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底电缆登陆

海底电缆登陆

海底电缆登陆
海底电缆登陆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RDINANCE (CHAPTER 499)

SECTION 5(1)(b)

PROJECT PROFILE

FOR

SUBMARINE CABLE LANDING INSTALLATION AT TUEN MUN FOR HGC OPTICAL FIBRE SUBMARINE CABLE SYSTEM BETWEEN TUEN MUN AND CHEK LAP KOK

Tender No.: T-008-49

Issue: August 2000

CONTENTS

PAGE 1BASIC INFORMATION

1.1Project Title 1

1.2Purpose and Nature of the Project 1

1.3Name of Project Proponent 1

1.4Location and Scale of Project (include Plans) and History of Site

1.4.1Location of Project 1

1.4.2Scale of Project 2

1.4.3History of Site 2

1.5Number and types of Designated Projects to be covered by the Project Profile 2

1.6Name and Telephone Number of Contact Person(s) 2 2OUTLINE OF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PROGRAMME 3 3POSSIBLE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4 4MAJOR ELEMENTS OF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4.1Gazetted Beach 4 5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ASURES TO BE INCORPORATED IN THE DESIGN AND FURTHER 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5.1Landing Point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4

5.2Landing Point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5

5.3Landing Point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5 APPENDICES

Appendix 1 - Proposed Cable Route 6

Appendix 2 - Proposed Tuen Mun Landing Point TM1 7

Appendix 3 - Typical Section of Landing Point 8

PROJECT PROFILE

FOR

SUBMARINE CABLE LANDING INSTALLATION AT TUEN MUN

FOR

HGC OPTICAL FIBRE SUBMARINE CABLE SYSTEM

BETWEEN TUEN MUN AND CHEK LAP KOK

1BASIC INFORMATION

1.1Project Title

Submarine Cable Landing Installation at Tuen Mun for Hutchison Global Crossing Ltd.

(HGC) Optical Fibre Submarine Cable System between Tuen Mun and Chek Lap Kok.

1.2Purpose and Nature of the Project

Hutchison Global Crossing Limited (HGC) is planning to install a submarine optical fibre network between Tuen Mun and Chek Lap Kok across Chi Shui Men.

The purpose of this submarine optical cable project is to connect the HGC's main exchanges at Kwai Chung and Chek Lap Kok through the network along Route 3, Tai Lam Tunnel, Yuen Long, Tuen Mun and Airport. This submarine optical cable provides diversity to the Airport and Lantau Island in case of network contingencies occurred at Tsing Ma Bridge and Northern Lantau Express.

The route map of the proposed submarine optical cable is attached as Appendix 1.

Based on detailed study and site investigation, it is devised that the submarine optical cable will be landed near the west end of Butterfly Beach, Tuen Mun.

The proposed work in this Project Profile involves construction of landing structures at the cable landfalls and laying of submarine optical cables from Tuen Mun to Chek Lap Kok.

1.3Name of Project Proponent

Hutchison Global Crossing Limited (HGC)

1.4LOCATION AND SCALE OF PROJECT AND HISTORY OF SITE

1.4.1Location of Project

The proposed work in this Project Profile involves construction of landing points at Tuen Mun and Chek Lap Kok and associated submarine optical cables landing installation. The landfall at Tuen Mun is located at west of Butterfly Beach.

The submarine cable landing point at Tuen Mun TM1, which may be a designated project under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rdinance as detailed in Section 1.5, is shown in Appendix 2.

1.4.2Scale of Project

The scope of work under this project profile involves the following works at the submarine cable landing point TM1 constructed on a rubble-mounted seawall and seabed extending from it:

(a)At land portion:

?Construct an underground concrete structure as Armour Clamp Bay to fix submarine cables [Typical size: 2.4m(W) x 2.4m(L) x 2.0m(D)];

?Construct an underground concrete manhole for jointing of submarine and land cables [Typical size: 1.6m(W) x 4.0m(L) x 2.5m(D)].

(b)At seawall:

?Excavate the rubble-mounted seawall to designed level;

?Prepare bedding for laying precast cable trough;

?Place precast units on top of bedding;

?After laying of submarine cables, backfill the precast units;

?Restore rubble-mounted seawall to original position.

(c)Excavate a short underwater trench (~500m length depending on seabed profile and

hardness conditions) at shallow waters near shore;

(d)Lay submarine optical cables from a cable laying barge across Chi Shui-Men to the

opposite shore at Chek Lap Kok by simultaneously laying and burying method. The

cables will be buried at 3.5m (typical) below seabed.

1.4.3History of Site

The landfall at TM1 is a rubble mounted sea-wall. A similar submarine cable landing point at 300m west of TM1 was constructed by CLP Power Hong Kong Ltd. in 1997.

1.5Number and Type of Designated Projects to be covered by the Project Profile

This Project Profile involves a landing point at Tuen Mun (TM1) which may be classified as

a Designated Project under Category C.12(a) (iii) in Schedule 2 (Part 1) of the EIA

Ordinance:

Schedule 2 (Part 1)

C12 A dredging operation which:-

(a)is less than 500m from the nearest boundary of an existing:-

(iii) bathing beach.

1.6Name and Contact Persons and Correspondences

All queries regarding the project profile can be addressed to:

Manager - External Plant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Department

Hutchison Global Crossing Limited

2OUTLINE OF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PROGRAMME

The project is led by Hutchison Global Crossing Ltd. (HGC).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will be undertaken by the following team:

?Project Management - Associated Technical Services Ltd.

?Civil & E&M Design - Associated Technical Services Ltd.

?Landing Point Construction and Submarine Optical Cable System Installation -International Cable Supplier to be appointed.

Major project milestones are:

Application to Office of Telecom Authority (OFTA)13 Jan 2000

Approved in-principle by OFTA31 Jan 2000

Application to District Land Office (DLO) for Route Approval 5 Jan 2000

Issue of Wayleave of submarine cable route by DLO31 Jan 2001 (tentative) Commencement of Civil Work at Landing Point 1 May 2001

Submarine Optical Cable Installation Oct-Dec 2001

Optical Cable Commissioning31 Dec 2001

All the works at the landing point TM1 are scheduled to be completed in around 8 months within the period May-Dec 2001. Typical sections showing design of landing point is shown in Appendix 3.

The major works to be carried out at TM1 are:

(a)Part of the rubble-mounted seawall will be temporarily removed. A ramp trench in

1:15 cut slope of approximately 50m in length and 5.0m wide will then be formed on

the sea bed by conventional open excavation.

(b)Levelling stones will be placed on the trench as bedding. A concrete trough will be

installed on top of the levelling stones bedding at 1.0m under the seawall to 1.75m

below ground.

(c) A reinforced-concrete structure of typical size of 2.4m (W) x 2.4m (L) x 2.0m (D)

will be built as a Armour Clamp Bay for fixing of submarine optical cables. The

headroom of the clamp bay is 1.55m.

(d) A reinforced-concrete structure of typical size of 1.6m (W) x 4.0m (L) x 2.5m (D)

will be built as a manhole for jointing submarine and land optical cables. The

headroom of the manhole is 2.0m.

(e) A short underwater trench of approx. 1m (W) x 1m (D) will be excavated by

dredging at the shallow water using a small powered backhoe machine on a barge up

to ~500m from shore.

(f)The cables will be paid out from a cable barge staying at deep water, floated on

buoys and pulled to the landing manhole by a winch installed on land.

