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与文学_弗洛伊德关于创作过程的无意识论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76.61 KB
- 文档页数:2
弗洛伊德的文艺观白日梦与文学创作文艺作品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其创作的源泉和动力又是什么?弗洛伊德在他的文艺理论中回答道,文艺创作的原动力是潜意识和性本能,是本能冲动的升华。
潜意识中的愿望要想得到表现和满足,一是通过各种无意识过程如梦巧妙地表现出来,二是通过文学艺术的形式,使其得以升华,表现出来。
作家在艺术创作时在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种心理领域中自由翱翔会有利于作品的浪漫性和深刻性。
一个具有文学素养的创作者,可以很熟练的把自己所观察到的事情用想象、虚幻的形式表现出来,再加上一定技巧的表现手法,就可以创作出感人的作品出来。
在无意识和梦的理论的基础之上,弗洛伊德随后又提出了文学艺术与白日梦相类似的观点,探讨了这样一种联系并在《创作家与白日梦》一文中指出,白日梦就是幻想,它源于儿童的游戏。
在孩童时代,孩子们最喜爱、最热心的莫过于他们玩耍的游戏。
儿童靠游戏来满足自己的愿望,获得快乐。
人在长大后由于社会的压力不再作游戏,却不愿放弃那种快乐,只是换了一种形式而已,这就是幻想。
儿童不掩饰他们的游戏,而成年人的幻想由于都是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羞于启齿的愿望,因而必须加以掩饰。
于是把小孩的“游戏”变成“幻想”。
由此弗洛伊德认为,睡眠中的梦也是幻想,因为它与幻想同理。
由于“幻想的动力是未得到满足的愿望,每一次幻想就是一个愿望的履行”,他认为:“一篇作品就像一场白日梦一样,是我们幼年时代曾做过的游戏的继续,也是它的替代物。
” “语言早就以它无比的智慧对梦的实质问题作了定论,它给幻想的虚无缥渺的创作取了个名字,叫‘白日梦’。
”在弗洛伊德看来,“艺术无异于白日做梦”。
创作活动就是潜意识活动或自由联想,作家创作时便是处在白日梦之境,这就和精神病患者自由联想一样,将积压在潜意识层下的欲望冲动倾吐出来。
文学与梦有许多共同的特点。
两者都巧妙地伪装了那些被压抑的愿望,使之能够表现出来是潜意识的愿望获得一种假想的满足。
文学创作是为了表达作者不能满足的愿望,是以艺术形式使被压抑的本能欲望得到宣泄。
弗洛伊德对梦的理解观点弗洛伊德是心理学领域中的重要人物,他对梦的理解观点影响了现代心理学研究的发展。
在本文中,我将深入探讨弗洛伊德对梦的理解观点,并分享一些个人的观点和理解。
1. 弗洛伊德的梦境解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梦境是人类内心深处无意识的表达和满足欲望的方式。
他将梦划分为隐含内容和显性内容。
隐含内容是潜藏在梦中的真实意义,而显性内容是梦的表面象征。
弗洛伊德相信,梦境的目的是满足被抑制的欲望和冲动,并通过象征性的符号来呈现,以逃避意识层面的限制。
2. 梦的象征意义弗洛伊德认为,梦中的符号和象征物是人类内心欲望的表达。
他提出了一系列解析方法,如自由联想、梦境图解和解梦符号手册等,用以解析梦境中的象征意义。
弗洛伊德认为,梦中经常出现的追赶、掉牙和下降等象征性符号,都与性欲望和压抑有关。
3. 梦的满足欲望作用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梦境是人类满足被抑制的欲望和冲动的一种形式。
通过梦境,人们可以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实现内心深处的满足。
弗洛伊德认为,梦境能够满足心理上的欲望,帮助个体解决在现实中无法满足的欲望冲突。
然而,梦境中的满足是间接的,以象征性的方式呈现,而非直接满足现实需要。
4. 梦的心理防御机制弗洛伊德认为,梦境是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表现。
当个体无法直接满足欲望或面对痛苦体验时,无意识会通过梦境来减轻内心的冲突和压力。
梦境中的符号和象征物可以隐藏和替代真实的情感和冲动,使个体能够更好地应对心理冲突和紧张。
个人观点和理解:弗洛伊德对梦的理解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但其对心理学的影响至今仍然深远。
我个人认为,弗洛伊德的梦境解析理论给予了梦以更深刻的意义,并将其视为了人类心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我也认识到弗洛伊德的理论存在一些局限性。
梦境的分析和解释具有主观性,并且很难验证。
个体对同一梦境的理解可能存在差异,导致不同的解读结果。
弗洛伊德的梦境解析理论过于强调性欲望和冲动的满足,忽略了其他心理过程的作用。
弗洛伊德的文学创作观念
弗洛伊德的文学创作观念:
弗洛伊德的文学创作观念就是文艺创作是被压抑的愿望的满足。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愿望要想得到表现和满足,一是通过各种无意识过程如梦巧妙地表现出来,二是通过文学艺术的形式,使其得以升华,表现出来。
在弗洛伊德看来,文学与梦有许多共同的特点其中两者都巧妙地伪装了那些被压抑的愿望,使之能够表现出来。
他认为释梦的方法也同样能够解释文艺作品,探讨其中的“真正涵义”。
弗洛伊德的文学观是不可能完美的,他夸大无意识,用它去解释包括文学创作在内的人类全部活动的动机和动力而无视文学创作的社会历史原因和文学家自身复杂的心理因素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无疑是难以令人信服的,并且他把文学创作看作是各种本能的欲望,特别是性欲的“升华”,强调性欲在文学创作中的支配作用,“是把一种正确的理论夸大到绝对色情狂的地步”,更是片面与偏颇的。
弗洛伊德的文艺观白日梦与文学创作文艺作品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其创作的源泉和动力又是什么?弗洛伊德在他的文艺理论中回答道,文艺创作的原动力是潜意识和性本能,是本能冲动的升华。
