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潮汕民风民俗)
- 格式:pot
- 大小:4.17 MB
- 文档页数:18
关于潮汕的风俗潮汕,位于广东省东部,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地方。
它的独特风俗和民俗文化,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索和体验。
本文将从潮汕的传统节日、婚俗、饮食文化和民间艺术等方面,介绍潮汕的风俗。
一、传统节日潮汕的传统节日有很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潮汕三月三和潮汕二月初二。
潮汕三月三是潮汕地区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全国范围内规模最大的花炮比赛。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来自潮汕各地的花炮队伍聚集在潮州市城区的大众广场上,进行花炮比赛。
比赛期间,花炮声不绝于耳,烟花绽放,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潮汕二月初二则是一个传统的祭祖节日。
在这一天,潮汕各地的人们都会前往祖先的坟墓,烧纸、烧香、祭拜祖先。
同时,还有一些传统的活动,如舞狮、舞龙、打太平鼓等,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二、婚俗潮汕的婚俗也非常独特。
在潮汕,结婚不仅是一件家庭的大事,也是一件社会的大事。
在婚礼上,新娘要穿着传统的红色嫁衣,新郎要穿着黑色礼服。
婚礼当天,新郎新娘都要穿着鞋子,但在进入新房后,要将鞋子脱掉,然后由新娘的姐妹或闺蜜帮助新郎新娘脱鞋子,象征着彼此之间的互相照顾和关爱。
潮汕的婚礼还有一个特别的习俗,就是宴请嘉宾时要用鸡蛋糕。
鸡蛋糕是一种传统的潮汕糕点,由鸡蛋、糯米粉、糖等原料制成,味道鲜美。
在婚礼上,新人要亲手将鸡蛋糕送给宾客,表示对嘉宾的尊重和感谢。
三、饮食文化潮汕的饮食文化也非常丰富多彩。
潮汕的美食以海鲜和糕点为主,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潮汕牛肉火锅和潮汕蒸粉。
潮汕牛肉火锅是潮汕地区非常有名的特色美食,以新鲜的牛肉和各种蔬菜为主要原料,配以鲜美的汤底和调料,味道鲜美。
潮汕蒸粉则是一种传统的潮汕糕点,由糯米粉、虾米、肉末等原料制成,口感软糯,味道鲜美。
潮汕蒸粉还有一个特别的吃法,就是用生抽、醋、辣椒油等调料拌着吃,味道更加美味。
四、民间艺术潮汕的民间艺术也非常丰富多彩。
潮剧是潮汕地区最有名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是一种以潮汕话为基础的传统戏曲。
潮汕民俗是中华民俗文化的一支,是汉文化与百越民俗文化及外来文化相融合的结晶,别具特色、自成体系。
有农历正月初七吃“七样羹”,冬至吃“冬节丸”等饮食习俗;有请青娘母做“四句”等婚娶习俗;有“吃丁酒”、“出花园”等生育习俗;有时年八节祭拜等岁时民俗;有“搬涂戏”、“赛花灯”等游艺民俗;有好事送礼成双、歉事送礼奇数等交际礼俗。
汕头素有”美食之乡”美誉,汕头美食体现了潮汕饮食文化的深厚底蕴.汕头比较有名的当地小吃有;”老妈宫粽球”.”西天巷蚝烙”,”福合埕牛肉丸”,”新兴炒糕”,”飘香小食店的虾米笋”等,还有南澳岛上的多种海产风味.老妈宫粽球,汕头老妈宫粽球是一种很特别的粽子,它借助妈祖信仰的灵光,由一种普通节食,变成一种适宜四时享用的不普通食物.在1920年前后,一位叫张强德的开始在老妈宫附近摆摊卖粽球.其制作非常讲究;选料精细(选用颗粒饱满的糯米),创意独特(有甜咸双拼料馅),不惜工本(咸料馅有香菇.虾米.腊肠.方鱼末.莲子.栗子和经腌制的南乳鬃头肉),过去店里还悬挂一块写着”食定正知”的横匾,后来演绎成一句在社会上流传广泛的俗语;”老妈宫粽球--食定正知”,过去潮汕人每逢行船出洋都要前来祭拜妈祖,祈求保佑平安.在老妈宫门口,会顺手买几个粽球作供品,祭拜后一路上幔幔将它们吃了,又好吃又耐饥.潮汕人冬至吃甜丸:古人认为“冬至阳生,万物苏醒。
”虽然还处于寒冷季节,人们却已闻到了春的气息,相传汉代冬至已有“进酒肴,谒贺君师耆老”的习俗。
宋、元以来,潮俗盛行吃甜丸。
甜丸既是用糯米磨粉和水搓丸煮成的甜汤,是冬至日最具代表性的食品。
冬至前,农家主妇纷纷舂糯米粉(今多为机械辗制),有的互通有无,馈赠亲友。
冬至这天一早,家中大人小孩往往围坐在竹葫或大盘子四周,各自提取事前用糯米粉和水搅搓成的粉团,以两只手搓成弹珠一样的丸子,叫“冬至丸”。
“冬至丸”象征着岁暮之际全家人圆圆满满。
有的“冬至丸”还加以橙糕、瓜册糖、豆砂等作馅料,俗称“鸭母氽”,“冬至丸”可任意搓得大小不一参差不齐,取“公孙丸”好兆头。
关于潮汕的风俗潮汕,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作为中国南方的重要文化中心,潮汕地区拥有独特的风俗文化,深受人们喜爱和传承。
本文将从潮汕的传统节日、婚礼习俗、饮食文化、建筑特色等方面,介绍潮汕的风俗文化。
一、传统节日潮汕地区有许多传统节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潮汕庙会。
