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免疫学沉淀反应、凝集反应
- 格式:ppt
- 大小:1.50 MB
- 文档页数:5
一、名解带现象(前带、后带):在等价带的前后,由于抗体和抗原过量,形成的沉淀物少,上清液中可测出游离的抗体或抗原,这种现象称为带现象。
当抗体过量时称为前带,抗原过量时称为后带。
凝集反应:是指细菌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或表面包被可溶性抗原(或抗体)的颗粒性载体与相应抗体(或抗原)特异性结合后,在适当电解质存在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直接凝集反应:在适当电解质参与下,细菌、螺旋体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直接与相应抗体结合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称为直接凝集反应。
间接凝集反应: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先吸附于适当大小的颗粒性载体(如正常人O型红细胞、细菌、胶乳颗粒等)的表面,然后与相应抗体(或抗原)作用,在适当电解质存在条件下,出现特异性凝集现象,称为间接凝集反应或被动凝集反应。
Coombs试验:又称抗球蛋白试验,是抗球蛋白参与的间接血凝试验,用于检测抗红细胞不完全抗体。
不完全抗体多半是7S的IgG类抗体,能与相应的抗原牢固结合,但因其分子量较小,体积小,不能起到桥联作用,在一般条件下不出现可见反应。
利用抗球蛋白抗体作为第二抗体起桥联作用,连接与红细胞表面抗原结合的特异抗体,使红细胞凝集。
沉淀反应:是指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适当条件下发生特异性结合而出现可见的沉淀现象。
高剂量钩状效应:抗原过量可引起高剂量钩状效应,即抗原过量致形成的IC分子小,发生再解离,浊度下降,光散射减少。
海德堡曲线理论:当抗体过量时,IC的形成随着抗原递增至抗原、抗体比例最适处达最高峰,沉淀反应最明显,称等价带,高峰区域左侧,抗体浓度过高,沉淀反应不明显,称前带;高峰区域右侧,抗原浓度过高,沉淀反应也不明显,称后带,这就是海德堡曲线理论。
包被:将抗体或抗原结合在固相载体上的过程称为包被。
封闭:由于包被过程中固相载体表面不能被抗体或抗原蛋白质完全覆盖,实验操作过程中加入的血清标本以及酶结合物中的蛋白质也会部分地非特异性吸附于固相载体表面,最终产生非特异性显色导致测定本底偏高,在这种情况下,需用1%-5%的牛血清白蛋白或5%-20%小牛血清再包被一次,消除此干扰,此过程称为封闭。
一、名词解释1.ANA(抗核抗体):是一组将自身各种细胞核成分作为靶细胞的自身抗体总称。
2.BAS(生物素–亲合素系统):基于生物素和亲合素既能偶联抗原(或抗体)分子,又能偶联酶、荧光素等示踪物质,可桥联抗原抗体系统和示踪物质指示系统。
3.包被:将抗体或抗原结合在固体载相上的过程。
4.CH50试验:绵羊红细胞与溶血素结合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激活血清中的补体,引起红细胞溶血,以50%溶血为判断终点来测定血清总补体活性。
5.CD分子(簇分化抗原):有核细胞在不同发育阶段其在细胞膜表面均可表达不同的分化抗原,形成不同的细胞类群。
6.沉淀反应:是指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适当条件下发生特异性结合而出现可见的沉淀现象。
7.多克隆抗体:在含有多种抗原表位的抗原刺激下,体内多个B细胞克隆被激活并产生针对多种不同表位的抗体,其混合物为多克隆抗体。
8.单克隆抗体:单个B细胞参与融合形成的单个杂交瘤细胞经分离克隆化,产生针对单一表位、结构相同、功能均一的抗体,具有性质纯、效价高、特异性强、少或无血清交叉反应等优点。
9.等价带:当抗体过量时,IC(免疫复合物)的形成随着抗原递增至抗原、抗体比例最适处达最高峰。
前带:高峰区域左侧,抗体浓度过高,沉淀反应不明显后带:高峰区域右侧,抗原浓度过高,沉淀反应不明显10.封闭:加入的血清标本和酶结合物中的蛋白质部分地非特异性吸附于固相载体表面,加入1%~5%牛血清白蛋白或5%~20%小牛血清再包被一次,消除此干扰的过程。
11.HLA:是引起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最强的抗原,与HVGR或GVHR有关。
12.化学发光剂:在化学发光反应中参与能量转移并最终以发射光子的形式释放能量的化合物。
13.胶体金:是金盐被还原成金原子后形成的金颗粒悬液。
