.国人和平建国的要求脱离实际
C.中共抵制国民党的和谈请求
D.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
解析:注意时间信息:1946年。
这一年,国民党撕毁政协协议,发动全面内战。
答案:A
2.图示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
右图描述了解放
战争期间某一阶段的战略态势,图中的箭头表示的是()
A.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B.刘邓大军挺进中原
C.华东、中原解放军发起淮海战役
D.百万雄师过大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问题关键是抓住解放战争的阶段特征。
1947年,国民党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发起重点进攻,因此国民党的中原地区防御空虚,中共抓住有利时机,举行战略反攻,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图示的战略态势就是1947年6月的战争态势,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3.在某次战役中,中共中央军委给前线指挥部的电报提出:“现在不是让敌人退至淮河以南或长江以南的问题,而是第一步歼敌于淮河以北,第二步歼敌于长江以北的问题。
”“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
”据此判断,这一战役是()
A.辽沈战役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D.渡江战役
解析:由材料可以判断出此战役发生的范围在淮河流域和长江以北,符合的应该是淮海战役。
辽沈战役发生在东北地区,平津战役发生在华北地区,渡江战役却是要渡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答案:C
4.三大战役胜利的最重要的意义是()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推翻了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
C.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D.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全部领土
解析:三大战役是国共双方的战略决战,其主要意义在于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答案:C
5.1949年4月,陈毅欣然写道:“旌旗南指大江边,不尽洪流涌上天。
直下金陵澄六合,万方争颂换人间。
”该诗描写的历史事件是()
A.强渡长江,推翻国民政府
B.民众支前,淮海战役胜利
C.瓦解敌军,和平解放北平
D.挥师南下,基本歼灭残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
题干的关键词是“1949年4月”“大江”和“金陵”。
故选A。
答案:A
6.右图是南京总统府办公桌上的台历,它用黄铜铸成,历史曾
在这一时间点上定格,成为永恒。
它的寓意是()
A.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B.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结束
C.日军占领南京并进行大屠杀
D.南京光复,抗日战争胜利
解析:中华民国三十八年是1949年。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在大陆的统治宣告结束。
答案:B
7.国民党爱国将领张治中先生(安徽巢湖人),一生为和平而奔走,被誉为“和平将军”。
1945年以后,他曾代表国民党当局先后与中共进行两次和平谈判。
你认为这两次会议应该是()
①1945年重庆谈判②1946年重庆政协会议
③1949年北平谈判④1949年北平政协会议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张治中参加了重庆谈判和北平谈判,故选B项。
政协会议不是国共谈判,排除②④。
答案:B
8.下列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表述正确的是()
①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②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③结束了中华民族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④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胜利A.①②④B.②③④
C.①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根据教材知识,①②③④均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答案:C
二、非选择题(18分)
9.某校举办“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发展历程”展览。
下面是这次展览中出现的一些图片,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一应出现在中国哪个城市?中共“一大”具有什么重要意义?(6分)
(2)江西被称为红色的土地。
这里有三大摇篮,即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革命和共和国的摇篮。
请指出三大摇篮分别在何地。
(3分)
(3)图三反映出中国革命处于什么时期?概述图三所反映的事件的背景和重大历史意义。
(9分)
解析:本题要根据图片提供的有效信息,结合教材知识,组织答案。
第(2)问需要理解“三大摇篮”的具体含义,并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结合起来思考;第(3)问由“三大战役”可知是解放战争时期,背景和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1)上海。
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有了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2)南昌、井冈山、瑞金。
(3)解放战争时期。
背景:1948年秋,敌我力量发生重大变化,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意义: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