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古溯源-篆刻艺术》
- 格式:ppt
- 大小:6.42 MB
- 文档页数:43
篆刻的历史故事篆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古代的金石铭文,到现代的印章文化,篆刻一直承载着人们对于文字和艺术的追求。
以下是篆刻的历史故事。
篆刻起源于远古时代。
在中国古代,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开始。
汉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而篆书则是最早的字体之一。
篆刻最早起源于商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在商代和西周时期,篆刻主要是用于铭文和印章的制作,用以记录和证明事物的真实性。
在秦汉时期,篆刻逐渐成为一种艺术形式,与书法和绘画一样受到重视。
篆刻在唐宋时期达到了巅峰。
唐代的王羲之被誉为中国篆刻艺术的鼻祖,他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巧成为了后世篆刻家的楷模。
宋代的赵孟頫更是将篆刻推向了新的高度,他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成为了篆刻史上的传奇人物。
在这个时期,篆刻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被广泛应用于绘画、书法和印刷等领域。
明清时期,篆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明代的高启是篆刻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在篆刻技巧和创作风格上作出了很多创新。
清代的郑板桥则以其独特的创作理念和技艺成为了篆刻界的一代宗师。
在这个时期,篆刻的题材也更加丰富多样,不再局限于铭文和印章的制作,而是涉及到了更多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内容。
20世纪以后,随着现代化的进程,篆刻艺术逐渐式微。
然而,在一些艺术家的努力下,篆刻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力。
现代篆刻家以创新的思维和技巧,将传统的篆刻与现代的艺术形式相结合,创作出了许多独特而有意义的作品。
篆刻的历史故事中充满了艺术家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无论是古代的王羲之、赵孟頫,还是现代的郑板桥、许渊冲,他们都用自己的篆刻作品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篆刻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追求。
总结起来,篆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它记录了文字的起源和演变,展示了艺术家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篆刻都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中国篆刻艺术的历史与发展篆刻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独特而重要的一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发展道路。
本文将从历史和发展两个方面介绍中国篆刻艺术的演变过程。
一、历史起源篆刻起源于古代的刻石文化。
自商、周时期以来,篆刻就已经成为一种受到重视的文字艺术形式。
在秦代,篆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普及,成为公务员和社会精英们广泛采用的印鉴工具。
随着社会的变迁,篆刻逐渐发展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二、发展演变篆刻艺术在宋代达到了巅峰时期。
当时,篆刻家们争相追求真实、古朴和自然的艺术风格,注重刀法的变化和表现力的提升。
同时,宋代篆刻的创作题材也逐渐多样化,不再局限于印章,而是开始涉及诗词、画作以及其他文物的刻印。
明清时期,篆刻艺术经历了一系列变革和创新。
明代篆刻家汲取了宋代的精华,并将之与自己的艺术风格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
而清代篆刻家则更加注重对篆刻技法的研究和探索,使得篆刻艺术达到了巅峰状态。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篆刻艺术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从二十世纪初期的新文化运动,到文化大革命期间的衰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复兴,篆刻艺术始终保持着生机勃勃的状态。
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篆刻艺术逐渐走进了大众的视野,成为了艺术市场中备受追捧的一种艺术品。
三、篆刻的艺术特点与价值篆刻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理念,追求自然、朴实和内涵的表现。
它通过刀法的力度、深浅和点画的安排,传达出作者的个人情感和思想内涵。
篆刻的艺术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传承历史和文化:篆刻作为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艺术形式,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智慧,传递了一种深远的历史记忆。
