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二-醉花阴 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醉花阴说课稿尊敬的评委、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醉花阴》。
在这堂课中,我将通过背景介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环节,带领大家领略这首词的优美意境和深刻内涵。
一、背景介绍《醉花阴》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李清照,宋代著名女词人,她用清新脱俗的文字,描绘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抒发了自己对自然、生命和爱情的独特见解。
这首词写于她与丈夫赵明诚分离之后,表达了她孤独、寂寞和思念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通过对《醉花阴》的学习,我将带领大家达到以下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词作风格;2.理解《醉花阴》所表达的情感;3.领略词中的优美意境和深刻内涵;4.提升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三、教学内容1.《醉花阴》赏析•李清照的生平及词作风格;•《醉花阴》的创作背景;•词中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2.词文解析•上阕解析:描绘了哪些自然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下阕解析:抒发了怎样的感慨?如何表达自己的孤独和寂寞?3.名句解读•“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意境和内涵?4.诗词对联•如何用对联的形式来表达《醉花阴》的主题和情感?5.课堂互动•邀请同学们分享自己最喜欢的李清照的词句,并阐述理由。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一段轻柔的古风音乐,带领大家进入《醉花阴》的世界。
2.背景介绍:详细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词作风格,为后续的赏析做好铺垫。
3.词文解析:通过对上阕和下阕的逐一解析,带领大家领略词中的优美意境和深刻内涵。
同时,我会引导大家通过上下文的联系,更好地理解词中表达的情感。
4.名句解读:通过对“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句话的解读,带领大家深入理解李清照的写作风格和词中蕴含的深刻内涵。
5.诗词对联:通过展示一些以《醉花阴》为主题的对联,带领大家感受诗词与对联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同时通过互动的形式,鼓励同学们尝试自己创作一些以《醉花阴》为主题的对联。
2024《醉花阴》说课稿范文今天我将要说的课程内容是《醉花阴》,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个内容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醉花阴》是高中语文课程中的一篇古文阅读材料,属于《红楼梦》的一部分。
它是一篇描写花草春天景色的诗文,通过鲜艳的色彩、婉转的词句和艺术的描写手法,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阅读能力,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醉花阴》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掌握古文阅读的基本技巧。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诗文细节的观察和感受能力,提高阅读理解和欣赏古文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欣赏古文感受到美的力量,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文学艺术的喜爱。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醉花阴》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难点是:培养学生对诗文细节的观察和感受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古文阅读是一门文学艺术的欣赏和理解的过程,需要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感受来理解文字背后的意义。
因此,这节课我将采用的教法是:情感教育法,启发式教学法;学法是:主动探究法,阅读思辨法。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准备一些插图和图片,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文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同时我还会准备一些课堂讨论的问题和活动,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度。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本着这个教学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谈话引入,导入新课。
课堂开始,我会使用一幅插图展示花草的春天景色,然后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例如:你们对春天花草的印象是什么?你们喜欢春天的花草吗?为什么?通过与学生的谈话互动,让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
环节二、阅读诗文,感受美的力量。
我会让学生大声朗读全文,然后再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解读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接着,我会提出一些发散的问题,例如:你们觉得作者是如何通过描写花草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你们能从诗中感受到哪些美的力量?通过让学生思考和交流,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古文的内涵。
醉花阴说课稿醉花阴是宋代文学家辛弃疾的一首词作,以细腻的描写展示了作者对花卉与美的痴迷之情。