潮汕庙会始于唐朝,历经千年沉淀,现已成为潮汕地区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人们会在当地的庙宇内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并在庙会上观看表演、品尝美食、购买纪念品等,庙会期间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此外,潮汕地区还有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庆祝方式和习俗,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二、婚礼习俗在潮汕地区,婚礼习俗繁多,有“三朝大礼”、“过门”、“拜堂”等传统仪式。
其中,“三朝大礼”是指新娘在结婚前,先要向祖先祭拜三次,表示对祖先的尊重和感激;“过门”则是新娘进入新家的仪式,要由新郎的母亲在门口迎接;“拜堂”则是在新婚夫妇回到新家后,要在家中的神龛前拜祭,祈求家庭幸福美满。
此外,潮汕地区还有“抬花轿”、“搭喜楼”等婚礼习俗,这些传统仪式不仅是婚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潮汕文化的重要传承。
三、饮食文化潮汕地区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以海鲜和糕点为主要特色。
潮汕人喜欢吃新鲜的海鲜,如鲍鱼、海参、鱼翅等,而且烹调方法多样,口味鲜美。
潮汕地区的糕点也非常有名,如普宁糕、潮州糕、鸡粥糕等,这些糕点口感绵软,香甜可口,是潮汕地区的特色美食之一。
此外,潮汕地区还有许多传统小吃,如潮汕牛肉丸、潮汕粉果、潮汕炸鱼皮等,这些小吃不仅美味可口,而且价格实惠,深受人们喜爱。
四、建筑特色潮汕地区的建筑特色也很独特,以木结构建筑为主要形式。
潮汕木楼是潮汕地区的代表性建筑之一,它们的特点是结构复杂、层次分明、装饰精美,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杰出代表。
潮汕木楼的建筑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潮汕地区的文化瑰宝。
此外,潮汕地区还有许多古建筑和庙宇,如潮州八邑祠、汕头崇武古城等,这些古建筑和庙宇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而且也是潮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潮汕文化传统民俗
潮汕地区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地方。
潮汕文化传统民俗是这片土地上独特的文化符号,它承载着潮汕人民对传统的热爱和传承。
在潮汕地区,有许多传统的民俗活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潮剧和潮汕功夫。
潮剧是潮汕地区的地方戏曲,它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丰富的表演内容而闻名于世。
潮剧的表演通常包括武打、唱腔和表演,而且潮剧的唱腔有独特的音调和韵律,让人耳目一新。
潮剧的表演内容多样,既有历史传奇,又有现代故事,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除了潮剧,潮汕功夫也是潮汕地区的传统民俗之一。
潮汕功夫源自潮汕地区,
它融合了南拳和北拳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拳法体系。
潮汕功夫强调内外兼修,注重内功的修炼,同时也讲究外功的练习。
潮汕功夫的招式多样,有的刚猛有力,有的柔和灵活,让人叹为观止。
潮汕功夫不仅是一种武术技艺,更是一种文化传统的象征,它承载着潮汕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除了潮剧和潮汕功夫,潮汕地区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民俗活动,如潮汕花灯、
潮汕船歌等,这些活动都是潮汕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传承了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潮汕地区的文化符号。
潮汕文化传统民俗是潮汕地区的瑰宝,它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潮汕人民对传统的热爱和传承。
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潮汕文化传统民俗会继续发扬光大,成为潮汕地区的文化名片,吸引着更多的人们前来领略潮汕的独特魅力。
潮汕民俗保留着许多的中原传统文化,很多中原已失传的习俗潮汕地区仍然保留着,像是:盂兰盆节、中秋烧塔、新年烧龙等,这点也是潮汕人引以为豪的。
另外,潮汕地区有很多的特色习俗:婚俗六礼、出花园、游正、拜老爷、筅豚、食七样羹、拜老公、过纸、做功德、鬼节担西瓜、拜月娘······潮汕地区包括汕头、潮州、揭阳三个地级市和周围的一些小地方,很多的村落小镇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民俗:澄海冠山赛大猪、潮安磷溪钻蔗巷、盐灶拖老爷、饶平海山的浮任村和高堂乡都有游神赛会(又称送香船)、陇尾抢石榴·······这各色各样的民俗活动的举行总是伴随着潮汕独特的饮食文化、民间艺术的。
以出花园为例,出花园单单只是个仪式,仪式也需要许多的贡品,器具,需要红色木屐、红色上衣、小红肚兜、八个铜钱、五样种子(龙眼干、酒饼、春菜籽、绿豆籽、早稻谷)、红色裤腰带、红桃粿、韭菜、蒸鱼······摆放这些东西的器具也有讲究。
祭祀祖先、丧葬、婚礼的贡品、器具更是复杂多样。
“出花园”潮汕地区特有的成人礼俗。
有15岁男女孩子的家庭,要在为孩子备办三牲果晶拜别公婆神(俗称公婆母),表示孩子已经长大,可以走出园,不再是终日在花园里玩闹的孩童了。