14.间接凝集反应:可溶性抗原/抗体先吸附于颗粒性载体表面,与相应抗体/抗原作用,在适宜的电解质存在条件下出现特异性凝集现象。
15.抗原抗体结合的可逆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后,在一定条件下又可解离为游离的抗原与抗体的特性。
沉淀反应沉淀反应蛋白质、多糖、毒素等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特定条件下特异性结合,出现的沉淀现象,称为沉淀反应。
沉淀反应的特点液体内沉淀试验凝胶内沉淀试验免疫电泳技术沉淀反应的特点差异凝集反应沉淀反应抗原性质颗粒性抗原可溶性抗原反应时间数分钟数小时反应产物凝集物沉淀物敏感性高低液体内沉淀试验受抗原抗体比例的影响非常明显,常用作测定抗原抗体的最适比例。
有抗原稀释法、抗体稀释法和棋盘滴定法。
免疫浊度测定应用抗原、抗体在液相中反应后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微粒对光线的干扰,利用仪器进行定量检测的一种方法。
在一定范围内,吸光度与免疫复合物的量呈正相关。
免疫浊度测定的影响因素1.抗原抗体比例当反应液中抗体过量时,IC的形成随着抗原递增而增加,至抗原、抗体最适比例处达最高峰,这就是经典的海德堡曲线理论。
2.抗体的质量要求:抗体的特异性强、效价高、亲和力强。
R型>H型。
3.抗原抗体反应的溶液pH6.5~8.5,磷酸盐缓冲液。
4.增浊剂聚乙二醇(PEG)、吐温-20,可消除抗原或抗体分子周围的电子云和水化层,促进抗原、抗体分子靠近,结合形成大分子复合物。
免疫比浊方法分类透射和散射免疫比浊法免疫胶乳比浊法凝胶内沉淀试验单向免疫扩散试验Mancini曲线:适用大分子抗原和长时间扩散(>48小时)的结果;公式:c/d2=k。
Fahey曲线:适用于小分子抗原和较短时间(<24h)扩散的结果处理,用半对数纸画线。
公式:logc/d=k。
双向免疫扩散试验免疫电泳技术免疫电泳技术是电泳分析与沉淀反应的结合产物。
1.加快了反应速度2.集中了扩散方向3.分开了不同的蛋白火箭免疫电泳免疫电泳免疫固定电泳免疫固定电流模式图沉淀反应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方法评价应用经典沉淀反应操作繁琐、敏感度低、精密度差、时间长和难以自动化逐渐减少【习题】下列哪项不是沉淀反应的特点A.其特性与经典抗原抗体反应相同B.抗原是可溶性抗原C.反应可分为两个阶段D.抗体是McAbE.需一定电解质『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沉淀反应抗体不是单克隆抗体。
沉淀反应和凝集反应的异同点一、引言沉淀反应和凝集反应是化学中常见的反应类型,它们在实验室和工业生产中都有广泛应用。
这两种反应都是由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发生的,但是它们在本质上有很大的区别。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比较沉淀反应和凝集反应的异同点。
二、定义沉淀反应是指在两种溶液中加入适量反应物后,产生难溶性固体沉淀的化学反应。
凝集反应则是指在介质中存在着一定浓度的胶体颗粒,在加入适量凝集剂后,颗粒聚集形成较大的团块或者沉淀。
三、化学基础1. 反应类型沉淀反应属于双离子交换反应,即两种带电离子交换配位基团而形成新物质。
凝集反应则属于胶体物理学范畴。
2. 反应机制沉淀反应通常是由于配位基团之间形成了较弱的键而发生的。
而凝集剂通常会与胶体颗粒表面上带电离子相互作用,使得颗粒聚集形成较大的团块或者沉淀。
四、实验操作1. 反应条件沉淀反应通常需要控制反应物浓度、温度和pH等因素。
而凝集反应则需要控制凝集剂浓度、介质pH和温度等因素。
2. 实验方法沉淀反应通常采用滴定法或者比色法进行分析,如Mohr滴定法、Fajans滴定法和Gravimetric分析法等。
凝集反应则通常采用光散射或者电泳等技术进行分析。
五、应用领域1. 工业生产沉淀反应常用于废水处理、金属提取和药物合成等工业生产中。
而凝集反应则广泛应用于纸浆造纸、矿物选矿和废水处理等领域。
2. 生命科学在生命科学领域,沉淀反应被广泛用于蛋白质纯化和酶活性检测等方面。
而凝集反应则被广泛用于细胞分离和药物输送系统的设计等方面。
六、总结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沉淀反应和凝集反应在反应类型、反应机制、实验操作和应用领域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