(g)The optical cables will be protected by Polycon F.R.P. (or equivalent) pipes and then

placed on the concrete trough. The trough will be covered up with tremie concrete.

(h)The optical cables on the sea bed close to the concrete trough will be backfilled/

protected by concrete mat (mattress) or rubble of adequate size up to the original sea

bed level.

(i)The optical cables at the landward side will be anchored inside the Armour Clamp

Bay and jointed inside the Manhole to the land cables.

(j)The rubble-mounted seawall will be restored to its original state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cable installation.

3POSSIBLE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3.1Operation Stage

The whole submarine optical cable will be buried. There is no emission of gas, dust and odour during operation. The optical cables consist of stable silicon optical fibres protected by corrosion resistance polyethylene and steel wire armours and are designed for a normal working life-time of 40 years. There is no risk of accidents which would cause pollution.

3.2Construction Stage

The construction work at shore will only be carried out at day time. The construction noise would not exceed noise limits stipulated in Noise Control Ordinance and subsidiary legislation. Similarly, the dust control measures stipulated under the Air Pollution Control (Construction Dust) Regulation would be applied.

For work to be carried out at rubble-mounted seawall, the boulders would be reused for reinstatement. No waste material or disposal would be left causing adverse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For the excavation of underwater trench near seashore, the excavated material will be dumped at designated Mud Disposal Pits arranged by Marine Fill Committee of CED. The near shore trench will be backfilled by concrete mat or boulders which will not contaminate the water.

The submarine cable laying and burying operation will not utilize any foreign substances that could contaminate the environment.

Impacts of this project to other environmental issues are considered negligible.

4MAJOR ELEMENTS OF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4.1Gazetted Beach

Butterfly Beach is a gazetted public bathing beach. Since the landing point TM1 is about 200m from the boundary of the beach which is constructed under control method and also the submarine optical cables are buried, there is no visual impact and inconveniences to the beach users during both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stages.

5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ASURES TO BE INCORPORATED IN THE DESIGN AND FURTHER 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5.1Landing Point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able landing point will take less than 5 months. Potential environmental impacts will be the dust and noise generated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stage which can be controlled by observing the relevant noise and construction dust Regulations.

There is no environmental impact during operation stage of the landing point.

5.2Submarine Cable

The total submarine cable installation work including preparation and cable protection works will take about 3 months but the actual cable laying from one seashore to the opposite seashore would take about 2 weeks time. The residual environmental impacts to the submarine cable laying activities will be localised to the immediate vicinity of the cable alignment, short duration, low severity and acceptable.

There is no environmental impact predicted during the operation of the submarine cable.

5.3Further Implications

The geotechnical environment around the proposed landing point has been confirmed to be suitable for submarine optical cable landing by electronic surveys. The nearby site has been employed for the landing of 132kV submarine power cables belonging to CLP Power and the cables have been operated for several years without any environmental issues arisen.

The above-mentioned construction method is a common method for the installation of submarine optical cable. It has been widely used around the world and is widely accepted to have no impact on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The working period is normally very short.

Also there is no waste disposal issue or no excessive noise will be generated in these operations.

- END -

海底电缆发展现状

海底电缆项目可研报告 一、行业目前发展现状 海底电缆研发、生产、敷设已有近170年历史,1850年英国和法国之间铺设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条海底电缆;中国的第一条海底电缆是在1888年完成,共有两条,一是福州川石岛与台湾沪尾之间,另一条由台南安平通往澎湖,均由当时台湾巡抚刘铭传组织敷设。海底电缆的按绝缘种类分有:浸渍纸包绝缘电缆、充油式电缆、挤压式电缆(XLPE--交联聚乙烯绝缘与EPR--乙丙橡胶绝缘),浸渍纸包绝缘和充油式电缆受水深与敷设落差限制,现已基本淘汰。目前使用最广泛、最多的是XLPE绝缘电缆。海底电缆按电流传输方式可分为:交流(AC)传输与直流(DC)传输。 海底电缆输电工程是跨海域联网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电网国际化、区域电网互联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国内外输变电技术的发展,在经济一体化、能源优化配置、减少环境影响等因素的推动下,跨海域输电技术、海底电缆制造技术、海底电缆工程技术不断向前发展。 海底电缆工程的建设,受地域建设、海洋工程、施工设备等条件的限制,工程建设涉及技术领域广泛,投资规模较大,施工技术复杂。工程建设期间分为两个阶段,施工前期工作主要涉及工程设计、海缆路由选择、海缆制造及运输,工程施工期间则主要包含海缆路由定位、海缆敷设、海缆保护、陆地设备安装、检测与调试、工程验收。 海底电缆输电工程的应用领域主要有区域电网跨海域互联、向海洋孤岛及石油钻探平台供电、输送海上再生能源的发电并网。随着国内外能源资源优化利用、提高供电可靠性、区域电量交换等趋势的影响,海底电缆工程建设将进一步得到发展。 一、国内外海底电缆输电工程现状 1.欧洲地区 欧洲电网主要由欧洲大陆电网及欧洲输电联盟(UCTE)、北欧电网及北欧输电协会(NORDEL)组成。欧洲电网所覆盖的国家国土面积普遍较小,工业高度发达,用电负荷密度大,电网结构密集[1]。因而,欧洲各国电网迫切需要实施电能结构的优化配置,以实现电源结构的互补和电量交换。目前欧洲地区是世界上海底电缆工程建设项目最多、建设规模最大的区域,海缆总长度约为10173km,设计交换容量约为22430MW。 (1)北欧地区。北欧电网由于发电量构成不均衡,如挪威的总装机容量中,水电占 95.73%[2],而丹麦则是以火电为主。为此,各国电网通过海底电缆工程联网,实现了能源优化配置、降低发电成本、减少备用容量的目的,同时获得了联网运行的经济效益。 北欧电网,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家电网互联的海底电缆工程项目主要有挪威至丹麦、丹麦至瑞典、丹麦至德国、芬兰至瑞典1.2期,瑞典至波兰、挪威至荷兰等。工程均采用直流电压±400kV-±500kV联网,海缆总长度约2140km,设计容量5670MW。海缆跨越的海域有:波罗的海、斯卡克拉克海峡、卡特加特海峡、波的尼亚湾和北海。2008年9月,费达(挪威)至伊姆斯劳(荷兰),直流±450kV海底电缆工程投入商业运行,该工程海缆跨越北海长度580km,海缆路由最大水深410m。

海底电缆的物理连接

海底电缆的物理连接 海底电缆(undersea cable)是用绝缘材料包裹的电缆,铺设在海底,用于电信传输。海底电缆分海底通信电缆和海底电力电缆。现代的海底电缆都是使用光纤作为材料,传输电话和互联网信号。全世界第一条海底电缆是1850年在英国和法国之间铺设。中国的第一条海底电缆是在1888年完成。 底电缆(submarine cable)是用绝缘材料包裹的导线,敷设在海底及河流水下,用于电信传输。现代的海底电缆都是使用光纤作为材料,传输电话和互联网信号。全世界第一条海底电缆是1850年在英国和法国之间铺设的。中国的第一条海底电缆是在1888年完成,共有两条,一是福州川石岛与台湾沪尾(淡水)之间,长177海里另一条由台南安平通往澎湖,长53海里。 海底电缆分海底通信电缆和海底电力电缆: 海底通信电缆主要用于通讯业务,费用昂贵,但保密程度高。海底电力电缆主要用于水下传输大功率电能,与地下电力电缆的作用等同,只不过应用的场合和敷设的方式不同。由于海底电缆工程被世界各国公认为复杂困难的大型工程,从环境探测、海洋物理调查,以及电缆的设计、制造和安装,都应用复杂技术,因而海底电缆的制造厂家在世界上为数不多,主要有挪威、丹麦、日本、加拿大、美、英、法、意等国,这些国家除制造外还提供敷设技术。目前220kv光电复合海缆打破国外垄断格局,开始不需要完全依靠进口。2015年8月份,宁波某家电缆公司,国内首条220kv(目前全球海底电缆电压的最高等级)

