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感标准操作规程
- 格式:doc
- 大小:83.50 KB
- 文档页数:30
文件编号YHBE/SOP-WSW-45 编制人钟剑版本号第二版审核人王再岭颁布日期2018年1月1日批准人张延亮院感监测标准操作规程1.目的正确进行院感微生物监测。
2.使用范围2.1医院感染监控重点科室,每月常规监测。
2.2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时。
3.职责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或兼职人员应遵守本程序。
4 检测方法一.消毒剂监测法:◇用无菌试管吸0.5ml(混匀消毒液)+4.5ml含有相应中和剂的稀释液,中和10分钟混匀,对于醇类与酚类消毒剂,稀释液用普通营养肉汤即可;对于含氯消毒剂、含碘消毒剂、过氧化物消毒剂,需在肉汤中加入0.1%硫代硫酸钠;对于洗必泰、季铵盐类消毒剂,需在肉汤中加入3%(W/V)吐温80和0.3%卵磷脂;对于醛类消毒剂,需在肉汤中加入0.3%甘氨酸;对于含有表面活性剂的各种复方消毒剂,需在肉汤中加入3%(W/V)吐温80,以中和被检样液的残效作用。
取1ml倾注平皿,35℃+1℃培养48h后,观察结果,看细菌.另取1ml倾注平皿,25℃培养7天观察结果,看霉菌. 必须采样后一小时内送检在无菌条件下.计算方法:cfu/ml=二种温度平皿细菌菌落数x稀释倍数/1(ml数) x 2(平皿数) 二.医疗用品监测:◇1.小样物品-缝合针,针头,刀片,线等,直接置5ml生理盐水(无菌)内. 以cfu/件计算.2. 用浸有无菌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子在被检物体表面涂抹采样,被采面积﹤100c㎡,取全部表面,被采面积﹥100c㎡,取100c㎡.振荡80次,取1ml倾注平皿(培养基45c—48c,用量15ml—18ml) 37℃培养48小时,应无菌生长.3.多孔物表:纺织品,皮毛,纸张,无菌取2克,将其剪碎,+20ml生理盐水,振荡80次,取1ml倾注平皿,37℃48小时观察结果.计算方法:cfu/g=平皿上cfu X稀释倍数/样品克数三.物表:◇桌面 1.采样时间:消毒后4小时内处理.2.面积:被采面积≥100cm2取100cm2,<100cm2取全部.3.采样方法:用浸有无菌生理盐水的棉拭子在规格板内侧横竖往返各涂5次,转动棉拭子,连续采样1-4个规格板面积,剪去手接触部分,将棉拭子置于10ml生理盐水内,振荡80次.物表计算方法:稀释倍数X菌落数/100=cfu/cm2手: 1.采样时间:接触病人,从事医疗活动前进行采样.2.面积:被检人五指并拢,将浸有无菌棉拭子从指根到指尖,来回涂擦2次,转动拭子,剪去手接触部分,将棉拭子置于10ml生理盐水内,振荡80次.每只手面积大约为30 cm2,二只手面积为60 cm2.计算方法:cfu/cm2=菌落数X稀释倍数/60(双手)或30(单手)◇四.血透液监测:1.样品采集:采取点—透析液进口,出口,每月一次,有感染或病人上升时,可增加原水口,软化水出口,反渗水出口,透析液配液口采样,但不属常规要求.2.采样方法:用无菌注射器采样抽取进出口液各5ml送检.取待检液1ml倾注平板,培养24小时,直接计数并鉴定细菌。
院内感染操作规程1. 引言院内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内发生的、与医疗活动有关的感染。
为了保护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本文档旨在制定院内感染操作规程,规范医护人员的操作行为,提高感染控制水平。
2. 感染管理责任分工•院感管理小组:负责制定和完善院内感染管理相关制度和规程,并监督执行。
•医疗卫生管理部门:负责协调各科室间的院内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技术支持。
•科室负责人:负责本科室的院内感染控制工作组织和实施,保证科室内的操作符合规程要求。
3. 院内感染预防措施3.1 患者管理•病案管理:完善电子病案系统,确保各项信息齐全准确,一旦发现感染病例能够快速确定和联系接触者。
•患者管理:严格按照院内感染的分类和传播途径,对不同感染程度的患者进行隔离和处理。
3.2 医护个人防护•规范穿戴:医护人员在进行与患者直接接触的操作前,必须正确佩戴医用口罩、手套、防护服等防护用品。
•消毒操作:医护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手卫生和消毒操作规程,包括正确洗手、使用手消毒剂等。
3.3 医疗器械和设备处理•医疗器械处理:医疗器械必须按照规定的清洗和消毒流程进行处理,确保消毒的彻底和有效。