潜意识中的愿望要想得到表现和满足,一是通过各种无意识过程如梦巧妙地表现出来,二是通过文学艺术的形式,使其得以升华,表现出来。
作家在艺术创作时在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种心理领域中自由翱翔会有利于作品的浪漫性和深刻性。
一个具有文学素养的创作者,可以很熟练的把自己所观察到的事情用想象、虚幻的形式表现出来,再加上一定技巧的表现手法,就可以创作出感人的作品出来。
在无意识和梦的理论的基础之上,弗洛伊德随后又提出了文学艺术与白日梦相类似的观点,探讨了这样一种联系并在《创作家与白日梦》一文中指出,白日梦就是幻想,它源于儿童的游戏。
在孩童时代,孩子们最喜爱、最热心的莫过于他们玩耍的游戏。
儿童靠游戏来满足自己的愿望,获得快乐。
人在长大后由于社会的压力不再作游戏,却不愿放弃那种快乐,只是换了一种形式而已,这就是幻想。
儿童不掩饰他们的游戏,而成年人的幻想由于都是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羞于启齿的愿望,因而必须加以掩饰。
于是把小孩的“游戏”变成“幻想”。
由此弗洛伊德认为,睡眠中的梦也是幻想,因为它与幻想同理。
由于“幻想的动力是未得到满足的愿望,每一次幻想就是一个愿望的履行”,他认为:“一篇作品就像一场白日梦一样,是我们幼年时代曾做过的游戏的继续,也是它的替代物。
” “语言早就以它无比的智慧对梦的实质问题作了定论,它给幻想的虚无缥渺的创作取了个名字,叫‘白日梦’。
”在弗洛伊德看来,“艺术无异于白日做梦”。
创作活动就是潜意识活动或自由联想,作家创作时便是处在白日梦之境,这就和精神病患者自由联想一样,将积压在潜意识层下的欲望冲动倾吐出来。
文学与梦有许多共同的特点。
两者都巧妙地伪装了那些被压抑的愿望,使之能够表现出来是潜意识的愿望获得一种假想的满足。
文学创作是为了表达作者不能满足的愿望,是以艺术形式使被压抑的本能欲望得到宣泄。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摘要人的行为,有时是受意识不到的心理倾向所支配的。
所以,人,也有受无意识支配的情况。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将人的精神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无意识三层。
他认为在这三者中无意识最重要。
弗洛伊德认为,如果不承认无意识的存在则许多心理现象无法解释。
无意识成份是指那些在通常情况下根本不会进入意识层面的东西,比如,内心深处被压抑而无从意识到的欲望,秘密的想法和恐惧等。
在整个的心理过程中,无意识有着比意识更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弗洛伊德无意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既是一种神经症的治疗方法,又是在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起来的一套心理学理论。
无意识是这一理论的中心概念。
无意识是必不可少的一种生存需要——忘记过去的创伤,继续生活下去。
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因为人们不必为它作出努力,所以能缓解心理活动而带来的疲劳,使人们的心理活动变得轻松。
一、无意识的内容和特点在人清醒的状态下,无意识的内容也经常改头换面地冲破阻力,到意识层面上来表演。
由于它的干扰,人们常常会产生各种“错失”行为,如口误、笔误、遗忘等。
此外,精神病患者的想法、艺术的象征性作品以及儿童思维的某些方面,都显现着无意识的内容。
无意识的内容主要有两项:其一是各种本能冲动。
“无意识中所包含的内容就象一个原始王国中的原始臣民。
如果说在人的内心存在着遗传而来的心理构成——与动物本能相似的东西——它们便是无意识系统的核心”(《无意识》)。
其二是被压抑的心理活动。
这些心理内容往往是与社会的伦理、道德等相背离的。
无意识的特点:(一)各种本能冲动并列。
如性本能、自我保存本能、死的本能等。
(二)各种本能是人的心理的一种初始活动,只知满足,无否定性。
(三)无时间性。
(四)以心理实在代替外部实在。
二、主要的无意识情况有:①确实没有意识到,如视而不见,听而未闻;②曾有所意识但没有与别的意识片段联系起来,因而一过去就丧失了;③对个别情况的意识被组织在一较大片段的意识活动中而没有特别显示其存在。
弗洛伊德关于梦的观点弗洛伊德是现代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对梦的研究有着深刻的见解和独特的观点。
在他的著作《梦的解析》中,他详细地阐述了他对梦的理解和分析。
本文将从弗洛伊德关于梦的观点、梦境内容、梦的功能和解释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弗洛伊德关于梦的观点1. 潜意识和无意识弗洛伊德认为,人类思想活动中存在着两个层次:意识层和无意识层。
其中,无意识层是由我们不知道或不愿意承认的欲望、冲动、情感和记忆组成,而这些情感和记忆会通过各种方式表现出来,其中包括我们在睡眠中做出来的梦。
2. 欲望满足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心深处渴望得到满足的欲望。
这些欲望可能是性欲、权力欲或其他任何形式,而我们在白天时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满足这些欲望,但在睡眠时,我们的梦境中就会展现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欲望。
3. 梦是一种隐喻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一种隐喻,它通过象征和隐喻的方式来表达我们无意识层中的欲望和情感。
梦境中的符号和象征并不是直接反映我们所经历的事实,而是通过一种间接、模糊、难以理解的方式来表达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欲望。
二、梦境内容1. 梦境中的符号弗洛伊德认为,梦境中的符号通常都是一些比较普遍、共同存在于人类文化中的符号。
例如:水、火、动物等等。
