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针刀医学解剖
- 格式:docx
- 大小:5.03 MB
- 文档页数:27
很全!小针刀进针定位及松解部位详述对骨质增生的理解:临床上常见的骨质增生我们只能说是类骨质增生,骨质增生其实是人体基因缺陷的一种骨质异常增生的一种很少见的疾病,而我们临床常见的只能说是类似于骨质增生的一种软组织损伤性疾病。
机理:软组织损伤后力量减弱,机体为了增加该组织的力量,调集身体的钙,堆积在受伤的软组织上,通过增加受伤软组织的硬度,从而达到增加其力量的目的,久之钙质堆积逐渐增多,造成了硬化到骨化的过程,也就是我们说的骨质增生。
软组织损伤的临床表现:1、疼痛2、功能障碍3、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软组织损伤的三大临床特点:1、压痛:是诊断和判断疗效的法宝2、结节:a、团块状结节:如脂肪瘤。
b、颗粒状结节:如扳机指。
c、圆锥状结节:如肱骨外上髁尖处的山脊样结节。
d、条索状结节:如肌肉的起止点处结节。
e、不规则结节:如股骨大转子结节。
f、瓦片状结节:如臀部及股四头肌损伤。
(1):结节的好发部位:1. 骨性突出点:如股骨大转。
2. 肌肉的起止点部位。
3. 高应力腱性组织点:如项韧带。
4. 肌肉与肌肉之间的交会部位。
5. 骨的游离端:如腰三横突。
6. 神经出口点:如臀上皮神经出口点7. 关节连接处:如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时在膝关节内侧的结节点。
8. 肌肉力学的受力点或聚力点:(2):正常结节与异常结节的区别:方法:对比法:1.比压痛(左右对比),压痛大的为异常结节,压痛轻的为正常结节。
2.比软硬程度(左右、上下对比),比正常结节软的或硬的均为异常结节,反之则为正常结节。
3比结节大小,在解剖没有特异的情况下比相邻上下结节大小,异常的是病变的结软组织损伤的临床各论:头痛、头昏神经性头痛:1、枕大小神经头痛:最易形成卡压的部位位于下项线中点旁开2.5厘米。
并发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有:视力疲劳、前额疲劳、眼球发胀,甚至突出。
2、三叉神经痛:疼痛不过中线,疼痛持续时间不超过2分钟,呈间断性发作,有一个触发点(也叫扳机点)。
针刀人必看疼痛科专业人体解剖详解(上肢部分)腋窝顶由锁骨中1/3、第1肋和肩胛骨上缘围成,与颈根部相通。
底为皮肤、浅筋膜及腋筋膜。
前壁由胸大、小肌,锁骨下肌和锁胸筋膜构成。
外侧壁由肱骨结节间沟、肱二头肌短头和喙肢肌组成。
内侧壁由前锯肌及其深面的上4个肋与肋间隙构成。
后壁由肩胛下肌、大圆肌、背阔肌与肩胛骨构成。
由于肱三头肌长头穿过大圆肌和肩胛下肌、小圆肌之间,其内侧为三边孔,有旋肩胛血管通过;肱三头肌长头与肱骨外科颈之间为四边孔,有腋神经及旋肢后血管通过。
腋窝的内容物•腋动脉主要的分支有:胸上动脉,胸肩峰动脉,胸外侧动脉,肩胛下动脉(旋肩胛动脉和胸背动脉),旋肱后动脉,旋肱前动脉•腋静脉及其属支•臂丛的主要分支有:胸长神经,肩胛背神经,肩胛上神经,锁骨下肌神经,胸内侧神经,胸外侧神经,肩胛下神经,胸背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腋神经•腋淋巴结肩关节是人体具有最大活动范围的关节。
它是由肩肱关节,肩峰下结构(第二肩关节),肩锁关节,喙锁连接(有时会发展为喙锁关节),肩胛胸壁关节,胸锁关节等6个部分构成的关节复合体。
关节周围的肌肉分为内外两层,又称肌袖。