其仪式是将三牲果晶合凑成四件或八件或十二件,陈置在俗称“胶掠”(晾晒用的竹箕)上,请出公婆神的神炉,由出花园的孩子跪拜,拜毕,以后就不再拜了。
出花园的孩子要穿红皮屐、吃公鸡头,所有食品都要吃一点。
穿红皮屐和吃公鸡头的习俗,传说来源于明嘉靖年间潮州状元林大钦。
传说林大钦少时读书,买不起红鞋,便穿红皮屐。
一天,他放学回家,见有老者抱着一只公鸡蹲在地上,旁边还有一对红联纸,一张没有字,一张写着“雄鸡头上髻。
”老者要求路过者应对,对得上可得这只公鸡,对不上者仅赔他一页对联纸。
潮汕风俗文化潮汕,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广东与福建的交界处,虽历来为粤东、赣东南、闽西南的商品集散地中心,潮人却自嘲为“省尾国角”。
潮汕地区一直是广东仅次于南番顺的第二文风鼎盛地区。
潮汕风俗,是潮汕文化的一个内容。
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对于好的习俗便继承下来,对于不好的陋俗就丢弃了。
<<潮汕除夕、春节习俗>>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
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稞品,以备过年之用。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
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
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
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
过年夜守岁之俗十分普遍。
守候新春来临,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鸣放鞭炮。
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
除夕前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裳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
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
贴门神、春联。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
每当除夕将至,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
送压岁钱。
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
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着。
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
特别有趣的是,小孩临睡前,父母必将一张大面值钞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将钞票取回。
吃团年饭。
除夕将至,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
主妇们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
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记的。
潮汕地区民风民俗潮汕民俗繁多,且保留着很多中原传统文化,这也是潮汕人一直引以为荣的地方。
1.拜天公正月初九,乃“天公生”,也叫做玉皇大帝诞辰。
在这天,潮汕各地的道观、信徒和百姓都会使用俗世仪式来庆祝玉皇的诞辰。
猪肉、鸡鸭、鱼虾、柑橘、龟粿等等都可以作为贡品。
天公生的祭拜仪式从初八深夜开始,一直持续到初九凌晨。
祭拜仪式过后,全家人聚在一起吃一顿丰富的年餐,以示团圆、吉祥、平安。
民间俗称的“天公”即玉皇上帝,也是道教传统上所尊称的“昊天上帝”或“玄穹高上帝”,玉皇上帝在天庭统领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众神,由于它的地位至为尊贵,所以民间习俗在祭拜天公生时,也是非常慎重。
民间俗谚说:“天上天公,地下母舅公”,便道出天公神格的高贵。
祭拜时最传统的大礼是:打开大门,穿戴整齐,并依长幼顺序上香,行三跪九叩礼,现代一般信众往往只是上香祝祷而已。
祭拜完成后,先烧金纸,再将天公座一起烧化,之后再撤去供桌。
保佑一家平安符。
拜天公时,可分两类:一种是家中正厅有吊天公炉的,二是家中无天公炉的。
家中若有帛天公炉,人们就会把供桌设于大公炉下向门外的方向,表示向天恭迎天公尊驾降临;若是家中无天公炉,则可将神桌设于前门口或中庭向天的方向。
2.拜地主六月廿六,是土地神圣诞之日,潮汕民间称“土地爷生”,土地爷也就是土地神,也叫地主爷。
潮汕家庭都会在神龛下面或客厅偏僻处的墙上,挂上“地主爷”神位牌、香炉和神灯。
每逢初一、十五(有些选择初二、十六祭拜的),都以饭菜或瓜果祭拜,形式简单。
奉祀地主爷,不可把供品摆放在高桌子,可直接摆放在地上或在供品盘下外加个大拖盘。
如有乔迁,“地主神位”也是首先迁入的对象,由此可见土地神在潮汕人心目中的地位之重要。
每到初一、十五,大多数潮汕家庭便会准备许多祭品祭拜地主爷。
尤其是家里经商的更加注重这一风俗习惯。
在他们看来,祭拜地主爷可以让自己顺风顺水。
或许好多外地人对于潮汕人拜地主的推崇嗤之以鼻,认为是一种迷信的行为,但在我看来,这是一种精神寄托的象征。
