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三字经)卧薪尝胆的三字经故事
- 格式:docx
- 大小:13.04 KB
- 文档页数:3
三字经全文解释及故事三字经全文解释及故事三字经,它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经典作品,也是我的好老师。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三字经全文解释及故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三字经全文解释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每个人都是一张白纸,不知害人,既为善。
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7、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弟”通“悌”,尊敬友爱。
11、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三字经》小故事十则1、《三字经》之《孟母三迁》《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段机杼。
”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
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
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
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2、《三字经》之《黄香温席》“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
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
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
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3、《三字经》之《囊萤映雪》“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
4、《三字经》之《孟母断机》孟母姓仉氏,孟子之母。
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
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
”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
”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5、《三字经》之《五子登科》《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三字经》里的小故事汇总《三字经》里的小故事汇总《三字经》是国学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很多富有寓意的小故事。
下面YJBYS文学网小编对《三字经》里的小故事进行了一个汇总,作为参考。
《三字经》故事(一)孟母三迁:孟轲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很早父亲就去世了,家里十分贫穷,但母亲没有放弃对他的教育。
他们最初住在坟地旁,孟轲就模仿做丧事。
孟母很担心,就搬到集市上,与一家屠夫为邻,孟轲又模仿起杀牛羊来了。
为此孟母又把家搬到一座学校附近,从此孟轲就跟着专心学习礼议。
孟轲从小受到教育,最终成为著名思想家。
《三字经》故事(二)孟母断机:有一天,孟轲读书厌倦了,跑回家。
正在织布的孟母十分生气,就把梭子折断,在了地上。
孟轲很奇怪,问母亲为什么发火。
孟母说:“一匹布要一根根一寸寸地织,你的学习也像织布一样,只有不分夜才能有所成就。
如今你学业未成就厌倦了,就像折断的梭子一样,还能织布吗?”孟轲听后恍然大悟,从此学习更用功,终究成为著名思想家。
《三字经》故事(三)五子登科:钧是五代后晋人,年轻时人品极差,家里本来已经很有钱,还贪得无厌,盘剥穷人。
他妻妾成群却没有儿子。
一次他做梦,梦见父亲对他说,如果再心术不正,上天会惩罚他。
醒后他十分害怕,再也不敢作坏事了,并开始帮助穷人。
后来有梦见父亲对他说,他将会有五个儿子,还能长寿。
果然他生了五个儿子。
他记住自己的教训,对儿子严加管教,后来五个儿子,都当了大官,这就是五子登科。
《三字经》故事(四)孔融让梨:中国人尊敬长辈叫“孝”,尊敬兄长叫“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孔融是东汉末年人,他四岁时,一次有人送来一筐梨,他和几个哥哥自己挑,孔融挑了最小一个。
有人问:“你怎么不拿大的?”他说:“哥哥年纪大,应该吃大的。
”孔融这么小年纪已知道传统美德。
《三字经》故事(五)母子同刑:三国时期,魏国王经在征讨位的司马昭时被捕,司马昭要王投降,并抓来他的母亲相威胁。
王说:“为国尽忠,死而无怨。
”司脑羞成怒,决定处死王母子。
幼⼉三字经故事6篇_有趣的三字经故事有趣的三字经故事,可以提⾼⼩朋友的阅读⼩兴趣,让⼩朋友在阅读的时候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下⾯给⼤家带来⼀些关于幼⼉三字经故事6篇,供⼤家参考。
