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合同法与海商法有关合同规定的关系及其运用
- 格式:docx
- 大小:23.83 KB
- 文档页数:23
简析我国海上货物运输合同法律制度的适用问题-->简析我国海上货物运输合同法律制度的适用问题---海商法论文资料库Abstract: This year is tenth anniversary of the enforcement of Maritime Code of China. The author took this opportunity to analyze the specific conditions under e Code is enforced and summarized the relevant experience of international legislation and that of foreign countries.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in respect of present situation of maritime legislation in our country, the author demonstrated from different aspects the bad influence caused by dual system of laaritime judicial practice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unification of legislation. Furthermore, the suggestion for unification of the las of “dual system”in the maritime legislation.摘要:今年是我国《海商法》实施十周年,值此机会,分析了海商法实施以来的具体情况并总结了国际和国外立法中的相关经验。
代写论文在分析我国海事立法现状的基础上,从几个不同的侧面,论证了我国海上货物运输法律实行双轨制给海运司法实践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论述了统一我国海上货物运输法的重大意义以及解决海运立法双轨制问题的建议。
《海商法》与《合同法》中对运输合同退运条款的区别《合同法》第三百零八条规定“在承运人将货物交付收货人之前,托运人可以要求承运人中止运输、返还货物、变更到达地或者将货物交给其他收货人,但应当赔偿承运人因此受到的损失。
”本条款实际上是赋予托运人对在运货物尚未交付的前提下,可单方面提出变更或解除合同的权利,而退运请求正是基于此权利而产生。
在一般运输合同履行过程中,对托运人的退运请求,承运人通常无理由予以拒绝,也无权过问相对方退运的原因,只要托运人提出退运要求是合理可行的,承运人必须按照要求执行,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
《海商法》第八十九条规定“船舶在装货港开航前,托运人可以要求解除合同。
但是,除合同另有约定外,托运人应当向承运人支付约定运费的一半;货物已经装船的,并应当负担装货、卸货和其他与此有关的费用。
”,比较而言,《合同法》所设定的托运人享有对运输合同的变更权和解除权的条件相对宽泛,对解除合同与变更合同也未作区分。
而《海商法》规定托运人解除合同的条件更为严格和具体化,但其仅对合同解除性的退运作了明确规定,而对货物运输已基本完成但货物尚未交付或已经构成交付之时,托运人提出变更合同回运货物的请求如何处理,并未作明确规定,对此应当参照适用《合同法》第三百零八条的规定进行处理。
根据上述两法精神,作为变更合同方式的退运请求在海上货物运输中,托运人并无单方面的决定权。
作为缔结新合同要约的退运请求在海上货物运输中,更需要托运人与承运人达成合意方可实现。
托运人应当按照约定向承运人支付运费。
托运人与承运人可以约定运费由收货人支付,但此项约定应在运输单证中载明。
在运费到付的情况下,运费由收货人支付,此项支付应在提单中载明,否则就是运费不由收货人支付的初步证据。
托运人有将危险品的名称、性质及应采取的措施正确地通知承运人的义务,如托运人隐瞒了货物的危险性,承运人得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依情况需要将货物卸下、销毁或使之无害而不负赔偿责任。
深度剖析合同法引言本文档将对合同法进行深度剖析,探讨其关键要点和相关法律原则。
合同法是指导商业和个人交易的重要法律框架,对于维护交易安全和保护各方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合同法概述合同法是指规范合同订立、履行和解除等行为的法律体系。
其主要目的是确保各方在交易过程中的公平性和权益保护。
合同法包含了一系列规则和原则,以确保合同有效、合法和可执行。
合同要素合同要素是指构成一个合同所必需的基本要素。
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合同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合同当事人:合同需要具有一方提出要约并另一方接受的双方或多方当事人。
- 合同目的:合同需要明确规定交易的目的和内容。
- 合同形式:合同可以是口头合同或书面合同,但某些情况下需要满足特定的书面形式要求。
