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异比较中西旅游差异的表现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2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旅游文化的影响【摘要】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旅游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旅游体验中,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体现在口味、宗教信仰、礼仪、美食以及对景点的欣赏方式上。
这些差异丰富了旅游体验,让游客更加多元化和丰富。
跨文化交流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增加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和互动。
尽管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会带来一些挑战和障碍,但正是这种文化差异为旅游文化带来了独特魅力和吸引力。
我们要珍视文化差异,促进跨文化交流,让旅游文化变得更加多元和丰富。
【关键词】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旅游文化、口味、宗教信仰、礼仪、美食、景点、欣赏方式、跨文化交流、独特魅力。
1. 引言1.1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概述中西方文化是世界上两种不同而又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文化体系。
在社会制度、价值观念、行为规范、艺术表现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家庭观念不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观念非常重要,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非常亲密,孝顺父母、尊敬长辈是传统美德。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比较突出,强调个人独立和自由。
二、宗教信仰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儒家、道家、佛教等多种思想影响,相对宽容包容。
而西方文化主要是以基督教文化为主导,信仰上帝,弥撒礼拜等传统宗教活动常见。
三、礼仪习俗不同。
在中国,礼仪非常重要,尊重长辈、尊重传统、尊重规矩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
而在西方国家,礼貌和规矩也很重要,但更注重个人的自由和尊重。
四、美食文化差异。
中国菜以口味鲜明、烹饪方法多样著称,注重食材的新鲜和味道的独特。
而西方菜则更注重食材的原汁原味和烹饪的精致。
五、观光方式不同。
中国文化强调“以人为本”,个人情感和情绪对景点的欣赏有重要作用。
而西方文化更注重对景点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了解,以及景点本身的美学价值。
1.2 旅游文化的重要性旅游文化是一种独特而重要的文化形式,它不仅是促进国际友谊与交流的桥梁,也是展示各国文化魅力的重要途径。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旅游文化的影响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深刻影响了旅游文化。
本文将以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价值观、行为习惯和文化传承为切入点,分析其对旅游文化的影响。
一、价值观的差异1.时间观念中西方的时间观念有很大的不同,西方人崇尚高效和快速,注重做事的效率,时间就是金钱,每一分每一秒都要充分利用。
而中国人则强调节奏缓慢,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不会因为时间的紧迫而感到紧张和不安。
这种不同的时间观念会直接影响到旅游者的行程和行为,西方游客们通常会安排一些严谨的计划和行程,在旅游地点早早地聚集并等候入场,而中国游客则更加偏爱拖延时间,他们常常会选择在景点周围逡巡,发现有觅得好去处再去购票。
2.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中西方文化中的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也有很大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利己主义是支配价值观的主要力量,个人的利益是最重要的,而中国旅游者则注重集体的利益,追求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
这种差异也会直接影响到旅游行为,比如,中国游客会更注重团队协作和相互照顾,而很多西方游客则更倾向于独立行动,尤其是自由行的年轻人群。
3.礼仪文化中西方文化的礼仪文化也有很大的不同,对礼仪的认可和遵守是互不相同的。
