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课题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80.25 KB
- 文档页数:9
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课题1、本课题主要研究物理学中的各个方面,包括XXX与XXX的观点辨析、XXX对经典力学的贡献、诗、书、曲、画中的物理知识、成语中的物理哲理等。
2、XXX的三大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石,本课题将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3、诗、书、曲、画中也蕴含着很多物理知识,我们将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分析,探究其中的物理学原理。
4、成语中也蕴含着很多物理哲理,我们将通过对这些成语的解读,深入理解其中的物理学思想。
5、物理学是贯穿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门学科,我们将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探究物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6、在物理学中,整体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探讨其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7、本课题将对《牛顿运动定律》一章的题型进行解析,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章节。
8、在物理题中,隐含条件往往是解题的关键,我们将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挖掘隐含条件。
9、求力对物体做功的方法是物理学中的基础知识,我们将通过实例演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10、纳米科技是时代的呼唤,我们将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11、在物理学中,图解法是一种非常常用的解题方式,我们将对其进行归类和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方法。
12、GMm/R2=mg是物理学中的重要公式,我们将通过实例分析,探究其在高考题中的应用。
13、超导体是物理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我们将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14、物理实验中基本仪器的正确使用是实验成功的关键,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15、电磁辐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我们将通过实例分析,探究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16、物理与化学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探究二者之间的联系。
17、神州号宇宙飞船的发射回收过程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我们将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18、和平号坠毁事件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我们将对其始末进行分析和探讨。
19、本课题将对高中物理研究的困难进行调查和研究,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学知识。
高中物理小课题研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的折射规律。
2. 掌握光的折射定律。
3. 能够通过实验验证光的折射定律。
4.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
1. 实验仪器:平面凸透镜、激光笔、透明盛水容器等。
2. 实验材料:透明玻璃板、水、白纸等。
3. 实验记录表格。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了解光的折射,引入示意图,让学生理解折射现象的基本概念。
2. 实验设计:
a. 实验一:在平面透镜上放置一块透明玻璃板,将激光光线垂直照射到玻璃板上,观察光线折射的现象。
b. 实验二:在透明盛水容器中倒入适量水,将白纸放在容器底部,用激光光线水平照射到水中,观察光线的折射现象。
3. 数据记录与分析: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光的折射定律:折射率n= sin(i)/sin(r)。
4. 实验验证:通过计算实验数据,验证光的折射定律的正确性。
5. 思考与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光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眼镜、显微镜等。
