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pdf
- 格式:pdf
- 大小:112.10 KB
- 文档页数:3
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调研报告(5篇)随着个人的素质不断提高,需要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
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报告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调研报告1县地处泛珠三角地区中南部,处在我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黄金廊道上,位于市南面、区东北部,隶属桂北经济区的南部,县人民政府则处于桂东北重要交通枢纽国道323与国道321的交界处。
旅游产业是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县地处优拓区,与大旅游圈阳朔县仅相距40km,不仅交通便利同时旅游资源丰富,1994年我国加大了旅游产业的推广力度和政策支持,到1998年我国旅游正式进入产业化转型阶段,并从以接待为主的旅游产业转化为以经济发展为主的旅游产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稳步提升,使旅游成为了闻名天下的重要旅游地点,尤其是以阳朔镇为中心不断辐射的旅游产业。
2005年县在旅游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正式将旅游提升到产业化发展阶段,到2008年底,县已基本实现了“四大旅游景区,五大旅游线路,六大旅游特色”的总体发展格局。
在深入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对照县乡村旅游发展情况,经过认真思考,现将县乡村旅游发展有关调研情况具体报告如下:一、县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县具有秀丽的田园山水景观、特色民居景观、丰富的岩溶资源、浓郁的民间文化,依托这些资源开发的旅游项目主要有田园风光游、岩洞探险游、攀岩登山活动、竹筏漂流及寻幽访古游,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由于有强烈的致富愿望,县广大村民对发展乡村旅游认识超前,并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许多村民主动开办家庭旅馆饭馆。
但是,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县乡村旅游还存在着旅游资源整合不够,从业人员的素质尚待进一步提高,民居建筑有待进一步改善,可供游客购买的商品比较少等问题。
另外,参与性、体验性的活动还不多。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旅游经济呈现“餐宿经济”显著特点,旅游综合效益尚需提高县游客结构以散客、观光为主体。
全域旅游视角下乡村旅游规划研究目录一、内容概要 (2)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4)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4. 创新点与特色 (6)二、全域旅游概述 (7)1. 全域旅游的概念与特点 (9)2. 全域旅游的发展历程 (10)3. 全域旅游与乡村旅游的关系 (11)三、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12)1. 乡村旅游资源现状 (14)2. 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问题 (14)3. 乡村旅游市场需求分析 (15)4. 乡村旅游竞争态势分析 (16)四、全域旅游视角下乡村旅游规划的原则与思路 (17)1. 规划原则 (19)2. 规划思路 (20)3. 总体规划目标与战略定位 (21)五、乡村旅游规划的具体内容 (22)1. 乡村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策略 (23)2. 乡村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策略 (24)3. 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策略 (25)4. 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提升方案 (26)5. 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措施 (28)6. 乡村旅游人才培养与引进策略 (29)7. 乡村旅游项目策划与实施方案等部分构成了一份完整的乡村旅游规划报告30一、内容概要随着全域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地方经济、促进社会和谐与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从全域旅游的视角出发,对乡村旅游规划进行研究。
本文分析了全域旅游的内涵及其特征,指出全域旅游是一种以旅游业为引领,融合多种产业,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深度融合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发展模式。
在此基础上,文章探讨了乡村旅游的内涵、特点和发展现状,并指出乡村旅游在全域旅游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通过对乡村旅游资源的分类和评价,提出了乡村旅游规划的原则和方法。
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了乡村旅游规划的实施过程,包括空间布局、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环境保护等方面。