潮汕风俗活动潮汕地区位于广东省东部,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民风淳朴的地方。
潮汕人民热爱生活,崇尚自然,他们的风俗活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带您领略潮汕地区的风俗活动。
一、潮汕传统婚礼潮汕传统婚礼是潮汕人最为重视的一种风俗活动。
在潮汕地区,婚礼通常是由男方家族主持,女方家族则是客人。
婚礼前,男方家族要准备一些礼品,如茶叶、糖果、饼干等,送给女方家族。
女方家族则要准备一些嫁妆,如金银首饰、家具、被褥等,送给男方家族。
在婚礼当天,男方家族会派出一支队伍,穿着传统的潮汕服装,手持锣鼓和花炮,欢迎新娘到男方家中。
新娘要穿着传统的潮汕婚服,头戴花环,手持花篮,步入新家。
新娘步入新家后,男方家族要在门前点燃一堆红烛,象征着新娘带来的好运。
随后,男方家族会把新娘带到新房,进行拜堂仪式。
拜堂仪式结束后,男方家族会举行一场盛大的宴席,热情款待来宾。
二、潮州歌仔戏潮州歌仔戏是潮汕地区最具特色的文艺活动之一。
歌仔戏是一种传统的戏曲形式,以潮州方言演唱,配以弹拨乐器和打击乐器。
歌仔戏的剧情通常是以悲欢离合、爱恨情仇为主题,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在潮州歌仔戏中,演员们要穿着传统的潮汕戏服,化浓妆,唱着悠扬的歌声,表演着精彩的动作。
观众们则要坐在台前,欣赏演员们的表演,不时地为演员们喝彩。
潮州歌仔戏是潮汕地区的一项重要文化遗产,也是潮汕人民的精神寄托。
三、潮汕牛仔节潮汕牛仔节是潮汕地区的一项传统活动,也是中国境内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牛仔活动之一。
牛仔节通常在每年的11月份举行,为期四天。
活动期间,潮汕各地的牛仔们会穿着传统的牛仔服装,骑着马匹,进行各种竞技表演。
在牛仔节上,观众们可以欣赏到牛仔们的绝技表演,如马术、枪术、绳艺、牛仔舞等。
此外,还有各种娱乐活动,如文艺演出、美食节、摄影展等。
潮汕牛仔节是潮汕地区的一项重要文化活动,也是潮汕人民的精神寄托。
四、潮汕饮茶文化潮汕饮茶文化是潮汕地区的一项传统文化,也是潮汕人民热爱生活的一种表现。
潮汕习俗文化传统
潮汕地区位于广东省东部,是中国南方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潮汕地区的习俗
文化传统源远流长,深厚而丰富。
这里的人们秉承着传统,尊重历史,传承着悠久的文化。
潮汕地区的习俗文化传统主要体现在节日、饮食、建筑和手工艺等方面。
在节
日方面,潮汕地区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
这些节日都有着独特的庆祝方式和活动,例如舞龙舞狮、游灯笼、赛龙舟等,这些活动都是潮汕地区习俗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饮食方面,潮汕地区以海鲜和茶点闻名。
潮汕人讲究吃海鲜,尤其是螃蟹、
鱼虾等,以其鲜美可口而著称。
此外,潮汕地区的茶文化也非常发达,人们喜欢在茶楼或茶馆里品茶聊天,这也是潮汕地区习俗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在建筑方面,潮汕地区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如客家围屋、潮汕牌坊等,这些
建筑都体现了潮汕地区的传统文化特色,成为了当地习俗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在手工艺方面,潮汕地区有着丰富的传统手工艺,如木雕、竹编、漆器等,这
些手工艺品都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是潮汕地区习俗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潮汕地区的习俗文化传统源远流长,深厚而丰富。
这些传统文化不
仅丰富了潮汕地区的历史底蕴,也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宝库。
希望潮汕地区的习俗文化传统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些宝贵的传统文化。
关于潮汕的风俗潮汕地区是广东省的一个重要地区,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孕育了许多独特的风俗文化。
以下是对潮汕地区的风俗文化的一些介绍。
一、潮汕人的婚姻习俗潮汕人的婚姻习俗非常独特,其婚礼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仪式,而是一种庆祝和团聚的方式。
在潮汕地区,婚礼通常在晚上举行,这是因为潮汕人认为晚上是一个吉祥的时刻。
婚礼前,新郎要先到新娘家拜访,拜访时要带上一些礼品,例如酒、糖果、水果等。
在婚礼当天,新郎和新娘的家人会在家门口摆放一些花环和彩带,以示喜庆。
新娘穿着一身华丽的红色婚纱,新郎则身穿一身传统的中式礼服。
婚礼仪式包括祭祖、拜堂、敬茶、交换婚戒等环节,整个仪式非常庄重和热烈。
婚礼之后,新郎和新娘还要到新娘家中进行三日的“坐月子”,以示对新娘的尊重和关爱。
二、潮汕人的饮食文化潮汕地区的饮食文化非常丰富多样,以海鲜为主要食材,口味清淡,讲究色、香、味、形。
其中,潮汕牛肉火锅、潮汕牛肉丸子、潮汕牛肉粉丝等都是潮汕地区的传统美食,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此外,潮汕地区还有许多特色小吃,例如潮汕肠粉、潮汕糯米糍、潮汕糯米鸡等,这些小吃以其独特的口感和味道,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品尝。