这些符号并不是直接反映我们所经历过的事实,而是通过一种间接、模糊、难以理解的方式来表达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欲望。
2. 欲望和冲动弗洛伊德认为,在梦境中最常见的内容就是性欲望和暴力冲动。
这些欲望和冲动通常都被压抑在我们的无意识层中,但在梦境中它们会通过一种隐喻和象征的方式表现出来。
3. 梦境中的重复弗洛伊德认为,梦境中经常出现的重复和变形是由于我们内心深处某些欲望和冲动没有得到满足而导致的。
这些欲望和冲动会反复出现在我们的梦境中,直到得到了满足或被解决。
三、梦的功能1. 满足欲望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一种满足欲望的方式。
在白天时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满足自己内心深处渴望得到满足的欲望,但在睡眠时,我们的梦境中就会展现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欲望。
论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不仅是一门心理学理论,它还对哲学、文艺学、人类学等人文学科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无意识理论、泛性欲理论和梦的理论,是弗洛伊德整个精神分析学体系的三大支柱。
无意识不仅是生命的源泉和动力,而且还主导我们的精神活动,因此,了解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对于探讨、阐述人的存在和人的本质有重要的意义。
标签:弗洛伊德无意识潜意识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说过一句名言:“没有经过反思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竞争的加剧,人们已经很难再保持一颗平常心了,芸芸众生在滚滚红尘中追名逐利,熙来攘往,就是没有时间停下来反思:“我这样忙碌到底为什么?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因此,“人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而又存在至今的命题。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以其“无意识”理论,对这个命题作了自己的解说。
在他看来,无疑是一种不能为意识所知的特殊的心理活动,是一个具有巨大能量的心理系统,它具有非理性、无逻辑性的特征。
在人的心理和人格形成过程中,无意识起决定作用,无意识才是人的心理的本质和真实。
一、人的行为受无意识支配在研究无意识时,弗洛伊德认为,我们经常所提到的意识不外有两个来源:从感觉系统而来的外部世界的感性材料是第一方面,由精神世界的无意识通过“检查”而进入意识的则是第二方面。
因此,从第二方面来说,无意识是意识的“源”,意识则是无意识的“流”。
在弗洛伊德进行相关的研究之前,人们对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过失习以为常,认为那是人皆有之的不值得解释的小事情。
但无法反驳的事实却又是,大凡出现过失现象、口误和笔误、遗忘、动作错误等情况时,当事人或周围人必定会进行这样那样的解释。
1.过失现象在《精神分析引论》中,弗洛伊德对过失的心理机制的探讨作了总结。
他指出:“过失不是无因而致的事件,乃是重要的心理活动。
他们是两种意向同时引起的结果:它们是有意义的”。
由此可得知,我们日常生活中出现的过失现象都是由被牵制意向与牵制意向相互作用的结果,都是有据可循的,只是这些都产生于人的潜意识深处的行为,属于无意识心理活动,并不是由于兴奋、注意力不集中等间接的心理因素对直接心理活动的干扰所致。
初评弗洛伊德的“释梦理论”在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中,弗洛伊德的理论无疑具有深远影响。
他的学说不仅在心理治疗领域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对于理解人类内心世界也有着独特的视角。
其中,他的“释梦理论”更是对理解人类梦境的深入阐述。
本文将初步评述弗洛伊德的“释梦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内心存在许多被禁忌、被压抑的欲望和冲突。
由于这些欲望和冲突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满足,它们会在梦境中得到释放。
例如,一个人在白天感到焦虑和压力,晚上可能会梦到自己在安静的海滩上散步,这可能反映了其内心深处对放松和远离压力的渴望。
通过梦境,人们可以将这些不受欢迎的欲望和冲突转化为更为可接受的形式。
弗洛伊德的理论认为,梦境中的各种元素,如人物、场景、物体等,都是可以解读的符号。
通过解析这些符号,我们可以了解到梦境背后隐藏的真实欲望和冲突。
这是弗洛伊德释梦理论的核心思想,也是他对人类心理深度洞察的重要体现。
然而,尽管弗洛伊德的释梦理论为理解梦境提供了新的视角,但也存在一些批评和挑战。
一些学者指出,释梦过程可能受到文化、个人背景和释梦者的主观影响,因此对同一梦境可能有多种解释。
他的理论主要基于对个体梦境的解读,而对于梦境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梦境的普遍规律等方面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尽管存在这些批评,但弗洛伊德的释梦理论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他的观点提醒我们,梦境不仅是潜意识的表达,也是我们处理内心冲突和满足欲望的方式。
通过理解梦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并进而寻求心理上的平衡和健康。
弗洛伊德的“释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人类心理的新视角。
然而,这一理论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以更全面地揭示梦境的本质和作用。