本文总结了全域旅游视角下乡村旅游规划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强调乡村旅游规划需要注重可持续发展、文化传承和游客体验,以实现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背景下助推乡村旅游发展的策略研究目录一、内容综述...............................................2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2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3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4 二、乡村振兴战略概述.......................................5 (一)乡村振兴的内涵与目标.................................6 (二)乡村振兴的发展现状与挑战.............................7 (三)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的关系.............................8 三、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9 (一)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概况................................10 (二)乡村旅游的主要模式与特点............................11 (三)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2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策略构建....................14 (一)战略定位与目标设定..................................15 (二)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16 (三)产业融合与业态创新..................................17 五、具体策略实施路径......................................18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提升..............................19(二)培育特色产业与品牌建设..............................20(三)推进智慧旅游与科技应用..............................21(四)优化旅游服务与体验质量..............................22六、案例分析..............................................24(一)国内外乡村旅游成功案例介绍..........................25(二)案例分析与启示......................................25(三)问题诊断与对策建议..................................27七、保障措施与政策建议....................................28(一)组织保障与顶层设计..................................29(二)资金投入与金融支持..................................30(三)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31(四)国际合作与交流......................................32八、结论与展望............................................33(一)研究结论总结........................................35(二)未来发展趋势预测....................................36(三)研究不足与展望......................................37一、内容综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乡村振兴已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村乡科技XIANGCUN KEJI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综述——基于近10年中文论文数据库的文献分析唐瑕苓1郑菊1张翎燕1杨颖2彭华1(1.四川旅游学院,四川成都610100;2.电子科技大学,四川成都610100)[摘要]通过研读10年来国内中文数据库中有关乡村旅游的研究文献,分析乡村旅游研究发展状况,着重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乡村旅游者的感知和动机、当地居民的体验与需求、与相关产业的融合等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发现国内学者采用了实证分析或定量分析等规范的研究方法,关注了乡村旅游发展影响因素、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和乡村旅游企业管理等研究主题,并建议从政府干预、经济效益评估、居民应对策略、乡村文化传承与保护等方面重构本土理论,提炼研究主题。
[关键词]乡村旅游;民俗旅游;旅游者[中图分类号]F323;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909(2021)04-42-4现代乡村旅游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新型旅游模式,其主要特征如下:旅游的时间不再局限于假期;乡村的自然景观、建筑设施与人文等资源都能增强旅游者的感受;拓展了会务度假、休闲娱乐等新兴旅游方式;旅游发展增加了当地财政收入,创造了就业机会,对农村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国内学者在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研究后发现,实践中存在如利益分配导致乡村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社区居民的参与度不足制约乡村发展、粗放式发展增加环境负荷等问题[1]。
因此,为准确把握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状况,本文对2010—2020年中文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提炼研究主题并总结研究特征,提出研究展望。
1研究内容综述1.1关于乡村旅游发展的研究1.1.1乡村旅游与乡村发展。
李庆磊等认为,发展乡村旅游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是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树立民主管理理念的途径[2]。
