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天窗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27.33 KB
- 文档页数:15
《天窗》教案(9篇)《天窗》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读准多音字“藉”,理解“慰藉、一瞥”的意思。
2、理清课文脉络;概括“这时候”的内容。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相关小节。
4、感受天窗带给“我”的慰藉,体会到天窗带给孩子的乐趣。
教学过程:一、出示课题,通过读文划句理清课文的脉络,并通过联系上下文了解什么是天窗。
(一)出示图片,初步了解“天窗”,引出课题。
1、出示图片,初步了解天窗。
2、齐读课题。
(二)预习反馈,通过读带有“天窗”的句子,梳理课文脉络。
1、回顾预习要求,交流文中带有“天窗”一词的句子。
2、引导学生思考找出这些句子的原因。
(有助于我们了解作者的思路,理清课文的脉络。
)3、尝试为课文分段,并说说理由。
4、:从这几句句子中,我们了解到作者先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是天窗,然后又介绍了天窗给我的快乐,最后说发明天窗的人是应该感谢的。
(三)学习一、二节,了解什么是天窗及它的作用。
1、引读:这句话告诉我们天窗就是——联系1、2节说说大人们开天窗的原因。
2、交流、:天窗的作用就是采光。
二、学习4、6节,理解什么时候天窗是“慰藉”,为何是“唯一”的慰藉。
(一)通过读句子,引导质疑。
1、过渡:原本为了采光用的天窗却给我的童年带来了快乐。
到底它带给我什么快乐,以至在离开了家乡,成年之后仍常常想起这一方小小的空白?下面我们就要重点学习文章的第二段。
2、朗读第二部分中划出的句子,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读出语气。
3、理解“唯一的慰藉”,引导质疑。
(二)了解什么时候天窗成了我唯一的慰藉。
1、读第二段,找找哪几小节告诉我们“这时候”指的是什么时候。
2、交流读句,用自己的话来简要说说什么时候天窗成为我唯一的慰藉。
3、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这时候,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三、深入学习5、7节,展开想象,感受天窗带给我的快乐。
(一)读课文,初步感受作者是如何写天窗给我慰藉的。
1、透过这小小的空白,我到底得到了哪些快乐呢?让我们再来读读5、7小节,体会体会作者感受到的快乐。
《天窗》的优秀教案《天窗》的优秀教案(精选11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天窗》的优秀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天窗》的优秀教案篇1学习目标:1、通过有感情朗读,句子比较,体会慰藉、扫荡、神奇等词的意思。
2、悟4---9节,体会天窗的神奇以及给孩子带来的惟一慰藉,领会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的真谛,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让学生感受到通过天窗看世界的情趣。
3、学习课文中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感悟这一方小小的空白是神奇的!并唤起学生与课文的共鸣。
学习难点:理解课文第9节,进而体会这一方小小的空白是神奇的!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过程: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1、每栋房子都离不开窗。
可是在许多年前的中国南方农村,窗是怎样的呢?出示课文1-3节2、乡下的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木板窗。
暖和的晴天,木板窗扇扇开直,光线和空气都有了。
)碰到大风大雨,或者北风呼呼叫的冬天,(木板窗只好关起来,屋子里就像黑洞似的)。
于是(乡下人在屋面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出示:天窗这样一扇简陋的、只能透些许阳光和空气的天窗究竟有什么魅力吸引作家茅盾写下这篇文章呢?对活泼好想的孩子们意味着什么呢?学生讨论、交流,请一位同学把这段话连起来读一遍。
3、质疑。
(1)为什么说天窗是神奇的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听写练习(听两遍)。
(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当感谢的。
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会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他所看到的一切更真切,更广阔,更复杂,更确切!)出示文章最后一节,请同学抬头看屏幕校对。
齐读。
(2)你们是不是觉得这段话很难理解?有什么问题吗?估计学生提出的问题有:①天窗、有、无、虚、实、为什么要加引号?②为什么说活泼会想的孩子会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③ 为什么说比他所看到的一切更真切,更广阔,更复杂,更确切?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弄懂了这些问题,也就是真正理解了这篇课文。
天窗教学设计〔精选13篇〕篇1:《天窗》教学设计 1、帮助学生积累词语,学习课文把事物描绘得更形象、生动。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篇2:《天窗》教学设计一、谈话揭题。
1、通过谈话简要理解文章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2、指名学生分段读课文,检查读书情况,注意正音。
二、发现文中的语言密码,积累语言,学习写法。
1、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作者还向我们展示了许多景物、动物。
屋子闪电云彩星蝙蝠夜莺猫头鹰2、学习比喻句在文中作者是怎样形容它们的呢?地洞似的屋里带子似的闪电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理解比喻词似的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仿说比喻句。
4、出示写夜色的一组星闪闪烁烁得意的星蝙蝠灰色的蝙蝠夜莺会唱歌的夜莺猫头鹰霸气十足的猫头鹰男、女分角色读竖着读5、比一比这两组词语,说说自己的感受。
三、学习课文,理解主要内容。
好的读者还要会问。
猜一猜,学习这篇文章,老师可能会问那些问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问,老师重点指导:1、什么是天窗?2、为什么说创造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活泼会想的孩子,怎样从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
好,课文的那几自然段详细写了透过小小的天窗孩子们从无中看出了有、虚中看出了实。
板无有虚实3、结合课文理解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慰藉是什么意思?句子中的你指的是谁?这时候指的是什么时候?〔夏天阵雨来了时〕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晚上,当他们被逼着上床去休息是〕小小的天窗又是孩子唯一的慰藉。