三字经故事1【原⽂】⽈⽔⽕ ⽊⾦⼟ 此五⾏ 本乎数 ⼗⼲者 甲⾄癸 ⼗⼆⽀ ⼦⾄亥【注释】五刑:就是⽔⽕⽊⾦⼟。
本:根源、依据。
⼗⼲:⼜叫“天⼲”,即甲、⼄、丙、丁、戊、⼰、庚、⾟、壬、癸。
⼗⼆⽀:⼜叫“地⽀”,即⼦、丑、寅、卯、⾠、巳、午、未、申、⾣、戌、亥。
【语译】⽔⽕⽊⾦⼟是古⼈所说的五⾏,古⼈认为天下的种种东西实在太复杂、太深奥了,使⽤五⾏来函盖⼀切事物的得失。
五⾏之间的相互关系,就跟⼀、⼆、三、四、五的数字⼀样,⼗分复杂,但似乎也⼗分有条理。
古时候计时标记有两种,⼀是⼗⼲,为甲、⼄、丙、丁、戊、⼰、庚、⾟,壬、癸;⼆是⼗⼆⽀,为⼦、丑、寅、卯、⾠、巳、午、未、申、⾣、戌、亥。
【故事】古时候的⼈,看见天下这么多奇奇怪怪的事物,觉得太复杂了,便想到⽤⾦、⽊、⽔、⽕、⼟这五种观念来概括所有的事物,也就是认为天下的事均和五⾏有关。
当时,有个叫邹衍的⼈⼤⼒提倡五⾏之说。
他认为作天⼦的⼀定要拥有五⾏中的⼀德,这样地位才能稳固。
五⾏中是⼀⾏克⼀⾏,等到⼀德衰了,就⽤另⼀德取代。
所以有⼈说皇帝的了⼟德,因此当了皇帝,他所代表的颜⾊就是黄⾊。
后来,⼟德衰了,克⼟的⽊德兴起,就是夏朝的禹。
“五⾏”的道理有点复杂,⼩朋友稍微了解⼀下就够了。
“天⼲和地⽀”相传是皇帝制定的,主要是⽤来计算年、⽉、⽇。
以天⼲配上地⽀,如甲⼦,就是第⼀年,⼀年⼀年的搭配,到了第六⼗年,⼲⽀全部配完了,再从甲⼦开始算,所以六⼗年就是⼀甲⼦。
五⾏和天⼲、地⽀,在古代时占了很重要的地位。
三字经故事2【原⽂】⽈黄道 ⽇所躔 ⽈⾚道 当中权 ⾚道下 温暖极 我中华 在东北【注释】躔:星球在宇宙中运⾏的路线。
中权:位于中央的要地。
【语译】太阳在银河的亏轨道叫黄道,在地球的中央,有⼀条⾚道它是由地球地轴垂直的⼀个⼤圆圈,这是⼀个假想的线⽤来表明位置的标记。
卧薪尝胆的故事卧薪尝胆的故事讲解:卧薪尝胆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西汉时期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该成语原意指越王勾践战败后以柴草卧铺,并经常舔尝苦胆,以时时警惕自己不忘所受苦难的故事,后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在句中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卧薪尝胆的故事的原文是:辱书开示祸福,使之内杀子布,外擒刘备以自效。
书辞勤款,若出至诚,虽三尺童子,亦晓然知利害所在矣。
然仆怀固陋,敢略布。
昔田横,齐之遗虏,汉高祖释郦生之憾,遣使海岛,谓横来大者王,小者侯,犹能以刀自刭,不肯以身辱于刘氏。
韩信以全齐之地,束手于汉,而不能死于牖下。
自古同功一体之人,英雄豪杰之士,世乱则藉以剪伐,承平则理必猜疑,与其受韩信之诛,岂若死田横之节也哉!仆先将军破虏,遭汉陵夷,董卓僭乱,焚烧宗庙,发掘陵寝,故依袁术以举义师,所指城邑响应,天下思得董卓而食之不厌。
不幸此志未遂,而无禄早世。
先兄伯符嗣命,驰驱锋镝,周旋江汉,岂有他哉?上以雪天子之耻,下以毕先将军之志耳。
不意袁术亦僭位号,污辱义师,又闻诸君各盗名字,伯符提偏师,进无所归,退无所守,故资江东为之业耳,不幸有荆轲、舞阳之变。
不以权不肖,使统部曲,以卒先臣之志。
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上负先臣未报之忠,下忝伯符知人之明。
且权先世以德显于吴,权若效诸君有非常之志,纵不蒙显戮,岂不坠其家声耶?汉自桓、灵以来,上失其道,政出多门,宦官之乱才息,董卓之祸复兴,傕、汜未诛,袁、刘割据,天下所恃,惟权与公及刘备三人耳。
比闻卓已鲸鲵,天子反正,仆意公当扫除余孽,同奖王室,上助天子,与宗庙社稷之灵,退守藩国,无失春秋朝觐之节。
而足下乃有欺孤之志,威挟天子,以令天下,妄引历数,阴构符命,昔笑王莽之愚,今窃叹足下蹈覆车也。
仆与公有婚姻之旧,加之同好相求,然自闻求九锡,纳椒房,不唯同志失望,天下甚籍籍也。
刘备之兵虽少,然仆观其为人,雄才大略,宽而有容,拙于攻取,巧于驭人,有汉高祖之余风,辅以孔明,未可量也,且以忠义不替曩昔,仆以为今海内所望,惟我二人耳。
三字经故事三字经是中国传统的启蒙教材,关于三字经的故事大家知道吗?1、《铁棒磨成针》古时候,有一位姓李名白的小男童,他天资聪明,看到不懂得事情,总喜欢问为什么?李白每天去学堂上学,因为他天资聪明,教书先生不但很喜欢他,还常常夸奖他。
渐渐地李白骄傲了。
曾有一段时间,他时常逃学。
有一天,他逃学在外面,一边走一边玩。
突然,他看到前边有一位老婆婆蹲在一块大石头旁,在石头上正磨一根铁棒。
李白非常好奇,就走上前问老婆婆在做什么?老婆婆的脸上带着慈祥的笑容,温和的告诉他:“我正在磨一根绣花针。
”李白惊讶的问:“这么粗的一根铁棒,怎么可能磨成很细的绣花针呢?”老婆婆又和蔼地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只要你专心致志,铁棒必能磨成针。
”并以此教育李白,只要持之以恒,必会成功的道理。
李白听后很受启发。
从此以后,李白刻苦用功的学习,终于,成为著名的诗人,一代大师,留名万古。
2、《黄香温席》“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
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
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
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3、《囊萤映雪》“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