是丽娜研究了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发展,认为两者相互促进、内在统一[3]。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ological College 第18卷第4期2020年12月Vol. 18 No. 4Dec. 2020doi : 10. 13 690/j. cnki. hzyxb. issn. 1672 - 2388. 2020. 04. 21参与式发展:乡村全域旅游创新机制研究-以长兴县水口乡顾渚村为例**收稿日期:202010 20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湖州市党校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立项课题“参与式发展:乡村全域旅游的创新机制 研究 以长兴县水口乡为例"(HX1930)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俞慧斐(1981—)女,浙江长兴人,高级讲师,法学硕士,主要从事党建和公共管理研究。
俞慧斐(中共长兴县委党校生态文明教研室,浙江长兴313100)摘要:长兴县水口乡顾渚村是浙江省社区居民参与乡村全域旅游的成功典型之一。
其发展经历了“个体无组织的自发参与、 政府主导的组织参与和社区精英群体主导的大众参与"三个阶段,乡村面貌随之焕然一新。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驱动机制、激励机 制、决策咨询机制、参与评价机制和社区居民参与保护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乡村全域旅游;参与式发展;社区居民参与;顾渚村中图分类号:F592.1 ; 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 - 2388(2020) 04 - 0084 - 04Participatory Development :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Mechanism ofAll — area Rural Tourism_ Taking Guzhu Village in Shuikou Township of Changxing County as an ExampleYU Hui-fei(Teaching and Research Office of Ecological Civiliz^tioiir Party School of Chngxing Co Lin ty Committee of (;P (;, (:hngxing 313100, C H )Abstract : Guzhu village , Shuikou T )wnship , Changxing County is one of the successful examples in Zhejiang Province with community residents par ticipating in all - area rural tourism. I has gone through three stages of development : individual unorganized spontaneous participation, government - led organizational participation and community elite - led mass particip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The village has taken on a new look. During the development , government driven mechanism , incentive mechanism, decision - making consultation mechanism, participation evaluation mechanismandcommunitypartiipationprotectionmechanismhaveplayedanimportantrole.Key words : all - area rural tourism ; participatory development ; community residents' participation ; Guzhu village全域旅游以追求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和社区共建共享为目的。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述评摘要:通过对相关外文数据库的检索,本文从国内外有关学者对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城镇化与乡村旅游相互关系、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研究等三个方面进行综述,认为我国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虽取得一定进展,但仍面临诸多困境,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有着更广阔的研究空间。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述评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呈现出层次低,同质化严重,地区发展不均衡的状况,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201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因此,在特定的政策背景、特定历史时期,对我国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研究具有典型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收集国内外学者对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研究,以期在新型城镇化这一时代背景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进行深入研究。
1 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1.1 国外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研究现状在Elsevier-Science Direct 学术期刊上以“rural tourism”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检索到2004至2013年十年间相关论文39篇,主要来自于《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和《Tourism management》两本杂志。
对文献进行分类汇总分析发现国外对乡村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的本质、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旅游者动机、偏好与满意度、乡村旅游产品以及乡村旅游的网络营销等方面,已形成了系统成熟的研究成果,总之,国外乡村旅游的研究在研究内容上更加广泛,在研究方法上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更加深入。