本文将对醉花阴进行详细的解读,并对教学内容进行说明。
一、背景介绍醉花阴是辛弃疾的一首抒情词,描绘了一场月夜中的幽会。
这首词以花卉为主要意象,通过瑰丽的辞藻和细致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花卉之美的无尽追逐。
同时,词的词牌名醉花阴也暗示了作者内心所承载的情感,与花卉之美相互融合。
二、词意解析首句“暗自凭阑意”取意自琴棋书画等艺术的境界,暗示了作者醉心于花卉之美。
接着,辛弃疾用了多种婉约的描写手法,如“自仲初暮晚”,“不用苍苔点缀”,将景物与花卉相融合,突显了词中花卉的美丽。
之后,作者通过对花卉和月光的描绘,使情感更加渲染,表达了对美的追求与向往。
三、教学内容1.培养学生欣赏词作的能力:通过详细了解辛弃疾以及宋代文学背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作的内涵和意蕴。
2.分析文学手法:引导学生从辞藻运用、比喻、象征等方面,分析辛弃疾在词中所运用的各种文学手法,并分析其所达到的效果。
3.朗读与模仿:要求学生进行朗读,并结合辛弃疾的词作风格,进行模仿创作。
通过模仿创作,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词作,并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4.讨论与演绎: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词作背后的意义,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进行演绎和分享。
通过互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5.写作与评析:要求学生以词作为基础,进行写作训练。
通过评析和互相交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1.导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音乐,引起学生对词作的兴趣,并引出话题。
2.赏析与解读:逐句解读、分析辞藻运用、揭示作者的情感表达。
3.互动交流: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就词作进行讨论,互相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创作实践: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创作,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5.总结与评价:帮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并进行评价和反思。
五、教学反思通过这次醉花阴的说课,我认为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醉花阴这首词作,感受文学之美,并通过模仿与创作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醉花阴》,是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材第二单元第七课《李清照词两首》中的第一首词。
本次说课进行的是第一课时,下面开始正式说课。
一.说教材(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第二单元主要学习宋词,分别选取了苏轼、辛弃疾、柳永和李清照的作品,涵盖了宋词豪放与婉约两大词体流派。
《醉花阴》作为李清照前期词作的代表,情感真挚、意象新奇,通过学习本文,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奠定基础。
(二)说课标根据《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要求:“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深层意义”,因此我会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有感情的诵读本词,品味意境和形象,加深对情感的理解,提高诗词鉴赏水平。
(三)说教学目标依据《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因此我把教学目标设定如下:①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②过程和方法目标:准确把握作者词作所表达的思想情感;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欣赏婉约词意境之美,感受古典诗词文化的魅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①教学重点:领略李清照前期婉约词风特点,品味语言特色;②教学难点:揣摩词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赏析诗词基本手法。
目的是使目标设置完全符合课标要求和高中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目标难易适中、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确恰当、能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等现代语文教育观念。
二.说教法和学法本课根据高中生学习古诗词的能力和认知水平,教法拟采用诵读法、合作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作为教法、合作探究法和小组讨论法作为学法。
结合教法和学法,辅以多媒体进行教学,问题设置环环相扣,便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表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的提升。
三.说学情同学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深入了解过宋词,对本文的学习有所助益,但对婉约词风等知识有所遗忘,对李清照的生平和本词的创作背景知之甚少,赏析诗词思想主题和情感的方法和技巧仍有欠缺。
2023年醉花阴李清照说课稿(实用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公文写作、党团资料、总结报告、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心得体会、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party and youth information,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letter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2023年醉花阴李清照说课稿(实用8篇)征文是一种以文字作为表达方式,通过文笔的优美和内容的深入,来展现作者的才华和思想。