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理解唯一。
课件出示文章第四、第六自然段。
自由读读这两段话,透过字里行间,你能发现这是一群怎样的孩子。
体会孩子们认识外面世界的迫切渴望。
指导朗读4、这小小的天窗又是怎样抚慰他们的?怎么成为了他们唯一的慰藉的呢?快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A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指名朗读这一段从那小小的玻璃,你会看见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跳,你会看见带子似的闪电一瞥,你想象到这雨这风这雪这电,怎样猛烈地扫荡了这个世界,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十倍百倍。
《天窗》教案3篇《天窗》优质课教案下面是分享的精选《天窗》教案3篇《天窗》优质课教案,供大家参考。
精选《天窗》教案1教材分析《天窗》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矛盾写的一篇抒情散文,描写的是乡下孩子透过屋顶上小小的天窗看到和听到的点点滴滴,无尽的遐想丰富了孩子们的想象,这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成了孩子们心灵飞翔的窗户。
表达了孩童时代对大自然奥秘的向往与追求。
学情分析这篇文章文笔生动流畅、情感真挚,内容看似简单,实则含蓄,所包含的思想富有哲理,意义深远。
由于写作时间已久远,现代儿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我注意通过引导质疑、情景创设来增加学生的感悟,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情感。
同时借助语言训练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学习文中想象的方法,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
针对课文难点,运用演化、发掘策略,通过启发联想和表情朗读、自主默读等阅读指导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使其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得到心灵的熏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藉、蝙”等生字,理解“慰藉、恶霸”等词语;2.抓住“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理解课文内容;3.培养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1.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2.让学生通过朗读领悟作者感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深刻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感受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难点:理解8、9自然段中难懂的句子,体会“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设疑激趣我们每个人都有快乐而美好的童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文学大师矛盾先生以自身的童年生活为题材写的一篇散文——天窗。
(板书课题并播放投影)看完这个课题之后,你有什么疑问?(问题预设:什么是天窗?天窗有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要写天窗?)看来,同学们心中都有许多疑问,请同学们翻开书本,快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体内容。
(自读课文时播放相关投影)(设计意图:针对课题引导学生质疑,使学生的思维与课文内容产生碰撞,学会质疑方法的同时,产生阅读的欲望。
《天窗》教案五篇《天窗》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辨析“卜”、“瞥”、“藉”等字的读音、字形,重点理解并积累“安慰”、“扫荡”、“奇妙”、“真实”等词语。
2、从“天窗是什么样的”和“天窗成了孩子们的安慰”两个方面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天窗的奇妙以及给孩子带来的安慰,通过质疑、解答,领悟“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的含义。
3、体会课文中比方、排比的修辞手法的作用。
培育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依据“说写双通道”的练习,开展说话训练。
背诵课文第7节。
4、理解对天窗的喜欢之情,感受想象的乐趣。
教学重点:从“天窗是什么样的”和“天窗成了孩子们的安慰”两个方面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领悟“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的含义。
教学难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课文中比方、排比的修辞手法的作用。
培育同学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进行说话训练。
教学预备:老师课件同学1、读课文,自学以下词语:“安慰”、“扫荡”、“奇妙”、“真实”等2、依据“阅读新体验”要求预习课文3、查找资料:认识作家——茅盾教学过程:一、激发爱好,揭示课题1、演示:天窗(1)启发同学思索:“天窗”的特别之处(2)出示:于是乡下人在屋面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齐声读2、在很多年前的中国农村,这样的窗户随处可见。
给在那里的活泼好想孩子带去了不一般的生活。
一位作家也对它留下深刻印象,写下了文章《天窗》。
板书课题说明通过图片引入加深同学对天窗的感性认识,使思索更径直,直奔主题,为感知环节的学习做好预备。
二、整体感知,概括课文内容过渡:天窗为什么要开在屋顶上呢?这样一扇简陋的天窗对孩子们意味着什么,到底有什么魅力吸引作家写下这篇文章呢?(一)自读课文思索天窗是什么样的?天窗在什么状况下成了孩子们的安慰?1、沟通问题一,出示课文1-3节(1)师引读:乡下的房子只有——遇到大风大雨,或者北风呼呼叫的冬天——于是——(2)出示句子,再读:乡下人为了采光在屋面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3 天窗教学目标:1.认识“慰、藉”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卜”,会写“慰、藉”等11个字、会写“慰藉、扫荡”等12个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天窗的来历,理解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的原因,感受孩子想象的“锐利”和“神奇”。
3.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抓住关键词句、品读句子”,体会天窗给孩子们带来的无穷快乐和无尽遐想,感受作者表达的感情。
4.联系对比生活经验,想象画面,理解想象的“无中生有、虚中见实”,感受想象力的无穷。
5.依托“乡村趣事园”活动,仿照5、7自然段,练写“()趣事”。
