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23年新编)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丝绸之路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0.02 KB
- 文档页数:1
背记手册 (三)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12课)--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复习一遍过 【背课标+背线索+背考点+图片解读+易错点+分类速查】1. 通过了解秦朝统一、陈胜和吴广等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西汉“削藩”和尊崇儒术,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2. 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单元时空】(时空定位把握脉络)时间事件作用/地位/重要史实公元前 221 年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前221年-前207年*区别秦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皇帝制度、郡县制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秦始皇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焚书坑儒 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公元前 209 年 陈胜、吴广起义爆发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公元前 207 年 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 秦朝灭亡 公元前 202 年刘邦建立汉朝,史称西汉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汉文帝景帝继续推行,出现“文景之治”,为汉武帝的大一统奠定了物质基础。
(梳理考点夯实基础)考点1、秦灭六国考点2、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考点3、巩固统一的措施经济措施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长度、容量、重量单位)影响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便利了经济的发展交通措施统一车轨和道路的宽度,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
影响形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交通网;促进了水路交通的发展军事措施设郡派兵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设置桂林、南海、象等郡军事派蒙恬北击匈奴,夺回被匈奴占领的地区筑长城在原有北方诸侯国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影响对边疆地区的开拓和经营,使其管辖的范围大为拓展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考点4、秦的暴政秦始皇评价秦朝建立后,秦始皇推行巩固统一的措施,注重发展生产,加强对社会的管理,对历史发展作出了贡献。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考点过关】(考点夯实过关+中考真题实战)考点一秦统一中国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统一的措施1.(2023上·广东揭阳·七年级统考期中)秦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任嚣为南海郡首任郡尉,赵佗初任龙川县县令,后接任南海郡郡尉,这是岭南历史上第一次划分行政区。
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A.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度B.赵佗掌管国家军事事务C.任嚣由朝廷直接任免D.秦朝的管辖范围大为拓展2.(2023上·黑龙江佳木斯·七年级校考期中)“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
后来“皇帝”成为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谓。
此称谓的出现与谁有直接关系()A.传说的黄帝B.夏朝建立者C.秦朝建立者D.周朝建立者3.(2023上·山东德州·七年级校考期中)翦伯赞说:“秦始皇……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
”作者的理由是秦始皇()A.是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B.主持修建了都江堰C.灭六国,统一了全国D.任用商鞅,进行变法4.(2023上·青海海东·七年级统考期中)下图反映了秦朝建立之初,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的统一货币的政策。
图中方框空白框处应为()A.圆形方孔半两钱B.刀币C.布币D.蚁鼻钱1.考点夯实过关考点二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秦朝灭亡楚汉之争5.秦简:“五人共同盗窃,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
”这段材料体现了秦朝()A.兵役繁重B.刑法严苛C.徭役繁重D.赋税沉重6.(2023上·山东临沂·七年级统考期中)仔细观察如下图,图中反抗暴秦的历史事件是()A.长平之战B.巨鹿之战C.大泽乡起义D.牧野之战7.(2023上·江苏淮安·七年级统考期中)《史记》中记述陈胜吴广因“失期,法皆斩”而起义,而根据1975年考古发现《云梦秦简》记载,在秦律中失期并不是死罪。
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光武中兴和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动乱局面。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王朝的兴衰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光武中兴教学难点: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和影响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国古代王朝都经历了建立、开展、兴盛、衰亡的演变过程,人们称此过程为〃王朝周期〃。
今天我们就以东汉为例,一起来了解东汉王朝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又是如何走向兴盛和衰亡的呢?认识王朝更替的规律。
二、教授新课光武中兴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外戚是指皇帝的母族和妻族。
王莽建立新朝后,为了解决西汉后期以来严重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改革,史称王莽改制。
然而改革不仅没能解决社会问题,反而激化了原本就十分尖锐的社会矛盾,激起各地农民起义。
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于公元25年登基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刘秀就是光武帝。
师:东汉建立后,社会状况如何?生:人民流离失所,社会动乱,社会矛盾尖锐。
师:面对东汉初期的社会问题,光武帝为巩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生:屡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办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师:采取以上措施,有何作用?生:东汉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拟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二师:(小组讨论)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生:统治者善于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保持政策的稳定和持续;善于用人、纳谏;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等。
师:刘秀统治时期,出现了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但是东汉王朝到了中期以后出现了怎样的社会问题?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师:外戚宦官为什么能专权?生: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
2023年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学案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课 秦统一中国本课线索必背重点 1.秦的统一原因(1)连年战争,人民希望结束战乱。
(2)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
(3)重用人才秦始皇像时间 公元前221年 都城 咸阳 人物秦始皇嬴政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 疆域 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2.秦朝巩固统一方面 措施影响 相关图片政治建立中央集权制度:(1)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嬴政自称“始皇帝”。