电缆开始装船,意味着中国也能够自行研发制造高压电缆,不再依赖国外进口!在海底光缆的制作中,光纤首先会被嵌入在类似果冻的化合物中,保护即使在与海水接触的情况下电缆也不会损坏。然后将光缆装入钢管中,防止水的压力将其破坏。接下来将其包裹在整体强度极高的钢丝之中,并套在铜管之中,最后套上聚乙烯材料的保护层。靠近大陆架的海岸,海底电缆的铺设通常采用轻质电缆搭配强度更大的钢丝,并覆盖沥青涂层以防止海水腐蚀。海底通信电缆主要用于长距离通讯网、通常用于远距离岛屿之间、跨海军事设施等较重要的场合。 海底电力电缆敷设距离较通信电缆相比要短得多,主要用于陆岛之间、横越江河或港湾、从陆上连接钻井平台或钻井平台间的互相连接等。在一般情况下,应用海底电缆传输电能无疑要比同样长度的架空电缆昂贵,但用它往往比用小而孤立的发电站作地区性发电更 经济,在近海地区应用好处更多。在岛屿和河流较多的国家,此种电缆应用较广泛。1850年,人们在北美和欧洲之间铺设了世界上第一条海底电缆,1866年,英国在大西洋铺设海底电缆的铺设了一条连接英美两国的海底电缆。同陆地电缆相比,海底电缆有很多优越性:一是铺设不需要挖坑道或用支架支撑,因而投资少,建设速度快;二是除了登陆地段以外,电缆大多在一定测试的海底,不受风浪等自然环境的破坏和人类生产活动的干扰,所以,电缆安全稳定,抗干扰能力强,保密性能好。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后,海底电缆加入了新的内容,各国大规模铺设海底电缆的步伐加快了。1902年环球海底通信电缆

全面解读全球海底光缆发展及我国海缆分布概况要点

全面解读全球海底光缆发展及我国海缆分布概况 讯石光通讯网发布时间:2015/6/30 11:48:08 编者:iccsz点击277次 摘要:其实所谓的全球互联网,就是世界各国的网络相互联接而组成的超大型局域网,其中实现洲际间的联接靠的是卫星通信和海底光缆。 ICCSZ讯让我们将时间回拨到上世纪50年代,那时候,不同计算机用户和通信网络之间进行常规通信的需求开始萌发,这也促使了分散网络、排队论和数据包交换等研究相继出现;随后,ARPAnet(阿帕网)于60年代问世,并于1973年扩展成为互联网;之后一年,ARPA的罗伯特·卡恩和斯坦福的温登·泽夫提出了TCP/IP协议,终于定义了在电脑网络之间传送报文的方法...,互联网大发展的序幕由此拉开! 全球互联网的发展史可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那么我国又是何时接入(国际)互联网的呢?对此,业界较为认可的时间点是1994年4月,中国与国际的64K Internet 信道开通(借助国际卫星信道接入),这也被认为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转折点。然而不得不说的是,这次我们与世界的沟通,还仅仅是“窄带”沟通,能做的也仅仅是让国内的几百名科学家“体验”收发电子邮件...。

那么今天我们所享受到的互联网“宽带”沟通又是如何实现的呢?答案就是海底光缆。其实所谓的全球互联网,就是世界各国的网络相互联接而组成的超大型局域网,其中实现洲际间的联接靠的是卫星通信和海底光缆。不过考虑到卫星通信带宽有限且价格不菲,因此全球90%以上的国际数据都是通过海底光缆进行传输的,也就是说,基本上是海底光缆构建了今天的全球“宽带”互联网! 比互联网早100年的海底通信两大发明引领两次变革 说起海底通信,其历史比互联网还要早100年,只不过当时的海底通信还是借助电缆来实现的——1850年盎格鲁-法国电报公司开始在英法之间铺设了世界第一条海底电缆,当时只能发送莫尔斯电报密码;而到了1866年,英国在美英两国之间铺设全成了跨大西洋海底电缆(The Atlantic Cable)的成功铺设,首次实现了欧美大陆之间跨大西洋的电报通讯。随后,贝尔于1876年发明了电话,人们对于实现全球沟通的梦想越发强烈,这也加速了全球海底电缆的建设——1902年环球海底通信电缆建成。 而说起我国的第一条海底电缆,则可追溯到清朝时期,当时的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为实现两岸的电报通信,于1886年开始铺设通联台湾全岛以及大陆的水路电线,并于1888年建成,其中一条是福州川石岛与台湾沪尾(淡水)之间的水路电线(全场177海里),另外一条为台南安平通往澎湖的水路电线(全长53海里)。 当然,人类的梦想是永无止境的!进入20世纪50年代,随着互联网开始崭露头角,人们对于海底通信的通话质量、以及数据传输速度有了更高的要求。而就在这时,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问世了(1960年),人们开始尝试借助激光实现在光导纤维中传输数据信息。随后进入20世纪70、80年代,互联网已经开始在全球的发达国家中兴起,而海底电缆的不足(带宽有线、传输稳定性差等等)也开始逐步凸显,因此,具备传输距离长、容量大等特性的光纤(即海底光缆)被寄予了厚望! 1988年,美英法之间的首个越洋海底光缆(TAT-8)系统建成,该海底光缆全长6700公里,含有3对光纤,每对的传输速率高达280Mb/s,速度远超海底电缆,这也标志着海底光缆时代正式到来。随后一年,跨越太平洋的海底光缆(全长13200公里)也建设成功,从此,洲际间的海底通信全部由光缆取代了同轴电缆;同年,我国也开始步入海底光缆时代。 全球海底光缆及我国海底光缆分布 全球海底光缆概况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全球海淀光缆的建设也在不断提速,目前全球已投入使用的海底光缆超过230条,实现了除南极洲之外的六个大洲的联接;此外还有十余条正在

海底光缆

海底光缆 目录[隐藏] 三芯海底光缆 Submarine Optical Fiber Cable。 [编辑本段] 什么是海底光缆 世界各国的网络可以看成是一个大型局域网,海底和陆上光缆将它们连接成为互联网,光缆是Internet 的“中枢神经”,而美国几乎是Internet 的“大脑”。美国作为Internet 的发源地,存放着很多的Web和IM(如MSN)等服务器,全球解析域名的13个根服务器就有9个在美国,登录多数.com 、.net 网站或发电子邮件,数据几乎都要到美国绕一圈才能到达目的地。连接“中枢神经”和“大脑”的是海底光缆系统,它分为岸上设备和水下设备两大部分。岸上设备将语音、图象、数据等通信业务打包传输。水下设备负责通信信号的处理、发送和