4、《孟母断机》孟母姓仉氏,孟子之母。
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
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
”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
”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5、《五子登科》《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三字经小故事1、《大禹治水》上古时期,洪水泛滥,百姓深受其苦。
舜帝派大禹的父亲鲧去治水,由于方法不当,洪水越来越大,鲧因此被杀。
大禹后来接替父亲,继续治水,并吸取父亲的教训,采取疏导法终于制服了洪水。
其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公而忘私的精神,受到历代人的称赞。
2、《卧薪尝胆》春秋时期,一次吴国将越王勾践包围,勾践只好求和,但发誓要报仇雪恨。
为了不忘耻辱,他床上铺刺人的柴草,并悬挂一个苦胆,每天睡柴草尝苦胆,以此激励自己,使越国实力不断增强,最终灭了吴国。
3、《囊萤映雪》“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
4、《孟母断机》孟母姓仉氏,孟子之母。
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
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
”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
”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5、《五子登科》《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习,为人处世,不愧不怍。
结果,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
当朝太师冯道还特地写了首诗:“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6、《孔融让梨》孔融的父亲拿一些梨给孩子们吃,让孔融先挑,孔融却挑了一个最小的。
父亲问他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回答,自己最小,所以应该吃小的,大的给哥哥吃。
这故事被用作儿童教育的好教材,成为千古美谈,它美就美在孔融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谦让风格。
孔融着有,《隋书·经籍志》载《孔融集》9卷,已散佚。
卧薪尝胆的故事卧薪尝胆的故事卧薪尝胆的故事1【解释】薪:柴草。
形容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成语故事】春秋末期,越王勾践每天睡在柴草上,临睡前,用舌头舔舔鹿胆的苦味,以此来提醒自己过往苦日子,要发奋图强,报仇复国。
原来吴王夫差发兵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被捉来吴国当了马夫,日夜侍候马匹。
对于一个君王来说,这实在是非常难堪的。
但是勾践暗下决心,一定要恢复自己的国家,所以他没有露出丝毫的抗拒神态,老老实实养马。
勾践还装出对夫差忠心耿耿的样子。
用心替他驾驭马车,态度谦卑。
夫差认为勾践真心归顺了,就放他回国。
勾践回国后,决心要使越国富强起来。
他亲自参加耕种,和百姓同甘共苦,他怕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气,就“卧薪尝胆”,还常自问:“你忘了在吴国的耻辱吗?”勾践又给吴王送去美女西施。
吴王夫差就更加只顾吃喝玩乐,无心国政,弄得国家日渐衰弱。
经过二十年的充分准备,勾践看时机已经成熟,就在吴国没有防备的情况下,领兵把吴国打得大败。
夫差感到很羞愧,举剑自刎而死。
卧薪尝胆的故事2卧薪尝胆是哪个朝代的故事“卧薪尝胆”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典故。
说的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力图雪耻,激励自己,在屋内悬一苦胆出人、坐卧都要尝尝,使不忘受辱之苦。
睡觉时不用床铺和被褥,睡在木柴上面,使不忘亡国之痛。
经过这样多年的磨砺,终于使越国强盛起来,打败了吴国。
但是,卧薪尝胆的典故始于何时?据有关吴越史料的书籍,战国时期的《左传》中“定公”和“哀公”篇中,有越王勾践和昊王夫差的详细记载,而没有勾践卧薪尝胆之记录。
另一战国时的著作《国语》中,也无勾践卧薪尝胆之说。
至东汉期间,《越绝书》和《吴越春秋》著作中,只有在“勾践归国外传”中,有勾践“悬胆于户,出人尝之,不绝于口”之句,而无“卧薪”之说。
“卧薪尝胆”作为成语,最早见于北宋大文豪苏轼所著的《拟孙权答曹操书》游戏性的书信体裁文中,设想孙权在三国鼎立之时,曾经“卧薪尝胆”,但这与勾践毫无关系。
到了南宋,吕祖谦在《左氏传记》书中,曾有吴王夫差“坐薪尝胆”,但只是“坐薪”,不是“卧薪”,只是“夫差”,不是“勾践”。
《三字经》中的经典励志故事三字经里的故事以《三字经》为素材,由52个小故事汇集而成,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部分,欢迎阅读,希望大家从阅读中得到一些启发。
【黄香温席】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
