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
- 格式:docx
- 大小:36.61 KB
- 文档页数:6
中国传统文化之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种,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文化形态。
儒家文化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其核心思想是仁义礼智忠信,以身作则,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理想。
儒家思想的精髓可以归纳为「仁」与「礼」二个重要观念,并以「仁」为核心。
这其中既包含着个人修养、家庭教育乃至国家治理的理念。
在儒家文化中,「仁」是核心价值观。
儒家认为,仁以人为本,以爱他人为核心。
儒家的仁道观念始终关注个体在社会中应有的角色与责任。
一个人如果有仁心,就能体恤民众,为别人着想,在为自己利益的同时也为他人着想。
例如在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与教育就体现了仁的精神;而在社会中,人们互相帮助、关心他人也是仁的具体表现。
这种仁的精神是儒家文化的重要价值,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特点。
儒家文化中重要的还有「礼」,指的是对待他人和事物时的一种规范和方式。
儒家认为,只有遵循礼仪,才能维系社会的秩序和和谐。
在儒家的价值体系中,个人的行为应该符合伦理规范和社会规范,尊重他人,注重礼貌和公正。
例如,尊敬长辈,尊重师长,尊重他人的权益等都是儒家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遵循礼仪,使社会中的个体得到安身立命的法则,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儒家文化注重个人的修养,提倡培养君子之风。
儒家认为,一个人只有改变个人的品德与行为,才能影响他人,改变社会。
儒家思想倡导人们要努力自强不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通过修养自己的品德,提升自己的素养,克己奉公,尊重他人,才能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
这种注重个人修养的理念也是儒家文化对个人及社会的期许。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
儒家文化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应用也广泛存在。
例如,儒家的社会道德观念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导秩序,君臣父子、兄弟朋友、夫妻宗族等社会关系之间都建立在礼的基础上。
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强调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注重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
介绍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为主要载体。
其基本精神是“仁”和“礼”,其核心价值是“仁”和“礼”。
儒家文化有丰富的内容,但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它始终是以正统的身份出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儒家文化源远流长,儒家思想源远流长。
自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诸子百家相互争鸣的局面以来,儒家文化就被人们所关注,并不断吸收各种思想精华。
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和统治思想。
它对后世中国乃至亚洲、欧洲各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学是一种以“仁”为核心价值的伦理思想体系,它与道家、法家、墨家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学派。
孔子提出了“仁”和“礼”的观点;孟子提出了“仁”和“义”的观点;荀子提出了“礼”和“乐”的观点;董仲舒则将“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思想糅合于其中,从而形成了儒家思想中核心价值观念:仁、信。
—— 1 —1 —。
儒家传承形式
儒家文化的传承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经典传承:儒家经典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如《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
这些经典通过师徒相传、家族传承等方式在历代传承下来。
2. 教育传承:儒家文化注重教育,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方式传承儒家思想。
在中国古代,儒家经典是学生必修的课程,儒家思想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3. 礼仪传承:儒家文化强调礼仪,通过各种礼仪活动传承儒家文化。
如婚礼、葬礼、祭祀等,这些活动都体现了儒家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
4. 文化传承: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学、艺术、音乐、建筑等形式传承下来。
如诗词、书法、绘画、戏曲等,这些艺术形式都体现了儒家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
5. 社会传承:儒家文化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通过社会习俗、价值观念等方式传承下来。
如尊重长辈、孝道、仁爱、诚信等,这些价值观念都体现了儒家的伦理道德。
总之,儒家文化的传承形式多种多样,通过这些传承形式,儒家文化得以在中国历史上流传至今,并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文化简介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始于先秦时期,是一种哲学思想和生活方式的综合体。
儒家文化强调道德修养、社会秩序、家庭伦理、教育等方面,对中国社会和人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儒家文化的主要特征和内容列表:1. 仁爱观念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爱和互相尊重。
儒家思想认为,“仁者爱人,爱人者自爱”,这种仁爱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和人民的道德观念。
2. 社会秩序儒家思想非常注重社会秩序的维护和提高。
儒家思想认为,社会的优美秩序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应该遵守社会规范,努力做出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3. 家庭观念儒家文化中家庭观念非常重要。
