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路堤施工与工后沉降监测方案
- 格式:ppt
- 大小:417.00 KB
- 文档页数:52
目录新建铁路西安至成都客运专线XCJL-1标段 (1)一、编制依据 (1)二、工程概况 (1)1.自然地理特征 (2)1.1地理位置 (2)1.2地形地貌 (2)1.3地质条件 (2)1.4水文地质 (3)1.5气象条件 (4)1.6地震参数 (4)三、监理工作范围及重点 (4)1、沉降变形观测范围、内容 (5)2、监理工作主要内容 (5)四、沉降变形观测的标准与要求 (8)1、沉降变形测量 (8)2、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8)3、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 (9)4、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11)5、实施测量工作要求 (13)6、沉降变形观测监理控制要点 (16)⑴路基工程 (16)⑵桥涵工程 (17)⑶梁体观测标: (19)⑷观测频次要求 (21)⑸隧道工程 (22)⑹过渡段工程 (25)新建铁路西安至成都客运专线XCJL-1标段沉降变形观测监理实施细则一、编制依据1、铁建设[2006]158 号《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2、工管技[2009]77 号文《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手册》;3、铁建设[2009]209 号《高速铁路设计规范(试行)》, TB10621-2009;4、铁建设[2009]196 号《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 TB 10601—2009;5、铁建设[2007]85 号《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6、中铁一院、中铁二院编制的《新建铁路西安至成都客运专线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方案》;7、其它相关规范、规定及标准。
二、工程概况新建西安至成都客运专线西安至江油段(四川省境内)站前工程XCZQ-1标段D2K344+470~DK383+878,线路长为38.925Km。
本标段复杂特大桥5400.5m/3座、大桥1519.9m/5座、中桥186.2m/2座、涵洞71.47m /5座。
隧道30632km /8座。
区间路基长0.422km,中子站场长度为1.895 km。
1路基监测与观测1.1一般规定1.1.1路基施工期的动态控制标准可参照《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执行。
1.1.2软土地基、路堑边坡、滑坡、高填方路堤开工建设,应同时开展动态监测工作。
监测成果数据应定期上报施工、监理、设计和业主单位备案,以配合动态设计、动态施工方案指导施工。
1.1.3预应力锚固工程张拉锁定应根据设计和规范要求进行一定比例锚孔预应力值的监测,并应定期上报业主等相关单位备案。
1.2软基工程观测1.2.1监测目的1)监控整个施工过程中路基的稳定性,控制填土速率。
2)推测工后沉降,确定开始铺筑路面的时间。
3)了解在新增荷载的作用下,路基下卧土层附加应力的变化情况。
4)了解复合地基的力学与变形性状。
1.2.2监测内容和方法沉降与稳定监测、观测的适用方法和范围见表1.2.1。
表 1.2.1监测范围表1.2.3观测点的设置如图1.2.1所示。
观测点的位置、数量、频率及埋设按设计或合同文件的要求。
图 1.2.1软基处理沉降盘、测斜管、位移观测标志的埋设1.2.4在施工期间,应严格按设计或合同文件要求,同步进行沉降和稳定的跟踪观测。
对观测资料应及时进行收集整理和汇总分析,以指导施工和提供相关单位作为评估依据。
1.3路堑边坡或滑坡监测1.3.1监测内容和方法沉降与稳定监测、观测的适用方法和范围工程质量应满足相关规范规定和设计要求。
1.3.2观测点的位置、数量、频率及埋设应符合设计或合同文件要求。
1.3.3在施工期间,应严格按设计或合同文件要求同步进行沉降和稳定的跟踪观测。
在观测过程中,如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进行检查,处理完毕后,方能继续观测。
对观测资料应及时进行收集整理和汇总分析,以指导施工和提供给相关单位作为评估依据。
1.3.4预应力锚固工程1)沉降与稳定监测、观测的适用方法和范围工程质量应满足相关规范规定和设计要求。
2)观测点的位置、数量、频率及埋设应符合设计或合同文件的要求。
堆载预压及沉降观测施工方案为了完成施工期沉降、减小工后沉降,对软基处理段(陆地片石处理、沟塘片石处理、水泥搅拌桩)进行堆载预压。