但关于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研究,由于无转型升级的提法,因此,仅有少数接近的研究文献可供参详。
Kajanus M,Kangas J,Kurttilac M(2004)运用集中价值思考(value focused thinking)和A´WOT对芬兰和德国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及劣势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传统和文化是他们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
《长江丛刊》2018.06145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司倩筠/忻州市职业技术学院摘 要:旅游是人们工作之余放松身心的主要方式之一,旅游可以缓解人们快节奏生活的压力,开阔人们的视野,是衡量人们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
乡村旅游是我国旅游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
国家提出将乡村旅游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加快乡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步伐,给农民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在我国国民经济产业转型升级大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也应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积极进行产业升级。
本文首先提出了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原则;其次指出了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中面临和出现的问题;最后论述了促进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原则 问题 措施一、前言传统乡村产业主要以输出农产品为主,这种发展方式不仅经济效益低,而且发展极不稳定,对于农村实现小康社会缺乏有效的助推作用。
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动下,我国各地开展乡村旅游,不仅给当地农民提供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旅游行业还会带动乡村交通、餐饮、住宿、商业、文化、服务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力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在我国国民经济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乡村旅游也应该进一步顺应趋势,不断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使旅游产业为农村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原则(一)突出乡土风貌随着城市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工作压力大的人们就会选择乡村旅游的方式来放松身心。
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应该始终保持乡村文化原本的风貌,防止因过度开发而使得乡村变得不伦不类,商业化气息过浓,甚至面目全非。
乡村旅游应该体现出自然之美、民风之美,让乡土气息散发在乡村旅游的每一个细节中。
(二)保护地方特色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方的乡村具有不同的特色,东西南北的气候、环境、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都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也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特色之处。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黔南州乡村旅游发展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的乡村振兴战略被提出,旨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作为重要的乡村振兴战略的执行主体之一,乡村旅游被认为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提升乡村形象和吸引外部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
黔南州作为中国贫困地区之一,自然资源丰富,但在乡村旅游开发方面尚未充分利用。
当前,该地区的旅游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深入研究黔南州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发展模式、发展路径以及产业支持措施,对于推动当地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具有重要意义。
本篇研究旨在通过对黔南州乡村旅游发展的综合分析和探讨,为该地区乡村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同时为其他贫困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乡村振兴战略下黔南州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和挑战,明确乡村旅游发展的方向和路径,为推动乡村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具体目的包括:分析乡村振兴战略对黔南州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揭示目前黔南州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问题;探讨适合黔南州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研究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和方向;提出支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黔南州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全面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支持。
