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福州三坊七巷宅第园林的营构特点
- 格式:pdf
- 大小:79.34 KB
- 文档页数:2
万方数据第1期林蕾:浅谈福州“三坊七巷”传统建筑之门的艺术43门.简单地说就是建筑的出入口.老子日:“凿图3.户牖,以为室.当其无。
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空间开了门和窗,才有了使用功能的意义,可见门是建筑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建筑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与形态。
这两方面都可以在门的功能、方位和造型风格上得到体现.门的功能可分为使用功能和社会功能,开启一个建筑的大门才可进入它的内部空间,所以门起着沟通内外空间的作要.山‘?鬯砖釜翌璧主_多量曼空曼。
兰置,:?譬苎图l可更换拆卸的门扇图2大r_】门通常由多个房间组成,每个房间都有各自独立的门一‘。
…。
一……——门即成为每个房间的边界;门的社会功能之二是装饰作用,雕刻艺术在民居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
而门则是雕刻艺术重要的表现载体,“三坊七巷”中门的木雕艺术就十分丰富多彩.1福州三坊七巷中门的艺术特色1.1门的分类门有多种分类形式:按所处的位置和作用可以分为屋门、房门和插屏门.屋门即为大门,是建筑的主要出入口,常位于建筑的明显位置.另外,大门还是主人身份、社会地位、财富等的象征;房门是建筑内部的门。
分割和界定各个房间;为了遮住直对建筑的视线,在大门后回廊处通常会设置插屏门,类似于北京四合院的影壁.若按结构来分,门又可以分为板门和格扇门,板门即为厚实的木板门,严实,一般不做镂空与雕饰;格扇门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称为格心,多饰漏花镂空悬雕等手法的精美木雕,下部称裙板,上下之间的一小段的连接称涤环板又叫中夹堂板.裙板与涤环板,一般都不做镂空,常饰以浮雕形式的木雕.在福州“三坊七巷”中,大户人家的大门多为三开间六扇门,门扇一般由木板拼成,在门上采用竹片拼花,用钉子固定,可随时更换和拆卸(图1).一般人家的大门,则只有两扇门.在厚实的木板门外加上有雕饰纹样的格扇门,这样朴素的装饰,既实用又美观.门的造型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常见的矩形门.一些大户人家的大门为了彰显气派还设置了雨披——以自墙上挑出的木梁为支撑,并在其上覆盖灰青瓦顶.雨披也是门的重要装饰部位,在那你能看到精心雕琢的斗拱、雀替、垂花柱等.另外,由于福州.受到西方文化与宗教的影响,所以拱门在民居中比较常见.在“三坊七巷”中,拱门多直接用砖砌成拱状门洞,顶部凸出的砖饰,强化了门的装饰性,如图3砖砌拱形门洞房门多为四扇,每扇都较细长,宽度大约在50~60cm之间,上下部分约各占一半.裙板和夹堂板不做镂空,但都饰有或深或浅的木雕,格心则多采用透雕的形式,题材丰富多样且蕴含着深刻的寓意.“三坊七巷”中的门一般漆成朱红色.红色是人类最早认识的颜色。
福州及三坊七巷的古建筑特点福州的古建筑很有魅力,原因何在?宋代曾任过福州知州的散文大家曾巩在他所撰的《道山亭记》中,已为我们道出了个中的缘由。
"麓多杰木,而匠多良能,人以居室巨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而佛老子之徒,其宫又特盛。
"然而三坊七巷,正是福州古建筑的代表。
其中,有许多灰墙青瓦古朴大方的普通人家住宅,布局严谨,院落相连,中轴对称,以木结构承重,有精雕细刻的石木构件和舒展的大红斗门,宅院四周或左右围有土筑的马鞍形风火墙,有的墙峰饰以飞龙飞凤、花鸟鱼虫及人物风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三坊七巷其独特的居住生态和建筑风格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被中外建筑专家誉为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街区群落,是福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习惯上讲,我们都先说三坊后讲七巷,其实,从建筑位置来分析应该是先有七巷后有三坊。
唐代的先民们先是沿着城市的轴线--南街,建起了一组排列工整的"新村"。
然后,再隔一条南后街,向西发展,建起一组坊巷,成为以南后街为中心轴线的"非"字形结构的街区。
经过千百年的风雨变迁,大多于宋代定下坊巷之名,于明清时代形成今天建筑格局,成为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