合同成立合同成立是指当事人达成一致意见,并满足法律规定的要件后,合同即生效。
合同成立的要件包括:- 双方意思表示一致:当事人之间必须达成一致的意见。
- 自由意思表示: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必须是自主、真实、明确的。
- 合法目的和内容:合同的目的和内容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和公序良俗。
合同履行合同履行是指当事人按照合同约定履行各自的义务和责任。
合同履行应遵循以下原则:- 诚实信用原则:合同当事人应按照诚实信用原则履行合同义务。
- 平等原则:合同当事人在交易中应保持平等地位,互相尊重和合作。
- 完全履行原则:合同当事人应全面履行合同义务,不得单方面违约。
合同解除合同解除是指当事人根据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终止合同关系。
合同解除的情况包括:- 协商一致解除: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一致的方式解除合同。
- 违约解除:当事人可以根据对方违约行为解除合同。
- 法律规定解除:根据法律的规定,某些情况下合同可以被解除。
合同法争议解决合同法争议解决是指当事人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产生争议时,通过协商、调解或诉讼等方式解决争议。
合同法争议解决应遵循以下原则:- 自愿协商原则:当事人应首先通过自愿协商解决争议。
- 诉讼途径原则:当事人可以选择通过诉讼等法律途径解决争议。
浅析合同法与海商法有关合同规定的关系及其运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第2条的规定,凡平等主体之间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合同),均属该法的调整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以下简称《海商法》)则对平等主体间的国际海上货物运输合同、海上旅客运输合同、船舶租用合同、海上拖航合同、海上救助合同、海上保险合同等海商(事)合同关系作出系统规定。
而《合同法》第123条又明文规定:“其他法律对合同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由此可以确认,《合同法》与《海商法》有关合同规定的关系实为一种普遍法与特别法的关系,即有关海商合同关系,优先适用《海商法》的规定,在《海商法》没有相应规定时,补充适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
而接下来的必然问题是:《合同法》中的哪些规定应“补充”适用于海商合同关系中去?或者在以我国现行法律规范、调整海商合同关系、解决海商合同纠纷时除适用《海商法》外,还应“补充”适用《合同法》的哪些规定?进而,在《海商法》与《合同法》对同一问题的规定有交叉或部分重合而又不尽相同的情况下应如何处置?等等。
这些都是理论和实务所共同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一《合同法》从我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及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实际出发,本着尽量采用反映现代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共同规则,充分体现当事人意思自治,兼顾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交易便捷与交易安全,注重法律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等指导思想,确立了许多《海商法》等没有规定的“新”的合同制度、原则;这些新的合同制度、原则即应作为调整海商合同关系的规范予以“补充”适用。
现将其主要者例析如下:(一)、诚实信用原则《合同法》第6条规定:“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该原则在大陆法系中被称为债法的最高指导原则,可以说是一条贯穿始终,总揽全局,无处不在的基本原则,它要求维持当事人之间的利益以及当事人权益与社会利益的平衡。
从承运人的责任制度看合同法与海商法的冲突与融合摘要:《海商法》是目前我国调整海商关系的最重要的法律规范。
除《海商法》外,《合同法》也对我国海上货物运输活动作出了相关规定。
两者存在一定的冲突。
文章阐述了我国海商法在承运人的责任基础、责任限制以及免责等方面的相关规定,与合同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分析比较。
指出两者的冲突之处以及如何协调,并对《海商法》对于海上货物运输承运人责任制度的发展进行分析和预测。
关键词:承运人责任制度归责原则、责任范围、责任限制迟延交付一、引言我国关于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的法律规范主要是《海商法》第四章”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第六章”船舶租用合同”以及《合同法》第十七章”运输合同”和其他关于合同的原则性规定。