儒家思想强调家庭中的亲情和责任,认为家庭是个体修身的基础,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4. 教育观念儒家文化中的教育观念非常严谨,认为教育是成才的必要手段。
儒家思想注重道德教育、知识教育、实践教育等方面,认为教育是人类自我进步的基石。
5. 学术思想儒家学术思想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儒家思想认为,人类的知识和思想是文化、文明和社会发展的结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该在这样一个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人类文明发展。
6. 政治理念儒家文化在政治上提出了许多观点,例如君臣关系、权利和义务、治理能力和道德标准等方面。
儒家思想认为,政治权力是制约和保障社会和人民利益的重要手段,只有善用政治权力,才能实现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公平公正。
总之,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哲学思想、生活方式和实践意义。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爱”,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爱和互相尊重。
儒家文化也注重社会秩序、家庭观念、教育观念、学术思想、政治理念等方面,影响了中国社会和人民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和社会价值观念。
学习儒家文化的好处学习儒家文化的好处:一、养成美德1、理想信仰:儒家文化着重强调以“仁、义、礼、智”为本,使人们追求理想、改善自身,提高道德品质。
2、尊重传统:儒家主张敬重传统,尊重父母,受到父母的管教与教导,培养自己积极正能量。
3、自律自省:儒家认为,必须文明要育,只有自律自省,才能经受住诱惑,避免犯错误,形成准确的思考、行为准则。
二、学到适度洞见1、活在当下:儒家把握时刻、珍惜时光,以“看本以定未”为准则:体察当下,勿沉溺其中。
2、仁智并用:儒家兼备仁智,宾谦有礼,求同存异,应付客人,以免在与他人接触时有疏远之错。
3、奉献精神:儒家主张认真工作,孝养父母,把青春奉献社会、奉献祖国,做出真正的贡献。
三、懂得乐于奉献1、服务大众:儒家强调服务大众,为社会创造良好的文明、进步、发展,倡导社会进步与改革。
2、勤奋受用:儒家讲求勤奋受用,乐于施与乐于受,以礼相贺,以义相维,共同繁荣社会。
3、均衡发展:儒家强调人人平等、孝敬父母,保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劳动人民、弱势者等均衡发展。
四、探寻人生理想1、风度翩翩:儒家主张德温行,平易近人,活跃自然、愉悦花草,创造出美好宁静的历史空间。
2、德行之宗:儒家重视君德、夫德、子德之宗,通过言传身教来培养德行,使子孙积累高尚的道德修养。
3、宽阔视野:儒家主张宽容之心,厚德载物,超越自我,运用宽阔的视野,让仁爱、慈悲成为人生理想。
总结复习儒家文化,学习高尚品质,严格要求自己,能不断增强自身的道德素质,更有利于提升思想审美,培养具有诚信、傲慢的正能量,活孝敬父母、孝尊长辈,懂得施与乐受,服务大众,更有利于让生活更加美好宁静,进而探寻人生理想。
什么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特征儒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
那么你对儒家文化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儒家文化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儒家文化的介绍儒家学说为春秋时期孔丘所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
儒家学说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后学的发展和传承,使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的深层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
儒家文化的特征其一、以孔子为先师,为思想领袖;其二、以《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等书为经典;其三、在思想上形成了仁与礼的一种张力结构;其四、由内圣而外王,通过内体心性成就外王事功之学;其五、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并将之运用到政治实践中,成为指导性的原则。
儒家不尚武?无知者往往无畏!谣言传播于愚昧人中间,谣言止于智者。
我们看看儒家的老祖宗孔子,孔子提倡教授的“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
其中“射”与“御”就是射箭和驾驶战车这两门武艺,孔子把学习射箭和驾驶战车作为儒家弟子的必修课。
儒家重阶级?道家有道家的平等,叫「齐物」;儒家有儒家的平等,叫「天民」。
中国人没有生来就分贵贱的:人无生而贵者,因为都是天民,天生就是平等的:有教无类,人人皆可为尧舜。
儒家思想资源1.来源于尧舜。
清华简《保训》篇是周文王的临终遗嘱,其中主要讲“中道”思想。
李学勤先生从中得出结论:“尧舜禹的传承都讲中道,”而文王是舜帝与孔子之间的桥梁,可见儒家中道思想是贯连的。
2.来源于《易经》。
《童子问易》通过《保训》篇讲舜“测阴阳之物,咸顺不逆”等新证,“将重卦之人锁定舜帝”。
孔子观《《周易》之德义,把舜帝之中道思想发展为德道思想。
3.“西周的《尚书》《诗经》在孔子时代已经成为包括孔子在内的人们所依凭的文化经典。
”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孔子门下弟子三千,因而总结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比如“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等。
儒家文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新洲一中何细华儒家文化,又称儒家学说,创始人为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汉代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流派。
儒家思想自汉代以来在绝大多数的历史时期作为中国的官方思想,至今也是一般华人的主流思想基础,其在历史上也影响了诸多东南亚国家。
在历经多种冲击、浩劫乃至官方政权试图彻底铲除儒家思想之后,儒家思想依然是中国社会一般民众的核心价值观,并在世界上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和民族传统的标记。
在现当代社会,儒家文化在东南亚国家日益传播发展的同时,其现代价值越来越来被世界诸多国家所重新发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随着中国的崛起而日渐扩大。
一.儒家文化的形成儒家文化亦称儒家学说初步形成于中国春秋时期,约公元前500年前后。
儒家学派之前,古代社会贵族和自由民通过“师”与“儒”接受传统的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社会化教育,孔子第一次打破了以往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改变“学在官府”而为“有教无类”,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