尽管存在争议和挑战,但他的理论无疑为心理治疗、人格理论和心理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谈到弗洛伊德的理论时,许多人的脑海中会浮现出心理分析、性欲、梦境解析等关键词。
然而,这些仅仅是弗洛伊德思想的表面。
在他的无意识理论中,弗洛伊德为我们揭示了一个隐藏的世界,这个世界虽然不为我们的意识所察觉,但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行为和思维。
浅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在西方哲学和心理学的历史中,弗洛伊德是一个极具影响力的人物。
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对20世纪的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就包括他对美学的思考。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有着独特的视角,他认为美是一种渴望的表达、一种对内心冲突的呈现,这一思想对于当代的审美观念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在他的著作《梦的解析》中,弗洛伊德提出了无意识的概念,这个概念在精神分析美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无意识是个体内部的一种力量,它来源于个体生命的早期阶段,包括一些被压抑的愿望、欲望、情感等。
在弗洛伊德看来,所有的梦境和神经症都有一种深层的心理原因,这些原因可能是无意识的欲望和冲突。
精神分析美学正是从这种无意识的力量出发,为我们揭示了美的本质和意义。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作品和美的产生都与无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
他认为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无意识的影响,而作品中所呈现的情感和形象也往往是源于内心深处的冲突和欲望。
在《文艺创作与梦的解析》一文中,弗洛伊德指出,艺术家通过创作来表达对现实的逃避和对内心冲突的呈现,而这种表达本质上是一种对现实的修复和满足。
美的产生被视为是对内心冲突的一种呈现,而艺术作品则成为了对内心世界的一种映射和诠释。
除了对艺术作品本身的分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还涉及到了观者的审美体验。
在他的《文艺创作与梦的解析》一文中,弗洛伊德提出了“愉悦原则”的理论,他认为观者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会受到无意识的力量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会使得观者产生愉悦的体验。
这种愉悦并非来自于作品本身,而是来自于观者内心深处的冲突和欲望的共鸣。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中,观者的审美体验被理解为一种对内心世界的启迪和呈现,他们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来找到一种内心冲突的满足和治愈。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在当代的艺术世界中仍然具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在当代的审美观念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作品背后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他们希望通过艺术作品得到一种内心冲突的释放和治愈。
文学创作过程中的“无意识”研究——弗洛伊德关于文学创作与无意识作者:桑影影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大学引用本文格式:桑影影文学创作过程中的“无意识”研究——弗洛伊德关于文学创作与无意识[学位论文]硕士2012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假”的生产及其逻辑——对“华南虎事件”的分析姓名:张斌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社会学指导教师:吴毅20080603摘要“华南虎事件”是2007年公众关注的焦点,本研究起始于这样一个疑问:“华南虎事件”中陕西省有关方面为何要造假?本研究以故事的形式将事件较为完整地呈现出来,通过对事件的参与者陕西省林业厅、地方政府、评审专家、周正龙、官僚系统、网络、傅德志、新闻媒体、国家林业局等在事件中的表现的描述,揭示了他们背后的结构性力量,并由此逐渐呈现出了整个事件的逻辑。
本研究最终将这一逻辑用“体制性造假”来概括。
体制性造假是受到体制逼迫的产物,是地方政府在面临体制的困境时不得不为的选择,而为了达到体制性造假的目的,地方政府又充分利用其所掌握的体制资源和力量来造假,“华南虎事件”讲述的也就是地方政府在体制困境之下如何“趋利避害”的故事。
体制性造假受到网络、媒体、公众等的制约,造假将使政府公信力受损,但造假又不得不为,因此地方政府凭借体制对专家的控制来造假。
为了掩盖造假行为,地方政府对信息加以严格控制。
但对信息的控制遭遇到网络、媒体和专家的挑战,他们既是体制性造假的障碍,又刺激地方政府不断动用体制维护造假。
而意在对造假进行惩处的制度又被体制歪曲,从而变相加剧了体制性造假,这更是一种吊诡。
