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数学八上5.5《平方根》
- 格式:ppt
- 大小:550.50 KB
- 文档页数:15
(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目录青岛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基本的几何图形1.1 我们身边的图形世界1.2 点、线、面、体1.3 线段、射线和直线1.4 线段的度量和比较第二章有理数2.1 生活中的正数和负数2.2 数轴2.3 相反数与绝对值第三章有理数的运算3.1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3.2 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3.3 有理数的乘方3.4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3.5 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第四章数据的收集与简单统计图4.1 收集数据的方式4.2 数据的整理4.3 简单的统计图4.4 统计图的相互转化第五章代数式与函数的初步认识5.1 用字母表示数5.2 代数式5.3 代数式的值5.4 生活中的常量与变量5.5 函数的初步认识第六章整式的加减6.1 单项式与多项式6.2 同类项6.3 去括号6.4 整式的加减第七章数值估算7.1 生活中的数值估算7.2 近似数和有效数字7.3 估算的应用与调整第八章一元一次方程8.1 方程和方程的解8.2 一元一次方程8.3 等式的基本性质8.4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8.5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七年级下册第九章角9.1 角的表示9.2 角的比较9.3 角的度量9.4 对顶角9.5 垂直第十章平行线10.1 同位角10.2 平行线和它的画法10.3 平行线的性质10.4 平行线的判定第十一章图形与坐标11.1 怎样确定平面内点的位置11.2 平面直角坐标系11.3 直角坐标系中的图形11.4 函数与图象11.5 一次函数和它的图象第十二章二元一次方程组12.1 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组12.2 向一元一次方程转化12.3 图象的妙用12.4 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第十三章走进概率13.1 天有不测风云13.2 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13.3 可能性的大小13.4 概率的简单计算第十四章整式的乘法14.1 同底数幂的乘法与除法14.2 指数可以是零和负整数吗14.3 科学计数法14.4 积的乘方与幂的乘方14.5 单项式的乘法14.6 多项式乘多项式第十五章平面图形的认识15.1 三角形15.2 多边形15.3 多边形的密铺15.4 圆的初步认识15.5 用直尺和圆规作图八年级上册第一章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1.1 我们身边的轴对称图形1.2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3 角的平分线1.4 等腰三角形1.5 成轴对称的图形的性质1.6 镜面对称1.7 简单的图案设计第二章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2.1 平方差公式2.2 完全平方公式2.3 用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2.4 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第三章分式3.1 分式的基本性质3.2 分式的约分3.3 分式的乘法与除法3.4 分式的通分3.5 分式的加法与减法3.6 比和比例3.7 分式方程第四章样本与估计4.1 普查与抽样调查4.2 样本的选取4.3 加权平均数4.4 中位数4.5 众数4.6 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第五章实数5.1 算术平方根5.2 勾股定理5.3 根号2是有理数吗5.4 由边长判定直角三角形5.5 平方根5.6 立方根5.7 方根的估算5.8 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5.9 实数第六章一元一次不等式6.1 不等关系和不等式6.2 一元一次不等式6.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八年级下册第七章二次根式7.1 二次根式及其性质7.2 二次根式的加减法7.3 二次根式的乘除法第八章平面图形的全等与相似8.1 全等形与相似形8.2 全等三角形8.3 怎样判定三角形全等8.4 相似三角形8.5 怎样判定三角形相似8.6 相似多边形第九章解直角三角形9.1 锐角三角比9.2 30°,45°,60°角的三角比9.3 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比9.4 解直角三角形9.5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第十章数据离散程度的度量10.1 数据的离散程度10.2 极差10.3 方差与标准差10.4 用科学计算器计算方差和标准. 第十一章几何证明初步11.1 定义与命题11.2 为什么要证明11.3 什么是几何证明11.4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11.5 几何证明举例11.6 反证法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特殊四边形1.1 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1.2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1.3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1.4 图形的中心对称1.5 梯形1.6 中位线定理第二章图形与变换2.1 图形的平移2.2 图形的旋转2.3 位似第三章一元二次方程3.1 一元二次方程3.2 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3.3 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3.4 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3.5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第四章对圆的进一步认识4.1 圆的对称性4.2 确定圆的条件4.3 圆周角4.4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4.5 三角形的内切圆4.6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4.7 弧长及扇形面积的计算九年级下册第五章对函数的再探索5.1 函数与它的表示法5.2 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5.3 反比例函数5.4 二次函数5.5 二次函数y=ax2图象和性质5.6 二次函数y=ax2+bx+c图象和性.5.7 确定二次函数的解析式5.8 二次函数的应用5.9 用图象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第六章频率与概率6.1 频数与频率6.2 频数分布直方图6.3 用频率估计概率6.4 用树状图计算概率第七章空间图形的初步认识7.1 几种常见的几何体7.2 棱柱的侧面展开图7.3 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第八章投影与视图8.1 从不同的方向看物体8.2 盲区8.3 影子和投影8.4 正投影8.5 物体的三视图11。
第6课时 5.5平方根总第课时【学习目标】(1):解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了解平方与开平方的关系。
(2)学会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的表示法和平方根、算术平方根,并运用以上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学习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从实践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学习重点】重点:平方根的概念及求法.难点:不同类型数的平方根的特点.【学习过程】(教师寄语:热爱生命的人一定心中充满希望,飞舞在我们人生的舞台。
)一、课前预习:学习任务一:阅读教材第142—144页内容,思考并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学习任务二:1 、平方根的定义。
