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五、脑电图电极的安放
(一)、电极种类
一般为扁平盘形电极或杯形电极(金质或 银质),连接有绝缘导线,昏迷病人可用 针电极。
(二)、电极安放位置:国际脑电图学
会电极放置法(10-20系统电极放置法)。
21
电极放置部位
1、前后矢状线
从鼻根至枕外粗隆取一连线,在此线上,由 前至后标出5个点,依次命名为额极中点 (Fpz)、额中点(Fz)、中央点(Cz)、 顶点(Pz)、枕点(Oz)额极中点至鼻根 的距离和枕点至枕外粗隆的距离各占此连线 全长的10%,其余各点均以此连线全长的 20%相隔。这就是10-20系统名称的来源。
13
EEG的产生机理
实验证明:皮层表面的缓慢电活动来自皮
层锥体细胞体和顶树突所产生的兴奋性或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14
EEG的产生机理
(二)丘脑非特异性核发出的纤维,广泛 投射至大脑皮层各区,用电刺激丘脑的非 特异性核,可在皮层上广泛地发生节律性 电活动,好像EEG中的梭形α节律。应用微 电极记录,在梭形节律发生时,可见丘脑 的非特异性核细胞和皮层椎体细胞内部发 生周期变化的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由此推测丘脑的非特异性核可能是EEG的起 步点。
3、帽状腱膜层:系一层坚韧富有张力的
腱膜与表皮层和皮下组织层紧密相连,因 而三层从临床应用看,可视为一层。
4、腱膜下层:由纤细而疏松的结缔组织
构成。
5
头皮
腱膜下间隙:是位于帽状腱膜与颅骨外
膜之间的薄层疏松结缔组织。此间隙范 围较广,前置眶上缘,后达上顶线。头 皮借此层与颅骨外膜疏松连接,故移动 性大,头皮撕裂多沿此层。腱膜下间隙 出血或化脓时,血液可沿此间隙蔓延。 此间隙内的静脉可经若干导静脉与颅骨 的板障静脉及颅内的硬脑膜窦相通,因 此,此间隙内的感染可经上述途径继发 颅骨骨髓炎或向颅内扩散。所以该间隙 被称为颅顶部的“危险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