关键词:体制性造假信息控制行政问责IAbstractIn 2007, the public focus on the Controversy of Huanan Tiger, and the doubt of why the local government has to fake spur me to start this disquisition.This paper inextenso narrate the story, throw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State Forestry Bureau, the local government, officeholder, the public, and the media, indicate the dominator behind them, then gradually get to the logic of the Controversy, and conclude it with "institutional fake".The institutional fake is caused by the unreasonable system, the local government have to fake in the dilemma caused by the system, in order to fake successfully, the local government use all his forces, the Controversy of Huanan Tiger is a story of how the local government fake in the dilemma.The institutional fake is enslaved to the public, the media, the public opinion, the validity would be damaged by the fake, but the local have no choice, so he has to use the experts to help to fake.In order to deceive the public, the local government has to blank off all the information.But now the monopolization of information is challenged by the public, the media. They are the limiting factors of faking but also the accelerating factors, which is self-contradictory.Key Words:The Institutional Fake; Monopolization of Information;the Condemn to BureaucracyII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哲学阐释》篇一一、引言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奠基人,其理论特别是无意识理论,自问世以来就在心理学和哲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无意识理论不仅是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说的基石,而且其理论内核所触及的人的内心世界,更是哲学所持续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对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进行深入剖析和哲学阐释,以期更全面地理解这一理论及其在哲学领域的重要性。
二、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概述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主要包括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其中,无意识是弗洛伊德理论的核心部分,它包含那些被压抑、无法直接触及的心理活动和情感体验。
这一理论提出,个体的心理活动和情绪往往并不总是直接暴露在个体的意识层面,相反,很多都在无意识中发挥作用。
三、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哲学解读1. 人性探索: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人的内心世界并非简单的黑白分明,而是充满了复杂的情感和欲望。
这些被压抑的情感和欲望在无意识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了解无意识,就是了解人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2. 自由意志与决定论: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挑战了自由意志的决定论观点。
因为如果人的很多心理活动和情感体验都在无意识中发生,那么这些活动是否由人的自由意志所决定就成了一个问题。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人的自由意志被完全剥夺,而是提醒我们,人的自由意志是在复杂的心理过程中形成的。
3. 潜意识与自我认知: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揭示了人的潜意识的存在及其对人的行为和情绪的影响。
潜意识是人们难以察觉的部分,但却是人类行为和情感的重要来源。
通过研究无意识,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自我认知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4. 道德与伦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也涉及到道德和伦理的问题。
因为很多被压抑的情感和欲望在无意识中仍然起着作用,这些情感和欲望往往受到道德和伦理的约束。
因此,了解无意识中的情感和欲望对于我们理解和解决道德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梦与文学——弗洛伊德关于创作过程的无意识论分析
李大敏
【期刊名称】《理论导刊》
