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
- 格式:ppt
- 大小:3.17 MB
- 文档页数:18
市场周刊一、滕尼斯生平与《共同体与社会》(一)生平斐迪南·滕尼斯是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早期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
他于1855年7日26日出生于当时属于丹麦王国的施莱兹维希州的一个小城豪巴而格,他的父母均是农民世家,生活比较富裕,他们为七个子女请了一位家庭教师。
之后,他们全家迁往胡苏姆。
滕尼斯在那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青年时代。
1872年,有一段很短的时期,他在斯塔拉司堡学习,同年他换了一所大学读书,稍后,又去耶那、莱比锡、柏林、波恩、基尔和杜宾根等许多城市的大学读书,他所学的内容很丰富,有古典哲学、哲学、神学、教会史、语言学、考古学和艺术史,他的博士论文是考古学学习研究的成果。
1875年,年仅20岁的滕尼斯在杜宾根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
在以后的岁月里,滕尼斯从事哲学研究,他对古典哲学感兴趣。
他和佛里德利希·保罗多年来建立了书信往来关系,在他的鼓舞下,滕尼斯对霍布斯的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
1881年,他以研究霍布斯哲学成果受聘于基尔大学哲学系执教。
他是德国社会学学会的创始人,著名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经担任过他的学术助手。
(二)《共同体与社会》1881年他在哲学系工作时撰文《社区与社会》(亦译《公社与社会》),提出了“社区”与“社会”的重要概念。
对霍布斯的国家学说的研究使他对法学史和法律哲学问题的研究产生了兴趣。
首先是研究实质性问题,这也是他写作《社区与社会》的渊源之一。
该书于1887年第一次印刷,1912年再版,至1935年重印达八次之多。
这本书使他获得了很大的声誉。
其在社会学上的贡献最主要的是用二分法的概念,从人类结合的现实中,抽象地概括出共同体与社会这两种类型。
本书的基本思想和概念,至今对于社会学仍然有很深刻的影响,是社会学的经典文献。
在此书中,滕尼斯以“共同体”与“社会”的著名区分,为后世社会学家留下了一个经典的思考范式。
像费孝通先生对于“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的区分,于膝尼斯对于“共同体”和“社会”的区分,也存在着明显的学术传承关系。
社会共同体
作者:斐迪南·滕尼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和哲学家,德国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主要著作有:《共同体与社会》、《霍布斯的生平与学说》、《社会问题的发展》、《社会学的研究与批判》、《社会学引论》、《新时代的精神》等。
定义:共同体——表示任何基于协作关系的有机组织形式,如劳动共同体、家庭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政治军事共同体等。
体、政治军事共同体等。
主要内容:
1.滕尼斯认为,共同体的类型主要是在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之上的群体(家庭、宗族)里实现的,此外,它也可能在小的、历史形成的联合体(村庄、城市)以及在思想的联合体(友谊、师徒关系等)里实现;
2.他认为,共同体是建立在有关人员的本能的中意或者习惯制约的适应或者与思想有关的共同记忆之上的。
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和宗教共同体等作为共同体的基本形式,不仅仅是它们的各个组成部分加起来的总和,而且是有机地浑然生长在一起的整体。
3.与此相反,社会产生于众多的个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有计划的协调,个人预计共同实现某一种特定的目的会于己有利,因而聚合一起共同行动。
社会是一种目的的联合体。
社会也是一种“人的群体”,人们像在共同体里一样,以和平的方式相互共处,但彼此之间不是相互结合,而是基本上分离的。
“社会应该被理解为一种机械的聚合和人工制品。
社会的基础是个人、个人的思想和意志。
在人类的发展史上,社会的类型晚于共同体的类型。
”“在近代的资产阶级社会里,社会的类型得到了最完美的表现”。
读《共同体与社会》有感最近一段时间刚刚粗略地看完《共同体与社会》一书,对于其中的很多观点还是无法很好的理解,但本书所提出的许多概念还是能让我从枯燥深晦的文字里感受到着一位伟大社会学家的智慧光芒。
斐迪南.滕尼斯是社会学形成时期的著名社会学家,德国的现代社会学的缔造者之一,这本书是他的传世之作,也是西方社会学最经典的著作之一。
滕尼斯在书中深刻阐明了在人类的群体生活中的两种结合的类型:共同体与社会。
这两个概念看似简单,却意义深刻。
滕尼斯认为,共同体的类型主要是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之上的群体里实现的,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等是它的基本形式,它们是有机的浑然生长在一起的整体。