1、预压施工当路堤填至路床标高后,按设计要求继续超填一定高度填方以进行路基超载预压。
预压填方的施工方法与路基填筑施工相同,其压实度和超高值控制按具体设计图纸要求执行。
根据路面使用年限内工后沉降控制:桥台与路堤相邻处控制在10cm 以下,箱式通道和涵洞部位控制在20cm以下,一般路段控制在30cm以下,本工程软土路基预压期设计为180天,预压方式为等载预压。
预压期沉降量当填筑高度≤1.8m按10cm控制,填筑高度每增加0.5m,预压期沉降量按10cm 递增控制。
预压期结束后,卸去多余填方,并按设计要求施工路基防护工程。
2、沉降观测①观测点位的布置沉降观测采用布设沉降板进行观测,沉降板布置在左路肩、路中、右路肩三处。
一般软土地段沿纵向每隔100~200m布设一观测断面,预压施工高度超过5m的路段,纵向每50m设一观测断面。
桥头路段设置2~3个观测断面,此外在两个桥梁的一侧桥台处设一观测断面。
②观测频率沉降观测:施工期间,每填筑一层观测一次。
填筑间歇期间,每3天观测一次。
预压期间,第1个月每3天观测一次,2~3个月每7天观测一次,第4个月起每半个月观测一次,直至铺筑路面前。
侧向位移观测:水平位移测定时间与沉降监测同步,路基填筑一层水平位移至少观测一次。
当路基填土高度超过2.5m或接近极限填筑高度时,水平位移观测频率与沉降监测同步。
3、路基填筑动态控制为了确保路堤填土的安全,防止地基失稳,加载填土的速率必须综合多方面因素来确定。
设计采用的平均速率为:水泥搅拌桩处理路段及填高小于4m的路段取15cm/d,同时考虑每月填土高度≤1m,施工期间再根据路堤稳定观测的结果予以适当的调整。
路堤填筑过程中,若中心日沉降量达到 1.0cm/d,或日侧向位移量达到0.5cm/d时,标志着不稳定状态的出现,应立即停止加载。
高填方路基沉降量控制方法及质量控制措施摘要:随着交通运输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道路工程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但由于我国地域面积辽阔,在道路工程建设中所遇到的问题也有很大差异。
而高填方路基的沉降变形是路基工程中常见的通病之一,其原因不仅与路基的压实度和原有路基坡度有关,而且与地质条件、填料性质、施工技术等因素有关。
高填方路基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路基的地基承载力过低或地基的压缩性较高,可能导致路面在车辆在行进过程中出现沉降变形现象,影响地面的平整度,情节较为严重时可能导致整个路面结构受到破坏。
关键词:高填方路基;沉降量控制;质量控制;措施引言在交通飞速发展的时代,公路工程的发展也变得十分迅速。
对于公路的建设,有的地方需要架桥,而有的地方则需要对公路路基进行高填方工程施工。
由于高填方工程在填方区域的土体经常会发生沉降变形,所以高填方路基的沉降稳定性对工程竣工后的路面质量以及整个公路的运营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所以非常有必要对于高填方路基沉降量进行预测,并根据预测结果对高填方路基工程的实施有效的措施,避免公路因路基的沉降稳定性不足而引起道路的质量问题。
因此,国内外的学者针对高填方路基的沉降量提出很多预测的方法并运用在实际的工程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高填方路基沉降量控制方法1.1路堤填筑期沉降控制标准第一路基沉降控制标准规范。
对路基的沉降变形现象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对地基的沉降量、水平位移进行分析,同时对路基的沉降速率、水平位移速率展开分析。
结合我国现行的规范要求进行分析,检测路基沉降时,检测对象主要涉及地面的沉降量、水平位移量、管线位移量。
第二结合以往的成功经验控制路基沉降。
结合实际施工情况,路基沉降现象由多方面因素促成,面对不同地质条件的地基时,沉降控制标准存在一定差异。
第三铺土工格栅。
高填方路基各个回填层之间必须铺设土工布,形成加筋土,有效地提升土体的抗剪强度、抗压强度,间接降低路基沉降的变形量。
第四采用轻质填料。
高填方、高边坡及软基路基监测方案一、编制依据二、主要监控目的主要监控目的:1)、通过监控量测,跟踪边填方路堤、挖方路堑边坡变形情况,为设计变更提供依据;2)、有效开展预测预警工作,避免灾害事故发生;3)、通过监控量测,保证路堤变形稳定的前提下,提出最佳的填土速率和相应的工程措施,达到加快施工的目的,根据监测报告知道路基基层施工。
4)、高风险边坡工程完成后,可根据监控结构检验评价边坡加固效果;5)、部分重要边坡工点运营期间可继续利用测点进行观测,为高速公路的安全运营提供保障。
高边坡监控量测的目的如下:1.1 通过施工和环境监测进行信息反馈及预测预报,优化施工组织设计,指导现场施工,确保高边坡施工的安全、质量及工程项目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