教学重难点:学习重点: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抓住关键词句、品读句子”,理解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的原因,感受孩子想象的“锐利”和“神奇”。
学习难点:抓住关键语句,体会天窗带给孩子们的快乐,理解想象的“无中生有、虚中见实”,感受想象力的无穷。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慰、藉”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卜”,会写“慰、藉”等11个字,会写“慰藉、扫荡”等12个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天窗的来历,能发现两次出现的关键句“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理解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的原因,感受想象的锐利。
3.通过品读,能运用各种方法理解“慰藉、卜落卜落、一瞥、扫荡”等词语。
联系对比生活经验,想象画面,初步感受想象力的无穷。
板块一提取信息,了解天窗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作家茅盾先生所写的一篇散文——天窗(板书课题)2.交流:平时你在哪儿见过天窗?3.在茅盾的家乡乌镇,他小时候看到的天窗又在哪儿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一找天窗在哪儿,为何要开天窗?赶紧去文中找找吧。
4.交流反馈预设:在乡下人家的屋顶上。
你从哪里发现的?你关注到了课文开头三个自然段。
相机出示课文的1-3自然段。
5.出示插图:这天窗与旧社会江南民居的构造有关,这就是那一排木板窗,这就是那一方天窗,结合课文说说为什么要开天窗?师相机框出:“大风大雨、北风呼呼叫的冬天”。
《天窗》教案八篇《天窗》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中涌现的生字,理解课文中的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3、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体会对天窗的非常感情,激发同学通过“天窗”看世界的情趣。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籍”,唤起同学与课文共鸣。
教学难点:理解第八、九自然段中难懂的句子,体会“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奇妙的!”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老师板书课题〕2、说说你对天窗的了解,你还想了解一些什么?过渡:天窗究竟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看看课文的哪部分内容可以回答这个问题?3、指名读课文第一到第三自然段。
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乡下的房子只有一排木板窗,但碰上大风大雨或冬天,木板窗一关,屋子里就像黑洞似的。
乡下人在屋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引导同学看课文中的插图,加深对天窗的理解。
齐读课文第一到三小节。
今日我们所学习的课文《天窗》是闻名作家茅盾所写的。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自同学字词。
藉、霸、宙。
2、理解词语。
〔说说通过自学,你理解了哪些词语?老师引导同学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方式理解新的词语。
你还有哪些不懂的词语,和同学一起沟通一下。
〕3、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
三、默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默读课文后,老师引导全班沟通,理清课文层次。
〕第一段:(1—3)乡下人在屋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第二段:(4—7)夏天阵雨来了时,晚上,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安慰。
第三段:(8—9)天窗是奇妙的,想象丰富的孩子会因此产生种种联想。
四、布置作业:1、抄写字词。
2、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第二课时一、阅览课文,整体感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茅盾的名篇《天窗》。
请同学们快速阅览课文。
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哪些内容?〔同学读课文后简约沟通自己已经读懂的内容。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天窗》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天窗》的内容,把握故事情节;2.掌握“天窗”的含义,初步理解喻意;3.能够正确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韵律和节奏;4.能够简单表达对故事的感受和理解。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解读、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2.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合作,促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3.通过分组互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4.通过情境导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天窗》的主要内容和情节;2.掌握“天窗”的含义,初步领会喻意。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抽象的概念和含义;2.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三、教学准备1.课文《天窗》的课文材料和课件;2.学生课本和练习册;3.黑板、粉笔或白板、马克笔等教学工具;4.学生课桌椅、讲台等教学场所设备。
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情境导入教师播放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动画片段或图片,引入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导入课文教师朗读课文《天窗》,让学生跟读,感受课文的节奏和韵律。
3. 讲解词语解释并讨论课文中出现的生僻词或难词,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含义。
4.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
第二课时1. 复习内容学生进行课文内容复述或短文填空,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2. 创设情境教师设计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小品表演,加深对“天窗”含义的理解。