《醉花阴》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教材选了李清照的两首词——《醉花阴》和《如梦令》,均属于李清照的前期作品,即便是写惜花、写离愁,仍格调清新,笔法自然,毫无矫饰。
充分体现了李清照作为一代“婉约词宗”的大家风范。
《醉花阴》讲述的是作者李清照在丈夫赵明诚长期外出做官之时,独自把酒赏菊过重阳的事。
词中作者通过一系列画面把自己对丈夫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因为是词,所以本文的语句显得含蓄,单从词的字面上看,学生不易读懂,因此本文的教学光靠朗读是远远不够的,重点放在赏读诗句上,通过赏读分析进而体会诗人的情感。
《如梦令》写惜花之情,此词篇幅短小,但意趣横生,主要以对话形式加以表现,很有生活情趣。
全词犹如一场独幕剧,环境氛围、人物的对白、动作、神态、心里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限于课堂时间限制,在教材处理时不能兼顾,只能一主一次——重点赏析《醉花阴》,而将《如梦令》作为当堂检测,点到为止。
二、教学目标设定:因为该两首诗编入选修课本,而且之前学过李清照的几首词,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不在于基础知识和常识,而在于通过比较、分析、阅读,对李清照对李清照其人、其创作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和把握。
鉴于此,我确定以下几个教学目标:1、赏读《醉花阴》,体会词中婉约蕴藉的情感,充分感受主人公相思的凄苦与美丽,体悟词人高雅的品格和非凡的勇气。
2、涵咏体味李清照词自然巧妙的艺术手法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
3、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并通过作品初步了解其创作主题及风格。
三、教学方法:强调诵读、引导赏析、比较阅读四、课前准备:1、搜集李清照的相关图片和照片,制作ppt。
2、准备好《醉花阴》MP3音频材料。
3、印发学案,指导学生复习回顾之前学过的李清照的作品。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人教版必修4语文教案教学目标•理解诗歌的主旨和意境;•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方式;•了解唐代诗人杜荀鹤的背景及其诗歌创作特点;•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主旨和意境;•了解唐代诗人杜荀鹤的诗歌创作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方式。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教学内容•《醉花阴》诗歌鉴赏;•杜荀鹤的创作背景及其诗歌创作特点。
教学步骤第一步:课前导学(10分钟)教师给学生讲解唐代诗歌的创作背景,包括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唐代诗歌。
第二步:诗歌鉴赏(30分钟)1.教师将《醉花阴》诗歌分段,带领学生逐句解读,理解诗歌的主旨和意境。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2.教师提问,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难点,例如“瑞脑消金兽”、“帘卷西风”等。
3.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各自分析诗歌的表现方式,例如意象、节奏等。
第三步:诗人简介(10分钟)教师介绍唐代诗人杜荀鹤的生平和创作特点。
第四步:学生表达(15分钟)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讨论《醉花阴》诗歌中的意象、情感表达等,对诗歌进行解读和分析,然后向全班进行汇报。
第五步:总结回顾(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回答学生对诗歌和诗人的提问,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教学反思该教案通过分析唐代诗歌和诗人的生平,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旨和意境,加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欣赏能力。
该教学方法内容丰富,灵活多样,能够引导学生走向主动思考和创造性思维,逐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但注意在课前导学和教学反思时,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体现教学反思和帮助学生成长的作用。
《醉花阴》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黑龙江省嘉荫县第一中学的白婧。
我的说课篇目是婉约词人李清照的作品《醉花阴》。
这是我本次说课的纲目。
(PPT1)其中教学流程是我说课的重点。
(PPT2)首先,说教材和学情。
(PPT3)《醉花阴》出自新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第7课。
其所在单元体裁为宋词。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处于高一下学期的学生,通过之前三本必修教材的学习,他们对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已经有了一定了解。
因此我将本课教学目标确定如下:(PPT4)1、知人论世。
2、品味意象,领悟情感。
3、探究“瘦”字表达效果,巩固对作者词风的认识。
(PPT5)三个目标中,目标2为教学重点,目标3为本课难点。
(PPT6)其次,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使用的第一个教学方法是诵读法。
此外,是在合作探究中引导点拨。
最后,通过归纳小结,使学生所学的知识系统化。
(PPT7)第三,说教学流程。
整个流程分为四个步骤:(PPT8)第一步,趣味入题,知人论世。
我选择一则词坛趣闻作为导入。
学生的热情上来了,就趁热打铁,让学生把李清照早期作品《一剪梅》与其晚期作品《武陵春》做一下对比。
通过知人论世,学生很轻松就发现,前后期愁情的内涵是不同的。
而书下注释已经告诉学生,《醉花阴》是词人的早期作品。
至此,学生基本可以将情感的哀乐定好位了。
(PPT9)流程的第二步,进入诵读教学。
诵读又分为四个环节,整个过程力求做到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
