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专业泰斗——何克抗
- 格式:ppt
- 大小:669.00 KB
- 文档页数:25
一、名词解释1、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一切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的综合体。
2、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可以用刺激—反应—强化来概括,认为学习的起因在于外部刺激的反应,而不关心刺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根据这种观点,人类的学习过程归结为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教师的任务是向学习者传授知识,而学习者的任务则是接受和消化。
3、Blending Learning:Blending 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 (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目前国际教育界的共识是,只有将这二者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取最佳的学习效果。
4、教学媒体:当某一媒体被用于传递教学信息时,就被称为教学媒体或学习媒体,而媒体泛指能够承载并传递信息的任何载体或工具。
也可以被看作是实现信息从信源传递到受信者的一切手段。
5、电子书包:电子书包是对学生用轻型学习终端的形象化描述,采用了传统书包的隐喻;功能上则远远超越了书包,如配以电子课本作为学习载体,辅以信息处理能力和无线通讯功能,可成为支持各种有效学习方式的个人交互式学习工具。
6、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7、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系统设计就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
8、绩效技术:绩效技术首先是企业培训所关注的问题,学习型社会里,每一个组织都在进行持续不断的学习,员工在组织学习与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有着显著的区别,这个区别表现为前者有非常强的绩效驱动性。
何克抗跨越式教学理论的提出
何克抗跨越式教学理论是由美国教育学家何克(Jerome S. Bruner)于1966年提出的。
该理论主张学习者应通过参与、解决问题和探索等方式主动地构建知识和理解,而不
是简单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
何克认为传统的线性教学方法过于依赖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被动接受,而跨越式教学
则强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发现,通过实际操作、尝试和反思来建构知识。
这种
理论也强调将学习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在真实情境中应用所学的知识和
技能。
何克抗跨越式教学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发现式学习”。
他认为,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
和思考来理解概念和解决问题,这样的学习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帮
助他们构建深度的知识结构。
在何克的理论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习的引导者和协助者。
教师应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促使他们进行思考和探究,并提供反馈和支持。
何克抗跨越式教学理论的提出对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
和自主学习,推动了教育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这一理论也为现代
教育研究和教学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鼓励教师在课堂上采用探索式学习和问题解
决等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
一、教育技术学部分知名导师介绍1.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
我国一位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
主要学术兼职有:***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全国教育技术学研究会理事长等。
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中文信息处理2.李克东(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国家级重点学科教育技术学学科带头人。
***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等师范学校计算机教育指导组副组长,担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等多项学术兼职。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科学理论、计算机辅助教育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及多媒体计算机技术。
3.南国农(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网络学院名誉院长,国家级学术刊物《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主编,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顾问,西北五省电教协会理事长,甘肃教育学会会长,甘肃省政协常委等职务。
主要研究方向:电化教育4.祝智庭(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导、校教育信息网络中心主任。
***高校教育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师范院校计算机教育指导委员会专家,***现代远程教学资源建设项目专家,***基础教育司教育资源建设项目专家工作组副组长。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5.桑新民(南京大学)教授、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教育技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等。
2003 年获首届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学设计与教学资源开发6.丁新(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
教育技术学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之一。