6. 总结:总结光的折射定律的重要性和应用。
四、教学评估:
1.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的完成度和准确性。
2. 学生对折射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
五、延伸拓展:
1. 让学生自行设计折射实验,探讨不同介质中的光的折射规律。
2. 带领学生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区别。
3. 分组讨论光的折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案例。
物理课题研究范文5篇物理课题研究范文1:课题名称: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一、研究背景与意义在物理学中,加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通过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可以深入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原理,并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1.实验设计:设计实验装置,通过改变施加在物体上的力,以及测量物体的质量,来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2.数据采集:使用打点计时器和光电门等设备,准确测量物体的加速度,并记录力与质量的数值。
3.数据分析:将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之间的定量关系。
4.误差分析:对实验中的误差来源进行分析,如摩擦力、空气阻力等,以提高实验的精度。
三、预期结果与价值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预期能够得出加速度与力、质量之间的准确关系,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正确性。
同时,为实际工程中优化运动系统的性能提供理论支持。
四、研究计划与时间表1.第一阶段(1-2个月):完成实验装置的设计与制作。
2.第二阶段(3-4个月):进行实验并采集数据。
3.第三阶段(5-6个月):数据分析与误差分析。
4.第四阶段(7-8个月):撰写研究报告及论文。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研究计划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若您想要探索更多内容,随时可以继续输入。
五、实验过程与数据记录实验过程:1.将实验装置置于稳定的桌面上,调整实验器材,确保测量准确。
2.选取合适的滑块,将其置于导轨上,并使用天平测量其质量。
3.启动实验装置,使滑块在导轨上做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4.使用打点计时器和光电门等设备,测量滑块的加速度。
5.改变施加在滑块上的力,重复实验多次,以获取多组数据。
数据记录:六、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在力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物体的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小。
这符合牛顿第二定律,即F=ma,力相同的情况下,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小。
2.在质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施加的力越大,加速度越大。
高一物理实验课题研究报告
高一物理实验课题研究报告
摘要:
本报告旨在探讨高一物理实验课题,包括牛顿运动定律实验、万有引力定律实验、波动实验等。
通过实验探究,深入理解物理实验的本质和原理,提高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
正文:
一、牛顿运动定律实验
本实验旨在探究物体的运动规律,通过实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
实验中,使用轻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受到的力大小和方向,并使用牛顿环测量
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
实验结果符合牛顿运动定律的基本原理,表明实验结果可以验证物理定律。
二、万有引力定律实验
本实验旨在探究天体运动规律和引力作用原理,通过实验验证万有引力定律。
实验中,使用牛顿摆轮和行星计测量天体的周期和运动速度,并使用测力计测量
天体受到的引力大小。
实验结果符合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原理,表明实验结果可以验证物理定律。
三、波动实验
本实验旨在探究波动现象和波的传播规律,通过实验验证波动方程。
实验中,使用光学干涉仪测量光的干涉现象,并使用激光笔测量激光束的传播速度。