1.3 研究意义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收入、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黔南州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与挑战,为推动乡村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乡村人口外流加剧,乡村经济面临严峻挑战。
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带动乡村产业发展,促进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保护乡村文化和传统。
乡村旅游是一种有利于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方式,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当地的民俗文化、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提升当地居民的文化自信心和认同感。
产能经济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综述刘楝子 重庆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摘要:随着我国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乡村旅游研究受到政府和学界的广泛关注,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
文章主要从乡村旅游概念、乡村旅游开发、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发展乡村旅游的影响等四个方面梳理我国学者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
关键词:乡村旅游;乡村旅游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30-0301-02近10余年来,在各级政府政策与资金大力扶持、旅游企业及各类投资主体积极参与下,我国乡村旅游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在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改善农村环境、推进城乡统筹等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
学术界也越来越重视乡村旅游研究,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研究方法不断深入。
本文主要从乡村旅游概念、乡村旅游开发、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发展乡村旅游的影响等四个方面梳理我国学者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
一、乡村旅游概念研究我国学者一直从多个角度对乡村旅游进行定义及深化,主要有地域说、资源说、类型说、综合说4种观点。
(一)地域说有的学者根据开展乡村旅游的地域特点来界定乡村旅游,认为乡村旅游就是发生在乡村地区的一切旅游活动的总和[1-2]。
(二)资源说有的学者从旅游资源的角度来界定乡村旅游,提出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独特的生产生活形态、传统民俗风情、文化景观及生态环境等资源为对象的旅游活动[3-5]。
(三)类型说很多学者对乡村旅游进行传统乡村旅游、现代乡村旅游、观光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古镇旅游、民俗旅游、乡村度假旅游等分类及定义[6-7]。
(四)综合说更多学者从地域、资源、类型中的两个或以上方面来综合定义乡村旅游,这是目前最普遍的一种界定方式。
认为乡村旅游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为旅游吸引物[8],吸引旅游者前往观光、体验、学习、娱乐、休闲、度假和购物等的旅游活动[9-10]。
综上,尽管学者们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理解存在分歧,但都包含了两个关键要素:一是乡村旅游活动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即乡村地区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作为旅游吸引物。
如何实现旅游转型升级当前,旅游业的转型升级表现出很多新的内容,这也构成了现阶段旅游发展的重要特征。
总体来看,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很难用单一的模式进行描述。
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旅游业的转型升级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尽管观光旅游仍然是我国旅游市场,特别是大众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不再是市场的唯一主体,休闲度假旅游、特种旅游、康体旅游、商务旅游等新型旅游产品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国的旅游产品类型更加丰富。
同时像东莞等地“商务+温泉”、“商务+高尔夫”等旅游模式的出现,标志着各种旅游产品组合的方式也更加多元。
已经完成了从入境旅游一枝独秀到入境、国内、出境三大市场协调发展的阶段。
在这一进程之中,国内旅游因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对于扩大内需的独特作用,正在中国三大市场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而出境旅游不仅对于平衡贸易,缓解经济摩擦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许多旅行社重要的利润来源;此外,中国公民在出境旅游之前和之后在国内发生的消费(比如为出境旅游而在国内购买的一些旅游用品),同样也对扩大内需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旅行社组织的团队旅游继续稳步增长的同时,散客旅游已经成为旅游方式的主体。
特别是自驾车旅游的兴起,使得旅游方式的总体格局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而俱乐部旅游、网上拼团旅游等新的旅游方式在年轻人中也是大受欢迎。