接收。水下设备分为海底光缆、中继器和“分支单元”三部分:海底光缆是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脆弱的部分。 海底光缆系统作为一种高质量、低成本、大容量的传输手段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特别是使用EDFA(掺饵光纤放大器)作为中继器的光直接放大多中继技术,使传输容量从560Mb /s一举提高7倍,已开发了每纤可传输5Gb/s信号的海底光缆系统。 海底光缆是通信用的,一般铺设于深海或者浅海,或者河道,不易于受损 敷设在海底的通信光缆,称海底光缆。 [编辑本段] 海底光缆的典型结构 海底光缆的结构解析,见右图。 典型海底光缆的结构解析 1 聚乙烯层 2 聚酯树酯或沥青层 3 钢绞线层 4 铝制防水层 5 聚碳酸酯层 6 铜管或铝管 7 石蜡,烷烃层 8 [编辑本段] 海底光缆的设计要求 海

底光缆设计必须保证光纤不受外力和环境影响,其基本要求是:能适应海底压力、磨损、腐蚀、生物等环境;有合适的铠装层防止渔轮拖网、船锚及鲨鱼的伤害;光缆断裂时,尽可能减少海水渗入光缆内的长度;能防止从外部渗透到光缆内的氢气与防止内部产生的氢气;具有一个低电阻的远供电回路;能承受敷设与回收时的张力;使用寿命一般要求在25年以上。 深海(深度在1000米以上)海底光缆采用无钢丝铠装结构,但光缆缆心的结构和加强构件(一般为中心钢丝)必须能保护光纤,以防止海水的高压力与敷设、回收时的高张力。为了防止鲨鱼伤害,还应在鲨鱼出没海域的深海光缆护套上螺旋绕包二层钢带,并挤一层聚乙烯外护套。 浅海(水深在1000米以内)海底光缆的缆心结构与深海光缆相同,但浅海光缆要有单层或双层钢丝铠装。铠装层数和钢丝外径要根据海缆路由的海底环境、水深、能否埋设、渔捞等情况而定。 海底光缆历史 商业电缆 全世界第一条海底电缆是1850年在英国和法国之间铺设,由John Watkins Brett 's 盎格鲁-法国电报公司(Anglo-French Telegraph Company)开设一条穿越英吉利海峡的电缆,品质粗劣,没有其他任何保障。1851年11月13日,受保护的核心,即真正的电缆,被架设起来,1852年,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被连接在一起。1852年海底电报公司第一次将缆线联系伦敦到巴黎。1853年,英格兰由一个电缆横跨北海,被加入到荷兰。 跨大西洋的电报电缆 1858年赛勒斯由西场(Cyrus West Field),他们说服英国工业家基金第一次尝试在打下一个跨大西洋的电报电缆。从一开始,并在运作中,只有1个月。这项技术一直存在不少问题。科学家们试图在1865年和1866年不断尝试更新的技术,大东电报局则用更为先进的技术,并产生了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的跨大西洋电缆。1870年在印度又完成这项技术。 海底电缆,以印度,新加坡,远东和澳大利亚 1863年电缆从孟买连结到阿拉伯半岛。 海底电缆横跨太平洋 1902年至1903年,海底电缆从美国大陆连接夏威夷,1902年连接关岛,1903年连接菲律宾。1902年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斐济也完成连线。 中国大陆 中国大陆的第一条海底电缆是在1888年完成: 福建至台湾 福州川石岛与台湾(淡水)之间,长177海浬。(已停用)

国内外海洋工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海洋工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海洋工程技术是造船界关注的技术领域之一,世界上现代化的一流船厂都把高新技术船舶与大型海洋工程结构物作为其纲领性产品。海洋工程技术涉及的领域很广,包括海洋发电技术、海洋钻探技术、海水淡化技术、海洋油矿开采技术、海岸风力发电技术、海层探测技术、海洋物质分离技术、海水提炼技术、海洋建筑设计等。海洋发电技术包括:海水发电、海洋风力发电、潮汐发电、温差发电等。海洋钻探技术包括:海洋油井开发、海洋矿石开采等、海水淡化技术包括:太阳能净水、工业净水等。海洋物质分离技术包括:海水金属分离、轻水物质提炼等。能源开发、资源开采等领域海洋工程技术数目众多,未来人类利用和保护海洋是个新新话题。 随着近年来海洋开发“热”的升温,特别是专属经济区资源勘探和开发的实施,海洋工程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 ——在潜水器技术方面。目前世界上建造的载人潜水器超过160艘,无人潜水器超过1000艘。日本继1989年建成深海6500 米载人潜水器“SHINKAI6500”以后,于1993年又建成了世界上第一艘潜深10000米的无人潜水器,用于深海矿产资源和海洋生物资源的调查研究。经过“七五”和“八五”的工作,我国的潜水器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无人潜水器方面,某些项目已经达到国际水平;在载人潜水器方面,潜深600米的“7 1 03”深潜救生艇是我国第一艘载人潜水器,还有300米工作水深的“QSZ—II型双功能单人常压潜水装具系统”、潜深150米的鱼鹰I号和双功能的鱼鹰II。综合国内从事潜水器开发的各院校、研究院和研究所的力量,我国已具有开发深海载人潜水器的技术能力。

——在海底管线埋设、检测和维修技术方面。我国海底电缆的铺设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第一条国际通讯电缆于1976年完成,1993年成功研制出MG一1型海缆埋设犁,并于同年成功完成中日光缆的埋设任务。上世纪80年代开始,英国SMD(Soil Machine Dynamics Ltd.)公司和Land& Marine Eng.公司建造了不少拖曳式埋设系统。而美国的海洋系统工程公司为AT&T研制的SCA- B号埋设机是一种ROV型(水中航行型)的埋设机。可在1850米深用喷水的方式埋设电缆至地下0.6米,可以取出埋深在1.2米以内的电缆,埋设电缆直径为300毫米。履带爬行自走式、带有不同功能挖掘机构的埋设机是海底管道及电缆的埋设技术的发展趋势。在这种履带车载体上通过更换不同的挖沟机械,装备各种探测设备后,既能在沙泥底中进行埋设作业,也能在软岩底中进行埋设作业;既能铺设又能跟踪、挖掘、检修、复埋;既能在水下,也能在浅滩或滩涂工作。目前,这种自走式埋设机已有20多台。 作为开发海洋资源的一种活动,海洋空间利用已有相当长的历史,最早利用海面空间是两千多年前的海上交通运输。然而直到20世纪60年代,由于海洋工程等技术的逐步提高,以及城市化、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导致陆上用地日趋紧张,使人们更加重视海洋空间的利用。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可分为几个方面。第一、生活和生产空间;第二、海洋交通运输;第三、储藏和倾废空间;第四、海底军事基地。 解决海洋空间利用的工程技术问题也是近年来海洋工程界研究的热点。 国外研究现状 (1)超大型浮式海洋结构的研究。 在这方面,目前进行最广泛和深入的是日本和美国。日本于1999年8月4 日在神奈川县横须贺港海面上建成—个海上浮动机场。这个浮动机场于1995年开始研制,它由6块长380米、

海上风电施工简介(经典)

海上风电施工简介 二○一三年十月

目录 1 海上风电场主要单项工程施工方案 (1) 1.1 风机基础施工方案 (1) 1.2 风机安装施工方案 (13) 1.3 海底电缆施工方案 (19) 1.4海上升压站施工方案 (23) 2 国内主要海上施工企业以及施工能力调研 (35) 2.1 中铁大桥局 (35) 2.2 中交系统下企业 (41) 2.3 中石(海)油工程公司 (46) 2.4 龙源振华工程公司 (48) 3 国内海洋开发建设领域施工业绩 (52) 3.1 跨海大桥工程 (52) 3.2 港口设施工程 (55) 3.3 海洋石油工程 (55) 3.4 海上风电场工程 (58) 4 结语 (59)