2、怎样用定义求一个数的平方根,举例说明。
3、什么数有平方根,这些数平方根的特点各是什么?怎样用数学符号表示?举例说明.4 、什么数没有平方根,为什么?5、什么叫开平方运算,它与平方运算的关系是什么?学习任务三、下列各数有平方根吗?如果有,求出它的平方根;如果没有,说明理由。
-64,0,(-4)2,10-2预习质疑:(有时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问题:二、反思拓展(教师寄语:只有不断反思,才能不断进步!)1、(1);(2);(3);(4)。
2、完成课本144页交流与发现。
3、比较下列各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①(2)。
(3)-3.5三、系统总结(教师寄语:只有不断总结,才能有所提高!)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用你喜欢的形式总结在下面:四、限时作业(10分钟)(教师寄语:相信自己一定是最棒的!)1、如果-5是某数的平方根,那么这个数是()2、36的平方根记作(),值是()。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任何数的平方根都有两个B.只有正数才有平方根C.不是正数,没有平方根D.一个正数的平方根的平方就是这个数4、如果-b是a的平方根,那么()A .b=a2B a=b2C b=-a2D -a=b25、利用定义求下列各数的平方根,并用数学符号表示.(1)900 (2)1 (3)0 (4)10-6。
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下册7.5《平方根》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平方根》是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五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让学生理解平方根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本节内容是学习更复杂数学知识的基础,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方,对乘方的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平方根的概念与乘方有所不同,需要学生能够很好地区分。
同时,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能够理解并熟练运用平方根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平方根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方法,能够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方根的概念,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方法。
2.难点:理解并熟练运用平方根的性质。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平方根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方法。
2.合作交流: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交流,共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实例讲解: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并熟练运用平方根的性质。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平方根的概念和性质。
2.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平方根的概念。
例如: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5厘米,求这个正方形的面积。
让学生思考,如何求解这个问题。
2.呈现(10分钟)讲解平方根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平方根的定义和性质。
通过PPT展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平方根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练习题,巩固平方根的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如何求一个数的平方根,以及如何判断一个数是否有平方根。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下册7.1《算术平方根》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算术平方根》是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下册7.1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了解求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的方法,以及会应用算术平方根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引入平方根的概念,引导学生探究平方根的性质,进而引入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并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掌握求算术平方根的方法。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平方根的概念,对平方根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和求法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回忆平方根的知识,并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的方法。
2.能够应用算术平方根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2.求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主动探究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和求法。
2.对比法:通过比较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异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3.实例法:通过列举实际例子,让学生应用算术平方根解决实际问题。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包括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求法以及实际应用。
2.练习题:包括不同难度的算术平方根题目。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你们还记得平方根的概念吗?”,引导学生回顾平方根的知识。
然后,教师提出问题:“那么,什么是算术平方根呢?”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课件,呈现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和求法。
同时,教师用引导法,让学生主动探究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和求法。
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求算术平方根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通过对比法,让学生找出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异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算术平方根的理解。
巩固(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应用算术平方根解决实际问题。
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下册7.5《平方根》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平方根》是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7.5节的内容。
