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海洋生物生态类群
- 格式:ppt
- 大小:9.30 MB
- 文档页数:54
第三章海洋生物生态类群1. 简述海洋浮游生物的共同特点及其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答:1)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运动能力薄弱或完全没有运动能力,只能随水流移动。
2)浮游生物的数量多、分布广,是海洋生产力的基础,也是海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最主要环节。
2. 按个体大小可将浮游生物划分为哪些类别?这样划分的类别有何重要生态学意义。
答:1)按浮游生物的个体大小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别:①微微型浮游生物(picoplankton):<2μm;②微型浮游生物(nanoplankton):2-20μm;③小型浮游生物(microplankton):20-200μm;④中型浮游生物(mesoplankton):200-2000μm;⑤大型浮游生物(macroplankton):2000μm-20mm;⑥巨型浮游生物(megaplankton):>20mm。
2)在研究海洋食物链能流时,按大小划分是有重要意义的,因为这种大小等级划分往往包含相应的摄食者—被食者的营养关系。
3. 海洋游泳动物包括哪些主要门类?说明鱼类生活周期中的洄游行为及其意义。
答:1)海洋游泳动物主要包括:鱼类、甲壳类、头足类、海洋爬行类、海洋哺乳类2)①鱼类洄游行为:洄游(migration)是鱼类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些鱼类的主动、定期、定向、集群、具有种的特点的水平移动。
洄游也是一种周期性运动,随着鱼类生命周期各个环节的推移,每年重复进行。
洄游是长期以来鱼类对外界环境条件变化的适应结果,也是鱼类内部生理变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必然反应。
通过洄游,更换各生活时期的生活水域,以满足不同生活时期对生活条件的需要,顺利完成生活史中各重要生命活动。
或:某些鱼类在生活史的各不同阶段,对生命活动的条件均有其特殊要求,因此必须有规律地在一定时期集成大群,沿着固定路线作长短距离不等的迁移,以转换生活环境的方式满足它们对生殖、索饵、越冬所要求的适宜条件,并在经过一段时期后又重返原地,鱼类的这种习性和行为叫作洄游。
海洋生态分类指南海洋中几乎到处都有生物,但不同的环境,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和结构,以及各种群数量、个体大小、形态、生理生化特性等都很不同。
海洋生物分布的格局是与海洋环境相互作用、协调进化的。
一般常按生活方式将海洋生物分为浮游生物、游泳动物和底栖生物3类。
浮游生物浮游生物无游泳能力或游泳能力弱,悬浮于水中随水流移动,包括细菌、浮游植物(如硅藻、甲藻等)和浮游动物(如水母、腹足纲软体动物的翼足类、异足类,许多海洋动物的幼虫等)。
多数终生营浮游生活,称为永久性浮游生物;少数种类仅于生活史的某个阶段营浮游生活,称为阶段性浮游生物,如许多海洋动物的幼虫;也有些原非浮游生物,被水流冲荡而出现在浮游生物中,如某些低等甲壳类的介形类、涟虫类等,称为暂时性浮游生物。
浮游植物只能生活在有光的水层;浮游动物则不然,有的可以生活在千米以下的深水中,而且多数能在水中作垂直移动。
浮游生物一般体重轻(外壳重量轻、体内脂肪含量高,富有粘液)、沉降阻力大(身体相对面积大,体表多刺毛、突起,群体连成片)或者具有纤毛、鞭毛而有一定的运动能力。
游泳生物游泳生物指那些具有发达的运动器官而游泳能力强的动物。
包括鱼类、哺乳动物(如鲸、海豚、海豹)、爬行动物(如海蛇、海龟)、软体动物(如乌贼、章鱼)和一些大型虾类(如对虾、龙虾)等,它们的游泳能力、速度和方式也有很大差异。
有些种类能横跨大洋作长距离的洄游,如金枪鱼等;有的游泳很快,如剑鱼每小时速度达70公里以上。
海鳗以整个身体弯曲摆动向前游动,乌贼和章鱼则从漏斗口向外喷射水流以推动身体反向运动。
它们有时生活在上层水域(如太平洋鲱鱼),有的生活在中层或底层水域(如小黄鱼、真鲷、牙鲆)。
游泳动物除了有发达的游泳器官外,身体大多呈流线型,以减小阻力,提高游泳速度。
底栖生物底栖生物生活在海洋水域底部和不能长时间在水中游动的各种生物,包括底栖植物(几乎全部大型藻类和红树等种子植物),底栖动物(海绵、腔肠、环节、线形、软体、甲壳、棘皮、脊椎等门类均有底栖种)。
海洋生物探究知识点总结海洋生物是指生活在海洋中的各种生物,包括海藻、动物和微生物。
海洋生物的种类繁多,数量庞大,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海洋生物的研究,人们可以了解海洋生物的分类、分布、种群动态、生活习性、营养关系等方面的知识,从而为保护海洋生物资源、维护海洋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一、海洋生物的分类1.海洋植物海洋植物是指生长在海洋中的植物,主要包括海藻和海草。
海藻是一类生活在水中的藻类植物,包括绿藻、褐藻和红藻等。
海藻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是海洋食物链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能够为海洋生物提供藏身之地和生活空间。
海草是一类生长在海底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在浅海水域。