信息化对于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广泛而深远。
可以预见,未来信息化对旅游者的出游方式、旅游企业的经营方式和旅游行政部门的管理方式将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顺应这一潮流,是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应有之义。
由于旅游次数的增加和旅游经验的成熟,其对旅游产品、旅游服务的要求明显提高。
过去“西游记宫”式的产品已经不可能有市场空间,一般化的旅游服务也更难赢得旅游者的认同。
这迫使旅游经营者加快创新步伐,提高服务质量。
而这也成为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
如何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一、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基本认识转型升级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经济的转型升级,二是产业的转型升级,三是企业自身的转型升级。
乡村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目录一、内容综述 (2)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意义 (4)1.3 研究目的与问题 (5)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5)二、文献综述 (6)2.1 乡村旅游发展历程 (7)2.2 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与实践 (8)2.3 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关系研究 (10)2.4 文献评述与研究空间 (11)三、乡村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 (12)3.1 乡村旅游对乡村经济的带动作用 (13)3.2 乡村旅游对乡村社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15)3.3 乡村旅游对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 (16)3.4 乡村旅游对乡村治理能力的提升 (17)四、乡村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 (18)4.1 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 (20)4.2 产业融合与协同发展 (21)4.3 文化挖掘与品牌打造 (23)4.4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23)4.5 公共服务完善与社会参与 (25)五、案例分析 (26)5.1 典型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经验 (27)5.2 乡村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成功模式 (28)5.3 案例分析与启示 (30)六、政策建议与实践策略 (31)6.1 政策支持与引导措施 (32)6.2 企业参与与合作机制 (33)6.3 村民参与与利益共享 (35)6.4 试点先行与推广路径 (36)七、结论与展望 (37)7.1 研究结论 (39)7.2 研究贡献 (40)7.3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41)一、内容综述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业态,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乡村旅游在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提升乡村文化品位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内在机理和实现路径两个方面对乡村旅游赋能乡村振兴进行综述。
本文将分析乡村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乡村旅游作为一种产业形态,其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市场驱动、技术创新等多方面的因素。
Tourism Economy旅游经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发展逻辑与 路径选择研究余 欢1 郝 赪2(1.贵州省社会主义学院,贵州贵阳 550005;2.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摘 要: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乡村旅游,既是机遇,又是要求。
结合“驱动力、状态、响应”框架模型,乡村旅游发展逻辑按照循序推进方式,以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为基准,调整产业定位、空间布局、设施建设,便于更好、更有效地享用乡村振兴“政策红利”,并依托乡村旅游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实施。
本文基于乡村旅游发展逻辑,指出乡村旅游发展在环境、设施建设与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而后总结出具体发展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旅游;发展逻辑;路径选择中图分类号:F320;F592 文献标识码:A引言乡村旅游属于一种新型旅游方式,同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中的产业兴旺、乡风文明及生态宜居高度契合。
乡村旅游将农民作为经营主体,以农村民俗文化、经济作物及生态资源为依托,将为游客服务作为经营手段,属于家庭营销模式,在完善农村地区产业架构,改善生活环境,提高农民收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一)完善农村产业结构“产业兴旺”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地区经济发展提出的要求,亦是达到其他要求的基础。
要想实现产业创新,就要提升农业创新力、影响力、竞争力及全要素生产率等。
乡村旅游虽然是新型旅游业态,但与其他旅游形态类似,均具备产业链长、拉动效应显著的特点,不但涉及食住行等一系列旅游核心产业,而且会带动乡村地区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和信息服务快速发展。