3. 总结讨论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形成小结。
4.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对课文的掌握和理解。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课文《天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提高了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有一定困难,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巩固。
教师在后续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帮助每个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2024年《天窗》教案模板7篇《天窗》教案篇1学习目标:1、通过有感情朗读,句子比较,体会慰藉、扫荡、神奇等词的意思。
2、悟4---9节,体会天窗的神奇以及给孩子带来的惟一慰藉,领会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的真谛,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让学生感受到通过天窗看世界的情趣。
3、学习课文中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感悟这一方小小的空白是神奇的!并唤起学生与课文的共鸣。
学习难点:理解课文第9节,进而体会这一方小小的空白是神奇的!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过程: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1、每栋房子都离不开窗。
可是在许多年前的中国南方农村,窗是怎样的呢?出示课文1-3节2、乡下的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木板窗。
暖和的晴天,木板窗扇扇开直,光线和空气都有了。
)碰到大风大雨,或者北风呼呼叫的冬天,(木板窗只好关起来,屋子里就像黑洞似的)。
于是(乡下人在屋面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出示:天窗这样一扇简陋的、只能透些许阳光和空气的天窗究竟有什么魅力吸引作家茅盾写下这篇__呢?对活泼好想的孩子们意味着什么呢?学生讨论、交流,请一位同学把这段话连起来读一遍。
3、质疑。
(1)为什么说天窗是神奇的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听写练习(听两遍)。
(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当感谢的。
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会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他所看到的一切更真切,更广阔,更复杂,更确切!)出示__最后一节,请同学抬头看屏幕校对。
齐读。
(2)你们是不是觉得这段话很难理解?有什么问题吗?估计学生提出的问题有:①天窗、有、无、虚、实、为什么要加引号?②为什么说活泼会想的孩子会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③为什么说比他所看到的一切更真切,更广阔,更复杂,更确切?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弄懂了这些问题,也就是真正理解了这篇课文。
(出示学习目标、齐读)下面我们就来认真读课文,请大家自读课文4--7节。
新部编人教四年级下语文3《天窗》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听懂、读懂《天窗》这篇课文,理解其中的故事情节和寓意,能够初步领会其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欣赏能力,引导学生关注、发现身边的美,培养学生的爱心和乐于助人的品质,教育学生珍惜友谊。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天窗》故事情节,领会文章主旨,掌握文章中的词语和表达方式。
•难点:体会文章的寓意,通过文字描述揣摩人物内心活动。
三、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物品引入话题,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通过提问或小组讨论,激发学生对《天窗》的好奇心。
2. 学习(25分钟)•听读课文《天窗》,让学生读几遍,教师解释生词和难句。
•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中不同角色的情感变化。
•提问引导,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和文章主旨。
3. 拓展(15分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寓意,引导学生思考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
•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课文中的场景和人物心理活动。
4. 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文章的主题和寓意。
•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自己对《天窗》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反思与评价本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积极,能够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但在寓意理解和情感表达方面还存在一定难度。
下次课堂可以增加情感体验的环节,引导学生更好地领会课文的内涵。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以上是本节课《天窗》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对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3 天窗》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能正确朗读课文《3 天窗》。
2.能够理解课文内容,领会其中的情感。
3.能够自主进行简单的情景表演,展示对课文的理解。
4.能够通过阅读理解和口头表达表现对课文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掌握课文《3 天窗》内容。
2.能够理解课文中文字的意思。
3.通过对课文的理解进行情感投入。
难点1.一些生僻字的理解与解释。
2.对于课文情感表达的理解与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课文《3 天窗》。
2.教师准备好相关的图片或PPT辅助教学。
3.学生课本和练习册。
4.听力材料。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教师播放与天窗相关的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对于窗户的好奇心,引入课文话题。
学习内容: 1. 学生听读课文。
2. 教师解释生词及句子。
练习: 1. 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