•设备管理:医疗设备必须按照规定的周期进行维护和保养,并定期进行检测和验证,确保设备的安全可靠。
3.4 环境清洁与消毒•医疗废物处置:医疗废物必须经过分类和正确包装后,交由专业单位进行无害化处理。
•环境清洁:医疗机构必须按照规定的标准对各个区域进行定期的清洁消毒,包括病房、手术室和门诊等。
4. 感染事件管理4.1 事件报告与登记•必报感染病例:对于院内感染的必报病例,医护人员必须及时向上级医疗卫生管理部门进行报告并登记。
•病例分析:院内感染事件发生后,必须对该事件进行详细分析,确定事件的原因和教训,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4.2 感染事件处置•隔离措施:对于感染病例,必须按照规程要求进行适当的隔离,使其与其他患者和医护人员保持安全距离。
医院感染管理标准操作规程(SOP)一、院感工作质量管理(SOP)一、物品回收、分类1.工作人员回收可重复使用后的医疗器械时,应做好个人防护,戴口罩、帽子、手套。
供应室物品交换清单,记录回收日期、科室、物品名称等;2.按照规定的路线由专人,用污物回收车或密闭容器等进行回收,用具每日清洁消毒后备用;3.分类应在去污区的分类台上进行,不得出现洁污交叉或物品逆流。
二、物品清洗1.手工清洗①做好个人防护,戴防护手套、眼罩或面罩、穿防水衣或围裙及戴袖套,戴帽子及穿防护鞋:②在去污区专用的清洗池清洗,对于可拆卸的器械尽量拆开再冲洗;③污染重或污染物已干的器械先用酶洗液浸泡2min以上后刷洗,仔细刷洗螺纹、缝隙等处。
刷子须在水面下操作,以免水滴飞溅形成气溶胶污染环境;④刷子的大小必须符合清洗器械的通道、零件、轴节和齿槽的尺寸,刷子太小,刷毛不能完全接触管壁,刷洗不彻底;刷子太大,刷毛倒伏,降低清洗效果;⑤清洗剂应选用无泡或低泡型酶洗液,以免水下刷洗时操作人员的视线被挡住;⑥手工清洗后用自来水漂洗,接着用软水漂洗。
干燥后通过传递窗进入清洁包装区。
三、器械质量检查1.目测:①清洗质量检查:用肉眼观察清洗后器械必须光洁如新,无残留物质,无血渍、锈渍、污渍、腐蚀斑点和水垢,不合格器械通过传递窗到去污区重新处理;②器械功能检查:检查器械功能的完好性,灵活性、咬合性等,刀刃器械、穿刺针的锋利度及器械是否干燥等;器械功能损毁或锈蚀严重,应及时维修或报废。
2.每月至少随机抽查3-5个待灭菌包内清洗物品的质量,并记录,不合格器械重新清洗;3.各类器械清洗后,禁止采用放置在空气中自然干燥的方法。
四、器械的包装1.包装前检查包布有无破洞;新包布使用前需洗涤去浆处理;重复使用的包布必须一用一清洗,干燥后利于蒸汽穿透;2.盘、盒、碗类物品,应单个包装,包装时应打开盖子,多个包装时,所有器皿的开口应朝向同一个方向;摞放时,器皿间用吸湿毛巾、纱布或医用吸水纸隔开,以利于蒸汽的穿透;3.需要拆卸的器械应拆卸,剪刀和血管钳等轴节类器械必须撑开;管腔类物品盘绕放置,不可打折,接头的开关应打开,保持管腔通畅,以利灭菌因子接触所有物体表面;4.器械包的重量不得超过7公斤,敷料包重量不超过5公斤。
院感操作标准和操作规程院感操作标准和操作规程是指在医疗机构中,为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和传播,提出的一系列操作要求和流程规定。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院感操作标准和操作规程。
1. 个人卫生操作标准和规程:- 医护人员应按规定的标准和规程进行手卫生,包括洗手、消毒和戴手套等。
- 医护人员应佩戴规定的防护用品,如口罩、帽子、手术衣等。
- 医护人员应定期接受健康检查,确保身体健康,减少院内感染的风险。
2. 局部环境清洁操作标准和规程:- 定期对医疗器械、设备、病房、手术室等进行清洁消毒,确保无菌环境。
- 定期清洁门把手、开关、电梯按钮等常接触的物体,防止交叉感染。
- 定期更换床单、枕套、护理用具等,保持清洁卫生。
3. 食品安全操作标准和规程:- 食品准备和分发过程中,应注意食品的储存、加工、烹调和保存等环节,确保食品安全。
- 食品采购应选择正规渠道,确保产品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 严格控制食品的温度、湿度和储存时间,避免食品变质或污染。
4. 医废处理操作标准和规程:- 分类收集医疗废弃物,按照规定进行包装、封存和标识,防止污染环境。
- 采取适当的方式和设备对医疗废弃物进行处理,确保无害化处理和环保要求。
5. 感染病例隔离和处理操作标准和规程:- 对于疑似或确诊感染病例,应及时进行隔离,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 对于感染病例,应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实施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措施,防止病情恶化。
