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活性污泥法-最新版本
- 格式:ppt
- 大小:412.00 KB
- 文档页数:33
水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部分要点整理第十二章第一节基本概念活性污泥法本质上与天然水体自净过程类似,都是好氧生物过程,只是活性污泥法净化强度大,有人工的因素在里面。
污泥泥龄:污泥泥龄是指曝气池中微生物细胞的平均停留时间。
活性污泥的组成:有活性的微生物(Ma);微生物自身氧化残留物(Me);媳妇在活性污泥上不能被微生物所降解的有机物(Mi);无机悬浮固体(Mii)。
活性污泥性状:活性污泥是粒径在200~1000μm的类似矾花状不定性的絮状物。
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LSS):指曝气中池中单位体积混合液中活性污泥悬浮固体的质量,也称之为污泥浓度,它包括(Ma、Me、Mi、Mii)。
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MLVSS):是指混合液悬浮固体中有机物的质量,它包括(Ma、Me、Mi)。
一般污水处理厂曝气池混合液的MLVSS/MLSS在0.7~0.8.污泥沉降比:污泥沉降比是指曝气池混合液静止30min后沉淀污泥的体积分数,通常采用1L的两桶测定污泥沉降比。
污泥体积指数(SVI):是指曝气池混合液沉淀30min后,单位之恋干泥形成的是污泥体积,常用单位也mL/g。
SVI=沉淀污泥的体积/MLSS。
SVI在100~150时,污泥沉降性能能娘好活性污泥法基本流程:主线是进水——曝气池——沉淀池——出水。
分线沉淀池污泥回流至进水处,同时剩余污泥量排出。
活性污泥降解有机物的过程分为:吸附阶段和稳定阶段。
吸附阶段:主要是污水中的有机物转移到活性污泥上。
稳定阶段:主要是转移到活性污泥上的有机物被微生物所利用。
耗氧量可以反映污水中有机物的浓度,耗氧量的下降就是有机物浓度的降低。
耗氧量和BOD5下降量相同时说明污水中取出的有机物已经全部被微生物所利用。
如果不相等,则两者之差就绪昂党羽尚未被微生物所利用的那部分有机物。
第二节活性污泥的发展曝气池实质是一个反应器,他的池型与所需的水力特征级反映要求密切相关,主要分为推流式、完全混合式、封闭环流式和序批式四大类。
§活性污泥法活性污泥:由细菌、菌胶团、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等微生物群体及其吸附的污水中有机和无机物质组成的、有一定活力的、具有良好的净化污水功能的絮绒状污泥。
性质:活性污泥由四部分物质所组成:①具有代谢功能活性的微生物群体(Ma):细菌是活性污泥组成和净化功能的中心②微生物(主要是细菌)自身氧化的残留物(Me);③由原污水挟入的难为细菌降解的惰性有机物质(Mi):性质决定哪些种属的细菌占优势④由污水挟入的无机物质(Mii)。
微生物及其作用(1)细菌占活性污泥中微生物总重量的90%~95%。
菌胶团细菌和丝状细菌,构成活性污泥的骨架。
菌胶团细菌:有很强的氧化、分解有机物的能力保护作用有很好的沉降性能丝状细菌:有很强的氧化、分解有机物的能力,起着一定的净化作用。
若其数量超过菌胶团细菌,使污泥絮凝体沉降性能变差,严重时引起活性污泥膨胀,造成出水水质下降。
(2)真菌:主要为丝状真菌,分属酵母菌及霉菌两大类。
真菌常出现于某些含碳较高或pH 较低的工业废水处理系统中。
在常规处理系统中出现真菌往往提示负荷较高。
真菌具有分解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及其他含氮化合物的功能,但若大量异常的增殖会引发污泥膨胀现象。
(3)原生动物:有肉足虫、鞭毛虫和纤毛虫等3类。
作用:通过体表吸收溶解性有机物,然后使之分解。
可吞噬废水中细小的有机物颗粒和游离细菌。
在处理过程中起着指标(指示性生物)的作用。
(4)后生动物后生动物(主要指轮虫)在活性污泥系统中是不经常出现的,仅在处理水质优异的完全氧化型的活性污泥系统,如延时曝气活性污泥系统中出现,因此,轮虫出现是水质非常稳定的标志。
(5)微型藻类藻类数量及品种较少,大多为单细胞类;在氧化塘及氧化沟等占地大、空间开阔的构筑物中数量及种类较多,呈藻菌共生状态。
作用:藻类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氧可供异养细菌氧化有机物之需。
脱氮除磷。