这一节主要介绍平方根的概念,让学生掌握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方法,以及理解平方根的性质。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题,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平方根的概念和性质解决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之前,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方,对乘方的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平方根的概念和性质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内容,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能够理解和运用平方根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平方根的概念,理解平方根的性质,能够求一个数的平方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例和练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平方根的概念和性质,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方法。
2.教学难点:平方根的性质的理解和运用,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方法的灵活运用。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实例和练习,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平方根的性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实例和练习,方便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平方根的概念和性质。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平方根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平方根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和掌握平方根的性质。
3.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讲解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平方根的性质解决问题。
4.练习巩固: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平方根的概念和性质,提高运算能力。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平方根的概念和性质,以及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方法。
6.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平方根的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平方根的概念、平方根的性质、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方法。
第1章基本的几何图形1.1 我们身边的图形世界1.2 几何图形1.3 线段、射线和直线1.4 线段的比较与作法第2章有理数2.1 有理数2.2 数轴2.3 相反数与绝对值第3章有理数的运算3.1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3.2 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3.3 有理数的乘方3.4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3.5 利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运算第4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4.1 普查和抽样调查4.2 简单随机抽样4.3 数据的整理4.4 扇形统计图第5章代数式与函数的初步认识5.1 用字母表示数5.2 代数式5.3 代数式的值5.4 生活中的常量与变量5.5 函数的初步认识第6章整式的加减6.1 单项式与多项式6.2 同类项6.3 去括号6.4 整式的加减第7章一元一次方程7.1 等式的基本性质7.2 一元一次方程7.3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7.4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第9章角9.1 角的表示9.2 角的比较9.3 角的度量9.4 对顶角9.5 垂直第10章平行线10.1 同位角10.2 平行线和它的画法10.3 平行线的性质10.4 平行线的判定第11章图形与坐标11.1 怎样确定平面内点的位置11.2 平面直角坐标系11.3 直角坐标系中的图形11.4 函数与图象11.5 一次函数和它的图象第12章二元一次方程组12.1 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组12.2 向一元一次方程转化12.3 图象的妙用12.4 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第13章走进概率13.1 天有不测风云13.2 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13.3 可能性的大小13.4 概率的简单计算课题学习掷币中的思考第14章整式的乘法14.1 同底数幂的乘法与除法14.2 指数可以是零和负整数吗14.3 科学记数法14.4 积的乘方与幂的乘方14.5 单项式的乘法14.6 多项式乘多项式第15章平面图形的认识15.1 三角形15.2 多边形15.3 多边形的密铺15.4 圆的初步认识15.5 用直尺和圆规作图第1章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1.1 我们身边的轴对称图形1.2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3 角的平分线1.4 等腰三角形1.5 成轴对称的图形的性质1.6 镜面对称1.7 简单的图案设计第2章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2.1 平方差公式2.2 完全平方公式2.3 用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2.4 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第3章分式3.1 分式的基本性质3.2 分式的约分3.3 分式的乘法与除法3.4 分式的通分3.5 分式的加法与减法3.6 比和比例3.7 分式方程第4章样本与估计4.1 普查与抽样调查4.2 样本的选取4.3 加权平均数4.4 中位数4.5 众数4.6 用计算器求平均数课题学习学生课外生活情况的调查第5章实数5.1 算术平方根5.2 勾股定理5.4 由边长判定直角三角形5.5 平方根5.6 立方根5.7 方根的估算5.8 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5.9 实数第6章一元一次不等式6.1 不等关系和不等式6.2 一元一次不等式6.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第7章 二次根式 7.1 二次根式及其性质 7.2 二次根式的加减法 7.3 二次根式的乘除法第8章 平面图形的全等与相似 8.1 全等形与相似形 8.2 全等三角形8.3 怎样判定三角形全等 8.4 相似三角形8.5 怎样判定三角形相似 8.6 相似多边形 课题学习 有趣的分形图 第9章 解直角三角形 9.1 锐角三角比9.2 304560o o o ,,角的三角比 9.3 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比 9.4 解直角三角形 9.5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第10章 数据离散程度的度量 10.1 数据的离散程度 10.2 极差 10.3 方差与标准差10.4 用科学计算器计算方差和标准差第11章 几何证明初步 11.1 定义与命题 11.2 为什么要证明 11.3 什么是几何证明 11.4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11.5 几何证明举例 11.6 反证法九年级上册第1章特殊四边形1.1 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1.2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1.3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1.4 