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动的危害
- 格式:doc
- 大小:12.00 KB
- 文档页数:1
2024年振动的危害与评价
关于2024年振动的危害和评价,具体情况会因地理位置、振动程度、振动频率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以下是可能出现的一些危害和评价:
1. 结构破坏:振动强度大、频率高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建筑物、桥梁、道路等结构物的破坏,存在安全隐患。
2. 地质灾害:地震等振动事件可能引发山体滑坡、地面下沉等地质灾害,对周边地区造成严重影响。
3. 环境噪音:振动可能会产生较大的噪音,对周边居民、野生动物和环境质量造成干扰和污染。
4. 健康影响:长期暴露于强烈振动环境中,人体可能受到影响,如神经系统紊乱、内脏器官损伤等健康问题。
5. 经济影响:振动事件可能导致产业中断、交通瘫痪、设备损坏等问题,对当地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对于2024年振动造成的危害情况,您可以根据具体的地理位置和预测数据进行评估和应对措施制定。
同时也建议密切关注相关专业机构和政府部门发布的预警信息,以及参考相关研究和分析报告。
这样能够更准确地了解和评估振动事件对所处地区的危害程度,从而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第 1 页共 1 页。
振动的危害及预防物体在外力作用下沿直线或弧线以中心位置(平衡位置)为基准的往复运动力称为机械,简称振动。
振动对人体的影响分为全身振动和局部振动。
全身振动由振动源(振动机械、车辆、活动的工作平台)通过身体的支持部分(足部和臀部),将振动沿下肢或躯干传布全身。
局部振动通过振动工具、振动机械或振动工件传向操作者的手和臂。
局部振动作业,是指主要使用振动工具的各工种,如砂铆工、锻工、钻孔工、捣固工、研磨工及电锯、电刨的使用者等进行的作业;全身振动作业,主要是振动机械的操作工。
如震源车的震源工、车载钻机的操作工;钻井发电机房内的发电工及地震作业、钻前作业的拖拉机手等设备上的振动作业工人。
振动的不良的影响及危害 1.接触强烈的全身振动可能导致内脏器官的损伤或位移,周围神经和血管功能的改变,导致组织营养不良,如足部疼痛、下肢疲劳、足背肪博动减弱、皮肤温度降低;女工可发生子宫下垂、自然流产及异常分娩率增加,振动加速度还可使人出现前庭功能障碍,导致内耳调节平衡功能失调,出现脸色苍白、恶心、呕吐、出冷汗、头疼头晕、呼吸浅表、心率和血压降低等症状。
全身振动还可造成腰椎损伤等运动系统影响。
2.长期持续使用振动工具能引起末梢循环、末神经和骨关节肌肉运动系统、心血管系统、骨组织、听觉器官等都可能受到损伤。
了解振动病振动病属于职业病之一,主要是由于局部肢体(主要是手)长期接触强烈振动而引起的。
早期表现肢端感觉异常、振动感觉减退。
主拆手部症状为手麻、手疼、手凉、手掌多汗、手疼;其次为手僵、手颤、手无力(多在工作后发生),手指遇冷即出现血发白,严重时血管痉挛明显。
X片可见骨及关节改奕。
如果下肢接触振动,以上症状出现在下肢。
如何预防振动造成的伤害振动的频率、振幅和加速度是振动作用于人体的主要因素,气温(寒冷是促使振动致病的生要外界条件之一)、噪声、接触时间、体位和姿势、个体差异、被加工部件的硬度、冲击力及紧张等因素也很重要。
1、改革工艺设备和方法,以达到减振的目的,从生产工艺上控制或消除振动源是振动控制的最根本措施;2、采取自动化、半自动化控制装置,减少接振;3、改进振动设备与工具,降低振动强度,或减少手持振动工具的重量,以减轻肌肉负荷和静力紧张等;4、改革风动工具,改变排风口方向,工具固定;5、改革工作制度,专人专机,及时保养和维修;6、在地板及设备地基采取隔振措施(橡胶减振动层、软木减振动垫层、玻璃纤维毡减振垫层、复合式隔振装置);7、合理发放个人防护用品,如防振保暖手套等;8、控制车间及作业地点温度保持在16摄氏度以上;9、建立合理劳动制度,坚持工间体息及定期轮换工作制度,以利各器官系统功能的恢复;10、加强技术训练,减少作业中静力作业成分;11、保健措施:坚持就业前体检,凡患有就业禁忌症者,不能从事该作业;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体检,尽早发现受振动损伤的作业人员,采取适当预防措施及时治疗振动病患者。
振动对人体的危害有哪些?控制振动危害的措施有哪些?