(2)设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3)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1)郡县制使皇帝和朝廷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
(2)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文化统一文字,使用小篆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统一文字经济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度量衡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统一货币交通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使陆路交通四通八达开凿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军事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易误警示1.秦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之一,秦朝是秦王嬴政灭六国后建立的统一封建王朝。
2.西周推行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秦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度,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秦朝形势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设计说明为了巩固大一统王朝,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和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本节课主要以汉武帝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以及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为线索,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研读史料,感知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作出的努力,认识到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的任务。
学习目标1.了解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王朝而在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2.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局面的影响。
3.学会正确评价汉武帝。
4.理解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统一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历史主题。
重点难点重难点:“推恩令”的实施、尊崇儒术。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史料研读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等。
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拓展阅读:《汉书》(书目)。
2.影视资料:《汉武大帝》(电视剧)。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经过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等几代皇帝的努力,西汉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我国封建王朝的第一个治世局面——“文景之治”,但在繁荣的背后,却暗藏着危机。
汉武帝即位后,遇到了哪些新问题?他又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二、预习检查1.汉武帝为什么要巩固大一统王朝?2.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王朝而采取了哪些措施?三、学习任务一导入新课教师过渡: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同学们,你们知道其中的“汉武”是谁吗?他在位时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教师讲述:大一统不仅是指疆域上的“大统一”,更是指中央加强对国家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诗词为导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学习任务二削弱地方势力(政治方面)1.“推恩令”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7页的内容,思考汉武帝即位初期面临的政治问题。
初中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秦汉时期我国的历史变迁,包括秦朝的建立、西汉和东汉的更迭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封建社会的起始,认识秦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秦汉时期的历史了解还不够深入。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夏商西周的历史,对我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有了初步的认识。
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秦汉时期的历史脉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变迁,认识秦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汉时期的历史变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2.教学难点:秦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概念及其重要性的阐述。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授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材料,生动形象地展示秦汉时期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秦汉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封建社会的起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变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秦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中的重点课。
课本内容包括三部分:1、张骞通西域2、丝绸之路3、对西域的管理。
其中,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是重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本课的难点。
丝绸之路的开通,带动了西域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的开发建设。
同时,从世界范围来说,它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
可以与欧洲开辟新航路之举齐名并重。
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本课用的地理知识较多,而初一学生的地理知识比较贫乏,没有形成空间概念。
教师要充分运用地图让学生指图说出西域的地理概念,并能标出陆上丝绸之路所经过的地区,从空间上强化学生对丝绸之路的掌握。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张骞两通西域的目的、背景、作用及历史意义;丝绸之路的开通、路线及意义;培养分析比较能力、从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评价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情况,掌握以列表的方式进行比较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以及丝绸之路的意义,掌握分析史料并获取信息、得出结论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张骞的抱负、执着、冒险精神;认识到国家统一与中外交流的重要意义。
【课程标准要求】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教学难点:丝绸之路【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的丝绸举世闻名,古代西方称中国为"丝国",寄托了他们对古老东方的美好想象。
历史上贯通东西方的一条著名的国际交通要道就是以中国的丝绸命名的,即丝绸之路。
今天,我们将追溯历史的足迹,感受先辈的辉煌,我们来学习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二、新授:师:本节课我们将从丝路由来、丝路物语、重走丝路三个方面来学习。
《秦末农民大起义》说课稿合乐苗族乡红店子学校吕礼强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学习主题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法、说教法以及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谈一谈我对这一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在中国封建社会朝代更替的历史中,每一个封建王朝都经历了建立、兴盛、腐朽、灭亡的过程。
