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秋词(其一)
- 格式:ppt
- 大小:1.86 MB
- 文档页数:1
《秋词(其一)》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掌握《秋词(其一)》的生字生词,理解诗歌内容。
2. 学习并掌握诗歌中的多音字、形近字和通假字。
3. 理解诗歌中的实词虚词,掌握诗歌的句式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诵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诗歌节奏和韵律的感知。
2.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体会诗人对秋天的独特情感,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 通过诗歌学习,激发学生面对困难时的坚强意志。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诗歌意象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
(二)教学难点1. 诗歌中特殊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2. 诗歌深层哲理的领悟和情感的表达。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展示秋天的自然风光图片或播放秋景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秋天的景色变化,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秋天的印象和感受。
接着,教师可以提问:“你们认为秋天是怎样的季节?”以此激发学生对秋天话题的兴趣,为学习《秋词(其一)》做好铺垫。
2. 作者简介,背景铺垫简要介绍刘禹锡的生平,强调其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讲述刘禹锡参与政治革新运动的经历,以及他被贬后的乐观态度,让学生了解诗人的背景,为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打下基础。
3. 诗歌主题,引发思提出问题:“在古代,人们通常怎样看待秋天?”引导学生回顾传统观念中秋天的悲凉形象。
然后引出刘禹锡的《秋词(其一)》,激发学生思考诗人为何会有“秋日胜春朝”的见解,为深入学习诗歌主题做准备。
4. 诗歌朗读,感受韵律教师首先示范朗读《秋词(其一)》,注意语速、语调和停顿,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随后,组织学生跟读,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朗读方式,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情感变化,为后续的诗歌解析和情感体验打下基础。
(二)课文学习1. 课文朗读与韵律感受同学们,让我们先来朗读一遍《秋词(其一)》,注意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初一语文秋词其一刘禹锡一、原文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二、作者简介刘禹锡(772 - 842),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
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三、字词注释1. 悲寂寥:悲叹萧条空寂。
2. 春朝(zhāo):春天。
朝,日,天。
3. 排云上:冲破云层,一飞冲天。
排,推,有冲破的意思。
4. 碧霄:青天。
四、诗句赏析1. 首句“自古逢秋悲寂寥”2. 第二句“我言秋日胜春朝”- 诗人却独树一帜,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秋天比春天更美好。
这种观点与传统的悲秋观念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心境和独特的审美视角。
诗人不随波逐流,敢于挑战传统观念,展现出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3. 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 这一句描绘了一幅壮丽的画面:在晴朗的天空中,一只鹤振翅高飞,冲破云层。
“晴空”营造出一种开阔、明朗的氛围,“一鹤”则显得孤单却又坚毅,“排云上”生动地表现出鹤的力量和向上的冲劲。
鹤在传统文化中象征着长寿、吉祥、高雅,在这里它也是诗人精神的象征,诗人借鹤表达自己冲破困境、积极进取的志向。
4. 第四句“便引诗情到碧霄”- 此句紧承上句,那只高飞的鹤引发了诗人的诗情,使诗人的情感也随之飞到了青天之上。
诗人的诗情随着鹤的高飞而升华,表达了诗人豪迈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这两句诗意境开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诗人将自己的情感与鹤的飞翔融为一体,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五、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对秋天的赞美,表达了诗人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心境,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挑战精神。
诗人以秋景为依托,抒发了自己豪迈的诗情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一扫传统悲秋作品中的消极情绪。
六、写作特色1. 对比手法- 诗中运用了鲜明的对比,将传统的“逢秋悲寂寥”与诗人自己的“秋日胜春朝”进行对比。
通过这种对比,突出了诗人独特的见解和乐观的情绪,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诗人与众不同的心境。
新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优秀教案动评分,测验模块设计的题型有:选择、填空、判断、论述等十种。
有了Moodle这个测试功能,教师可以在平台上适时安排在线考试或者练习,学生完成练习后,点击提交按钮,系统立刻向学生返回测试成绩、出错原因及相关知识点。
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打开平板,输入网址,进入Moodle平台。
教师输入教师帐号密码,连接多媒体大屏幕展示,学生输入学生帐号密码。
进入平台。
二、谈话导入,引入情境师:同学们你们眼中的秋天是什么颜色的?明确:黄色,代表衰败;红色,代表丰收。
师:不同的心境,便有不同的秋色。
中国文人自古便有悲秋的传统,在他们眼中秋往往被赋予了悲凉的色彩,如我们学过的《天净沙秋思》秋景寄托者诗人浓浓的乡愁,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位诗人却一反悲秋传统,以昂扬的姿态来歌颂秋、赞美秋。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的《秋词》。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三、确立目标,了解作者1、教师引导,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2、了解作者。
学生利用Moodle平台下载资料、查阅资料,请同学们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小组间相互补充,初步了解作者生平背景。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
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
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
失败后,被贬官。
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
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
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
有《刘梦得文集》40卷。
【设计意图】利用平台,明确目标、了解作者。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研读诗文,整体感知1.学生试读诗句。
教师指点:前一句可读得低沉,后三句应一句比一句高昂。
学生再读。