2. 分组进行情景表演。
作业: 1. 课后背诵课文。
2. 完成练习册相关练习。
第二课时复习:教师让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内容,进行简单评价。
学习内容: 1. 学生朗读课文。
2.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的情节,发展故事情节。
练习: 1. 学生分角色展开小组合作,对课文情节进行再现。
2.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问答练习。
作业: 1. 完成练习册相关练习。
2. 写一篇小短文,描述自己理解的《3 天窗》中的情感。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教学,学生在朗读和理解课文方面有了一定进步。
但是在情感表达方面,部分学生还需要加强。
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情感投入的引导和培养。
也要关注学生对生僻字的理解能力,引导他们通过联想和比喻来理解生词。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3《天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课文,学生能够认识并掌握词语“天窗”。
2.培养学生用诗意的眼光欣赏平凡的事物,激发学生对美的感受和表达。
3.通过朗读、赏析课文,培养学生对文学欣赏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词语“天窗”的意义。
•朗读课文,体会诗意表达。
2. 教学难点•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欣赏能力。
•理解课文的蕴含意义,感受作者对天窗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过程1. 温故知新首先通过问答、游戏等形式复习上一堂课的内容,引起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
然后导入新课,引出“天窗”词语。
2. 导入课文让学生从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素材中感受“天窗”的美感,并让学生揣摩、猜测“天窗”词语的意义。
3. 课文解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词语含义,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感情。
4. 分组讨论分组让学生展开关于“天窗”词语的联想和想象,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理解和见解。
5. 小结与拓展让学生总结课文要点,加深对“天窗”词语的理解,课后可以让学生完成相关的阅读练习或写作任务,拓展课文内容。
四、教学评价1. 考查方式采用课堂讨论、课后作业、口头答辩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2. 评价标准•能够准确描述“天窗”的意义。
•朗读课文流畅地表达课文意思。
•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天窗”的感悟和理解。
五、课外拓展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生活和日常环境,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让学生用文学的眼光审视世界,提高文学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通过朗读课文、讨论思考等方式让学生深入感受词语之美。
但在教学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主思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以上就是本节课“天窗”教学设计的具体内容,希望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天窗》教案三篇《天窗》教案篇1【教材分析】《天窗》是语文s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为“名著之旅”。
课文选自茅盾的一篇抒情散文,描写的是乡下的孩子在夏日里下雨或夜晚时,被关在屋里,透过天窗展开想象的情景。
表达了孩子们对大自然奥秘的好奇与向往,表现了其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五年级的孩子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具备了阅读感悟的基础。
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悟不深,对于较深层次的内容很难把握。
因此,教师着重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在品读中理解课文、学习阅读的方法;在品读中感悟情趣、放飞自己的想象;在品读中培养语感、欣赏名家的语言;在品读中积累语言、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中要注意通过引导质疑、创设情境等来深化学生的感悟,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
要让学生有充分朗读、默读和思考时间,优化、活用教材,加强听说读写的联系,在愉快的学习旅程中爱上阅读,并乐于表达自己的独特感悟。
【教学目标】1蓖ü朗读、品味、想象,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感悟“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
2毖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感悟学习方法,积累好词佳句,完成课后作业。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慰藉”,唤起共鸣,突破难懂语句的难点,体会想象的神奇。
【教学准备】学生学习准备:预习课文,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学生字新词,理解不懂的词语,搜集有关作者茅盾的资料。
教师教学准备:①制作多媒体课件。
②在课前交流中,了解学情,沟通师生情感。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1笔ι交流对窗的了解,说说见过什么窗,它们有什么作用?2苯樯芴齑暗亩捞匾约八的奥妙与神奇,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师:《天窗》是茅盾先生以自己的童年生活为题材撰写的抒情散文。
这里有对天窗的介绍与赞美,有乡下孩子的生活与快乐,有想象的放飞与神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弊远量挝摹⒔饩錾字新词。
2狈蠢∽匝Ы峁。
(1)检查生字新词。
《天窗》教案《天窗》教案(精选15篇)《天窗》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辨析“卜”、“瞥”、“藉”等字的读音、字形,重点理解并积累“慰藉”、“扫荡”、“神奇”、“真切”等词语。
2、从“天窗是什么样的”和“天窗成了孩子们的慰藉”两个方面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天窗的神奇以及给孩子带来的慰藉,通过质疑、解答,领会“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的含义。
