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常见疾病术后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5.76 MB
- 文档页数:30
骨科手术护理案例篇一:骨科术后护理常规骨一科病人术后一般健康教育一、术后卧位注意事项及早期活动的意义和方法(一)、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1、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平卧时保持患肢外展30 °,术后6周内避免交叉双腿避免卧于手术侧;如卧于健侧,应在双腿间放置1个枕头,以保持患肢外展30°;避免坐矮凳子,坐凳子时,不要将身体前倾;避免过度弯腰;避免坐在床上屈髋穿鞋等动作,以保证髋关节屈曲不大于90°。
2、术后卧床,3-4天后可扶拐下地活动,使用拐杖至无疼痛及跛行时,方可弃拐。
(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1天,应练习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膝关节不活动,主动收缩大腿肌肉)。
下床活动时间应由医生根据手术情况安排,由扶双拐步行单拐及弃拐行走。
(三)、颈椎及腰椎病人术后1、卧硬板床加软垫(不超过10CM),取平卧位以保持脊柱平直,翻身时保持头、颈、躯干平行一致。
颈椎术后病人应保持颈椎中立位,仰卧时应使用低枕,侧卧时需用稍厚的枕头垫于头部,使其与肩高度一致,保持颈部平直,不致扭曲。
2、脊柱损伤后如不早期锻炼,会增加软组织粘连的机会,还可使脊柱各关节活动减退,影响脊柱运动,导致腰部慢性疼痛及腰背肌的废用性萎缩,一般在局部疼痛减轻后开始,具体方法为:1)挺胸法:仰卧于硬板床上用两肘支起胸部,使腰部悬空,于伤后1—2天进;2)五点支撑法:仰卧用头部、双肘、双足撑起全身,使背部尽力腾空后伸,于伤后1周进行;3)三点支撑法:患者双臂置于胸前,用头和双足撑起全身使背部后伸,于伤后2—3周进行;4)四点支撑法:用双手双足撑在床上,全身腾空呈现一拱桥状,于伤后3—4周进行;5)背伸法:患者俯卧,先练颈部后伸,待稍有力再抬起胸部上肢向后背伸,此后抬起上身,以后同时抬起双腿,最后头、胸、下肢一起抬,身体翘起两臂后伸,腹部为支点,于伤后5—6周进行。
(四)、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术后1、平卧硬板床,翻身时避免腰部扭曲。
骨科术前、术后护理常规骨科手术前和手术后的护理非常重要。
在手术前,我们需要进行多项护理措施。
首先,我们要指导病人摄入高营养饮食,以增强其体质和提高组织修复和抗感染能力。
其次,我们要指导病人进行适应性训练,如床上大小便等,以便手术时能够做好特殊体位。
我们还需要向病人和家属提供必要的相关知识指导,如手术目的、效果、术后疼痛规律、引流管的妥善放置和术后功能锻炼的必要性等。
此外,我们还要对病人进行术前配合常识指导,如饮食控制、手术区域皮肤保护、个人卫生、睡眠要求、避免受凉、禁烟酒等,并做好护理记录。
在术前日,我们还需要进行常规备皮、配血、询问药物过敏史等工作,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在手术后,我们需要进行多项护理措施。
首先,我们要注意搬运时扶持患肢,保持规定体位,以避免因搬运不当而致手术失败。
其次,我们要立即监测病人的意识状态和生命体征,并作好记录。
如果需要,我们还要给予氧气吸入,同时注意保暖。
我们还需要向麻醉师了解病人的麻醉情况和手术方式,并检查硬膜外导管是否拔除、皮肤受压情况、伤口渗血情况和输液是否通畅等。
我们还需要妥善固定各种引流管,并向家属和病人讲明注意事项,注意保持引流通畅,并严密观察引流液的性质和量,并作好护理记录。
此外,我们还要注意肢体的抬高和观察肢端颜色、皮温、血运、活动、感觉和肿胀情况,并作好记录。
如果出现异常情况,我们要立即汇报医生并协助处理。
我们还要注意疼痛的发生和使用止痛剂,提供安静环境,分散病人注意力,并记录情况。
最后,我们还要根据麻醉方式和病情指导病人合理进食,并适时指导病人进行功能锻炼,锻炼原则为循序渐进。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按照各种疾病的护理常规进行护理诊断。
焦虑是常见的护理诊断,与担心术后康复程度有关。
2、睡眠障碍通常与环境和疾病有关,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睡眠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3、疼痛常常与疾病和手术有关,护理人员需要及时观察病人的疼痛程度并给予相应的止痛治疗。
4、躯体移动障碍通常与疾病有关,护理人员需要协助患者进行相应的功能锻炼。
骨折病人术后护理措施
骨折病人术后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休息与运动:在术后早期,应确保骨折部位得到充分的休息,以促进愈合。