1.2 掌握边坡围岩动态,利用量测结果指导施工,增加施工的安全可靠性。
1.3 及时预测和反馈,预见事故和险情,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保证指导施工顺利进行;1.4 验证防护结构型式、防护参数的合理性,评价防护结构、施工方法的合理性及其安全性,确定合理的防护时间;1.5 为修改优化设计提拱数据,为调整施工方法提供依据;1.6 积累量测数据,总结经验,为未施工边坡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工程类比的依据。
为节省工程投资,提高公路高边坡的设计和施工水平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保证。
软地基和高填方监控量测的目的如下:2.1 对沿线各个软地基和高填方监控断面的换填(填土)过程进行安全监控,通过观测施工过程中的水平位移,指导工程施工。
2.2 根据实际观测结果,分析和计算工后沉降发展趋势,并为未施工段落提供依据;2.3 根据测定数据观测沉降趋势,预测稳定时间和工后沉降量;为换填(土方)沉降量计算提供依据。
2.4 地表水平位移量——用于稳定管理。
监测地表水平位移情况,以确保换填(路堤)施工的安全和稳定。
2.5 分段反求总沉降系数。
三、监测工作的项目及作用根据设计要求,高边坡(软地基、高填方)的监控量测主要项目包括:地面位移监测、深层位移(测斜)监测、沉降观测、人工巡视监测。
高标准铁路路基沉降变形监测解决方案单点沉降计,分层沉降计一、沉降监测的意义路基沉降是高标准铁路建设的重要难题之一。
通过我国多年路基稳定性处理经验的总结,过去常规使用的方法,如沙桩、粉喷桩、堆载预压、真空预压、强夯等均不能很好的满足高标准铁路路堤路基稳定性处理的要求。
目前,大规模采用的处理方法为以CF基桩(或管桩)和土木复合材料组成的桩网复合结构处理方法。
该方法能解决不同地质条件下的高标准铁路路基稳定性处理的要求,能使路堤基础在较短时间内沉降变形趋于稳定,达到工后“零”沉降的要求(一般工后总沉降不大于15mm)。
桩网复合路基处理结构是通过地质勘探资料和路基荷载(即路堤标高)情况,确定CF基桩的密度、大小、强度和桩身长度等指标。
以上指标的变化将大幅影响工程建造费用。
因此合理选择既能确保路基稳定,又能减少工程建造成本。
虽然设计者已对路基稳定性作了充分考虑,但是绝对的零沉降是不可能的。
路基沉降满足下列曲线形度。
路堤填筑完成后,时间越长路基稳定性越好。
也就是说,路堤填筑完成一定时间后,路基沉降变形趋于稳定,并且可以根据历史沉降数据预测工后一定时间内总的沉降量。
因此,准确的沉降监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对勘探、设计具有验证作用,积累不同地质条件下的路基处理经验,提高设计水平。
2、对施工质量水平的监测。
如CF基桩的密度、大小、长度以及桩身混凝土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时,路基可能长时间不能达到稳定目标,影响工程质量水平和工程建设工期。
3、控制工期。
通过沉降趋势和沉降预测评估,确定上部结构的施工时间。
如何时可以浇注轨道板、何时可以铺设轨道等。
因此,沉降观测是工程分部和竣工验收的重要依据。
4、工后营运期进行沉降监测是线路列车营运舒适度、行驶速度、营运安全、工程维护与保养、使用寿命等评估的重要基础依据。
二、传统沉降观测的方法及其优缺点。
沉降监测方法分为两大类,传统法和电测法。
传统法简单实用,人工测量,精度不高,能满足一般路基沉降监测的要求。
报告编号:bdl2012-00009郴州至宁远高速公路十标(K164+850-K189+800)路基沉降与稳定监测报告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土木技术研究院二○一二年六月注意事项1.本报告每页都应盖有“检测专用章”或检测单位公章,否则视为无效。
2.复制报告未重新加盖“检测专用章”或检测单位公章无效。
3.报告无检测、审核、批准人签字无效。
4.报告非标准涂改无效,部分提供和部分复制检测报告无效。
5.对检测报告若有异议,应于本报告发出之日起十五天内向本中心提出,逾期不予受理。
6.对于试验检验,仅对来样的检测数据负责,不对来样所代表的批量产品的质量负责。