⑴两部法律在海上货物运输法律体系中同时适用且关于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的规定存在不协调之处,这导致了两部法律在适用中存在一些问题。
《合同法》与《海商法》既有冲突又有融合。
本文将这种冲突集中在海上货物运输承运人的责任制度上,将我国海商法对承运人责任制度的规定与合同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分析比较,指出两者的不同之处以及各自优势所在。
并阐述合同法的规定对海商法的影响以及承运人责任制度发展前景的展望。
二、海商法与合同法的冲突(一)承运人的归责原则我国海商法下承运人的责任基础为不完全的过失责任制。
我国海商法海上货物运输承运人的归责原则采取的过错责任原则。
但是,海商法第51条规定包括驾驶和管理船舶中的过失免责等十二项免责权利,其中驾驶和管理船舶中的过失免责使承运人即使有过失也可以不用承担责任,背离了一般的过错责任原则。
⑵这种过错责任原则是不完全的过错责任原则,海商法学界亦称之为不完全责任原则。
⑶我国合同法下承运人的责任基础为承担的是严格责任。
合同法中的严格责任,按照我国学者的一般解释是指无论违约方主观上有无过错,只要其不履行债务给对方当事人造成了损害,就应当承担合同责任。
⑷在我国《合同法》下承运人承担的是严格责任,即除列名的三项法定免责事项外,只要货物发生毁损或灭失,无论承运人有无过错都要承担责任。
海上货物运输权利义务责任海商法与合同法的不同篇一:1999年美国海上货物运输法对中国海商法修改的启示1999年美国海上货物运输法对中国海商法修改的启示吴星奎(中山大学法学院,广州510285)摘要:1999年《美国海上货物运输法》(cogsa)草案尽管现在尚未生效,但是作为海运大国和贸易大国的美国的立法,中国不容忽视,中国《海商法》颁布十几年来,航运业和世界范围内各国海运立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修改已经迫不容缓。
本文拟就1999年美国海上货物运输法草案中关于提单中外国仲裁条款和管辖权条款的规定,承运人的权利和责任期间,无法分清原因的货损责任三大方面和我国《海商法》对比,试图揭示1999美国cogsa草案的若干合理性以及我国《海商法》的缺陷,以资借鉴。
关键词:提单;外国管辖权;承运人;责任期间;货损1893年,美国制定了举世闻名的规制提单的法律《哈特法》,首先对提单上承运人免责无边的不合理现象采取立法行动,由此揭开了海上货物运输立法的序幕,接着澳大利亚于1904年制定了《海上货物运输法》,加拿大于1910年通过了《水上货物运输法》,国际法协会也以《哈特法》为蓝本于1921年制定了首个提单国际公约《海牙规则》,并于1924年得已通过,紧接着一向主张合同自由的英国也于1924年通过了《海上货物运输法》,由此观之,在海上货物运输立法中,美国在起一种主导性的作用,对各国国内法和国际公约的制定可谓影响巨大和深远。
1996年,美国海商法协会起草了第一份海上货物运输法草案,至1999年已经六易其稿,由于涉及船货双方利益冲突太大,草案至今未能通过,然而,正如前面所述,美国在海上货物运输立法领域的地位举足轻重,而且草案有很多独创性的规定,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际航运发展对立法的要求。
我国《海商法》的修改早已提上日程,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分析1999美国cogsa草案(以下简称“草案”)的规定,我们可以借鉴、吸收其中某些规定,使我国《海商法》的修改更加完善,合理,可行。
海商法的基本原则与应用海商法的基本原则与应用海商法是指规范海上商务活动的法律体系,它是海运业务的法律基础。
海商法的基本原则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保护海商交易各方的合法权益,还能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和海上运输的安全。
首先,海商法的基本原则包括自由原则、公平原则和诚信原则。
自由原则是指海商交易各方在商务活动中享有平等自由的权利,包括自由选择合作伙伴、自由订立合同和自由选择适用的法律。
公平原则要求各方在交易中遵守公平的竞争原则,不得采取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
诚信原则强调在商务活动中要保持诚实守信的态度,遵守合同约定,履行义务,不得故意欺诈或误导他人。
这些基本原则为海商交易提供了良好的法律环境,保障了各方的合法权益。
其次,海商法的应用范围广泛。
海商法涵盖了海上运输、海上保险、海上担保、海上抵押等多个方面。
在海上运输中,海商法规定了货物运输合同的内容和义务,确保货物的安全运输和按时交付。
在海上保险方面,海商法规定了保险合同的订立和履行要求,保障了各方在海上运输中的利益。
海上抵押和担保则为海商交易提供了资金支持和风险保障。
海商法的应用范围广泛,有效地规范了海商交易,维护了各方的合法权益。
此外,海商法的应用还涉及国际海商法的统一和国际争端解决机制的建立。
国际海商法的统一是为了解决跨国海商交易中的法律冲突和不确定性问题,通过国际公约的签署和采用,实现了国际海商法的一致性和可预见性。