2.艺术审美:篆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
它注重形式和内涵的统一,追求简洁、雅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3.文化认同与身份象征:篆刻印章在中国社会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它是个人身份的象征和社会地位的体现。
中国的篆刻艺术与历史遗产篆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篆刻艺术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自那时起,中国的篆刻艺术一直发展和演变,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变迁以及不断的艺术创新,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篆刻艺术简介篆刻又称“印章”,是以雕刻的方式将文字或图案刻在印版上,再通过加墨压印在纸张或其他材料上的艺术形式。
篆刻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世纪的商朝,那时人们用印章来标记和证明文化文物的归属,以及在生产活动和官方文件上盖章印证。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篆刻艺术是一种非常崇高和神圣的艺术形式。
古代人们认为篆刻是一种象征权威和尊严的文化形式,它还与文化、文物和历史联系在一起,是传承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篆刻艺术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发展,篆刻艺术在不同时期和地区有了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点。
在唐代以前,篆刻艺术主要表现为书法的一个分支,具有较强的装饰性和艺术性,它的主要功能是用于盖章或作为书法作品的附属品。
随着中国的历史发展,篆刻艺术的地位与作用也得到了不断地升华与发挥。
在元明清时期,篆刻艺术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风格。
中国篆刻艺术的特征中国的篆刻艺术以清晰、优美和简洁的特点著称。
它追求简约而不失大气,注重做到一刀刻出,有着很强的节奏感。
而且,为了美化印章和提高其价值,很多篆刻家在创作印章过程中也会注重细节的把握和手工的细致。
总的来说,中国的篆刻艺术有着很强的文化性和历史玄妙。
篆刻家们在创作时,往往会选择一些诗词、典故和历史人物等来表现自己的文化与文化历史情怀,这就使得篆刻艺术成为了一种与文化和文化历史相连的艺术形式,也是一种有着非常丰富内涵的文化表现。
中国篆刻艺术的历史遗产中国篆刻艺术已经被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中国,篆刻艺术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遗产。
篆刻艺术的历史遗产包括文物、博物馆、文化景观等方面。
非遗小知识中国篆刻
中国篆刻是以石材为主要材料,以刻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象的并由中国古代的印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的一门独特的镌刻艺术。
它既强调中国书法的笔法、结构,也突出镌刻中自由、酣畅的艺术表达,于方寸间施展技艺、抒发情感,深受中国文人及普通民众的喜爱。
中国篆刻是一门与书法密切结合的艺术,可以认为,篆刻艺术是用刻刀在石头上写书法。
篆刻家的作品与刻字铺师傅刻出的印章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写”的,讲究章法篆法,后者是靠“描的”,并不计较章法篆法。
在中国的非遗项目中,篆刻的艺术地位是非常高的。
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并批准中国篆刻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人士。
中国篆刻的历史和原理
中国篆刻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公元前二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成为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中国篆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甲骨文时期。
在这个阶段,人们使用火烧动物骨头或龟甲,将字形刻刻在骨头上。
这些文字残片被称为甲骨文,被视为陈述过去的历史文献。
这也可以看作是中国篆刻的起源之一。
随着历史的发展,篆刻逐渐成为一种特殊的书法艺术。
它包括了刻字技艺和艺术性的表达。
篆刻的主要对象是印章,即方形的、具有固定纹样和文字的印刷工具。
篆刻印章以其独特的色彩、线条和文化内涵成为了一种与文字和印章挂钩的艺术表达方式。
在篆刻的原理方面,主要有以下内容:
1. 篆刻工具:篆刻中常用的工具有刀、砚、石等。
其中刀是最主要的工具,用于切割和雕刻图案和文字。
2. 篆刻材料:篆刻使用的材料主要有石头、玉石、木材等。
其中,石头是最常用的材料,因为石头质地坚硬并且不易变形,适合刻划。
3. 篆刻技巧:篆刻的技巧包括线条和形状的刻画,以及掌握力度和速度等方面
的技巧。
篆刻需要经验和技法的积累,以获得良好的刻划效果。
4. 文字和图案的选择:篆刻一般使用古代的文字和图案,如古篆、秦篆、隶书等。
文字和图案的选择要根据篆刻作品的特点和表达意义进行合理选择。
总体而言,中国篆刻是一种以刻字技艺为基础,通过雕刻石材等材料,展现艺术才能和表达内涵的传统艺术形式。