1 海上风电场主要单项工程施工方案 1.1 风机基础施工方案 国外海上风电起步较早,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就开始研究和建设海上试验风电场,2000年以后,随着风力发电机组技术的发展,单机容量逐步加大,机组可靠性进一步提高,大型海上风电场开始逐步出现。国外海上风机基础一般有单桩、重力式、导管架、吸力式、漂浮式等基础型式,其中单桩、重力式和导管架基础这三种基础型式已经有了较成熟的应用经验,而吸力式和漂浮式基础尚处于试验阶段。舟山风电发展迅速。 目前国内海上风机基础尚处于探索阶段,已建成的四个海上风电项目,除渤海绥中一台机利用了原石油平台外,上海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和响水近海试验风电场均采用混凝土高桩承台基础,江苏如东潮间带风电场则采用了混凝土低桩承台、导管架及单桩三种基础型式。 图1.1-1 重力式基础型式 图1.1-2 多桩导管架基础型式

图1.1-3 四桩桁架式导管架基础型式图1.1-4单桩基础型式 图1.1-5 高桩混凝土承台基础型式图1.1-6低桩承台基础型式基于国内外海上、滩涂区域风电场的建设经验,结合普陀6号海上风电场2区工程的特点及国内海洋工程、港口工程施工设备、施工能力,可研阶段重点考察桩式基础,并针对5.0MW风电机组拟定五桩导管架基础、高桩混凝土承台基础和四桩桁架式导管架基础作为代表方案进行设计、分析比较。 1.1.1 多桩导管架基础施工 图1.1-7 五桩导管架基础型式图1.1-8 四桩桁架式基础型式

海底光缆铺设流程图

海底光缆铺设流程图 海底光缆铺设流程图架设跨洋光缆,连接美国和日本,光缆架设完成后,将会给亚洲 地区带来更加快 速的网路。 很多人都知道光缆是连接互联网的要素,但很少人知道跨洋光缆架设起来有多困难和 麻烦。下面就由笔者为大家科普一下海底光缆的架设方法。特殊的船 架设跨洋光缆需要使用光缆船。铺设时要把一大卷光缆放在船上,目前最先进的光缆 铺设船可以载重两千公里的光缆,并以两百公里/天的速度铺设。 这对船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因为他们必须承受更加苛刻的环境和水压。铺设光缆 的原理就是将光缆的一端固定在岸上,船会慢慢向外海开动,并逐渐吧光缆沉入海底。 光缆铺设船的另一个部分是海底的挖掘机,它一开始将放在岸上,并连接光缆 的固定端。它的作用有点像耕田的犁,对于光缆来说,它就是让光缆沉入海底的配重物。 挖掘机将由船拖曳前进,并完成三个工作。第一是利用高压水柱冲开海底的泥沙,并 形成光缆沟;第二是通过光缆孔铺设光缆;第三是埋线,将两侧的泥沙覆盖在光缆上。 简单来说光缆铺设船就是放缆线的,而挖掘机才是真正铺设光缆的。但是跨洋光缆比 较粗,柔韧性也比较差,所以船的前进速度要严格控制。另外,在地形崎岖的海底,需要 机器人不断探测最佳路径,防止岩石损坏光缆。特殊的光缆 现实中的光缆长这样。 你可能看不出来,但外面一层层的螺旋结构都是为了保护里面几根细细的光纤。从外 到内分为:聚乙烯层、聚酯树脂、钢绞线层、铝制防水层、碳酸树脂层、铜管、石蜡、烷 烃层,最后才到光纤。 这么多层的保护都是为了防止海水的腐蚀,外层的聚合物层是为了防止海水和加固钢 缆反应产生氢气,即使外层真的被腐蚀,内层的铜管、石蜡、碳酸树脂也会 防止氢气危害到光纤。但不管这个机制设计得多么好,光纤还是会损坏的,一般来说,光缆的寿命是25年。 真正的困难在于维护 即使铺设得再完美光缆也很容易被损坏,有时船舶经过或者锚会误触光缆,大型的鱼 类也会不小心破坏光缆外壳。2019年台湾的地震引起多处光缆损坏,甚至敌军也会蓄意破

海底电缆分类及用途

海底电缆分类及用途 海底电缆(submarine cable)是用绝缘材料包裹的导线,敷设在海底及河流水下,用于电信传输。现代的海底电缆都是使用光纤作为材料,传输电话和互联网信号。全世界第一条海底电缆是1850年在英国和法国之间铺设的。中国的第一条海底电缆是在1888年完成,共有两条,一是福州川石岛与台湾沪尾(淡水)之间,长177海里另一条由台南安平通往澎湖,长53海里。 海底电缆分海底通信电缆和海底电力电缆。海底通信电缆主要用于通讯业务,费用昂贵,但保密程度高。海底电力电缆主要用于水下传输大功率电能,与地下电力电缆的作用等同,只不过应用的场合和敷设的方式不同。由于海底电缆工程被世界各国公认为复杂困难的大型工程,从环境探测、海洋物理调查,以及电缆的设计、制造和安装,都应用复杂技术,因而海底电缆的制造厂家在世界上为数不多,主要有挪威、丹麦、日本、加拿大、美、英、法、意等国,这些国家除制造外还提供敷设技术。目前我国应用的海底电力电缆仍然需要进口。 海底电缆分类 浸渍纸包电缆:适用于不大于45kV交流电及不大于400kV直流电的线路。目前只限安装于水深500m以内的水域。 自容式充油电缆:适用于高达750kV的直流电或交流电线路。由于电缆为充油式,故可以毫无困难地敷设于水深达500m的海域。 挤压式绝缘(交联聚乙烯绝缘、乙丙橡胶绝缘)电缆:适用于高达200kV交流电压。乙丙橡胶较聚乙烯更能防止树枝现象及局部泄电,使海底电缆更有效地发挥功能。 “油压”管电缆:只适用于数公里长的电缆系统,因为要把极长的电缆拉进管道内,受到很大的机械性限制。 充气式(压力辅助)电缆:使用浸渍纸包的充气式电缆比充油式电缆更适合于较长的海底电缆网,但由于须在深水下使用高气压操作,故此增加了设计电缆及其配件的困难,一般限于水深为300m以内。 海底电缆用途 海底通信电缆主要用于长距离通讯网、通常用于远距离岛屿之间、跨海军事设施等较重要的场合。海底电力电缆敷设距离较通信电缆相比要短得多,主要用于陆岛之间、横越江河或港湾、从陆上连接钻井平台或钻井平台间的互相连接等。在一般情况下,应用海底电缆传输电能无疑要比同样长度的架空电缆昂贵,但用它往往比用小而孤立的发电站作地