国际争端解决机制的建立则为海商交易争议的解决提供了有效途径,包括仲裁和诉讼等多种方式,确保了海商交易的公正和合法。
综上所述,海商法的基本原则和应用对于海商交易的顺利进行非常重要。
它们保障了各方的合法权益,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提高了海上运输的安全性。
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海商业务中,海商法的基本原则和应用将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海商交易提供稳定和可靠的法律保障。
商法与合同法论文商法与合同法是现代商业活动中非常重要的法律领域。
商法作为一门专门研究商业活动中的法律规则和制度的学科,与合同法密切相关。
商法涉及到商业主体的法律地位、商业交易的规范、商业担保和破产等方面,而合同法则是商业交易中具体约束双方权益的法律规则。
本文将从商法与合同法的基本概念、关系以及在商业合作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商法与合同法的基本概念和关系商法是指系统研究商业法律规则和制度的学科。
商法将商业活动所出现的各种法律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和总结,创立了一系列适用于商业实践的法律规则,旨在保障商业活动的正常进行和公平竞争的环境。
商法的基本原则包括自由、公平、诚实信用、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等。
合同法是指调整和保护民事交易中当事人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则和制度。
合同法旨在确保交易双方的权益平衡、交易的自由和合同的诚实信用。
合同法的核心是合同自由原则和合同诚实原则。
合同自由原则保护当事人在交易中的自由意志选择,合同诚实原则要求当事人按照双方商定的义务履行合同,维护合同的诚实信用。
商法与合同法紧密相关,商业交易往往通过合同形式来规范交易双方的权益和义务。
商法既涉及到合同法规范下的合同关系,也涉及到许多非合同的商业交易关系。
商法在关注交易双方的公平竞争、合同履行以及商业纠纷解决等方面与合同法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商法与合同法在商业合作中的应用商法与合同法在商业合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商业合作的进行和商业纠纷的处理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在商业合作中,商法和合同法的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合同的签订和履行:商业合作往往通过签订合同来明确各方的权益和义务。
商法和合同法规范了合同的签订程序、内容要素、履行义务以及违约责任等,确保合同的有效性和合法性。
2. 不正当竞争的防范:商业合作中,不正当竞争行为可能对合作方造成损害。
商法的相关规则对于不正当竞争行为,如虚假宣传、商业诋毁等给予了法律制裁;合同法则对于竞争限制条款等进行了限制和规范。
浅谈民商法与海商法的融合与协调摘要:我国民事立法采用民商合一的体例,海商法往往被看做是民法领域的一个分支,民法的基本原则对于海商法同样适用。
但是,由于海空活动的特殊性,海商法对一些问题作出了不同于广义民法的特殊规定,而令之颇具海商法特色,“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草案)》的说明”中明文指出,一般性海商法调整的法律关系的性质决定了它属于民事法律范畴;同时它又有别于异于一般民事法律,因而被视为特别民事法律。
关键词:民商法;海商法;迟延交付;留置权;货运法在欧美国家司法实践中,只要是《海商法》没有明文规定的,遵照民商法理论来审理海事争议案件。
本文从海商法与的密切联系作为切入点,依次从海商法迟延交付、承运人留置权等多个货运法角度探讨民法和海商法之间的融合。
一、海商法与民法之间的融合(一)海商法与合同法承运人留置权的融合我国《海商法》第87条规定:“应当向自足支付的运费、共同海损分摊、滞期费和承运人为货物垫付的用处费用以及应当向承运人支付的其他费用没有付清,又没有提供当偿债的,承运人可以在合理的限度内留置其货物。
”这条明定有一点颇具争议,就是对“其”的解释,到底绝大部分是指债务人所有还是与债务人有牵连关系即可,在学界争议极大。
为此,我们引入《合同法》第315条的规定:“托运人或者收货人不支付运费、力租以及其他运输费用税费的,王宗翰对相应的运输货物享有留置权,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这里使用的是“相应的”一词,即该条款注重的是货物与债务人之间具有的牵连关系,所有而不一定必须为贷款人所有。
我认为,对于海商法承运人留置权问题应该融合入合同法的规定,这样才能更好地贯彻了法律承运人,留置权的目的,也符合利益评断所要求的法律原则.更能满足实践的其要求。
加之我国已经逐渐注意了善意留置权制度真心的合理性,《海商法》第25条所规定的船舶留置权也没有要求标的船舶必须为债务人所有。
所以,在承运人留置权问题上,应当融入合同法的也须相关法规。
浅析合同法与海商法有关合同规定的关系及其运用合同法与海商法是两个不同的法律体系,但是在一些方面存在着交叉和叠加的情况。