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是中国书法和艺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探索篆刻艺术的独特魅力篆刻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中一项独特而重要的艺术形式。
它以石材、玉石、印泥、金属等材料为媒介,通过刻画文字或图案来表达思想、传递信息。
篆刻艺术源远流长,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和独特的魅力,深受人们的喜爱。
一、篆刻艺术的历史渊源篆刻艺术起源于古代文字的刻写,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中国。
最初,篆刻主要用于政府机构、官方文书以及封建社会的礼仪方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篆刻逐渐成为了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并在宋、元、明、清等朝代达到了高峰。
历代文人墨客多以篆刻作为一种情感的宣泄,也以其高雅的艺术性而备受推崇。
二、篆刻艺术的独特之处1. 艺术审美:篆刻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特点。
篆刻作品通常以简洁、精准的线条勾勒出文字或图案,极富装饰性和艺术性,给人以美的享受。
2. 文化内涵:篆刻作品常常携带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碑帖、古籍等文化遗产中的篆刻作品,记录了当时社会、历史等诸多信息,是历史的镜子,是文化的传承。
3. 艺术表现:篆刻可以通过文字和图案表达出画家的情感、思想和艺术追求。
由于篆刻本身的独特性,它能够在一方印章上展示出丰富的艺术表现,给人以美的享受。
4. 艺术技巧:篆刻是一门高技艺的艺术形式,需要艺术家具备扎实的技巧和对材料的丰富经验。
运用刀法的灵活性,掌握刀刻的深浅、浑厚和神韵,是篆刻艺术家不断追求的目标。
三、篆刻艺术的应用领域篆刻艺术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为许多领域增添了独特的艺术气息。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应用领域:1. 篆刻印章:篆刻最重要的用途之一就是制作印章,尤其是公章、私章和名章等。
印章的制作工艺精湛,以及印章本身所携带的文化内涵,使得篆刻印章成为一种很受推崇的艺术形式。
2. 书法装裱:篆刻艺术与中国书法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篆刻作品的装裱和点缀,不仅可以增强书法作品的观赏性和欣赏性,同时也起到了保护和保存的作用。
3. 艺术收藏:篆刻艺术作品常常作为艺术品被人们收藏。
篆刻的由来小故事篆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之一,它代表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篆刻的由来,同样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相传在黄帝时代,有一个名叫“方士”的人,他是当时的一个杰出学者,精通天文地理、医术易学,更是一位出色的书法家。
他在各地的山水间行走,观察自然的变化,领悟大自然的奥秘。
有一天,他来到了一座偏僻的山谷,见到了一个老人在一块巨大的石头上刻划着形形色色的文字。
方士好奇地走近,询问老人这些奇特的文字是什么,老人微笑着回答说:“这些,是我们古代先民所用的文字,称为篆文,也就是今天的篆刻。
这是我们古代先民留下来的文字,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智慧。
”方士心中一动,他觉得这些古老的文字非常神奇,因为这些文字是与自然相融合的,充满了神秘和生命的力量。
他向老人请求学习这些文字,老人欣然答应,并开始传授给他篆刻的技艺。
在老人的指导下,方士努力学习,不辞辛苦,终于在经过长时间的修炼后,终于领悟了篆刻的精髓。
他意识到篆刻并不只是一种文字的刻画,更是一种对自然的感悟和表达,它是一种精神的追求和境界的提升。
方士决定将这种独特的技艺带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能够领悟篆刻的神奇和智慧。
于是,他开始在各地传授这门技艺,不分贫富贵贱,只要有人愿意学习,他都会倾囊相授。
很快,篆刻在民间传播开来,人们发现这种古老的技艺不仅可以刻画文字,还可以刻画山水草木,表现出自然界的奥秘和神韵。
篆刻艺术成为了当时的一种流行,人们纷纷学习并加以创新,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风格和流派。
随着时间的推移,篆刻逐渐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艺术门类,它不仅在书法艺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还成为了绘画、印章、装饰等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篆刻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传承至今。
方士也因其对篆刻艺术的贡献,被后人尊称为“篆刻之祖”,他的故事也被人们广为传颂。
人们永远铭记着方士的功绩和贡献,他的一生都致力于传承和发扬篆刻的艺术,将这门神奇的技艺传播给更多的人。
篆刻非遗作文中国篆刻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包括凿、铸)结合,来制作印章的艺术,是以石材为主要材料,以刻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象的并由中国古代的印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的一门独特的镌刻艺术。
从明清流派篆刻算起已有近500年的历史。