海草可以净化海水、稳固海底沉积物、提供栖息地、供给营养物质、保护海岸线等,对维护海洋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2. 海洋动物海洋动物是指生活在海洋中的动物,主要包括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游泳生物等。
浮游生物是指生活在海洋中漂浮的微小生物,主要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
浮游生物是海洋生态系统的基础,它们是海洋食物链的起始环节,对调节海洋生态平衡有重要作用。
底栖生物是指生活在海底的动物,主要包括海绵、珊瑚、贝类、蟹类、海星、海胆等。
底栖生物栖息在海底的各种生态环境中,对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
游泳生物是指在海洋中游泳的动物,主要包括鱼类、海豚、鲸类等。
游泳生物是海洋食物链的重要环节,也是人们从事渔业生产的主要对象。
3. 海洋微生物海洋微生物是指生活在海洋中的微小生物,主要包括浮游微生物和底栖微生物。
浮游微生物是一类生活在海洋中漂浮的微小生物,主要包括浮游细菌、浮游真核生物等。
浮游微生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成员,它们在海洋食物链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底栖微生物是一类生活在海洋底栖栖地的微小生物,主要包括底栖细菌、底栖真核生物等。
底栖微生物参与了海洋生物的营养循环,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
二、海洋生物的分布海洋生物的分布受到海洋环境的影响,一般来说,海洋生物的分布可以根据海水温度、盐度、透明度、溶解氧浓度、营养盐浓度等因素进行划分。
海洋生物的生态位生态位是指生物种群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特定的空间和功能角色。
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的生态系统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生物群落。
本文将探讨海洋生物的生态位,包括它们在海洋中的角色、相互关系以及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一、海洋生物的分类海洋中的生物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类别: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中层生物。
浮游生物包括微小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它们通常漂浮在水中的上层。
底栖生物生活在海底,包括海藻、海绵、珊瑚等。
中层生物则生活在水域的中层,如鱼类、章鱼等。
二、海洋生物的角色海洋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并提供了大部分海洋食物链的基础。
其次,浮游动物以浮游植物为食,同时也是其他生物的主要食物来源。
底栖生物则维持了海底的生态平衡,如海藻可以吸收多余的养分,防止水体富营养化。
鱼类等中层生物在海洋食物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也是其他海洋生物的天敌。
三、海洋生物的相互关系海洋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
食物链是其中最为显著的相互关系之一。
食物链通过食物的链式传递,将能量从一个生物传递到另一个生物。
有些浮游动物以浮游植物为食,然后被中层生物捕食,再经由其他生物吞食。
这种相互依赖和相互关系构成了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另外,一些海洋生物之间也存在着共生关系。
例如,珊瑚和藻类之间的共生关系就非常重要。
珊瑚提供庇护和养分给藻类,而藻类通过光合作用为珊瑚提供能量。
这种共生关系对维持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健康至关重要。
四、海洋生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海洋生物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
首先,它们通过食物链的调控,控制着海洋中各个生物种群的数量和分布。
其次,海洋生物通过氧气的释放和二氧化碳的吸收,对地球的气候和气候变化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此外,海洋生物在水质净化和养分循环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人类的过度捕捞、过度开发和污染,海洋生物的生态位正受到严重威胁。
许多鱼类因被过度捕捞而濒临灭绝,珊瑚礁遭受到的破坏也日益加剧。
《海洋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总学时: 40 学分:2.5理论学时:40 实验学时:0面向专业:水产养殖学课程代码:B4900003先开课程:高等数学、物理等课程性质:必修课执笔人:杨宁审定人:付国庆潘庆杰第一部分:理论教学部分(黑体小三号)一、说明(黑体四号)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黑体小四号)(内容,宋体五号)海洋学是研究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以及开发利用海洋的知识体系。