而与王朝腐朽、灭亡相伴的就是农民起义。
在众多的农民起义中,新课程标准只要求知道陈胜吴广起义,可见秦末农民起义不仅作为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具有革命首创精神而且显示了中国封建社会农民阶级的伟大力量在中国农民起义历史中最具代表性,学习本课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阶级斗争史的了解会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教材内容从教材整体体系上看《秦末农民大起义》位于第三学习主题统一国家的建立中的第二课,秦末农民起义这段历史处于秦统一和西汉统一这两段大统一历史时期中间的过渡阶段,秦末农民起义体现了统一国家内部的阶级斗争。
而就本课的具体内容来看,本课包括三个子目,即秦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楚汉之争,实际上是讲起义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而过程又包括爆发、曲折、决战、胜利四个环节,因此我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理清知识的脉络。
3、教材的优势与缺乏人教版教材把秦朝的建立、秦末农民起义和秦朝的灭亡结合在一起一课完成,而川教版把秦朝统一及秦朝的灭亡分开来,我想教材这样编排就是为突出秦末农民起义作为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具有首创性和典型性,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充分了解秦朝灭亡的原因,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深刻道理。
对学生以后认识中国古代王朝的兴衰更替奠定正确的历史观。
但教材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对楚汉之争的故事了解颇多,对“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四面楚歌”等成语典故有一定的了解,但本教材却对楚汉之争加以回避,学生对楚汉之争的性质不了解对后来的刘邦建立汉朝就可能会产生“汉朝是农民政权吗?”的疑惑.因此在刘邦项羽农民起义性质的认定上应作适当的补充.4、教学目标要求历史课程标准对本课的目标要求是:知道陈胜吴广起义.围绕这一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旳建立和巩固第9课秦统一中国知识点1秦灭六国▲秦国通过________, 实力超过东方六国, 具有了统一六国旳条件。
秦王________为灭亡六国进行了充足旳准备。
▲公元前________年, 秦国完毕统一大业, 建立秦朝, 定都________, 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种统一旳、多民族旳国家。
知识点2确立中央集权制度▲中央: 国家旳最高统治者称为________, 拥有至高无上旳权威, 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嬴政自称“始皇帝”, 史称秦始皇。
皇帝之下, 设有中央政治机构, 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统领, 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 最终旳决断权由________掌控。
▲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旳________制。
全国分为36郡, 郡下设县, 郡县旳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郡县制旳实行, 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旳基本模式。
知识点3巩固统一旳措施▲统一文字: 命丞相李斯等人划一文字, 制定笔画规整旳________, 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统一货币: 以秦国旳圆形方孔________作为原则货币, 在全国流通。
▲统一度量衡: 以秦制为基础, 统一________制度, 所有度量衡器由国家统一监制。
车同轨: 统一________和________旳宽窄, 修筑贯穿全国旳道路, 使秦朝旳陆路交通四通八达。
开灵渠、修长城:派人开凿________, 沟通湘江和漓江, 便利了南北旳水运交通。
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 并修建了西起临洮, 东到辽东旳“__________”。
秦朝旳疆域:东至________, 西到________, 北至________一带, 南达________, 是当时世界上旳大国之一。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知识点1秦旳暴政秦始皇对农民征收沉重旳________, 迫使农民将2/3旳收获物上缴国家。
连年在全国大规模征调民力服________和________。
初中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初中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秦朝和汉朝的历史,包括秦始皇统一六国、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汉朝的建立和发展等。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过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夏商西周的历史,对古代中国的历史发展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秦汉时期的历史知识相对较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了解。
此外,学生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概念可能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秦汉时期历史的兴趣,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始皇统一六国、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汉朝的建立和发展。
2.教学难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过程。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合作,探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过程。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相关内容。
2.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
3.案例资料:准备与秦汉时期相关的历史案例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问题或故事,引起学生对秦汉时期的兴趣,如:“你们知道秦始皇是谁吗?他有什么样的成就?”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如秦始皇统一六国、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汉朝的建立和发展等。
秦统一中国设计说明战国后期,秦国成为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具备了统一天下的基础。
秦国用10年的时间攻灭东方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应使学生理解秦朝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以及从秦朝开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成为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学习目标1.了解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基本情况。
2.掌握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
难点:秦统一中国的意义、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史料研读法、情境创设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等。
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拓展阅读:《史记》(书目)。
2.影视作品:《中国通史》(纪录片)。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教师首先让学生回顾第二单元所学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春秋战国时期,战争不断,人民渴望和平、统一,最终是哪个诸侯国实现了统一大业,以及它是如何发展壮大的,它的统治者又是如何巩固统治的。
二、预习检查1.说说秦灭六国的时间、顺序。
2.秦朝为了巩固统一而采取了哪些措施?三、学习任务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思考这则材料反映了秦惠文王的什么愿景。
材料于后世千秋万代,每一家的窗台上,我大秦的明月必朗照之。
学生回答:秦国能够一统天下。
教师提问:预习了本课后,你认为他的愿望实现了吗?学生回答:实现了。
教师过渡:秦是如何统一中国的?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接下来,我们一起来通过学习《秦统一中国》一课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以电视剧台词为导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带着疑问学习新课,了解并思考本课主要内容。