同时,根据医生建议,逐步开始适当的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并加速骨折愈合。
2. 伤口护理:保持手术部位的清洁和干燥,定期更换敷料,防止感染。
观察手术部位的红肿、疼痛、渗出等情况,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3. 疼痛管理:术后疼痛是常见的,但过度的疼痛可能影响患者的休息和康复。
应遵循医生的建议,使用适当的止痛药进行疼痛管理。
4. 饮食调理:骨折术后应加强营养摄入,多食用富含蛋白质、钙质、维生素的食物,如牛奶、鸡蛋、鱼肉、蔬菜等,以促进骨折愈合。
5. 功能锻炼:在医生或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以恢复肌肉力量和关节功能。
功能锻炼应逐步增加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运动。
6. 心理支持:骨折术后患者可能会感到焦虑、不安等情绪。
家属和医护人员应给予足够的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康复治疗。
7. 定期复查: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复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通过以上措施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地促进骨折病人的术后康复。
请注意,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护理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指导进行调整。
骨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骨科疾病多发于老年人和运动员,其特点为病程长、康复时间长,容易复发。
骨科常见疾病需要采取综合治疗,其中护理是重要环节之一。
下面将介绍骨科常见疾病的护理常规。
骨折护理护理目的1.保持骨折部位的稳定,防止骨折再次移位;2.促进骨折部位的愈合;3.防止骨折后并发症的发生。
护理常规1.保持患肢位置稳定:骨折部位的稳定是骨折愈合的重要保障。
为了保持骨折部位的稳定,应将患肢固定在正确的位置。
2.满足患者营养需求:骨折患者的能量需求会增加,因此应予以适当的营养支持。
尤其是蛋白质应高于正常人。
3.预防压疮:长期卧床休息的骨折患者容易发生压疮,应采取预防措施,如翻身、按摩等。
4.疼痛控制:骨折患者表现出明显的疼痛,应给予适当的止痛药。
关节疾病护理护理目的1.保持关节运动功能;2.预防关节僵硬;3.控制疾病发展。
护理常规1.保持合适的运动量:适合的运动可增强肌肉、韧带和骨骼的强度,并可以帮助关节更好地工作。
2.控制体重:过重会增加关节的负担,进而导致关节疾病的发展。
因此,保持合理的体重是预防关节疾病的关键。
3.疼痛管理:关节疼痛是关节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应给予适量的止痛药或中药进行疼痛控制。
4.低盐、低脂饮食:降低盐分和脂肪的摄入量,可以降低关节疾病的风险,同时有效预防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其他疾病。
脊柱疾病护理护理目的1.减轻脊柱疾病症状的发生;2.防止脊柱疾病的加重;3.促进脊柱的康复。
护理常规1.保持正确的姿势:正确的姿势对脊柱健康至关重要。
应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过度劳累等不良习惯。
2.控制运动量: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脊柱的康复,但是过度的运动会加重症状,应适当控制运动量。
3.疼痛管理:脊柱疾病的症状之一是疼痛。
应及时给予合适的止痛药和镇痛剂。
4.生活起居护理:合理的生活起居可减轻脊柱疾病的症状。
如睡眠时选择正确的姿势、穿着合适的鞋子等。
护理作为骨科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骨折、关节、脊柱疾病的治疗过程中都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骨科出院健康教育内容摘要
骨科出院健康教育内容摘要如下:
1. 术后伤口护理:患者应定期更换敷料,保持伤口干燥清洁,避免污染和感染。
同时,注意观察伤口是否有红肿、渗液或异味等异常情况,及时就医处理。
2. 动作限制和康复训练:根据医生的建议,患者需要遵守特定的活动限制,避免使用受伤的部位过度。
同时,进行康复训练,如物理治疗、按摩和肌肉加强运动,有助于促进康复和恢复功能。