这样儒家思想就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全社会。
以后经孟子、荀子等人的发展,更趋成熟。
汉武帝在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采纳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学说成为国家信仰,中国进入儒家社会。
以后,儒家学说又传播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地区,在这些地区发展,并成为官方学说。
以至于后来逐步形成(以中国本土为地理中心),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因儒学的影响尤为深远,所以也称“儒家文化圈”。
二.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核儒家文化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很深,其精神内核主要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仁:爱人。
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
孔子的儒家文化学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伦理。
其核心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仁爱思想:孔子认为,“仁者爱人”,即人类应该具备慈爱、关怀、尊重和宽容的心态。
人们应该以爱己之心爱人,以责人之心责己,实行互爱互利、互帮互助的人际关系,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礼治思想:孔子认为,“礼之用,和为贵”。
礼治思想主张以礼治国,以礼治民。
通过礼仪规范和道德准则,建立起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风尚,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德治思想:孔子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德治思想主张以道德教化治国,通过提高人民的道德素质,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中庸思想:孔子认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中庸思想主张折中、平衡、适度,不偏不倚,不过不及。
在处理人际关系和治理社会时,应该遵循中庸之道,避免走极端或偏激。
教育思想:孔子认为,“教育者,其为人之本也”。
教育思想主张通过教育培养人的品德和能力,实现个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的进步。
孔子的儒家文化学说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视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之一。
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互助,追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和协调。
在现代社会中,孔子的儒家文化学说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如教育、管理、伦理等。
儒家文化核心价值理念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核心价值理念
贯穿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对中国社会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等。
首先,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
仁者爱人,关心他人的疾苦,乐于助人,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
在儒家文化中,仁被视为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根本。
其次,义是儒家文化的重要价值观,强调道德规范和正义。
儒
家认为人们应该遵循道德准则,做到诚实守信、宽容谦让,尊重他
人的权利和尊严,追求社会公平和正义。
再者,礼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的是人们在日常
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和礼仪。
儒家认为,遵循礼仪可以维护
社会秩序,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智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儒家强调的是人们应该追求知
识和智慧,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养,以便更好地为社会和他人
服务。
最后,信是儒家文化的重要价值观,强调人们应该守信用、诚实守信,言行一致,信守承诺,建立良好的信誉。
总的来说,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追求道德规范和正义,遵循行为规范和礼仪,追求知识和智慧,守信用、诚实守信。
这些核心价值理念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也对当代社会和人们的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国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道德、行为和文化。
在现代社会,尽管我们面临着新的历史时期,但中国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仍然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
这篇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中国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一,中国儒家文化的基本概念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儒家文化拥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深刻的哲学思考。
儒家文化主张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人生价值观,提倡仁爱、忠诚、谦虚、勇敢等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美德,并维护和谐社会的正义与法治。
同时,儒家文化还涉及到人际关系、政治哲学、经济哲学、教育哲学、文化哲学等诸多领域。
二,中国儒家文化的历史与发展中国儒家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最早的儒家思想代表人物是孔子。
孔子的思想被传承至今,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