在海上贸易中,许多合同都涉及到海商法和合同法的规定,包括海运合同、航运合同、码头服务合同、保险合同等。
海运合同是海商法中的一个重要合同类型,属于一种特殊的运输合同。
根据我国海商法的规定,海运合同是指承运人运送货物或容器搭载的合同。
海运合同遵循着海商法中的规定,如包括运费、运输方式、运输时间、货物包装、货物质量、运输路线、货物保险、交付方式等内容。
同时,海运合同还要遵守合同法的规定,如合同成立、履行、变更、解除等各个方面。
在海运合同中,双方应遵守合同法的基本原则,如自由意志原则、诚信原则、公平原则等。
在海洋贸易中,运输方与货主之间的海运合同是一份非常重要的法律文件,规则详细描述了运输过程中的各种事项,保证了运输的顺畅和安全,并且为双方之间的合作提供了法律保护。
航运合同是指承运人按照协议收取货物运费,按照运输条款运输货物的合同。
海商法及其相关规定对于航运合同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和详细的规定。
海商法规定,受托人在承担有关运输业务时,应当根据托运人的要求订立运输合同,明确运输方式、运费和保险承担等内容。
运输合同内容应当符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国际公约的规定。
在订立和履行过程中,双方应当遵循自由意志原则、平等协商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等法律原则。
码头服务合同是指港口或船舶服务企业和用户之间的合同。
码头服务合同是海上贸易中的重要合同之一。
合同中包括港口和码头的使用费用、装卸船货物的收费、滞留处理费用以及船舶维修、保养、清洁保洁等方面的服务费用。
海运港口作为国际贸易重要的物流场所,码头服务合同的履行保证了国际贸易物流的连续性、安全和顺畅性。
同时,码头服务合同的合法性、有效性、履行情况等都要遵循合同法的规定,并进行合法、公正、公平的处理。
保险合同是一种特殊的合同类型,属于财产险种。
在海上贸易中,保险合同起到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海商法与国际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的关系分析近年来,随着全球贸易的不断发展,国际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国际贸易中,海商法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法律体系,对于规范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的签订和履行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海商法与国际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的关系。
首先,海商法为海上货物运输合同提供了法律框架和基础。
根据国际海商法公约和国内海商法规定,海上货物运输合同必须符合一定的法律要求。
海商法规定了合同的成立、内容、履行和违约等方面的规则,为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例如,根据《海上货物运输法》规定,海上货物运输合同必须明确约定货物的数量、品质、运输期限、运费等重要条款,以确保运输双方的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海商法的制定和实施,为国际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的签订提供了法律支持。
其次,海商法为国际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的履行提供了监督和保护机制。
海商法关注海运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和纠纷,为当事人提供了有效的救济和保护措施。
海商法规定了货物损失、货物丢失、货物延误等情况下的赔偿责任和违约责任,保障了当事人的权益。
例如,根据《公约》规定,当货物在运输中受损时,承运人需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以保障货主的利益。
海商法的监督和保护机制,使得国际海上货物运输合同能够依法履行,减少了纠纷的发生,提高了运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第三,海商法为国际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的争议解决提供了指导和依据。
在跨国货物运输中,难免会出现合同解释、争议解决等问题。
海商法为当事人提供了解决争议的渠道和方式。
例如,国际商会颁布的《国际商会仲裁院仲裁规则》为国际货物运输合同的争议解决提供了有效的机制。
海商法的指导和依据,使得国际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的争议得以及时、公正地解决,保障了跨国贸易的顺利进行。