6. 医疗器械使用和维护操作标准和规程:- 使用医疗器械前,应对其进行清洁和消毒,保证器械的无菌状态。
- 使用医疗器械时,应按照正确的使用方法和手段进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
- 医疗器械应定期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其正常工作和使用安全。
7. 病例登记和报告操作标准和规程:- 对于院内感染的病例,应及时进行登记和报告,确保敏感信息的保密性。
- 对于院内感染的病例,医疗机构应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调查和追踪,找出感染源和传播途径。
以上是常见的院感操作标准和操作规程的一些要点。
院感相关制度及操作规程
《院感相关制度及操作规程》
为了维护医疗机构的院感安全,预防和控制医院内的感染传播,医疗机构需要建立院感相关制度及操作规程。
院感相关制度及操作规程不仅是医院的管理制度,更是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的重要举措。
首先,医疗机构需要建立院感相关制度,完善院感管理体系。
这包括院感管理机构的设置和职责分工,确保院感管理工作有专人负责,建立院感管理团队,明确各部门间的协作机制。
同时,医院需要制定院感相关的操作规程,包括感染预防控制方案、医疗废物处理管理办法、消毒灭菌操作规程等内容,规范医护人员的操作行为,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
其次,医院需要加强院感培训和教育,提升医护人员的院感防控意识和操作水平。
定期组织院感培训,包括院感知识、操作规程、医疗废物分类处理等内容,让医护人员了解院感的危害性和预防控制措施,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除此之外,医院还应加强院感监测和评估,建立院感质量监控体系。
定期对医院的院感工作进行监测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和纠正,确保院感工作稳步推进。
最后,医院应建立院感信息报告机制,及时并准确地报告院内感染事件。
一旦发生院内感染事件,医院应立即触发院感应急响应机制,进行规范处置和处理,防止感染扩散。
综上所述,《院感相关制度及操作规程》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至关重要。
只有建立健全的制度和规程,加强院感培训和教育,加强监测和评估,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内的感染传播,确保医疗机构的院感安全。
参考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SOP 概述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中,对出院病人或访问者是未在入院期间患上的感染。
感染来源可以是医患和患患之间,也可以是医疗环境、设备、用品等。
医院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预防和控制感染的发生。
本标准操作规程(SOP)为医院的医务人员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操作标准,以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和传播。
目的与适用范围本SOP的目的是为医院开展感染预防与控制提供规范化的操作指南,适用于医院内发生的所有感染,包括医疗相关感染和医院内非医疗相关感染。
操作规程感染控制管理• 1.制定和完善感染控制管理制度,包括感染防控委员会、感染监测、感染事件报告管理、感染控制巡查等。
• 2.开展医院感染监测,定期报告,对常见感染指标监测,如造口感染、血流感染、院内肺炎等,及时发现和处理感染事件。
• 3.及时建立医疗机构感染事件应急预案,应对感染事件的发生。
环境卫生管理• 1.设立环境卫生管理机构,并配备专业的环境卫生人员,并制定相关管理制度。
• 2.开展相关环境卫生培训,包括环境清洁和消毒,废弃物管理等。
• 3.加强环境隔离管理,对有传染病人员的病区进行隔离,并严格执行隔离措施。
• 4.对医疗设备、用品、器械等进行专业的清洗、消毒或高温灭菌处理。
医疗操作规范• 1.实行严格的手卫生标准,包括洗手前后时机、勤洗手,使用手消毒液等。
