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敷药技术操作规程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2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松木坪镇中心卫生院中医科目录1、针刺技术操作规程……2、敷药技术操作规程……3、熏洗疗法技术操作规程……4、艾灸技术操作规程……5、拔罐技术操作规程……6、推拿技术操作规程……7、耳穴埋籽技术操作规程……8、刮痧技术操作规程……9、红外线治疗仪操作规程……10、温针灸技术操作规程……11、穴位注射技术操作规程……12、牵引治疗操作规程……13、中频电疗技术操作规程….一、针刺技术操作规程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目的】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1. 进针法图1-1指切进针法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图1-1)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
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
如印堂穴。
(图10-69)2. 进针角度和深度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
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医院中医科技术诊疗规范一、中药熏洗疗法规范1.适应症: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双下肢血管病变)。
中药熏洗疗法:是将煎好的药汁待温后,只洗患处而不熏,适用于适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四肢麻木、疼痛、发凉、蚁走感等症状。
2.作用:温经通络,活血止痛。
3.处方:透骨草、桂枝、艾叶、红花、当归、川芎、威灵仙、当归、路路通,煎汤外洗4、治疗方法:中药煎汤,熏洗下肢及患处。
5.禁忌症:①患处皮肤有感染者;②严重心脏病、严重高血压未控制者。
二、灌肠疗法规范1、适应症:消渴肾病(糖尿病肾病)、消渴肠病便秘。
中药保留灌肠是在张仲景蜜煎导法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中医外治法之一,符合“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开鬼门,洁净府”的中医理论。
而现代医学认为:直肠壁组织具有选择性吸收和排泄的半透膜及丰富的静脉丛,药液由肠壁半透膜吸入,经静脉丛,通过门静脉及下腔静脉进入体循环,吸入人体内病灶,并通过肠道渗透作用,也会在局部起作用。
因此,中药灌肠不仅可以发挥药物的疗效,而且能直达病所,克服药物的不良反应。
适用糖尿病肾病、消渴肠病便秘患者。
2.作用:通便、降浊、排毒。
3、辨证用药:选取生大黄、蒲公英、木香、红花、生龙牡、丹参等药物,可根据病情气虚者加黄芪、党参,腹胀者厚朴、枳壳等药物加减4、治疗方法:一般采用的有保留灌肠、高位灌肠、不保留灌肠等。
5、禁忌症:①严重心脏病、严重贫血、严重痔疮者;②早期妊娠、肠道手术后、不明原因肠出血者;③精神障碍者。
三、耳穴贴敷疗法规范1、适应症:消渴(糖尿病)贴敷疗法可以缓解或消除糖尿病的临床症状,促进疾病的康复。
2.作用:调节内分泌,改胰岛功能。
3、选穴处方:胰腺、内分泌、三焦、神门、肺、肾、肾上腺。
4、禁忌症:①对帖敷剂或材料过敏者;②皮肤破损四、穴位注射1.适应症:消渴肠病(糖尿病肠病)、消渴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
2.作用:缓解消渴肠病引起腹痛、便秘、腹泻等症状;营养神经:改善消渴痹症麻木、疼痛、发凉、蚁走感等症状。
中医适当技术操作规程松木坪镇中心卫生院中医科目录1、针刺技术操作规程……2、敷药技术操作规程……3、熏洗疗法技术操作规程……4、艾灸技术操作规程……5、拔罐技术操作规程……6、推拿技术操作规程……7、耳穴埋籽技术操作规程……8、刮痧技术操作规程……9、红外线治疗仪操作规程……10、温针灸技术操作规程……11、穴位注射技术操作规程……12、牵引治疗操作规程……13、中频电疗技术操作规程…一、针刺技术操作规程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目】采用不同型号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目。
合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办法】1.进针法图1-1指切进针法1.1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普通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当于短针进针。
(图1-1)1.2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
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合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进针。
1.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中间刺入。
此法重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腧穴,如腹部穴位。
1.4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此法重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腧穴进针。
如印堂穴。
(图10-69)2.进针角度和深度2.1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夹角。
2.1.1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
此法合用于人体大某些腧穴。
2.1.2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
此法合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适当于直刺、深刺腧穴。
中药外敷操作规程
【目的】
中药外敷法是指将大黄和芒硝混匀放于布袋中敷于切口处的方法。