社会是一种目的的联合体,是一种“人的群体”,人们以和平的方式共处,但彼此之间不是相互结合,而是基本上分离的。
在近代的资产阶级社会里,社会的类型得到了最完美的表现,在工业文明席卷一切的19世纪末的欧洲,这一发现具有相当的创造见和预见性,由此成为以后西方社会学的基本范畴和概念,并在不同的时代被不断的丰富与发展。
共同体主要是以血缘、感情和伦理团结为纽带自然生长起来,其基本形式包括亲属(血缘共同体),邻里(地缘共同体),友谊(精神共同体)。
因为天然或原始的原因人们会有着共同的意志上的互相结合。
书中指出这种结合最强有力结合通过三种关系表现为直接的相互的肯定,分别为母亲与孩子,丈夫与妻子和兄弟姐妹。
母子的关系从肉体过渡到精神,因为与生俱来的血缘关系因此具有牢固的确定性。
母亲照顾孩子,可以说是出自不言而喻的本能。
而在孩子的成长中也会相互给与欢乐的记忆,并对母亲产生感激,抵消母子分开的可能性。
这种相互的关系便使得母子关系能够稳定。
而夫妻之间的关系是主要依靠相互习惯,从而才能形成长久稳定的关系。
这很自然就能联想到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正是由于由于夫妻之间处处争锋相对,无法互相适应,互相磨合,形成稳定合理的家庭结构才会导致家庭的破裂。
除此之外共同的财富,包括孩子都是巩固夫妻关系的条件。
一、社会如何形成社会团结或者社会联系问题是腾尼斯社会学的焦点问题。
在《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腾尼斯提出了两种社会联系学说。
1、本质的意志。
腾尼斯不同意把迪尔凯姆等人把“社会事实”作为社会的基础,认为“意志”才是社会的心理基础。
腾尼斯认为“意志”有两种:一种来自于人性自我的最深处,他为此称为“本质的意志”。
腾尼斯认为,这是一种整体的意志,它是人的思维过程与生命、情感以及全部的人类经验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2、选择的意志。
这是相对于个人而言的、独立的意志,它与人的外在目标、外在行为相联系。
腾尼斯认为,人的两种“心理”状态是人进行社会活动的基础,也是结成社会的基础。
3、腾尼斯认为,本质的意志形成“公社、社区、共同体”,而选择的意志则会形成“社会”二、人类社会转型腾尼斯认为,人类社会的转型主要表现为从社区向社会的转型。
1、社区:以血缘、地缘关系为基础、生活在一起的人们,他们生存的环境叫社区。
“社区”这个词源于拉丁文,意思是“共同的东西”、“亲密的伙伴”、“团体”或者“群落”。
滕尼斯认为,与工业社会不同,社区以血缘、邻里以及朋友关系而不是以业缘关系为主,它依照传统习惯而不是法律进行社会控制,引导社区成员行动的基础是信仰而不是舆论,社区中的经济基础是土地、集体财产而不是资本与私有财产。
之后,美国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帕克在“Community ”这个词中增加了“地域”含义。
在任何一本牛津英汉词典中,“Community ”这个词三个含义,一是指“居住在同一个地区的群体”(the people living in one place or district );二是指“有相同宗教、种族、职业以及兴趣背景的群体”(group of persons with the same religion , race , occupation , interests , etc );三是某种程度的相似性以及共同性。
(having things in common , being alike in some way )20世纪30年代初,当时还在燕京大学读书的费孝通先生将Community 翻译为“社区”,滕尼斯一、社会是如何形成的(社会团结/联系理论) 二、人类社会转型中国学术界从此有了社区概念,并一直沿用至今。
浅谈滕尼斯的“共同体”与“社会”浅谈滕尼斯的“共同体”与“社会”【摘要】共同体与社会是滕尼斯理论体系中的两个基本概念。
共同体一强烈的情感精神为特征,由合作、习俗和宗教构成,而社会则是传统、法律和公共舆论基础上建立的大规模组织。
滕尼斯提出的“共同体与社会”的类型方法已经形成了社会学当中的一种流派,对后来的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发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滕尼斯共同体社会《共同体与社会》一书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哲学家、德国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斐迪南?滕尼斯(1855―1936)的代表作。
本书在社会学上的最主要贡献是发现并深刻阐明人类的群体生活中两种结合的类型:共同体和社会。
在滕尼斯看来,作为人类共同生活的两种基本形式,共同体与社会存在于一切人类社会的历史中,存在于一切人类社会关系中。
因此,共同体与社会并不是两个纯粹的理性假定,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概括和总结。
滕尼斯所处的时代,是社会急剧变迁的时代。
滕尼斯的童年时代,日耳曼民族古老社区生活的许多传统在该地区依然保留着,这使得他亲身体验过古老社区生活的质朴和淳厚。
这对他社会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大学时代滕尼斯结束了保持许多方面自然联系的乡土社会,进入了反映现代社会特征的大城市。
可以说,他对这种前后社会的变化有着深刻的体验。