• 2.开展手卫生培训,指导医务人员正确洗手的方法和手卫生的重要性。
• 3.规范使用抗生素,严格掌控抗生素使用的违例行为,避免滥用和误用抗生素。
• 4.加强医疗废弃物管理,确保医疗废弃物能被安全、有效、及时地处置。
患者教育• 1.强调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如咳嗽、喷嚏时遮口避免飞沫传播,勤洗手等。
• 2.提高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引导患者配合医院的感染防护工作,避免收到二次感染。
SOP作为标准化管理的基础,是打造安全医疗环境和高效医疗质量的重要手段。
医院感染控制是医疗质量控制和保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和操作规程才能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和传播。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医疗机构接受诊疗和护理过程中,因各种原因引起的新的、复发性或恶化的感染。
医院感染不仅会给患者的康复带来困难,还可能会给医护人员和其他患者带来风险。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医院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标准操作规程。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应包括以下内容:
1. 感染管理委员会的建立:医院应设立专门的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和监督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明确责任和监督措施。
2. 感染监测和报告机制:建立感染监测和报告机制,统计和分析感染发病率及其易感因素,及时发现和报告感染事件。
3. 感染预防和控制培训:对医护人员和患者进行感染预防和控制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大家的感染意识和防护能力。
4. 感染预防和控制的具体措施: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密切接触传播和体液喷溅传播感染的防治措施,以及医疗器械消毒灭菌、医院环境清洁和消毒等各个环节的操作规程。
5. 使用抗菌药物的规范: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止耐药菌株的产生,预防交叉感染。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是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只有严格执行规程,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同时,医护人员和患者也要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共同努力,共同抵御医院感染的风险。
持有部门∶ 审核者∶ 审核日期∶关 键 控 制点1.条件允许时,应将确诊或者疑似多重耐药菌( MDRO)感染或者定 植患者单间安置。
优先安置易导致传播的患者 .如分泌物或者排泄物无法控制者。
患者安置2.同种 MDRO 惠者可以同室安置。
3.如果不得不将 MDRO 惠者与普通患者同室安置,可与不易被 感染的患者、感染后浮现不良后果风险较低的患者以及预估住院 时间短的患者同室安置。
1.针对感染/定植 MDRO 的患者以及之前感染过的患者(如来自其他医疗机构的患者)采取接触隔离措施。
2.当执行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的操作(如冲洗伤口、吸痰、 气管插管、执行气管切开可能发生分泌物喷溅)时 .应佩戴医用外科口罩。
直接接触每位患者先后必须进行手卫生。
可能被病原体污染的设备和环境表面,包括邻近患者的区域(如 床栏、床头桌)和高频接触表面(如门把手、病室洗手间内部和 周围表面),应清洁并消毒,且应增加清与消毒洁消毒频次。
低度危(wei )险性医疗器械应专人专用。
如无法做到专人专用,应一用 清洁消毒。
1.常规诊疗操作不建议将佩戴口罩作为预防 MDRO 传播的措 施。
2.对于解除隔离的时机无建议。
文件编号:版次∶ 执行日期∶筛查方法及关键控制点 1.即将入住感染高风险科室【如重症监护病房(ICU )、血液病科、肿瘤 科、器官移植病房的患者。