初读——读基调。
由学生自由诵读并结合注释理解文意,这是学生初步把握作品情感基调的过程。
再读——读意象。
此过程要求学生听读(教师配乐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标注抒情意象。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分析意象特点,进一步解读情感。
三读——读情感这一过程由学生分组朗读,最好能读出词人的相思之愁,然后小组间进行点评,并推出冠军组。
以上三读,通过对意象的分析与反复的诵读来破解本课的重点。
《醉花阴》教学设计与反思(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4第二单元第七课)作者:江西东乡一中胡素珍一、教材分析1、本单元的教学任务:应指导学生在理解了词的内容后,教会学生鉴赏词的方法,在课上努力做到文本、编者、教师、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
通过鉴赏,体会词中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
进一步了解词的特点和写法,让学生在学习后对词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
2、课文《醉花阴》在单元中的文本价值:注意时间变化和情景交融的手法;语言上注意口语化的特点。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李清照并不陌生。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两词在初中阶段均已学过,学生对李清照婉约的词风以及她南渡前后的经历应该有所了解。
但对于“易安体”的特点、以及词中所体现的人性人情美恐了解较少。
另外,对课标中所要求的“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的能力方面还有所欠缺,所以能否借助想象入情入境,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真正和作者产生共鸣,也还是个问题。
三、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的生平以及她的创作主题、风格特色,理解词作的思想情感。
2、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使学生明白朗读诗词要用情感驾驭节奏,真正学会诵读,通过词的意象品析词的意境。
3、探求、发掘李清照词作中的生命意识,培养学生欣赏高雅艺术的情趣。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1、从一字一句入手,品析词的节奏美、语言美、意境美,感受意境和思想。
2、领略婉约词风,鼓励学生鉴赏过程中个性化的解读名篇名句。
五、教法分析1、鉴赏与诵读结合。
(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初读----细读----美读----悟读)2、问题讨论、自主探究法。
(力求老师的讲解和学生自主学习、研讨相结合,引导学生领悟、品评词作内涵,走进词人的心灵世界)3、多媒体教学。
(激发兴趣,更加激起学生的心灵震撼,诗化自己的情感;加速理解词作的进程)六、教学程序第一步激趣导入——永恒的记忆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郭沫若第二步走进作者——乱世中的美神1、作家作品2、写作背景第三步解读文本——相思的愁苦分四个小环节来实施:听读----细读----美读----悟读(一)听读---找愁调学生读。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必修四《醉花阴》教学设计大全《醉花阴》教学设计教材简说李清照、赵明诚情投意合、琴瑟和谐,怎奈明诚宦游在外,清照独守空闺,在佳节又至,人却天各一方之际,清照借词抒情,以慰相思之苦。
这首玲珑的小词,选取永昼半夜黄昏三个特定的场景,通过对景物、心理、动作的细节描绘,抒写了一个闺中少妇的孤独寂寞以及刻骨的相思之愁,但这种愁是明丽而缠绵的,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而非剪不断、理还乱的离乱之愁。
李清照,学生并不陌生,《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两词在初中阶段均已学过,想来学生对李清照婉约的词风以及她南渡前后的经历应该有所了解。
但对于易安体的特点、以及词中所体现的人性人情美恐了解较少,另外,对课标中所要求的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的能力方面还有所欠缺,所以能否借助想象入情入境,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真正和作者产生共鸣,也还是个问题,因此,这应该是教学的重点、难点。
下面一起来欣赏各位语文老师亲自编制的《醉花阴》精彩教学设计吧《醉花阴》教学设计文章大全列表高中语文《醉花阴李清照》说课稿教案醉花阴(苏教版高二选修)李清照《醉花阴》教案教学设计3醉花阴赏析《醉花阴》教学案例李清照《醉花阴》教案4李清照《醉花阴》宋词鉴赏《诗词五首》:《题破山寺后禅院》《别云间》《醉花阴》《水调歌头》教案醉花阴(苏教版高二选修)醉花阴(人教版高一必修)《如梦令》《醉花阴》《满江红》同步测试李清照《醉花阴》《声声慢》词两首教案(公开课)鄂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册诗词诵读教案:卜算子、醉花阴、关雎、蒹葭(鄂教版九年级必修备课资料)醉花阴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醉花阴》赏析《醉花阴》赏析《醉花阴》赏析《醉花阴》教案。
《醉花阴》教案教学目标:1、着重引导学生朗诵,从而把握李清照《醉花阴》词的诗意情感。
达到背诵的目标。
2、鉴赏李清照前期作品的明丽与缠绵,品味其婉约风格的柔美。
3、探索李清照作为女性作者写出内心“恋情”的历史意义。
培养学生正确的感情价值观,颐养性情。
教学重难点:1、重点朗读,以声传情,把握李清照婉约词风格之美;2、探讨李清照作为女性作者写作内心“恋情”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价值观;3、如何在“简单”中体悟出“复杂”来,把握“人性”之美,“诗情”之妙。
一、导入新课:诗人汪国真曾写过这样一句话:思念别人是一种美丽,被人思念是一种幸福。
从这一句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彼此的思念就像这玫瑰花一样温馨而浪漫,可除此之外,思念还会让我们感到孤单寂寞,饱尝离别之苦。
常人尚有如此之感,更何况是情感细腻的一代才女李清照呢?二、新课教学(一)作者及背景介绍: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词人。
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