海洋工程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海洋工程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 作者:李润培文章来源:船舶经济贸易更新时间:2007/11/22 编者按:本文发表于2002年第四期的《船舶经济贸易》,文中所涉数据为当时值。 世界上现代化的一流船厂都把高新技术船舶和大型海洋工程结构物作为其纲领性产品,海洋工程技术是造船界关注的技术领域之一。海洋工程技术涉及的领域很广,本文仅就潜水技术、海底管线埋设、检测和维修技术、海洋空间利用技术和海上施工技术等的发展现状及趋势作一介绍。 一、国内外海洋工程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随着近年来海洋开发“热”的升温,特别是专属经济区资源勘探和开发的实施,海洋工程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 ——在潜水器技术方面。目前世界上建造的载人潜水器超过160艘,无人潜水器超过1000艘。日本继1989年建成深海6500 米载人潜水器“SHINKAI6500”以后,于1993年又建成了世界上第一艘潜深10000米的无人潜水器,用于深海矿产资源和海洋生物资源的调查研究。经过“七五”和“八五”的工作,我国的潜水器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无人潜水器方面,某些项目已经达到国际水平;在载人潜水器方面,潜深600米的“7103”深潜救生艇是我国第一艘载人潜水器,还有300米工作水深的“QSZ—II型双功能单人常压潜水装具系统”、潜深150米的鱼鹰I号和双功能的鱼鹰II。综合国内从事潜水器开发的各院校、研究院和研究所的力量,我国已具有开发深海载人潜水器的技术能力。 ——在海底管线埋设、检测和维修技术方面。我国海底电缆的铺设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第一条国际通讯电缆于1976年完成,1993年成功研制出MG一1型海缆埋设犁,并于同年成功完成中日光缆的埋设任务。上世纪80年代开始,英国SMD(Soil Machine Dynamics Ltd.)公司和Land& Marine Eng.公司建造了不少拖曳式埋设系统。而美国的海洋系统工程公司为AT&T研制的SCA- B号埋设机是一种ROV型(水中航行型)的埋设机。可在1850米深用喷水的方式埋设电

海底光缆工程

国际海底光缆工程 管理简介

主要内容 国际海底光缆系统建设的一般程序程建设阶段主作 工程建设阶段主要工作 建设与维护协议以及光缆运行维护 中国运营商参与的工程项目及亚太区光缆简介

国际光缆系统的建设投资方式 传统俱乐部光缆: 主要约束文件建设与维护协议和工程总承包合同 经营国际通信的运营者共同出资;按比例承担海缆系统的建设和维护费用并以此比例拥有该海缆系统的所有权 维护费用,并以此比例拥有该海缆系统的所有权; 成立管理委员会与分委会的方式进行管理。每个发起方各派一名代表成对程筹划供货安装投营以及继续营方代表组成,对工程筹划、供货、安装、投入运营以及继续运营方 面的进程加以指导。管委会作为各方的代表,拥有唯一的投票决定权。 私营光缆: 由国际财团、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甚至海缆系统的供应商建立一个控股公司融资建设海缆系统 个控股公司,融资建设海缆系统。

国际海底光缆系统建设的一般程序 发起阶段(由概念至MOU签定) 招标及C&MA起草阶段(MOU签后至C&MA 及总包合同签定) 工程建设阶段(合同的执行) 系统开通转入运营和维护

发起阶段 对外部的工作 与主要发起方根据业务需求和网络长远规划,协商光缆的结构和主要条件,签署带有主要 条款和结构的MOU。 酝酿组织结构。 对内部的工作 报信息产业部申请签署MOU

招评标及C&MA起草阶段(MOU期) 对外部的工作 成立组织结构(如下图)并开展工作 根据MOU成立组织结构(如下图)并开展工作。 IMC:管理决策层 I&A:细化MOU条款,准备数据搜集会(搜集投资),细化条款准备数据搜集会(搜集投资)准备C&MA 。 IPG:准备标书(FCWG:商务条款,TOWG:技术 规范书;RSWG:桌面研究报告结果),发标,回标, 评标; 准备供货合同。 准备供货合同 签署建设维护协议(C&MA)和总承包合同。

海底电缆敷设及检验方法

海底电缆敷设及检验方法 【摘要】海底电力电缆敷主要用于从陆上连接采油平台或采油平台间的互相连接等,主要用于海底传输大功率电能。海底电缆工程从环境探测、海洋物理调查,以及电缆的设计、制造和安装,都应用复杂技术。本文介绍了海底电缆的敷设施工及检验的方法。 【关键词】路由勘察海缆敷设冲埋保护检验方法 1 项目概况 海底电缆敷设主要包括电缆路由勘查清理、海缆敷设和冲埋保护三个阶段。电缆敷设时要通过控制敷设船的航行速度、电缆释放速度来控制电缆的入水角度以及敷设张力,避免由于弯曲半径过小或张力过大而损伤电缆。使用水下监视器控制敷设船的前进速度、方向和敷设电缆的速度。在施工的最后主要是对海底电缆进行深埋保护,减小复杂的海洋环境对海底电缆的影响,保证运行安全。在淤泥区,用高压冲水产生一条约1.5米深的沟槽,将电缆埋入其中,自然回填形成保护。 2 海底电缆施工方法 2.1 电缆路由勘查清理 根据设计提供的路由勘察技术资料进行相关的海底路由复查,了解以下海底状况:复查海底地层,了解海床面地形起伏与堆积层厚度;复查海底底质,决定是否适于冲埋施工以及能否埋设到所需深度;复查海底障碍,了解是否有妨碍埋设施工的海底障碍物。 2.2 海底电缆敷设施工 (1)海底电缆检测、吊装及敷缆设备安装。海底电缆到货后,先进行外观检查,之后按相应的电缆试验标准,进行施工前试验检测。海底电缆由浮吊将电缆盘吊起至施工船上确定位置,之后施工人员对电缆盘进行加固处理。 (2)海底电缆登平台施工。利用低平潮时间,施工船靠平台就位。启动布缆机缓缓送出海缆,海缆呈一定入水角下水,一般控制在45°~60°之间。同时启动锚机锚头带动拖曳钢绳牵引海缆端头进入埋设犁的专用海缆通道,之后再穿过整个护管上平台,在平台海缆登陆处垫以滑轮防护海缆表面不受损坏。海缆通过护管到达终端点后必须将电缆临时固定方可进入下道工序,以防止中间海域海缆埋深时把电缆拉出。 (3)海底电缆中间段敷设施工。根据现场实际勘察及海缆路由设计情况,施工采用预投牵引锚牵引方式移船,施工船在终端平台附近沿电缆轨迹延长线抛

海洋前沿▏深海技术发展现状及对策思考

海洋前沿▏深海技术发展现状及对策思考 “上天、入地、下海”是人类探索自然孜孜以求的目标。伴随着“航海家号”太空飞船220亿公里的漫漫征途飞离太阳系去探访更为遥远的神秘空间、“玻璃地球”等重大探地工程进一步刻画地球内部精细结构,深海这一见证日月变迁、桑田变换的人类近邻也并不平静。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交通的命脉,是人类繁衍生息和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国际综合大洋钻探十年计划(IODP:2003~2013)、国际大洋中脊计划(InterRidge)、ARGO等全球性研究计划正如火如荼积极实施,深海神秘的面容正日益清晰。深海蕴藏着丰富的战略资源与能源,深海是高科技的舞台、是重大科技理论的诞生点等,这些都深深地吸引着社会各界的眼球,部分发达国家已将发展深海技术提到国家战略高度。国际深海高新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我国将如何开展深海研究,本文给出了对策建议。一、深海何以成为科技界与人类关注的热点资源、可持续发展、国家安全、全球变化这些热点名词,作为普通民众业已耳熟能详,它们均与深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深海已成为人类未来发展休戚与共、赖以生存的载体。这一广阔区域内蕴藏着丰富的金属、能源和生物资源,但尚未被人类充分认识和开发利用。上世纪中叶开始的深海热液成矿体系研究、深海热泉生物群落的发现与应用研究、天然