具有舒筋活络,祛瘀生新,消肿止痛,清热解毒,拔毒等作用。
适用于切口愈合不良,乳房淤积等多种病症。
【用物准备】
治疗盘,治疗碗内调好的药物,棉垫或纱布,棉纸,胶带,绷
-444-
TfTO
【外敷中药】
大黄IOog芒硝50Og
【操作程序】
1.备齐物品,携至床旁,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患处。
2.需临时调药时,将药末倒入碗中,将调和剂调制成糊状。
外敷刀口的中药末混匀放于布袋中,一般准备两个药袋。
3.糊状药物敷于患处,用胶布或绷带固定。
外敷刀口布袋放于刀口敷料上,两个药袋交替使用。
4.敷药后,注意观察局部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过敏现象,应暂时使用,及时处理。
5.协助衣着,整理床单位。
6.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敷药过程中,让病人取合适的体位。
2.敷药后,包扎固定好,以免药液物流撒别处。
3.皮肤过敏者禁用。
4.如局部出现水泡,应用消过毒的针刺破,外用消毒药物,防止皮肤继发感染。
5.有些病证不能单纯依靠敷药疗法,应配合其他方法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目的】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1. 进针法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
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
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
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
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完整下载可编辑目录一、针刺法二、拔罐法三、穴位按摩法四、刮痧法五、湿敷法六、灸法七、电针法八、耳针疗法九、小针刀十、穴位注射疗法专业.整理.下载可编辑一、针刺法一、毫针法毫针法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针刺技术。
1、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针刺取穴部位的局部皮肤情况。
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心理状况。
2、目标遵照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3、禁忌证1)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时。
2)皮肤有熏染、瘢痕或肿痛部位。
3)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
4)小儿囟门未闭合时的头顶腧穴部位。
4、告知1)针刺过程中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胸闷、欲呕等属于晕针现象,及时通知医师。
2)针刺时可能出现疼痛、血肿、滞针、弯针等情况。
专业.整理.下载可编辑患者不必紧张,医护人员会妥善处理。
如有酸麻、胀痛、沉、紧、涩等感觉,属正常针感。
5、物品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皮肤消毒液、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屏风等。
6、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说明,核对医嘱。
2)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3)遵医嘱选择腧穴,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讯问患者的感觉。
4)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带钩;术者消毒手指。
5)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
6)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
得气后调节针感,留针。
7)起针时一手按压针刺周围皮肤处,一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
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
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8)操作完毕,协助患者穿衣,安置舒适卧位。
整理床铺,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7、护理及注意事项1)操作前检查用物是不是统统,严格执行无菌手艺操作。
中医护理溻渍法技术操作规程
溻渍法是将药液在局部进行淋洗、浸泡、湿敷的方法。
具有通调腠理、疏畅血脉、消散肿疡的作用。
一、适应症
丹毒、脱疽、急性湿疹、足癣感染、烧伤、肢端骨髓炎、扭挫伤、筋骨关节劳损等。
二、物品准备
治疗盘、治疗碗内盛药汁、纱布数块、钳子二把、橡皮布、毛巾、脸盆。
三、操作方法
1、患部下面垫以橡皮布,用4~5层纱布浸透溶液,用钳子拧至不滴水,敷于创面。
每隔15~30分钟淋药液于纱布上,使其经常保持湿润,以利发挥药效。
2、埋管湿敷法:患部下面垫以橡皮布,用4~5层纱布盖于疮面,在2和3层中间放尼龙管一根,尼龙管前端管壁钻孔数个,尾端连接针栓,露于敷料外,定时用注射器注入药液。
3、浸泡法:用大口的小药瓶或治疗碗,或小药杯盛放浸泡的药液,然后将肢端浸泡在药液中。
4、淋洗法:将煎煮好的药液放于盆内,乘热熏蒸,然后淋洗。
或将药液装入喷壶内淋洗患处,每日3~4次。
四、注意事项
1、凡病在四肢宜用淋洗法;病在肢端宜用浸泡法;病在腰、腹、背部宜敷罨法或埋管湿敷法。
2、使用热药液时温度要适中,以防烫伤。
3、行浸泡法,药液要超过创面,使之渗入到溃疡脓腔内,以达到清洁引流及消炎解毒的作用。
中医敷药技术操作规程最新中医敷药技术操作规程是指中医在临床实践中使用药物进行敷贴治疗的操作准则。
其目的是为了规范中医敷药技术的操作,保证治疗效果,同时确保患者的安全。
下面是中医敷药技术操作规程的最新内容。
一、患者准备:1. 患者信息记录: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情、过敏史等,确保对患者有足够的了解。