长期从事教育技术和远程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较为系统地引入了国际远程教育基础理论,多次参与***有关远程教育重大改革和发展项目的设计与论证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远程教育7.徐福荫(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现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院长、信息传播研究所所长、教育技术学学科教育电视方向学术带头人。
何克抗:“跨越式”试验的总设计师作者:祁靖一卢秋红徐靖程来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年第11期用简单、通俗的话来说,跨越式的总目标就是——“要让办学条件差的薄弱校变成教学质量高的好学校,甚至名校;要让普通教师变成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甚至名师;要让基础差的后进学生变成品学兼优的优秀学生。
”——何克抗什么是“跨越”?跨越不是拔苗助长,而是要直面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减负、素质教育等教育发展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勇于创新,超越障碍,将教育现代化推到一个新高度、新境界。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院长余胜泉应当说,我对跨越式发展的提法,总是心有余悸的。
我觉得教育教学是一项长期积累、稳步推进的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来不得半点浮夸,语文教学尤其是如此。
我们在历史上已经吃尽这种盲目追求速度和跃进的苦头。
带着这种疑虑,我在深圳和广州先后参观了何先生的试验学校,观摩了试验班的课堂教学,看了学生的作业,并且和相关人员进行了座谈。
结果,由感动到惊诧,由惊诧到赞叹。
我终于相信这的确是一项成功的试验。
——著名教育家陶西平熟悉何克抗的人都会知道,他是国内教育技术领域的泰斗级人物,一手创建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是第一位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香港学者称他是国内引进建构主义理论并加以合理改造的第一人。
但是何克抗的另一个身份,却鲜有人知道,他是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以下简称“跨越式”试验)的总设计师。
多年来,他致力于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他的“跨越式”试验,在全国近400所中小学校落地开花,取得了扎实有效的成果。
一个思考和教育技术人的使命信息技术在中小学如何应用才能有效促进教学?这是何克抗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思考的一个问题。
1994年,何克抗开始研究电脑如何与教学相结合。
慢慢地,他发现,现代化技术在教育教学里面产生作用,能有比较好的效果,技术并不是最关键的。
真正要让先进技术发挥作用的,是相关的理论、模式、方法的支撑。
一、教育技术学部分知名导师介绍1.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
我国一位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
主要学术兼职有:***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全国教育技术学研究会理事长等。
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中文信息处理2.李克东(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国家级重点学科教育技术学学科带头人。
***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等师范学校计算机教育指导组副组长,担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等多项学术兼职。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科学理论、计算机辅助教育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及多媒体计算机技术。
3.南国农(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网络学院名誉院长,国家级学术刊物《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主编,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顾问,西北五省电教协会理事长,甘肃教育学会会长,甘肃省政协常委等职务。
主要研究方向:电化教育4.祝智庭(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导、校教育信息网络中心主任。
***高校教育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师范院校计算机教育指导委员会专家,***现代远程教学资源建设项目专家,***基础教育司教育资源建设项目专家工作组副组长。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5.桑新民(南京大学)教授、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教育技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等。
2003 年获首届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学设计与教学资源开发6.丁新(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
教育技术学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之一。
长期从事教育技术和远程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较为系统地引入了国际远程教育基础理论,多次参与***有关远程教育重大改革和发展项目的设计与论证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远程教育7.徐福荫(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现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院长、信息传播研究所所长、教育技术学学科教育电视方向学术带头人。
何克抗教授的主要学术成就及社会影响(一)主要学术成就和贡献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信息技术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技术,也是中国当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支点和基础。
当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就是教育逐步运用数字化技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历程。
在近20年波澜壮阔的中国电化教育事业发展中,在实践的基础上探索适应数字时代教育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创新教育理论,以及创新的数字化学习支持环境开发是两条发展的主旋律。
在这两条发展的主线中,何克抗教授的学术思想及其研究实践起了里程性界碑作用,引领了中国电化教育事业发展的研究与实践方向。