虽然它们都是由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发生的,但是它们所涉及的化学基础和实验方法都有很大的差别。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反应类型和方法。
凝集反应、沉淀反应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原理凝集反应、沉淀反应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都是免疫学中常用的检测方法,它们的原理如下:
1. 凝集反应:凝集反应是指抗原和抗体在体外结合后,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物的现象。
它的原理是抗原和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当抗原和抗体结合后,它们会形成一个大分子复合物,这个复合物会聚集在一起,形成可见的凝集物。
2. 沉淀反应:沉淀反应是指抗原和抗体在体外结合后,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的现象。
它的原理是抗原和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当抗原和抗体结合后,它们会形成一个大分子复合物,这个复合物会沉淀下来,形成可见的沉淀。
3.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ELISA 是一种常用的免疫检测方法,它的原理是利用酶标记的抗体或抗原与待测样本中的抗原或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然后通过酶催化底物产生颜色反应,从而检测待测样本中抗原或抗体的存在。
这些检测方法的原理都是基于抗原和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通过检测这种结合反应的产物来判断待测样本中是否存在抗原或抗体。
临床免疫学检验【名词解释】1、enzyme immunoassay(EIA)酶免疫分析技术,是以酶标记的抗体(抗原)作为主要试剂,将酶高效催化反应的专一性和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相结合的一种免疫标记检测技术。
2、colloidal gold immunoassay胶体金免疫技术,是以胶体金作为示踪标记物或显色剂,应用于抗原抗体反应的一种标记免疫测定技术。
3、immunoblot test(IBT)免疫印迹试验,是一种将高分辨率凝胶电泳和免疫化学分析技术相结合的技术。
4、precipitation reaction沉淀反应,指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适当的条件下发生特异性结合而出现可见的沉淀现象。
5、agglutination reaction凝集反应,指细菌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或表面包被可溶性抗原(或抗体)的颗粒性载体与相应抗体(或抗原)特异性结合后,在适当电解质存在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6、immunogen免疫原,指能诱导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抗原。
7、adjuvant (immunoadjuvant)佐剂(免疫佐剂),指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的类型的物质。
8、hapten半抗原,指仅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如多糖、多肽、类脂和核酸等物质。
9、monoclonal antibody(McAb)单克隆抗体,设法将单个B细胞分离出来加以增殖形成一个克隆群落,该B细胞克隆产生出针对单一表位、结构相同、功能均一的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
10、Polyclonal antibody(PcAb)多克隆抗体,亦称免疫血清,用抗原以不同途径免疫动物,从动物血清中获取抗体,该类含有抗体的血清称为抗血清。
由于免疫动物的抗原往往具有多种抗原表位,可激活体内多个B细胞克隆产生针对抗原多种表位的混合抗体,因而抗血清也称为多克隆抗体。
11、tumor antigen肿瘤抗原,指细胞癌变过程中新出现的或异常表达的抗原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