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
黄香非常悲伤。
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妈妈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
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
那时,农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确实很难入睡。
一天,黄香晚上读书时,感到特别冷,捧着书卷的手一会就冰凉冰凉的了。
他想,这么冷的天气,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还不能好好地睡觉。
小黄香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
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
黄香温席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街坊邻居人人夸奖黄香。
9岁的小黄香就是这样孝敬父亲,人称温席的黄香,天下无双。
他长大以后,人们说,能孝敬父母的人,也一定懂得爱百姓,爱自己的国家。
事情正是这样,黄香后来做了地方官,果然不负众望,为当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孝敬父母的故事,也千古流传。
【孔融让梨】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
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而孔融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李泌赋棋】李泌生于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开元十六年(728),刚刚七岁的李泌就能为文赋诗,一次儒、道、释三教学者聚会,玄宗把他也召人宫中,而此时的李泌就以非凡的文学才能征服了与会的君臣。
《三字经》中的十个经典励志故事第一篇:《三字经》中的十个经典励志故事《三字经》中的十个经典励志故事1、《孟母三迁》《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段机杼。
”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
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
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
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2、《黄香温席》“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
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
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
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3、《囊萤映雪》“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
4、《孟母断机》孟母姓仉氏,孟子之母。
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
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
”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
”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5、《五子登科》《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三字经》中所包含的一些故事典故1 、孟母三迁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
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足辟][bi,两字合一]踊痛哭之事。
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
”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
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
”继而迁于学宫之旁。
每月朔[shuo,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i,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
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
”遂居于此。
[白话]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
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足辟]踊痛哭这样的事。