从建筑空间的处理来看,三坊七巷在中轴线上的主厅堂,比北方的厅堂明显高、大、宽,与其他廊、榭等建筑形成高低错落,活泼而又极富变化的空间格局。
厅堂一般是开敞式的,与天井融为一体。
特别要指出的是,为了使厅堂显得高大、宽敞、开放,一般在廊轩的处理上着力,承檐的檩木,或再加一根协助承檐的檩木,都特意采用粗大的而长的优质硬木材,并用减柱造的办法,使的厅堂前无任何障碍,这在北方建筑及其他南方建筑中,都极少见到。
例如宫巷林聪彝故居之轿厅以及祠庙的戏台,均是如此处理。
这是福州古建筑的重要特色之一。
三坊七巷除了在布局结构上与众不同之外,在围墙、雕饰、门面等方面也独树一帜。
马鞍墙三坊七巷民宅沿袭唐末分段筑墙传统,都有高、厚砖或土筑的围墙。
三坊七巷建筑的描写三坊七巷是中国福建省福州市的一个古老的街区,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而闻名。
这里的建筑风格独特,不同于其他地方的传统建筑。
在三坊七巷里,每一个建筑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展现了福州独特的历史文化。
三坊七巷的建筑以传统的木结构建筑为主。
这些建筑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斗拱技术,使建筑更加稳固耐用。
这些木结构建筑的外墙多采用了红色的砖块,给人一种古朴而又温暖的感觉。
在夏天,这些红色的建筑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明亮炫目。
三坊七巷的建筑还采用了传统的屋顶风格。
这些屋顶多为青瓦,呈现出一种古老而庄重的气息。
在阳光下,这些青瓦在绿树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美丽。
同时,这些屋顶还采用了特殊的角度设计,使得雨水可以顺利地流下,起到了防水的作用。
三坊七巷的建筑还注重了细节的处理。
建筑的门窗多采用了雕刻工艺,雕刻出各种各样的图案,如花鸟、人物等。
这些雕刻不仅美观,还富有文化内涵,反映了福州地区的传统文化和艺术水平。
三坊七巷的建筑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高低错落的院落。
这些院落通常由四合院组成,中间有一块广场,四周是各个房间。
这种建筑布局不仅使得整个建筑更加开阔,还能够有效利用空间。
同时,四合院的外墙通常都有窗户,使得房间内充满了光线,给人一种明亮而宽敞的感觉。
三坊七巷的建筑还注重了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这里的建筑多依山而建,利用山势来布局。
在三坊七巷的一些建筑中,还保留了一些古老的树木,使得整个街区更具生机和活力。
走在这里,不仅可以欣赏到建筑的美,还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
总的来说,三坊七巷的建筑风格独特,充满了福州地区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特色。
这里的建筑以传统的木结构为主,采用了斗拱技术,外墙红砖,屋顶青瓦,注重细节处理,布局合理,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
走进三坊七巷,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古代,感受到了福州的独特魅力。
对“三坊七巷”民居现状的调查与反思布老虎发表于 2005-12-9 10:49:00“三坊七巷”位于福州旧城区的南部,西起今天的杨桥路,东到乌山西麓的道山路;北起今天的八一七北路,南至今天的通湖路。
三坊七巷中的七巷均位于南后街的东侧,由北向南分别为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
它集中体现了福州古城的民居技艺和特色,被建筑界誉为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是福州这座历史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闲游其间,不由让人想起“绿筠书屋忆家光,祭酒曾名宋旧坊”的名句。
三坊七巷的美,不仅仅是它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更美在它的人杰地灵。
在近代中国,还没在哪个地方像三坊七巷这样孕育了这么多的历史文化名人。
辛亥革命烈士林觉民、作家冰心,以及张经、甘国宝、陈宝琛、林白水、庐隐等一大批民族精英,都是从三坊七巷走出来的。
今天的三坊七巷仍然或多或少地保持着旧日的风貌,三五步就有一块镌有“XXX故居”的巨大石碑,不禁让人肃然起敬。