实验结果符合波动方程的基本原理,表明实验结果可以验证物理定律。
拓展:
实验探究是科学方法的核心,通过实验探究,深入理解物理实验的本质和原理,提高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
同时,实验探究也有助于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学习和科学研究。
高一物理研究性学习课题第一篇:高一物理研究性学习课题高一物理研究性学习课题(1)桥梁的研究;(2)各种汽车加速性能的对比研究;(3)拔河比赛取胜的力学因素;(4)自行车上的力学知识;(5)体育运动中的力学分析;(6)生活用品中的力学;(7)高一物理常用的数学知识归纳。
第二篇:物理研究性学习课题物理研究性学习参考课题1、3、5、7、9、温度对水的折射率的影响2、各种汽车加速性能的对比研究观察分析自行车上增加和减少摩擦的做法4、刹车时车轮被抱死的利与弊影响拔河胜负的因素6、调查灶具的演变刀中的力学知识8、玻璃幕墙的光污染与预防运用物理知识研究影响推铅球成绩的因素10、弹性材料的弹性研究11、估测高压锅内的水温12、研究弹簧环子的周期和小球质量的关系13、古代中国的物理学贡献14、生活中的电磁辐射15、物体从不同高度下落,所受空气阻力的大小关系16、水流速度研究17、研究泊松亮斑18、电阻的测量19、电动机转动中的物理量研究20、液体流速对电阻的影响21、注水肉与电阻率的关系22、污水的霍尔效应研究23、本地地磁场强度的测定24、本地重力加速度的测定25、探究接触力与非接触力的内在联系及形成电与磁的本质联系26、探究各种家用电器铭牌的含义27、电动自行车行驶安全隐患的研究28、电热灭蚁器29、节能台灯与生活空间30、风力发电31、制作小水气压计测山高32、双联开关的多种接法33、钢筋分布中的力学知识34、开关的升级换代35、土壤的力学结构36、手机幅射的调研37、物理问题与模型38、中学物理实验中的打点计时器的原理与制作39、魔术表演中物理知识40、研究影响滑动摩擦的因素41、研究弹簧环子的周期和小球质量的关系42、菜刀上的力学知识43、调查研究:灶具的演变44、高中物理学习困难调查45、男女生对高中物理的学习差异46、浅议物理作业在物理学习中的作用47、浅谈可再生能源48、调查研究:家用电器的发展带来的安全问题49、小论文:从电球箱到臭氧层50、小论文:温泉效应51、用激光笔做光学实验52、小论文:从伽利略望远镜到哈勃太空望远镜——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史53、用激光笔做光学实验54、摄影技术(相机自备)55、太阳能的利用56、从“石油文明”到“核文明”57、万有引力与天体运动58、古代中国的物理学贡献59、时代呼唤纳米科技60、生活中的电磁辐射第三篇:如何确定物理研究性学习课题如何确定物理研究性学习课题【摘要】研究性学习与接受学习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补充,互相渗透的,在学科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高中物理教学大纲中的课题研究一、引言高中物理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的一门重要学科。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高中物理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对物理概念的深入理解、科学思维的培养和实验探究能力的提升。
为了更好地实施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教师需要对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二、高中物理教学大纲中的课题1. 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涉及到运动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通过对牛顿运动定律的研究,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对运动规律的深刻理解,促进他们对力的认识和应用能力的提高。
2. 电磁学电磁学作为物理的重要分支,包括电场、磁场和电磁感应等内容。
教师可以通过对电磁学的研究,帮助学生理解电磁现象的产生机理,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原子物理原子物理是物理学的前沿领域,包括原子结构、放射性和核能等内容。
通过对原子物理的研究,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原子结构和核能的基本原理,促进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探究能力的提升。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1. 促进课程改革通过对高中物理教学大纲中课题的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和目标,促进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2. 推动教学实践课题研究可以促进教师更好地实施教学活动,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促进科学研究通过对课题的研究,可以促进科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推动科学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和发现能力,为未来的科学发展和创新做出贡献。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和途径1. 归纳法通过对教学大纲中的课题进行归纳梳理,找出其中的规律和关联,理清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为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确定提供依据。