最后,海商法的发展与国际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的变革相互影响。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国际贸易正朝着更加自由化、便利化的方向发展,这也对海商法提出了新的要求。
合同法与国际贸易合同规则的关系一、引言合同法作为一门重要的法律学科,对于商业交易和国际贸易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国际贸易领域,各国之间的交易往往涉及多种法律体系和国际贸易合同规则。
本文将探讨合同法与国际贸易合同规则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案例分析来阐述其具体应用。
二、合同法的基本原则合同法作为一门法律学科,包含了一系列的基本原则,如自愿、平等、诚实信用、公平交易等。
这些原则在国内商业交易中具有普遍适用性,并为合同的签订、履行和解决争议提供了法律依据。
三、国际贸易合同规则的特点国际贸易合同规则是指在国际贸易中普遍适用的一些约定和规则,如国际商会颁布的国际贸易术语解释规则(Incoterms)、国际货物销售合同(CISG)等。
这些规则旨在统一国际贸易中的合同解释和履行方式,便于各方在跨国贸易中进行合作。
四、国际贸易合同规则与合同法的关系国际贸易合同规则与合同法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互补的关系。
合同法作为国家法律的一部分,为国内商业交易提供了法律依据和规范。
而国际贸易合同规则则是在国际贸易中形成的一套约定和规则,为跨国贸易提供了统一的合同解释和履行方式。
在国际贸易中,双方当事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用合同法或国际贸易合同规则。
例如,当双方当事人来自不同的国家时,可以选择适用国际贸易合同规则,如CISG,以确保合同的有效性和可执行性。
而当双方当事人来自同一国家时,可以选择适用国内的合同法,以便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五、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合同法与国际贸易合同规则的关系,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某公司在中国购买了一批机械设备,合同中明确规定了货物的交付地点和方式。
根据国际贸易合同规则中的Incoterms,货物的交付责任在卖方交付给买方之前由卖方承担。
然而,在运输过程中,货物发生了损坏。
在这种情况下,受损的货物该由谁承担责任?根据合同法的原则,卖方在交付货物之前负有保管义务,应当对货物的安全负责。
因此,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卖方应当承担货物损坏的责任。
大连经上海到香港的海上运输合同适用海商法还是合同法篇一:合同法与海商法冲突时的法律适用合同法与海商法冲突时的法律适用由于合同法与海商法均是调整平等主体间的民商事关系的,且合同法晚于海商法多年颁行而大大丰富、完善了我国的合同法律制度,因而出现了就海商法已有规定的相关问题,合同法又予以规定而内容与海商法的规定又不尽相同的现象,即对同一问题,两部法律的规定有交叉或部分重合而内容又不尽相同。
(一)、关于海上旅客运输承运人的责任基础及其“旅客”的范围问题由海商法第一百零七条、第一百零八条第(四)项、第一百一十条的规定可以确认,该法规定的海上旅客运输的“旅客”为持有客票的人和经承运人同意,根据海上货物运输合同,随船护送货物的人。
那么,海上旅客运输人身伤亡损害赔偿请求权的享有者即为这些人及其遗属。
而合同法第三百零二条则规定:“承运人应当对运输过程中旅客的伤亡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但伤亡是旅客自身健康原因造成的或者承运人证明伤亡是旅客故意、重大过失造成的除外。
前款规定适用于按照规定免票、持优待票或者经承运人许可拾乘的无票旅客。
”在该情况下,能否将海上旅客运输的“旅客”的范围也扩及至免票、无票的旅客,使承运人对他们在运输过程中产生的人身伤亡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结论应是否定的。
另外,海商法与合同法就旅客运输承运人的责任基础规定得亦不尽相同。
按照二者的关系原则,就海上旅客运输,仍应适用海商法的有关规定。
(二)、关于损害赔偿范围及其责任限额问题海商法第四章、第五章及其配套法规就国际海上货物运输中货物的灭失、损坏、迟延交付的损害赔偿范围的确定与计算、责任限额及其海上旅客运输的损害赔偿责任限额等作出特别的规定,且其第一百零六条又明文规定“货物的灭失或者损坏发生的运输区段不能确定的,多式联运经营人应当依照本章(”海上货物运输合同“一章)关于承运人赔偿责任和责任限额的规定负赔偿责任。