手卫生 环境清洁与消毒 低度危(wei )险性器 械的清洁消毒不常规推荐或持有部门∶制订者:制订日期∶ 筛查步骤 确定筛查的目标 人群文件编号: 版次∶ 执行日期∶制订者: 制订日期∶ 干预措施审核者∶审核日期∶ 接触预防文件编号:版次∶ 执行日期∶关键控制点1.应将患者隔离安置在有专用洗手间的病室中。
持有部门∶制订者: 制订日期∶措施 干预措 类别 施核心 隔离审核者∶审核日期∶ 2.曾经检出过多重耐药菌( MDRO )的患者再次入院前。
3.从其他医院转至本院的患者。
4.在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期间可能接触过确诊阳性患者的患者。
成飞医院ICU 院感标准操作流程目录1、接触隔离标准操作规程……………………………………………………………..…..3~42、飞沫隔离标准操作规程………………………………………………………………….4~53、空气隔离标准操作规程………………………………………………………………….5~74、保护性隔离标准操作规程……………………………………………………………….7~85、医务人员手卫生基本原则……………………………………………………………….8~106、医务人员洗手标准操作规程…………………………………………………………….10~117、医务人员卫生手消毒标准操作规程 (11)8、手套使用标准操作规程………………………………………………………………….11~149、面部防护用品使用标准操作规程………………………………………………………14~1710、隔离衣、防护服使用标准操作规程……………………………………………………17~2011、个人防护穿脱顺序标准操作规程………………………………………………………20~2212、血液和体液皮肤黏膜暴露防护标准操作规程…………………………………………22~2313、医院内肺炎预防及控制标准操作规程…………………………………………………23~2414、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24~2615、导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26~2716、ICU 物品清洁消毒标准操作规程..........................................27-2817、ICU 环境管理……………………………………………………………………….28-29接触隔离标准操作规程一、基本原则1.适用于预防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或患者医疗环境而传播的感染原,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艰难梭菌、诺如病毒等,无论是疑似或确诊感染或定植的患者都应隔离。
2.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应采取第二至第六项的预防措施。
二、患者安置1.应将患者安置于单人病房,条件受限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1)优先安置容易传播感染的患者,如大、小便失禁的患者。
(2)将感染或定植相同病原体的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
(3)当需与未感染或定植相同病原体的患者安置于同一病房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1)避免与感染后可能预后不良或容易传播感染的患者安置于同一病房,例如:免疫功能不全、有开放性伤口或可能长期住院的患者。
2)床间距应≥1 m,并拉上病床边的围帘。
3)不论同一病房的患者是否都需采取接触隔离,在接触同一病房内不同的患者之间,都应更换个人防护装备及执行手卫生。
4)设立隔离标识。
2.门急诊应尽快将患者安置于检查室或分隔间。
三、个人防护装备1.不论是接触患者完整的皮肤或环境表面,例如:医疗设备、床栏杆,都应在进入房间或分隔间时戴手套。
2.隔离衣。
(1)进入病房或分隔间时应穿隔离衣,并于离开患者医疗环境前脱卸隔离衣及执行手卫生。
(2)脱卸隔离衣后,应确保衣服及皮肤不接触污染的环境表面。
四、患者转运1.除非必要,应限制患者在病房外活动及转运。
2.确需转运时,应覆盖患者的感染或定植部位。
3.转运前工作人员应执行手卫生并脱卸和丢弃受污染的个人防护装备。
4.转运到达目的地后,医务人员再穿戴干净的个人防护装备处置患者。
五、医疗装置和仪器(设备)1.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处理相关医疗装置和仪器(设备)。