机构地址:北京市中关村科技产业园区通州园金桥产业基地景盛北三街10号通信地址:北京市256#信箱研究院邮政编码:101102电话:(010)60506197传真:(010)60504809目录第1章概况 ............................................................................................................................................... - 2 -1.1 工程概况 ......................................................................................................................................... - 2 -1.2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情况 ............................................................................................................. - 2 -1.2.1 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 ......................................................................................................... - 2 -1.2.2 工程地质 ............................................................................................................................. - 2 -1.2.3 地质构造 ............................................................................................................................. - 3 -1.2.4 气象、水文地质条件 ......................................................................................................... - 4 -1.2.5 不良工程地质与特殊性岩土 ............................................................................................. - 4 - 第2章监测目的及监测方案编制依据 ..................................................................................................... - 4 -2.1 监测目的 ......................................................................................................................................... - 4 -2.2 监测方案编制依据 ......................................................................................................................... - 5 - 第3章监测实施 ......................................................................................................................................... - 6 -3.1 监测原理 ......................................................................................................................................... - 6 -3.2 监测点布置 ..................................................................................................................................... - 6 -3.3 监测方法及监测精度 ................................................................................................................... - 11 -3.3.1 沉降监测方法及精度 ....................................................................................................... - 11 -3.3.2 稳定性监测方法及精度 ................................................................................................... - 12 -3.4 监测频率及监测周期 ................................................................................................................... - 12 - 第4章监测报警值 ................................................................................................................................... - 12 - 第5章监测结果 ....................................................................................................................................... - 13 -5.1 累计沉降量-时间曲线 ................................................................................................................. - 13 -5.2 沉降速率-时间曲线 ..................................................................................................................... - 15 -5.3 水平位移监测结果 ....................................................................................................................... - 17 -5.4 最大累计沉降量与最大沉降速率 ............................................................................................... - 17 - 第6章结论与建议 ................................................................................................................................... - 17 -第1章概况1.1 工程概况厦门-成都(M70)高速公路是《国家重点公路建设规划》中的横向线路之一,是东中西部地区向东通往厦门、台湾的出海通道,向西通往大西南、联系东盟诸国的陆路要道。
附件:高边坡监测实施方案一、工程概况:本项目穿行于重丘地区的群山峻岭之中,高填深挖较多,深挖路堑和高填路堤边坡普遍存在,深挖高路堑边坡共29处(大于30米),高填路堤边坡6处。
大部分路段坡度较陡,岩体破碎松软,节理裂隙发育,断裂构造对本标段路堑边坡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地下水较发育,对边坡的整体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
二、监测内容:1分析坡面几何外观的变化情况,绘制坡面各点在施工过程中的水平位移变化情况,从而了解边坡滑动范围和滑动情况,提供预警信息,它是一种简单,直接的宏观监测方法。
3、高路堤沉降观测和水平位移观测:沉降观测主要通过埋设沉降板观测路基的沉降情况,通过数据分析指导施工;水平位移观测主要为地面水平位移,采用位移边桩观测。
三、监测实施流程边坡监测工作与边坡施工需要反复交叉开展,为了使边坡监测工作与边坡施工作业协调一致,特制定如下作业流程:2、资料报送内容:a、人工巡视记录表;b、坡面变形观测点埋设考证表;c、裂缝观测点埋设考证表;d、坡面观测点观测记录表;e、裂缝观测记录表;f、报警联系函四、报警方法1、稳定控制标准;边坡稳定性评价主要根据以下几点进行综合判断:(1)、最大位移速率小于2mm/d;(2)、边坡开挖停止后位移速率呈收敛趋势;(3)、坡面、坡顶有无开裂,裂缝的变化趋势如何;2、报警流程第三方予以辅助并(3)、普通边坡监测指标超过控制标准并经综合判定边坡具有失稳危险时,及时填写报警联系函并立刻提交驻地监理。
六、监测技术要求1、人工巡视巡视检查是边坡监测工作的主要内容,它不仅可以及时发现险情,而且能系统地记录、描述边坡施工和周边环境变化过程,及时发现被揭露的不利地质状况。