1.理论研究成果在20年的中国电化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何克抗教授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提出了不同的学术思想,不断引领着中国电化教育事业发展研究的方向。
阶段一:教育技术深化认识阶段在20世纪90年代初,数字技术开始在教育领域渗透,电化教育的实践基础从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迁移。
在这种迁移过程中,特别需要正确的方向引领,何教授敏锐地觉察到了当时教育技术发展和转型的方向,发表了《当代教育技术研究内容与发展趋势》一文,在对教育技术94定义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还从教育技术理论发展、网络化、教学模式应用多样化、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等领域,分别介绍了教育技术领域的发展方向。
何教授这篇文章是AECT’94定义在我国的最早译介传播者之一,对当时电化教育事业发展起了极大的推进作用,对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专业进行了重新定位,指引了电化教育实践工作的转型,丰富和完善了电化教育的内涵,产生了重要影响,教育技术发展的全新内涵与发展方向由此鼎定,关注和研究教学过程,致力于在创新教学理论指导下,研究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也成为何教授后续十几年研究工作的主旋律。
阶段二:建构主义理论的引进与发展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成熟并广泛的进入校园,教学工作者与学习者拥有了功能强大的认知工具,这使得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建构知识成为可能。
何教授是国内最早介绍和引进建构主义的学者之一,在96年发表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系统介绍了建构主义及其学习环境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教育技术学》知识点何克抗、李文光版第一篇:《教育技术学》知识点何克抗、李文光版1、先行组织者(《教学系统设计》P132)所谓先行组织者是指安排在学习任务之前呈示给学习者的引导性材料,他比学习任务具有更高一层的抽象性和包容性。
提供先行组织者的目的就在于用先前学过的材料去解释、整合和联系当前学习任务中的材料(并帮助学习者区分新材料和以前学过的材料)。
可以是比较性的,也可以是讲解性的。
2、学习资源教学资源(《教育技术学》P74):指的是在学校教学过程中,支持教与学的所有资源,即一切可以被师生开发和利用的、在教与学过程中使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
.(貌似蒋XX说学习资源就是教学资源)学习资源是指在教学系统和学习系统所创建得到学习环境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显现的或潜隐的条件。
可用于学习的一切资源3、掌握学习(《教学系统设计》P134)掌握学习是由布卢姆等人提出的一种旨在把教学过程与学生的个别需要和学习特征结合起来、让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所教内容并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
4、教学系统开发(《教育技术学》P186)教学系统设计是教育技术学的核心内容,是连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
在教学系统设计过程中不仅要把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及教学过程)联系起来,而且还要把这两种理论和教学资源的开发过程联系起来;与后一个环节相关的全部过程就称之为教学系统开发。
教学系统开发通畅包含“分析、设计、开发、实践和维护”等五个阶段。
5、学习媒体也称为教学媒体(《教育技术学》P80——P86)按媒体的表达方式分类:口语媒体、印刷媒体、电子媒体按媒体作用的感官和信息的流向分类: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交互多媒体特性:恩定性(固定性)、传播性(扩散性)、重复性、组合性、工具性、独立性。
△几种常用教学媒体特性比较(《教育技术学》P84)选择依据:依据学习者(教学对象)的特征、依据教学(学习)任务、依据客观条件、依据媒体特点与教学功能6、教育资源(《教育技术学》P74)教学资源指的是在学校教学过程中,支持教与学的所有资源,即一切可以被师生开发和利用的,在教与学过程中使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包括各种学习材料,媒体设备,教学环境以及人力资源等。
1教育技术:AECT94定义: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sign,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of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AECT2004定义: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study and ethical practice of facilitating learning and improving performance by creating、using、managing 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 processes and resources.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
[二者比较]从2004定义来看,缩小了它的内涵,不再提理论体系了,而只提研究和合乎伦理或道德的实践领域,这与国外只将教育技术看成一个应用领域是直接相关的,与国人一定要将它学科化是相反的。
同时实践的范畴也只提创设,使用,管理呢,不再是以前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管理,但其实本质的过程是没有多大的变化的。
关键在于它们后面加了“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 processes and resources”作宾语,翻译成“适切的与技术相关的过程与资源”,可以作如下理解,学习与教学过程中与技术相关的过程与资源可以作为教育技术的实践与研究领域,其它不相关的则不再是我们的研究与实践的领域,而这一点明显比94定义更切符合教育技术的实质了,否则的话,依据94定义,“与技术相关”各“与技术不相关”的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都是我们的专业的,有些抢饭碗之嫌!在现在,这个技术尤指信息技术!这一点好像印证了greenforrest 以前的观点,教育技术就应该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与学。
何克抗跨越式教学理论的提出找回孩子们的创造性和人文性时光倒退50年,当年轻的何克抗在北师大物理系学习电子专业时,一度痴迷于写小说,甚至一心想转到中文系。
后来转系未成,留校任教。
1979年他加入了新成立的北师大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成为中国教育技术领域的开拓者,一生都在琢磨怎样把与教育有关的那些理论、技术跟实践相结合。
他从未放弃对母语教学的热情。
“中国的语文教育多年来存在三大问题。
”何克抗后来总结道。