振动对人体的危害
(1)、局部振动:长期使用振动工具后,可发生手与臂的触觉、痛觉及温热感觉迟钝,手部皮肤温度下降、手指发白、手臂无力、肌肉疼痛和萎缩。
(2)、全身振动:全身振动多为大幅度的低频振动,如行驶中的船舶、飞机及电梯升降时,可引起头晕、恶心、呕吐、呼吸急促、出冷汗、下肢酸痛等症状。
控制振动危害的措施
(1)、进行工艺改革,消除或减轻振动源的振动。
(2)、根据振动工具的种类对工人接触振动的时间给以限制。
(3)、改善作业环境。
寒冷季节要加强车间环境的防寒保暖,户外作业也要配备一定的防寒保暖设备。
控制作业环境中同时存在的噪声、毒物、高气湿,对防止振动的危害也有一定作用。
(4)、加强个人防护。
合理使用个人防护用品也是防止和减轻振动危害的一项重要措施。
(5)、按要求进行就业前和定期体检,处理职业禁忌症,早期发现受振动危害的个体,及时治疗和处理。
(6)、严格执行振动卫生标准。
振动的危害与评价振动是指物体在其平衡位置附近做来回运动的现象。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振动是无处不在的,例如机器运转、车辆行驶、音乐演奏等等。
虽然振动对于一些应用有着积极的作用,但长期接触或过度暴露于某些形式的振动可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本文将从生物效应、工作环境、危害评价等方面对振动的危害进行详细阐述,并提出相应的评价方法。
一、振动的生物效应1. 体感效应人体对振动的感受受到不同频率、振幅和方向的影响。
频率低的振动通常引起人体颤抖,而高频振动则可能引起头晕、恶心等不适症状。
振动的强度、频率和方向也可能影响到人体的平衡感和运动协调能力。
2. 器官损伤长期接触高强度振动可能会对人体的内脏器官造成损伤。
例如,长期驾驶重型机械设备的人员可能会出现骨质疏松、肌肉损伤等问题。
此外,高强度振动还可能对某些特定的器官和系统产生刺激和压力,如对视觉、听觉和平衡感官的影响。
3. 精神状态长期接受强烈振动刺激可能会对人们的精神状态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过度暴露于振动会增加人们的情绪波动和疲劳感,从而对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产生负面影响。
二、工作环境中的振动危害1. 噪音振动通常伴随着噪音。
噪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机械能传导到周围介质(如空气、固体等)中而引起的声波振动。
高强度噪音会造成听力损伤和耳聋,并可能引起其他健康问题,如失眠、心血管疾病等。
2. 肌肉骨骼疾病长期接触振动的工作环境可能对肌肉骨骼系统产生压力,导致各种疾病和损伤。
振动引起的震动会传导到骨骼和关节,导致肌肉疲劳、关节疼痛、腱鞘炎等问题。
长期的震颤也可能导致慢性损伤,如振动白指病。
3. 消化系统问题一些工作环境中的强烈振动可能会对消化系统产生影响。
长期接触振动可能导致胃肠功能紊乱、食欲减退等问题。
振动对消化器官的刺激还可能导致胃酸过多,从而导致消化不良、溃疡等问题。
三、振动危害评价为了评估工作环境中的振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对振动进行评价。
1. 振动暴露评估振动暴露评估是对工作环境中的振动暴露情况进行量化和记录的过程。
振动的危害及预防振动对人体健康会产生许多危害,同时也会造成经济损失。
因此,预防振动危害非常重要。
本文将探讨振动的危害以及预防措施。
首先,振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骨骼肌肉疾病:经常接触振动的人容易患上骨骼肌肉疾病,如震颤病和震动白痴。
这些疾病会导致肌肉无力、颤动、疼痛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2. 血液循环障碍:长期接触强烈振动会对人体的血液循环产生不良影响。
振动会导致血管痉挛、血液黏稠度增加,从而增加心脏负荷,引发高血压和心脏病等循环系统疾病。
3. 神经系统疾病:振动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一定的刺激作用,长期暴露在振动环境下易引起神经系统疾病。
研究发现,经常接触振动的人易患上神经系统疾病,如神经炎、神经衰弱等。
4. 内脏器官损害:振动对内脏器官也有一定的损害作用,尤其是对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的影响最为明显。
长期暴露在振动环境下会导致胃肠功能紊乱、泌尿系统问题等。
5. 心理健康问题:长时间暴露在振动环境下,人们会感到疲劳、焦虑、情绪低落等心理问题。
针对振动所带来的危害,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 工程控制:采用减振装置,如减振座椅、减振设备等,来减少振动对人体的影响。
将振动源与人体隔离,降低振动传递。
2. 个人防护措施:员工在作业时应戴上适当的防护设备,如防护手套、防护鞋等,以减少振动对手和脚的影响。