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
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
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
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
”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2、孟母断机孟母姓仉(zhang)氏,孟子之母。
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
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
”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
”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白话]孟母姓仉(zhang)氏,是孟子的母亲。
丈夫死后,和儿子孟子生活在一起,为了教育儿子曾经三次搬家(见孟母三迁)。
到孟子年龄大一点,放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孟母问他:“读书学习是为了什么?”孟子说:“为了自己。
”孟母非常气愤,用刀砍断织布机,说:“你慌废学业,就像我砍断这织布机。
”孟子感到害怕,每天勤学苦读,后来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3、五子登科《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习,为人处世,不愧不怍。
结果,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
卧薪尝胆历史典故实用卧薪尝胆历史典故实用2篇(精品)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典故吧,要准确理解有关典故的正确含义和使用方法,避免用错,用偏,产生笑话,影响意思表达,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典故吗?以下是本店铺为大家收集的卧薪尝胆历史典故实用,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卧薪尝胆历史典故实用1卧薪尝胆原指越国国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为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雪耻图强。
春秋时,越王勾践战败,为吴所执,既放功率表还,欲报吴仇,苦身焦思,置胆于坐,饮食尝之,欲以不忘会稽败辱之耻。
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
卧薪事不知所出。
后用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不敢安逸之典。
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
”吴王阖闾打败楚国后,成了南方的霸主。
越国是吴国的临国,它与吴国素来不和。
公元前496年,越国国王勾践即位。
为了征服越国,吴王发兵攻打越国。
两国在槜李地方展开了一场大战,吴王阖闾满以为可以打赢,没想到打了个败仗,自己又中箭受了重伤,再加上上了年纪,回到吴国,就咽了气。
吴王阖闾死后,儿子夫差即位。
阖闾临死时对夫差说:“不要忘记报越国的仇。
”夫差记住这个嘱咐,叫人经常提醒他。
他经过宫门,手下的人就扯开了嗓子喊:“夫差!你忘了越王杀你父亲的仇吗?”夫差流着眼泪说:“不,不敢忘。
”夫差为了报父仇,叫伍子胥和另一个奸臣伯嚭操练兵马,准备攻打越国。
结果越国战败,越王勾践于是被抓到吴国。
吴王为了羞辱越王,因此派他看墓与喂马这些奴仆才做的工作。
越王心里虽然很不服气,但仍然极力装出忠心顺从的样子。
吴王出门时,他走在前面牵着马;吴王生病时,他在床前尽力照顾,吴王看他这样尽心伺候自己,觉得他对自己非常忠心,最后就允许他返回越国。
勾践回到越国后,立志报仇雪耻。
他唯恐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气,在吃饭的地方挂上一个苦胆,每逢吃饭的时候,就先尝一尝苦味,还问自己:“你忘了会稽的耻辱吗?”他还把席子撤去,用柴草当作褥子。
《三字经》原文、注音、译文、启示(20)wèi shǔ wú zhēnɡ hàn dǐnɡ hào sān ɡuó qì liǎnɡ jìn魏蜀吴,争汉鼎。
号三国,迄两晋。
【译文】东汉末年,魏国、蜀国、吴国争夺天下,形成三国相争的局面。
后来魏灭了蜀国和吴国,但被司马懿篡夺了帝位,建立了晋朝,晋又分为东晋和西晋两个时期。
启示: 《三国演义》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一部古典小说,也是世界文学宝库的一部分,阅读这部小说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了解到古代战争的动人画面。
sònɡ qí jì liánɡ chén chénɡ wéi nán cháo dōu jīn línɡ宋齐继,梁陈承。
为南朝,都金陵。
【译文】晋朝王室南迁以后,不久就衰亡了,继之而起的是南北朝时代。