图形的中心对称1.5 梯形1.6 中位线定理第2章图形变换2.1 图形的平移2.2 图形的旋转2.3 图形的位似第3章一元二次方程3.1 一元二次方程3.2 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3.3 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3.4 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3.5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第4章对圆的进一步认识4.1 圆的对称性4.2 确定圆的条件4.3 圆周角4.4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4.5 三角形的内切圆4.6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4.7 弧长及扇形面积的计算九年级下册第5章对函数的再探索5.1 函数与它的表示法5.2 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5.3 反比例函数5.4 二次函数5.5 二次函数2y ax=的图象和性质5.6 二次函数2y ax bx c=++的图象和性质5.7 确定二次函数的解析式5.8 二次函数的应用5.9 用图象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第6章频率与概率6.1 频数与频率6.2 频数分布直方图6.3 用频率估计概率6.4 用树状图计算概率课题学习质数的分布第7章空间图形的初步认识7.1 几种常见的几何体7.2 棱柱的侧面展开图7.3 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第8章投影与识图8.1 从不同的方向看物体8.2 盲区8.3 影子和投影8.4 正投影8.5 物体的三视图。
2024年新青岛版八年级数学上学期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通过本学期的数学学习,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1.能够灵活运用整数的加减乘除法,并能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能够熟练掌握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及其运算法则,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问题。
3.能够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能对简单的二次根式进行化简和计算。
4.能够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概念及解方程的方法,能够灵活应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材内容本学期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整数运算:整数的概念,整数的加减法,整数的乘除法。
2.平方根和立方根:平方根和立方根的概念,平方根和立方根的运算法则。
3.二次根式:二次根式的概念,二次根式的运算法则。
4.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概念,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整数运算(4周)(1)整数的概念及数轴表示方法(2)整数的加减法(3)整数的乘除法(4)整数运算中的应用问题2.平方根和立方根(2周)(1)平方根和立方根的概念(2)平方根和立方根的计算法则3.二次根式(2周)(1)二次根式的概念(2)二次根式的计算法则4.一元一次方程(4周)(1)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2)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3)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四、教学方法本教学计划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练习、讨论、合作学习等。
在讲解环节,教师将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讲解,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在练习环节,教师将布置一些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在讨论和合作学习环节,教师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估本学期将进行多次教学评估,采用测试、作业、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
通过评估,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将充分利用教材、习题集、多媒体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平方根教材分析:《平方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第二章《实数》的第二节。
本节安排了两个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是了解数的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在具体的例子中抽象出概念,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本节课是第二课时,继续学习平方根的概念及其运用。
并对“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平方”和“开平方”的概念作辨析,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中发展学习数学的能力。
学习目标:1、 了解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非负数的平方根。
2、会求一些非负数的平方根。
重点与难点:1、重点:会求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
2、难点: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准备】ppt 课件、电子白板【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科学导入 复习引入:什么叫算数平方根?(1)3的平方等于9,那么9的算术平方根就是____3______. (2)52的平方等于 254 ,那么254的算术平方根就是_____52__.那么平方等于9, 254的数还有吗?意图: 这一环节主要是复习旧知识和提出问题,由上节课的“算术平方根”的求法使学生能明白“平方”和“算术平方根”的关系。
二、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一)、平方根、开平方的概念一般地,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 ,那么这个数叫做a 的平方根或二次方根.而把正的平方根叫算术平方根。
表达式为:若x 2=a ,那么x 叫做a 的平方根. 记作: a例如:(±4)2=16,则+4和-4都是16的平方根;即16的平方根是±4; 4是16的算术平方根.开平方:求一个数a 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其中a 叫做被开方数。
3、(1)一个正数有几个平方根?(2)0有几个平方根?(3)负数呢?师生随笔4、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的联系与区别联系:1.平方根包含算术平方根,算术平方根是平方根的一种.2.只有非负数才有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3. 0的平方根是0,算术平方根也是0.区别:1.个数不同: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但只有一个算术平方根.2.表示法不同:平方根表示为 a ± ,而算术平方根表示为a 5、求下列各数的平方根.(1)64; (2)12149; (3)0.0004; (4)(-25)2; (5)11. 6、 (1)(64)2等于多少? (12149)2等于多少? (2)(2.7)2等于多少? (3)对于正数a ,(a )2等于多少? 三、展示点拨,质疑问难先由学科助理到各个组汇总问题并抄写在黑板上,然后各组互相展讲问题,最后对于全班的共性问题,任课教师集中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