此外,还可以通过改善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减少暴露于振动环境的时间和强度。
3. 健康教育:加强员工对振动危害的了解和认识,提醒他们注意振动的危害及预防。
定期开展健康教育,加强员工的健康意识。
4. 健康检查:定期对从事振动作业的员工进行健康检查,及早发现患病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5. 设备维护:定期检修和维护振动设备,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减少振动产生的程度。
6. 工作计划优化:合理安排员工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避免过度劳累和长时间的振动作业。
7. 健康饮食:注意均衡饮食,增加身体的抵抗力,降低患病几率。
振动的危害及预防振动是一种常见的物理现象,它可以是机械振动、声学振动或结构振动等。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各种振动环境。
然而,长时间暴露于高强度振动环境中可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本文将探讨振动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振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骨骼与关节:长期接触强烈振动可能导致骨骼和关节的损伤。
振动会增加骨骼和关节的负荷,使它们暴露在过大的力和压力下,导致骨折、关节炎和脊椎病等疾病。
2. 血液和循环系统:强烈的振动会对人体的血液和循环系统造成影响。
长期接触高强度振动可能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增加心脏负荷,引发高血压和心脏病等健康问题。
3. 呼吸系统:振动还可能对呼吸系统造成影响。
高强度振动会引起呼吸困难、气管痉挛和肺功能退化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气道疾病和呼吸衰竭。
4. 神经系统:长期接触高强度振动可能对神经系统造成损伤。
振动会影响神经的正常传导,导致神经炎症、颤抖和感觉异常等症状。
为了预防振动危害,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1. 控制振动源:减少或消除振动源是预防振动危害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可以采用隔振措施、提高设备的平稳性、进行振动消除等方法来减少振动源对人体的影响。
2. 使用个体防护装备:对于高强度振动环境,应使用适当的个体防护装备。
例如,可以戴上防护耳罩、眼镜和手套等来降低振动对身体的直接接触。
3. 进行工作坐姿调整:合理的工作坐姿调整有助于减少振动对身体的影响。
坐姿应保持舒适,脊柱和关节应保持稳定,减少振动对骨骼和关节的冲击。
4. 加强工作环境管理:在振动环境中,应加强工作环境的管理,如增加隔音、隔振设备,保持设备的定期维护和检修等。
5. 定期体检和健康监测:长期接触高强度振动的工作者应定期进行体检和健康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与振动相关的健康问题。
总之,振动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危害,特别是长期接触高强度振动环境的人。
通过控制振动源、使用个体防护装备、调整工作坐姿、加强工作环境管理和定期体检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振动危害,并保护人体健康。
2024年振动的危害及预防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改变。
然而,新兴科技所带来的便利和进步也伴随着一些潜在的危害。
其中之一就是振动,它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然而,振动不当使用或者长期暴露于振动环境中,都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
因此,了解振动的危害以及如何预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探讨2024年振动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第一部分:振动的危害1. 对人体的危害振动是一种机械波,可以通过物体的传递和传播。
当人体暴露在较大振动环境中时,会引发一系列不良健康反应。
首先,长期暴露于强烈振动环境中会导致骨骼、肌肉和关节的疲劳和损伤,从而引发振动病。
其次,振动还可能影响人的冠心病发生率,并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发展有关。
此外,振动还会影响人的消化系统,导致胃肠功能紊乱。
长期的振动暴露还会引发心理上的压力和焦虑。