3、体会课文中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的作用。
培养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根据“说写双通道”的练习,开展说话训练。
背诵课文第7节。
4、理解作者对天窗的喜爱之情,感受想象的乐趣。
教学重点:从“天窗是什么样的”和“天窗成了孩子们的慰藉”两个方面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领会“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的含义。
教学难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课文中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的作用。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进行说话训练。
教学准备:老师课件学生1、读课文,自学下列词语:“慰藉”、“扫荡”、“神奇”、“真切”等2、依据“阅读新体验”要求预习课文3、查找资料:认识作家——茅盾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1、演示:天窗(1)启发学生思考:“天窗”的特别之处(2)出示:于是乡下人在屋面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齐声读2、在许多年前的中国农村,这样的窗户随处可见。
给在那里的活泼好想孩子带去了不一般的生活。
一位作家也对它留下深刻印象,写下了文章《天窗》。
板书课题说明通过图片引入加深学生对天窗的感性认识,使思考更直接,直奔主题,为感知环节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整体感知,概括课文内容过渡:天窗为什么要开在屋顶上呢?这样一扇简陋的天窗对孩子们意味着什么,究竟有什么魅力吸引作家写下这篇文章呢?(一)自读课文思考天窗是什么样的?天窗在什么情况下成了孩子们的慰藉?1、交流问题一,出示课文1-3节(1)师引读:乡下的房子只有——碰到大风大雨,或者北风呼呼叫的冬天——于是——(2)出示句子,再读:乡下人为了采光在屋面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部编版四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3 天窗》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听、说、读、写生字词“天窗”。
2.能够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流畅朗读教材中的课文。
3.能够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描述教材中的场景和情节。
二、教学重点1.掌握生字词“天窗”的拼音和含义。
2.理解并感受教材中描述的“天窗”场景。
3.学会用简短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天窗”情节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四年级下册。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
3.素材:与“天窗”相关的图片或素材。
四、教学流程1. 导入1.让学生观察教室中的窗户,引导学生思考窗户的作用和构造。
2.通过与学生互动的方式,向学生引入“天窗”的概念。
2. 学习新词语1.准备与“天窗”相关的图片或实物,展示给学生。
2.教师解释“天窗”的含义,并让学生重复跟读。
3. 朗读课文1.教师朗读教材中关于“天窗”的段落,要求学生跟读。
2.指导学生注意语音语调,培养流畅的朗读能力。
4. 情境模拟1.安排小组活动,让学生模拟“天窗”场景的对话表演。
2.帮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5. 提高思维1.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有一个天窗,你会怎么利用它?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展示对“天窗”主题的理解和想象能力。
五、课堂小结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关于“天窗”的词语和情景,通过朗读、角色扮演等方式,深入理解了教材内容。
六、课后作业1.复习并默写生字词“天窗”。
2.思考并写下自己对“天窗”主题的想法和感悟。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对“天窗”教材内容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新部编人教四年级下语文3《天窗》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天窗》这篇课文是一篇描述孩子们通过天窗看到外面的世界,发挥想象力的文章。
通过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作者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孩子们童真的心灵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同时,这篇课文也适合进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训练。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大意,同时,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通过课文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
但是,对于一些细节的理解可能还需要教师的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点的词汇和句型。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会通过细节理解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童真的赞美,培养学生的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点的词汇和句型。
2.难点: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会通过细节理解课文。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发挥想象力。
2.互动教学法: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参与进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用于让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
2.课文PPT:用于展示课文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见过天窗吗?天窗有什么作用?从而引出今天的课文《天窗》。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
然后,教师通过PPT呈现课文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置情境,让学生模拟课文中的场景,例如:孩子们通过天窗看到外面的世界,发挥想象力。