【年(卷),期】1999(000)009
【摘要】无
【总页数】2页(P38-39)
【作者】李大敏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与茨威格小说创作 [J], 杨荣
2.梦之神秘虚飘与文学之创造:浅释弗洛伊德的梦与文学 [J], 王文宏
3.刘勰的“神思”与弗洛伊德的“无意识”——两种艺术创作论的比较 [J], 陶华
4.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与现代意识流文学 [J], 赵元龄;袁魁昌
5.弗洛伊德无意识创作论与性力升华说评析 [J], 吴亦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理论导刊9919梦与文学自古以来就存着极其微妙但又难以表述清楚的联系。
在众多的文学作品里,作家借作品叙梦、或借梦的形式来构筑作品内容的创作现象是屡见不鲜的。
梦与文学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呢?弗洛伊德第一次用创作动机论将梦和文学创作的深层机缘联接起来,并给予合理的解释。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一切动机来源于无意识的本能欲望。
无意识的本能欲望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动力和动因。
艺术创作也不例外,文学创作是作家以幻想的形式满足其本能欲望的一种手段。
人的幻想是由人的实践欲望形成的,幻想的实质就是人在实践中被压抑的欲望的感性显现。
对于作家来说,其创作过程就类似于白日做梦,即以幻想的形式宣泄受压抑的情感、满足被压抑的欲望,“白日梦”就是作家的幻想。
弗洛伊德认为,人幼年时喜欢做游戏,长大后不再做了,但做游戏的愿望并没有消失,便代之于幻想和创作。
一篇作品就象一个白日梦一样,是作家幼年时期曾做过的游戏的继续。
因此,艺术是成年人的‘游戏’,是童年游戏的继续和替代。
弗洛伊德将幻想、游戏、创作联系在一起,认为艺术就是成年人满足欲望、宣泄情感的‘游戏’手段和结果。
我们知道,艺术和游戏都有极强的幻想性质,但不同的是,成年人对其幻想愿望往往进行掩盖,而儿童的游戏则不加任何掩饰。
所以,当作家将其作品呈现出来时,尽管它不过是作者的一场白日梦而已,但读者读之却能获得极大的兴趣和快乐。
这是因为,首先,作家在创作时,通过改变和伪装的方式减弱了‘白日梦’中的利己主义成份,将幻想由纯粹个人的欲望变为公众的欲望,使读者能够普遍接受;其次,作家善于使用各种写作技巧,在表达自己的幻想愿望时,借助于种种表现手法,不仅淡化了幻想中的唐突成份,而且还提供给读者美的表现形式。
正是因为作者在表述自己的幻想时采用了隐饰和演化的手法,一般读者虽不具备作者的写作能力和技巧,但通过阅读作品,也能与作家一样毫无顾忌地享受自己的“白日梦”,从而获得艺术的快感。
如作者和读者都是通过言情小说的描述来游戏感受爱情的柔情蜜意的,作者和读者的情感借作品(白日梦)得以升华;而武打小说、枪战片则能使人在现实中被压抑的感情(愤懑、痛苦、暴虐)借激烈、残暴的情节描写得以(白日做梦般)消解和宣泄。
弗洛伊德的“性本能和无意识”创作观弗洛伊德的“性本能和无意识”创作观本文关键词:弗洛伊德,无意识,创作,性本能弗洛伊德的“性本能和无意识”创作观本文简介:摘要:作为“人类伟大的领路人之一”弗洛伊德奠定开创了精神分析学派,其试图在文学艺术中运用精神分析学方法分析阐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精神分析一个学的创作文艺观,推动西方及非理性主义文论思潮思潮的产生。
弗洛伊德提出的精神分析美学对文学作品的生成产生着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性本能升华和无意识创作弗洛伊德的“性本能和无意识”创作观本文内容:摘要:作为“人类伟大的领路人之一”弗洛伊德开创了弗洛伊德学派,其试图在文学艺术中运用精神分析学方法分析诠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精神分析形成学的创作文艺观,推动西方非理性主义文论思潮的产生。
弗洛伊德提出的精神分析文学作品对现实主义的生成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性本能升华和无意识这两个方面。
本文通过孔鹏分析佛洛伊德文艺观,进一步揭示无意识与性本能是文艺创作的根本动力。
关键词:弗洛伊德; 性本能; 无意识; 白日梦;作为二十世纪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首次明确将现代心理学与文艺学相结合, 把现象学学应用于文学研究之中,拓宽并加深学术研究了文艺学的研究科技领域。
这样精神分析文艺观不仅仅对文学,而且对伦理学、古典等多个领域产生了制约深远的影响。
在弗洛伊德看来,文艺创作在本质上是一种无意识的精神活动,也是性本能的升华。
因此,弗洛伊德以无意识取代意识,以非理性取代非理性的文艺观,从根本上颠覆了西方桑传统的罗格斯中心主义。
1、文学创作内驱力是白日梦———性本能的升华“一篇作品就像一场白日梦一样,是幼年时曾做过的游戏的继续,也是它的替代物。
”[1]弗洛伊德在《作家与白日梦》中明确指出白日梦是人的幻想,其来源于儿童时候的游戏。
儿童在游戏中创造了一个自己的世界,在游戏中儿童具有主导性地位。
根据儿童的成长经验,笔者认为叔本华的观点具有普适性。
第21卷第7期(2009年7月)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S OC I A L SC I E NCES JOURNAL OF COLLEGES OF SHANX I V ol .21N o .7(Jul .2009) [收稿日期]2009-03-11[作者简介]彭 敏(1976-),女,湖南郴州人,九江学院文化传播学院教师。
略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的“无意识”理论彭 敏,方江南(九江学院,江西 九江 332005)[摘 要]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是20世纪最具革命性的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