而明清流派篆刻是由古代印章发展而来的,古代印章以独特的风貌和高度的艺术性,为篆刻艺术奠定了优良的基础。
所以篆刻艺术史可以上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前221)。
一、发展历史先秦及秦、汉的玺印,是古代人们在交往时,作为权力和凭证的信物。
此外,吉语印、肖形印、黄神越章等印,也反映了古代的社会生活习俗和人们的思想意识。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印章,基本上是沿袭汉印的形制。
南北朝时期,纸张已普遍应用,因此新的钤印方法也随之产生,封泥之法开始废止。
而是使朱砂调制成的印泥来钤盖印章,这就是所谓的濡朱之制。
隋、唐、五代直至宋、元的官印,印面增大,竞尚朱文。
印文屈曲回绕,借以填补印面的空隙。
到了宋代发展成为九叠篆,失去了传统篆书的优美法度。
清代金石学盛行,以及历代金石文物的大量出土,不少学者致力于这些文物和古代文字的搜集、研究、著述和流播,因而扩大了篆刻家的视野。
清代篆刻流派之多也为前所未有。
清代初期以程邃最为出色,他的篆刻能“力变文(彭)、何(震)旧习”,富有创造性。
他的白文印师法汉印,厚重凝练;朱文印喜用大篆,离奇错落,奠定了皖派的基础。
清代中叶篆刻艺术进入了兴盛时期,高凤翰、汪士慎、巴慰祖、董洵、胡唐等人的篆刻都能自出新意和富有个性。
其中影响最大,成就最高当属丁敬和邓石如。
丁敬的篆刻直接取法明人,主要是朱简,又以汉印为宗,但他不以膺古为目的,而是从多方面汲取营养,来孕育变化,借古开今,成为浙派的开创者。
二、现代篆刻现代有成就的篆刻家有丁仁、厉良玉、易熹、乔曾劬、钱瘦铁、赵叔孺、陈半丁、寿石工、来楚生、傅抱石、樊大牛、黄琦、王大昕等人,而以齐白石影响最大。
他的篆刻初学丁敬和黄易,进而又追慕了赵之谦和汉凿印。
中国篆刻艺术的历史渊源与现状中国篆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艺术门类,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远的文化内涵。
从中国古代的印章文化,到现代的书法、绘画、雕刻等多个领域,篆刻艺术一直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吸引着人们的关注和投入,成为中国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中国篆刻艺术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印章文化。
在中国古代,印章是一种重要的信物和标志。
它不仅是官衙、士族、商贾等权贵阶层的专属,也是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
并且,印章还被视为一种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的体现。
因此,篆刻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和流传,一直以来都得到了社会和文化的高度重视。
篆刻艺术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时代和阶段。
最早的篆刻艺术是在商业交易中使用的商印。
随着历史的演变,篆刻艺术不断发展出各种不同的形式和风格。
在东汉时期,篆刻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出现了一批著名的篆刻家,如郑玄、李陵等。
在唐朝时期,篆刻艺术逐渐走向成熟,形成了千古名篆的经典篆刻作品,如张彦遂的《张氏家传印》,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等。
而到了明清时期,篆刻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贵族文化和官僚文化的影响,篆刻家们开始追求更加高雅和纯洁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中代表人物为吴昌硕。
篆刻艺术的现状在今天也呈现出各种不同的面貌。
在传统方面,一些名家传承了古代篆刻艺术的精髓和技法,创造了许多具有独特魅力的篆刻作品。
如今天的篆刻大师徐天纲、冯雪峰等人在中国篆刻界享有较高的声誉和地位。
在现代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工艺的革新,篆刻艺术也不断更新和变革,出现了许多具有新时代特色的篆刻作品。
此外,还有一些融合了西方现代艺术元素的篆刻作品,如墨宝斋的王功新、陈世英等人,他们将传统的篆刻艺术和现代艺术形式巧妙结合,创造出了许多极具现代气息的篆刻作品。
总的来说,中国篆刻艺术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和价值。
与中国书法、绘画、雕刻等门类相比,篆刻艺术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和特色。
篆刻的起源与种类作者:李蕾来源:《当代人》2010年第04期中国篆刻艺术从古代印章发展而来,成为独特的民族艺术形式之一。
因为她主要表现汉字之美,所以向来与书法并称为“书法篆刻”。
到了清代,诗、书、画、印成为文人书画家的必备修养,由此可见篆刻艺术的重要性。
篆刻艺术是在印面上以一种有意味、有情趣的方式呈现艺术形象,在小小方寸之间体现出或豪气或飘逸的风格,那优美悦神的绘画构图,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言简义丰的文字内容,真可称得上是“方寸之间,气象万千”啊。
我们在游心赏玩篆刻艺术之前,先要弄清楚她是什么。
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
“篆”是在印面上篆写印文;“刻”是用刀子刻凿和制作,篆刻是用刀法在印面上展现书法美。
篆刻充满了时间的古朴和空间的浑厚,虽几经更迭,仍能以温润的光泽、古雅的韵趣,引人玩味。
篆刻的“篆”字,古时候写作“瑑”,从玉(说文注释上:“圭璧起兆,瑑也。