2.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说说读诗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注释a.寂寥:寂静;空旷。
b.春潮:初春。
这里可译作春天.c.排云上:冲云直上。
排:推开;冲出。
d.便:就;于是。
专题09《秋词(其一)》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自古以来,文人们逢秋,大多抒发萧条悲凉之感,然而有一位特别的文人对秋天确是有不一样的感慨。
今天我们领略一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赋秋之作《秋词(其一)》。
二、目标1、了解有关刘禹锡的文学常识,理解诗句的含意,背诵全诗;2、体会诗词的意境,把握诗词的思想感情;3、学习诗人的乐观主义情怀和坚定信念。
三、原文秋词(其一)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四、注释《秋词(其一)》:选自《刘禹锡集》卷二十六,此题下共有诗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逢:遇到。
寂寥:冷清萧条。
春朝:春天。
排:推开。
碧霄:蓝天。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空旷,而我却是认为秋天比春天更美好。
万里晴空中一只白鹤冲云直上,我的诗情也随它飞上了蓝天。
六、赏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古以来人们是逢秋悲寂寥,而我却是认为秋天比春天更美好。
一、二句用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表现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
诗人直言坦率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是为下文做铺垫。
(议论)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万里晴空中一只白鹤冲云直上,我的诗情也随它飞上了蓝天。
诗人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而上,矫健凌厉,表达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反映作者高远豪迈的心情。
(写景抒情)七、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有“诗豪”之称。
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
失败后,被贬官。
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
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白”。
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
有《刘梦得文集》40卷。
2、写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被贬郎州司马时所作,永贞元年(公元805年),顺宗继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运动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被贬。
《秋词(其一)》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秋词(其一)唐·刘禹锡原文: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空旷。
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
一只仙鹤直冲云霄推开层云,也激发我的诗情飞向万里晴空。
注释:悲寂寥:悲叹萧条空寂。
宋玉《九辩》有“悲哉,秋之为气也”、“寂寥兮,收潦而水清”等句。
春朝:春初朝,朝,有早晨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刚开始。
晴:一作“横”。
排云:推开白云。
排:推开,有冲破的意思。
诗情:作诗的情绪、兴致。
碧霄:青天。
赏析:“自古逢秋悲寂寥”,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
“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
接着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第三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
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
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
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
这幅画面是对“秋日胜春朝”的生动注脚。
第四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
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国安呼之欲出。
《秋词》(其一)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成诵,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建筑美和绘画美。
2.把握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怀。
3.注意诗人用对比手法来突出自己的观点、看法。
学习重难点
1.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建筑美和绘画美。
2.把握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怀。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伤春悲秋”是文人墨客常体现的主题,不过刘禹锡写的这首诗却一反常态,不但不悲秋,反而还爱秋,为何会有这样与众不同的情怀呢?(二)熟读成诵
(三)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
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存世有《刘宾客集》。
永贞元年(805),唐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
但革新运动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
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被贬。
《秋词(其一)》就是诗人被贬朗州时写的。
(四)结合注释理解全诗。
(五)分析全诗。
诗人先弃“逢秋悲寂寥”的常情,后立“秋日胜春朝”的新见,气势不凡。
原因是:诗人见到了“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明丽秋景,从而引发了豪迈的诗情。
(六)主题。
诗人用对比手法突出了自己的与众不同,世人伤春悲秋,诗人自己围堵爱秋。
由眼前所见“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明丽秋景,隐含诗人因支持变法屡遭贬谪、愈挫愈奋的豪壮情怀。
秋词二首·其一刘禹锡〔唐代〕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作者简介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
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
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译文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秋日晴空万里,一只仙鹤排开云层扶摇直上,便引发我的诗情飞上云霄。
注释悲寂寥:悲叹萧条。
春朝:春天。
排云:指排开云层。
排:推,有冲破的意思。
碧霄:青天。
赏析刘禹锡的《秋词》,一反常调,另辟蹊径,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
原诗两首,这是其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
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
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
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