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社会
- 格式:ppt
- 大小:232.50 KB
- 文档页数:27
第三章 社会认知第一节 社会认知及其特征一、社会认知的含义:在社会心理学中,我们将对他人、他人的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感知与认识称为社会认知。
二、社会认知的途径1、人的面部表情2、人的言语活动3、人的体态表现4、人的行为方式第二节 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包括:社会知觉、社会印象、社会判断。
一、社会知觉对人的知觉远比对物的知觉要复杂得多。
作为物的存在,其自身的各种属性和特征相对地要稳定持久,易于从直观上去认识和把握。
但人的变化和发展不仅是复杂多样的,而且是持续不断的,单从直观的形式上是无从认识和的把握的。
对物的知觉主要是根据物的客观属性和特征来进行的,较少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
对人的知觉则会受到对象所具有的各种社会特征和属性的影响。
在对人的知觉中,知觉者与被知觉者双方处于互相影响和互相作用中,知觉者的种种活动和表现会影响被知觉者,被知觉者的种种活动和表现也会影响知觉者。
R .H.沃尔夫对婴儿微笑的研究出生后三周的婴儿对人的说话声会作出微笑反应。
第四周前后见到人脸时也会作出微笑反应。
当婴儿出生后3-6个月时,就可观察到他对周围刺激物作出的分化反应。
此时当给婴儿看各种各样的戏剧表演用的脸谱时,婴儿即会作出微笑反应;而当给婴儿看其他非人的刺激物如奶瓶等时,婴儿则无微笑反应。
婴儿的这种对人的刺激物才有的微笑反应被称作“社会微笑”。
二、社会印象定义:社会印象是在社会知觉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
社会印象是人们通过与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形成并留在记忆里的认知对象的形象。
社会印象与社会知觉的区别A、社会印象不象社会知觉那样直观,它具有间接性。
B、社会印象不象社会知觉那样单一和零散,它具有综合性。
C、社会印象一旦形成就不易发生改变,不易为理性所说服,它具有一定程度的固执性。
有必要指出的是,社会印象不单单指我们对认知对象──人的外表的记忆,其中也包括了对人的行为、人格乃至情绪特征的记忆。
三、社会判断社会判断的特点A、预见性特征在正确的认知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判断,可以预见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或社会行为在另一种场合出现的可能性和条件。
第三章社会第一节什么是社会一、社会的涵义与特征(一)社会的涵义社会是以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二)社会的基本特征(1)社会以人为主体。
人是社会关系系统最基本的要素,是社会生活的开拓者。
(2)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
人是特殊的自然,没有物质生产活动,就不会有人,更不会有人的社会。
(3)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社会的要素很多,但需要经过人与人的交互作用才能相互联系,成为一个系统。
(4)社会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
社会是自然的一部分,但又超越了自然状态,是特殊的自然。
主要表现是:①社会是由自然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物组成的特殊关系和结构。
②社会的一切活动都受规范与制度控制。
②人的生活具有目的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④人能认识和改造自然,推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西方学者在回答个人与社会何者是真实的问题时形成了两种理论观点,即社会唯名论(个人才是真实,代表人物马克斯·韦伯)和社会唯实论(社会才是真实,代表人物涂尔干)。
1、社会唯名论: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社会只是一个名称,用来方便地称呼构成社会的许多的个人,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
2、社会唯实论:也称为社会实在论,和社会唯名论相反,它是社会视为超越个人的客观存在。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观(一)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马克思关于社会交互作用的基本观点有两个方面:(1)人是社会的主体,但社会不是单个个人的堆积或简单相加,而是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人们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2)人们的交往首先是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中发生的经济交往,因此,人们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关系,因而是社会的基础和本质。
(二)劳动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所谓劳动,是指人用来实现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的一般人类劳动生产活动。
劳动是社会向自然吸取物质资料、创造物质财富、满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唯一的一种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