2. 实验研究通过设计和开展教学实验,获取数据和信息,验证和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的实验探究和科学认知能力的提升。
4. 教学评估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评估,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高中物理课题研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动能定理的概念和公式,掌握动能定理的推导方法,能够运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理现象的规律;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探究精神,注重实践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 动能定理的概念和公式;2. 动能定理的推导方法;3.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三、教学过程1. 概念引入通过引入一个实际问题或物理现象,引发学生对动能定理的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动能定理的概念和公式,引导学生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和作用。
3. 实验设计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通过测量物体的质量和速度,计算物体的动能,并验证动能定理。
4. 数据分析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让学生掌握动能定理的推导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5. 问题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并思考如何改进实验设计和提高实验精度。
6. 总结和归纳总结动能定理的内容和应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评价方法1. 学生实验报告的评价;2. 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程度;3. 学生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运用。
五、拓展延伸1. 设计更复杂的实验,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动能定理的理解;2. 就动能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组织学生团队进行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实践能力。
六、教学设计建议1. 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和观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2. 注重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来巩固所学知识;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思维能力。
四、物理研究性学习课题(1)温室效应的产生与影响(2)物理与能源开发(3)防盗门的防盗原理(4)自行车上的力学知识(5)鸡蛋身上的物理学(6)学校周围噪声的防治(7)宇航生活与航天飞机(8)物理学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贡献1、自行车中的物理原理2、菜刀上的力学知识3、高压锅的秘密4、足球场上的力学知识5、排球比赛中“飘球”的分析6、球类运动中的科学与技术7、钢筋分布中的力学知识8、土壤的力学结构9、高速公路“弹簧路”的原因及防治10、车为什么不能超载11、汽车速度的检测12、新余建筑物结构研究13、新余桥梁研究14、鸡蛋受力研究15、杂技与物理16、蹦极跳中的物理17、魔术表演中物理知识18、调查当地主要交通工具的发展情况并分析其利弊19、物理习题中的近似估算法初探20、物理情景与模型21、物理问题与模型22、物理最佳思想在实际中的应用23、刹车时车轮被抱死的利与弊24、摩擦力研究25、研究影响轮胎上摩擦力的因素26、力学中的极值问题研究27、物理与数学28、物理与化学29、物理与生物30、物理与体育31、男女生对高中物理的学习差异32、高中物理学习