外层肌袖为三角肌,包围肩关节的前、外、后三面;内层肌袖为肩胛下肌、冈上肌、冈下肌和小圆肌。
在关节囊前面内外两层肌袖之间,还有三块肌肉,即胸小肌、喙肱肌及肱二头肌短头。
在肩关节上方,有肩峰、喙突及喙肩韧带共同构成的“喙肩弓”保护。
临床上,在肱骨头置换手术时需要对肩袖的保护或是对肩袖的重建,以保证肩关节的功能及稳定。
由于肱骨头的关节面比关节盂约大3倍;关节囊,尤其是关节囊的下部薄而松弛;关节囊前下方缺乏韧带和肌肉保护等,使得肩关节容易脱位,尤其是肩关节前脱位最为常见。
临床上人工肱骨头置换手术时选用的肩关节前侧入路就是在图示位置切开关节囊进入。
上臂上臂浅层结构:•臂前区有三条皮神经分布:臂外侧下皮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和肋间臂神经分布。
针刀治疗腱鞘炎--痛苦小,效果好(真人解剖)针刀必备现代化的社会,电脑、电视、手机各种现代化的电子设备为人们带来了方便和快捷。
有了这些设备,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做很多事情。
很多人因此运动少了,和这些电子设备作战的时间多了起来。
除了用脑,就是用手。
于是患腱鞘炎的人也相对增多,但他们不约而同的选择了用小针刀治疗腱鞘炎。
1腱鞘与腱鞘炎腱鞘就是套在肌腱外面的双层套管样密闭的滑膜管,是保护肌腱的滑液鞘。
它分两层包绕着肌腱,两层之间一空腔即滑液腔,内有腱鞘滑液。
内层与肌腱紧密相贴,外层衬于腱纤维鞘里面,共同与骨面结合,具有固定、保护和润滑肌腱,使其免受摩擦或压迫的作用。
腱鞘炎是一种手指内的一种炎症。
因为手指内的腱鞘如果过于频繁的运动,用力相对过猛的话,肌腱在不断的刺激下会引发炎症。
目前小针刀治疗腱鞘炎是非常有效可行的一种方法。
2腱鞘炎的分类腱鞘炎的分类方法很多,其中最常见的类型有两种。
(1)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腱鞘炎起病缓慢,逐渐加重,出现腕部拇指一侧的骨突(桡骨茎突)处及拇指周围疼痛,拇指活动受阻,在桡骨茎突处有压痛及摩擦感,有时在桡骨茎突有轻微隆起豌豆大小的结节。
若把拇指紧握在其他四指内,并向腕的内侧(尺侧)作屈腕活动,则桡骨茎突处出现剧烈疼痛。
在急性期,局部可有肿胀。
当肿大的肌腱通过狭窄的腱鞘这一“隧道”时,拇指在屈仲时,会发生响声,对此又有“弹响指”之称。
(2)屈指肌腱腱鞘炎多发生于拇指与中指。
患指屈伸功能障碍,清晨醒来时特别明显,活动后能减轻或消失。
疼痛有时向腕部放射。
掌指关节屈曲可有压痛,有时可触到增厚的腱鞘、状如豌豆大小的结节。
当弯曲患指时,突然停留在半弯曲位,手指既不能伸直,又不能屈曲,像被突然“卡”住一样,酸痛难忍,用另一手协助扳动后,手指又能活动,产生像扳枪机样的动作及弹响,故也有“扳机指”之称。
3针刀治疗腱鞘炎针刀与其说是一种“刀”,倒不如说其是一种“针”,其直径在0.8-1.0mm,在针尖端为一刃口,可对病变组织进行精细的切割,进而达到治疗的作用。
小针刀的应用原理图解法1. 概述小针刀是一种常见的医疗器械,广泛应用于临床手术中,具有精确、迅速的切割和穿刺功能。
本文将通过图解方式介绍小针刀的应用原理。
2. 小针刀的结构小针刀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 刀柄:用于握持小针刀的部分,通常为手指大小的圆柱形。
- 刀身:位于刀柄一端,通常为细长的金属杆,用于切割和穿刺。
- 刀尖:刀身的末端,具有锐利的切割边缘,用于切割和穿刺组织。