项目部将坚持每天安排专人进行巡视,巡视的主要内容包括:(1)、边坡地表有无新裂缝、坍塌发生,原有裂缝有无扩大、延伸;(2)、地表有无隆起或下陷,滑坡体后缘有无裂缝,前缘有无剪口出现,局部楔形体有无滑动现象;(3)排水沟、截水沟是否畅通、排水孔是否正常;(4)(5)2、裂缝监测1~2天20~30m为宜,其方向平行滑坡的主滑方向或边坡的位移方向(不一定垂直裂缝)。
路基的沉降观测1.1路基沉降观测的发展1.1.1研究背景随着我国高等级公路建设的迅速发展,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PTA待解决的问题,其中路基沉降问题就是工程界所关心的难题之一。
路基沉降影响了道路的正常使用功能,特别是桥头路段的沉降所引起严重的桥头跳车现象,直接产生许多不良影响:(1)降低行车速度,影响道路的使用功能;(2)引起乘员的不适;(3)加剧机件、轮胎的磨损;(4)由于跳车对桥台、桥头路面及伸缩缝的冲击作用,使其破坏加速,尤其是对伸缩缝的破坏作用更为明显。
桥头跳车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带来许多负面的社会影响。
如何有效地、经济地控制路基沉降,减缓或消除桥头跳车现象,以保证道路交通安全和快速运营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1.1.2发展前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物质文明的极大提高及建筑设计施工技术水平的日臻成熟完善,同时,也因土地资源日渐减少与人口增长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交通也日渐于快速化,高速公路线路也日渐增多。
为了保证公路的正常使用寿命和安全性,并为以后的勘察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资料及相应的沉降参数,建(构)筑物沉降观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愈加明显。
通过对地基基础的沉降观测可及时掌握沉降大小及其变化规律,很多工程均设置了沉降观测。
因此沉降观测成为了工程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
1.2本文的主要工作(1)路基沉降问题进行分析,描述路基沉降观测的种类及成因。
(2)介绍路基沉降观测的基本原理。
(3)介绍路基沉降观测的几个固定原则。
(4)介绍路基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
(5)介绍路基沉降观测数据的分析。
(6)介绍分析路基的不均匀沉降。
2 路基沉降观测的种类和成因2.1荷载引起的沉降路基在动、静荷载下产生沉降的原因有:①在设计计算阶段:计算时没有计算或漏算了一部分;计算模型不合理;结构受力假设与实际受力不符;路基安全系数不够;荷载少算或漏算;设计断面不够;软基不合理的处理方式;路基设计时没有考虑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设计图纸没有交代清等。
铁二院主要人员:专业设计负责人路基:曾永红李井元桥涵:叶九发陆建利隧道:游芬、何昌国所技术负责任人路基:姚裕春桥涵:唐向东隧道:郑宗溪院(副)总工程师路基:李楚根桥涵:鄢勇隧道:胖涛总体设计负责人陈亮总(副)工程师王毅铁四院主要人员:本项目院主管总工程师:许国平李小和罗世东徐向东徐川本项目院专业主管工程师:线路:江凤林桥梁:王庭正隧道:颜志伟地路:戴基站场:曾菊青工经:胡发宗本册文件编制单位:线站处:总工程师刘一平主管总工程师董云松周建喜孙立桥梁处:总工程师金福海主管总工程师廖祖江地路处:总工程师赵新益主管总工程师吴东城建院:总工程师张志阳主管总工程师王克金工经处:总工程师彭永忠主管总工程师宋昱本项目总体组成员名单:总体设计负责人:董云松副总体设计负责人:吴超平李其龙尹传贵线路:李其龙(兼)轨道:李阳春桥梁:朱军涛周细宝(副)隧道:杨剑地路:龙浩进王勇刚(副)站场:赵尔官工经:严济才目录1设计依据 (1)2概述 (2)2.1沉降变形观测的必要性 (2)2.2沉降变形观测范围 (2)3沉降变形观测技术方案 (3)3.1路基沉降变形观测技术方案 (3)3.2桥涵沉降变形观测技术方案 (20)3.3隧道沉降变形观测技术方案 (30)3.4过渡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35)4评估方法和判定标准 (36)4.1路基工程沉降评估 (37)4.2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评估 (38)4.3隧道工程沉降评估 (41)4.4过渡段工程沉降评估 (41)4.5区段工程沉降评估 (42)5沉降变形测量 (43)5.1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43)5.2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 (44)5.3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47)5.4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49)5.5测量工作具体要求 (51)5.6特殊环境下沉降观测 (54)6沉降变形观测资料的提交与数据管理 (55)6.1准备阶段 (55)6.2测量阶段 (55)7附表 (59)1设计依据1.1贵广铁路公司2010年4月6日《关于召开贵广铁路无砟轨道线下工程变形观测技术交底会的通知》(贵广技装电〔2010〕22号。
