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7
《望岳》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作者杜甫的文学常识;把握重点词语,理解内容,品味诗歌语言,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意蕴。
2、朗读、背诵并默写全诗,学习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诗歌,把握重点词语,理解内容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意蕴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们国家的名胜古迹可是数不胜数。
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当属“五岳”最有名,正如“五岳归来不看山”。
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明确:泰山二、简介作者1、解题:“望“是远远地看,“岳”是指高大的山,本文指泰山。
2、简介作者: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诗1400首,这些诗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及衰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史”。
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及“三吏”“三别”。
3、简介写作背景:杜甫20—35岁时曾遍游中国的大江南北。
进入青年时代后,诗人又开始漫游四方。
他经过淮阴、扬州、渡过长江,先后游览了金陵、姑苏等地, 在这次长达四年的漫游中,杜甫不但对祖国的锦绣河山加深了认识,而且对祖国的灿烂文化加深了理解。
忘情于山水之间,诗人豪迈的胸襟得到释放,锐意进取之心充盈着他的诗歌。
书上这首诗即东岳泰山,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壮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三,学习诗词欣赏的方法:❖、吟读——体会诗歌节奏❖、译读——理解诗词内容❖、品读——领悟深沉情思(一)吟读——体会诗歌节奏读诗形式:全班齐读、教师范读、领读、自由读全诗。
(二)译读——理解诗词内容翻译字词,扩展词句。
以诗译诗,力求押韵。
学生活动:1、读课下注释2、自己试译①、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②、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三)、品读——领悟深沉情思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
品读穿越千年之望岳情怀《望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读准诗歌节奏,朗读诗歌。
2、能借助想象,品赏诗句,描述诗中景象,感受诗人情怀。
3、激发学生不怕困难、积极进取豪情壮志。
教学重点:读准诗歌节奏,朗读诗歌,能借助想象,品赏诗句,描述诗中景象。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情怀,激发学生不怕困难、积极进取豪情壮志。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他,是照耀中国诗坛的一颗璀璨的巨星,我们品读他安史之乱后的诗作—《江南逢李龟年》,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诗人,今天就让我们随青年时期的杜甫去品读穿越千年的望岳情怀。
二、了解杜甫,走近杜甫1、学生介绍杜甫2、短视频,全面了解杜甫三、浅吟低唱,节奏美1、正字音:岱(dài)宗、夫(fú)如何、青未了(liǎo)、决眦(zì)2、学生自主尝试朗读3、展示读四、细品慢酌,思写法1、朗读中辨不同:结合诗中具体词句判断杜甫望泰山的角度有什么不同?学生活动:男生读、女生读、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齐读。
3、结合具体词句判断望泰山的远近等不同角度。
五、涵泳想象,赏情怀这首诗的注释全面,基于这样实际,布置了学生能自主预习的作业1、结合注释,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杜甫望见的泰山景象。
2、优秀预习作业展示3、教师引导:沉潜诗句,抓住具体词句,品读古诗。
小组合作学习:从……词句中,我们读到……的泰山?4、小组展示5、望着眼前巍峨、秀丽的泰山,诗人不由的产生怎样的情感?6、带着赞爱之情朗读。
7、杜甫望着眼前的壮丽景象,产生了怎样的愿望?(原句回答)8、假如你现在是望岳时的杜甫,你的心里会怎样想?(50字左右)9、借助历史背景,更好的领略杜甫那时的情怀。
10、你从中看到了一位……的杜甫?11、读出诗歌情怀美:听配乐朗诵、自主尝试朗读、学生展示、学生领读、齐读六、情感熏陶、触心灵经典传承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是有追求的情怀美触动我们的心灵,杜甫正是因为不怕困难、积极进取,才能成为后人敬仰的伟大诗人,放眼历史长河,有追求的人不断涌现,我们读读他们留下的名句。
《望岳》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望岳》。
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我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望岳》选自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本篇课文是一首诗歌,是现存杜诗中最早的一首。
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不畏惧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学习本诗,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了解杜甫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创造风格和杜甫宽广的心胸和凌云的壮志,体会杜诗的高妙。
二、说学情我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学生从小就背诵诗歌,但是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还稍显不足。
她们已经接触过杜甫的诗歌,对杜甫有了一定的了解。
大多数学生只听过,没有亲眼见过泰山,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世界还是有着一颗强烈的好奇心,因为有了一定的诗歌学习基础,再加上教师的适当引导,学生能够理解这首诗歌的内容,本课的重点是教学生如何分析诗歌。
三、说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背诵诗歌。
2.通过赏析诗歌,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解读思想感情的能力。
3.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四、说教学重难点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重点:同小组讨论和朗读,重点解读“望”。
难点:领略泰山雄奇的景色,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五、说教学方法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朗诵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情境体验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堂好课,必然有一个漂亮的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本节课我将以“泰山”为切入点,从诗歌入手,吊起学生的胃口。
《望岳》教学设计【课标分析】从课程性质上来看,本节课内容涉及东岳泰山,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够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
这首诗借景抒情,既让人感受到泰山的壮阔秀丽又让人丰富情感、开阔胸怀,欲立壮志;杜甫的古诗是中华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朗诵优秀诗篇是每个学生必备的素养,;学生在初中阶段要“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素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这堂课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工具性、人文性。
【教材分析】本课是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古诗词中的一首,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借景物描写寄寓情思,抒发情感。