其后,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有孟子、荀子、朱熹等,他们对中国儒家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0世纪初,梁启超提出了“新儒家”思想,倡导儒学新思潮,提出“庶人要有所夙志,美其志而勿以小节阻之”的理念,对当时的社会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中国儒家文化的当代价值在当代社会,中国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断展现出其重要价值。
首先,儒家文化提倡的道德观念仍然适用于现代社会,在社会道德危机不断出现的情况下,弘扬儒家文化就显得格外重要。
其次,儒家文化提倡“仁爱”、“合作”等思想,能够帮助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再次,儒家文化强调知识的重要性,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促进人们的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
四,中国儒家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保护和传承中国儒家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对于个人而言,我们应该把儒家文化的思想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坚持做一个有道德操守的人。
对于社会而言,应该加强儒家文化的宣传和普及,重视儒家文化的研究和教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深刻理解儒家文化的真正内涵。
总之,中国儒家文化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是中国社会的宝贵财富。
中国的古代儒家思想与文化中国的古代儒家思想与文化源远流长,对中国社会和人民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的起源与核心概念、教育思想和文化传承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儒家思想的起源与核心概念儒家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起初是孔子及其弟子们的学说。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道德、礼节、忠诚和孝道等价值观,以及尊重家族和宗族的重要性。
其中,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要素之一,强调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和互助合作。
儒家思想还提出“君子无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原则,以培养有道德修养和良好行为的人。
二、儒家教育思想儒家思想对教育有深远影响,儒家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将其视为培养人的德行和人格的关键途径。
儒家认为教育可以推动社会进步,塑造人的品格,并促使人们遵守社会规则和道德准则。
儒家教育注重培养人的道德伦理意识,强调师德、学德和修身齐家治国的重要性。
儒家教育还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例如《论语》和经典文学的教育。
三、儒家思想与文化传承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儒家思想强调孝道,尊重长辈和敬爱祖先,这种尊老爱幼的传统价值观仍然在中国文化中得到保留与弘扬。
儒家思想的教育理念也被广泛应用于中国的家庭教育和教育体制。
此外,儒家思想对道德伦理、社会关系和政治体制等方面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于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发展,儒家思想提供了重要的理念和价值观。
中国的传统节日、传统音乐和传统艺术等文化形式,都融入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家庭、社区和社会的和谐,这种和谐观念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中国的古代儒家思想与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
儒家思想通过强调仁爱、道德、礼节等核心概念,对中国社会和人民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儒家思想对教育的强调使其成为中国教育体系的基石,以及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观。
儒家思想的影响不仅限于教育领域,还渗透到中国的文化传承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谈谈对儒家文化的认识一、儒家文化的概述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一种思想体系和道德规范。
儒家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而儒家学说则是在战国时期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的。
儒家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关注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倡导“仁爱”、“礼义”等价值观念,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一种。
二、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1. 仁爱思想“仁者爱人”,这是儒家思想中最为核心的概念之一。
它强调了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关爱和包容,同时也提倡用自己的真诚去感染他人。
在实践中,“仁爱”不仅体现在个人行为中,更贯穿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2. 礼制思想在儒家思想中,“礼”不仅指外在形式上的行为规范,更是内在精神上对于道德和人伦关系的规范。
儒家认为,礼仪可以调节社会秩序,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信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3. 教育思想儒家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塑造人格、培养人才、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儒家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智慧,强调“以文化涵养人”,倡导“格物致知”、“诚实守信”等思想。
三、儒家文化对中国历史和现代社会的影响1. 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儒家文化在中国历史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一种,更是整个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儒家文化对于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都有着深远影响。