前期的词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了自然风光和别思离愁。
如《如梦令》。
后期的词变清丽明快为凄凉悲痛,抒发了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也寄托了强烈的亡国之思。
她的词对后世影响较大,居婉约派之首,在词坛中独树一帜,她的词被称为“易安体”。
这首词是前期的怀人之作。
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外出做官,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
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三、内容探究:学生齐读上片。
问1:“薄雾浓云”的环境状况带给人一种怎样的感受?明确:“薄雾浓云”句说的是:地面上薄薄的雾气弥漫在四周,天空中厚重的阴云密布。
朦胧灰暗的环境氛围给人一种沉闷压抑之感。
(师)说:既然是环境给人沉闷压抑之感,那么词人的心情自然好不到哪去。
我们往后看:“愁永昼”说的是“为漫长的白天而发愁”,也就是说词人嫌白天过于漫长,苦于煎熬、难捱,希望它快点过去;“瑞脑销金兽”是说“词人看着金兽炉中瑞脑香的袅袅轻烟出神,直到香料缓缓燃尽”,足见出神发呆的时间何其漫长乃尔。
高二语文下册《醉花阴》说课稿㈠说教材(地位与作用)《醉花阴》是人教版必修教材高中第四册其次单元第七个课题《李清照词两首》的第一篇。
在此之前,我们已经通过对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戏剧的接触品尝了用曲词和文白相结合的故事表演独具的艺术趣味,这对我们过渡到此单元宋词的学习起了铺垫作用。
而对诗词意境的深度体会也是我们阅读第三单元现代杂文的基础,所以,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㈡教学设计:课题:《醉花阴》㈢教学目标依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二同学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⑴认知与技能目标①着重引导同学朗诵,从而把握李清照《醉花阴》词的诗意情感。
达到背诵的目标。
朗诵是一种语言的积累,语感的沉淀,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由朗诵过渡到背诵,这也是课后的研讨与复习给我们提出的首要要求。
②鉴赏李清照前期作品的明丽与缠绵,品尝其婉约风格的优美。
《醉花阴》是南渡前作品,抒发的是思妇的惆怅,而本课中的另一首《声声慢》则是表现其晚年的凄凉。
两相对比,比较阅读对于我们对李清照整体艺术风格和创作分期的把握更有关心。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同学养成合作探讨的习惯,培育其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
⑶情感与价值观目标探究李清照作为女性写出内心"恋情'的历史意义。
培育同学正确的感情价值观,颐养性情。
德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功能,而高一同学多是一些单纯的少男少女,如何向他们描述这样的"闺中恋情',鉴赏"相思'呢?而爱情虽说都是美妙的,同学又如何看待这样的爱情呢?这必有一个良性的引导和启迪。
㈣教学设想教学的重难点立足于语文教学的新课程标准,在通透讨论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⑴重点:把握意境,感受的愁绪,体会词作情景交融的特点。
只有把握了文中的各种意象以及作用,才能感受词中充满的愁绪,进而理解本词作的主题。
⑵难点:如何在"简洁'中体悟出"简单'来,把握"人性'之美,"诗情'之妙。
《醉花阴》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本单元选取的是四位着名词人的作品。
李清照是宋代最杰出的女词人,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醉花阴》含蓄的述说闺中女子的寂寞哀愁和青年女子对爱情生活得向往。
是李清照前期词作的代表,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写自己对爱情,尤其是离别之情的感受,属于词的传统题材。
但大多数是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来写这一类词,往往隔着一层。
而李清照写的是自己亲身感受与内心体验,因此她的词就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
她从女性的心理出发,以女性特有的笔法来组织,因而别有一番风味。
本单元以宋词文学为主,选取的是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的作品,涵盖了词的豪放派和婉约派风格。
教学应指导学生在理解了词的内容后,教会学生鉴赏词的方法,在课上努力做到文本、编者、教师、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
通过鉴赏,体味词中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
进一步了解词的特点和写法,如情景交融,点染,白描,叠字等,让学生在学习后对词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
2、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醉花阴》和《声声慢》两首词是李清照的代表作,是作者分别在早期和南渡后晚期的作品。
《醉花阴》含蓄的述说闺中的寂寞哀愁和青年女子对爱情生活得向往;而《声声慢》则是作者南渡后,丈夫赵明诚病逝,形单影只的生活状况下完成的,表现了词人长期流亡生活的感受,展现了深入灵魂的孤寂于戚戚。
两首词属同一人创作,而且是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写的;再加上年代的特殊性,处于北宋和南宋交替、外民族入侵的时间。
教授两词时,主要抓住词的感情变化,采用朗读和鉴赏相结合,将两词进行比较研究,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
教师讲解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对词的语言、词的意境和抒情主人公的情思进行鉴赏,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归纳主题和品评内涵。
因此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1、学生能介绍李清照的生平经历。