《海洋学导论》是一门研究和阐述海洋学基本理论的基础课程。
本课程重点介绍海洋科学的基本理论,通过学习,使学生更加客观的了解海洋,从而形成保护海洋的意识,为以后利用海洋资源打下基础。
2、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黑体小四号)(内容,宋体五号)本课程从地球科学系统看海洋科学体系,以海洋科学体系为主线,系统阐述海洋科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主要成果。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主要海洋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黑体四号)要求列出各章节的具体内容,并在每章内容后列出重点、难点、建议教学方法和思考题等(内容,宋体五号)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一节地球科学1.地球科学体系2.海洋科学定义、研究的对象及其特点第二节海洋科学的发展史1.海洋科学的发展史2.中国的海洋科学发展史本章重点:地球科学包含的学科、海洋科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及特点本章难点:海洋科学的研究对象及特点建议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思考题:1.海洋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是什么?2.海洋科学研究有哪些特点?第二章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4学时)第一节地球的基础知识1.地球的宇宙环境2.地球的形状、圈层结构3.地球的起源与地质时代第二节海与洋1.地表海陆分布及海洋的划分2.海水的起源与演化第三节海底的地貌形态及海底构造与大地构造学说1.海底的地貌形态:海岸带、大陆边缘、大洋底2.构造学说: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等第四节海洋沉积1.滨海沉积2.大陆架沉积3.大陆坡-陆隆沉积4.大洋沉积第五节海底矿物资源1.海底矿物资源:砂矿、海底石油和天然气、磷钙石和海绿石等本章重点:地球的圈层结构、海洋的划分、海底的地貌形态、海洋沉积本章难点:海底的地貌形态、滨海沉积建议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思考题:1.海与洋的特点2.海洋沉积物质、沉积环境的种类及滨海沉积的种类3.三角洲形成的条件、按形状及水动力分类。
海洋生物—主要的海洋生物门类1. 原生生物界1) 硅藻门,常见种类如硅藻、圆筛藻、角毛藻等等。
硅藻是海洋浮游生物的重要成分,在海洋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中占有重要地位。
2) 甲藻门,常见种类如裸甲藻、多甲藻、夜光藻、角藻等等。
甲藻也是重要的海洋浮游生物,有些种类在大发生时将形成赤潮,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很大破坏。
3) 肉足鞭毛虫门,本门动物与纤毛虫门在以前称为原生动物门,常见种类如各种有孔虫、放射虫、夜光虫等。
原生动物是海洋浮游动物的主要类群之一,虽然个体很小,但数量非常大,素有“海洋中的小巨人”之称,是海洋食物链的重要环节。
另外,由于原生动物在地球上的生存年代久远,其种类、分布、化石还是研究地质演化、寻找石油矿藏等重要指示生物。
世界已知的原生动物约65,000种。
2. 植物界常见的海洋植物主要是大型藻类和红树。
大型藻类包括红藻门、褐藻门、绿藻门。
大型藻类不但是海洋初级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一些种类可以食用,或者提取活性物质用于生物制药,或者做工业原料,或者兼而用之。
例如石花菜除了可食用,还是琼脂的原料。
很多大型藻类已可人工养殖。
海洋中的高等植物种类远少于陆地。
常见的高等海洋植物有各种红树、海草等。
红树形成的红树林对于维护海岸环境、防止海水入侵有重要作用。
1) 红藻门,常见种类如紫菜、石花菜、龙须菜、麒麟菜、红毛菜、珊瑚藻、海膜、江蓠、红皮藻、凹顶藻等等。
2) 褐藻门,常见种类如马尾藻、海带、裙带菜、鹿角菜等。
3) 绿藻门,常见种类如浒苔、石莼、刚毛藻等。
4) 被子植物门,常见种类如红树、秋茄、海桑、水芫花、玉蕊、木榄、海莲、角果木、海恾果等红树植物以及大米草、互花米草等各种海草。
世界已知的红树植物约80多种,海草约50种。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种类的海草在从其它国家引进用于防护堤岸时,由于在被引进地区没有天敌等生态控制机制而爆发性繁殖生长,对当地海岸的原有植被造成极大破坏,有的种类甚至从海岸侵入内陆几十公里,侵入农田,给当地造成很大经济损失。
海洋生物的生态类型分类
海洋生物是在海洋环境下生活的生物群体,由于海洋环境的复杂
性和多样性,海洋生物的生态类型也非常多样。
根据生态角度的不同,可以将海洋生物生态类型分为以下几类:
1. 海洋浮游生物:这一类生物主要指游泳能力比较强的生物,包
括浮萤、海藻、浮游植物等。
它们通常在海洋表层活动,并且会随着