浅析公路桥头沉降旳成因及处理方案摘要:本文就桥头沉降旳成因进行了分析,包括软土路基处理不妥、台背填料压实局限性、桥头搭板设计欠妥、刚柔突变引起沉陷等,同步就不一样旳处理方案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公路桥头;沉降;成因;方案1 序言公路和桥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饰演着重要旳角色,但同步也有一种常见旳道路病害仍旧未得到彻底处理:公路桥头不均匀沉降。
沉降后路面在台背回填处出现沉陷或断裂,轻易引起桥头跳车现象。
并且伴随高速公路旳迅速发展,人们对行车旳迅速、安全和舒适旳规定越来越高,即对公路旳质量规定越来越高。
公路桥头沉降严重影响公路使用性能和运送效益旳发挥,不仅影响人们行车旳舒适性,甚至尚有也许导致严重旳交通事故。
因此怎样防治公路桥头不均匀沉降问题,已引起公路建设行业旳重视。
本文将分析公路桥头沉降旳原因,并提出对应旳防治措施。
2 桥头差异沉降旳成因分析桥头差异沉降旳产生和行成旳原因是多方面旳,包括地基地面条件、填料、施工材料以及设计、施工等多方面旳原因。
2.1 桥头及台后填方地基旳受力与沉降变形分析不一样旳区域地质状况有着较大旳差异,作为桥台及台后填方地基旳地层岩性状况也千差万别,如基岩(岩浆岩、沉基岩、变质岩)地基、黄土地基、软土地基、冻土地基、盐渍土地基、膨胀地基等等,除基岩(指次坚石以上旳岩类)地基外,其他类型旳地基一般状况在桥台及台后填方旳作用下,均要发生不一样程度旳沉降或竖向固结变形,因此设计对地基必须进行加固处理,如采用扩大基础或桩基础等,以保证地基旳稳定性。
桥台及台后填方旳地基一般状况为同一性质或同一类型旳地层,但从目前状况看,仅对桥台地基进行加固处理设计,而对台后填方路段下旳地基一般不进行加固处理设计。
桥台和台后填方是两个性质不一样旳构造体,虽然桥台作用在地基上旳压力不小于台后填方,但由于桥台基础一般都进行了加固处理,因此一般不发生竖向沉降变形。
而台后填方旳基础一般不作加固处理,其竖向沉降变形都远不小于桥台下旳地基变形,由于地基旳这种差异变形,反应到上部,就出现了桥台顶部和台后填方段旳差异沉降。
预压期和沉降观测软土地段和高填路段需进行预压和沉降监测。
1、软土地段高填路段路堤完工到路面浇筑之前,有路基预压期;2、沉降期内,不得在预压路堤上修筑任何工程,但可以加填由于沉降引起的附加填土;3、沉降期内,应进行沉降监测,并将监测原始记录、沉降记录汇总表、沉降曲线图等资料以及完成预压期的分析报告在预压期完成14天内上报监理工程师;4、沉降及稳定监测软基处理完工后和高填路基进行填筑前,按设计要求进行路基填筑至标高,在施工前至少14天,将必要的监测记录数据和报表格式报请监理工程师审批,由工程师批准后,用于监测记录。
(1)沉降监测①沉降监测装置采用沉降板,沉降板的埋设在地基处理完毕时埋置于基底。
②在软基预压的一般路段,沉降板安装于路中心线上,纵向设置间距为200m,对于桥头引道路段,沉降板安装在路中心线和两侧路肩边缘线上,并按施工要求设置纵向间距。
③对于桥台、河塘等处要按技术规范要求设置间距、部位进行埋置。
④在施工过程中,对沉降板要采取可行的保护措施,不使其变形及损坏,若损坏及时修复。
⑤沉降观测应采用精密水平仪测定、测试精度应符合二等水准要求。
(2)稳定监测①通过在边坡趾部和距边沟上口外缘1 米及外缘以外10m部位设侧向位移观测边桩进行稳定监测,地基特别软弱的桥头、高路堤路段和沿河路段的路基稳定性较差,按设计图要求或必要时按工程师指示埋设测斜管,以确保路堤施工的安全与稳定。
②位移边桩设置断面与沉降板相同。
③边桩的水平位移观测应采用红外线测距仪按视线法观测,当采用J1或J2经纬仪时采用单三角交汇法观测。
(3)沉降及稳定监测频率及标准①施工期间,每填筑一层进行一次沉降观测,填筑间歇期间每3天需观测一次。
路堤填筑完毕进入沉降后,第一个月每隔1周观测一次,第2个月每隔15天观测一次,第3个月开始每隔1个月观测一次直至沉降期结束。
②水平位移观测频率与测定时间均与沉降监测同步。
③控制标准a、沉降速率每天不大于10mm。