另外,乡村旅游发展的前提是农业资源,将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既能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率,又能以传统农业为基准进行创新,提升农业附加值。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有助于打造农产品品牌,开发特色农产品。
乡村地区通过产业融合创新,实现转型升级,构建乡村旅游产业体系,推动乡村旅游持续发展。
一、“互联网+”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特征 1.旅游信息在线化、移动化。
信息是互联网的强项,互联网可以最大程度解决过去旅游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伴随移动4G网络和WIFI的普及,游客出行依靠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程度越来越大,许多实证研究都得出网络已成为游客获取旅游信息的首选媒介。
在“互联网+”时代,游客不仅能便捷地从互联网获取大量旅游信息,还可以随时随地分享海量信息,互联网改变了旅游信息的传播格局。
游客出游前不仅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旅游目的地的吃、住、行、游、购、娱等行程信息,还可以查询大量旅游点评信息,以帮助他们做出游决策;在旅游过程中通过移动互联网,只需要一部手机游客就可以进行旅途导航、导游、导吃到导购,还可以分享旅游体验;行程结束后,游客还可以在网络上点评旅游产品和服务,旅游投诉也可直接在互联网上完成。
另外,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也积极融入“互联网+”时代,运用“互联网+”思维,通过自建网站或与在线旅游服务平台合作的方式,主动发布旅游产品和服务信息,随时随地的为潜在旅游者提供服务,实现旅游信息的在线化、移动化。
2.乡村旅游需求精众化。
旅游者的旅游偏好受到旅游者知识集的影响,互联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以及较低的信息收集成本改变了人的知识集,也改变了旅游者的旅游偏好。
[2]在“互联网+”背景下,大部分旅游者已经不是简单的大众化消费者,也不再简单地追求单一的旅游体验,传统的农家乐、采摘园等乡村旅游产品已无法满足当前乡村旅游者的需要。
乡村旅游者更注重自身的体验和兴趣爱好,消费需求更加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和小众化,旅游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品质体验要求更高、参与性更强,自助、个性和休闲成为当前乡村旅游需求的特征,乡村旅游消费呈现出精众化的特征。
3.经营管理数字化、平台化。
信息技术的进步,使旅游企业从市场调研、设计产品到市场营销,从接待服务、行程调控到安全监控,从客户管理、财物管理、人力管理到绩效管理,全部实现了旅游商务经营数字化,旅游业已经开启经营管理数字化的时代。
旅游企业利用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可以准确记录游客的消费纪录,并对游客的消费需求、购买方式和消费模式等消费特征做出分析,在此基础上旅游供应商可适时地、有针对性地调整旅游产品的供应,生产出形态多样的、更加贴近消费者需求的旅游产品,定制旅游成为可能。
艾瑞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出行人次达到2.99亿人次,在线旅游市场规模达6621.8亿元,在线旅游在整体旅游市场中的渗透率不断提升。
越来越多的传统旅游企业通过自建网络平台或与大型在线旅行服务商合作开展电子商务,实现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在线分销。
因此,在乡村旅游领域,一批互联网企业进军乡村旅游市场,着力打造乡村旅游网络平台,争夺O2O市场,以“线上+线下+融合”的视角重塑乡村旅游新生态。
4.旅游营销智慧化。
在互联网时代,旅游营销渠道更加多样化、细分化,除了传统的媒体,搜索引擎及垂直搜索引擎、垂直旅游社区、垂直旅游媒体带来了更多的旅游营销变化。
搜索引擎营销、社交媒体营销、社区营销、病毒式营销、网络视频营销、口碑营销、事件营销等网络营销方式已广泛应用于旅游业,并取得了优于传统营销方式的效果。
网络营销具有全球性、经济性和互动性强的特点,旅游企业可以与消费者通过电子邮件、社交媒体等多种信息手段进行实时双向互动沟通,使旅游消费者全程参与到营销管理中,随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定制旅游产品,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和动机得到了尊重和满足。
与此同时,旅游消费者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旅行体验生成旅游信息并通过在线媒体分享传播,用户生成内容信息开放性较高、用户信任度高,能够影响其他游客的出游决策,游客也可以作为旅游营销者。
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是旅游营销的主要渠道,游客可以全程参与到旅游营销中,旅游营销进入智慧化阶段。
二、“互联网+”背景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路径 1.产品升级。
鉴于“互联网+”时代游客需求的变化,传统的乡村旅游产品已不能满足当前游客的需求,因此,乡村旅游管理者要保持创新意识,积极融合新技术,升级乡村旅游产品。
第一,融入创意旅游思维,开发新业态类型产品。
挖掘乡村旅游地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农业文化,并进行提炼、解析和延伸,[3]创造性转化这些文化,去深度创意乡村旅游产品,拓展与开发原乡休闲、国家农业公园、乡村营地、乡村庄园、休闲农场、乡村博物馆、市民农园、民宿等新业态产品,使旅游者在享受乡村田园风光的同时,获得发掘创造潜能的机会,学习并体验乡村旅游地文化、艺术、传统及生活方式,实现乡村旅游由农家乐、采摘园向乡村休闲度假的跨越。
第二,融入在线旅游市场,开发乡村定制旅游产品。
传统的乡村旅游企业应积极融入在线旅游市场,改变以往出售单一旅游产品的方式,将满足不同旅游的个性化需求为核心,开发乡村定制旅游产品。
通过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如企业官网、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平台,乡村旅游经营者可以与每一位客户进行沟通,深度了解客户诉求、明确旅游目的和预算,让旅游者参与到乡村旅游产品设计、开发和生产,以此设计出符合旅游者需求的高品质乡村旅游方案,客户满意度得到提高,乡村旅游经营者与旅游者之间的关系得到良性发展。