这首诗歌描述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学生会从中受到情感的浸润和思想的启迪,并继续领悟借景抒情的写法。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七年级下学期的课程,本课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但目前学生正在进行上学期的学习。
他们在之前学习过关于杜甫的诗歌,初步具有了一定的学习分析能力,但是在朗诵诗歌、赏析诗文方面还需要加强。
他们存在思维活跃、乐于表现、积极主动等心理特征,但是,他们也存在着实际登高的经验缺失等特点。
学生读懂一首诗不难,难的是学会怎样去表达,去应用,实现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
初中学生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开始塑造的时期,所以语文课的教化功能也要渗透在教学中。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欣赏古诗的能力;(3)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进行写作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自主式学习、合作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中,学会对知识的迁移,掌握怎样朗读诗歌,怎样借景抒情,理解情感来自于生活、万物之美立足于观察,培养自己的壮志情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热爱祖国山河,陶冶美的情操。
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案《望岳》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望岳》是部编版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中的第二首,这个单元的课文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托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
《望岳》是杜甫的早期作品,通过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托物言志,表现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具有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以前也接触过杜甫的诗歌如《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但是都比较简短易懂。
对于像《望岳》这样的五言律诗,写景的诗句有点理解难度,所以要通过引领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再感受诗人托物言志寄托自己的情思。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熟读成诵。
2.理解诗歌大意,学会托物言志的手法。
3.体会诗人远大的志向、广阔的胸襟,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理解诗歌大意,学会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远大的志向、广阔的胸襟,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多媒体、音频、学案教学过程:一、导入孔子说:“登泰山而小天下”,今天我们学习杜甫的《望岳》,感受他笔下泰山的雄姿及诗人寄寓的情感。
1.解题《望岳》“望”是看,“岳”是山,这里是指五岳之首的泰山。
2.深入了解作者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代表诗作《绝句》《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教学目标: a、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b、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教学重点: a、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b、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教学难点:诗中哲理的理解;基础知识: a、作者生平; b、泰山的有关知识; c、字音、字形;教学方法:朗读法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们国家地域辽阔,名胜甚多。
单说山,就有很多,你们去过或者听说过哪些呢?在群山之中,最有名是哪些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
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二.讲授新课:1.板书课题,指名简介作者。
杜甫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位诗人,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他。
屏映: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2.范读课文,强调字音、字形。
这首诗有一些字的注音和字形,同学们要注意一下。
如:岱宗、夫如何、决眦;同学们一齐读两遍。
3.初读课文,了解诗句大意。
下面同学们自读课文,借助文中的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
阅读后同学之间可以相互提问词句的含义。
然后老师将点名抽查掌握情况。
4.精读课文,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
下面同学们将课文一齐朗读一遍。
缺乏感情。
第一、二两句,我们应该用什么感情来读呢?为什么?讨论一下,再试着读读。
同学们再一起将这首诗朗读一遍。
首联远望泰山,表现了作者惊叹之情;那么颔联、颈联、尾联又分别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讨论一下,然后我请同学来读。
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望”字成了全诗的线索。
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望岳》教课方案一、教课目标:1、泰山宏伟奇特的风景。
2、感悟诗人蓬勃的生机和远大的志向。
3、研究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遭受之间的关系。
二、教课要点:1、领会泰山宏伟奇特的风景2、感悟诗人蓬勃的生机和远大的志向三、教课难点:理解诗中真理和境界;四、教课对象:八年级学生五、教课课时:一课时六、教课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此次放假过的高兴么?那么像这类短假的话我们只好在家里玩,假如是长假你们想不想去旅行啊?提及旅行,我们国家的名胜遗迹但是不计其数。
单说山,就有好多,但在群山之中,什么最闻名气啊?正如“五岳回来不看山” 。
“五岳”!五岳: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五岳之首是哪座山?——泰山2、介绍“泰山” ,“泰山” 有“天下第一山”之美名,又称东岳,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惊的十大名山之一。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自然景观宏伟高大,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浸透和衬着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有名风景名胜有天柱峰、日观峰、百丈崖、神仙桥、五医生松、望人松、龙潭飞瀑、云桥飞瀑、三潭飞瀑等。
泰山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
数千年来,先后有十二位皇帝来泰山封禅。
3、泰山这样漂亮,有位诗人写了首诗赞叹它,这首诗叫做——《望岳》。
(二)讲解新课:我们一同来看标题,看,望分两种,一种眺望,一种近看;岳:在这篇里指泰山,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
:《望岳》共三首,还有两首是写西岳华山和东岳衡山。
《望岳》选自——《杜诗详注》,那么这个杜指的是——杜甫。
认识作者: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唐大诗人,世称“诗圣”, (诗仙是?)杜甫和李白合称——李杜。
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 ( 《新婚别》《老迈别》《无家别》),他的诗被后代称为诗史。
杜甫一世写诗1500 多首,诗艺精深,以古体诗、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正确归纳他的作品风格。