3. 饮食调整:骨科手术后,患者可需要调整饮食习惯。
饮食应均衡,包括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以促进骨骼健康和快速愈合。
此外,避免食用过多的咖啡因和糖分,以减少对骨质疏松的不利影响。
4. 心理健康支持:骨科手术可能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产生负面影响。
提供心理健康支持和咨询,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压力,增强自我调节能力,促进康复过程。
5. 安全预防措施:注意遵守医生的指导,避免使用易滑倒、摔倒的物品,保持室内外环境的清洁和安全,避免再次受伤。
6. 药物管理和复诊:患者应按时服用医生开具的药物,同时注意剂量和频率。
定期复诊,让医生评估康复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请注意:以上摘要内容仅供参考,具体的骨科出院健康教育内容请根据医生的指导和个人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一、概述肩胛骨骨折是骨科常见疾病之一,患者常因外力撞击、跌倒等原因导致肩胛骨骨折。
术后护理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术后护理措施、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康复锻炼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二、术后护理措施1. 伤口护理(1)术后伤口要保持干燥、清洁,避免感染。
每日用生理盐水清洁伤口,更换敷料。
(2)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如有红肿、渗液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告知医生。
2. 生命体征监测(1)术后24小时内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等。
(2)术后3-5天内,每日检查伤口敷料,如有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3. 肩关节制动(1)术后初期,根据医生建议,对肩关节进行适当制动,以减少关节活动,促进骨折愈合。
(2)制动期间,注意保持肩关节功能位,避免关节畸形。
4. 功能锻炼(1)术后1-2周,进行患肢肌肉舒缩锻炼,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肌肉萎缩。
(2)术后2-3周,开始进行肩关节活动度锻炼,如肩关节外展、内收、前屈、后伸等。
(3)术后4-6周,逐渐增加锻炼强度,进行抗阻力锻炼,提高肩关节稳定性。
5. 物理治疗(1)根据医生建议,进行物理治疗,如超短波、紫外线照射等,促进骨折愈合。
(2)物理治疗期间,注意观察患者反应,如有不适,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6. 药物护理(1)遵医嘱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2)遵医嘱使用止痛药,减轻疼痛。
(3)遵医嘱使用促进骨折愈合的药物,如钙剂、维生素D等。
三、心理护理1. 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给予关心和支持。
2. 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感受,耐心倾听。
3. 向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4. 引导患者正确面对疾病,保持乐观的心态。
四、饮食护理1. 术后初期,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饮食,如稀饭、面条等。
2. 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注意饮食均衡,增加蛋白质、维生素的摄入。
3. 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伤口愈合。
五、康复锻炼1. 术后1-2周,进行患肢肌肉舒缩锻炼。
2. 术后2-3周,开始进行肩关节活动度锻炼。
科普:常见骨科疾病康复护理骨科疾病是非常多见的疾病类型,如果患者出现了肌肉、骨骼或者韧带的严重损伤,很多时候都需要采用手术治疗,并且手术以后仍然需要较长的休养时间。
而且对于很多年了较大的老年人群来说,非常容易出现各种骨科疾病,因此在平常的生活之中做好骨科疾病的预防以及并发症护理非常关键。
一、常见的骨科疾病有哪些?(1)风湿骨病:该疾病属于慢性疾病,非常容易复发,并且有着很高的致残率。