2.一般诊疗用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压舌板、压脉带等应专用,不能专用的医疗装置应在每一位患者使用前后进行清洁和消毒。
六、环境病房环境表面,尤其是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床栏杆、床旁桌、卫生间、门把手以及患者周围的物体表面,应经常清洁消毒。
飞沫隔离标准操作规程一、基本原则1.适用于预防通过飞沫传播的感染原,如百日咳杆菌、流感病毒、腺病毒、鼻病毒、脑膜炎双球菌及A群链球菌(特别是指使用抗菌药物治疗24 h内)等,无论是疑似或确诊感染或定植的患者都应隔离。
2.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应采取第二至第四项的预防措施。
二、患者安置1.应将患者安置于单人病房,条件受限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1)优先安置重度咳嗽且有痰的患者。
(2)将感染或定植相同感染原的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
(3)当需与其他不同感染原的患者安置于同一病房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避免与感染后可能预后不良或容易传播感染的患者安置于同一病房,例如:免疫功能不全或可能长期住院的患者。
2)床间距应≥1 m,并拉上病床边的围帘。
3)不论同一病房的患者是否都需采取飞沫隔离,接触同一病房内不同患者之间,都应更换个人防护装备及执行手卫生。
2.门急诊应尽快将患者安置于检查室或分隔间,并且建议患者遵循呼吸卫生(咳嗽)礼仪。
三、个人防护装备1.进人病房或分隔间应戴口罩。
2.密切接触患者时,除了口罩以外,不建议常规佩戴护目装备,例如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3.针对疑似或确诊SARS、禽流感或流感大流行的患者应遵循最新感染控制指南。
四、患者转运1.除非必要,应限制患者在病房外活动及转动。
2.确需转运时,应指导患者佩戴口罩。
3.如患者已戴口罩,负责转运患者的人员不必戴口罩。
空气隔离标准操作规程一、基本原则1.适用于预防通过空气传播的感染原,如麻疹病毒、水痘病毒、结核分枝杆菌、播散性带状疱疹病毒,推测SARS-CoV(SARS冠状病毒)在特殊情况下也有可能,无论是疑似或确诊感染或定植的患者都应隔离。
2.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应采取下列第二至第六项的预防措施。
二、患者安置1.应将患者安置于负压病房,负压病房应达到以下要求。
(1)空气交换≥6次/h(现存病房)或≥12次/h(新建或改建病房)。
(2)病房空气可直接排至室外,若排入邻近空间或空气循环系统需经高效过滤。
(3)每日监测、记录负压值,并通过烟柱、飘带等肉眼观察压差。
(4)病房门应随时保持关闭。
2.当负压病房不足时,应尽快将患者转送至有条件的医疗机构。
三、门急诊1.应建立预检分诊制度,及时发现通过空气传播疾病的患者或疑似患者。
2.应尽快将患者安置于负压病房,条件受限时,应指导患者佩戴外科口罩并安置于专用隔离诊室或引导至感染性疾病门诊。
当患者离开以后,应将房间空置至少1 h。
3.应指导患者佩戴外科口罩并遵守呼吸卫生(咳嗽)礼仪。
除了在负压病房内,患者需持续佩戴外科口罩。
四、人员限制应尽可能安排具有特异性免疫的医务人员进入病房。
五、个人防护装备医务人员无论是否具有特异性免疫,当进入病房时,均应佩戴经过密合度测试的N95呼吸防护器或医用防护口罩。
六、患者转运1.应尽量限制患者在病房外活动及转运。
2.确需转运时,应指导患者佩戴外科口罩,并遵循呼吸卫生(咳嗽)礼仪。
3.应覆盖水痘或天花或结核性等皮肤损伤。
保护性隔离标准操作规程一、目的将异体干细胞移植患者安置于保护性病房,以减少患者对环境中真菌如曲霉菌属的暴露。
二、环境管理1.环境控制。
(1)病房送风应经过高效过滤。
(2)病房空气应定向流动,从房间的一侧送风,穿过病床,从房间的对侧排风。
(3)病房正压差应达到2.5 Pa以上,每日应通过烟柱、飘带等,肉眼观察压差。
(4)病房应有良好的密封性。
(5)空气交换≥12次/h。
2.物体表面应光滑、无孔,易于擦洗。
日常应湿式清洁。
3.走廊和病房不应铺设地毯。
4.病房内禁止摆放干花和鲜花、盆栽植物。
三、患者管理尽可能缩短患者在保护性病房外的逗留时间。
四、个人防护装备建筑施工期间,患者离开保护性病房时,如果病情允许应给患者提供呼吸防护,如医用防护口罩。
五、隔离措施1.对所有患者采取标准预防。
2.按照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飞沫和接触预防。