2. 患者准备:患者应保持身体清洁,无油脂、血液等物质附着在皮肤上。
3. 患者告知:告知患者关于敷药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和可能产生的不适反应等内容,征得患者的同意。
二、药物准备:1. 药物选择: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选择适宜的药物进行敷药治疗。
2. 药物准备:将敷药所需的药物按照医嘱准备好,确保其质量和准确性。
三、操作准备:1. 医护人员准备:操作敷药的医护人员应穿戴好洁净的工作服、手套等,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2. 消毒操作:对敷药所需的器械、用具进行消毒处理,以确保无菌。
四、操作步骤:1. 清洁皮肤:将敷药部位的皮肤用消毒液或清水进行清洁,保持皮肤的清洁和干燥。
2. 贴敷药物:将准备好的药物贴敷在患者的相应部位,注意避开伤口、溃疡等敏感部位。
3. 固定敷药:使用透气性好的敷料或胶带进行固定,确保药物能够有效贴附于患者的皮肤上。
4. 保持时间:根据医嘱要求,确定敷药的保持时间。
在此期间,患者应尽量保持休息、避免汗液和水等液体接触药物。
5. 敷药拆除:在敷药保持时间到达后,用清水或消毒液将敷药拆除,然后用干净的棉球或纱布轻拭皮肤。
五、注意事项:1. 药物选择: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选择适宜的药物进行敷贴治疗。
同时要注意药物的合理搭配,避免不良反应发生。
2. 皮肤条件:在敷药前应对患者的皮肤进行评估,注意皮肤的完整性、敏感性和炎症情况等。
3. 敷药时间:严格按照医嘱要求确定敷药的保持时间,不得违规操作。
4. 药量控制:控制敷药的药物剂量,避免药物浓度过高或过低,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5. 观察记录:记录患者敷药后的反应和效果,包括患者的症状变化和皮肤状况等。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目的】采纳不一样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必定的腧穴,以调平和血、疏导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合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 0.5 %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需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1.进针法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合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
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地点,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合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废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陋部位的腧穴进针。
如印堂穴。
2.进针角度和深度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
此法合用于人体大多数腧穴。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
此法合用于肌肉较浅陋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
此法合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依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体质:身体瘦小,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3.行针基本手法3.1 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必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附件ZYYXH/T176-2010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II)穴位贴敷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preven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I)—Acupuncture point application、目录引言 (1)1 范围 (8)2 术语和定义 (8)3 指导原则 (8)4 准备工作 (9)4.1药物选择 (9)4.2赋型剂的选择 (10)4.3剂型的选择 (12)5 操作方法 (14)5.1穴位选择 (14)5.2贴敷方法 (14)5.3贴敷时间 (15)6 注意事项 (16)7 禁忌症 (16)8 施术后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及处理措施 (16)引言《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II)穴位贴敷》(以下简称《规范》)是我国用于指导和规范传统中医穴位贴敷在养生保健中应用操作的规范性文件。
编写和颁布本《规范》的目的在于为目前众多的保健医师与保健技师提供技术操作规程,使日趋盛行的中医穴位贴敷更加规范化、更具安全性,从而使之更好地为广大民众的健康服务。
《规范》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立项的养生保健规范项目之一,于2008年12月正式立项。
2009年1月,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在北京成立《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II)》编写委员会,组成如下:名誉主任马建中,主任委员许志仁,副主任委员桑滨生、李俊德、曹正逵、孙涛,总审定张伯礼,总主编孙涛,副总主编朱嵘、刘平、樊新荣,编委 (按姓氏笔画排序)马建中、孙德仁、孙建华、孙涛、朱嵘、许志仁、李俊德、刘平、张伯礼、张维波、忻伟、杨晓航、庞军、贺新怀、桑滨生、徐陆周、曹正逵、彭锦、雷龙鸣、樊新荣。