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国都建在金陵。
启示: 南北朝时的南朝包括宋齐梁陈。
这里所指的宋与后来赵匡胤建立的宋不可混淆在一起,这里的宋的开国皇帝是刘裕,所以也称为刘宋,刘宋统治的时间只有五十九年。
běi yuán wèi fēn dōnɡ xi yǔ wén zhōu xìnɡɡāo qí北元魏,分东西。
宇文周,兴高齐。
【译文】北朝指的是元魏。
元魏后来也分裂成东魏和西魏,西魏被宇文觉篡了位,建立了北周;东魏被高洋篡了位,建立了北齐。
启示: 世界上最伟大的帝王,都是那些开创天下的帝王。
至于那些继承祖业的皇帝,除了少数几个能在文治武功方面有特殊成就,其他多数总是平平凡凡。
dài zhì suí yì tǔ yǔ bú zài chuán shī tǒnɡ xù迨至隋,一土宇。
卧薪尝胆的三字经故事卧薪尝胆的三字经故事本文卧薪尝胆的三字经故事由yjbys小编为您精心整理,欢迎阅读!卧薪尝胆的故事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打得大败,阖闾也受了重伤,临死前,嘱咐儿子夫差要替他报仇。
夫差牢记父亲的话,日夜加紧练兵,准备攻打越国。
过了两年,夫差率兵把勾践打得大败,勾践被包围,无路可走,准备自杀。
这时谋臣文种劝住了他,说:“吴国大臣伯贪财好色,可以派人去贿赂他。
”勾践听从了文种的.建议,就派他带着珍宝贿赂伯,伯答应和文种去见吴王。
文种见了吴王,献上珍宝,说:“越王愿意投降,做您的臣下伺候您,请您能饶恕他。
”伯也在一旁帮文种说话。
伍子胥站出来大声反对道:“人常说‘治病要除根’,勾践深谋远虑,文种、范精明强干,这次放了他们,他们回去后就会想办法报仇的!”这时的夫差以为越国已经不足为患,就不听伍子胥的劝告,答应了越国的投降,把军队撤回了吴国。
吴国撤兵后,勾践带着妻子和大夫范到吴国伺候吴王,放牛牧羊,终于赢得了吴王的欢心和信任。
三年后,他们被释放回国了。
勾践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
他怕自己贪图舒适的生活,消磨了报仇的志气,晚上就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门外的士兵问他:“你忘了三年的耻辱了吗?”他派文种管理国家政事,范管理军事,他亲自到田里与农夫一起干活,妻子也纺线织布。
勾践的这些举动感动了越国上下官民,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终于兵精粮足,转弱为强。
而吴王夫差盲目力图争霸,丝毫不考虑民生疾苦。
他还听信伯的坏话,杀了忠臣伍子胥。
最终夫差争霸成功,称霸于诸侯。
但是这时的吴国,貌似强大,实际上已经是走下坡路了。
公元前482年,夫差亲自带领大军北上,与晋国争夺诸侯盟主,越王勾践趁吴国精兵在外,突然袭击,一举打败吴兵,杀了太子友。
夫差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带兵回国,并派人向勾践求和。
勾践估计一下子灭不了吴国,就同意了。
三字经小故事大全三字经不仅可以丰富孩子的知识,扩大孩子的视野,最重要的是,它朗朗上口的音韵还可以帮助孩子爱上诵读!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三字经小故事,一起来看看吧!1、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我们都知道,孟子是我国历史上的“亚圣”,他的学问很好,还收了许多学生,他能有这些成就,全都要归功于孟母。
在孟子小的时候,住家附近刚好是个坟场,每天都会有出殡或扫墓的人,哭哭啼啼的从这里经过,孟子见了觉得好玩,也学着玩起出殡的游戏,孟母知道后,决定换个环境。
这一次,他们搬到镇上,每想到附近住着一位屠夫,孟子又学着屠夫拿着刀子,玩起剁猪肉的游戏,于是孟母又决定搬家了,因为她知道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
他决定带孟子搬到学校附近。
果然,从此孟子便跟其他学生一样捧着书本,摇头晃脑的背诵着。
有一天,孟子逃学回来,孟母正在织布,她一气之下,剪破了正片织好的布,然后对孟子说:“你读书就想我织布一样,要脚踏实地才能做得好,如今你随意逃学,就象我剪断这块布一样,前功尽弃了。
”从此,孟子便发奋读书,果然成为中国的大学问家。
2、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从前,有个无恶不做的强盗,在他做尽坏事后,终于被衙门的捕快捉了起来。
由于他犯了许多不可原谅的罪,所以县太爷判了他死罪。
临刑前,县太爷问他有什么要求,强盗说:“我想见我母亲最后一面。
”县太爷命人把他母亲请来,当他们母子一见面,母亲很悲痛的抱者儿子大哭。
谁知道,那个强盗竟然狠狠的将母亲的耳朵咬了下来,并且伤心地说:“我好恨娘在我犯错时,从来不教训我,现在我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强盗的母亲,要对强盗的下场负一半的责任啊!清朝时,大将左宗棠的部下张曜,立了许多功劳,于是左宗棠便升了他的官,但是许多不服气的人,便以张曜没有念过书为理由,不给他官做。
张曜知道因为自己的不识字,而做不了官,心里很难过,于是发奋苦读,终于凭着他的学识,把官给争了回来。
三字经小故事里知大道理《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关于三字经的小故事,欢迎大家阅读!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黄香是东汉江夏人,即三国时期东吴人。
黄香九岁的时候,冬天睡觉前用自己的身体给父母暖被窝,夏天睡觉前用一把小扇子给父母扇枕头。