三、潮汕人的节日习俗潮汕地区有许多传统节日,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农历的春节和中秋节。
春节是潮汕人民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挂灯笼,喜气洋洋。
此外,潮汕地区还有许多独特的春节习俗,例如“拜年”、“抢红包”、“吃年糕”等,这些习俗体现了潮汕人民的喜庆和团结精神。
中秋节是另一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人们会赏月、吃月饼、喝桂花酒,同时也会举行各种文艺活动和传统游戏,如赛龙舟、猜灯谜等。
四、潮汕人的传统手工艺潮汕地区有许多传统手工艺,如潮州木雕、汕头陶瓷、潮州刺绣等。
这些手工艺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是潮汕地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潮州木雕以其精美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著称,汕头陶瓷则以其绚丽多彩的色彩和精湛的制作工艺而闻名。
潮汕地区的节日习俗潮汕地区的节日习俗潮汕民俗繁多,而且,这也是潮汕人一直骄傲的地方。
除了传统的节日外,他们还保留着盂兰节,中秋烧塔,新年烧龙等等中原已消失的习俗。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潮汕地区的节日习俗,希望有所帮助!潮汕人过年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天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
除夕前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
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
旧俗过年前,男必新理发,女必“挽面”,现女子多为烫发整容。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
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品,以备过年之用。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
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
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
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
过年夜守岁之俗十分普遍。
守候新春来临,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鸣放鞭炮。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日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
天方拂晓喜炮声声,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吉(即柑,柑大于桔,故称大吉)、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
这天多数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荤。
早餐后大人携小孩带上大吉到亲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贺发财添福等吉利话;主人请客以大吉、槟榔(古俗敬槟榔,今以青橄榄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赠上大吉贺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赠,俗谓转敬或换吉,意在回敬美好祝愿。
初一早,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
还有手摇万年青叶(俗谓摇钱树)或手执书有“招财进宝”等吉利句小红纸贴于人家门上的;或是吹唢呐、敲竹板、唱歌谣、做四句、说吉利话挨家贺年的,都趁着讨点赏钱。
初二、初三日很多乡村圩镇组织庆新春文娱活动,除搭戏棚演潮剧、山歌剧、做皮影戏外,还有大锣鼓队、虎狮队、英歌队、舞龙队等沿街挨村寨游行表演。
潮汕的风俗:
春节:潮汕人过年,从腊月廿三就已开始,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方落下帷幕,其间的高潮当是“除夕”和“新年”。
祭祖、贴春联、围炉、送压岁钱、守岁、辞岁……这些习俗都要在过年夜(潮汕地区对“除夕”的说法)之前完成。
游神:把老爷请上金膝木雕做成的金壁辉煌的“轿子”,由选定的年轻力壮的青年抬的着,前导抬着“××老爷出巡”、“肃静”、“迴避”等匾额,犹如古代官员出巡。
潮汕民间舞蹈,如英歌舞、车鼓舞、骆驼舞、蜈蚣舞、麒麟舞、鳄鱼舞、白马舞、孔雀舞、鳌鱼舞、双鹅舞、舞鲤鱼、舞九鳄、布马舞、舞狮、舞龙、耍竹龙等,都是游神赛会时的把戏
潮汕锣鼓队:每年正月至二月,各乡各里游神赛会的标旗队,有潮剧戏出人物,有潮乐队,有潮汕锣鼓队,还有茶担。