2. 对现代社会的影响随着时代变迁,儒家文化也在不断地演变着。
在当今社会中,“仁爱”、“礼义”等儒家价值观念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们在社会生活中起到了调和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同时,儒家思想也影响着中国现代教育、政治和文化等各个领域。
四、儒家文化的现实意义1. 弘扬传统文化弘扬儒家文化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通过学习和传承儒家文化,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
2. 塑造良好品德儒家文化注重个人品德修养,通过学习和践行儒家思想可以塑造自己的良好品德。
儒家文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一种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具有市场经济体制的共性——经济活动市场化;企业经营自主化;政府调节间接化;经济运行法制化。
其主要特征: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平等竞争。
不同经济成分还可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
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其他企业都进入市场,通过平等竞争发挥国有企业主导作用。
第二,在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使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手段,既鼓励先进,促动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别,又防止两级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第三,在宏观调控上,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中国当下面对的重大挑战之一,是建设一个“好的市场经济”,在这方面,儒家思想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
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这当然是夸大了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家伦理的实践价值。
不过,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深邃、最富有生命力的思想体系,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和主流,对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领域产生了广泛而长远的影响。
儒家文化不像人类历史上很多灿烂一时而终归湮灭的大文化那样,已经失去其深度和存有价值,而有着辉煌的发展前景。
在如今的世界化时代,很多人都意识到,有必要继承孔夫子在2500年前就精淬出来的智慧。
二、儒家文化对市场经济的正面效应儒家提倡,忠孝仁爱,信义和平,重义轻利,当仁不让;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温良恭俭让,中庸之道;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等。
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能够发挥儒家文化的现代潜能,在经济、法律手段之外,依靠道德力量维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在社会现代化中赋予儒家文化以新的时代生命力,使之成为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精神力量。
1、儒家中庸之道与市场经济体制《中庸》中提出了“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主张各种对立的东西在相容中化解矛盾,并相互促动,使社会在“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保持一种安定有序的发展状态。
就其社会作用讲,它以前维系了封建秩序,因而在近代以来的革命斗争中常常被人们忽略或作为批判对象。
但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扎根,发展成为第一要务的新时代背景下,作为传统文化中影响长远的“和合”文化则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不可否认的重要意义。
现代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造成所有制和分配形式的多样化及竞争局面的形成,也会诱发出种种不稳定。
因而,讲究多样性并存,兼容开放的“和合”文化也就必然显示出它的社会价值。
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追求安定有序的环境,也就必然要求赋予这种文化精神新的含义。
2、儒商文化与市场经济道德世界儒商联合会会长汤恩佳说,要克服和抵制假冒伪劣、行贿受贿、坑蒙拐骗、钱权交易等严重破坏经济发展和防碍社会进步的不道德行为,在中国需要提倡和弘扬儒商精神,主要体现为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以义制利”和“诚实守信”。
“仁”是儒家的基本道德思想。
“仁”的核心是“爱人”,要求“泛爱众”。
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是为仁之方。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如果人们都能够懂得“仁”的价值,且实行它,就能够在一定水准上化解人们之间不必要的矛盾。
这样不但能够推动企业管理的有序化;而且能够形成市场主体之间公平的竞争环境,推动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孟子则对这个思想表达得更清楚:“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
”这里所说的“义”和“道”,就是指一定的道德准则。
这种理性的义利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要求是一致的。
我们应充分挖掘传统义利观中仍具有现实生命力的成果,使之服务于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儒家重义轻利的观点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有其独特的现代价值,那就是能够对过度膨胀的功利追求发挥制衡作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个人利益的追逐将日益强烈。
在这种情况下,就迫切需要“义”来予以调节。
“义”与“利”的平衡,实际上是维护社会稳定、协调社会发展的有效方式。
在现代社会,讲“义”实际上就是讲法治和信誉,也就是说,在追求利益的时候,要遵守公众制定的游戏规则。