困难调查33、气象卫星34、载人航天站的生态平衡35、星星之路--天空中的圆周运动36、双星运动的机制和黑洞的发现37、从占星术到天文学38、航天技术的新发展39、月相的观察40、仿生学在物理中的应用41、高科技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42、卫生间革命中的现代科技43、家庭安全及防盗措施44、调查常见家用热水器的原理、使用面及优缺点45、探究热水瓶内所盛开水的多少与保温性能的关系46、医用吊瓶47、冷热牛奶放置冰箱的观测48、估测人体输出功率的大小49、噪声的危害和测定50、玩具的科学原理及教育功能51、节能灯的节能探究52、浅谈可再生能源53、太阳能的利用54、太空太阳能电站55、海水盐度差能56、风力发电57、近现代科技、教育与现代化进程58、诺贝奖中的物理学家的共性59、寻找牛顿的足印60、伽利略的研究艺术61、古代中国的物理学贡献62、物理与文学63、物理与人生64、几何画版在物理习题中的应用65、中学物理实验中的打点计时器的原理与制作66、玩具中的科学原理及改进67、温室效应68、地电流变化与地震69、传感器70、计算机的储存介质71、电视、电脑视保屏的防辐射功能72、电视的昨天、今天、明天73、静电对人体及动物机体的效应的研究74、移动电话对人体的影响75、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76、电磁波治病的奥秘77、红外线与电动按摩78、电磁波与健康79、超导现象及其应用80、指纹识别学说初探81、楼道灯声控开关的研制82、纳米技术及应用83、磁卡和IC卡84、CD、VCD和DVD85、家用热水器的原理、使用、安装86、测定家用电器的电功率87、氖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88、多用表的设计与制作89、家用电器的发展带来的安全问题90、家电发展史及其发展前景91、微波炉的演变92、居家装璜中的灯光设计93、多媒体电教室的灯光设施94、激光95、摄影技术96、摄像技术97、放射性的应用98、射线的应用与防护99、核武器100、核能的利用一、与电学知识有关的现象自法拉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以来,人类进入了电气化时代。
高一物理研究性课题2、菜刀上的力学知识8,用惯性离心力"晒"衣服(1)仙桃城区桥梁的研究(2)各种汽车加速性能的对比研究(3)观察和分析自行车上增大和减少摩擦的做法(4)宇航生活与航天飞机(5)学校周围噪声的防治1.我身边的物理知识2.体育运动中的力学原理3.铁路弯道中的力学知汽车行驶安全问题生活中的摩擦力高一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和备选课题高一物理研究性学习课题一、可供选择的课题(1)仙桃城区桥梁的研究(2)各种汽车加速性能的对比研究(3)观察和分析自行车上增大和减少摩擦的做法(4)宇航生活与航天飞机(5)学校周围噪声的防治二、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写些什么①做了什么事情(研究的题目)。
②是谁做的(课题组成员--课题负责人、组员是谁?)。
③为什么要做(课题的目的、意义、来源及背景)。
④怎样做的(课题研究的过程)。
⑤做得怎样(课题研究的结果)。
⑥讨论或体会(有哪些尚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和同行探讨;有哪些感受向同行交流)。
⑦参考文献(要注明参考文章的作者、名称、著作或刊物的名称、出版社名称、期刊号及发表或再版时间以及文章所在页码,如果是网上查寻的,还应注明网址)。
三、申请开题的范文课题:中学生与研究性学习课题组的构成组长:宋敏组员:李明发、李阮飞、任婕、唐健才、羊明魏、黄小武、王海琼导师:薛英杰课题选择的缘由研究性学习是我们新课程中重要的一门课程,学分占的比率也很大,那么这门课会对我们的学习产生怎样的影响?对我们的成长有什么帮助?是在浪费我们的时间,谋害我们的年华,还是有益于我们?因此,我们选择此课程进行研究。
课题研究的目的了解研究性学习的作用,让学校更好的开展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有关工作,同时让中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有一个良好的认识。
且更能深入地了解研究性学习对我们学习和生活中的种种行为、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影响。
最后,让大家都知道研究性学习对我们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以及在开展中还存在什么问题。
重力加速度的测定虢镇中学高一物理备课组付博 赵智强 杜少妮 张维莉1 引言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对实验的多方位多角度的探究思考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物理实验中,有时一个小小的改进,往往能显著地改善实验结果,大大地提高精确度。
利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实验是普通物理实验、中学物理实验中不可缺少的经典性实验,它所用器材简单,但却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测量长度和时间这两个最基本最重要的物理量的能力,该实验的原理虽简单,但准备工作较复杂,操作技巧也要求较高,学生实验数值误差大。
