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导入低年级语文新课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有效导入低年级语文新课

不少低年级的老师发现,当你揣着课本满怀信心、充满激情地踏着愉快的步伐走进教室时,教室里面的情况会让你情绪马上一落千丈。你会看到什么?――教室里的小孩有些刚从外面游戏回来,跑得气喘如牛,满头大汗;有些好像没听见上课铃响,还在与同桌好朋友开开心心地互相打闹;有些漫不经心地在找课本,找铅笔,不料“啪”的一声巨响,笔盒掉到地上,引起哄堂大笑……学生如此状态,作为老师的你,有什么好办法能马上牢牢地吸引住这些孩子的注意力,迅速安静下来,点燃他们心灵的火花,使他们能主动接受新知识?

教师应针对低段儿童好奇心较强的特点,在导入新课时做到新奇有趣,迅速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下面就选取我常用的几种导入方式谈一谈。

一、音乐导入法

陈鹤琴先生说:“大凡健康的儿童无论是游戏、散步或工作,他们都本能地爱唱歌,表现出音乐的律动。”小孩从小就具备了学习音乐的天赋,他们一听到节奏明快、活泼、优美、抒情的歌曲,马上就会手舞足蹈,摇头晃脑。所以如果能经常利用音乐那优美的旋律,给孩子们创设乐于接受的情境,快速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我们的课堂将会更有实效!

在教学《数星星的孩子》一课时,我利用了一首孩子们耳熟能详的《小星星》导入新课:“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孩子们在优美愉快的歌曲声中摇头晃脑,小嘴巴情不自禁地跟着唱起来。

师:小朋友,天上的星星多吗?

生:多!

师:能数得清吗?

生:不能。

师:可是古代有一个叫张衡的孩子,他却要把天上的星星数出来,这真是一个奇怪的孩子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个“数星星的孩子”。(板书课题)

学生即兴趣盎然地打开课本……

同样可以用音乐导入的课文还有:《快乐的节日》《北京》《蜜蜂引路》……巧妙地用音乐导入,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课文内容起到了极好的帮助作用。

二、猜谜导入法

猜谜语是低年级孩子很喜欢的活动,他们天性活泼、好动、好胜,大都喜欢猜谜语。用谜语导课不但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是我最喜欢的导课形式之一。

如在教学《称象》一课时,我是这样引入的:

师:聪明的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生:喜欢。

师:我们来猜个谜语好吗?

生:好!

师: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长又长,帮人把活干。

生:大象!

师:你们可真聪明,一下子就猜出来了,对,就是大象。(出示大象图)大象这么大,能把它称出来吗?

生七嘴八舌,畅所欲言。

师:请同学们赶快打开课文看看曹冲是如何称象的……

教学《小白兔和小黑兔》,也可以出示这样的谜语:“红眼睛,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爱。”孩子们听后,争先恐后地回答,我再借机出示这两只可爱的小兔图片,学生的眼光一下子被牢牢吸引住了。

又如《看电视》的谜语:四四方方一电器,里面外外都有人,里面想出出不来,外面想进进不去。

好胜的孩子们在猜谜过程中为了找到正确的答案,情绪高涨,注意力集中,自然就能跟着老师的设计以最佳的思维状态进入到学习中来。

三、图画导入法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色彩鲜明、生动直观的图画,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对图画的兴趣是与生俱来的。一幅美丽的图画或随手勾画的几笔,就像有魔力一样,能让孩子们的眼睛刹那明亮起来,从而迅速安静下来跟着图画进入课文的天地。

如《笋芽儿》一课:(出示春天图)

生:哇!好美呀!

师:什么地方美?

生:草原很美,燕子很可爱……

其他学生兴趣盎然,纷纷举手。

师:好,今天就让我们和笋芽儿一起感受一下春天的气息吧!

又如《小蝌蚪找妈妈》《荷叶圆圆》《小柳树和小枣树》等课文,教师可采用简笔画的形式吸引学生,从而进入文本学习。

用图画导入课文,既把课文内容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能吸引学生眼球,让他们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一举两得。

综上所述,导入低年级新课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无论运用哪种方式,都应该符合低段儿童年龄特征:浅显易懂,活泼有趣而又紧扣文本。只有采用最有童趣的、孩子们最乐于接受的导入方式,取得“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境界,才能

吸引孩子们的目光,才能迅速有效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激发学生学习和深入阅读的兴趣。今后,让我们继续在教学实践中思考与探究成功导入的方法,让低段课堂的导入更有童趣,让课堂更加精彩实效!◆(作者单位:江西省高安市第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