三坊七巷展现了福州深厚的人文积淀和城市历史的发展脉络。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如何对三坊七巷进行有效保护与创造性的开发,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三坊七巷始建于西晋末年,有着“后街三坊朝七巷”的美誉。
五代时期闽王王审知当政时,在原有的子城外用钱纹砖环筑罗城。
罗城成为当时全国唯一的砖城。
三坊七巷成为罗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历代改建和扩建,成为许多达官贵人聚居生活的街坊。
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这种街坊格局不断发展,延续至今,成为研究我国街坊历史的活化石。
有专家认为,它堪与周庄、平遥古城和丽江古城的历史价值相媲美。
三坊七巷的建筑布局继承了中国封建城市布局规整周正的传统。
它的平面呈棋盘状,街巷四通八达,无所阻隔,连成一片。
现存的200多座民居主要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具有江南民居建筑的传统特点和闽中建筑的地方特色。
笔者利用学习之余和假期时间,以全面与重点相结合的方式对三坊七巷的民居现状进行调查,查阅相关资料、实地查勘民居内部情况、访问住户、拍摄实景,初步了解三坊七巷的民居现状,并被令人痛心的现状所震撼。
三坊七巷博览苑介绍三坊七巷是中国传统城市规划中的一种布局形式,而博览苑则是一个以展览为主题的公园或场所。
本文将以“三坊七巷博览苑”为题,介绍三坊七巷和博览苑的特点和意义。
三坊七巷是指中国古代城市中,由三条主要道路(坊)和七条次要巷道(巷)组成的规划布局。
这种布局形式在中国历史上非常常见,尤其在南方城市中更加突出。
三坊即东、中、西三个坊,代表了城市的主要街道,而七巷则分别连接于三坊之间,形成一张密集的巷道网络。
三坊七巷的布局具有多重意义。
首先,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方圆有序”的理念。
三坊七巷的布局形式使得城市中的道路交通得到了合理的组织和规划,使人们的出行更加便利。
其次,三坊七巷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等级制度的体现。
东坊作为城市的主要街道,多是贵族阶层的居住地,而西坊则是平民百姓的居住地,通过这种布局,体现了社会等级的分层。
此外,三坊七巷还给城市增添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成为了一种独特的城市景观。
博览苑是一个以展览为主题的公园或场所。
它通常包括了多个展览馆、室外展示区和休闲娱乐设施。
博览苑的设立旨在提供一个集展览、交流、学习和娱乐于一体的场所,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文化、科技、艺术等方面最新成果的机会。
博览苑的特点是多样性和丰富性。
在博览馆中,人们可以欣赏到各种不同主题的展览,如科技展、艺术展、历史展等,从而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
同时,博览苑还常常举办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如学术研讨会、文艺演出等,为人们提供了与他人交流和互动的机会。
此外,博览苑还常常配备了休闲娱乐设施,如公园、游乐场等,使人们可以在观展之余放松身心,享受生活的乐趣。
三坊七巷博览苑的结合,旨在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为人们提供一个既有历史文化底蕴又具有现代科技氛围的场所。
在三坊七巷的布局中,可以建设不同主题的展馆,如历史展馆、文化展馆等,来展示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发展变迁。
同时,博览苑还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展览和活动,如传统手工艺展示、文化传统体验等,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
浅谈福建土楼建筑的特征与风格福建土楼是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主要集中在福建省南部的永定、鼓浪屿、南靖、泉州等地。
福建土楼是土木结构的建筑,一般分为圆形和方形两种,其主要特征在于它们的外墙受到了外力的磨损,而内部的墙壁却仍然坚固。
在福建土楼中,人们可以看到木结构、砖石结构、灰泥和芦苇的结构等多种建筑技术的结合,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建筑风格。