在中国,尊重长辈、友善待人以及具有严谨传统的礼仪文化是非常重要的,而这种习惯则难以在西方文化中找到。
在旅游场所,旅游者的言行举止也透露出这种文化差异,在西方游客中,自动而友好的礼仪是更加流行的,而中国游客则倾向于有些拘谨的表达和尊敬。
二、行为习惯的差异1.消费方式中西方消费方式有很大不同。
西方文化中强调开支和节约,注重自助自给,而中国游客则更倾向于在旅游中展示自己的实力和优越感。
因此,与其他国家的游客相比,中国游客在购物时倾向于消费较高档次的商品,这要求游客对商品的品质和保值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2.旅游行为中国游客也与其他国家游客有很大的不同。
他们更喜欢团结互敬,并更加关注一个团队的概念,相较于单独一人而言,中国游客更愿意选择跟团游。
中西旅游文化审美差异浅析——以平遥古城和布拉格为例班级:旅游1101姓名:***学号:********1、前言笛卡尔曾说:“同一件事情可以使这批人高兴的要跳舞,却使另一批人伤心的要流泪。
”由此可见,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一样的看法和见解,因此,不同文化的人对同一旅游地也会有不同的审美体验。
城市作为人类发展的标志,见证了人类发展的不同过程。
平遥古城和布拉格均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然而两者却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
本文主要通过介绍平遥古城和布拉格,对中西旅游文化的不同审美观念进行比较。
2、平遥古城2.1概述平遥古城,旧称“古陶”,位于山西中部平遥县,河中游、黄土高原东部的太原盆地西南,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
平遥县总面积1260平方公里。
平遥地处汾河东岸、太原盆地的西南端,与另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祁县相毗邻。
同蒲铁路、大运高速公路纵贯县境。
经济以农业为主,主产粮食、棉花,特产牛肉、推光漆器等。
其中牛肉名声颇大,有“平遥牛肉太谷饼”的民歌歌词。
平遥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也是中国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县城之一(另一为丽江古城)。
2.2发展历史平遥古城,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扩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
迄今为止,它还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公元1368~1911年)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堪称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
平遥曾是清代晚期中国的金融中心,并有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城格局。
春秋时属晋国,战国属赵国。
秦置平陶县,汉置中都县,为宗亲代王的都城。
北魏改名为平遥县。
平遥基本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县城原型,有“龟城”之称。
街道格局为“土”字形,建筑布局则遵从八卦的方位,体现了明清时的城市规划理念和形制分布。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1、人际关系-西方人注重团队合作,中国人则喜欢抱团撒网。
点评:看到右边这幅画,我不禁哑然失笑。
可不是吗?我们中国人最讲究的,就是“关系”。
过去叫“关系”,现在有人玩新词,不再叫什么“关系”了,改称“人脉”。
叫什么也不能改变其本质特征。
正如“第三者”的女人,旧称“破鞋”,现在叫“第三者”一样,尽管换了称呼,意思还是一样。
很多老外到了中国之后,也染上找“关系”的毛病,不停地在国人面前玩namedropping(吹牛X),说自己认识认识某某等,以表示自己在中国的“人脉”很好,“关系”很多。
看来,这种习惯像流感,传染性极强。
2、生活方式-中国人关心别人在干什么,却往往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外国人不管周围的在干什么,却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点评:中国人非常非常非常喜欢热闹,生活方式在老外眼中看来,就是如图所示,永远喜欢有人陪,永远不喜欢独处。
而且,认为一个人总是独处,那这个人可可怜了。
老外却正好相反,他们总喜欢独来独往。
假如有人总是没有任何目的地,只为陪而陪地过去陪他们的话,那会让他们感到自己的个人空间受到了侵害。
此外关键是,他们在独来独往的过程中,得到了中国人人山人海地相处时得到的同样的快乐,甚至更多。
3、准时-外国人说的12点就是12点,中国人说的12点很可能是11点55到12点10的一段时间。
点评:老外(主要是欧美西方人?)对于时间观念十分强。
而汉语里关于时间方面的词句,最发达的就是:差不多,还行,基本上那时间吧,等等。
如果与人相约的话,很多中国人最习惯的说法就是:上午吧,下午吧,晚上吧,等等。
至于具体几时,则要根据两人对时间的感觉而定。