本文针对原实验几方面的不足,提出了若干探究式的改进意见。
1 对新改进方法的探究1.1原方法的局限性“单摆测重力加速度”实验一直是根据单摆在微小摆角下的周期公式的导出公式: 224T L g π=来进行的.为了提高测量的精确度,人们对该实验进行过不断的改进,但都是对周期测量的改进,而摆线长度的测量依然只能使用米尺,这就限制了测量精确度的提高:用224T L g π=来测的g 相对误差为: T T L L g ∆+∆=2δ......(1)其中T T ∆2很小,以电子秒表为例,理论上讲,绝对误差可以小到0.01S 。
若测100T 则相对误差T T ∆可以小到约0.005% (T 以2S 计)。
但是L 的测量误差却不可能很小。
这是由于摆线长约几十厘米,精密量具无法利用,只能用最小分度为毫米的米尺测量,其相对误差L L ∆约为0.05%,是T T ∆2的5倍。
它便成为g δ的主要部分。
可见,不得不用米尺测量摆线长度L 是限制测g 精确度提高的主要原因。
这就是利用224T L g π=测g 的缺点之所在;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先测量出单摆的摆长L 和振动周期T 后,再由224T L g π=求出重力加速度,数据计算量比较大,往往学生在计算时容易出错。
1.2新方法的探究1.2.1探究一摆线:实验要求摆线要轻、细且不易拉伸,用黑色(或红色)缝纫机线绕成二股和三股作为一根单摆摆线,既符合实验要求,又易穿过小球孔,且易观察摆动情况,线不易断;摆角:实验要求单摆做简谐振动的摆角不超过010 .学生对角度的感性认识较差,我利用010 以内的正弦值乘以摆长得到振幅,用振幅的长度来估计角度的选取;防止锥摆:实验要求单摆在同一竖直平面内摆动。
由于学生难以把握,易形成锥摆,使测量数值偏大。
实验中我让学生将单摆的铁架台上的支杆垂直于桌子侧边,当单摆自然下垂时,摆线尽量靠近桌子侧边(相距2-3cm ),使摆动时的平面与桌边平行(若摆线碰到桌边,则要重新摆动)。
这比较容易做到,能很好地防止锥摆;悬点:实验要求悬点固定。
我用筷子做单摆支杆,购买夹口很紧的中号报夹,做单摆的夹子(若还夹不紧,则用双面胶辅助粘牢,以固定悬点)。
1.2.2探究二新方法测g 的原理如下: 2112214T L T π= ; 2222224T L T π= 得:()()()21222212212244T T d T T L L g -=--=ππ …………………………………(2) 可见,只要测出任意两个摆长对应的周期以及这两个摆长之差d 就可以由上式求出g ,这就是新方法的原理。
与原方法相比,将测摆长变为测摆长差,而摆长差无需很大,5Omm 足矣,对于测量这样的长度,精密量具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均有用武之地。
达到精密而准确地测量摆长差的目的。
根据式(2)测g 的相对误 差为:()()()21212221222T T T d d T T T T d d g +∆+∆=--∆+∆=δ...........(3) d 若用螺旋测微器测量,绝对误差为0.OO5mm.若取d =5Omm ,则d d ∆=0.01%, 这只是用米尺测摆线长误差的1/5,式(3)中的第二项也会减小大约一半,这样g δ就明显减小了。
1.2.3探究三处理方法可以采用图像法处理.由g l T π2=可得:π42gT L =,令K g =24π则2KT L =这样L 和2T 构成了正比例关系.因而,取不同的摆长L 测出相应的周期T,然后再做出L —2T 的图像,则根据图线可求出斜率k,从而得:K g 24π=。
2 新方法对实验原理和步骤的改进2.1关于器材选择和实验装置实验器材和实验装置的配置要符合实验原理和减小误差的要求"选择摆线时选择轻又不易伸长的材料,长度一般在1m左右,小球应选用密度较大的金属球,直径应较小,最好不超过2cm :例1 在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里,供选用的器材有:A:带夹子的铁架台;B:带小孔的实心木球;C:带小孔的实心钢球;D:秒表;E:长约1m的细线;F:长约10cm的细线;G:毫米刻度的米尺;H:游标卡尺;I:螺旋测微器;J:天平;K:为便于改变摆长,可将摆线的一头绕在铁架台上的圆杆上以代替铁夹;L:摆线上端固定,即用铁夹夹紧。
为使实验误差小,应选用:解析:单摆振动时,要求空气阻力远小于摆球的重力,这样,在摆球外形一样大小时,摆球密度越大,越是符合这种要求,故选用小钢球而不选木球;又因要求单摆接近理想模型即用无质量不可伸缩的线拴一个质点,所以线的长度应远大于摆球直径,故选长1m的而不用长0.1m的细线;实验过程中要用铁夹夹紧摆线上端进行固定,以保证摆动时摆长不变.应选用A C D E G H L。
2.2关于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实验前要明确实验原理和步骤,实验时操作要规范:例 2 一位同学用单摆做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他将单摆挂起来后,进行了如下步骤:测摆长:用米尺量出摆线的长度;测周期:将摆球挂起来,然后放开,在摆球某次通过最低点时按下秒表,并开始记数1,接着一直数到摆球第60次通过最低点时,按秒表停止记时,读出这段时间,算出单摆的周期T=t/60;将所测量的和代入单摆周期公式g=算出,Tπ2l将它作为实验的最后结果写进报告中去。
指出上面步骤中遗漏或错误的地方,并加以改正。