福建土楼建筑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土墙厚实福建土楼的土墙一般要有好几米的厚度,厚实的土墙使这些楼房极为坚固,并且保持了均衡的温度,这也是居民在严寒的冬季和高温的夏季都能够感觉到凉爽舒适的原因之一。
2. 安全性高福建土楼的建筑结构非常坚固,一般是三至五层的建筑,采用稳定的承重墙和构件,不容易受到地震等天灾的破坏。
在古代,福建土楼的安全性也为人们所信赖,因此,土楼内也常常可以看到居民在战争或其他灾难时逃脱的遗留的许多武器和生活用品。
3. 装饰精美福建土楼的外墙和内部的土墙上都装饰有各种花纹、雕刻和浮雕,这些装饰往往非常精美,有的还有灯笼、绳子、盆栽等装饰物,让人感受到了福建土楼的多样性和文化内涵。
另外,土楼内部和外部都有很多艺术品,包括漆画、木雕、石雕等。
1. 四合院式四合院式的福建土楼是最普遍的形式,多数土楼呈圆形或方形,周围修建了四条走廊和许多房间。
四个大约有7米长的走廊环绕在中心庭院四周,形成了四合院的布局。
而庭院中心地带则是用以聚合集体生活的固定场所,包括木室、花坛、象棋柜以及竹笆座、竹鸟之类。
2. 集成式集成式的福建土楼更像是一个小型的城市,是几十座相连的土楼构成的中建筑风格。
集成式土楼内较为独特的是可以看到它的周围有一条巨大的城墙,里面的每间土楼又都是独立的,但是为了方便交流,这些土楼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着的。
此类表现出来的形态有编号交叉式、重迭式、斜向式、环排式四种。
总的来说,福建土楼是中国独特的传统建筑风格,它呈现出的构造美是来自于工业化社会中缺失的手工艺的美丽线条,在福建土楼的内部外部,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艺术的气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和魅力。
第12卷第3期2010年5月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 rnal of Soc i al Sc lence of H unan M edical Un iversity V o.l 12 N o .3M ay 2010[收稿日期] 2009-11-23[作者简介] 张 斌,(1970-)男,江西大余人,现任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术设计系教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及其理论。
浅析福州三坊七巷宅第园林的营构特点张 斌(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摘要] 福州三坊七巷是中国保存较好的明清坊巷式建筑群,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美学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
其私家宅第园林的营构更是具有人文、地域等鲜明文化的特点,是研究明清私家园林不可多得的活教材。
笔者通过对福州三坊七巷私家宅第园进行实地走访、调查研究,分析总结出三坊七巷的诗情画意、小中见大、柳暗花明、善于借景、巧用植物等五个营构特点。
[关键词] 三坊七巷;宅第园林;营构特点[中图分类号]J 5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8229(2010)03-0128-02三坊七巷是指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
福州三坊七巷宅第园林为中国古代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江南园林的造园理念一脉相承,又有东南沿海独特的地理特点和人文情怀。
福州依山傍海,使其明清园林不但有中原文化的熏陶,特别是苏州园林的造园影响还具有独特的山地和海洋文化。
福州园林营建始于唐朝,繁荣于手工业发达、经济繁荣的明清时期。
此时,福州出现了许多文人墨客和文化名人。
他们促进了这一时期福州私家宅第园林的发展,从此宅第园也兴盛起来。
三坊七巷宅第园布置以山水为核心。
配置花木、鱼虫并结合亭、阁、廊、庑自成一体,不同园林各有特色。
如黄巷小黄楼是自唐以来最古老且最有代表性的古典私家宅第园林。
还有光禄坊宋代郡守程师孟 光禄呤台 、宫巷沈家花园、朗官、塔巷两巷 二梅书屋 塔巷王麟宅第园林、衣锦坊欧阳花厅、郑宅水榭戏台、宫巷刘冠雄宅第园林、林聪彝宅第园林以及林则徐祠堂、沈葆祯宅第园林、陈衍宅第园林、萨镇冰宅第园林等较大型山水园林和以林觉民烈士故居为代表的小型宅园。
第12卷第3期2010年5月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 rnal of Soc i al Sc lence of H unan M edical Un iversity V o.l 12 N o .3