如果与老外相约,则老外必定会加上一句,上午几点?下午几点?晚上几点?等等。
“不准时”以及“没有时间观念”,几乎可以成为“中国人”的代名词了。
4、表达个人观点时:外国人喜欢一针见血直接表达;中国人喜欢旁征博引,委婉意会。
点评:中国人在表达个人观点时,总喜欢拐弯抹角。
中西旅游审美文化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旅游者对同一景观的审美感受是大不相同的。
中西旅游审美文化差异很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中国人特别关注山水景观所附载的人文美;而西方则关注山水景观本身的自然美。
2、中国人的旅游审美集中于抒情印象重现;西方人的旅游审美集中于风景的对象描写。
3、中国人的风景审美其目的在于舒适精神、怡乐性情;西方人的目的在于追求形式美的享受以及光感、色彩、空间感的真实性。
学习中国旅游文化,有助于解释人类的旅游行为,揭示旅游活动发生发展的机理。
人类的旅游活动固然要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但从根本上来说,是人的一种自觉的活动,是文化驱使的结果。
中国旅游文化从文化这个特殊的角度来审视旅游活动,研究旅游产生、发展乃至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的内在原因,为人们认识旅游的本质提供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中国旅游文化不仅注意对旅游现象的纵横比较,探讨旅游行为运动变化的机理、发展趋势,按照一定的理论方法对未来的情况进行预测,而且有助于旅游活动的全面发展。
中国旅游文化教程能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理解旅游活动的社会影响,处理好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和谐统一,促进接待地整体的、全面的、持续的进步。
旅游活动和旅游业发展不仅会给接待地带来经济效益,还会导致接待地社会文化的深刻变化。
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旅游业,最终目的还在于提高人民的整体生活品质,因此必须重视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并以此作为制定旅游发展政策和具体措施的依据之一,努力将旅游的负面作用降至最低。
譬如:在发展旅游过程中如何批判和继承传统文化,如何选择、吸收、消化外来文化,如何避免文化自大现象的发生,如何解决主客间的文化冲突,如何维护和加强接待地的旅游形象等等一系列问题上,中国旅游文化可以使人们提高认识,自觉地处理与旅游有关的经济、社会、文化关系,促进接待地各方面整体协调发展。
旅游文化-旅游文化内涵及分类文化的本质在于创新,旅游文化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各种文化的大杂烩,它是传统文化和旅游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
中西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旅游差异的表现(第十课时)
(一)在旅游观上
在欧洲国家,人们一旦手上有了足够的钱,就会毫不犹豫地出门旅游或度假。
不少人认为,旅行与度假才就是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
至于工作,那只不过就是度假的准备阶段。
在中国,由于经济与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一般认为旅游消费不就是日常生活中一项必要支出,而就是生活之外的一项奢侈的享受,而长期享受不工作人们会有很强的罪恶感。
欧洲人渴望不同的自我,公事私事分得清清楚楚,度假就度假,跟工作完全没有关系。
中国人旅游就是工作的延伸,外出手机一定带着,与单位随时保持联系,有的还带着笔记本,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上网了解一下国内外最新动态。
中国游客的一个特点,就就是安排的景点越多越好。
去的景点越多越就是觉得您这个导游好,来不及瞧没关系,只要到那里拍上一张照片就心满意足了,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旅游观导致人们认为每年都去同样的地方旅游就是件很傻的事;而欧洲游客更注重精神层面的收获,她们甚至会选择每年去同一个小镇,住同一家旅店,租海滩上同样的椅子。
由此可见,西方游客的重游率比中国游客要高。
(二)在旅游行为上
西方人崇尚对外探索,喜欢探险旅游,性格外向,举止与生活方式上喜欢表现自我,所以她们喜欢自己决定行程与路线,讨厌别人的操作与安排,她们往往把旅行中的困难瞧作就是旅行的一部分,出游方式多就是自助游,团体包价游所占的比重较小。
而中国人提倡适度旅游,反对过于张扬与冒险,对于故土有一种执著的认同感,不易融入异乡社会,在穿着、举止、生活方式,甚至思想上都要符合“集体”的准则,出游方式就是以团体包价为主。
西方人与中国人的旅游差异,还体现在对标志性景点的态度。
去纽约不到自由女神像,去埃及不到金字塔,去荷兰不瞧大风车,对于中国人来说等于没到过那些地方,而西方人对此却并不瞧重。
大多数老外出门都要带一本厚厚的旅游介绍书籍。
相比之下,大多数中国人旅游喜欢蜻蜓点水,而且“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定点尿尿,举旗报到”。