解析:步骤中漏掉了测摆球的半径,还要用卡尺测出摆球的直径,摆长等于摆线长加上d/2;步骤是错误的,周期T 应该是单摆做一次全振动所用的时间,该同学读出的时间是29.5次全振动的时间,而不是60次全振动的时间,即单摆周期应该是T=t/29.5;步骤也是有错误的,本实验的目的是测重力加速度g,应改变摆长进行多次测量,从而得到多个值,然后取g 的平均值作为实验的最后结果,以减小误差。
2.3实验误差分析实验误差分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看单摆做简谐运动的条件是否符合,如振动时要使之保持在同一个竖直平面内而不要形成圆锥摆;摆动时控制摆线偏离竖直方向不超过o 10,否则单摆周期公式就不再成立;另一方面根据实验原理224T L g π=可知g 的测量误差来源于L 和T 的测量误差,对于L 常见的错误是忘了加上摆球的半径或者错加了直径;测T 的常见错误往往是数全振动次数时出 现多数或少数。
3 新方法对数据处理的改进3.1数据处理方法本实验一般采用列表记录数据,再用代数的方法进行计算处理,有时也可以画2T —L图线,用直观!简明的图像法进行数据处理:例 4 在利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由单摆做简谐运动的周期公式得到224T L g π=只要测出多组单摆的摆长和运动周期T,做出2T —L图像,就可以表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理论上图像是一条过坐标原点的直线,某同学根据实验数据做出的图像如图3-1所示:图3-1 2T —L图像 (1)造成图像不过坐标点的原因是( )(2)由图像求出的重力加速度(g= )(2π=9.87)解析: 2T —L图线应该经过原点,而图中的图线并不经过原点,当L=0时0≠T ,其最常见的原因是在算摆长时错把摆线长与小球直径相加,因而多出了d/2,造成的图线整体向左平移而不再经过原点,但是对图线的斜率并没有影响,由图还可以得知小球的半径是1cm 。
由图可知斜率L T K ∆∆=2=4.0,而斜率的物理意义是g K 24π=,因此()2287.94s m K g ==π值得注意的是,这里不是直接采用2T —L图线而是采用T—L图线,一般地说如果两物理量的关系不是一次函数关系,要转化为一次函数关系,因为直线型图线更直观更简单更便于把握。
3.2实验结果用电子秒表和螺旋测微器做了实验(摆的偏角小于03),得到如下数据: 表1-1 摆长和周期的实验数据序号摆长(mm ) 100T 的时间 T 的平均值 1 2 3 1L (约900) 3′08〞82 3′08〞90 3′08〞84 1.8885〞 2L-48.000 3′03〞66 3′03〞60 3′03〞73 1.8366〞 3L-2*48.000 2′58〞30 2′58〞28 2′58〞37 1.7832〞 4 L-3*48.000 2′52〞85 2′52〞78 2′52〞08 1.7283〞 根据式(2),利用所得数据算出六个独立的值g 如下:(g 的下标表示数据组的序号.单位采用SI 单位):12g =9.798, 13g =9.803,14g =9.812, 23g =9.808, 24g =9.819, 34g =9.829 本实验中测g 的相对误差为g δ =0.015%(而由式(1)计算的g δ的值则为0.06%,于是求得g 的测量值为:g =9. 812士0. 002(2s m )这与西安地区的g=9. 8044士0. 0003(2s m )(陕西省测绘局提供)相差甚小。
结论本文主要提出了原来测重力加速度的一些缺点,对测量的各个方面做了详细的说明,介绍了新的测重力加速度的方法,通过对摆长的精确测量和对数据的不同处理方法从而达到精确测量重力加速度的目的。
重力加速度的测量用到一个重要的公式224T L g π=,文章提出了相对误差的概念,并以相对误差的进一步减小来提高测量的精度。
对实验结果的处理采用了比较简单明了的图像法,使同学们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该实验的原理虽简单,但准备工作较复杂,操作技巧也要求较高,学生实验数值误差大。
本文针对原实验几方面的不足,提出了若干探究式的改进意见。
通过对测重力加速度实验方法的改进以及数据处理方法的改进得到了简单的步骤和精确的结果。
参考文献[1] 胡巍. 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原理[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1)[2] 杨宏汝. 重力加速度的测量[J]. 物理实验, 1991,(04)[3] 轩植华. 用圆锥摆测重力加速度[J]. 物理实验, 1984,(04)[4] 曹良腾. 重力和重量[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5,(01)[5] 吴永熙. 单摆周期随重力加速度改变的模拟实验[J]. 物理实验,1987,(01)[6] 栾照辉. 用阿特伍德机测量重力加速度[J]. 大学物理实验, 2006,(04)[7] 段天煜. 组织中学生测量当地重力加速度[J]. 物理实验, 1983,(05)[8] 齐守东, 赵永光. 用水流法测重力加速度[J]. 物理实验, 1989,(06)[9] 齐向东. 力学与实践 [J]. 1981,(01)[10] 孙大典. 指针式加速度计[J]. 物理实验, 1989,(04)致谢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与多少可敬的师长,亲切的同学,可爱的朋友们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本论文是在导师李增生教授的悉心的指导下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