2、学生能找出词中重要意象,并分析说出词作中哀婉凄清的意境以及抒情主人公寂寞孤凄及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高二下册语文教案:醉花阴教案名称:《醉花阴》的解读与阅读教学目标:1.了解《醉花阴》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2.理解《醉花阴》的情感和主题;3.能够运用相关的文学方法和手法分析《醉花阴》中的意象;4.通过阅读和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1.《醉花阴》的作者和背景;2.《醉花阴》的情感和主题;3.《醉花阴》中的意象分析;4.阅读《醉花阴》并进行文学鉴赏。
教学重点:1.理解《醉花阴》的情感和主题;2.分析《醉花阴》中的意象。
教学难点:1.运用相关的文学方法和手法分析《醉花阴》中的意象;2.通过阅读和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准备:1.教材:高二下册语文教材;2.课件:包含《醉花阴》的相关资料和解读;3.教具:课堂黑板、书籍和笔记。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通过简要介绍《醉花阴》的作者和背景,引入课文内容。
Step 2:理解情感和主题(10分钟)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其中的情感和主题,并进行讨论。
Step 3:意象分析(2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醉花阴》中的意象,让学生分析并讨论意象的含义和作用。
Step 4:阅读与鉴赏(20分钟)让学生进行整体阅读,并进行文学鉴赏,包括对句子结构、修辞手法等的分析。
Step 5:总结与小结(10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作业,如写读后感、分析诗歌意境等。
教学延伸:1.让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醉花阴》的背景和作者的作品;2.带领学生欣赏其他类似主题的文学作品,拓宽学生的视野和阅读范围。
高二语文下册《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教案1教学目标1、着重引导学生朗诵,从而把握李清照《醉花阴》词的诗意情感。
达到背诵的目标。
2、词的感情基调是写“愁”,李清照作为婉约派的女词人是如何写“愁”的3、名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赏析4、体会李清照作为女性,细腻的相思之情。
2学情分析经过第二单元对刘永婉约词和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鉴赏诗词的方法,学生在初中阶段也对李清照的词有所接触,有一定的基础,这是一堂检验成果的课堂,也是一堂情感体验的课堂,一堂欣赏美的课堂。
3重点难点1、重点朗读,以声传情,把握李清照婉约词风格之美;2、李清照作为婉约派的女词人是如何写“愁”的3、名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赏析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情境导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读李清照的前期婉约词《醉花阴》(图片3)活动2【活动】朗诵一、通过预习,同学们觉得《醉花阴》里的感情基调是哪个字?(愁)(图片4)“愁”是全诗的感情基调。
二、组织诵读:(图片5)齐读:提示,注意愁的感情,断句,字音的准确,揣摩女词人的心情老师示范朗读。
个别学生试读。
活动3【活动】鉴赏讨论一、李清照是如何表达她的愁的?讨论。
(怎么写愁)(图片5)提示:时令以清秋游乐的佳节反衬她倍觉神伤的孤独时间“永昼”“半夜”“黄昏”时自己独自在家空虚、无聊的生活,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景物“薄雾”“浓云”“瑞脑”“金兽”“玉枕”“纱厨”“西风”“黄花”来烘托心情行动独坐、孤眠、自斟来渲染心情上片与秋凉情景,由白天写到夜晚,愁苦孤独之情充满其中。
首二句就白昼来写:“薄雾浓云愁永昼”。
这“薄雾浓云”不仅布满整个天宇,更罩满词人心头。
“愁永昼”——天为什么永远都不黑呢,这是因为心情烦躁和忧愁,所以才会觉得时间特别的漫长。
愁什么呢?愁亲人久别,不知一切可好。
愁不知何日才是归期,自己何时才能结束这种孤苦伶仃,独守空房的日子。
高二下册语文教案:醉花阴基本信息•学科:语文•年级:高二下•课型:文言文阅读与默写•教材:人教版语文(选修五)•章节:第四单元《唐诗宋词》•篇目:《醉花阴》教学目标1.了解《醉花阴》的作者、背景、写作背景和文学价值;2.掌握《醉花阴》的基本意思,熟悉其词语和表达;3.理解《醉花阴》深刻的人生思考和哲理内涵;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增强对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1.了解《醉花阴》的背景和作者,并学习相关词汇;2.熟悉《醉花阴》的词语和表达,理解文本的基本意思及其深层含义;3.探索《醉花阴》的人生思考和哲理内涵,并引导学生成为有思考力的读者;4.挖掘文本的文学价值,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和方法第一步:情境导入让学生听一段历史背景介绍,为接下来的学习做详细铺垫。
可以在课前准备一些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更加真实地感受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
第二步:文本解读教师通过讲解和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的方式,让学生掌握《醉花阴》的基本意思、文学手法和词汇。
可以针对学生的理解深度,分别进行浅析、中析和深析的讲解。
第三步:深入思考针对《醉花阴》的深刻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感悟,教师可以开展多种教学形式,如小组讨论、个人思考、演讲比赛等,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第四步:探究文学价值通过《醉花阴》的分析,教师引导学生重视文言文学习的价值,让学生了解文言文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欣赏和传承中国文化。
教学评估1.课上出现的相关问题,及时帮助学生解决;2.在测试中引入文本的相关问题,考察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思考;3.在作业中引入关键词和表达,并让学生自行写出一篇文章,锻炼学生的文言写作能力。
总结通过《醉花阴》的阅读与默写,我们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更让学生深入了解了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形成了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和传承的意识。