对于轻度风湿骨病患者而言,最为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关节疼痛、肿胀、变形活动受限等,而重度风湿骨病患者可能会出现关节残疾、肢体瘫痪,导致患者彻底失去生活自理能力,严重的甚至会造成患者死亡。
(2)类风湿性关节炎:该类型疾病的主要表现为关节滑膜慢性炎症性病变,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病以后可能会对患者多个关节产生影响。
(3)痛风:该疾病主要是因为患者的嘌呤代谢紊乱所造成的,发病以后患者会出现关节红肿、疼痛、发热等情况,并且会反复发作,患者的关节灵活度也会显著下降。
(4)强直性脊柱炎:该疾病指的是患者脊柱各关节及关节周围组织的侵袭性炎症,发病以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体现为病灶疼痛、活动受限等,是一种非常多见的自身免疫系统疾病。
(5)骨质增生:该疾病高发于老年人群,随着人年龄的持续增长,会造成关节部位发生退行性改变,进而引发骨质增生的问题,该疾病病灶大多为患者的腰椎、颈椎、膝关节等,这些位置是人体活动较多的区域,并且需要承载较大的负重,因此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6)肩周炎:该疾病是一种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
患者发病以后临床症状主要体现为患侧上肢进行活动时,出现剧烈疼痛,病情严重的患者还会存在肩关节活动受限的情况,患者的手难以进行外旋、外展还有后伸的动作,日常生活中就连洗脸等基本活动也难以完成。
(7)腰椎间盘突出:该疾病是因为患者的腰椎间盘各个部分,特别是髓核,再出现了退行性改变之后,优于外部因素的影响,造成的椎间盘纤维破裂情况,患者的髓核组织从破裂区域突出或者是脱出在后方以及椎管中,进而刺激或者压迫患者的相邻组织、脊神经根、脊髓等,临床症状主要体现为腰部疼痛,单下肢或者双下肢麻木和疼痛等。
一、概述胫骨手术是儿童骨科常见手术之一,适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胫骨骨折、骨肿瘤、骨感染等疾病。
术后护理对于促进患儿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儿童胫骨手术术后护理措施,以帮助家长和医护人员更好地关注患儿术后恢复。
二、术后护理措施1. 术后生命体征监测术后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如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
若出现异常,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2. 伤口护理(1)保持伤口清洁:术后用生理盐水或碘伏棉球清洁伤口,每日2-3次。
(2)观察伤口情况:注意伤口有无红、肿、热、痛等感染迹象,若出现异常,应及时告知医生。
(3)更换敷料:保持敷料干燥,如有渗血或分泌物,应及时更换。
3. 肢体护理(1)抬高患肢:术后将患肢抬高,有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肿胀。
(2)制动:根据手术类型和医生建议,给予适当的制动,防止骨折移位。
(3)按摩:定期对患肢进行轻柔按摩,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血栓形成。
4. 功能锻炼(1)早期功能锻炼:术后第1-3天,进行患肢关节的屈伸活动,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2)逐步增加活动量:根据患儿的恢复情况,逐步增加活动量,避免过度劳累。
(3)术后3-6周:进行关节的屈伸、旋转、外展等运动,增强关节稳定性。
5. 饮食护理(1)营养均衡:给予患儿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的食物,促进骨折愈合。
(2)清淡饮食:避免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伤口愈合。
6. 心理护理(1)关注患儿心理状态:术后患儿可能出现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家长和医护人员应给予关心和安慰。
(2)加强沟通:与患儿保持良好沟通,了解其需求,减轻心理压力。
7. 定期复查根据医生建议,定期复查,评估骨折愈合情况。
三、注意事项1. 严格遵守医嘱,不要随意调整制动措施。
2. 保持伤口干燥,避免感染。
3. 注意患肢保暖,防止受凉。
4. 避免剧烈运动,防止骨折移位。
5. 定期进行功能锻炼,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6. 关注患儿心理变化,给予适当的心理支持。