标旗队中穿袍的乡里老大、着唐装的童佬,洋洋大观。
晚间,在老爷宫前的戏台上演潮剧,做木偶戏,热闹非凡。
有的乡村游神锣鼓队光锣就有36面,有的乡村游神后,连续演大戏。
游神时锣鼓声、鞭炮声震耳欲聋;人们的个个喜气洋洋,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这些美妙绝伦的交织在一起,汇成了一首悦耳的新年颂歌,它是那么和谐,那么令人心醉。
发“压肚腰”:午夜十二点,新年钟声响起时,家里的长辈则要给小辈们发“压肚腰钱”(利市),已经参加工作的小辈也要封红包孝敬长辈。
“送压岁钱是潮汕过年夜习俗中重要的一项,家里的长辈要给小孩压岁钱,俗语叫‘压肚腰’,意思是孩子们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
”大人给小孩分发压岁钱的同时,照例还有一番勉励祝福的吉利话。
到了睡觉时,将这份礼物名副其实地“压”在孩子们的枕头底下,伴随他们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除夕夜,共迎新的一年到来。
潮汕民风民俗作文350字潮汕民风民俗作文350字(精选20篇)潮汕人遍布天下,而潮汕的民风民俗也有很多,大家了解多少呢?以下是潮汕民风民俗作文350字,欢迎阅览!潮汕民风民俗作文350字篇1环,潮汕人称“耳钩”,在潮汕民俗中应用甚广,在潮汕婚俗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潮汕传统婚俗中耳环是必备之物。
男女双方定亲时,男方备礼物到女方家下定亲事。
礼物通常是一对金耳环或一枚金戒指,还有饼食、糖果、白糖和面条等,这是表示订婚的信物。
在潮阳关埠一带,女子若是在23虚岁或25虚岁时结婚的,男方必须买一对金耳环给女方的母亲。
古时的潮汕地区,男子若是妻子早亡,岳母家有未出嫁的小姨子,岳母疼惜未成年的外孙没人抚养,也对女婿的印象不错;而姐夫也有意娶小姨子续弦,便由父母出面,带小姨子上门来见姐夫。
迎接小姨子得由父母亲自出面。
在红色茶盘上放一对金耳环、一对金戒指,奉至小姨子面前。
小姨子若是捡起金耳环,便是暗示小姨子被钩住,表示愿意接替姐姐,与姐夫缔结秦晋之好。
这就是“逆婚姻”,也叫“接枝”。
在金平月浦、澄海冠山等地每年都有“赛大猪”的民俗活动,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全生猪为主要祭祀品,其隆重程度堪称潮汕赛会之最。
这些大猪咧着大嘴、口含大柑、憨态可掬,猪背上戴大红花,这是当地人祝愿年年五谷丰登,大吉大利。
有的人家还会为大猪戴上耳坠,以显示其财气,也为了能得到人们更多的赞誉。
潮汕民风民俗作文350字篇2潮汕渔民过去出海捕鱼有在左耳上戴金耳环的习俗。
以前渔夫出海捕捞,常逢风浪,生命无保障,葬身鱼腹的事时有发生。
故有“今天我吃鱼,明天鱼吃我”的俗话。
一次台风过后,一具渔夫尸体漂至异乡,赤身裸体搁在沙滩上。
虽然侥幸免于葬身鱼腹,却成了乌鸦、海鸟的肉食。
凑巧同船一幸存者经过这里,不忍目睹,他想把那残缺的尸首收埋。
可是,沿海渔家苦相同,谁家能买得起棺木呢?只得忍着万分悲恸,赶走乌鸦,就地在沙滩上挖一个坑,将尸首草草埋下。
这幸存的渔夫回家乡后把这事与人说了。
潮汕的风俗文化据清嘉庆本《澄海县志》载:每年的立春日,官府必须率人马到郊外举行迎春大典,然后举行“”活动。
早在周朝时,就有立春日鞭春牛的活动。
每年立春节前,各州府事先制好泥塑芒神和;土牛。
到了立春这一天,官府带着迎春队伍,浩浩荡荡地来到东郊八里处事先准备好的芒神亭和土牛台。
迎春队伍中的人一律穿青色衣服,用青色车子,擎青色旗帜,人们吹着牛角号,唱着“青阳、曲”,舞动羽毛仪仗,跳着云翘舞;隆重举行迎春仪式。
这仪式发展到了明清,更是隆重,据清人的《燕京岁时记》载:“??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至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打春牛意在策励农耕。
潮汕地处韩江三角洲,土壤肥沃;农业甚发达,因而与劝农有关的这一习俗得以在潮汕地区保留下来。
但具体事像已有所改变,不一定要打牛了。
二、抬春色据《粤游小志》载,清朝时,潮汕地区还有一种称为“抬春色”的活动。
在立春日的游行队伍中,必有装饰过的台阁,上坐歌妓,由两个人抬着走。
嘉应梅州地区还有高春、矮春的分别:矮春为一人坐台上;高春则用两人:一人立在台上,然后扎着一根直木,隐藏在那个人的长衣中,与这人的肩平齐。
然后再横扎一根木棍在直木上端,这横木隐藏在宽袖中,横木上再站一个人。
为保险起见,将两脚牢牢扎在横木上,两个人装扮成某个故事中的人物。
另有一个人持缠着布条的长棍子叉支在上面的那个人胁下,随着迎春队伍游行。
如路上遇到障碍,则由持长棍子的人用棍子拨开障碍物。
三、吃春饼、春卷立春这一天,潮汕民间还有吃春饼、春卷一俗。
据《四时宝鉴》元宵节习俗一、赏灯潮汕俗语曰:“一年一度元宵明。
”这一天,明月皎洁,高悬碧空,而人间万家灯火、金碧辉煌,真可谓天(蟹)上(蟹)人(蟹)间,俱成灯火世界了。
元宵节在潮汕人眼里,地位只稍亚于春节。
故此,从十三日起,便已经开始准备过节了。
例如,海丰人在十三日便开始“搭灯棚”了。
这天,街头卖灯笼的,将各式各样的灯笼高高悬挂,供人观赏选购,而且神庙和宗祠里都挂着很多花灯。
家乡风情文化我家乡是在美丽的三江平原----潮汕。
潮汕三面背山,一面向海,地处独特,自唐以来,英才辈出、人文厚重,宋“前七贤”明“后八俊”,也因此潮汕被称为“海滨邹鲁”。
俗话说“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汕人”,潮汕话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继承与传承了潮汕地区千年的传统文化,祖祖辈辈薪火相传,缔造了独具一方的潮汕风情。