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一些练习题,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天窗》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抓住“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了解天窗给乡下小朋友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3、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激发学生通过“窗户”看世界的情趣。
教学重点: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抓住“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了解天窗给乡下小朋友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激发学生通过“窗户”看世界的情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1、师:在生活中,你都见到过什么“窗”?(指生回答)车窗、门窗、玻璃窗……2、窗户是我们了解外部世界的一个方天地,它可以看到屋外的世界、车外的世界等等。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课文——(板书)天窗。
3、文中的天窗是作者小时候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地方曾经真实存在过,是一种建筑构成,也是孩子们了解好玩的世界一方天地。
这节课,我们就来透过天窗,走进那方天地下孩子的纯真。
4、简介茅盾二、初读感知,解决生字词1、初读课文,请同学们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天窗”讲了哪些内容?出示自读要求:(1)借助拼音初读课文,画出生字,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出示生字,请学生说说自己已经学会了哪些生字。
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生字:慰藉卜锐滩帐烁蝙蝠霸鹰(3)指生读、分小组读,齐读。
2、重点交流的字:“藉”下部左边有三横,不要少写;“霸”下部左边是“革”,最后有一横,不要漏写。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三、初读感知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天窗”讲了哪些内容?《天窗》首先交代了(天窗的由来或为什么有了天窗),接着写了当(夏天阵雨来了)时或(晚上被逼上床“休息”)时,这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在地洞似的屋里的(唯一的慰藉),想到应该(感谢发明天窗的大人们)。
3 天窗备课素材【教材分析】《天窗》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茅盾写的一篇抒情散文,描写的是乡下的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木板窗,夏日里下雨,夜晚孩子们被逼着去睡觉时,所有的木板窗都关闭起来,屋子里黑洞洞的,这时候,屋顶上小小的天窗便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透过小小的天窗看到的点点画面,听到的点点声音,都能使孩子们的想象丰富起来,这小小的天窗便成了心灵飞翔的窗户。
表达了孩子们对大自然奥秘的向往与追求,表现了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课文共有八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这篇课文感情真挚、文笔生动、流畅,写作时间久远。
课文看似简单,实则含蓄,所包含的思想富有哲理,意义深刻,对于现代儿童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因而,教学中要在引导学生学习理解文本,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情感上下功夫。
文章文笔优美,想象丰富奇妙,教学时要借助朗读训练、语言训练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学习文中想象的方法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只有深深地融入课文,才能使孩子们得到心灵的陶冶。
【作者介绍】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笔名茅盾,生于1896年,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进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和翻译。
1921年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并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
同年接编《小说月报》,该刊自第12卷第1期,内容大加改革,除发表大量的民主主义、现实主义的学术论文和文艺作品外,并经常介绍世界文学界潮流趋向,讨论中国文学革进的方法,成为中国现代第一个大型文学刊物,对中国现代新文学的建设有杰出贡献。
1923年在上海大学教授小说课。
1925年8月,与陈云等领导商务印书馆职工罢工,要求承认职工会和改善生活条件,取得基本胜利。
1927年9月后以茅盾为笔名发表《幻灭》等小说,1928年赴日本,1930年回上海,与鲁迅一起参加组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2年,完成长篇小说《子夜》,由开明书店出版。
1936年生活书店出版了他主编的《中国的一日》,在读者中有广泛的影响。
抗战爆发后,应生活书店邀请创办《文艺阵地》杂志,1938年冬,任新疆大学文学院院长,1940年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到重庆,任文化工作者协会常委,皖南事变后,一度赴香港主编《笔谈》。
抗战胜利后,1946年5月回上海主编《文联》,并撰写话剧《清明前后》。
1947年到香港任《小说月报》编委,1949年2月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文学改造者协会主席。
建国后,在周总理建议下出任我国第一任文化部部长,他还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等职,主持日常工作、出访、写评论、扶持文学新人。
他于1981年去世。
发表有《动摇》《追求》《文艺阵地》《虹》《三人行》等小说和《茅盾散文集》等散文著作。
小说《子夜》在建国后曾被拍成电影。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天窗:一般指设在屋顶上用以通风和透光的窗子,常见于旧式建筑。
蝙蝠:蝙蝠是翼手目动物,翼手目是哺乳动物中仅次于啮齿目动物的第二大类群,是唯一一类演化出真正有飞翔能力的哺乳动物,除极地和大洋中的一些岛屿外,分布遍于全世界,在热带和亚热带蝙蝠最多。
大部分蝙蝠都是白天憩息,夜间觅食。
夜莺:雀形目鹟科的一种鸟。
体色灰褐,是观赏鸟的种类之一。
夜莺的羽色并不绚丽,但其鸣唱非常出众,音域极广。
与其他鸟类不同,夜莺是少有的在夜间鸣唱的鸟类,故得其名。
【与课文相关的其他资料】志在鸿鹄8岁时茅盾入乌镇立志小学读书,后转入植材高级小学,成为该校第一班学生。
在学校里,茅盾的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特别是他的作文更是出色。
受父母的影响,茅盾很小就心怀天下。