对病毒性感染患者采取的基于传播途径的预防期限应适当延长。
3.如果患者没有可疑或确诊感染,或者按照标准预防的原则没有使用指征,则不需要采取屏障预防,如口罩、隔离衣、手套。
4.如果需要保护性隔离的患者,同时又感染了需要空气隔离的疾病(如肺或喉结核、水痘一带状疱疹急性期),应执行空气隔离措施。
(1)保护性病房应保持正压。
(2)在病房与走廊之间应设置缓冲间。
病房空气应有独立的排风管道,如果回风则管道中应放置高效空气过滤器。
(3)如果没有缓冲间,则应将患者置于负压病室,并使用便携式工业空气过滤器以加强对真菌孢子的过敏。
医务人员手卫生基本原则一、术语和定义1.手卫生: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2.洗手: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和暂居菌的过程。
3.卫生手消毒:医务人员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4.外科手消毒: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使用外科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
二、手卫生应遵循的原则(一)基本要求1.手部指甲长度不应超过指尖。
2.手部不应戴戒指等装饰物。
3.手部不应戴人工指甲、涂抹指甲油等指甲装饰物。
(二)洗手、卫生手消毒应遵循的原则1.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污染时,应洗手。
2.手部证实或怀疑被可能形成孢子的微生物污染时,如艰难梭菌、炭疽杆菌等,应洗手。
3.如厕之后,应洗手。
4.其他情况应首选卫生手消毒。
(三)外科手消毒应遵循的原则1.先洗手,后消毒。
2.不同患者之间、手套破损或手被污染时,应重新外科手消毒。
三、6个重要的手卫生指征1.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2.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
3.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4.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
5.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6.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需注意的是:戴手套不能取代手卫生。
若符合上述手卫生指征且需戴手套时,则戴手套前或脱手套后,仍须执行手卫生。
四、手卫生促进策略1.确保手清洁剂、一次性纸巾、速干手消毒剂等手卫生用品的充足供应。
2.医务人员明确手卫生的意义、方法和指征。
3.对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定期进行监测、反馈。
4.鼓励患者、探视者和医务人员合作,共同促进医疗机构的手卫生。
医务人员洗手标准操作规程一、定义洗手,即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去除手部皮肤污垢和暂居菌的过程。
二、设施1.流动水。
2.非手接触式水龙头开关。
3.清洁剂,宜含有护肤成分和使用一次性包装,重复使用的容器每次用完应清洁、消毒。
若为肥皂,应保持清洁与干燥。
4.应配备一次性干手纸巾或烘手机,或其他可避免二次污染的干手方法。
三、方法1.打湿:流动水打湿双手。
2.涂抹:足量皂液涂抹双手所有皮肤。
3.揉搓:揉搓双手至少15 s,具体揉搓步骤如下。
第一步: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第二步: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第三步: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揉搓;第四步: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第五步: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第六步:将五个手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必要时增加对手腕的清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