如潮乐、潮剧。
潮剧是中国十大剧种之一,广东三大剧种之一,有“南国奇葩”的美誉。
作为一种独特的地方文化戏曲,潮剧用潮汕话来演绎。
作为潮汕传统文化的另一典型代表潮汕工夫茶是我国古老的茶文化最有代表性的茶道,对于茶具、用水、沏工以及泡法都十分讲究,自有一套严格的程序,故曰:功夫茶。
功夫茶的步骤主要有纳茶、候汤、冲茶、刮沫、淋罐、烫杯、洒茶、敬茶以及品茶。
在我们家乡每家每户都有茶具,有客人去串门都要以茶会客。
功夫茶品的不仅仅是茶而已,更是一方风情、一种文化。
喝的是茶,品的却是一番人情世故,所谓“茶薄人情厚”。
在我家乡潮汕地区,尤其是在潮汕的农村地区,到了农事活动的时候,为了祭祀神灵,祈求神灵保佑,就会有英歌舞的表演;春节期间的游神,秋收后的庆功或者祭祀民俗活动,我的家乡也保留着英歌舞这种节目。
而现在,英歌舞从以前祈求神灵保佑的仪式变成了庆祝喜事的活动。
这种叫做“英歌”的化妆歌舞表演,一直深受当地群众欢迎。
潮汕英歌舞是一种令舞者、观者都能浑身震颤、热血沸腾的民间舞蹈形式。
“锣鼓响,心蓬浅”描绘的就是英歌舞带来的那种群情昂奋、争相观看的热闹场面:英歌锣鼓一响便观众如潮,犹如一大朵彩云在漂浮、移动。
舞者时而稳如泰山,时而舞若银蛇,时而如雄鹰展翅,时而如猛虎下山。
那锵锵锣鼓声,与感召力极强的螺号声、舞者的吆喝声此起彼伏,震撼大地,气冲蓝天。
这和谐的舞与鼓,组成了潮汕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潮汕饮食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以丰富多样,无所不食而名震南粤,享誉全国。
它的形成既有历史文化的影响,也与独特的地理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潮汕民间禁忌民俗文化
潮汕民间禁忌民俗文化
潮汕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风格独特。
生活在潮汕大地的人民深爱它的陶冶。
每个潮汕人的身上,不管是思想,语言,或者动作,无时无处不表现着本土文化的'特征及其影响。
特别是在潮汕民间的流传的一些有意思的禁忌,更带有浓厚的风俗民情。
(一)衣着禁忌
1、小孩的衣服不能晾在露天的地方于夜,怕鬼神会收了小孩的魂魄。
2、衣服不可反穿。
据潮俗可知,守孝的人会将衣服反过来,然后穿在亡者身上。
3、缝补衣服时衣服不可穿在身上。
因为缝针中穿有线。
而针属铁,线即绳,若不将衣服脱下,缝补时也即是在下铁索咒,不久怕有入狱之灾。
(二)进餐禁忌:
1、忌菜席上摆3个菜;席上三菜是死囚在即将被斩首时吃的。
2、忌摆放筷子时,将之置于碗的两旁;意味着快分开,筷与快谐音。
3、忌游筷;即拿着筷子在各式饭菜上边游动。
主人游筷,意为无诚意招待客人;小孩游筷,怕长大后做事犹豫不决,不认真,成不了材。
4、忌将筷子插在饭碗中央;犯着祭拜的插香状。
5、忌用餐时使用长短筷;怕每逢外出要乘船会搭唔着渡。
6、忌捧着饭碗边走边吃;则魂不守舍,怕读书工作生活时不经心,无成就。
7、忌将盘或碟当作碗盛饭吃;意味着肠肚浅器量小,心胸狭窄,成不了大器。
8、忌完餐后存饭粒于碗底;怕以后会娶麻脸妻或嫁麻脸夫。
9、忌饮茶提起茶杯时擦盘边缘;带有寻衅、惹事的意思。
10、忌在客人未完餐时收拾碗筷;表示讨厌客人,在下逐客令。
【潮汕民间禁忌民俗文化】。
临产办鸡蛋妇女临产时,必须请来接生婆。
丈夫不能留在产房里服侍妻子,要和全家的男人一样离开产房。
有些人为了分娩顺利,还会到庙宇里去祭拜“催生娘娘”,保佑顺产。
怀孕至十个月,有的孩子尚未呱呱坠地,产妇的娘家就送来一个孰鸡蛋,意思是像母鸡下蛋一样顺利,这就是“送催生”。
产妇产下婴儿后,胎衣不能随便丢,有的地方把胎衣埋在江滨沙滩,据说埋得越深孩子的胃力越好。
有的地方则把胎衣撒上草木灰,密封在坛罐里,放在床底下。
当做父亲的干完了这些之后,就立刻到产妇的娘家报喜。
于是,产妇的娘家就必须准备鸡蛋送到产妇家。
为其补养。
在过去,“办鸡蛋”是一件颇为隆重的仪式,但日子不一定选择在婴儿初生的时候,而是在婴儿出生1月或1年以至5年期内。
择吉选日之后,即赶紧裁制小衣服。
小衣服的件数视娘家财力而定,少则十二件,多则五六十件。
还有一些金银饰器,诸如手镯、项链、脚镯之类,作婴儿的礼物。
礼物之中,鸡蛋是必不可少的。
当娘家把这些礼物送到女儿家时,产妇家必须煮甜糯米粥招待来客。
有的地方是由娘家送来“乌豆酒”,乌豆酒的制法是将乌豆煮熟后加浓糖,然后和以白醅酒。
但现在这种繁琐的仪式已经少见了。
潮汕民间“尚红”风俗自古以来,潮汕人就有“尚红”习俗。
无论是民间祭祀、宗教活动或民间的红白家事,都与红色分不开,因为红色象征着热烈、喜庆、祥和、兴旺、繁荣昌盛。
在潮汕民间各种风俗活动中,几乎无一不与“红字”相映。
例如春节贴春联,红纸黑字;门口挂红灯笼;做红()桃;燃放满地红鞭炮等,都是以示吉祥喜庆。
农村已婚妇女正月头喜欢穿红衣,讲究的还从春节一直穿到二月初二“龙抬头”为止;每月的初一和十五日,农村家庭主妇也有穿红色衣裳的习俗。
结婚的人家,眠床、家具大都是红色的,扁担要漆红或两头抹红,门帘顶挂上红布,象征满堂生辉,瑞气盈门。
亲戚朋友之间互送食品,如面条、粉丝、肉块、禽蛋,甚至甘蔗段等等,都要剪一小块红纸放在赠品上面。
农家存有一点黄金,也要用红纸包裹,如果不用红纸,说会飞走,神秘兮兮。
广东潮汕的风俗
广东潮汕地区,历来就有着丰富多彩的风俗文化。
从早期的海上捕鱼,做船,到现今的各种庆典,都有独特的风俗文化。
这里的风俗反映出当地的居民的精神状态,也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生活习惯。
广东潮汕地区的风俗文化开始于早期的渔民,他们把捕鱼作为自己的主要谋生经济活动,并把它作为一种生活习俗。