M ay 2010
[收稿日期] 2009-11-23
[作者简介] 张 斌,(1970-)男,江西大余人,现任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术设计系教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及其理论。
浅析福州三坊七巷宅第园林的营构特点
张 斌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摘要] 福州三坊七巷是中国保存较好的明清坊巷式建筑群,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美学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
其私家宅第园林的营构更是具有人文、地域等鲜明文化的特点,是研究明清私家园林不可多得的活教材。
笔者通过对福州三坊七巷私家宅第园进行实地走访、调查研究,分析总结出三坊七巷的诗情画意、小中见大、柳暗花明、善于借景、巧用植物等五个营构特点。
[关键词] 三坊七巷;宅第园林;营构特点[中图分类号]
J 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8229(2010)03-0128-02
三坊七巷是指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
福州三坊七巷宅第园林为中国古代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江南园林的造园理念一脉相承,又有东南沿海独特的地理特点和人文情怀。
福州依山傍海,使其明清园林不但有中原文化的熏陶,特别是苏州园林的造园影响还具有独特的山地和海洋文化。
福州园林营建始于唐朝,繁荣于手工业发达、经济繁荣的明清时期。
此时,福州出现了许多文人墨客和文化名人。
他们促进了这一时期福州私家宅第园林的发展,从此宅第园也兴盛起来。
三坊七巷宅第园布置以山水为核心。
配置花木、鱼虫并结合亭、阁、廊、庑自成一体,不同园林各有特色。
如黄巷小黄楼是自唐以来最古老且最有代表性的古典私家宅第园林。
还有光禄坊宋代郡守程师孟 光禄呤台 、宫巷沈家花园、朗官、塔巷两巷 二梅书屋 塔巷王麟宅第园林、衣锦坊欧阳花厅、郑宅水榭戏台、宫巷刘冠雄宅第园林、林聪彝宅第园林以及林则徐祠堂、沈葆祯宅第园林、陈衍宅第园林、萨镇冰宅第园林等较大型山水园林和以林觉民烈士故居为代表的小型宅园。
这些园林营构特色鲜明,在不大的坊巷格局中设计园林,充分体现了 天人合一 的设计哲理和 天工人巧 的设计手段。
以文人雅致性情为基础,形成了一些原则性的营构规律,配以造园的精湛技法来建设园林,笔者通过对福州三坊七巷宅第园林的实地调查研究,总结分析出一下五个营构特点。
1.诗情画意
这是中国园林所遵循的写意山水画论思想,它造就了中国的古典园林独特的文化内涵,在造园思想上自然地表现出意味深远的诗情画意。
三坊七巷宅第园林的营构多是文人参与设计和建造,他们往往把自己对写意山水画的境界定义于园林之中。
前堂寝后 的多进院落、侧厢多变的园林式
花厅、穿斗式木构梁架、起伏变化的 马鞍型 山墙、白墙青瓦的素雅色彩、木雕和墙头彩绘的精湛工艺等,无一不凸显该地域独特的美学风格。
如位于澳门路的林则徐祠堂的园林布局,步行欣赏园林时,就像我们品赏一曲委婉恬静的诗歌,白墙、鱼池、假山、曲尺楼、竹植轩,清静幽美。
它的景观营构处处体现了诗情画意。
这个园林景观正是由建筑、山石、水池、林木及花草鱼虫所组成。
园林设计者把它们有机地组织在一个整体空间里,如同画作,把好的角度和观赏点放在观景的最佳处,如亭、栏杆、廊等处,漫步其中便会像一幅优雅的写意山水画卷一样徐徐展开。
2.小中见大
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 。
小中见大即是要在有限的空间内营造出无限深邃的自然环境,体现出 咫尺山林 的意境。
如小黄楼、郑宅水榭戏台等,在这些宅第园林中空间不大,但是设计者布置了鱼池、假山、树木、花草、亭、廊等一切作者喜欢的东西,特别是郑宅水榭戏台,它是福州戏台建筑的经典之作,也是福州园林的代表作。
在面积不大的园子里将戏台建在鱼池之上,成为该园林的中心景观,实在是妙不可言。
在三坊七巷众多的小型宅第园林中广泛采用 临窗一角 的营构手法。
即以门窗为近景,如同画框一样,在门、窗外营构景观点或假山、林木、花草、禽鸟等。
更多的是在门窗两侧放一些山水盆景,使观赏者在屋内就可以观赏到设计师精心营构的室外景观。
3.柳暗花明
在院落房屋复叠的三坊七巷宅第之中造园,设计师十分了解并娴熟运用建筑与园林之间联系和分离的关系。
空间上抑扬有节奏,在既定的空间里有节奏地安排楼、阁、花厅、天井、园廊、亭、假山、池水树木、花草等造园元素,巧妙组织在一起,使其具有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园林意境。
