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湘教版地理必修一4.1 水循环
- 格式:pptx
- 大小:171.05 MB
- 文档页数:35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第1节水循环课件(共57张PPT)(共57张PPT)第四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水循环课标定位1.“水的行星”2.自然界的水循环(1)海陆间循环(2)陆地内循环(3)海上内循环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4.洪涝灾害防治素养阐释1.结合图文资料,了解地球上水圈的组成及各类水体的分布状况,明确地球上淡水资源紧缺的现状,树立节水观念和正确的人地协调观2.通过对水循环示意图的阅读分析,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并能通过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培养综合思维能力素养阐释3.通过阅读海陆间循环结构示意图,掌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培养综合思维能力,并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的分析,提高地理实践力4.运用资料,说明常见洪涝灾害的成因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提升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一、“水的行星”1.从形态上看地球上的水呈固态、液态和气态,分布于海洋、陆地和大气之间,形成各种水体,共同组成水圈。
2.从空间分布上看3.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1)冰川是淡水的主体,主要分布在两极地区和中低纬度高山地区,占全球淡水储量的2/3以上。
(2)目前人类利用较多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水、淡水湖泊水及浅层地下水,水量约占全球淡水储量的0.3%。
二、自然界的水循环1.概念自然界的水在地理环境中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状态变化。
在太阳能和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通过吸收或释放热量,固、液、气三态转化,形成了永无休止的循环运动。
2.类型与环节【思考感悟】人类活动最容易影响水循环的什么环节提示:人类活动最容易影响水循环的径流环节。
如兴修水利工程,可以对径流中的水资源进行时空调配;大量砍伐树木造成蒸腾减小,水循环减弱,气候变得干旱,失去植被覆盖,下渗减少,使得地下径流减少。
三、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第一节水循环一、“水的行星”1.从形态上看(1)水呈气态、固态和液态,分布于海洋、陆地和大气中,形成各种水体。
(2)气态水数量最少,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
2.从空间分布上看水体特征海洋水海洋水是主要的,它约占全球水储量的97%陆地水包括河水、湖泊水、沼泽水、地下水、冰川等;冰川是地球淡水的主体大气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3.从水的运动和更新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4.从利用上看(1)目前人类利用较多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浅层地下水,水量约占全球淡水储量的0.3%。
(2)冰川是地球淡水的主体,主要分布在两极和高山地区,水量占全球淡水储量的2/3以上。
目前人类利用的很少。
二、自然界的水循环1.定义: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地理环境中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状态变化。
在太阳能和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通过吸收或释放热量,固、液、气三态的转化,形成了永无休止的循环运动。
2.水循环的分类(按发生的空间范围分)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意义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①水汽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地表径流,⑤下渗,⑥地下径流通过这样的循环运动,陆地上的水得到持续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陆地内循环⑧植物蒸腾,⑨水汽蒸发,③降水对水资源的更新也有一定作用海上内循环①水汽蒸发,⑦降水循环水量最大1.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有机地联系起来,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3.直接影响到各地的天气过程,乃至区域的基本气候特征。
4.是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5.不断塑造地表形态,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地貌形态。
四、洪涝灾害防治1.类型:洪水灾害和雨涝灾害(1)洪水灾害:指由于暴雨或冰雪融化以及水利工程失事等引起的江河湖泊水量迅猛增加,水位急剧上涨,水流冲出天然水道或人工堤坝所造成的灾害。
(2)雨涝灾害:指由于大雨、暴雨或持续降雨等使低洼地区积水、淹没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