渔民们把捕鱼逐渐发展成一种文化形式,形成了独特的渔业文化。
他们经常组织群众,一起捕鱼,分享捕获的鱼。
此外,他们还会举行各种庆典,比如海滨节,龙船节,家庭节等。
随着城镇发展的进程,越来越多的渔民们把家乡建设成一座城市。
潮州城的渔民们,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文化风俗,比如海滨节和龙船节,反映出他们的海滨文化和船舶文化。
这些节日的历史源远流长,给他们带来了灿烂的文化文化灿烂。
同时,广东潮汕地区也有着许多传统的习俗,比如把潮汕特色称为潮汕特别,是有着历史悠久的习俗,表达潮汕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另外,还有一些成年礼、家规严仪等遵守的风俗,使得潮汕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文化活动,比如百家乐、定家乐等,都是当地人经常把握住机会,表达他们快乐的方式。
潮州城也是一个文化文化的活跃地,不仅有许多激情洋溢的演艺场所,而且也有许多活跃的乐队和乐团,带给人们许多欢乐和快乐。
总而言之,广东潮汕地区的风俗文化是多样的,既有古老的传统,
也有现代的流行。
广东潮汕的风俗文化,体现着当地人的快乐态度和追求自由的精神,使游客们可以从中体验到独特的文化氛围。
在这里,人们可以在激动人心的庆典、喧闹的演出和熟悉的朋友间,感受到潮汕文化的迷人魅力。
潮汕民风民俗
——二1班马泽彬
C潮汕民风民俗
01潮汕民居
02潮汕功夫茶
潮汕小吃
03
潮汕过年过节习俗
04
潮汕民居
潮汕民居直接地将大自然因素所谓“天时、地气、顺风”溶入建筑中,体现出人天和谐的统一境界和高尚心灵意境。
潮汕民居的建筑方位一般是取朝南偏东的,以南为主。
这样一来,
冬天可挡住严寒的
北风,夏天则可以
接受凉快的南风。
潮汕工夫茶
工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
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
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
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工夫,此功夫,乃为沏泡时的学问,
品饮的工夫。
品工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
不管是有亲戚或邻居来做客,还是自已一家人。
饭后都会冲功夫茶喝。
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影子。
潮汕小吃
在潮汕,有许多的小吃都是比较特别的,这些小吃在别的其他地方是比较难找的,如有你机会去到潮汕,那么你一定不能错过潮汕美味的小吃,一起来看看美味的潮汕小吃吧!
一、桃粿
桃粿是广东潮汕地区汉族传统小吃,民间民俗年糕。
又名红曲桃。
在潮南潮阳地区则叫做“红壳桃”。
取桃果造型而得名。
桃果象征长寿,故制桃粿正反映祈福祈寿的愿望。
有些地方叫作粿桃。
二、牛肉丸
牛肉丸作为著名的潮汕小食,在潮汕地区已有近百年历史,牛肉丸可分为牛肉丸、牛筋丸两种,牛肉丸肉质较为细嫩,口感嫩滑,牛筋丸是在牛肉丸里加进了一些嫩筋,吃起来就有点嚼头。
三、肠粉
据说是潮汕的肠粉是从广州传过去的,但又相当不同。
潮汕人有潮汕人的口味,那肠粉也就自然有新的造诣。
一张面粉皮,打上一个蛋,加猪肉碎,加萝卜丁,加香姑丝,
加切碎的白菜片或豆
芽或笋丁,然后上面
浇一层芝麻浆和卤汤。
四、潮汕粿条
潮汕粿条是广东潮汕有名的汉族小吃,广州人称为“沙河粉”,潮汕人称为“粿仔”。
这种小吃是用米粉浆薄层蒸熟晾凉之后,切条备用的小食半成品。
炒成的笋粿条,热腾腾、香喷喷,其特色是色泽白里带赤,柔软醇香,有独特的名俗风味。
在潮汕地区,特色小吃非常的多,数也数不过来,也都非常的好吃,下一个假期,我还要跟着爷爷、奶奶,回到潮汕老家,品尝更多的美食。
潮汕过年过节习俗
在中国传统的节日中,最热闹,最受人们重视的节日是春节。
春节是农历的元旦,是一年岁月更新的开始。
因为
这是一年中的第一个大节,
故此,我们全家人都回到
了潮汕地区过春节。
一、贴门神、对联
新春开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
大年二十九日,家家户户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
二、吃团年饭
除夕将至,家家户户将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大人们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
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首先必须“拜老公”(祭祀祖宗)。
祭祖时应该将代表祖宗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在供桌上,然后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
然后长幼依序跪拜,这充分表现出潮人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
三、送压岁钱
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
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
呵呵!我今年
红包不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