这种对自身所处时代的深刻感知,和自身的哲学思考相结合,就产生了共同体与社会这种对社会的认知方式。
一、“共同体”与“社会”的概念(一)“共同体”的概念滕尼斯认为,共同体的类型主要是在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之上的群体(家庭、宗族)里实现的,此外,它也可能在小的、历史形成的联合体(村庄、城市)以及在思想的联合体(友谊、师徒关系等)里实现。
滕尼斯辨明了共同体的几种形式:(1)氏族关系。
可以视为这类关系的,当然首先是氏族本身的关系,或称为血缘关系。
(2)以共同生活为特征的邻里关系,这种关系是婚姻生活所固有的,也是狭义上的家庭所固有的,但在理论上说这种关系有着更为广泛的意义。
滕尼斯对共同体理解简述共同体是滕尼斯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们在社会中形成的一种共同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滕尼斯认为,共同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共同体是一种集体意识形态的体现。
在共同体中,人们具有共同的价值观、信仰和目标,形成了一种共同的认同感。
这种共同的意识形态可以凝聚人们的力量,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共同体是人们相互依存和互助的关系的反映。
在共同体中,人们相互依赖,形成了一种互助的关系。
他们有着共同的利益和目标,通过合作和协作来实现共同的利益。
这种相互依存和互助的关系有助于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共同体还是一种社会文化的体现。
在共同体中,人们共享着相似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他们通过共同的文化传统和习俗来表达自己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
这种共同的文化传统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凝聚和共享。
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首先,共同体需要一个共同的空间和环境来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发展需求。
这个空间可以是一个小区、一个村庄或一个城市,人们通过共同的生活和活动来建立联系和交流。
共同体需要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来引导人们的行为和决策。
这些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可以是道德准则、法律法规或社会习俗,人们通过遵守这些规范来保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共同体需要一种共同的认同和归属感来促进人们的团结和合作。
这种认同和归属感可以通过共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共同的经验和记忆以及共同的目标和利益来建立。
共同体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凝聚人们的力量,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同时,共同体也可以促进人们的个人发展和成长,提供一个安全和稳定的环境。
然而,共同体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可能会发生变化。
同时,不同的群体之间可能存在冲突和竞争,导致共同体的分裂和瓦解。
因此,建设和维护共同体需要人们共同的努力和参与。
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促进共同体的发展和壮大。
浅谈滕尼斯的“共同体”与“社会”作者:王鑫来源:《商情》2015年第39期【摘要】共同体与社会是滕尼斯理论体系中的两个基本概念。
共同体一强烈的情感精神为特征,由合作、习俗和宗教构成,而社会则是传统、法律和公共舆论基础上建立的大规模组织。
滕尼斯提出的“共同体与社会”的类型方法已经形成了社会学当中的一种流派,对后来的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发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滕尼斯共同体社会《共同体与社会》一书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哲学家、德国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斐迪南·滕尼斯(1855—1936)的代表作。
本书在社会学上的最主要贡献是发现并深刻阐明人类的群体生活中两种结合的类型:共同体和社会。
在滕尼斯看来,作为人类共同生活的两种基本形式,共同体与社会存在于一切人类社会的历史中,存在于一切人类社会关系中。
因此,共同体与社会并不是两个纯粹的理性假定,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概括和总结。
滕尼斯所处的时代,是社会急剧变迁的时代。
滕尼斯的童年时代,日耳曼民族古老社区生活的许多传统在该地区依然保留着,这使得他亲身体验过古老社区生活的质朴和淳厚。
