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对比表(12-2)
- 格式:doc
- 大小:166.50 KB
- 文档页数:13
事业(行政)单位新旧会计制度转账、登记新账科目对照表原制度科目名称新制度科目名称备注序号编号编号一、资产类1001 库存现金1 1 001 库存现金 002 银行存款直转,如有受托代理资产,转入“库存现金——受托代理资产”明细科目 1 1 1 002 银行存款021 其他货币资金2 3 4 5 6 7 8拆分,如有爱托代理资产,转入“银行存款—— 受托代理资产”明细科目1011 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1201 财政应返还额度 1101 短期投资 1011 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1201 财政应返还额度 1101 短期投资 直转 直转 直转 直转 直转1211 应收票据 1212 应收账款 1211 应收票据 1212 应收账款 1 1 213 预付账款 511 在建工程合并,将原账的“在建工程”科目余额(基建“ 并账”后的金额)中属于预付备料款、预付工程 款金额转入新账“预付账款”相关明细科目。
9 1214 预付账款 1 1 0 11218 其他应收款 拆分,将已经付款或开出商业汇票、尚未收到物 资的金额,转入新账“在途物品”科目 1 215 其他应收款1 301 在途物品 1 1 1 1 123 1302 库存物品 1303 加工物品 1611 工程物资1811 政府储备物资 1891受托代理资产拆分拆分,在加工存货 拆分 4 1301 5 6存货 拆分拆分,受托代理物资1 1 12 2 2 2 2 2 78 9 0 1501长期股权投资1502 长期债券投资1601 固定资产1801 公共基础设施1811 政府储备物资1821 文物文化资产1831 保障性住房拆分,股权投资 1 401 长期投资 拆分,债券投资 拆分 拆分 1 1501 固定资产 拆分 2 3 4 5拆分 拆分 1602 固定资产累计折旧1802 公共基础设施累计折旧已计提了固定资产折旧的将科目余额直接转入 1 502 累计折旧 拆分( 摊销)2 2 61832 保障性住房累计折旧拆分 1 1 611 工程物资613 在建工程 拆分,工程物资 7 1511 在建工程 2 2 3 8 1601 无形资产 9 1602 累计摊销 1701 无形资产1702 无形资产累计摊销1902 待处理财产损溢 1801 公共基础设施 1811 政府储备物资 1891受托代理资产 二、负债类已计提了无形资产摊销的将科目余额直接转入 0 1701 待处置资产损溢1 1 1 802 公共基础设施 801 政府储备物资 901 受托代理资产 行政单位 行政单位 行政单位3 3 1 2001 22001 短期借款 2101 应交增值税 短期借款 拆分,将原账“应缴税费-应缴增值税”科目余额 转入 2 101 应缴税费 3 32102其他应交税费拆分2 2 102应缴国库款103 应缴财政专户款 3 4 2103 应缴财政款 合并(行政单位原为应缴财政款)3 3 3 5 2201 应付职工薪酬 6 2301 应付票据 7 2302 应付账款2201 应付职工薪酬 2301 应付票据 2302 应付账款 行政单位应付账款拆分:将原“应付账款”中的 应付质量保证金转入新账“其他应付款”3 34 4 48 2303 预收账款 2305 预收账款 2307 其他应付款 2901 受托代理负债 2501 长期借款 2502长期应付款 受托代理负债 9 0 拆分2 305 其他应付款 拆分,受托代理负债1 2401 长期借款2 2402 长期应付款受托代理负债 行政单位 行政单位应付政府补贴款应付政府补贴款 三、净资产类3 3 3 3 3 3 001 事业基金合并。
新旧《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下的财务报表对比及思考作者:叶浩洁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4年第10期摘要:现行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以下简称新规则)于2012年2月7日颁布,自2012年4月1日起开始实施,同时废止财政部于1996年10月22日颁布,自1997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以下简称旧规则)。
但是真正执行新规则是从2013年1月1日起,新规则下的财务会计报表真正落实下来,在一些事业单位则到了2014年1月份,新旧制度下的新旧财务报表对比,有了明显的变化与改进,文中将做详细分析与对比。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对比;思考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一、资产负债表1.原来的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依据是“资产+ 支出= 负债+ 净资产+ 收入”的平衡原理,内容既包括了某一时点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状况,又包括了某一时期的收入和支出,这是最大的问题,本来资产负债表是一个静态报表,应该依据结帐日(即资产负债表日)的平衡等式“资产= 负债+净资产”来体现,但旧规则却夹杂了属于动态指标的“收入”和“支出”,我们不能直接通过资产负债表来了解一个单位的资产状况,还必须手工将“收入”减去“支出”得出一个结余,加上原有的”净资产”才能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所以将表示静态的时点指标与表示动态的时期指标反映在同一张如此重要的资产负债表上,确实有不合理之处。
而新规则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根据“资产= 负债+净资产”来编制。
2.资产负债表的布局上也做了相当的改进。
比如,将资产再细分为“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将负债再细分为“流动负债”与“非流动负债”,经此改动,便可以对一个单位的资产与负债情况一目了然,也便于进行各种指标的计算。
变化最大的属净资产这一块,不再单单是原来的“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事业结余”笼统的三大块,而是更加细分为“事业基金”、“非流动资产基金(包括固定资产与投资)”、“专用基金”、“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非财政补助结余(包括事业结余、经营结余)”等,经此分类,净资产下的科目可以完全明了各项资金来源:“事业基金”是以前年度的积累;“非流动资产基金”因为随着固定资产的计提折旧,以及投资基金的加入,不再如原来般必然等于固定资产原值;“专用基金”体现单位计提的有专门用途的经费;“财政补助结转”则是国库支付系统下巳批的财政补助收入减去单位巳支付的余额、待来月继续使用的经费;“财政补助结余”则是在年末,将符合财政补助结余性质的项目余额转入其中;“非财政补助结转”与“非财政补助结余”与前述“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同,是除财政补助收支以外的各专项资金收入与其相关支出相抵后剩余滚存的、须按规定用途使用的结转、结余资金。
·现代管理2013/7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建设,国家财政体制的进一步改革,1997年颁发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称旧制度)已经无法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
2012年12月,财政部发布了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称新制度),并要求自次年1月1日起实施。
新制度的发布对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提出了更高要求,意在改变以往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诸多不合理、不协调的因素,使事业单位更好更快发展。
本文将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出现的问题以及新制度相应应对措施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1.会计报表存在问题旧制度规定: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和收支情况说明书等。