”),凡是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纹都叫做“瑑”,后来,竹帛逐渐成为通行的书写工具,于是篆字的偏旁也由“玉”改为“竹”了。
“篆刻”一词,专用于印章。
印章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制陶的劳动工具——印模,古代先民们用这种工具在陶坯上压花纹。
据《后汉书•祭祀志》记载:“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
”远在37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便盛行文字的刻划。
一般认为,目前可考证的三方玺印是当时的部落首领“瞿甲”“亚禽氏”“子亘” (见图1-3)的名印,这只是象征血缘集团的记号。
篆刻艺术在3000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历经了十多个朝代,出现了两个高度发展的历史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战国至唐宋时期,主要是以实用为主的“印章”的发展阶段。
其中秦汉是印章艺术的辉煌时代,以致在后世形成了“印宗秦汉”的传统,西泠八家的奚冈曾说:“印之宗汉也,如诗文宗唐,字文宗晋。
”从战国至魏晋六朝时期,篆刻用料主要为玉石、铜、银、金、象牙、牛角等材料。
非遗小常识中国篆刻
非遗小常识:中国篆刻由哪种传统技艺发展而来?雕版印刷还是印章制作?
答案:印章制作
解析:
中国篆刻是以石材为主要材料,以刻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象的一门独特的镌刻艺术。
它由中国古代的印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2009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延伸阅读:
中国篆刻是中国特有的文化艺术形式,它以独特的镌刻技巧和美学价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
中国篆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印章制作技艺。
在商周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使用印章来代表身份、权力等重要概念。
这些印章大多是由铜、玉等材料制成,上面刻有特定的符号或文字。
随着时间的推移,印章的制作技艺逐渐发展,人们开始使用更加复杂的雕刻技巧和更加丰富的材料来制作印章。
到了汉代,篆刻艺术逐渐成熟。
篆刻家们开始使用更加复杂的雕刻技巧和更加丰富的字体来制作印章。
他们不仅在印章上刻有文字,还开始使用图案和符号来表达更加丰富的
意义。
同时,篆刻也开始成为了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被广泛应用于书画作品、陶瓷器皿等领域。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篆刻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镌刻艺术。
它不仅在技艺上不断得到完善和提高,而且在美学价值上也不断得到发掘和体现。
在篆刻作品中,不仅可以看到精湛的雕刻技巧,还可以感受到独特的审美追求和文化内涵。
篆刻艺术的演变作者:孙海新来源:《艺术评鉴》2019年第21期摘要:篆刻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春秋战国、秦汉和明清是三次辉煌时期。
这三个时期的艺术作品给我们留下了独特的艺术价值与丰厚的文化底蕴,被历代篆刻家奉为圭臬,也为篆刻艺术这门学科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传统艺术; ;篆刻; ;印章中图分类号:J292.1;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1-0031-02篆刻,顾名思义,就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艺术之一,也是一种实用的艺术品。
印章的起源是社會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而形成的。
当时,社会商品贸易交换日益频繁,彼此需要一种“信物”,确保商品的安全交易和存放,印章就在这个时期通过群众创造产生的。
据史料记载,我国安阳出土的三枚铜玺,形象接近铜器图徽,可能是商代早期的篆刻作品。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走向衰落,封建社会日益发展,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印章的使用开始由经济上向政治上转变,印章作为权力的象征和货物的凭信被广泛应用,全面发展,也使篆刻艺术达到了第一个辉煌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的印章,总的来说多用铜质制造,文字常用大篆,字体结构严谨,章法多变,风格自然古朴,虽然多数为实用品,但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其次,当时各诸侯国相对独立,文字还尚未统一,因此在印章的文字编排和处理上,外形与结构千变万化,形态丰富,或严谨,或松弛,或浑朴。
秦汉时期,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社会经济昌盛,对政治、文化、经济统一管理,将文字统一成“小篆”,印章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印制规定“玺”是天子专用,臣以下只能用“印”,玺与印开始有等级的差别。
秦印,一般有界格和边栏,文字主要使用是小篆,有时还带先秦时期大篆的风格。
现在据我们所了解的秦印,分官印、私印两方面。
官印文字规范整齐美观,私印随意生动,流畅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