水合物的应用开发、大洋结核的采集与开发,使国际深海研究高潮迭起。“蓝色圈地”运动已成为21世纪争夺国际海洋资源的主旋律。⒈ 巨大的能源与资源储备深海分别占海洋和 地球面积的92.4%和65.4%,蕴藏着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所需的各种战略资源和能源。油气、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多金属硫化物、天然气水合物等新型资源具有重要的科研与商业应用前景,被誉为21世纪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接替能源。多金属结核:分布于水深4000~6000米海底,富含铜、镍、钴、锰等金属元素,其总储量分别高出陆地相应储量的几十倍到几千倍,总资源量估计可达3万亿吨,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富钴结壳:主要赋存在太平洋水下顶面平坦、两翼陡峭、形似“圆台”的海山斜坡上,水深1000~3500米, 富钴结壳钴含量可高达2%,贵金属铂含量相当于地壳含铂 量的80倍。据不完全统计,太平洋西部火山构造隆起带上,富钴结壳矿床的潜在资源量达10亿吨,钴金属量数百万吨,经济总价值超过1000亿美元。海底热液硫化物矿床:富含金、银、锰、铁、铅、钴等金属和稀有金属,赋存水深数10~2500米,且大量出现在2500米附近。与大洋多金属结核和钴结壳相比,虽然富钴结壳赋存水深和热液硫化物大体相当,但因其基本矿物组分皆为非晶质或隐晶质的铁、锰物质,冶炼工艺较为复杂。相比之下,热液金属硫化物矿床易于开采和冶炼。天然气水合物:俗称“可燃冰”,主要分布在近海的

连接世界的海底光缆

连接世界的海底光缆

那么今天我们所享受到的互联网“宽带”沟通又是如何实现的呢?答案就是海底光缆。其实所谓的全球互联网,就是世界各国的网络相互联接而组成的超大型局域网,其中实现洲际间的联接靠的是卫星通信和海底光缆。不过考虑到卫星通信带宽有限且价格不菲,因此全球90%以上的国际数据都是通过海底光缆进行传输的,也就是说,基本上是海底光缆构建了今天的全球“宽带”互联网!比互联网早100年的海底通信两大发明引领两次变革 说起海底通信,其历史比互联网还要早100年,只不过当时的海底通信还是借助电缆来实现的——1850年盎格鲁-法国电报公司开始在英法之间铺设了世界第一条海底电缆,当时只能发送莫尔斯电报密码;而到了1866年,英国在美英两国之间铺设全成了跨大西洋海底电缆(The Atlantic Cable)的成功铺设,首次实现了欧美大陆之间跨大西洋的电报通讯。随后,贝尔于1876年发明了电话,人们对于实现全球沟通的梦想越发强烈,这也加速了全球海底电缆的建设——1902年环球海底通信电缆建成。 而说起我国的第一条海底电缆,则可追溯到清朝时期,当时的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为实现两岸的电报通信,于1886年开始铺设通联台湾全岛以及大陆的水路电线,并于1888年建成,其中一条是福州川石岛与台湾沪尾(淡水)之间的水路电线(全场177海里),另外一条为台南安平通往澎湖的水路电线(全长53海里)。 当然,人类的梦想是永无止境的!进入20世纪50年代,随着互联网开始崭露头角,人们对于海底通信的通话质量、以及数据传输速度有了更高的要求。而就在这时,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问世了(1960年),人们开始尝试借助激光

海底光缆工程设计简介

海底光缆工程设计简介 摘要从海缆的设计内容和方法、海缆系统远端供电系统的设计要求和海缆系统APS保护倒换方式等方面,详细介绍了海缆数字传输系统工程设计的要点。 0、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我国经济与世界一体化进程不断加 速,国内地区间和国际间大容量、宽带化、高速率的通信要求日益迫切。作为社会的基础设施、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性产业、现代社会信息流通主渠道的通信产业迅猛发展,各类跨海峡、跨大洋海底光缆(下称海缆)工程项目日益增多。本文将介绍海缆数字传输系统工程设计的要点,供广大通信工程设计人员借鉴。 1海缆系统设计内容及方法 海缆系统的设计首先需综合考虑容量需求和海缆路由长度等方面因素,确定海缆的建设类型,即是有中继型还是无中继型海缆,二者在设计思路上有较大差别。 一般来说国内跨海峡地区间的海缆由于距离较短(站间距一般在400 km以下),往往采用更经济的无中继型海缆方式,而国际间跨洋海缆由于距离很长,往往采用中继型海缆方式。 海缆的建设类型确定之后,根据现有海缆技术水平和业务量需求预测,对海缆路由进行勘测、海缆芯数做出选择,确定出经济、合理的海缆建设方案。 1.1海缆路由设计 海缆登陆点和海缆路由的设计好坏直接决定了海缆的安全、可靠性,因此路由设计是海 缆设计的重点之一,其中路由方案是关键。 海缆路由调查是海缆系统工程设计和工程建设的基础,需先对岸滩地形、地貌、地物的 现场进行察看,走访海洋、航道、地质、水文、航运、渔业、海产养殖、建设规划、军事及通信等部门,收集与海缆工程有关的各方面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初步确定出海缆登陆点和 路由方案;然后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设备进行海缆路由勘测,以便选择安全、可靠的海缆 登陆点和路由,确定出经济合理的敷设海缆技术方案,确保海缆通信的安全稳定;最后根据 勘察确定出路由,并选用相应的光缆和施工方式进行施工布放。 1.1.1海缆路由调查流程 海缆路由调查流程如图1所示。 禎逸啤境暑陆| 勘對權备?亀拈人:弊黑 点相路出方崟]'翳料*位器和谁备薄「°及餐團心斟测 觸定海境籍由并」握供楠测務料丼对L_勘测卩七祥 遊行工收论证箭[电亜可旦逍界的厂匕略曲助见;

海上风电场电力传输与海底电缆的选择

海上风电场电力传输与海底电缆的选择 中国新能源网| 2010-12-2 11:39:00 | 新能源论坛| 我要供稿 特别推荐:《2010中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年鉴》 张建民1 谢书鸿2 (1.中天科技海缆有限公司,江苏南通226010;2.中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南通 226463) 摘要:本文介绍了海上风电场风能的输送及海底光电复合缆作为电能和信息传输的融合媒质在海上风电场的应用需求。并根据近两年我国海上试验风电场和国外风电场对海底光电复合缆的性能要求和应用经验,重点阐述了海上风电场电力传输模式和海底光电复合缆的设计选型及结构形式。 关键词:海底光电复合缆;海上风电场;设计选型 0 前言 风能的开发、利用主要有两种形式,分别是陆地风能和海上风能。近年来我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以年均100%的速度在高速发展,但风电开发主要集中在陆地,海上风电资源开发则刚刚起步。 我国海上有丰富的风能资源和广阔平坦的区域,可利用的风能资源超过7.5亿千瓦,而且距离电力负荷中心很近,使得近海风力发电技术成为近来研究和应用的热点。海上风力发电场将成为未来风能应用和发展的重点,海上风力发电也是近年来国际风力发电产业发展的新领域。 由于海底自然环境恶劣及不可预见性,海上风电用海底电缆是设计技术、制造技术难度较大的电缆品种。海底电缆不仅要求防水、耐腐蚀、抗机械牵拉及外力碰撞等特殊性能,还要求较高的电气绝缘性能和很高的安全可靠性,特别是大长度海缆、海底光电复合缆更是对目前电缆行业的制造能力和技术水平提出了极大挑战。 1 海底光电复合缆的应用概述 海底光电复合缆就是在海底电力电缆中加入具有光通信功能及加强结构的光纤单元,使其具有电力传输和光纤信息传输的双重功能,完全可以取代同一线路敷设的海底电缆、海底光缆,节约了海洋路由资源,降低制造成本费用、海上施工费用、路岸登陆费用,直接降低了项目的综合造价和投资,并间接地节约了海洋调查的工作量、后期路由维护工作。