具有丰厚积蕴的中国儒家文化,在协调现代社会中义与利的关系方面,完全能够提供很多有益的启示。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现代人常常会感受到意义失落、价值失衡的困惑;极端的功利主义将造成人们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准的滑坡。
对于这些现象,儒学将发挥制衡作用,以崭新的面貌再现于现代人的精神世界。
儒家认为“诚”是“天之道”,诚信是“正心”的准则,是“治国、平天下”的德资,“民无信不立”,提倡人们交往时要“言而有信”,治理国家要“敬事而信”,人必须“以诚载道”方能成就事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建立在诚信之上。
诚实守信在任何时期对于任何国度、任何民族、任何体制都具有普遍的价值,不诚实守信,不勤勉敬业,任何一种游戏规则都难以正常运转。
对于现代市场经济来说诚实守信尤其重要。
现代市场经济的交易方式主要是信用交易。
信用交易的出现和发展克服了时间及空间的分离对交易的限制,从而大大扩展了市场交易的范围。
但信用交易的基础是交易双方的诚实守信,否则不但交易的成本会大大上升,而且交易的广度和深度也会受到很大影响。
市场经济的发展激起了人们的物质追求欲望,对传统道德也形成了冲击。
市场交换逻辑向各领域渗透,既扭曲着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又使不诚信的问题成了较为普遍的现象。
消除不诚信的治本之道在于弘扬传统文化至大至刚的精神,在社会多样化中形成互利合作、仁爱互助的良好环境。
3、儒家思想与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竞争是市场经济有效性的最根本保证。
市场机制正是通过优胜劣汰的竞争,迫使企业降低成本、提升质量、改善管理、积极创新,从而达到提升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的效果。
从规范的市场经济体制来看,有效的市场竞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竞争必须公平;二是竞争必须相对充分;三是竞争必须有序。
因为儒学人文主义的导向,使得中国人非常务实,只要有利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均可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
“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不管是玉皇大帝,还是太上老君,抑或释迦牟尼,只要能保佑我,都能够供奉他,甚至能够放在一起供奉。
在人们的经济利益得到认可的情况下,这种务实精神必将产生极大的影响,人们会自觉自愿地参与到市场经济竞争中去。
在这个过程中,党和政府需要依靠相对应的经济法规和制约机制,以保证人们的经济活动按照一定的合理规则行事。
使人们处于公平的自由竞争当中,从而避免产生民众的心理失衡。
这种情况虽然还有一个完善的过程,但我们当前正在做。
转变经营机制、明晰产权关系、转变政府职能等等,都是这种努力的组成部分。
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能够避免务实精神滑向它的另一个极端――为了占有经济利益而不择手段。
从根本上讲,现代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只有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现代市场经济才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和富民强国的有效途径。
三、儒家文化对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儒家思想有其普遍性的积极意义的一面,但也有其具体性的历史局限性的一面。
所以,儒家文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需要儒家文化精华部分的支持,又需要摈弃儒家文化糟粕的负面影响。
例如,儒家文化中的官本位意识;再如传统儒家文化中的小农意识和轻商意识,对于现代化进程会形成负面影响。
但是这种影响并不是不能够克服的。
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在于工业化水平,所以,随着中国工业化水平的提升,机器大工业在农业中的大量使用,人多地少的矛盾将会越来越突出,这样,农村中大量的劳动力必将从祖祖辈辈固守的土地中解放出来,接触到更大范围的现代化进程,参与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去,或者经商,或者把自身的劳动力充实到城市人不愿干的工作中去,这是社会的必然,也是农村走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儒学作为一种传统的意识形态,非常重视义利之辨,宋儒则把义与利对立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经济的发展有过不良的影响。
但意识形态在现实的经济基础面前,永远占据不了主导地位。
这毕竟不是造成中国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
造成中国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还是理应到社会制度方面去探索。
四、总结经济秩序的混乱会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重大损失,败坏国家信誉和改革开放形象,妨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发展,也会给人民群众和广大消费者造成损害。
所以,需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整治市场经济秩序、规范市场行为,保证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保证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建设。
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孔子诞辰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说,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要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借鉴全人类所创造的文明成果。
”通过发掘、弘扬诚实守信、尚义取利、公利至上、仁爱、勤俭等儒家伦理思想精华,克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发展中的违法败德行为,促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使用科学的方法,增强对儒家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儒学研究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服务现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陈出新。
同时,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儒学的现代价值,使其获得比较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促动市场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儒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