十二岁时茅盾在会考作文中就写出了他一生的追求和信仰:“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
在父母亲的鼓励下,十三岁的茅盾踏上到湖州的火车,开始了中学生活。
有一次,先生布置的作业是自命题写作,很多学生茫然不知所措。
茅盾却借鉴庄子《逍遥游》中的寓意,写了一篇五六百字的文章《志在鸿鹄》。
文中写了一只大鸟展翅高飞,在空中翱翔,嘲笑下边仰着脸看却无可奈何的猎人。
茅盾借对大鸟形象的描写,表明了自己的少年壮志。
而且,文章的题目又与茅盾的名字德鸿相合,形象生动,故借此自抒胸臆。
先生很是赏识,夸赞他“将来能为文者”。
笔名趣事现已获得证实的沈雁冰的笔名有98个,然而在众多笔名中“茅盾”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这个笔名的来源也有一个小小的故事。
1927年,大革命失败,沈雁冰被迫隐居在上海,郁郁不得志的他开始用笔来宣泄心中的情感,于是创作了小说《幻灭》。
小说完成后沈德鸿开始投稿,可许多的报社却不敢登他的文章。
这使得他内心十分矛盾,于是他在手稿上署名“矛盾”。
稿子最后交给了《小说月报》的编辑叶圣陶,叶圣陶认为小说很好,但是看了这个名字却提出了意见,认为这个名字是个哲学名词,不像一个人的名字,且“矛”不像是姓氏,并且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下使用如此尖锐的笔名不太好,就自作主张在“矛”字上加了一个草字头,改作“茅盾”。
沈雁冰对这一改动也很满意,以后就一直以此为笔名了。
课后作业一、看拼音写汉字wèi jiè ruì lì hé tān shǎn shuò()()()()二、词语巧搭配。
暖和的________ 闪烁的________ 奇幻的________真实的________ 一扇________ 一道________一块________ 一条________ 一顶________三、按要求写句子。
1.小小的天窗会使你的想象活跃起来。
(改成反问句)2.我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粒星,一朵云,想象到...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无数的奇幻云彩。
(用加点的词语仿写句子)从……想象到四、重点片段品析晚上,当你被逼着上床去“休息”的时候,也许你还忘不了月光下的草地河滩,你偷偷地从帐子里伸出头来,你仰起了脸,这时候,小小的天窗又是你惟一的慰藉!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粒星,一朵云,想像到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的夜莺,也许是恶霸似的猫头鹰,——总之,夜的美丽的神奇,立刻会在你的想像中展开。
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
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会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任凭他看到的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1.这是“我”在()的时候,感受到天窗给了“我”唯一的慰藉。
2.用“”画出文中的“我”展开丰富想象的句子,这些句子是句。
3.天窗象征什么?4.如何理解“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这一句的含义五、阅读短文,回答问题天窗老屋的玻璃天窗,小巧晶莹,开设在光线不足的卧房。
对于我们小孩来说,天窗不仅为我们平添光亮,更让我们感受到许多无法言喻的美妙。
夏夜,蝉还在院落里高大的梧桐树上鸣唱,田野里的蛙声就此起彼伏地欢快起来。
穿着母亲缝制的方领衫,枕在她的怀里,仰起小脸,有时可以看到明月高悬远天之上,透过天窗,泻下轻轻柔柔的月光,一束束,盈盈的,如水似乳,漫过母亲的衣橱,在青砖地上画成一团银亮的光斑。
一颗两颗美丽的星子也赶热闹似的映着天窗向我和母亲温柔地眨眼,低低地絮语。
那一方窄窄的小小天窗足以把稚嫩的视线放大,把美丽的想象撑起,星空的神秘和趣味便注满了幼年幻想的心域。
因有这一扇天窗,卧房里便舞动着游丝般的轻柔和温馨。
母亲手摇蒲扇,缓缓地扇着,凉风便一丝丝地滑过肌体,惬意极了。
她一边借着丝丝缕缕的亮光给我扇风,一边给我猜各样的谜语:“开嘛开白花,结嘛结四牛角。
”我答是母亲在池塘里采的红菱,母亲便夸我聪颖。
这还不够,母亲总是拗不过我的撒娇和对故事的喜爱。
每每此时,她会不由自主地抬头凝望天窗外一颗两颗水晶般的星子。
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神话故事,便娓娓地在我心间摇曳出莲花般的清润和痴醉。
常常,母亲的声音融着天窗下的那片亮光,如小溪的流水潺潺地抚遍我的全身,溢进我的心坎。
江南多雨,尤其是阴雨绵绵的梅雨季节。
因为有了这扇天窗,更让我感受到万般雨意千般诗情。
天窗外,夜色冥茫。
月亮躲起来了,星星躲起来了。
唯有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细雨如烟般笼着了鳞鳞的瓦片和一扇玲珑的天窗。
童稚的心灵,透过那一方小小的天窗,遐想着偌大的夜宇舞起了巨幅绸缎,若是裁剪一匹让母亲为我做新衣裳,那有多好呀。
想着想着,雨滴水润润,湿漉漉的,仿佛倏的一下钻进心里蔓延开来。
雨点一滴一滴到天明,当晨光从天窗里泄漏时,新的一天又开启了。
仲夏,多雷阵雨。
屋内,昏黄的灯苗闪闪烁烁的,把灯光里缝制衣服的母亲的影子在墙上拉得好长。
雨点如一名来自天界的乐手,水乡泽国便奏起了铿锵有力的天籁。
听久了,听熟了,就能辨出,雨声如泉水般叮叮咚咚的,是奏响在玻璃天窗上的乐音。
粗犷一点的是敲打在瓦楞上的鼓点。
雨点轻轻重重、缓缓急急地也在我清澈的心湖上奏响,泛漾起细细的波纹。
迄今为止,我一直认为这是我所听过的最美的纯天然的交响乐呢!雨势来得急也去得快。
往往一首乐曲作罢,衣服上便留下了母亲细细密密的针脚。
记忆中,老屋的天窗总是与母亲的身影相伴;现在,它时常浮现于我的脑海,一些细节还那么清晰。
也许生命早期的记忆,是一个人生活的根吧。
“一窍仰穿,天光下射。
”走在时光的深处,生命难免也会有阴暗的死角。
那么就让我们常常提醒自己,不论何时、何地、何境,都别忘了开一扇心灵的天窗,让皎洁的月光,让灿烂的星辉,让诗意的雨声,让婉转的鸟鸣……都一一洒进心房。
1.文章围绕“天窗”,写了哪些体现母爱的事情?2.解释下面句子的含义。
也许生命早期的记忆是一个人生活的根吧!3.说说文章以“天窗”为题的作用。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老屋的那一方小小的天窗伴随着母亲的身影,让“我”感受到许多无法言喻的美妙。
B.第②节选取蝉的鸣唱、蛙声的欢快和星月的柔美,生动地描绘出一幅迷人的夏夜图。
C.第③节“凉风便一丝丝地滑过肌体”中,“滑”字既写出风的轻柔,又表现母爱的温馨。
D.文章情景交融,通过雨景和月景的对比描写,抒发了“我”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感伤。
六、学习了本文,我们知道小小的“天窗”给了“我”唯一的慰藉,在你的生活中,什么又给了你唯一的慰藉呢?参考答案:一、慰藉锐利河滩闪烁二、暖和的天气、闪烁的星星、奇幻的云彩、真实的想法、一扇大门、一道亮光、一块玻璃、一条黑影、一顶帽子、一方池塘。
三、1.小小的天窗怎能不使你的想象活跃起来呢?2.我从一朵花身上,想象到孩子美丽的笑脸,想象到人生的辉煌时刻,想象到美好的未来。
四、1.被逼着上床休息2.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粒星,一朵云,想像到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的夜莺,也许是恶霸似的猫头鹰排比句3. 象征儿童通往想像世界的窗口4. 幽默地表现了作者对大人们拘束儿童生活通达的情怀,也表达了作者对“天窗”这一神奇事物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