活性污泥法:是以含于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为培养基,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连续地培养活性污泥,再利用其吸附凝聚和氧化分解作用净化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一类生物处理方法。
高廷耀《水污染控制工程》第4版下册课后习题第十二章活性污泥法1.活性污泥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流程是什么?答:(1)基本概念活性污泥法是指利用悬浮生长的微生物絮体处理有机废水一类好氧生物的处理方法。
活性污泥的组成可分为四部分:①有活性的微生物(Ma),如以菌胶团形式存在的细菌、真菌等;②微生物自身氧化残留物(Me);③吸附在活性污泥上没有被微生物所降解的有机物(Mi);④无机悬浮固体(Mii)。
(2)基本流程活性污泥法处理流程包括曝气池、沉淀池、污泥回流及剩余污泥排除系统等基本组成部分。
①废水经过预处理后,进入曝气池与池内的活性污泥混合成混合液,并在池内充分曝气,一方面使活性污泥处于悬浮状态,废水与活性污泥充分接触;另一方面,通过曝气,向活性污泥供氧,保持好氧条件,保证微生物的正常生长;②废水中有机物在曝气池内被活性污泥吸附、吸收和氧化分解后,混合液进入二次沉淀池,进行固液分离,净化的废水排出;③大部分二沉池的沉淀污泥回流到曝气池进口,与进入曝气池的废水混合。
2.常用的活性污泥法曝气池的基本形式有哪些?答:常用的活性污泥法曝气池主要分为推流式、完全混合式、封闭环流式及序批式四大类。
(1)推流式曝气池污水及回流污泥一般从池体的一端进入,水流呈推流型,理论上在曝气池推流横断面上各点浓度均匀一致,纵向不存在掺混,底物浓度在进口端最高,沿池长逐渐降低,至池出口端最低。
(2)完全混合式曝气池污水一进入曝气反应池,在曝气搅拌作用下立即和全池混合,曝气池内各点的底物浓度、微生物浓度、需氧速率完全一致,全混合法耐冲击负荷能力较大。
(3)封闭环流式反应池结合了推流和完全混合两种流态的特点,污水进入反应池后,在曝气设备的作用下被快速、均匀地与反应器中混合液进行混合,混合后的水在封闭的沟渠中循环流动。
封闭环流式反应池在短时间内呈现推流式,而在长时间内则呈现完全混合特征。
(4)序批式反应池(SBR)属于“注水—反应—排水”类型的反应器,在流态上属于完全混合,但有机污染物却是随着反应时间的推移而被降解的。
活性污泥法的运行与管理一、活性污泥的培养与驯化:活性污泥的培养是指曝气池中造成足够数量,性能良好的活性污泥;活性污泥的驯化是指使微生物具有特定的处理能力.活性污泥的培养与驯化是根据微生物新陈代谢和遗传变异的原则进行的.通常活性污泥的培养与驯化需具备以下因素:1、微生物的接种(菌种);2、适合的培养基;3、适合的培养条件。
在污水实际运转的培菌驯化中,通常以污水厂的活性污泥作为菌种;以待处理的废水、生活污水以及粪便水等一定比例组成的混合液为培养基;适宜的温度、PH值、营养有机物浓度、溶解氧等为营养的条件。
营养活性污泥通常采用如下方法:首先向曝气池内投加一定量的活性污泥菌种(菌种数量应不小于曝气池容积的1/10),而后按一定比例配制好由所需处理的废水与生活水组成的混合液,外加适量的营养物质后充满曝气池.一般混合液BOD5200~300mg/L,COD Cr300~500mg/L,NH3-N 30mg/L左右,PH6~8,水温20~30℃.当混合液配好后,开车进行曝气,当溶解氧达到3~3.5mg/L时,停止曝气.让混合液静止沉淀数小时后,排放上清液约占曝气池容积的1/10,然后经曝气池内补加等量与原营养液相同的废水,重新进行曝气。
如此反复循环操作,使曝气池污泥体积达到15﹪左右,污泥浓度2克/升时,可适当加大排水量和进水量,并开始回流污泥(约占进水量的三倍),如此周而重复运行若干时间,当污泥沉降比约30﹪,污泥浓度达到3~5克/升处理能力接近设计能力时,标志着活性污泥法培菌训化结束,污水处理进入正常运行。
整个培菌训化进程一般需要20~30天。
在培菌训化过程中,活性污泥培菌及训化过程中有如下演变过程:(1)在培菌初期,当曝气池运行时,取曝气池混合液放入量筒中,可看到大量极微小悬浮物体,沉降很慢,上清液浑浊不清,透明度极差,污泥体积2﹪左右,在显微镜大量微小微生物,如鞭毛虫、滴虫、豆形虫等游泳型原生动物;(2)待一个星期,污泥体积5~10﹪时,污泥沉降速度极快,上清液清澈,显微镜下可看到较多菌胶团和大量鞭毛虫、豆形虫、草覆虫等游泳型原生动物和少量钟虫等固着型原生动物,并且已有一定的处理效果,此时活性污泥基本形成并处于增长阶段.大约20天左右,污泥的絮体极大,沉降速度很快,上清液清澈透明,显微镜下,游泳型原生动物减少,而固着型原生动物占优势,出现大量钟虫、等枝虫、独缩虫等,并有少量后生动物出现,处理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