其基础理论包括无意识与心理结构学说、泛性欲说、梦的学说三个方面。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理论核心是“无意识”理论,这一理论对20世纪的作家、批评家有着巨大的启迪作用。
[关键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无意识[中图分类号]B84-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85(2009)07-0110-02 西格蒙・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医生,著名心理学家。
他在临床实践中创立了精神分析疗法,获得很大成功,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精神分析学说。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是20世纪最具革命性的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
它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临床心理学领域,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均有深远的影响。
它的影响可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相提并论,特别是他的无意识理论,对人类心理活动的大胆猜想的验证,对丰富和提高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具有非常独特的启示意义。
一、核心———无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基础理论包括三方面:无意识与心理结构学说、泛性欲说、梦的学说。
而无意识(潜意识)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一个基本概念,是其心理学说理论的核心,其他的基本学说都是为了从不同的层面阐释和论证无意识学说的。
弗洛伊德说:“我们发现我们有两种潜意识:一种是潜伏的但能成为有意识的;另一种是被压抑的是不能成为有意识的。
理论导刊9919
梦与文学自古以来就存着极其微妙但又难以表述清楚的联系。
在众多的文学作品里,作家借作品叙梦、或借梦的形式来构筑作品内容的创作现象是屡见不鲜的。
梦与文学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呢?弗洛伊德第一次用创作动机论将梦和文学创作的深层机缘联接起来,并给予合理的解释。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一切动机来源于无意识的本能欲望。
无意识的本能欲望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动力和动因。
艺术创作也不例外,文学创作是作家以幻想的形式满足其本能欲望的一种手段。
人的幻想是由人的实践欲望形成的,幻想的实质就是人在实践中被压抑的欲望的感性显现。
对于作家来说,其创作过程就类似于白日做梦,即以幻想的形式宣泄受压抑的情感、满足被压抑的欲望,“白日梦”就是作家的幻想。
弗洛伊德认为,人幼年时喜欢做游戏,长大后不再做了,但做游戏的愿望并没有消失,便代之于幻想和创作。
一篇作品就象一个白日梦一样,是作家幼年时期曾做过的游戏的继续。
因此,艺术是成年人的‘游戏’,是童年游戏的继续和替代。
弗洛伊德将幻想、游戏、创作联系在一起,认为艺术就是成年人满足欲望、宣泄情感的‘游戏’手段和结果。
我们知道,艺术和游戏都有极强的幻想性质,但不同的是,成年人对其幻想愿望往往进行掩盖,而儿童的游戏则不加任何掩饰。
所以,当作家将其作品呈现出来时,尽管它不过是作者的一场白日梦而已,但读者读之却能获得极大的兴趣和快乐。
这是因为,首先,作家在创作时,通过改变和伪装的方式减弱了‘白日梦’中的利己主义成份,将幻想由纯粹个人的欲望变为公众的欲望,使读者能够普遍接受;其次,作家善于使用各种写作技巧,在表达自己的幻想愿望时,借助于种种表现手法,不仅淡化了幻想中的唐突成份,而且还提供给读者美的表现形式。
正是因为作者在表述自己的幻想时采用了隐饰和演化的手法,一般读者虽不具备作者的写作能力和技巧,但通过阅读作品,也能与作家一样毫无顾忌地享受自己的“白日梦”,从而获得艺术的快感。
如作者和读者都是通过言情小说的描述来游戏感受爱情的柔情蜜意的,作者和读者的情感借作品(白日梦)得以升华;而武打小说、枪战片则能使人在现实中被压抑
的感情(愤懑、痛苦、暴虐)借激烈、残暴的情节描写得以(白日做梦般)消解和宣泄。
艺术创作与梦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首先,艺术创作和梦都企图使人的愿望得以满足,都是带有强烈的幻想性质。
梦的本质就是一种愿望的满足,人往往是借助于梦来实现自己在现实中无法满足的愿望以释放被压抑的感情。
据弗洛伊德分析,梦有化妆的梦,也有不化妆的梦,化妆的梦是被压抑的欲望的隐秘的满足。
而未经化妆的梦则是欲望的公然满足,化妆越重的梦受压抑越深,一般大多与性的欲望有关,正因为如此,这种梦就受到了较多的压抑和抵制,化妆愈多,压抑愈强烈。
文学创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化妆的梦,作者是以委婉隐秘的方式表达自己幻想的。
因此,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读者总是力求体味作品潜在的深层含义,因而也就有了读者以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与观察角度去理解作品的可能性与必要性,这就赋予了文学作品更广泛更深刻的含义,我们通常将此过程称之为文学欣赏中的再创造。
其次,艺术创作和梦都在于表现愿望。
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将美好的事情比着梦,这说明梦在一定程度代表了人的某种愿望。