四、学习任务二秦灭六国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思考秦国能够灭六国、统一中国的原因。
课题: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三台西平中学廖发荣【教学目标】掌握汉武帝“大一统”的政策、措施及其历史作用;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
【教学重难点】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具体措施、难点: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理解【教学要点】一、汉武帝的大一统1、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原因:A客观:景帝后期的经济繁荣,B、主观:汉武帝雄才大概,善于用人加强中央集权2、什么是大一统?即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汉武帝时能实现大一统,决非偶然,如果没有从高祖“文景之治二近半个世纪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如果没有景帝时平定七国之乱,奠定了巩固的政治基础,恐怕大一统的局面是不可能出现的。
大一统的局面出现,也和汉武帝这个具有雄才大概的皇帝的统治措施密切相关。
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1、政治大一统:①、公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解决王国问题;②、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2、经济大一统:①、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②、注重开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和治理黄河。
3、思想大一统: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臣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主流思想和核心思想。
在长安兴办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以《诗》、《书》、《礼》、《易》和《春秋》五经为主要教材。
4、军事上:屡次派卫青、霍去病还击匈奴,取得胜利;5、外交上: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交往交流,开辟陆上和海上的丝绸之路。
三、汉武帝大一统意义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
四、评价汉武帝:汉武帝是中国古代杰出的皇帝,雄才大概,使西汉到达了鼎盛时期;汉武帝治国安邦的措施表现如下: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实行“推恩令”,削减诸侯国;思想文化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办太学, 推行儒学教育;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造钱,下令治理黄河;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率兵出击匈奴,解除边疆威胁;外交上,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汉朝与西域的交往交流,开辟了丝绸之路。
文景之治一、教学目标1.了解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等基本史实2.研读与本课有关的史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做到论从史出。
3.知道汉初统治者政治宽厚,生活恭俭,学习、发扬他们的这种简朴作风。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休养生息政策难点:休养生息政策三、教学策略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课外知识拓展内容的具体史料达到论从史出的效果四、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适配的相关资料。
2.学生预习课本知识。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西汉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一个高峰,社会经济、文化思想全面发展,对外交往日益频繁,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
西汉建立之初,由于秦末以来的长期战乱,经济凋敝、物价飞涨、社会动荡不安。
汉高祖刘邦为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实施了休养生息政策,将他新建的王朝稳定下来。
汉高祖的儿子文帝和孙子景帝统治时期,继续实施休养生息政策,减轻人民负担,使社会经济由恢复进入发展阶段,人民生活更加安定,史称“文景之治”。
从汉高祖到汉景帝之间的这段历史,是社会经济从凋敝走向恢复和发展的历史,为汉武帝实现大一统奠定了基础,为此后2000余年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西汉的建立教师:刘邦打败了项羽,统一了全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史记?平淮书》根据这一史料,分析说明汉初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学生甲:当时连皇帝的马车也配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有些将相出行只能乘牛车,人民生活得不到温饱。
面对这种残破的局面,恢复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已迫在眉睫。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阅读史料和课文,得出答案,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教师: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教师:秦朝的事业是在短短十几年中完成的,这使秦的统治存在急政暴虐的弊端。
秦始皇在残酷剥削、压迫人民的条件下,完成了他的统一大业,但已经埋下了统治被颠覆的因素。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执教者:黄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西汉对西域的管理等基本史实,思考和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过程与方法:识读《敦煌壁画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丝绸之路线路图》《汉代海上丝绸之路》,获取相关历史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不畏险阻、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张寿通西域、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理;教学难点:理解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教学方法:提问法、读图法、史论结合法、多媒体教学法;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复习提问(学生完成)
(一)导入: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汉武帝的大一统顺应了统一国家建立的历史潮流,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汉武帝为进一步强化国家政权,加强民族之间的交往,派使者出使西域,从而开辟了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开创了中外交流的局面。
今天,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去了解这条享誉世界的文明之路一一“丝绸之路”。
(-)新授一、张骞通西域(ppt教学)
1、西域的地理概念:
2、张骞通西域:在位皇帝及出使使者:
出使过程:第一次:
第二次:
二、丝绸之路(ppt教学)1、陆上丝绸之路:开辟:
路线:交流:意义:
2、海上丝绸之路:路线:(两条)三、对西域的管理(ppt教学)
1、设置西域都护:时间:
官职:
职责:所在地:意义:
2、班超出使西域:皇帝:人物:
事迹:
(三)知识归纳:张骞通西域有何意义?(ppt结合材料分析)1、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2、为开辟“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
3、为西汉王朝对西域的管理创造了条件;
(四)课堂练习(ppt)
(五)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设计,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前收集资料,制作课件:一、设置问题(根据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问题的设计尽量做到简单,通俗易懂)引导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二、注重思想情感的教育,通过张骞克服出使西域过程中的艰难险阻,学习历史人物身上可贵的品质、精神,为国家做出的伟大贡献,为古代中国的强盛感到自豪,从而树立远大的志向和目标。
三、古今通融,结合当前“一带一路”热点问题,让学生知晓今天“一带一路”名称符合的由来和意义,引导学生以古论今,首尾呼应。
通过教学实践,课堂气氛活跃,课堂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并通过巧妙的途径突破和分解,课堂效果比拟好。
由
于时间有限,学生讨论环节还不够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