《醉花阴》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醉花阴》这是高一第二学期后半学期的学习内容。
下面我将从以上这五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一、教学分析二、首先在教材分析上,《醉花阴》选自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学习宋词最后一课,即李清照词两首。
该词为李清照前期作品。
本节课为一个课时,上一节课已经解读李清照后期的词《声声慢》。
《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培养学生独立的诗词鉴赏能力。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历,加深对宋词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独到发现。
高一学生以前接触过数十首诗词,更多在于背诵、默写与浅层次的理解;因词距离当今时代遥远,大部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仍较为肤浅或感到困难,他们鉴赏词的能力很弱。
我预设学生对于本节课在情景交融的探究上有一定难度。
二、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分析,我设定以核心素养为基准的两个教学目标,通过自学和导学案,了解李清照的有关常识。
掌握诗词的解读方法,并解读词中意境和作者的心境,培养学生独立的诗词鉴赏能力。
通过合作探究,解读李清照不同时期作品的“酒意诗情”,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确立了以上的重难点。
三、学法教法为了达成这样的教学目标,结合新媒体下教学要求,我将采取“六步教学法”模式,并且结合翻转式课堂教学,去突破我本节课的重难点。
四、教学流程具体操作,我将会在我的教学环节中体现。
我的教学环节主要分为三个部分,课前、课中、课后,课前主要是学生通过微课视频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和文本疑难点调查。
课中是根据导学案和调查反馈情况,对重难点进行突破。
课后是依据所学内容,完成作业。
接下来,我将对课中活动进行详细阐述。
(一)创设情境导入主题(二)首先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主题以本单元诗句串联导入,并且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也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后面的环节。
(二)课前自主学习,归纳反馈在该环节,我主要依据自主学习反馈情况设置,我的自主学习分为两个内容,即自主学习课前微课,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的练习。
醉花阴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一.写作背景: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至仰天山罗汉洞观月,流连忘返;李清照独居青州归来堂,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二.赏析词文:1.“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词人是如何渲染愁苦之情的?“薄雾”、“浓云”,意境凄凉,借景抒发孤寂的愁情。
“永昼”,整日,点出愁的长久。
“瑞脑销金兽”,看着瑞龙脑在金色兽形的香炉里慢慢地烧尽。
既写出了时间的漫长,烘托出了环境的凄寂,更写出了词人的百无聊赖的愁情。
2.“半夜凉初透”,词人是怎么知道“半夜”凉意透过纱厨的?这说明作者思念丈夫,孤寂难眠。
3.作者的凉意从何而来?A表面上:重阳秋夜,天气转冷。
玉枕纱厨,难御风寒。
B深层面:独居家中,没有家庭的温馨,内心感觉到孤独凄凉。
4.重阳节对这种“凉”意,起到了怎样的作用?重阳佳节,是夫妻登高求福的好日子,偏偏丈夫游玩不归,以佳节团聚反衬独处之悲。
加深了凉意。
总结:上片写秋凉,既写季节之凉,更写内心凄凉,情景交融。
这是下文“人比黄花瘦”的原因。
5.下片写赏菊饮酒,并抒发感受,中间作者本人的形象在内,说说词中作者是怎样的形象。
多愁善感、孤寂无聊、相思情苦、弱不禁风的思妇形象。
6.烘云托月的手法。
下片写菊,并以菊喻人。
但全篇却不见一“菊”字。
“东篱’,本来是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但却隐去了“采菊”二字,实际是藏头。
又如,“把酒”二字也是如此,“酒”字之前,本来有“菊花”二字,因古人于九月九日有饮菊花酒的风习,这里也省略了“菊花”二字。
再如“暗香”,这里的“暗香”指的是菊花而非其他花蕊的香气。
“黄花”,也就是“菊花”。
由上可见,全词不见一个“菊”字,但“菊”的色、香、形态却俱现纸上。
7.赏析“人比黄花瘦”的“瘦”字A写出了菊花的形态,传达出了秋菊的神。
38-1《声声慢》教案教学目的1.理解词上下阙的含义2.理解李清照在词中的表达出的“愁”教学重点李清照此词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教学难点同上【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赏析、诵读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背景导读】《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
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
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
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
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全词赏析】一、作者简介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
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
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李清照十八岁嫁了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
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
但作为一个才华出众、情感丰富的女子难免对人生抱有更多的理想主义的态度,所以尽管生活是满足的,李清照也常常会感到一种惆怅。