编写委员会设计论证了《规范》整体框架,首先组织编撰《膏方》部分作为样稿,并对编写体例、内容、时间安排和编写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2009年4月,《膏方》初稿完成并提请邓铁涛、余瀛鳌、颜德馨等著名中医专家审定。
中药湿热敷操作规范
湿敷法是将无菌纱布用药液浸透,敷于局部,以达到疏通腠理、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等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目的
减轻局部肿胀、疼痛、瘙痒等症状。
注意药液温度,防止烫伤。
物品准备
治疗盘、遵医嘱配制药液、敷布数块(无菌纱布制成)、凡士林、镊子、弯盘、橡胶单、中单、纱布等。
操作程序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取合理体位,暴露湿敷部位,注意保暖。
遵医嘱配制药液,药液温度适宜并倒入容器内,敷布在药液中浸湿后,敷于患处。
定时用无菌镊子夹取纱布浸药后淋药液于敷布上,保持湿润及温度。
操作完毕,擦干局部药液,取下弯盘、中单、橡胶单,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位。
整理用物,做好记录。
注意事项
操作前向患者做好解释,以取得合作。
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治疗过程中观察局部皮肤反应,如出现苍白、红斑、水疱、痒痛或破溃等症状时,立即停止治疗,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三、中药湿敷疗法禁忌
(一)禁忌证
1、一般内科疾病不宜使用。
2.大疱性皮肤病及表皮剥脱松解不宜使用。
(二)注意事项
l. 纱布从药液中捞出时,要拧挤得不干不湿,恰到好处。
过干了效果不好,过湿了药液漫流。
2.药液不要太烫,防止烫伤。
3.药物组成可根据不同的疾病,作适当的调整和化裁。
4.在应用湿敷疗法的同时,还可根据病情适当配合熏洗、药物内服和针灸等疗法,以增强疗效。
5.注意保持敷料湿润与创面清洁。
中医敷药技术操作规程培训
《中医敷药技术操作规程培训》
中医敷药是中医治疗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在患处外敷中药,利用中药的药性和热量,达到治疗疾病或缓解症状的目的。
因此,中医敷药技术的操作规程培训对于中医师和医护人员来说至关重要。
在中医敷药技术操作规程培训中,首先要对中药的性能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
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等信息是进行敷药的基础,只有深入了解了中药的性能,才能正确地进行敷药操作。
同时,还需要了解各种常用中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这对于保证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其次,在敷药操作规程培训中,要注重敷药的操作技巧。
敷药的贴敷技巧、药物用量、时间和频次等都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敷药的效果。
同时,还需要学习如何正确评估患者的病情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敷药的方法和用药量。
除此之外,在敷药技术操作规程培训中还需要学习如何正确地进行敷药后的护理工作。
敷药后的观察和记录至关重要,只有及时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敷药效果,才能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总之,中医敷药技术操作规程培训是中医师和医护人员必不可
少的一部分,只有掌握了规范的操作方法和技巧,才能安全、有效地进行中医敷药治疗,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中中医贴敷操作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一、准备工作1. 环境准备:保持操作区域清洁、安静、温度适宜。
2. 操作人员准备:洗手、戴口罩、帽子。
中医敷药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敷药法是将药物敷布于患处或穴位的治疗方法,古时又称贴敷。
使用时将所需药物研成粉加适量赋型剂制成糊状敷贴患处。
具有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
适用于外科的疖、痈、疽、疔疮、流注、跌打损伤、肠痈等病。
内科的哮喘、肺痈、高血压等病也适用此法。
【用物准备】治疗盘、盐水棉球、药物、油膏刀、无菌棉垫或纱布、棉纸、胶布或绷带;若需临时配制药物,备治疗碗、药物、调和剂(如麻油或饴糖、水、蜜、凡士林)等。
常用药物:青敷膏、金黄膏、伤科消炎膏等。
【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患处,注意保暖,必要时屏风遮挡。
3.需临时调制药物时,将药末倒入碗内,将调和剂调制成糊状。
4.取下原敷料,以盐水棉球擦洗皮肤上的药迹,观察创面情况及敷药效果。
5.根据敷药面积,取大小合适的棉纸或薄胶纸,用油膏刀将所需药物均匀地平摊于棉纸上,厚薄适中。
6.将摊好药物的棉纸四周反折后敷于患处,以免药物受热溢出污染衣被,加盖敷料或棉垫,以胶布或绷带固定。
7.若为肿疡,敷药面积应超过肿势范围,一是防止毒邪扩散,起箍毒作用;二是通过药物作用以束毒邪,提脓拔毒。
8.敷药后,注意观察局部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过敏现象,应暂停使用,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9.协助衣着,整理床单位。
10.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皮肤过敏者禁用。
2.敷药的摊制厚薄要均匀,太薄药力不够,效果差;太厚则浪费药物,且受热后易溢出,污染衣被。
3.对初起有头或成脓阶段的肿疡,以中间留空隙,围敷四周为宜,不宜完全涂布,以免阻止脓毒外泄。
特殊部位如乳痈敷药时,可在敷料上剪孔或剪一缺口,使乳头露出,以免乳汁溢出污染敷料。
4.夏天以蜂蜜、饴糖作赋型剂时,宜现配现用或冷藏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