此外,乡村旅游企业还需要通过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技术来详细记录每一位客户的旅游偏好和个人信息,同时,客户定制的旅行记录也应该被保留,如遇到旅游需求类似的游客,可以做为参考,并作适当调整形成新的定制旅游产品,由此可以实现乡村定制旅游产品的规模化管理。
2.经营管理模式升级。
在“互联网+”时代,为应对经营管理数字化、平台化的变化趋势,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模式应从智慧旅游管理和线上+线下+融合两方面来进行升级转变。
首先,推进乡村智慧旅游管理,将信息技术积极应用于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中。
鼓励乡村旅游企业使用技术先进、性能可靠的信息技术产品,通过专业管理信息系统,乡村旅游从客户管理、财物管理、人力管理到绩效管理,从市场调研、设计产品、接待服务到安全监控全都可以实现数字化。
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大大提高乡村旅游管理效率,有效配置资源,更好的满足游客需求,为游客提供便捷、人性化的旅游体验,还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在乡村旅游企业和旅游行业主管部门之间的互联互通和安全共享。
其次,积极融入线上平台,形成线上线下紧密结合的高效管理模式。
随着在线旅游市场渗透率的不断提高,融入线上经营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条件成熟的地区可以自建区域性的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平台,整合区域内的乡村景点、农家乐、民宿、特产等,使电子商务平台成为乡村旅游形象的展示平台,同时实现乡村旅游产品和农产品的在线展示与预订;也可以选择与成熟的大型在线旅行服务商(如:携程网、途牛网等)合作,以这些网站作为乡村旅游产品的展示和预订平台,同时借助平台的影响力,还可与游客进行在线互动,开展精准的在线营销活动;乡村旅游目的地还可以在淘宝上开设旅游旗舰店,旅游旗舰店不仅是乡村旅游的销售展示平台,还可以作为当地农产品、手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的销售展示平台。
乡村旅游企业可通过线上平台完成乡村旅游信息展示、营销、互动、预订、支付等游前服务,再到线下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的乡村旅游服务,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O2O闭环过程。
3.营销模式升级。
“互联网+”背景下,旅游业已进入智慧营销阶段,乡村旅游经营者应具备网络营销思维,在做好线下营销的同时,积极运用网络营销方法和工具,构建乡村旅游智慧营销体系,加大线上营销的力度。
第一,注重整合营销和品牌营销。
“互联网+”背景下各自为战式的营销已无法达到营销效果的,乡村旅游应注重整合区域性的乡村旅游资源,统一包装形象、统一整合产品、统一规划线路,打造村庄整体的“乡村旅游名片”,或是区域性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综合感知,[4]塑造乡村旅游品牌。
最终实现资源共享、形象整合和市场一体化基础上的整体化营销。
第二,构建乡村旅游智慧营销体系。
乡村旅游智慧营销体系的构建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其一,通过多种方式建立乡村旅游信息发布渠道,建立专业乡村旅游网站,开发乡村旅游APP,也可以在知名OTA网站设立专门网页,还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推送乡村旅游资讯、推荐产品,让潜在的游客可以第一时间通过不同渠道了解旅游信息,也能通过网络、电话等多种方式及时得到帮助,并在咨询、投诉等方面给游客提供尽善尽美的服务;其二,合理使用网络营销工具,乡村旅游适当运用搜索引擎营销、社交媒体营销、社区营销、病毒式营销、网络视频营销、口碑营销、事件营销、网络广告等网络营销方式来以较低的成本达到定向精准、深度实效的营销目的;其三,自媒体运营,乡村旅游经营中每个从事具体工作的部门都推出各自的微博、微信公众号,建立乡村旅游微博矩阵、微信矩阵,形成群发优势,可以有效地推送乡村旅游信息、传播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并与游客进行线上互动。
自媒体运营需要精心策划宣传创意,精确实施自媒体的系列活动,精诚维护社交媒体粉丝关系。
在新媒体营销中可融入新兴科技成果,如小游戏、真人秀、网络直播等,通过旅游达人、旅游网红进行旅行直播,随时与广大网友互动交流,吸引网友参与直播互动。
第三,重视用户生成内容,提高游客的网络在线分享率。
当下,人们已习惯于将自己的心情和所见所闻用手机记录下来,随时随地将这些内容通过自媒体或专业的旅游分享平台传递给他人,这也就形成了对当地旅游的二次营销。
与主流媒体网站的信息相比,互联网用户生成内容具有分享精神、信息开放性、双向交流、用户信任度较高等特点,用户在即时在线媒体生成内容中更能体验到满足感。
因此,乡村旅游地应注重提供乡村旅游产品的实时动态分享,提高游客的网络在线分享率,实现化客体消费为主体宣传。
4.保障体系升级。
首先,应加强建设和完善智慧乡村旅游基础设施,重点加强环境整治、道路建设、绿化建设、基础网络建设和餐饮、住宿、娱乐、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
其次,整合乡村公共信息咨询平台,发布公共服务信息,分析乡村旅游相关数据,为游客提供一站式乡村旅游信息咨询服务。
在此基础上建立乡村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实现乡村旅游产业数据整合、客流实时监测、景区景点远程视频监控及网上观景、旅游车辆GPS定位管理、住宿接待情况实时统计、旅游运行监管、旅游安全应急管理、从业人员网络培训等智慧功能。
乡村智慧旅游服务系统的建立以及新一代智能识别和智能传感信息技术,可为旅游者提供智慧化导游、导航、导览、导购服务,实现智能化升级。
最后,引进信息技术人才,建立乡村旅游人才智库。
乡村旅游的主要从业人员是农民,农民的信息化水平普遍不高,在乡村旅游企业中既懂旅游行业、又懂数据软件操作和互联网经营的人才严重缺乏。
建立乡村旅游人才智库可以有效解决乡村旅游转型升级过程中人才缺乏的问题,一方面,积极引入信息技术人才,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乡村旅游企业就业,年轻人群体接触新生事物快,具备互联网思维,熟悉电商的操作流程,网络营销、自媒体营销等各种信息化的应用,对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可以设立专项培训基金,与相关企业或高校合作,对经营乡村旅游的农户或企业开展信息技术、网络营销、电子商务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政府还可以有意识地培训一些新型职业农民、返乡创业人员,让他们成为拥有互联网思维、掌握信息技术的市场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