如我们身临佳境时,常有梦境般的感觉;当某件意想不到的好事突然来临时,我们也常情不自尽地说:“这不是在梦中吧?”一般来说,人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往往借助于梦来完成。
在梦中,人或轻松、或痛苦,或愉快,都是现实愿望的一种释放或实现。
艺术创作是作者借以表现愿望、实现愿望的一种手段。
这正如弗洛伊德所说的,文艺创作的人多是现实中感到不幸而产生表述愿望的,创作是以幻想的形式满足其愿望的一种形式,由于作者的愿望在现实中受到了压抑,不能发泄,就借助于创作得以释放,使幻想得以暂时的满足。
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所提到的“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泰,《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就是一个最好的佐证。
梦与文学创作虽然在满足愿望、表现愿望上是一致的,但其区别也是显而异见的。
梦与文学
———弗洛伊德关于创作过程的无意识论分析李大敏
探讨与争鸣
-38-
理论导刊9919
一、创作是作家的有意识创造,它受作家意识控制;而梦纯属无意识,对特定的主题选择也是无意识的。
在梦里,人意识的随意性很大,时间、空间乃至人的活动是随机的,有时甚至是无逻辑的,主题是可变换的,情节经常是不连贯的,事件不一定是有头有尾的。
而在作家创作中,自始至终作家进行有意识的控制,从选择主题,结构的安排,语言表达到故事情节的起承转合,作者始终明白自己是在虚构,他可以及时更改主题、变换材料。
因此,与梦相比,文学作品是有意识、有逻辑、有始有终的,是作家有意识创造的结果。
二、艺术作品具有可传达性。
艺术作品通过传达可与其它人共同分享情感体验。
例如读者通过阅读来了解、体验、感受乃至分享作者所要表达的愿望、情绪,读者可以与作者一起幻想,一起做“白日梦”,以释放被压抑的内心情感。
而梦则不然,它纯属个人的、自私的、内部的心理过程,不具有传达性。
三、从其价值上看,对个人而言,艺术创作具有实用价值,它能给艺术家带来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利益。
所以,艺术创作是艺术家赖以生存的手段,艺术创作也就自然的成为一种社会承认的职业,相反,梦则不然,梦除了释放被压抑的情感之外,没有实用价值。
梦只能给做梦者带来缓冲、或释放情绪的快感,给做梦者带来暂时的放松,但不具备实际价值,更不可能给人以物质的满足。
四、就形式而言,梦和艺术创作都具有意向性,但相比而言,艺术创造了更美好的世界。
艺术创作使我们的现实世界少了一些混乱,多了一些贯通的秩序(读者通过作品认识世界,提高文化素养和树立是非与道德观念)。
虽然梦和艺术创作都是表现人的愿望的,但艺术创造中的世界可能比现实世界更美好、更精彩,与现实世界相比,艺术创作中的现实世界会更有秩序、更有道德的规范和制约,它是现实世界集中而典型化的表现,是非曲直在作品里表现得更加明显,惩恶扬善的情节描述更能使人扬眉吐气。
而梦中的世界不一定是美好的世界,它有时是支离破碎的、不完美的、也可能较现实世界更为混乱,更为可怕。
在梦里,作梦者无意创造一个美的世界,而仅仅是走进梦中的“世界”暂时释放一下在现实世界中压抑的、不能得到宣泄的情感而已。
梦与艺术创作有着紧密的联系,但也有着明显的不同。
从表述人的愿望和情感上看,梦和‘白日梦’一样,都是人表达愿望和情感的方式和手段,因此,自古以来,作家们都以各种方式借梦做‘白日梦’,使得艺术创作与梦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看,作家的“白日梦”仍然是游戏,是幻想的表述,这就从深层揭示了创作动机。
但梦不等于“白日梦”,“白日梦”是作家有意识的创造,它与无意识的自然梦是有本质区别的。
(上接第37页)的总和”。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220页)。
五、人的本质是不变还是可变?
本质是事物比较深刻比较稳定的方面,是相对不变的东西。
但是,传统的教科书却把人的本质的变化速度大大地加快了。
由于教科书把人的本质片面地规定为人的劳动本质的属性之一———社会性,因而把人的本质变化进程和社会历史的变化进程完全同步起来了。
似乎只要社会形态变化了,生产关系变化了,人们本质就必然地起着变化。
这在表面上看来是非常历史唯物主义的,在实际上却带有很多历史唯心主义的泥污。
只要人类还是人类,只要人类还有需要,只要人类还要靠劳动来满足自身的需要,人的本质就不可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社会的生产方式变化了,社会制度更迭了,但劳动却不能中断。
“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
”劳动是人类共同的,所不同的只是在一个变化了的社会制度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有所变化,所有制关系及其相关的分配关系不一样了,劳动的社会形式发生了变化。
仅仅看到人的劳动本质的不变性而看不到每一个具体社会人的本质的变化是不对的,但抓住每一个具体社会人的本质的变化而否定人的劳动本质的相对不变,也是不对的。
人的劳动本质不是存在于各个具体的社会形态之外,而是存在于发展变化的每一个具体的社会形态之中。
承认不同社会里存在一个变化着的人的本质,必须首先承认有一个寓于其中的人的相对不变的劳动本质。
否则,人的本质也就被说成是一种没有任何确定性的东西了,就只能永远地“神秘”下去了。
说人的本质随着社会历史的变化而变化,或者说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无非是力图避免所谓抽象的人性论。
正如传统教科书所强调的,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而人的社会性也就是人的本质,主要表现为阶级性,说到底,就是要用阶级斗争的眼光来看人的本质。
剥削阶级的本质和劳动人民的本质是截然不同的,它们之间永远不可能有共同点,因此也就永远只可能有不同阶级的具体本质,永远不可能有作为整体的人到底是什么的科学答案。
因为体现了阶级性,才有了科学性,进而才有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不知道依照这样的逻辑到底还要走多远?
(作者单位:西安第四军医大学社科部)
探讨与争鸣
-39-。