一是过分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忽视其人文性,二是过分强调标准化考试而窒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三是过分强调写作技巧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观察力、想象力的培养。
他服膺老一辈语文特级教师于漪的话——“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伴随着语言文字的读、写、听、说训练,渗透着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
母语不是单纯的语言符号系统,而是牵系着一个民族的灵魂。
”在何克抗看来,这就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不认清这种人文性,只片面强调语文的工具性,用手术刀对文章肢解,留在学生脑海的就只能是鸡零狗碎的符号。
这样做的后果是,“把学生的思维捆绑住了,把活生生的学生变成机器人,把学生的个性、灵气都给打掉了”。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何克抗就下决心要把孩子们的创造性和人文性找回来。
2000年,他在深圳找了一所著名的实验学校,开始实践自己的跨越式理论。
他发现,在语文课堂上引入拓展阅读和电脑打写之后,每逢看图写话,非试验班的学生往往只能写一两句,而试验班的学生能写出整个段落。
到二年级,写科幻小说的都有了。
2002年,何克抗又在广州市越秀区随机找了6所小学加入课题,此时211的模式已经基本成型。
过去,人们认为一年级的学生不适合同时学语文和英语,担心这样容易把汉语拼音和英文字母搞混。
结果何克抗的课题试验让学生的语文和英语两科同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母语能力方面,到二年级结束的时候,学生们已经完成2500字的读写识记,能写成千字文,并达到了每人120万字的阅读量。
要先转变思想观念——何克抗教授谈教育信息化本报编辑部何克抗教授,1937年生于广东梅州,196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无线电专业研究生,何教授是我国著名的计算机专家和教育技术专家。
现为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全国教育技术学研究会理事长、中国电化教育协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席、全国高等师范院校计算机教育指导组组长、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材(含教育软件)审查委员会负责人、国家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专家组副组长。
何教授 1993年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我国第一位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
自1978年以来,先后七次获国家教委和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其中特别奖一次,二等奖四次,三等奖两次,一次获北京国际发明展览金奖。
被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3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
1994年入选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第23卷,1997年成为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
教育信息化和信息技术教育在世界范围蓬勃展开。
从当今世界发达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经验来看,从单机发展到网络,是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有些学校片面追求网络技术的先进性,尤其是中小学校园网络建设中机械套用大学校园网模式,脱离中小学教育教学发展实际,结果造成设备的浪费和闲置;缺乏立足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需要的整体设计,尤其是忽视校园网络中关键性应用软件配制和资源中心的建设,结果造成许多校园网上有网无车、有车没有货,更缺少驾驶员,造成人才和网络资源的极大浪费。
我们走访了教育界知名教授何克康先生,请他来谈一谈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并为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教育信息化支招。
记者(以下简称记):国家针对教育信息化有什么规划,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是什么?您能否从行业的高度谈一谈?何克康(以下简称何):咱们国家近几年对教育信息化给予了高度重视,2000年10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中小学信息化工作会议,由教育部陈部长亲自主持,这个会议在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中起着里程碑作用。
何克抗,男,教授、博士生导师。
1937年8月生,广东省大埔县人。
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授、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东北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长期从事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研究(特别是基于的网络教育应用研究)。
已培养博士20多名,指导在读博士生12名;先后出版专著6部,主编教材12种,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多篇;自1978年以来,先后七次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教育部和北京市科技进步
奖,其中特别奖一次,二等奖五次,三等奖两次,一次获北京国际发明展览金奖,拥有发明专利一项。
祝智庭,男,1949年生,浙江衢州人,早年学习数学,后转向计算机科学,80年代初投入教育技术领域,1996年从荷兰Twente大学获博士学位。
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和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担任网络教育学院院长暨教育信息化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同时被聘任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他还担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主任、教育部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暨教育信息技术学科组组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ECNU联系中心副主任、首席专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信息化项目专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资源建设项目专家、英特尔未来教育中国项目专家组组长以及四家国际学刊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