四、总结儿童胫骨手术术后护理是患儿康复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颈椎病护理常规【概述】颈椎病是由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骨质增生刺激或压迫神经根、脊髓或影响椎动脉血液供应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
分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和其它型。
临床表现为:颈、肩、臂、肩胛上背及前胸疼痛,臂手麻木,肌肉萎缩甚至四肢瘫痪,以40岁以上中老年多见,保守治疗可采用卧床休息、颈部制动、牵引、理疗及药物等。
【护理常规】1.术前护理(1)心理护理: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手术必要性,请已恢复病人现身说法,介绍手术期间及术后镇痛法,并说明情绪与疾病的关系,良好心态对促进机体康复的重要性。
(2)术前训练包括床上大小便、卧位、进食、肢体活动、呼吸、气管推移训练(前路手术)、俯卧位训练(后路手术)。
(3)协助医生做好全面系统的查体,积极治疗内科合并症。
(4)严格备皮前路手术常规备气管切开包,后路手术需剃头。
2.术后护理(1)术后搬运时保持头颈躯干呈同一水平,动作轻柔,协调一致,使头颈位于中立位,头两侧置沙袋,平卧6小时,如无不适可轴性翻身,24小时内尽量减少头颈部活动次数与幅度,应使用气垫。
(2)给予心电监护、氧气吸入(3-51/分钟),密切观察呼吸、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体温变化,并观察神志、面色、精神状态、四肢感觉运动情况。
前路手术注意患者发音情况,有无声音嘶哑,饮水呛咳等。
(3)观察切口渗血情况,保持敷料清洁干燥,妥善固定各种引流管,保持通畅,观察引流液的性状、量、颜色。
一般24小时内引流量不超过250ml,并逐渐减少,术后48-72小时引流量小于30ml/24小时,且生命体征平稳者即可拔管。
(4)保持呼吸道通畅,鼓励患者深呼吸及有效咳嗽,协助翻身、叩背,必要时给与雾化吸入。
(5)饮食指导术后1-2天进温流质饮食,以减少咽部充血、水肿。
术后3-4 天改为半流质饮食,逐渐过渡到普食,同时鼓励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粗纤维素的易消化饮食。
避免进食粗糙、干燥的食物。
进食时先在颈围保护下适当抬高床头15〜30°,进食速度宜慢而均匀,指导正确的喂养方法。
骨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及流程一、锁骨骨折护理常规一、疾病概述二、一般护理一)按骨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二)评估患者生命体征,受伤的原因、时间;受伤的姿势;外力的方式、性质;骨折的轻重程度;有无疼痛,疼痛的部位、程度及性质。
三)给予易消化、高蛋白质、含维生素及纤维素食物。
四)必要时按医嘱给予适量镇痛剂,保证患者充分休息。
五)做好生活护理及心理护理。
三、专科护理一)体位护理局部制动固定后,取半卧位或平卧位,避免侧卧位,以防外固定松动。
卧位休息时应去枕仰平卧于硬板床上,两肩胛间垫一窄枕以使两肩后伸、外展,维持良好的复位位置。
复位后,站立时保持挺胸提肩;坐或行走时,用前臂吊带悬吊患侧上肢屈肘成90度直角,有利于静脉回流,减轻疼痛,减轻肿胀。
局部未加固定的病人,应嘱其不可随便更换卧位。
二)病情观察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以及伤口渗血情况。
2、注意观察上肢皮肤颜色是否有发白或青紫,有麻木感,是否有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逝,如果有以上症状,透露表现有腋部神经血管受压,应指点患者双手叉腰,使双肩尽量外展,后伸,如症状没有缓解,立即报告值班医生调解固定的松紧度,直至症状解除为止。
三)功能锻炼111、向病人解释功用锻炼的目的是促进气血运行,避免患肢肿胀,避免肩关节僵凝,以获得病人配合。
2、正确适时指导病人功能锻炼。
①骨折早期整复固定1-2周。
可以操演手部及腕、肘关节的各类举动。
如:“抓空增力”、左右侧屈”、“掌屈背伸”、“托手屈肘”、“肘部伸曲”。
②骨折中期整复固定2-3周。
左肩部后伸活动(左“∞”字绷带固定或三角巾固定下)。
如“屈肘耸肩”、“外展指路”、后伸探背“、”弯腰划圈“等③骨折后期整复固定3-4周。
可逐步做肩关节的各类举动。
重点是外展和旋转举动。
“外展指路“、”弯腰划圈“、”上肢回旋“等。
四、健康教育一)锁骨骨折复位固定后,极少发生骨折不愈合,即使复位稍差,骨折畸形愈合,也不影响上肢功能,应先向病人及家属说明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