2. 对环境的危害振动不仅对人体有害,还会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例如,巨大的振动力量可能导致地震,给地球造成破坏。
振动还可能引起建筑物的损坏,特别是对于那些未经充分考虑震动环境的建筑。
此外,振动还会对水体、土壤、植物和动物等自然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振动对环境的危害,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振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第二部分:振动的预防1. 对人体的预防为了减少振动对人体的危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预防:(1)工程措施:在设计机械设备、交通工具等时,要考虑减振装置的设计。
例如,在汽车中安装悬挂系统,减少汽车行驶中产生的振动。
此外,对于机械工作场所,可以采取隔振吸震等措施减少振动的传递。
(2)人身防护:对于长时间暴露在振动环境中的工作人员,应该佩戴振动防护装备,如耳塞、手套、靴子等。
这些装备可以有效减轻振动对人体的影响。
(3)工时和休息: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暴露在振动环境中。
工作时长一般不宜超过每天8小时,并定期进行体检。
2. 对环境的预防为了减少振动对环境的危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预防:(1)环境评估:在选择振动源的位置时,应该对周围环境进行评估,避免振动对周围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振动的危害及预防振动是在机械、建筑、矿山等工作场所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也是一种常见的危害因素。
长期受到振动的影响会导致一系列的健康问题,如继发性尘肺、骨关节疾病、听力损伤等,并且可能引发慢性病和职业病。
因此,对振动的危害进行认识和预防是非常重要的。
一、振动的危害1.对人体的直接危害长时间、高强度的振动对人体产生的主要危害有耳聋、神经功能障碍、胃肠功能紊乱、视力、心理及心血管症状。
具体表现为头痛、耳鸣、恶心、心悸、失眠、血压升高、视力模糊、注意力不集中等。
2.对人体骨骼、肌肉的损伤振动会影响人体骨骼和肌肉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使其受到持续或者间断的震动刺激。
长期受到振动的影响会导致骨质疏松、骨折、关节炎等疾病。
另外,振动还会导致肌肉疲劳和肌肉损伤,使肌肉功能减弱,影响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3.对内脏器官的影响振动会对内脏器官产生直接的刺激作用,如振动能通过胃、肠壁的振动传导,引起胃肠道运动紊乱,导致胃痛、腹泻等症状。
此外,振动还会导致心功能紊乱,引发心血管病。
二、预防振动危害的措施1.工程控制针对振动源进行改造或者采取隔离措施。
例如,在机械设备上安装减振装置,减少振动的传导,降低对工人的直接影响。
在建筑施工中,采用隔离带和缓冲措施,避免振动传递到周围土地和建筑结构。
2.人工控制为防止振动对工人造成危害,应严格控制工人的暴露时间和强度,采取合理的工作安排和轮班制度,避免长时间连续进行振动作业。
此外,还要配备相应的防护装备,如防振手套、防振鞋等,保护工人身体受到振动的最小化。
3.人体适应性强化通过适度地锻炼和训练,增强人体的适应性,提高抗振能力。
根据工作特点,科学制定人员轮岗和工作强度,避免工人长时间暴露于高强度振动环境中。
4.个体防护对于直接接触振动的工人,可以佩戴防护耳塞、耳罩、护目镜等防护设备,避免直接受到振动的影响。
另外,也可以进行定期体检,尽早发现和治疗潜在的健康问题。
5.加强监测和评估需要对工作场所的振动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振动超标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振动的危害及预防措施振动作为一种普遍存在于生活和工作场所的物理现象,在很多时候给人们带来便利与快乐,例如乘坐摩天轮、跑步机等器械,或欣赏音乐、观看电影等娱乐活动中。
但是,在一些特定的工作场合,人类长久以来接触的大量振动却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本文就来探讨振动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振动的危害实验显示,经常接触振动的工作人员,尤其是需要长时间在振动的环境下工作的人,容易患上一系列的职业病,包括手臂、肩膀、腰椎和脊柱的慢性损伤、神经病变、静脉曲张、肠胃道、心血管系统、生殖系统等疾病。
这些疾病的产生,往往与振动的强度、频率、方向及工作时震动部位等因素有关。
骨骼肌肉慢性损伤长时间在振动作用下的操作工人,骨骼、肌肉等组织可能受到伤害,尤其是工作人员的手、臂、肩膀等部位,会受到较大的损伤,由此引发肌肉疲劳、骨骼痛等问题,出现肩袖损伤、腱鞘炎、旋转肌肌肉损伤等。