临海高等级公路海门段建设工程(LHHM-LJ1标)沉降观测施工方案江苏瑞沃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临海高等级公路海门段LHHM-LJ1标项目经理部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五日一、项目位置及工程简介临海高等级公路海门段建设工程LHHM-LJ1标,起止桩号为K91+808-K97+686,起于通州、海门交界处路线向东先与S221交叉后平行、与包临公路交叉、终点与LHHM-LJ2标交界,路线全长约5.878KM,其中新建路段约3.42km,老路拓宽段约2.46KM。
本项目主线路基采用整体式断面,按一级公路、双向六车道标准设计,设计车速100KM/h。
二、沉降检测的目的和意义在软土地基上修筑高等级公路路堤,最突出的问题是稳定和沉降。
为掌握路堤在施工期中的变形动态,施工期间必须进行动态观测。
临海高等级公路设计时速100公里,路面平整性要求高,因此施工过程中必须进行沉降和稳定观测,一方面保证路堤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和稳定,另一方面能正确预测工后沉降,使工后沉降控制在设计允许的范围之内。
因我标段无大桥和软土地基,故按照相关标准以及规范我标段的沉降观测只做一般观测即老路拓宽路段观测。
(具体见后附观测断面布置)三、沉降观测工作的依据1、沉降观测工作的依据1.1规范(按照现行国标、行业标准顺序排列)四、沉降观测安排根据我标段的实际情况,根据施工图要求,仅进行地表沉降,地表水平位移常规观测,计算观测24个断面,34个点。
我标段负责路基填土和预压期限的沉降观测,时间期限为从路基施工至路面施工交接时刻。
五、沉降观测项目和频率我标段主要进行系统观测即仅进行地表沉降、地表水平位移常规观测。
(1)地表沉降观测:观测路基填土后的地表以下土体沉降量,采用高精度水准仪和埋设沉降板的方式进行观测。
(2)地表水平位移及隆起:观测路基填土后的路堤侧向地表水平位移及隆起情况,采用全站仪和埋设边桩的方式进行观测。
观测频率应与沉降、稳定的变形速率相适应,每填筑一层应观测一次,如果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每3天至少观测一次;填筑结束后为3~6天一次,沉降稳定后每15~30天一次。
桥台后路堤沉降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桥梁台后路堤沉降一直以来是桥台施工的质量通病,当车辆行驶至桥台位置时都会发生跳车现象,这是由于桥涵构造物与桥涵台后的路堤之间的沉降超过某一限定值造成的,这不仅容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还影响道路和桥梁的使用寿命,因此预防和控制桥台质量通病的发生具有积极重大的意义。
一、桥台后路堤沉降产生的原因1、地基沉降桥涵通常位于沟壑地段,地下水位高,且多属软土。
由于软土一般都具有天然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压缩性强和抗剪强度低等特点,在软土上填路基,便极易产生沉降(包括瞬时沉降、固结沉降和次固结沉降)。
同时,桥头路基填筑高度较其它地段大,产生基底附加力相对较大,从而引起地基沉降较大。
2、路基沉降台背填料因含水份,存在孔隙,施工中采取任何措施,采用何种填料都难将填料颗料间的孔隙完全消除。
在道路自重及车辆垂直荷载与振动荷载反复作用下,孔隙率逐渐降低,填料逐渐压缩,便在一定期限内产生压缩沉降。
另一方面,台背填料及路基填土在竣工通车后并未全部完成固结沉降,在车辆荷载作用下,填料颗粒骨架会发生蠕动变形,它所产生的次固结沉降可以达到总沉降的10%左右。
3、路面沉降刚度不同的路面在跳车处产生的振动效果不同。
结构物桥台一般采用刚性很大的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具有较大的整体刚度;而与结构物桥台相连的道路,具有刚性较小柔性较大特性;道路与结构物桥台之间存在的刚度差,必然引起道路与结构物桥台之间产生较大的塑性变形相对差和较大的刚度突变,势必增强桥头跳车的振动效果二、台后路堤沉降的防治措施1、地基处理处理好桥头软弱地基,是控制跳车的关键。
工程要综合考虑地质条件、费用等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来改善地基性能,提高承载力,减少沉降。
下面介绍几种行之有效的常用方法。
(1)深层搅拌桩加固桥头软基该法属加固土桩类型,主要适应于软弱粘性土。
深层搅拌法一般借助于压缩空气,采用专门深层搅拌机械设备,从不断回转的中心轴端向四周被搅松的土中喷出浆体或粉体固化剂(如水泥等),经叶片搅拌,并吸收周围水份,在加固的深层软土中进行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使软土硬结成具有整体性和一定强度的优质复合地基,从而提高桥头软土地基承载力,减少沉降量(特别是工后沉降),缩短固结期,提高边坡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