”而合同法“运输合同”一章的“货运合同”一节的第三百二十一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对赔偿额的计算方法和赔偿限额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编号:_______________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浅析合同法与海商法有关合同规定的关系及其运用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及其运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2条的规定,凡平等主体之间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均属该法的调整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则对平等主体间的国际海上货物运输合同、海上旅客运输合同、船舶租用合同、海上拖航合同、海上救助合同、海上保险合同等海商合同关系作出系统规定。
而〈〈合同法》第123条又明文规定:“其他法律对合同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由此可以确认,〈〈合同法》与〈〈海商法》有关合同规定的关系实为一种普遍法与特别法的关系,即有关海商合同关系,优先适用《海商法》的规定,在《海商法》没有相应规定时,补充适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
而接下来的必然问题是:〈〈合同法》中的哪些规定应“补充”适用于海商合同关系中去?或者在以我国现行法律规范、调整海商合同关系、解决海商合同纠纷时除适用〈〈海商法》外,还应“补充”适用《合同法》的哪些规定?进而,在〈〈海商法》与〈〈合同法》对同一问题的规定有交叉或部分重合而又不尽相同的情况下应如何处置?等等。
这些都是理论和实务所共同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合同法》从我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及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实际出发,本着尽量采用反映现代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共同规则,充分体现当事人意思自治,兼顾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交易便捷与交易安全,注重法律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等指导思想,确立了许多《海商法》等没有规定的“新”的合同制度、原则;这些新的合同制度、原则即应作为调整海商合同关系的规范予以“补充”适用。
现将其主要者例析、诚实信用原则〈〈合同法》第6条规定:“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该原则在大陆法系中被称为债法的最高指导原则,可以说是一条贯穿始终,总揽全局,无处不在的基本原则,它要求维持当事人之间的利益以及当事人权益与社会利益的平衡。
诚实信用原则在《合同法》中体现在如下几方面:其一,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要根据诚实信用原则履行相关义务,该义务也称“前合同义务”。
否则,其即应承担一种“新的”缔约过失责任。
而该义务并不是当事人合同约定的,而是根据诚实信用原则加诸当事人的。
其二,当事人在履行合同过程中,除应认真履行合同义务外,还应根据诚实信用原则履行相关附随义务。
其三,合同履行完毕后,在某些情况下,当事人还要根据诚实信用原则履行某些“后合同义务”。
即诚实信用原则加诸了当事人某些前合同义务、附随义务和后合同义务,故也有人称其为当事人合同关系中的义务扩张。
保险合同多被称为最大诚实信用合同,海上保险合同亦不例外。
〈〈合同法》确立的诚实信用原则及其相关内容,自可用来补充规范、确定海上保险合同当事人的行为及其责任。
其他海商纠纷也时有发生在合同的签订或履行后的一些环节,就这些纠纷的解决,在〈〈海商法》无相应的条文可资援用时,亦可“补充”依据〈〈合同法》确立的诚实信用原则确定当事人的责任。
、公序良俗原则〈〈合同法》第7条确立了合同当事人应遵循的公序良俗原则,即当事人订立、履行合同,不但要遵守法律,而且要尊重社会公德、善良风俗即“公序良俗”。
社会民商事活动丰富多彩,立法者难以就损害国家一般利益和违反社会一般道德准则的行为均一一作出详细规定,而通过公序良俗原则的援用,法官即可在具体的司法活动中,禁止某些违反公序良俗而又没有明文规定禁止的事项,以弥补强制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的不足。
公序良俗原则补充援用到海商合同领域,法官即可据此确定相关海商合同是否有效及其当事人的责任等。
、缔约过失责任制度〈〈合同法》第42条、43条确立了一种新的责任制度缔约过失责任制度,即在合同订立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因没有履行依据诚实信用原则所应负的义务,而导致另一方当事人遭受一定损失的,前者即应承担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
一方当事人依据诚实信用原则所应负的义务,主要为前合同义务,另一方当事人的利益损失主要为信赖利益损失。
确立缔约过失责任制度的实践意义在于有利于交易的促成,维护交易的安全。
此前,即有人主张倒签、预借提单的责任即为一种缔约过失责任,惟在当时追究相关当事人的缔约过失责任尚无法律根据。
现在的情况不同了,相关海商纠纷的当事人自可依据〈〈合同法》的规定,追究相对方相应的缔约过失责任。