较之企业的会计报表,两者有两个主要区别:一是资产负债表结构不同,二是缺少现金流量表。
这两点体现出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报表方面的一些缺陷。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会计主体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是静态报表,它所表现的是事业单位在某一个时点而非某一个时间段的资产负债情况。
按照旧制度的规定,资产负债表应按照“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的平衡等式编制,这使得现实中资产负债表中既包含了资产、负债以及净资产项目,同时也包含了“收入、支出”这些属于某一时期的动态的会计项目。
这种不科学的编制方法亟待改进。
现金流量表的缺失是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体系的严重问题。
现金流量表能够弥补资产负债表的不足,能够从现金的角度对单位的现金使用进行监视。
事业单位大部分会计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较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基础的企业来说,编制现金流量表具有简单的优势。
同时鉴于一部分事业单位已经使用权责发生制对其经营性的业务进行核算,对于这一部分业务,收入支出表并不能完整准确的反映其资金收支的情况,而该方面的信息正是管理层对事业单位总体情况进行了解的重要渠道,由此可以看出现金流量表在事业单位中的重要性。
2.会计核算基础存在问题目前我国事业单位除了在经营性业务上使用权责发生制以外,其余业务使用收付实现制。
13版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促进公益事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 本准则适用于各级各类事业单位。
第三条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统称会计制度)等,由财政部根据本准则制定。
第四条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事业单位财务状况、事业成果、预算执行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事业单位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社会管理、作出经济决策。
事业单位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举办(上级)单位、债权人、事业单位自身和其他利益相关者。
第五条 事业单位应当对其自身发生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进行会计核算。
第六条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应当以事业单位各项业务活动持续正常地进行为前提。
第七条 事业单位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又称财务报告,下同)。
会计期间至少分为年度和月度。
会计年度、月度等会计期间的起讫日期采用公历日期。
第八条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应当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
发生外币业务时,应当将有关外币金额折算为人民币金额计量。
第九条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的,由财政部在会计制度中具 行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的,由财政部在相关会计制度中规定。
第十条 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或者费用。
第十一条 事业单位应当采用借贷记账法记账。
第二章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第十二条 事业单位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核算,如实反映各项会计要素的情况和结果,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第十三条 事业单位应当将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统一纳入会计核算,确保会计信息能够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事业成果、预算执行等情况。
第十四条 事业单位对于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核算,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新旧《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比较与会计核算(二)会计核算1.财政补助收入的核算①事业单位收到财政补助收入时记:借: 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贷:财政补助收入③缴回时,作相反分录。
2.上级补助收入的核算事业单位收到上级补助收入时记:借: 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贷:上级补助收入3.事业收入的核算事业单位取得事业收入记:借:银行存款等贷:事业收入4.经营收入的核算①事业单位取得(或确认)经营收入时记:借: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等贷:经营收入③发生销货退回,不论是否属于本年度销售的,都应冲减本期的经营收入借:经营收入贷:银行存款③事业单位为取得经营收入而发生的折让与折扣,也冲减经营收入。
5.附属单位上缴收入的核算事业单位收到附属单位上缴的款项时记:借:银行存款贷:附属单位缴款6.其他收入的核算取得时.以实际收到数额记:借:银行存款贷:其他收入(二)会计核算1.事业支出的核算①发生事业支出时记:借:事业支出—明细科目贷:现金、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上级补助收入等当年支出收回时,作冲减事业支出处理②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结转已销业务成果或产品成本(非经营业务)时,按实际成本记:借:事业支出—明细科目贷:产成品2. 经营支出的核算①发生各项经营支出时记:借:经营支出—明细科目贷:现金、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等②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结转已销成果或产品成本时,按实际成本记:借:经营支出—明细科目贷:产成品3. 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核算对附属单位补助时记:借:对附属单位补助贷:银行存款补助收回时,作相反分录。
4. 上缴上级支出核算事业单位上缴支出时记:借:上缴上级支出贷:银行存款5. 自筹基本建设支出核算借:在建工程贷:银行存款6. 销售税金的核算(1)月末,事业单位按照规定计算出应负担的销售税金及附加时记:借:销售税金—XX税贷:应交税费(或其他应付款)(2)交纳税金及附加时记:借:应交税金(或其他应付款) 贷:银行存款7. 内部成本核算(1)成本费用的归集借:成本费用—直接费用—明细科目贷:材料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现金、其他应付款等(2)制造费用分配时记:借:成本费用—制造费用—明细科目贷: 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专用基金一修购基金(提取修购基金)、无形资产(无形资产摊销)等(3)结转时记:借:产成品—XX产品—明细科目贷:成本费用—直接费用—明细科目成本费用—制造费用—明细科目(4)产成品成本的结转销售产品时,按已销产品的实际成本,从“产成品”科目转入有关支出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