主厅堂与其他廊、榭等建筑形成高低错落,活泼而
第3期张 斌:浅析福州三坊七巷宅第园林的营构特点129
又极富变化的空间格局。
由于三坊七巷宅第大多数园林规模不大,为了达到 柳暗花明的效果,往往在院落两侧靠墙设计园林,如郑宅、梁章钜宅等。
也有在主院落周围设计一大一小两个园子,如位于宫巷的林聪彝宅第园林,其大园区域南与中轴线建筑相接,西与两轴线建筑为邻,北与安民巷轴线建筑互望,小园位于后花厅北面。
步行其中,先进后楼到北园林,精神为之一振,蓝天、树木、花草、青石铺地,一派明朗自然风光。
再由后花厅、中花厅、延曲幽的园廊到四面厅,正当心胸有些倦意时却又豁然开朗,一处景园出现在眼前居园之东。
厅之南为水池、厅之西有角半亭、园西靠墙为 两层小楼,视野一开,确有一番新的喜悦。
4.善于借景
借景是中国造园的传统手段,它实际上是一种体现环境空间关系的美学。
根据明代园林营造家计成的名著!园冶∀的总结,一般把借景分为五种:(1) 远借指借远山远水、田园风光、名胜古迹、寺庙塔影、楼台亭阁等等。
(2) 领借指借园内外邻近的景物林木、山水、建筑物。
以及相邻的堆山叠石等等。
(3) 仰借指的是上部空间的变化幻景色,如:朝霞落日、碧落飞云、星月银河等等。
(4) 俯借指俯览池中荷莲、桥下流水,水里游鱼等等。
(5) 应时而借指的是四时花木,季节飞禽等等。
在福州三坊七巷建筑群中营构私家园林,最主要的造园手段就是 取景在借。
位于光禄坊的 光禄呤台就是代表作,它远借乌山宝塔;邻借白墙、灰瓦、古树、叠石;仰借蓝天飞云;俯借桥下流水游鱼;应时而借四季花木、飞禽、池蛙等,特别是巧借宋代以来的古迹、石刻来拱托园林浓浓的书香气息,借景技法可称得上 但凭规划巧安置,得来全不费功夫。
5.巧用植物
植物是生态环境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人类不仅因为生存而需求植物,还逐步对其文化艺术美功能更加重视。
返璞归真、入化自然是我国传统造园的理念,与现代生态环境科学的理论相符合。
对植物环境艺术的处理和表现方法,有许多不同的形态,中国传统园林基本采用自然式 艺术形态,因此对植物极为重视。
福州地处东南沿海,属于亚热带气候,植物品种丰富,在园林营构上十分注重植物在面积有限的园中的作用。
无植物不成园,设计者善于利用植物的形态,颜色等与园林地貌、建筑、山石、水况相配置,注重园林植物生态与艺术环境的联系,根据植物的生物特点和客观环境以及文人的文化需求而加以艺术的布置,在狭小的园子里巧用植物来分割空间、丰富色彩,协调人工与自然的关系。
如郎官,塔巷两巷的 二梅书屋就是福州植物造园的精典之作,园中一棵百年古荔枝树将一块假山石 拥在怀中,它与周围假山,雪洞,六角半边亭交相呼应,园中这棵奇树体现了主人 天地与我并生的哲学思想,体现植物造景的最高境界。
位于澳门路的林则徐祠堂御碑亭园中的一棵古榕以其自然形态对御碑亭起着衬托作用,分割了园中空间,增加园林的层次感,营造出一个相对自然的环境,而古榕独特的自然形态本身就是园中的一个景点。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说: 游之适,大率省二,时如也,奥如也、如斯而已意思是说,游览风景名胜、园林不外乎广阔的地方或幽静的地方两种,并且他对这两种景观的营构规划做了精辟的阐述,认为不管营造空旷或幽静的景观都必须按照它们原来的自然条件来营构。
因地制宜,节约人力、物力的造园理念是三坊七巷宅第园林营构的最大特点。
营构的目的就是要求园林的幽静以区别于庭堂的嘈杂,这些营构手法朴实无华,区别于皇家园林和江浙园林的骄奢,满足了文人雅士的情感与文化需求。
从三坊七巷走出的名人众多,不知是这里文化氛围浓厚的宅园成就了名人,还是名人造了独特的宅园派别。
三坊七巷宅第园林反映出来的更是一种纯朴优雅的文化。
它的营构理念对现代城市园林和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都有文化指导意义,是园林设计师要认真研究的好教材。
参考文献:
[1] 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J].长沙: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2] 王向荣.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2002.
[3]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4] 陈志华,外国造园艺术[M].河南科技出版社,2001.
[5]C lareC ooperM arcus(俞孔坚等译).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
计导则[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