当然,倒签、预借提单的责任究竞是否确属缔约过失责任是另外一个问题。
、格式条款订约制度〈〈合同法》第39、40、41条等规定了采用格式条款订立合同的原则及其效力、解释原则等内容,即格式条款订约制度。
这些原则、制度过去多仅为学者们的共识或外国的相应法律规范,现在将其上升为〈〈合同法》的内容无疑有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格式条款在海商合同中被较普遍的运用,《合同法》确立的格式条款订约原则、制度,对确定各种海商格式合同条款是否有效等,同样将起着重要的作用。
、表现代理制度〈〈合同法》第49条规定了订立合同中的表现代理制度,第50条规定了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超越权限订立的合同的效力原则。
所谓表现代理,是善意相对人通过被代理人的行为足以相信无权代理人其有代理权,基于此项信赖善意相对人与无权代理人进行交易,由此造成的法律效果由被代理人承担的代理。
表现代理制度的设立是为了保护善意相对人的信赖利益和交易的安全。
该制度的援用, 对确认通过代理签订的相关海商合同的效力等,同样可起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履行抗辩权制度〈〈合同法》第66条确立了合同履行过程中的同时履行抗辩权制度,即在没有规定履行顺序的双务合同中,当事人一方在对方当事人未为对待给付以前,有权拒绝先为给付的有关合同履行的制度。
该制度确立后,相关海商合同的当事人同样亦享有该同时履行抗辩权,特别是在诉讼中可作为抗辩条件、理由提出来以对抗对方的主张。
海事法官则应就其抗辩权是否成立、行使得是否得当等作出准确确认。
、不安抗辩权制度不安抗辩权,又称保证履行抗辩权,是具有先给付义务的一方合同当事人,当对方财产明显减少,不能保证对待给付时,得拒绝给付的权利。
不安抗辩权系大陆法系的概念,是一种自助权,只要证据表明对方有不能为对待给付的现实危险时,负在先履行义务的一方当事人即可中止履行合同,无须对方当事人同意,也无须经过诉讼或者仲裁程序。
〈〈合同法》第68条设立了不安抗辩权制度,其主要目的在于预防因情况变化致一方遭受损害。
惟相关问题也会随之产生:一方当事人的不安抗辩权是否存在、条件能否满足、其所提供的中止履行的证据是否“确切” 等等。
而这些问题在海商合同当事人之间、海商合同纠纷诉讼中同样都会产生、提起,需要海事法官依据〈〈合同法》作出准确判断。
、债权人代位权制度债权人代位权是指债权人为了使其债权不受侵害,可以以自己的名义代债务人行使权利的权利。
属于民法上的形成权。
是债权的保全制度的一种。
国外的法律和我国台湾地区的民法典大都设立了这一制度。
《合同法》第73条设立了债权人代位权制度,但限定于债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以自己的名义代位行使债务人的债权。
”《合同法》设立该制度的目的,重在解决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固疚之一一一“三角债”。
该制度设立后,海商合同的债权人同样可行使该代位权,而是否准许则需法院依法作出裁判。
、债权人撤销权制度《合同法》第74条、75条规定了债权人的撤销权制度。
债权人的撤销权,是指债权人对于债务人危害债权实现的行为,有请求法院撤销该行为的权利。
该制度的设立,对于保护债权人的债权,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规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海商合同当事人亦可通过法院依法行使撤销权保护自己的债权;法院则需对此依法作出裁判。
、预期违约制度〈〈合同法》第108条规定了预期违约制度。
按照违约行为发生的时间,可将其分为预期违约与即期违约。
违约行为发生于合同履行期届至以后的,为即期违约;违约行为发生于合同履行期届至之前的,为预期违约。
预期违约又称先期违约。
包括明示毁约和默示毁约两种形态。
〈〈合同法》确立预期违约制度后,海商合同当事人一方预期违约的,对方当事人即可在履行期届至前,依据该法要求违约方承担违约责任,即可以请求违约方继续履行合同、采取补救措施、支付违约金、执行定金罚则等。
、责任竞合制度我国理论界、实务界曾围绕民事责任竞合制度的内容、我国应否采用该制度或我国当时的法律是否规定有该制度的相关内容等进行过讨论,且该讨论也扩及到了海商领域,如关于倒签、预借提单责任属性的探讨等。
笔者也曾参与了这一探讨,同时主张倒签提单的责任属性实为合同责任与侵权责任的克合。
如果说当时该种主张尚缺之明确法律规定的支持的话,那么现在的〈〈合同法》第122条却是明文设计了该种责任竞合制度,且其同样可适用于海商合同领域。
、隐名代理制度隐名代理系来自英美法的概念。
大陆法中的代理仅指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对外为法律行为,由此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均直接由被代理人承担。
至于行纪则被称之为间接代理。
我国原来的法律规定基本与大陆法系的同。
而在英美法中,只要一方为他方活动,为他方与第三人设定权利、义务关系均被称为代理。
其关于代理的分类可分为披露委托人的代理和未披露委托人的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