3. 小针刀的工作原理小针刀的工作原理可以分为切割和穿刺两个方面,下面将逐个进行图解介绍。
3.1 切割原理切割是小针刀最常用的功能之一,它通过刀尖的锐利切割边缘实现。
下图展示了小针刀进行切割的原理。
切割原理图解切割原理图解如图所示,当医生用手指握住小针刀的刀柄,并将刀尖靠近需要切割的部位时,医生可以通过手的轻微摆动和施加适当的力量,让刀尖与组织交互作用,实现切割。
刀尖的锐利切割边缘能够迅速分离组织,实现精确和快速的切割。
3.2 穿刺原理穿刺是小针刀另一个重要的应用,它通过刀尖的锐利形状实现。
下图展示了小针刀进行穿刺的原理。
穿刺原理图解穿刺原理图解如图所示,当医生用手指握住小针刀的刀柄,并将刀尖靠近需要穿刺的部位时,医生可以通过手的轻微施力,让刀尖逐渐渗透到组织中。
刀尖的锐利形状能够迅速穿透组织,实现精确和快速的穿刺。
4. 小针刀的应用领域小针刀广泛应用于临床手术中,具体应用领域包括但不限于: - 注射和穿刺:小针刀可用于注射药物或抽取液体标本。
- 标本制备:小针刀可用于制备组织标本,便于病理检查。
- 手术切割:小针刀可用于手术过程中的切割操作,如手术缝合线的切割。
- 神经定位:小针刀可用于选择性、精确定位神经。
5. 使用小针刀的注意事项在使用小针刀时,医生需要遵循以下注意事项: 1. 确保小针刀的刀尖保持锋利,避免使用钝针。
2. 在使用前,务必确保小针刀经过消毒,以减少传染病的风险。
3. 使用小针刀时,应注意施加适当的力量和角度,避免对组织造成过度切割或伤害。
最全——针刀颈部详细解剖!!一、颈椎骨颈椎骨是颈椎的骨骼。
除了第一、二颈椎骨外,形状均以典型的椎骨相类似。
1、第一颈椎的特点第一颈椎又叫寰椎,它没有椎体和棘突,由前后弓和侧块组成。
2、第二颈椎的特点第二颈椎又叫枢椎。
它和一般的颈椎相似,但椎体上方有齿状的隆突称为齿突,此齿突可视为寰椎的椎体。
3、第七颈椎的特点第七颈椎也称为隆椎,是颈椎最下面的一个,除了它伸向后方的棘突最长,其余结构和普通锥体一样,它隆突于皮下,随着颈部转动而转动,是临床上作为辨认椎骨序数的标志。
第三、四、五、六是普通颈椎,锥体较小,呈椭圆形,上面的横径凹陷,上位颈椎位于下位颈椎的凹陷处,互相嵌入增加了颈椎的稳定性。
二、颈部肌肉1浅层肌肉颈部肌肉中,对视觉效果影响较大的是浅层的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上束,其中胸锁乳突肌位于颈侧,斜方肌上束位于颈后。
1、胸锁乳突肌胸锁乳突肌起于胸骨柄和锁骨内上缘,斜向上止于脸侧下颌的乳突。
一侧胸锁乳突肌收缩使头向同侧屈,并转向对侧。
两侧同时收缩则使头后伸。
2、斜方肌上束斜方肌上束位于颈后,起于项韧带、颈椎棘突,止于锁骨、肩峰内缘及肩胛冈下缘。
两侧同时收缩使头后仰,单侧收缩使颈向同侧倾斜、面向后仰旋向对侧深层肌肉颈部有很多深层肌肉,为了便于理解和记忆,可以按功能分为两类:第一类起于颈椎,止于颈椎之外的骨或韧带,作用是让颈椎向不同方向倾斜或旋转;第二类起于颈椎,止于其他颈椎或胸椎,作用是让颈椎向不同方向弯曲。
这里需要领会倾斜和弯曲的区别,思考一下:内收下巴和向前抻脖子这两个动作,分别是倾斜还是弯曲?斜角肌是位于颈前的第一类肌肉,起于颈椎横突,止于肋骨,两侧收缩时使颈前倾,单侧收缩使颈向侧前方倾。
提肩胛肌、小菱形肌、头夹肌、颈夹肌是位于颈后的第一类肌肉,两侧收缩使颈后倾,单侧收缩使颈向侧后倾。
颈长肌、头长肌属于第二类,附着于颈椎前部,收缩时使颈前屈,单侧收缩使颈向同侧前方屈。
半棘肌属于第二类,附着于颈椎后部,收缩时使颈后伸,单侧收缩向同侧后方弯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