说到旅游过程中的拍照,也最能体现中西旅游者的差异。
中国旅游者喜欢把自己与景物合照,以示自己曾经去过某地方,多少有点炫耀的成分,如果没有把自己拍进去就会感觉就是种浪费,所以在绝大多数旅游者家中的影集里,都有这种到此一游的照片(也有人说这就是一种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而西方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什么都拍,照片上什么都有,就就是没有自己。
(三)在旅游目的地选择上
由于中国人与西方人思维方式以及对待外界事物态度的区别,使她们在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上也有着一定的倾向性,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其所代表的旅游文化的特殊之处。
在中国,人们由于旅游观的保守使人们最早的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主要集中在内陆地区,特别就是自己国家的领土范围内,而且即使出海,也就是沿着海岸线航行,以便可以随时靠岸登上陆地。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形态的变化,中国人旅游目的地的选择虽然有变化,但就是仍然集中在与自己文化有相似性的国家与地区,在旅途中更多寻求的就是文化的共同性。
西方人由于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向往,不满足于自己国土的狭小范围,所以从古希腊开始人们就借助于海洋旅行了解世界,获取知识。
而且频繁的航海旅游与求知旅行等活动也锻炼了她们冒险、勇进、向外探求的旅游性格,旅游起点很高。
从古至今在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上就特别具有挑战性,往往首选自己不了解的地方与国家,可以说为了探索其她地区与国家与自己的差异性,她们就是乐此不疲的。
在游览过程中,中国旅游者喜欢游览的地点与内容就是大城市与著名景点,包括城市观光、国家公园、人造景观与主题公园等,而西方旅游者更愿意去有当地文化特色的城镇,喜欢具有参与性活动与生态旅游的项目。
中西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旅游差异的表现(第十一课时)
(四)从旅游审美上
1.中国人特别关注山水景观所附载的人文美;而西方则关注山水景观本身的自然美
中国有句古话:“文因景成,景借文传”。
可以说,在我们国家,大多数有名的山水景观都就是因为有名人贤士与之发生关系,因而得到永久的称颂。
如江南三大名楼,莫不如此。
岳阳楼的出名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写了一篇不朽的散文《岳阳楼记》。
唐代诗人崔灏一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成为千古绝唱,也使黄鹤楼名声大噪。
滕王阁因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名扬四海。
中国古代有一种“比德说”,其核心理念就就是认为山水具有人一样的美德,因此在欣赏山水时,也要在一切山川景物中都发现可贵的“德”,将人类的美好品德赋予特定的自然对象,从而在物我交融中培养人的道德情操、启迪人道德的完善。
而西方没有这些影响,又加上文艺复兴运动及蓬勃而起的工业革命使自然界作为独立的审美客体出现。
2.中国人的旅游审美集中于抒情的印象重现;西方人的旅游审美则集中于风景的对象描写中国“天人合一”,高扬人的主体精神。
认为艺术不在模仿自然,而在表达受自然感动之“心”;不在再现外物,而在抒情言志。
西方“天人分离”,把风景作为独立的对象来研究,把审美客体放在首位。
西方传统文化以天人相分、主客二分为根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为人作为认识与实践主体,处在自然、世界之外、之对面,观察、思考、研究它,并进而改造、征服它。
强调通过逻辑思维,借助光学、化学等自然科学的成果对客体的外在形式进行精确地观察把握。
3.中国人的风景审美其目的在于舒适精神、怡乐性情;西方人的目的在于追求形式美的
享受以及光感、色彩、空间感的真实性
中国人在旅游审美中以“自适、畅神”为宗旨,体现出重视人性自由的审美情调。
自适、畅神就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观照,就是面对风景所产生的超功利的人性自由,就是一种沉入竟境的心灵状态。
而西方,因为深受自古希腊以来的形式主义美学思想的影响,十分瞧重物体的形式美。
西方人认为“美”就是一定数量关系的差异与统一所达到的与谐。
(五)在旅游商品的选择上
根据历年入境游客抽样调查资料,西方游客对我国民族风情与饮食烹调有浓厚兴趣,表现在旅游商品的选择上,依其感兴趣的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服装/丝绸、中成药/保健品、食品/茶叶、酒类/香烟、瓷器/陶器、文物复制品/字画、地毯/挂毯、首饰/珍珠、胶卷/电器、具有地方特色的纪念品/工艺品等10个大类。
而中国游客受“到此一游”思想的影响,对具有当地特色的纪念品、工艺品及当地土特产品始终情有独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