他对父母能尽孝道,是为人子者的好榜样。
执是执持、不松手的意思,严持孝道,永不放弃,叫做“孝于亲,所当执”。
元代福建延平府的郭居敬,曾将历史上二十四位孝子的感人故事编辑了一本书,就是《二十四孝》,“黄香扇枕”就是其中的一个故事。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这是行悌道的例子,孔融让梨是家喻户晓的故事。
孔融是孔老夫子第三十二世孙,鲁国人,生于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时任北海太守。
孔融性情宽容好士,经常说:“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焉”。
孔融四岁就知道长幼有序,吃梨的时候,自己年纪小就吃小的。
所谓“三岁看老”,四岁的孩子谦逊之礼如此,方知其后必有大成。
兄弟者手足也,《千字文》中也讲到“孔怀兄弟,同气连枝”。
兄弟之道是五伦中的一伦,为悌道。
兄弟之间要相互关心友爱,彼此气息相通,因为兄弟之间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如同树木一样,同根连枝。
悌道属于五常中的“礼”德,其原则就是“兄友弟恭”。
做兄长的要友爱、关心弟弟,做弟弟的要恭敬、尊重兄长。
兄弟之间如能各尽其道,自然和睦友爱。
如果将利益放在第一位亲情放在第二位,就大错特错了。
不但有违兄弟之道,也有违孝道,因为兄弟反目最痛心的是父母。
夕孟母,则伶楚。
子不学,断机杼。
斗宴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惧扬。
这是一个小故事。
里面说了一位母亲,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学到知识,每天都在很努力的编织东西来挣钱让孩子读书。
但是,有一天,孩子说不再读书,母亲听了,马上把编织机拿剪刀把绳子都剪断了,说孩子不学习,自己那么辛苦也没用。
孩子没有办法,只好继续学习。
后来,母亲听邻居说:在宴斗山上有一位隐居的老学者。
他才华出众,教孩子很有一套。
卧薪尝胆的三字经故事
卧薪尝胆的故事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打得大败,阖闾也受了重伤,临死前,嘱咐儿子夫差要替他报仇。
夫差牢记父亲的话,日夜加紧练兵,准备攻打越国。
过了两年,夫差率兵把勾践打得大败,勾践被包围,无路可走,准备自杀。
这时谋臣文种劝住了他,说:“吴国大臣伯
文种见了吴王,献上珍宝,说:“越王愿意投降,做您的臣下伺候您,请您能饶恕他。
”伯
吴国撤兵后,勾践带着妻子和大夫范
勾践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
他怕自己贪图舒适的生活,消磨了报仇的志气,晚上就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门外的士兵问他:“你忘了三年的耻辱了吗?”他派文种管理国家政事,范
而吴王夫差盲目力图争霸,丝毫不考虑民生疾苦。
他还听信伯
公元前482年,夫差亲自带领大军北上,与晋国争夺诸侯盟主,越王勾践趁吴国精兵在外,突然袭击,一举打败吴兵,杀了太子友。
夫差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带兵回国,并派人向勾践求和。
勾践估计一下子灭不了吴国,就同意了。
公元前473年,勾践第二次亲自带兵攻打吴国。
这时的吴国已经是强弩之末,根本抵挡不住越国军队的强势猛攻,屡战屡败。
最后,夫差又派人向勾践求和,范
卧薪尝胆出自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
卧薪尝胆后演变为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雪耻图强,最后果真可以苦尽甘来。
解释
形容一个人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终能够苦尽甘来。
出处
北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上负先臣未报之忠,下忝伯符知人之明。
且权先世以德显于吴,权若效诸君有非常之志,纵不蒙显戮,岂不坠其家声耶?”
《史记》原文为:“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这里仅有“尝胆”,没有提到“卧薪”,这是苏轼发挥想象,戏说孙权“卧薪尝胆”而创作出来的成语。
作品原文
权白孟德足下:辱书开示祸福,使之内杀子布,外擒刘备以自效。
书辞勤款,
若出至诚,虽三尺童子,亦晓然知利害所在矣。
然仆怀固陋,敢略布。
昔田横,齐之遗虏,汉高祖释郦生之憾,遣使海岛,谓横来大者王,小者侯,犹能以刀自刭,不肯以身辱于刘氏。
韩信以全齐之地,束手于汉,而不能死于仆先将军破虏,遭汉陵夷,董卓
汉自桓、灵以来,上失其道,政出多门,宦官之乱才息,董卓之祸复兴,古人有言曰:“白首如新,倾盖如故”。
言以身托人,必择所安。
孟德视仆,岂惜此尺寸之土者哉,特以公非所托故也。
荀文若与公共起艰危,一旦劝公让九锡,意便憾,使卒忧死。
矧仆与公有赤壁之隙,虽复尽释前憾,然岂敢必公不食斯言乎?今日归朝,一匹夫耳,何能为哉。
纵公不见害,交锋两阵之间,所杀过当,今其父兄子弟,实在公侧,怨仇多矣,其能安乎?季布数窘汉王,及即位,犹下三族之令,矧足下记人之过,忘人之功,不肯忘文若于九锡,其肯赦仆于赤壁乎?孔文举与杨德祖,海内奇士,足下杀之如皂隶,岂复有爱于权!天下之才在公右者,即害之矣,一失江东,岂容复悔耶?甘言重币,幸勿复再。
【本文档仅供学习,欢迎大家分享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