杜甫固然是盛唐期间的诗人,但是却经历过了唐玄宗时期的“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前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望岳》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望岳》是部编版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中的第二首,这个单元的课文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托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
《望岳》是杜甫的早期作品,通过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托物言志,表现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具有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以前也接触过杜甫的诗歌如《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但是都比较简短易懂。
对于像《望岳》这样的五言律诗,写景的诗句有点理解难度,所以要通过引领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再感受诗人托物言志寄托自己的情思。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熟读成诵。
2.理解诗歌大意,学会托物言志的手法。
3.体会诗人远大的志向、广阔的胸襟,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理解诗歌大意,学会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远大的志向、广阔的胸襟,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多媒体、音频、学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孔子说:“登泰山而小天下”,今天我们学习杜甫的《望岳》,感受他笔下泰山的雄姿及诗人寄寓的情感。
1.解题
《望岳》“望”是看,“岳”是山,这里是指五岳之首的泰山。
2.深入了解作者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代表诗作《绝句》《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二、朗读
1.出示停顿及易错字音,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感情,抑扬顿挫、重音、延长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岱(dài)夫(fú)了(liǎo)
曾(同“层”)眦(zì)
2.请推荐学生朗读,师评
3.请推荐同学领读
4.听录音跟随范读
5.齐读。
三、理解大意
1.老师示范首联理解。
▪岱宗夫如何?
▪唐代大诗人杜甫说:齐鲁青未了。
▪我的理解是: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
▪所以我觉得这是一座雄伟的泰山。
首联用设问,写远望泰山。
2.学生仿写
分配好任务,每列一句,自主完成
岱宗夫如何?
唐代大诗人杜甫说: __________。
我的理解是:____________。
所以我觉得这是一座_______的泰山。
3.每位学生分享,老师评价并补充:
造化钟神秀:“钟”用拟人,将大自然拟人化,虚写。
阴阳割昏晓:“割”夸张,使静止的山峰充满活力,实写。
颔联写近望泰山。
荡胸生曾云:使人心胸开阔。
决眦入归鸟:神态描写,“天高任鸟飞之感”,全神贯注。
颈联写凝望泰山。
会当凌绝顶:终将登临泰山决心。
一览众山小:反衬泰山雄伟壮丽。
尾联写诗人的愿望。
小结:在诗人的言语中我们欣赏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高大雄伟的气势,难道诗人只是在描写泰山的景色、气势吗?
过渡: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诗文中描写的景物往往浸透着作者的情感,所以我们能够在山川溪泉中听见回荡的心声,在花草树木间发现人生的影子。
四、联系背景,体悟情感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从江南回洛阳参加进士考试。
尽管他当时已得到崔尚、魏启心等名士的赏识,才学可以同班固、扬雄媲美,但由于试卷不合考官的心意,结果落第了。
不过诗人年轻气盛,对此并不在乎,于是外出漫游,“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壮游》)。
《望岳》就作于这一时期。
作者在看到泰山的威武雄壮,顿时觉得‘落第’的苦闷得到缓解。
更是借此泰山之巍峨,明自己的凌云壮志。
讨论题: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人真的只是决心想要登临泰山顶峰,俯视群山而小天下吗?诗人想要借此表达人生中的什么精神?
最后两句青年杜甫决心有朝一日登上泰山决定,俯视群山而小天下。
“众山小”反衬泰山的高大,“会当凌”表现登临的决心和豪迈气概,表现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具有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
再深入了解:
“窃比稷与契”——《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他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五、学习托物言志手法
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这就是托物言志的手法。
诗人杜甫通过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现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具有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
六、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感受五言律诗的音韵美,通过理解欣赏诗人笔下泰山的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体悟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具有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
学习这种托物言志的手法。
希望同学们也将这种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贯彻到生活中,以此勉励,遇见最好的自己。
板书设计:
望岳
杜甫
首联设问远望
颔联拟人虚实结合近望神奇秀丽
颈联凝望高大雄伟
尾联反衬愿望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积极进取
作业布置:
▪1、熟读成诵,背诵默写《望岳》
▪ 2.诵读杜甫的其他代表诗作《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感受作者的现实主义风格,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反思:
《望岳》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中的第二首,这个单元的课文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托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
《望岳》是杜甫的早期作品,通过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托物言志,表现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具有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
七年级的学生以前也接触过杜甫的诗歌如《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但是都比较简短易懂。
对于像《望岳》这样的五言律诗,写景的诗句有点理解难度,所以要通过引领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再感受诗人托物言志寄托自己的情思。
这节课主要通过朗读感受五言律诗的音韵美,通过理解欣赏诗人
笔下泰山的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体悟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具有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
并学习这种托物言志的手法。
希望诗人这种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可以在孩子们身上能够得以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