这种惆怅是来自社会对女子的压抑还是由于她对生活有着更高的追求不能实现,就不得而知。
只是这种惆怅常常出现她前期的词中,与温馨、喜悦相互交织。
她的两首《如梦令》似乎正好反映出这种复杂的情感: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前一首表现了无忧无虑、开朗活泼的性格,后一首则流露了她对年华变迁的怅惘,似乎青春也在这暮春的风雨中被摧残而消失。
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写自己对爱情尤其是离别之情的感受,属于词的传统题材。
但过去大多是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来写这一类词,往往隔着一层。
而李清照写的是自己亲身感受与内心体验,因此她的词就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
她从女性的心理出发,以女性特有的笔法来组织,因而别有一番风味,如: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头,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醉花阴》但其后不久,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
汴京失守,南宋建立这初,赵明诚任江宁知府,李清照也“载书十五车”于建炎二年南下江宁。
第二年赵明诚去世,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她又到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
在她那篇著名的《金石录后序》中,李清照以情真意切的笔调回忆了她与赵明诚烹茶赌胜、赏玩金石的欢乐,叙述了南渡后辗转流离、坎坷不尽的经历,抒发心中郁积的哀恸。
由于一连串的变故,李清照的性格由开朗变得忧郁,如今的情怀正如《武陵春》中所写的: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首词作李清照居金华时。
久经飘泊,独在异乡,尽管春日双溪风光绮丽,但在她的眼中,却只是一片暮春的悲哀。
今非昔比,物是人非,触景生情,越发感到愁苦。
在李清照的这一类词中没有正面描写民族灾难的场景,也没有直接呼唤英雄主义的精神,但正是山河破碎,民族危亡造成了她的个人遭遇,在她心灵深处刻下抹不去的伤痕。
她的词中这样写道:“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清平乐》我们看到李清照的“愁”,不是从前词人所常写的所谓“闲愁”,而是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失去亲人的悲哀和理想破灭后的失望所交织而成的。
因此,这“愁”字往往表现得非常沉痛乃至凄厉。
二、全词赏析开篇的“寻寻觅觅”反映词人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
环境孤寂,心情空虚,无可排遣寄托,就像有什么东西丢掉了一样。
这东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的爱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或者别的什么。
它们似乎是遗失了,又似乎本来就没有。
这种心情,有点近似姜爱的所谓“人间别久不成悲”。
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一种“寻寻觅觅”的心思来。
只这一句,就把她由于敌人的侵略、政权的崩渍、流离的经历、索漠的生涯而不得不承担的、感受的,经过长期消磨而仍然留在心底的悲哀,充分地显示出来了。
心中若有所失,要想抓住一点什么,结果却什么也得不到,所得到的仍只是空虚,这才如梦初醒,感到“冷冷清清”。
此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或者说,由环境而感染到心倩,由外而内。
接着“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
由冷清的环境过渡到惨戚的心灵。
开头王句,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主人公寂苦无告的凄凉心境。
紧接着写词人悲苦心境产生的原因。
“乍暖”两句,本应说由于环境不佳,心情很坏,身体也就觉得难以适应。
然而这里不说境之冷清,心之惨戚,而独归之于天气之“乍暖还寒”。
接下来,本应说借酒浇愁,但愁仍难排遣。
可此处不明说,却言谈酒不足以敌急风。
用意上含蓄,行文上腾挪。
其实,这仍是开头三句的延伸。
所谓情在词外。
“雁过也”三句,将上文含情未说之事略加点明。
正是此时,一群征雁掠过高空,在急风、淡酒、愁绪难消的情景中,它们的摹然闯入,便打破了眼前的孤寂,使人不无空谷足音之感。
但这感,不是喜,却是“伤心”。
因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词人亦是北人,避难南下,似乎是“旧时相识”。
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寄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使得这种种情债汇集一起,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
过片直承上文。
仰望则天空过雁,俯视则满地残花。
菊花虽然曾经开得极其茂盛,甚至在枝头堆积起来,然而,现在却已憔摔了。
在往年,一定要在它盛开时搞来戴在头上,而今,谁又有这种兴致呢?看到花的惟淬,想到了自己,正是愁上加愁。
急风欺人,淡酒无用,雁逢旧识,菊惹新愁。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孤孤单单地靠着窗儿,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呢?真是苦到了极点。
黄昏尚且难熬,那么漫漫长夜又将如何度过呢?一种凄清的苦况蕴含于平淡语言之中,发人深思。
紧接着,梧桐叶落,秋色愁人,细雨靡靡,更添愁绪。
这里将凄凉的景色与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了,使词的意境更为深远。
最后一句,总括上文,是说在“愁”之外另有一层深意:“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次第”三字极其有力,一笔收住,总括上述种种情景;“怎一个愁字了得”又放开一步,开拓出一种含蓄的境界,让人想象,发人深思。
词人满纸呜咽,笔笔写愁,难道除了“愁”外,还有什么难以言传的心事?这明明是提醒人们,这里除了悲欢离合、春忧秋愁一类私愁外,更有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公”愁在。
这结尾,能调动读者的思想活动,从而扩大并深化了主题,大有“回肠九叠后,犹有剩回肠”的艺术效果。
三、作业1.背诵这首词2.课外阅读李清照的词,体现其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