此外,长期在振动环境下工作,还可能诱发慢性劳损性颈腰椎病、骨质增生等疾病。
神经病变振动的长期作用还会导致神经病变。
振动作用下,经常性地摩擦触碰可以刺激周围的神经末梢,进而产生麻木、刺痛、肌肉无力、感觉障碍等症状。
相对较长时间的振动作用可能会导致更为严重的神经病变,例如交感神经功能紊乱、尿失禁等。
静脉曲张振动作用下的长时间工作,尤其是下肢振动的工作岗位,很容易导致下肢静脉曲张。
这是因为,长时间的下肢震动会影响下肢的深静脉和浅静脉的曲张功能,导致两种血管的功能失调并产生相对应的症状。
如长时间的坐或站立状态下,下肢血液回流受阻,引起下肢浮肿;在俯卧及休息状态下,下肢血压升高。
肠胃道症状长期在振动环境下工作的人还容易出现肠胃道问题。
这主要是由于常规的身体活动受到振动的约束,进食不正常,增加肠胃负担,影响肠胃的消化和吸收。
心血管系统疾病振动的长期作用还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影响。
人体长时间处于振动环境下,会出现各种心血管系统疾病,例如高血压、心动过缓、心功能不全等。
生殖系统损伤男性长期在振动环境下工作可能会出现生殖系统问题。
三、振动的危害1)振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振动对人体的影响,较早地表现在神经系统:①大脑皮层机能减弱,如出现脑电图异常,条件反射潜伏期及运动时值延长;② 脊髓中枢受影响,可出现膝反射亢进或消失;③ 植物神经受影响,表现为组织营养障碍,如指甲松脆,或因植物神经功能被扰乱而影响到其它内脏;④ 前庭器官受影响,会引起前庭器官的壶腹背纤维细胞和耳石膜的退行改变,致使前庭功能兴奋性异常;⑤ 皮肤感觉出现紊乱,其中尤以振动感觉和痛觉的改变最明显。
(2)振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主要有:①周围毛细血管张力的改变,是振动作用引起的极其明显的体症。
振动能使周围血管神经调节机能发生障碍,使末梢血管呈现痉挛、短小,而后呈无力状态而扩张、扭曲;②受振动作用的手指掌面皮温度较正常人低2~5℃;③ 心肌能改变,最主要的变化是节律与传导系方面的异常,其中心动过缓者占受检人数的42.5%,且多伴有以窦性心律不齐。
传导系方面的异常以心房内、心室内、心房室间传导阻滞为多见。
(3)振动对骨质的影响。
骨质的改变一般发生较晚,大多数人要在强振动环境中生活4~5年才出现。
最常见的是囊样改变、尺骨矩状突和各种变形性骨关节病。
其次为末指指骨管养性破坏、肩关节周围炎、桡骨茎突炎、局限性骨质硬化、骨质疏松及外生骨疣等。
(4)振动对听觉的影响。
振动对听觉造成的损伤与噪声不同,噪声听力损伤以高频3000~4000Hz为主;振动性听力损伤则以低频125~250Hz为主。
长期的振动能使耳蜗顶部受损伤,使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发生萎缩性病变,导致语言听力下降。
(5)振动引起的人体机能障碍。
一般以性机能下降、气体代谢增加等机能障碍较为多见。
妇女则有子宫下垂、流产及异常分娩等。
三、振动的防治振动不仅影响和危害在振源附近操作的工人,而且还会通过地面传递到远处,造成对周围环境的干扰,成为一种公害。
因此对于振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治。
首先应确认有振动问题的地点,找出振源,了解产生振动的原因,再研究降低振动的方法,实施最有效的措施。
振动传至人体的主要形式以及危害和影响
振动传至人体主要有四种形式:
1)振动同时传递到整个人体表面或其它部分外表面。
2)振动通过支撑表面传递整个人体上,例如通过站着的人的脚,坐着的人的臀部或斜躺着的人的支撑面。
这种情况通常称为全身振动。
3)振动作用于人体的某些个别部位,如头或四肢。
这种加在人体的某些个别部位,并且只传递到人体某个局部的振动(一般区别于全身振动),称为局部振动。
4)还有一种情况,虽然振动没有直接作用于人体,但人却能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受到振动,也会对人造成影响。
这种虽不直接作用于人,但却能影响到人的振动称为间接振动。
振动对操作工人的危害和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在振动环境工作的工人由于振动使他们的视觉受到干扰,手的动作受妨碍和精力难以集中等原因,往往会造成操作速度下降,生产效率降低,工人感到疲劳,并且可能出现质量事故,甚至安全事故。
2)如果振动强度足够大,或者工人长期在相当强度下的振动环境里工作,则工人可能会在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等方面造成危害或影响。
振动对日常生活造成的影响
主要为干扰居民的睡眠、休息、读书和看电视等日常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若居民长期生活在振动干扰的环境里,由于长期心情烦恼不堪,久而久之也会造成身体健康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