这对他社会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大学时代滕尼斯结束了保持许多方面自然联系的乡土社会,进入了反映现代社会特征的大城市。
可以说,他对这种前后社会的变化有着深刻的体验。
这种对自身所处时代的深刻感知,和自身的哲学思考相结合,就产生了共同体与社会这种对社会的认知方式。
一、“共同体”与“社会”的概念(一)“共同体”的概念滕尼斯认为,共同体的类型主要是在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之上的群体(家庭、宗族)里实现的,此外,它也可能在小的、历史形成的联合体(村庄、城市)以及在思想的联合体(友谊、师徒关系等)里实现。
滕尼斯辨明了共同体的几种形式:(1)氏族关系。
可以视为这类关系的,当然首先是氏族本身的关系,或称为血缘关系。
(2)以共同生活为特征的邻里关系,这种关系是婚姻生活所固有的,也是狭义上的家庭所固有的,但在理论上说这种关系有着更为广泛的意义。
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读后感滕尼斯这老哥一上来就给咱整了个“共同体”和“社会”的概念区分,这就像把混在一起的糖果按照口味分开,刚开始有点懵,后来就越品越有滋味。
先说说这个“共同体”,那感觉就像是小时候在村子里或者大院里的生活。
大家都熟得很,互相知根知底。
我就想起我奶奶家的那个小村子,邻里之间那关系叫一个亲。
今天你家做了啥好吃的,绝对会给隔壁端一碗过去;哪家有个红白喜事,全村人都不用招呼,自动就来帮忙了。
这种基于血缘、地缘的联系,就是滕尼斯说的那种自然而然的情感纽带。
在共同体里,大家遵循着共同的传统、习俗,就像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指挥着大家,这种力量不是强制的,而是那种“大家都这么做,所以我也这么做”的默契。
比如说过年的时候,村子里每家每户都会按照老祖宗传下来的习俗去准备各种东西,贴春联、蒸年糕啥的,你要是不做,自己都觉得怪怪的。
然后再看“社会”这个概念,这就像是咱们现在在大城市里的生活。
人多得像蚂蚁,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彼此之间的联系更多是因为利益或者契约。
我在城里上班的时候就深有体会,和同事之间,那就是明确的工作分工、合同规定啥的。
大家互相打交道,更多的是在遵循各种规章制度,少了那种共同体里的那种浓浓的人情味儿。
你看,我每天和路上的陌生人擦肩而过,可能这辈子就见这么一次,互相之间没有那种基于传统的情感关联。
这并不意味着社会就不好。
社会给人带来了更多的自由和发展机会。
在共同体里,你可能一辈子就被限定在那个小圈子里,但是在社会里,只要你有本事,你可以像鸟儿一样到处飞,寻找自己的天地。
但是呢,社会也有它的问题。
比如说那种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感,有时候会让人觉得很孤独。
滕尼斯这本书让我对自己身边的人际关系有了新的看法。
我就想啊,咱们能不能在现代社会里,也保留一些共同体的那种温暖呢?就像在高楼大厦之间,也能有像村子里那样邻里互帮互助的小角落。
比如说现在有些社区也开始组织各种邻里活动,大家一起参加公益活动啊,一起办个社区小集市啊,这就是在尝试把社会和共同体的优点结合起来。
第三章滕尼斯的社会学理论第一节生平与著作一、生平费迪南.滕尼斯Ferdinand Tȍnnies(1855—1936)是德国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
在西方社会学史上,他以围绕“共同体”(“社区”)gemeinschaft(community)和“社会”gesellschaft(society)两个概念建立起来的社会学体系而著称(1887年出版《共同体与社会》,被誉为“社会学历史上划时代的著作”)。
滕尼斯半身像二、著作《共同体和社会》(1887)、《托马斯·霍布斯》(1889)、《关于社会生活的基本事实》(1893)、《托马斯·霍布斯的生平和学说》(1896)、《社会学的本质》(1907)、《社会问题的发展》(1907)、《风俗》(1909)、《马克思的生平和学说》(1921)、《舆论的批评》(1922)、《社会学的研究和批评》(1925~1929)、《进步和社会发展》(1926)、《所有制》(1926)、《围绕反社会主义非常法的斗争》(1929)、《社会学导论》(1931)、《近代精神》(1935)等。
第二节:《共同体与社会》一、《共同体与社会》产生的理论背景滕尼斯关于“共同体”与“社会”的思想反映了他与当时的浪漫主义思潮及其影响下出现的历史学派的关系。
二、人的两种意志本质意志:主要基于情感动机,指人们在传统的和自然的感情纽带基础上的一致性和融洽性,在本质意志中,行动的目的和手段完全统一、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彼此之间没有分别。
选择意志:主要基于思想动机,指人们那种尽量排除感情因素的纯理智思维、个人目的性打算及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考虑。
在选择意志中,行动的目的和手段则是分离的,此时思维特别关注手段对实现目的的有用性。
三、人类共同生活的两种表现形式“共同体”与“社会”是人类共同生活的两种表现形式。
共同体生活的基本特征是:人们的相互联系是建立在亲密的、排他的、纯朴的自然感情基础上的有机联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