海流漂流,起到了重要的生态作用。
2. 海洋底栖生物:这一类生物主要指生活在海底上的生物,包括
珊瑚、海葵、海星等。
它们主要依靠海洋底部的沉积物和礁石等提供
生存环境,起到了保护海洋生态的作用。
3. 海洋深水生物:这一类生物主要指生活在深海环境中的生物,
包括巨型浅海生物、珍稀海洋小生物等。
它们可以在缺氧和极端温度
等环境下存活,进而发展出独特的生态特征。
4. 海洋中上层掠食者:这一类生物主要指海洋食物链中处于掠食
者位置的生物,包括鲨鱼、鳐鱼、剑鱼等。
它们以小型浮游生物和小
型鱼类为食,从而维持了海洋食物链的平衡。
综上所述,海洋生物的生态类型种类繁多,每一类生物在海洋生
态系统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不同的生态类型需要不同的保护措施,
才能实现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二章 海洋环境与海洋生物生态类群第一节 海洋环境一、海洋环境的基本特征地球表面大部分为海水所覆盖,海洋面积为 362×106 km2,约占地球面积 71%,平 均深度为 3800 m,最深处超过 10 000 m。
海洋的空间总体积达 1370×106 km3,比陆地和 淡水中生命存在空间大 300 倍。
可见地球看上去更象一个广阔无垠的蔚蓝色“水球”。
大洋区是海洋的主体,包括太平洋(Pacific Ocean)、大西洋(Atlantic)、印度洋(Indian Ocean)和北冰洋(Arctic Ocean)。
四大洋中太平洋面积(包括附属海,下同)最大(179.7×106 km2),几乎占整个海洋面积的一半,大西洋其次(93.4×106 km2),再次是印度洋(74.9×106 km2),北冰洋面积最小(13.1×106 km2),它是以北极为中心被西欧和北美洲所环抱的大 洋(图 2.1)。
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在南半球的中高纬度海域围绕南极大陆而连成一片,并且 具有自成体系的环流系统和独特的水团结构,对大洋环流起重要作用,又是大洋底层水 的主要源地。
因此,通常将 40°S 以南(或从南半球亚热带辐合线明显处)至南极大陆之 间的海域称为南大洋(或南极海域)。
海洋具有三大环境梯度(environmental gradient),即从赤道到两极的纬度梯度,从海 面到深海海底的深度梯度以及从沿岸到开阔大洋的水平梯度,它们对海洋生物的生活、 生产力时空分布等都有重要影响。
纬度梯度主要表现为赤道向两极的太阳辐射强度逐渐 减弱,季节差异逐渐增大,每日光照持续时间不同,从而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季节差异 和不同纬度海区的温跃层模式。
深度梯度主要由于光照只能透入海水的表层,其下方只 有微弱的光或是无光世界。
同时,温度也有明显的垂直变化,表层因太阳辐射而温度较 高,底层温度很低且较恒定,压力也随深度而不断增加,有机食物在深层很稀少。
海洋环境生物类群及生物多样性概述海洋101 陈家莹 101005摘要:广阔的大海中充满了生命的足迹,在这海洋沙漠中,天空中的阳光透射不进来,海底则是无尽的黑暗深渊。
无尽的大海看似荒芜一片,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有着无数的奇特生物聚居此处。
本文结合海洋生态学对“海水某些特性的生态意义”、“分解作用、主要分解者类型及其意义”以及“为什么保护生物多样性”几个知识点进行论述。
关键词:海水特性,分解作用,生物多样性一、海水某些物理特性的生态意义浩瀚的海洋孕育着各种各样与陆地上不同的生物,海水的一些性质为海洋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
海水的溶解性、流动性、浮力及缓冲性等特性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例如海洋植物所需的所有营养物质直接来源于溶解在海水中的各中养分,同时,海水的透光性可以使海水中的浮游植物进行很好的光合作用。
在海洋环境中,存在着大量个体小,结构简单的生物。
这是由于海水的浮力对它们起到了支撑、传送和保护作用,从而使它们简化自身结构的复杂性,使其更易于生存繁殖。
此外,海水浮力对大型藻类(如长达20~30M的巨藻)和大型动物起支撑作用,海洋中存在重达数十吨的动物(如蓝鲸),这是陆地生态系统中不可能存在的。
目前已知的海洋生物大约有20多万种,根据其生活方式可分为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和底栖生物三大生态类群。
它们对环境的适应机制及其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也各不相同。
浮游生物如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是西北太平洋陆架区的特征种,也是我国近海重要浮游桡足类之一。
基于中华哲水蚤在海洋生态系统物流和能流中的重要地位,故被称为海洋浮游动物的“关键种”。
它与我国近海渔场的渔获量有密切关系;游泳生物如鱼类的流线型身体,腹部浅色背部深色都是适应环境的机制。
洄游是鱼类在系统发生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征,是鱼类对环境的一种长期适应,它能使种群获得更有利的生存条件,更好地繁衍后代。
研究并掌握鱼类洄游规律,对于探测渔业资源量及其群体组成的变化状况,预报汛期、渔场,制订鱼类繁殖保护条例,提高渔业生产和资源保护管理的效果及放流增殖等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