海底电缆铺设研究

海底电缆铺设研究 概述: 目前,随着对海洋的广泛利用,海底电缆铺设工程在整个海洋的开发、使用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海底电缆铺设技术也有更多的需求"而我国传统的铺设方法不但技术上有安全隐患,而且铺设费用也是很高,因此,研究设计出安全又经济的海底电缆铺设设备迫在眉睫。海底电缆不仅是水下输送信号及动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同时也是水下工程技术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海底电缆技术的研究开始于1837年。 海底电缆具有信息容量大传输距离长、抗干扰能力强、保密性好、价格低等特点。目前,以其它任何通信手段所无法替代的传输能力和通讯质量,国际海底光缆网络承担着全球约95%的跨国通信数据量。一旦海底光缆发生重大故障,由此产生的社会、经济后果不堪设想。日前台湾地区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造成该海域多条国际海底光缆中断,极大地影响了国际通话、数据以及互联网业务的正常进行。在越来越依赖于网络的现代生活中,海底电缆正收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海底电缆铺设设备 一、海底电缆铺设设备 海底电缆的铺设需要有专业的布缆船,布缆船是建设维护海底电缆的必须装备,上面通常装备2台布缆机。布缆机有两种形式,即鼓轮布缆机和直线型布机。前者多用于打捞和回收电缆等,后者适用于长距离海缆敷设。海缆在敷设时,通常有张力控制和速度控制两种模式来控制布揽机,因为在敷设操作事重点是考虑余量控制,敷设电缆设置余量的目的是要使敷设的电缆能够完全贴近海底,不出现悬空现象,一旦悬空电缆两端应力集中,经过长时间还流冲刷,受力点容易破损。因此,布揽机敷缆速度要与船速协调。待铺设的电缆要事先盘放在电缆盘上,电缆盘转动时放出的缆线通过布揽机放入海里,所以,电缆盘的转速(即放缆速度)要适合电缆的铺设速度。 二、海底电缆的过缆方式 海缆厂通常建在靠江或靠海处,并设有专用装卸码头,电缆生产、试验合格后,通过连接工厂和装卸码头的传送带将海缆输送到运输船上,再把海缆过缆到施工驳船上,主要的实施方法有以下几种: 1.工厂码头的直接装运 对于大长度电缆,国外通常的做法是将施工船开到电缆厂码头,通过连接工厂车间和码头的传送带直接将电缆输送到电缆施工船上,再由施工船运输到施工现场后直接展放电缆,中间不需要再次转运,而且施工船上均设有退扭架和电缆盘,用来装载和敷设电缆。 这种方式适用于具备通航条件的所有类型电缆的施工,特别是海上施工。优点是安全可靠,不损伤电缆。缺点是需要大型专业施工船到工厂运缆,而且费用昂贵。 2.整体吊运 电缆出厂时,需要特制一个电缆盘,将电缆全部盘绕在电缆盘上,电缆盘必须满足电缆承载、圈绕半径等技术要求,电缆整盘运输至目的港口后,利用港口的大型浮吊将电缆整盘吊装到施工船上。采用整体吊运的方式,不存在出厂码头和目

浅谈海底电缆设计

浅谈海底电缆设计、生产、运输与敷设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海岸线总长度超过1.8万km,岛屿5000多个,从世界范围来看,海岸线的长度和数量更大、更多。随着全球石化能源的枯竭和人类对电力需求的增加,人类生产活动逐渐向着海洋移动,如海上风机发电、海洋潮汐能、海洋天然气与石油的开采等,而获取能源的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海底电缆。2012年我国电缆制造规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电缆制造国,但必须明确一点的是相当一部分高端产品如XLPE绝缘500kv超高压电力电缆、超高压大截面海底AC/DC电力电缆大部分依赖进口。2012年9月在上海召开了中国电线电缆行业大会,会上陶氏化学、北欧化工、法国波迪亚、德国特雷斯特等材料与设备供应商提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海底电缆”。2012年11月27号在上海召开的亚洲线缆高峰论坛,论坛上国内外众多电缆制造商和配套供应商提到最多的一个词也是“海底电缆”,于是身在电缆行业的我们不禁要问到---中国海底电缆的制造春天来了吗?本文简要介绍了海底电缆所需材料、设备、执行标准、安装与敷设等细节及注意事项。 2 国内外海底电缆生产现状 海底电缆研发、生产、敷设已有近170年历史,1850年英国和法国之间铺设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条海底电缆;中国的第一条海底电缆是在1888年完成,共有两条,一是福州川石岛与台湾沪尾之间,另一条由台南安平通往澎湖,均由当时台湾巡抚刘铭传组织敷设。海底电缆的按绝缘种类分有(如图一):浸渍纸包绝缘电缆、充油式电缆、挤压式电缆(XLPE--交联聚乙烯绝缘与EPR--乙丙橡胶绝缘),浸渍纸包绝缘和充油式电缆受水深与敷设落差限制,现已基本淘汰。目前使用最广泛、最多的是XLPE绝缘电缆。海底电缆按电流传输方式可分为:交流(AC)传输与直流(DC)传输,目前国外一些大型的电缆企业,如意大利普瑞斯、日本滕仓电缆、日本古河株式会社、日本住友电工、法国耐克森、韩国LS、美国通用电缆等,都具有连续生产超高压、大截面DC海底电缆的能力,并拥有海底电缆软接头技术,同时可提供安装敷设一体化的解决方案;而我国的海底电缆只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国内具有海底电缆生产能力的企业有:(新)远东电缆有限公司、中天科技电缆集团、宁波东方电缆有限公司、青岛汉缆有限公司、沈阳古河电缆厂(日本古河实际控股)、上海滕仓电缆厂(日本滕仓控股)、宝胜普瑞斯曼超高压电缆有限公司(宝胜控股)等龙头企业。 3 XLPE海底电缆的分类 3.1 AC与DC 挤出XLPE绝缘海底电缆 关于海底电缆交流与直流的选择,普遍认为直流海底电缆损耗小、传输更多的电力,AC、DC海底电缆与敷设距离的关系具体研究国内未见报道。意大利电缆公司普瑞斯曼于2011年10月4日在纽约召开的北欧化工能源基础设施研讨会上给出了AC、DC海底电缆与敷设距离的关系。 纵坐标是电压等级,横坐标是电缆敷设长度,由图二可见,当海底电缆敷设长度超过120km时,普瑞斯曼的选择是DC电缆,而当海底电缆敷设长度不足110km时,AC电缆是更好的选择。 DC与AC电缆最本质的差别是绝缘材料性能(机械与电气性能,如抑制空间电荷积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